汉寿二中2015年上学期入学考试试卷
- 格式:docx
- 大小:11.92 KB
- 文档页数:1
2014-2015学年八年级上入学考试数学试卷及答案解析八年级数学试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1. 下列运算正确的是()A、x2+x3=2x5B、x2•x3=x6C、( - x3)2= - x6D、x 6÷x3=x3考点:同底数幂的除法;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分析:按照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不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对各选项运算后利用排除法求解.解答:解:A、x2与x3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故本选项错误;B、应为x2•x3=a5,故本选项错误;C、应为(﹣x3)2=x6,故本选项错误;D、x6÷x3=x3,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合并同类项,同底数幂的乘法,积的乘方的性质,同底数幂的除法,需熟练把握且区分清晰,才不容易出错.2.满足下列条件的△ABC,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A、b2=c2-a2B、a∶b∶c=3∶4∶5C、∠C=∠A-∠BD、∠A∶∠B∶∠C=12∶13∶15考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分析:把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解题的关键.解答:解:A、由b2=c2﹣a2得c2=a2+b2符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故是直角三角形;B、由a:b:c=3:4:5得c2=a2+b2符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故是直角三角形;C、由三角形三个角度数和是180°及∠C=∠A﹣∠B解得∠A=90°,故是直角三角形;D、由∠A:∠B:∠C=12:13:15,及∠A+∠B+∠C=180°得∠A=5 4°,∠B=58.5°,∠C=67.5°,没有90°角,故不是直角三角形.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3. 下列讲法中正确的是()A、任何数的平方根有两个;B、只有正数才有平方根;C、一个正数的平方根的平方仍是那个数;D、2a的平方根是a;考点:平方根..分析:分不利用平方根的定义判定得出即可.解答:解:A、任何数的平方根有两个,错误,因为负数没有平方根;B、只有正数才有平方根,错误,因为0的平方根是0;C、一个正数的平方根的平方仍是那个数,正确;D、a2的平方根是±a,故此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要紧考查了平方根的定义,正确把握定义是解题关键.4.(3分)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然后用笔尖在上面扎出“E”,再把它铺平,你可见到的图形是()考点:轴对称图形..专题:几何图形咨询题.分析:按照题意可知所得到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然后认真观看图形,找出符合要求的选项即可.解答:解:观看选项可得:C选项是轴对称图形,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属于基础题,注意把握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那个图形确实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认真观看图形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5.下列事件中,属于必定事件的是()A.改日我市下雨B.小李走出校门,看到的第一辆汽车的牌照的末位数字是偶数C.抛一枚硬币,正面向上D.一口袋中装2个白球和1个红球,从中摸出2个球,其中有白球考点:随机事件..分析:必定事件确实是一定发生的事件,即发生的概率是1的事件.解答:解:A、B、C选项为不确定事件,即随机事件,故错误;一定发生的事件只有第四个答案.故选D.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明白得必定事件是一定发生的事件.6.已知y2-7y+12=(y+p)(y+q),则p,q的值分不为()A.3,4或4,3 B.-3,-4或-4,-3C.3,-4或-4,3 D.-2,-6或-6,-2考点:多项式乘多项式..分析:先按照多项式相乘的法则运算(y+p)(y+q),然后按照等式的左右两边对应项系数相等,列式求解即可得到p、q的值.解答:解:(y+p)(y+q)=y2+(p+q)y+pq,∵y2﹣7y+12=(y+p)(y+q),∴y2﹣7y+12=y2+(p+q)y+pq,∴p+q=﹣7,pq=12,解得,p=﹣3,q=﹣4或p=﹣4,q=﹣3.故选B.点评:本题要紧考查了多项式乘多项式,解题的关键是利用等式的意义,列出方程,进而求出待定系数的值.7. 一只小狗在如图的方砖上走来走去,最终停在阴影方砖上的概率是( )A 、154B 、31C 、51D 、152考点:几何概率.. 专题:探究型.分析:先求出黑色方格在整个方格中所占面积的比值,再按照其比值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图中共有15个方格,其中黑色方格5个, ∴黑色方格在整个方格中所占面积的比值==, ∴最终停在阴影方砖上的概率为.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几何概率,熟知概率公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8.如图,已知: 421∠=∠=∠, 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 、53∠=∠B 、64∠=∠C 、AD ∥BC D 、AB ∥CD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第7题分析:由已知角的关系,按照平行线的判定,可得AD ∥BC ,AE ∥FC ,由平行线的性质,得∠1=∠6,再按照已知条件和等量代换可得,∠2=∠4=∠6,按照等角的补角相等可得∠3=∠5.解答:解:∵∠2=∠4,∠1=∠4, ∴AE ∥CF ,AD ∥BC . ∴∠1=∠6. ∵∠1=∠2=∠4, ∴∠2=∠4=∠6, ∴∠3=∠5. 故选D .点评:灵活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解决此类咨询题的关键. 9.在实数范畴内,下列判定正确的是( )A 、若m n =,则m n =B 、若22a b >,则a b >C 2=,则a b =D =a b =;考点:实数.. 分析:A 、按照绝对值的性质即可判定;B 、按照平方运算的法则即可判定;C 、按照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即可判定;D 、按照立方根的定义即可解答.解答:解:A 、按照绝对值的性质可知: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则这两个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故选项错误;B 、平方大的,即那个数的绝对值大,不一定那个数大,如两个负数,故讲法错误;C 、两个数可能互为相反数,如a=﹣3,b=3,故选项错误;D 、按照立方根的定义,明显这两个数相等,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以下概念:(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2)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那个数叫作a 的平方根. 10.如图,AC 、BD 相交于点O ,∠1= ∠2,∠3= ∠4, 则图中有( )对全等三角形。
汉寿二中高二学业水平考试数学模拟卷(12)第四章 圆与方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 3分,共54分)1.方程x 2+y 2+2ax-by+c=0表示圆心为C (2,2),半径为2的圆,则a 、b 、c 的值 依次为( )(A )2、4、4; (B )-2、4、4; (C )2、-4、4; (D )2、-4、-42.直线3x-4y-4=0被圆 (x-3)2+y 2=9截得的弦长为( ) (A)22 (B)4 (C)24 (D)23.点4)()()1,1(22=++-a y a x 在圆的内部,则a 的取值范围是( )(A) 11<<-a (B) 10<<a (C) 11>-<a a 或 (D) 1±=a4.自点 1)3()2()4,1(22=-+--y x A 作圆的切线,则切线长为( )(A)5 (B) 3 (C)10 (D) 55.已知M (-2,0), N (2,0), 则以MN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P 的轨迹方程是( )(A) 222=+y x (B) 422=+y x (C) )2(222±≠=+x y x (D) )2(422±≠=+x y x6.若直线(1+a)x+y+1=0与圆x 2+y 2-2x=0相切,则a 的值为 ( )A 、1,-1B 、2,-2C 、1D 、-17.过原点的直线与圆x 2+y 2+4x+3=0相切,若切点在第三象限,则该直线的方程是( )A 、x y 3=B 、x y 3-=C 、x y 33=D 、x y 33-= 8.过点A (1,-1)、B (-1,1)且圆心在直线x+y-2=0上的圆的方程是( )A 、(x-3)2+(y+1)2=4B 、(x+3)2+(y-1)2=4C 、(x-1)2+(y-1)2=4D 、(x+1)2+(y+1)2=49.直线0323=-+y x 截圆x 2+y 2=4得的劣弧所对的圆心角是 ( )A 、6π B 、4π C 、3π D 、2π10.M (x 0,y 0)为圆x 2+y 2=a 2(a>0)内异于圆心的一点,则直线x 0x+y 0y=a 2与该圆的位置关系是( )A 、相切B 、相交C 、相离D 、相切或相交11、(2001全国)过点A (1,-1)、B (-1,1)且圆心在直线x +y -2=0上的圆的方程是( )A .(x -3)2+(y +1)2=4B .(x +3)2+(y -1)2=4C .(x -1)2+(y -1)2=4D .(x +1)2+(y +1)2=412、(2002全国春季高考)圆2x 2+2y 2=1与直线xsin θ+y -1=0(θ∈R ,θ≠π2 +k π,k ∈Z )的位置关系是( )A .相交B .相切C .相离D .不确定13、x 2+y 2+4kx -2y -k =0所表示的曲线是圆的充要条件是( ) A .14 <k <1 B .k <14 或k>1 C .k =14 或k =1 D .k ∈R14、已知圆16)1()2(22=++-y x 的一条直径通过直线032=+-y x 被圆所截弦的中点,则该直径所在的直线方程为( )A .052=-+y xB .02=-y xC .032=-+y xD .042=+-y x15、曲线)2|(|412≤-+=x x y 与直线4)2(+-=x k y 有两个交点时,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 ) A .]43,125(B .),125(+∞C .)43,31( D .)125,0( 16.若圆222)5()3(r y x =++-上有且只有两个点到直线234=-y x 的距离等于1,则半径r 的取值范围是( )A .(4,6)B .)6,4[C .]6,4(D .[4,6]17.有下列叙述: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A)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在Ox 轴上的点的坐标一定可记为(0,b,0) (B)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在yOz 平面上的点的坐标一定可记为(0,b,c) (C)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在Oz 轴上的点的坐标一定可记为(0,0,c) (D)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在xOz 平面上的点的坐标一定可记为(a,o,c)18.若A (1,3,-2),B (-2,3,2),则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 ) A .61 B.25 C.5 D.57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分,共16分)19.以点A(1,4)、B(3,-2)为直径的两个端点的圆的方程为 .20.设A 为圆1)2()2(22=-+-y x 上一动点,则A 到直线05=--y x 的最大距离为______.21.过点P(-1,6)且与圆4)2()3(22=-++y x 相切的直线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22.过圆x 2+y 2-x+y-2=0和x 2+y 2=5的交点,且圆心在直线3x+4y-1=0上的圆的方程为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10分, 共30分)23、 已知两圆0822:,024102:222221=-+++=-+-+y x y x C y x y x C ,(1)求两圆公共弦的长;(2)求以公共弦为直径的圆的方程.24.已知圆上的点)3,2(-A 关于直线02=+y x 的对称点仍在这个圆上,且与直线01=+-y x 相交的弦长为22,求圆的方程.25. 已知与曲线:C 012222=+--+y x y x 相切的直线l 交x 轴,y 轴于A 、B 两点,O 为原点,且|OA|=a ,|OB|=b (a>2,b>2).(1)求证:曲线C 与直线l 相切的条件是(a -2)(b -2)=2; (2)求线段AB 中点的轨迹方程; (3)求△AOB 面积的最小值.参考答案:1. B;2.C;3.A;4.B;5.D;6.D;7.C;8.C;9.C;10.C 11.C; 12.C; 13.D; 14.C; 15.A; 16.A; 17.A; 18C11.(x-2)2+(y-1)2=10;12.2225+; 13.x=-1或3x-4y+27=0;14.(x+1)2+(y-1)2=13;15.(1)x 2+y 2-4x=0;(2)x 2+y 2-16x=016.(x-3)2+(y-1)2=9或(x-101)2+(y-37)2=101217.(1)3π或32π;(2)x+y-1=0或x-y+3=0.23分析 (1)先求出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再利用半径、圆心到直线距离、弦长之半构成的直角三角形求解;(2)求出圆心、半径;也可用经过两圆交点的圆系方程求解.解 (1)两圆方程相减得042=+-y x ,此即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又圆2C 的圆心)1,1(2--C 到公共弦的距离5|5421|=++-=d ,且l r Ld ()2(2222=+为公共弦长),∴522222=-=d r L ,即公共弦长为52.(2)方法一:连心线21C C 的方程为032=++y x ,它与公共弦的交点(-2,1)即为所求圆的圆心,又所求圆半径为52=L,∴圆方程为5)1()2(22=-++y x . 方法二:因为所求圆经过两圆交点,设圆方程为 0)822()24102(2222=-++++-+-+y x y x y x y x λ即0248)102()22()1()1(22=--++-++++λλλλλy x y x ①其圆心为)15,11(λλλλ+--+-∵圆心在公共弦042=+-y x 上,∴04121011=+++++-λλλλ,解得:3-=λ,代入①并整理得所求圆方程为02422=-++y x y x24.设圆心为),2(a a -,由题意得:2222)2|13|()2()3()22(+-+=-+--a a a ,解得3-=a 或7-=a ,此时52=r 或244=r ∴所求圆的方程为52)3()6(22=++-y x 或244)7()14(22=++-y x25.由已知,直线l 的方程为ax+by -ab=0,圆的方程为(x -1)2+(y -1)2=1. (1)直线与圆相切,即122=+-+ba ab b a ,整理得(a -2)(b -2)=2 (2)设AB 中点坐标为(x,y),则a=2x,b=2y ,代入①式,得(x -1)(y -1)=21(x>1,y>1) (3)ABC S ∆=21ab =a+b -1=(a -2)+(b -2)+33223)2)(2(2+=+--≥b a 当且仅当a=b=2+2时,面积有最小值22+3.。
八年级(上)入学数学试卷一、选择题(18分)1.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A平分∠EOC,∠EOC=70°,则∠BOD的度数等于()A.40°B.35°C.30°D.20°2.(﹣)2的平方根是()A.±2 B.±1.414 C.±D.﹣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P(2,﹣3),则点P在()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4.若和都是某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则这个方程是()A.x+2y=﹣3 B.2x﹣y=0 C.x﹣y=3 D.y=3x﹣55.如图,数轴上所表示的不等式组的解集是()A.x≤2 B.﹣1≤x≤2 C.﹣1<x≤2 D.x>﹣16.要了解全校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情况,你认为以下抽样方法中比较合理的是()A.调查全体女生B.调查全体男生C.调查九年级全体学生D.调查七,八,九年级各100名学生二、填空(18分)7.如图,三角形A′B′C′是由三角形ABC沿射线AC方向平移2cm得到的,若AC=3cm,则A′C= cm.8.已知a、b为两个连续的整数,且,则a+b=.9.把点(3,﹣1)向平移个单位长度,再向平移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1,4).10.|x+y﹣1|+(2x+y+1)2=0,则x=y=.11.附加题:(B题)不等式组的解是0<x<2,那么a+b的值等于.12.为了让人们感受丢弃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某班环保小组的六名同学记录了自已家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的数量,结果如下(单位:个):33,25,28,26,25,31,如果该班有45名学生,那么根据提供的数据估计该周全班同学各家总共丢弃塑料袋的数量约为个.三、计算(2×4=8分)13.解方程组.14.解不等式组:.四、解答(2×6分)15.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大3,交换位置后所得的新两位数比原两位数的3倍少1,求原两位数.16.一个宽为70m的长方形足球场,它的周长大于350m,面积小于7500m2,它的长的范围是多少?判断这个足球场是否可用于国际足球比赛(按规定:用于国际比赛的足球场,长应在100~110m之间,宽应在60~75m之间)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8分)1.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A平分∠EOC,∠EOC=70°,则∠BOD的度数等于()A.40°B.35°C.30°D.20°考点:对顶角、邻补角;角平分线的定义.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OC,再根据对顶角相等解答即可.解答:解:∵OA平分∠EOC,∠EOC=70°,∴∠AOC=∠EOC=×70°=35°,∴∠BOD=∠AOC=35°.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比较简单,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2.(﹣)2的平方根是()A.±2 B.±1.414 C.±D.﹣考点:平方根.分析:先求出(﹣)2,再根据平方根的定义解答.解答:解:∵(﹣)2=2,∴(﹣)2的平方根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平方根的定义,是基础题,熟记概念是解题的关键,要注意先求出(﹣)2的值.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P(2,﹣3),则点P在()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考点:点的坐标.分析:根据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特征,四个象限的符号特点分别是: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可以得到答案.解答:解:∵横坐标为正,纵坐标为负,∴点P(2,﹣3)在第四象限,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特征,记住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是解决的关键.4.若和都是某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则这个方程是()A.x+2y=﹣3 B.2x﹣y=0 C.x﹣y=3 D.y=3x﹣5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分析:把两组解分别代入四个选项中的方程,进行验证即可.解答:解:A、当x=﹣1,y=﹣4时,x+2y=﹣1﹣8=﹣9≠﹣3,故不是方程x+2y=﹣3的解;B、当x=1,y=﹣2时,2x﹣y=2+2=4≠0,故不是方程2x﹣y=0的解;C、当和时,方程x﹣y=3都成立,故和是方程x﹣y=3的解;D、当x=﹣1,y=﹣4时,y=3x﹣5=﹣8≠﹣4,故不是方程y=3x﹣5的解;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方程解的概念,掌握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是解题的关键.5.如图,数轴上所表示的不等式组的解集是()A.x≤2 B.﹣1≤x≤2 C.﹣1<x≤2 D.x>﹣1考点: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分析:数轴的某一段上面,表示解集的线的条数,与不等式的个数一样,那么这段就是不等式组的解集.实心圆点包括该点,空心圆圈不包括该点,大于向右小于向左.两个不等式的公共部分就是不等式组的解集.解答:解:不等式的解集是﹣1与2之间的部分,并且包含2,但不包含﹣1.因而解集为:﹣1<x≤2.点评:本题考查不等式组解集的表示方法.把每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向右画;<,≤向左画),数轴上的点把数轴分成若干段,如果数轴的某一段上面表示解集的线的条数与不等式的个数一样,那么这段就是不等式组的解集.有几个就要几个.在表示解集时“≥”,“≤”要用实心圆点表示;“<”,“>”要用空心圆点表示.6.要了解全校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情况,你认为以下抽样方法中比较合理的是()A.调查全体女生B.调查全体男生C.调查九年级全体学生D.调查七,八,九年级各100名学生考点:抽样调查的可靠性.专题:应用题.分析:利用抽样调查的中样本的代表性即可作出判断.解答:解:要了解全校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情况,抽取的样本一定要具有代表性,故选D.点评:抽样调查抽取的样本要具有代表性,即全体被调查对象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二、填空(18分)7.如图,三角形A′B′C′是由三角形ABC沿射线AC方向平移2cm得到的,若AC=3cm,则A′C= 1cm.考点:平移的性质.分析:先根据平移的性质得出AA′=2cm,再利用AC=3cm,即可求出A′C的长.解答:解:∵将△ABC沿射线AC方向平移2cm得到△A′B′C′,∴AA′=2cm,又∵AC=3cm,∴A′C=AC﹣AA′=1cm.故答案为:1.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平移的性质的理解和掌握,能熟练地运用平移的性质进行推理是解此题的关键.8.已知a、b为两个连续的整数,且,则a+b=11.考点:估算无理数的大小.分析:根据无理数的性质,得出接近无理数的整数,即可得出a,b的值,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a、b为两个连续的整数,∴<<,∴a=5,b=6,故答案为:11.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无理数的大小,得出比较无理数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9.把点(3,﹣1)向左平移4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1,4).考点:坐标与图形变化-平移.分析:分别找到横纵坐标的变化情况,分析即可.解答:解:横坐标的变化为:﹣1﹣3=﹣4,说明向左平移了4个单位长度;纵坐标的变化为:4﹣(﹣1)=5,说明向上平移了5个单位长度.故四空分别填:左、4、上、5.点评:本题用到的知识点为:左右移动改变点的横坐标,左减,右加;上下移动改变点的纵坐标,下减,上加.10.|x+y﹣1|+(2x+y+1)2=0,则x=﹣2y=3.考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非负数的性质:绝对值;非负数的性质:偶次方.分析:根据|x+y﹣1|+(2x+y+1)2=0,得出x+y﹣1=0,2x+y+1=0,组成方程组,再利用加减消元法将两式加减运算约掉一个未知数,得到一元一次方程,即可求出.解答:解:∵|x+y﹣1|+(2x+y+1)2=0,∴x+y﹣1=0,2x+y+1=0,整理成方程组得:∴①﹣②得:x﹣2x=2,∴x=﹣2,代入①式得:﹣2+y=1,∴y=3,∴方程组的解为:.故答案为:﹣2,3.点评:此题考查的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以及非负数的性质,运用已知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而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1.附加题:(B题)不等式组的解是0<x<2,那么a+b的值等于1.考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专题:压轴题.分析:首先解出不等式组的解集,然后与0<x<2比较,可先求出a、b,再求出a+b的值.解答:解:由①得x>4﹣2a;由②得2x<b+5,即x<0.5b+2.5;由以上可得4﹣2a<x<0.5b+2.5,∵不等式组的解是0<x<2,∴4﹣2a=0,即a=2;0.5b+2.5=2,即b=﹣1.则a+b=2﹣1=1.点评:本题是已知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中另外的未知数的问题.可以先将另外的未知数当作已知数处理,将求出的解集与已知解集比较,进而求得另外的未知数.求不等式组的公共解,要遵循以下原则:同大取较大,同小取较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12.为了让人们感受丢弃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某班环保小组的六名同学记录了自已家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的数量,结果如下(单位:个):33,25,28,26,25,31,如果该班有45名学生,那么根据提供的数据估计该周全班同学各家总共丢弃塑料袋的数量约为1260个.考点:算术平均数;用样本估计总体.专题:计算题.分析:先求出6个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的平均数量,即可认为是该周全班同学各家丢弃塑料袋的平均数,乘以总数45即为所求.解答:解:(33+25+28+26+25+31)÷6×45=1260(个).故答案为1260.点评:统计的思想就是用样本的信息来估计总体的信息,本题体现了统计思想,考查了用样本估计总体.三、计算(2×4=8分)13.解方程组.考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专题:计算题.分析:方程组中两方程相加求出x+y=3,与第一个方程联立,利用加减消元法求出解即可.解答:解:,①+②得:62(x+y)=186,即x+y=3③,①﹣③×25得:12y=12,即y=1,把y=1代入③得:x=2,则方程组的解为.点评:此题考查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利用了消元的思想,消元的方法有:代入消元法与加减消元法.14.解不等式组:.考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分析:先求出各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其公共解集即可.解答:解:,解不等式(1),得x<5,(3分)解不等式(2),得x≥﹣2,(6分)因此,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2≤x<分)点评:求不等式的公共解,要遵循以下原则:同大取较大,同小取较小,小大大小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四、解答(2×6分)15.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大3,交换位置后所得的新两位数比原两位数的3倍少1,求原两位数.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专题:数字问题.分析:设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为x,个位数字为y,根据“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大3,交换位置后所得的新两位数比原两位数的3倍少1,”列出方程组解答即可.解答:解:设这个原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为x,个位数字为y,由题意得,解得.答:这个原两位数为14.点评:此题考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际运用,分析题意,找到关键描述语,找到合适的等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6.一个宽为70m的长方形足球场,它的周长大于350m,面积小于7500m2,它的长的范围是多少?判断这个足球场是否可用于国际足球比赛(按规定:用于国际比赛的足球场,长应在100~110m之间,宽应在60~75m之间)考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分析:设长方形足球场的长为xm,由题意列出不等式组,解这个不等式组可得长x的取值范围,再与国际比赛的足球场进行比较,看是否适合.解答:解:设长方形足球场的长为xm,由题意得,解得105<x<107.答:它的长的范围是105米和107米之间,这个足球场可用于国际足球比赛.点评:本题考查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与数学思想联系起来,读懂题意列出不等式关系式即可求解.。
掌门1对1教育高中物理2014-2015学年湖南省常德市汉寿二中高一(上)期中物理试卷一、选择(每小题4分,漏选得2分,不选或错选得0分,共48分,将各题所选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里)1.下列选项中物体能看做质点的是()A.花样滑冰的运动员B.跳水的运动员C.掷出去的铅球D.杂技演员在空中的表演2.关于位移与路程说法正确的是()A.位移和路程都是矢量B.两地之间位移大小总是小于或等于路程C.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D.位移是标量,路程是矢量3.下列描述指平均速度的是()A.某运动员100米冲刺速度是10米/秒B.龟兔赛跑赛,乌龟的速度比兔子速度大C.子弹出膛速度能达到1000米/秒D.某运动员周长400m的跑道上跑800米的速度为6.5m/s4.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电源要求是()A.220V 交流电B.6V以下交流电C.4﹣6V直流电D.220V直流电5.我国交流电的周期是()A.0.02s B.0.2 s C.1s D.可以是任意的6.在下列四个图象中,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B.C.D.7.已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是V=V0+at 某同学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得到速度与时间关系满足V=3t﹣2,则他研究的运动的初速度、加速度分别是()A.2m/s,3m/s2B.3m/s,2m/s2C.﹣2m/s,3m/s2D.﹣3m/s,2m/s2 8.关于速度(v)、速度的变化量(△V=V2﹣V1)、加速度(a=)的描述正确的是()A.速度大,速度的变化量也一定大B.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一定大C.速度大,加速度可能等于零D.速度大,速度变化量可能等于零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物体加速度变大,速度一定增加B.运动物体加速度变小,速度一定减小C.运动物体加速度不变,速度一定不变D.只要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速度就增加;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速度就减小10.关于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匀速直线运动就是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B.匀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也会随时间而不断改变C.速度随时间不断增加的直线运动,叫匀加速直线运动D.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的直线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11.某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该物体()A.做往复运动B.做匀速直线运动C.超某一方向做直线运动D.以上说法都不对12.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运动的时间取决于()A.物体的重力B.物体下落的高度C.物体的速度D.物体的加速度二、填空(每空3分,共24分)13.一质点向东运动了6m,又向南运动了8m,则质点通过的路程为,位移的大小为.14.某质点第1秒的平均速度为3m/s,第2秒的平均速度为5m/s,第3秒和第4秒的平均速度都是6m/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m/s.15.短跑运动员在100m比赛中,以8m/s的速度迅速从起点冲出,到50m处的速度是9m/s,10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是10.5m/s,则运动员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16.如图v﹣t图象中运动的加速度是m/s217.汽车从静止启动,以0.2m/s2加速度做匀加速度直线运动,2min后汽车的速度是.18.汽车以10m/s的速度行驶,刹车后获得2m/s2的加速度,则刹车后4s内通过的位移是m,刹车后8s内通过的位移是m.19.有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它在两段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分别为24m和64m,连续相等的时间为4s,求质点的通过两段位移时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大小.三、实验探究(每小题4分,共12分)20.在做《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中,穿好纸带后,应先,然后拉动纸带,打完后立即.2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给出了从0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纸带,其中0、1、2、3、4、5、6 都为计数点.测得:s1=1.40cm,s2=1.90cm,s3=2.38cm,s4=2.88cm,s5=3.39cm,s6=3.87cm.那么计数点的瞬时速度:v2=m/s,v4=m/s.22.下面是《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主要步骤,请将合理的顺序编号填在后面的横线上.A、打完一条纸带后立即关闭电源,换上纸带重复操作3次.B、将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的一端.C、将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先启动打点计时器,后释放小车.D、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固定在小车的后边,细绳的一端拴在小车的前端,跨过滑轮,另一端挂上适当的钩码.合理的顺序是.四、应用与计算(共16分)23.一辆汽车以1m/s2的加速度加速行驶了12s,驶过了180m.汽车开始加速时的速度是多少?24.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m/s2,速度达到10m/s后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运动了5s,再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静止,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5m/s2.(1)作出整个过程的v﹣t图象.(2)求整个过程的位移.2014-2015学年湖南省常德市汉寿二中高一(上)期中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每小题4分,漏选得2分,不选或错选得0分,共48分,将各题所选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里)1.下列选项中物体能看做质点的是()A.花样滑冰的运动员B.跳水的运动员C.掷出去的铅球D.杂技演员在空中的表演考点:质点的认识.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当物体的形状、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时,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质点,根据把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来判断即可.解答:解:A、做花样滑冰的运动员,运动员形状和大小不能忽略,不能看成质点,故A错误;B、跳水的运动员的肢体动作是不能忽略的;故不能看作质点;故B错误;C、研究铅球被抛出后的运动轨迹,铅球形状和大小可以忽略,能看成质点,故C正确;D、杂技演员在空中的表演时,不能忽略人的大小和形状;故不能看作质点;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质点这个概念的理解,关键是知道物体能看成质点时的条件,看物体的大小体积对所研究的问题是否产生影响,物体的大小体积能否忽略.2.关于位移与路程说法正确的是()A.位移和路程都是矢量B.两地之间位移大小总是小于或等于路程C.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D.位移是标量,路程是矢量考点:位移与路程.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路程是标量,大小等于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位移是矢量,位移的大小等于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的长度.解答:解:A、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方向唯一,即位移只有一种情况,故A错误,C正确,D错误;B、路程描述了物体位置移动径迹的长度,位移描述了物体位置移动的方向和距离.物体运动时,路程总是大于或等于位移的大小,故B正确;故选:BC.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位移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3.下列描述指平均速度的是()A.某运动员100米冲刺速度是10米/秒B.龟兔赛跑赛,乌龟的速度比兔子速度大C.子弹出膛速度能达到1000米/秒D.某运动员周长400m的跑道上跑800米的速度为6.5m/s考点:平均速度.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在于平均速度与一段位移或一段时间对应,而瞬间速度和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对应,因此明确二者概念即可正确解答本题解答:解:A、某运动员100米冲刺速度是10米/秒为某一位置的速度,为瞬时速度,故A错误;B、龟兔赛跑赛,乌龟的速度比兔子速度大,指的是一段位移内的速度,为平均速度,故B正确;C、子弹出膛速度能达到1000米/秒为某一位置的速度,为瞬时速度,故C错误;D、某运动员周长400m的跑道上跑800米的速度为6.5m/s为平均速率,故D错误故选:B点评: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是和物理知识相互对应的,因此要经常利用所学物理概念深入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4.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电源要求是()A.220V 交流电B.6V以下交流电C.4﹣6V直流电D.220V直流电考点:电火花计时器、电磁打点计时器.专题:实验题.分析:正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了解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工作特点等,比如工作电压、打点周期等,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能够正确的使用打点计时器.解答:解: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6V以下交流电电源,如果交流电源的频率是50Hz,它每隔0.02S打一个点.故选:B.点评:对于基本仪器的使用,我们不仅从理论上学习它,还要从实践上去了解它,自己动手去操作,深刻了解具体操作细节的含义,同时注意电火花计时器和电磁打点计时器在电压上的不同.5.我国交流电的周期是()A.0.02s B.0.2 s C.1s D.可以是任意的考点:交变电流.分析:我国用的交流电的周期为0.02s解答:解:我国用的交流电的周期为0.02s故选:A点评:本题是基本的常识,在平时的生后中要多加留意,加强与所学的知识的联系.6.在下列四个图象中,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B.C.D.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专题:运动学中的图像专题.分析:匀速直线运动位移的图象是倾斜的直线,速度图象是平行于横轴的图线.选择符合题意的图象.解答:解:A、表示物体的位移不随时间变化,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B、v﹣t图平行于横轴的图线表示物体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C、位移的图象是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沿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D、v﹣t图中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故选BC.点评:对于物理图象,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图线的形状,其次抓住图象的数学意义来理解其物理意义.7.已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是V=V0+at 某同学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得到速度与时间关系满足V=3t﹣2,则他研究的运动的初速度、加速度分别是()A.2m/s,3m/s2B.3m/s,2m/s2C.﹣2m/s,3m/s2D.﹣3m/s,2m/s2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得出物体的初速度和加速度.解答:解:根据v=v0+at=3t﹣2知,物体的初速度v0=﹣2m/s,加速度a=3m/s2.故选:C.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基础题.8.关于速度(v)、速度的变化量(△V=V2﹣V1)、加速度(a=)的描述正确的是()A.速度大,速度的变化量也一定大B.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一定大C.速度大,加速度可能等于零D.速度大,速度变化量可能等于零考点:加速度.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加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反映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解答:解:A、速度大,速度变化量不一定大,故A错误.B、根据a=知,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不一定大,故B错误.C、速度大,加速度可能为零,比如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D、速度大,速度变化量可能等于零,比如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故选:CD.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率之间的关系,知道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大小、速度变化量的大小无关.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物体加速度变大,速度一定增加B.运动物体加速度变小,速度一定减小C.运动物体加速度不变,速度一定不变D.只要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速度就增加;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速度就减小考点:加速度.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加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反映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解答:解:A、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加速度变大,速度变小,故A错误.B、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变小,速度变大,故B错误.C、加速度不变,速度改变,故C错误.D、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故D正确.故选:D.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掌握判断加速还是减速运动的方法,关键看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10.关于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匀速直线运动就是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B.匀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也会随时间而不断改变C.速度随时间不断增加的直线运动,叫匀加速直线运动D.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的直线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解答:解:A、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故A错误,B错误.C、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故C错误.D、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故D正确.故选:D.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知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11.某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该物体()A.做往复运动B.做匀速直线运动C.超某一方向做直线运动D.以上说法都不对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专题:运动学中的图像专题.分析:在速度﹣时间图象中,某一点代表此时刻的瞬时速度,时间轴上方速度是正数,时间轴下方速度是负数;切线表示加速度,加速度向右上方倾斜,加速度为正,向右下方倾斜加速度为负.解答:解: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一直为正值,表示运动方向不变,一直朝某一方向运动,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再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然后重复之前的运动.故选:C.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速度时间图线表示的物理意义,知道图线中速度的正负表示的含义.12.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运动的时间取决于()A.物体的重力B.物体下落的高度C.物体的速度D.物体的加速度考点:自由落体运动.专题:自由落体运动专题.分析:不受任何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而降落的物体,叫自由落体运动.如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由静止状态开始下落的物体.地球表面附近的上空可看作是恒定的重力场.如不考虑大气阻力,在该区域内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恒等于重力加速度g.虽然地球的引力和物体到地球中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地球的半径远大于自由落体所经过的路程,所以引力在地面附近可看作是不变的,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即是一个不变的常量.它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解答:解:A、不同物体重力不同,但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均为g,故A错误;B、物体下落的高度不同,根据,得到,即时间一定相同,故B正确;C、不同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初速度相同,故C错误;D、不同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关键明确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以及自由落体运动遵循怎样的规律,然后根据运动学公式列式分析求解.二、填空(每空3分,共24分)13.一质点向东运动了6m,又向南运动了8m,则质点通过的路程为14m,位移的大小为10m.考点:位移与路程.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路程是标量,大小等于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位移是矢量,位移的大小等于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的长度.解答:解:向东运动了6m,又向南运动了8m,则路程为:s=6m+8m=14m.位移的大小为:x=m=10m故答案为:14m,10m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位移是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14.某质点第1秒的平均速度为3m/s,第2秒的平均速度为5m/s,第3秒和第4秒的平均速度都是6m/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5m/s.考点:平均速度.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根据平均速度求出各时间段内的位移,则可求得总位移;再对全程由平均速度公式可求得全程的平均速度.解答:解:全程的位移x=3×1+5×1+2×6=20m;故全程的平均速度==5m/s;故答案为:5.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公式的应用,一定要注意明确平均速度公式即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15.短跑运动员在100m比赛中,以8m/s的速度迅速从起点冲出,到50m处的速度是9m/s,10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是10.5m/s,则运动员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10m/s.考点:平均速度.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要求平均速度,根据可知:需要知道运动员在比赛中通过的位移和运动的时间,而这些不难从题目中获知.解答:解:由于运动员参加100m赛跑,故运动员的位移为:s=100m,10s末运动员到达终点,故运动时间为:t=10s.根据平均速度公式为:可知:运动员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0m/s.故答案为:10m/s点评:很多同学在解决本题时容易出错,主要原因找不到运动员通过的位移和时间,其主要原因是审题不细.故要认真审题.16.如图v﹣t图象中运动的加速度是0.8m/s2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专题:运动学中的图像专题.分析:v﹣t图象中,图象的斜率等于加速度,根据斜率求出加速度.解答:解:加速度为a===﹣0.8m/s2.故答案为:﹣0.8.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速度时间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结合加速度的定义来解答.17.汽车从静止启动,以0.2m/s2加速度做匀加速度直线运动,2min后汽车的速度是24m/s.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求出2min后汽车的速度大小.解答:解:根据v=at得,v=0.2×120m/s=24m/s.故答案为:24 m/s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知道初速度为零时,v=at,基础题.18.汽车以10m/s的速度行驶,刹车后获得2m/s2的加速度,则刹车后4s内通过的位移是24m,刹车后8s内通过的位移是25m.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根据速度时间关系判断刹车时间,根据位移时间关系求解位移.解答:解:由题意知刹车时间为t=s=5s则由X=V0t+at2得4s内通过的位移为X1=10×4+×(﹣2)×42m=24m8s内通过的位移即为5s内的位移X2=10×5+×(﹣2)×52m=25m故答案为:24m,25m.点评:本题关键是:判断刹车时间,汽车停止后就不再运动,注意不要陷入时间“陷阱”.19.有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它在两段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分别为24m和64m,连续相等的时间为4s,求质点的通过两段位移时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大小.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已知两段位移,则直接由位移公式分别表示两段的位移,联立求解.解答:解:由位移公式得:s1=v A T+aT2s2=[v A2T+a(2T)2]﹣(v A T+aT2)将S1=24 m,S2=64 m,T=4 s代入两式求得v A=1m/sa=2.5m/s2答:质点的初速度1m/s和加速度大小2.5m/s2.点评:本题也可以得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结论,相临相等时间内,位移之差为常数aT2求解加速度.三、实验探究(每小题4分,共12分)20.在做《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中,穿好纸带后,应先接通电源,然后拉动纸带,打完后立即关闭电源.考点: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专题:实验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实验时先打点后释放下纸带,保证打点的是从静止开始运动;打完后立即关闭电源.解答:解:开始记录时,应先给打点计时器通电打点,然后再释放重锤,让它带着纸带一同落下,如果先放开纸带让重物下落,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由于重物运动较快,不利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会对实验产生较大的误差.当打完后,立即关闭电源,从而保护仪器.故答案为:接通电源,关闭电源.点评:考查实验操作先后顺序,掌握打点计时器的作用,及注意事项.并区别电磁打点计时器与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的不同.2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给出了从0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纸带,其中0、1、2、3、4、5、6 都为计数点.测得:s1=1.40cm,s2=1.90cm,s3=2.38cm,s4=2.88cm,s5=3.39cm,s6=3.87cm.那么计数点的瞬时速度:v2=0.214m/s,v4=0.314m/s.考点: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专题:实验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出计数点的瞬时速度,从而即可求解.解答:解:由于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所以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s,计数点2的瞬时速度等于1、3段的平均速度,则有:v2==0.214m/s;计数点4的瞬时速度等于3、5段的平均速度,则有v4==0.314m/s;故答案为:0.214,0.314.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纸带的处理,会通过纸带求解瞬时速度,同时还可根据速度时间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22.下面是《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主要步骤,请将合理的顺序编号填在后面的横线上.A、打完一条纸带后立即关闭电源,换上纸带重复操作3次.B、将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的一端.C、将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先启动打点计时器,后释放小车.D、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固定在小车的后边,细绳的一端拴在小车的前端,跨过滑轮,另一端挂上适当的钩码.合理的顺序是BDCA.考点: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专题:实验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应联系实际做实验的过程,结合注意事项: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断开电源;选出合适的顺序.解答:解: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应先把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然后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的没有滑轮的一端,并连好电路,再把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固定在小车后面,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边吊着合适的钩码,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断开电源,取出纸带,最后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做两次.根据上面的过程可知步骤为:B D C A;故答案为:B D C A.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的具体操作细节,要加强实验的实际操作,不能单凭背实验来解答实验问题.四、应用与计算(共16分)23.一辆汽车以1m/s2的加速度加速行驶了12s,驶过了180m.汽车开始加速时的速度是多少?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x=v0t+at2,求出汽车的初速度.解答:解:汽车以1m/s2的加速度加速行驶了12s,驶过了180m,根据位移时间公式x=v0t+at2,有:v0=答:汽车开始加速时的速度是9m/s.点评:本题关键是明确汽车的运动性质,然后选择恰当的运动学公式列式求解,基础题.24.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m/s2,速度达到10m/s后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运动了5s,再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静止,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5m/s2.(1)作出整个过程的v﹣t图象.(2)求整个过程的位移.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根据汽车的运动规律作出速度时间图线,结合图线围成的面积求出整个过程中的位移.解答:解:(1)汽车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所示.(2)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则整个过程中的位移为:x=.。
二中入学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地球是平的B. 地球是圆的C. 地球是三角形的D. 地球是多边形的2. 太阳系中,哪颗行星离太阳最近?A. 地球B. 火星C. 金星D. 水星3. 以下哪个选项是光合作用的产物?A. 氧气B. 二氧化碳C. 氮气D. 甲烷4. 以下哪个选项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A. 钙B. 铁C. 钠D. 锌5. 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2 + 2 = 3B. 2 + 2 = 4C. 2 + 2 = 5D. 2 + 2 = 66. 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正方形有4条边B. 正方形有5条边C. 正方形有6条边D. 正方形有8条边7. 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氧气能支持燃烧B. 氧气能抑制燃烧C. 氧气能燃烧D. 氧气不能燃烧8. 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B.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在有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C.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在有摩擦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D.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在有重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9. 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B.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二氧化碳C.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水D.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甲烷10. 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24小时B.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48小时C.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72小时D.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96小时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约为______度。
2.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
3. 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______。
4. 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是______。
5. 一个完整的水分子由______个氢原子和______个氧原子组成。
6. 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素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______和______。
7.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______天。
汉寿县第二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数学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设m 、n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γ是三个不同的平面,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m ⊥α,n ∥α,则m ⊥n ;②若α∥β,β∥γ,m ⊥α,则m ⊥γ; ③若m ⊥α,n ⊥α,则m ∥n ;④若α⊥β,m ⊥β,则m ∥α;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①③2. 复数i ﹣1(i 是虚数单位)的虚部是( )A .1B .﹣1C .iD .﹣i3. 已知函数()2111x f x x ++=+,则曲线()y f x =在点()()11f ,处切线的斜率为( ) A .1 B .1- C .2 D .2-4. 函数f (x )=﹣x 的图象关于( ) A .y 轴对称 B .直线y=﹣x 对称C .坐标原点对称D .直线y=x 对称5. 已知函数1)1(')(2++=x x f x f ,则=⎰dx x f 1)(( )A .67-B .67C .65D .65-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导数、积分的知识,重点突出对函数的求导及函数积分运算能力,有一定技巧性,难度中等.6. 已知函数y=f (x )的周期为2,当x ∈[﹣1,1]时 f (x )=x 2,那么函数y=f (x )的图象与函数y=|lgx|的图象的交点共有( )A .10个B .9个C .8个D .1个7. 已知函数f (2x+1)=3x+2,且f (a )=2,则a 的值等于( ) A .8B .1C .5D .﹣18. 如图,网格纸上正方形小格的边长为1,图中粗线画出的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则几何体的体积为( ) A.61B.31C. 1D.34或D122两点,若△AFB的周长为4,则C的方程为()1A.+=1 B.+y2=1 C.+=1 D.+=1二、填空题13.已知等差数列{a n}中,a3=,则cos(a1+a2+a6)=.14.如图,函数f(x)的图象为折线AC B,则不等式f(x)≥log2(x+1)的解集是.15.如图是甲、乙两位射击运动员的5次训练成绩(单位:环)的茎叶图,则成绩较为稳定(方差较小)的运动员是.16.在复平面内,复数与对应的点关于虚轴对称,且,则____.17.过椭圆+=1(a >b >0)的左焦点F 1作x 轴的垂线交椭圆于点P ,F 2为右焦点,若∠F 1PF 2=60°,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18.已知椭圆+=1(a >b >0)上一点A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B ,F 为其左焦点,若AF ⊥BF ,设∠ABF=θ,且θ∈[,],则该椭圆离心率e 的取值范围为 .三、解答题19.【南师附中2017届高三模拟二】如下图扇形AOB 是一个观光区的平面示意图,其中AOB ∠为23π,半径OA 为1km ,为了便于游客观光休闲,拟在观光区内铺设一条从入口A 到出口B 的观光道路,道路由圆弧AC 、线段CD 及线段BD 组成.其中D 在线段OB 上,且//CD AO ,设AOC θ∠=.(1)用θ表示CD 的长度,并写出θ的取值范围; (2)当θ为何值时,观光道路最长?20.(文科)(本小题满分12分)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某市政府为了鼓励居民节约用水,计划调整居民生活用水收费方案,拟 确定一个合理的月用水量标准(吨)、一位居民的月用水量不超过的部分按平价收费,超过的部分按议价收费,为了了解居民用水情况,通过抽样,获得了某年100位居民每人的月均用水量(单位:吨), 将数据按照[)[)[)0,0.5,0.5,1,,4,4.5分成9组,制成了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1)求直方图中的值;(2)设该市有30万居民,估计全市居民中月均用量不低于3吨的人数,并说明理由;(3)若该市政府希望使85%的居民每月的用水量不超过标准(吨),估计的值,并说明理由.21.某游乐场有A 、B 两种闯关游戏,甲、乙、丙、丁四人参加,其中甲乙两人各自独立进行游戏A ,丙丁两人各自独立进行游戏B .已知甲、乙两人各自闯关成功的概率均为,丙、丁两人各自闯关成功的概率均为. (1)求游戏A 被闯关成功的人数多于游戏B 被闯关成功的人数的概率; (2)记游戏A 、B 被闯关总人数为ξ,求ξ的分布列和期望.22.有编号为A1,A2,…A10的10个零件,测量其直径(单位:cm),得到下面数据:编号A1A2A3A4A5A6A7A8A9A10直径 1.51 1.49 1.49 1.51 1.49 1.51 1.47 1.46 1.53 1.47其中直径在区间[1.48,1.52]内的零件为一等品.(Ⅰ)从上述10个零件中,随机抽取一个,求这个零件为一等品的概率;(Ⅱ)从一等品零件中,随机抽取2个.(ⅰ)用零件的编号列出所有可能的抽取结果;(ⅱ)求这2个零件直径相等的概率.23.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且点在椭圆上.(Ⅰ)求椭圆的方程;(Ⅱ)直线与椭圆交于、两点,且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点.求(为坐标原点)面积的最大值.24.已知函数.(Ⅰ)若曲线y=f(x)在点P(1,f(1))处的切线与直线y=x+2垂直,求函数y=f(x)的单调区间;(Ⅱ)若对于∀x∈(0,+∞)都有f(x)>2(a﹣1)成立,试求a的取值范围;(Ⅲ)记g(x)=f(x)+x﹣b(b∈R).当a=1时,函数g(x)在区间[e﹣1,e]上有两个零点,求实数b的取值范围.汉寿县第二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数学(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B【解析】解:由m 、n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γ是三个不同的平面: 在①中:若m ⊥α,n ∥α,则由直线与平面垂直得m ⊥n ,故①正确; 在②中:若α∥β,β∥γ,则α∥γ,∵m ⊥α,∴由直线垂直于平面的性质定理得m ⊥γ,故②正确;在③中:若m ⊥α,n ⊥α,则由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得m ∥n ,故③正确; 在④中:若α⊥β,m ⊥β,则m ∥α或m ⊂α,故④错误. 故选:B .2. 【答案】A【解析】解:由复数虚部的定义知,i ﹣1的虚部是1, 故选A .【点评】该题考查复数的基本概念,属基础题.3.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由已知得()2112x f x x x -==-,则()21'f x x=,所以()'11f =. 考点:1、复合函数;2、导数的几何意义. 4. 【答案】C【解析】解:∵f (﹣x )=﹣+x=﹣f (x )∴是奇函数,所以f (x )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故选C .5. 【答案】B6. 【答案】A【解析】解:作出两个函数的图象如上∵函数y=f(x)的周期为2,在[﹣1,0]上为减函数,在[0,1]上为增函数∴函数y=f(x)在区间[0,10]上有5次周期性变化,在[0,1]、[2,3]、[4,5]、[6,7]、[8,9]上为增函数,在[1,2]、[3,4]、[5,6]、[7,8]、[9,10]上为减函数,且函数在每个单调区间的取值都为[0,1],再看函数y=|lgx|,在区间(0,1]上为减函数,在区间[1,+∞)上为增函数,且当x=1时y=0;x=10时y=1,再结合两个函数的草图,可得两图象的交点一共有10个,故选:A.【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作法,以及函数图象的周期性,属于基本题.7.【答案】B【解析】解:∵函数f(2x+1)=3x+2,且f(a)=2,令3x+2=2,解得x=0,∴a=2×0+1=1.故选:B.8.【答案】D【解析】9.【答案】C【解析】解:∵正方形的边长为2,∴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2,∵球心到平面ABCD的距离为1,∴球的半径R==,则此球的表面积为S=4πR2=12π.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球的体积和表面积,求出球的半径是解本题的关键.10.【答案】B【解析】解:因为y=f(x)为奇函数,所以当x>0时,﹣x<0,根据题意得:f(﹣x)=﹣f(x)=﹣x+2,即f(x)=x﹣2,当x<0时,f(x)=x+2,代入所求不等式得:2(x+2)﹣1<0,即2x<﹣3,解得x<﹣,则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当x≥0时,f(x)=x﹣2,代入所求的不等式得:2(x﹣2)﹣1<0,即2x<5,解得x<,则原不等式的解集为0≤x<,综上,所求不等式的解集为{x|x<﹣或0≤x<}.故选B11.【答案】A【解析】解:设x<0时,则﹣x>0,因为当x>0时,f(x)=x3﹣2x2所以f(﹣x)=(﹣x)3﹣2(﹣x)2=﹣x3﹣2x2,又因为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所以f(﹣x)=﹣f(x),所以当x<0时,函数f(x)的表达式为f(x)=x3+2x2,故选A.12.【答案】A【解析】解:∵△AFB的周长为4,1∵△AF1B的周长=|AF1|+|AF2|+|BF1|+|BF2|=2a+2a=4a,∴4a=4,∴a=,∵离心率为,∴,c=1,∴b==,∴椭圆C的方程为+=1.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椭圆的定义与方程,考查椭圆的几何性质,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属于基础题.二、填空题13.【答案】.【解析】解:∵数列{a n}为等差数列,且a3=,∴a1+a2+a6=3a1+6d=3(a1+2d)=3a3=3×=,∴cos(a1+a2+a6)=cos=.故答案是:.14.【答案】(﹣1,1].【解析】解: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函数f(x)和函数y=log2(x+1)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得不等式f(x)≥log2(x+1)的解集是:(﹣1,1],.故答案为:(﹣1,1]15.【答案】甲.【解析】解:【解法一】甲的平均数是=(87+89+90+91+93)=90,方差是=[(87﹣90)2+(89﹣90)2+(90﹣90)2+(91﹣90)2+(93﹣90)2]=4;乙的平均数是=(78+88+89+96+99)=90,方差是=[(78﹣90)2+(88﹣90)2+(89﹣90)2+(96﹣90)2+(99﹣90)2]=53.2;∵<,∴成绩较为稳定的是甲.【解法二】根据茎叶图中的数据知,甲的5个数据分布在87~93之间,分布相对集中些,方差小些;乙的5个数据分布在78~99之间,分布相对分散些,方差大些;所以甲的成绩相对稳定些.故答案为:甲.【点评】本题考查了平均数与方差的计算与应用问题,是基础题目.16.【答案】-2【解析】【知识点】复数乘除和乘方【试题解析】由题知:所以故答案为:-217.【答案】.【解析】解:由题意知点P的坐标为(﹣c,)或(﹣c,﹣),∵∠F1PF2=60°,∴=,即2ac=b2=(a2﹣c2).∴e2+2e﹣=0,∴e=或e=﹣(舍去).故答案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椭圆的简单性质,考查了考生综合运用椭圆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属基础题.18.【答案】[,﹣1].【解析】解:设点A(acosα,bsinα),则B(﹣acosα,﹣bsinα)(0≤α≤);F(﹣c,0);∵AF⊥BF,∴=0,即(﹣c﹣acosα,﹣bsinα)(﹣c+acosα,bsinα)=0,故c2﹣a2cos2α﹣b2sin2α=0,cos2α==2﹣,故cosα=,而|AF|=,|AB|==2c,而sinθ===,∵θ∈[,],∴sinθ∈[,],∴≤≤,∴≤+≤,∴,即,解得,≤e≤﹣1;故答案为:[,﹣1].【点评】本题考查了圆锥曲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应用及平面向量的应用,同时考查了三角函数的应用.三、解答题19.【答案】(1)cos ,0,3CD πθθθ⎛⎫=+∈ ⎪⎝⎭;(2)设∴当6πθ=时,()L θ取得最大值,即当6πθ=时,观光道路最长.【解析】试题分析:(1)在OCD ∆中,由正弦定理得:sin sin sin CD OD CO COD DCO CDO==∠∠∠2cos 3CD πθθθ⎛⎫∴=-= ⎪⎝⎭,OD θ=1sin 03OD OB πθθθ<<∴<<<cos ,0,3CD πθθθ⎛⎫∴=∈ ⎪⎝⎭(2)设观光道路长度为()L θ, 则()L BD CD AC θ=++弧的长= 1cos θθθθ+++= cos 1θθθ++,0,3πθ⎛⎫∈ ⎪⎝⎭∴()sin 1L θθθ=-+' 由()0L θ'=得:sin 6πθ⎛⎫+= ⎪⎝⎭,又0,3πθ⎛⎫∈ ⎪⎝⎭6πθ∴=∴当6πθ=时,()L θ取得最大值,即当6πθ=时,观光道路最长.考点:本题考查了三角函数的实际运用点评:对三角函数的考试问题通常有:其一是考查三角函数的性质及图象变换,尤其是三角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周期。
武汉二中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卷时间:100分钟分数:100分一、听力部分(20分)笔试部分二、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20分)1. —Jim,I want to be __________ engineer when I grow up.—Sounds fantastic.A. aB. anC. theD. /2. —Did your parents go to climb Mount. Tai last Sunday?—No, they _______went to a movie.A. bothB. allC. eitherD. each3. — We can’t pass the exam, ______ we study hardA. becauseB. unlessC. thoughD.or4. —I don’t know how to be good with my family problem.—Could you give me some ______ .A. adviceB. messagesC. informationD. invitation5. —My mother says my friend is similar ______me,but l think she is different ______me.A. to:fromB. as:fromC. to:toD. as:to6. My brother is as as me. We both like telling jokes.A. outgoingB. more outgoingC. most outgoingD. very outgoing7. We must work hard. There _______an important exam in June.A. will haveB.is going to haveC.will beD.has8. —______people came to Baotu Spring during May 1stA. hundredB. hundred ofC. hundred s ofD. Ten hundreds9. — Can you stay here longer?—_______.But I have to prepare for my exam.A. I’d love to.B. I’m afraid not.C. I’m sorry, I can’t.D. No. I’m not available10. I want to go ________ for my winter vacation.A. somewhere differentB. different somewhereC. anywhere differentD. different anywhere11.—_______ lovely day! Let’s go for a walk.A. What aB. How aC. HowD. What an12. Please _________ the light when you leave the classroom.A. turn onB. turn offC. turn downD. turn on13.—Spring Park is the place in the city on weekends. Lots of people enjoy doingdifferent kinds of activities there.A. worstB. most terribleC. quietestD. most popular14.—are you going to do that?—I am going to take acting lessons.A. WhenB. HowC. WhereD. What15.—Mary will go to Sydney if she a five-day trip.A. haveB. hadC. will haveD. has16.—What do you think of China’s Got Talent.—________.They are so boringA. I like it very much.B. I can’t stand it.C. I don’t mind.D. I think it’s ok.17.—Mr. Li is ill in hospital. His daughter is looking after him.— ______.A. I’m sorry to hear thatB. Not at allC. I’m afraidD. It doesn’t matter18. Which of the pictures below tells people not to fish here?A. B. C. D.19. Boys and girls, Listen to me carefully, Let me tell you______ to the Bird Island. .A. how to getB. what to getC. Where to getD. which to get20. —Excuse me. Do you know _____________?—Yes. He came here yesterday.A. why did he come to the zooB. how he came hereC. when he came back homeD. where he will came三、完型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请阅读下面短文,选择最佳答案。
二中初中入学考试语文试题(二)二中初中入学考试语文试题(二)注意事项:1、全卷共四页,九大题。
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2、请考生在指定位置上(密封线内)填写自己的相关信息3、请用蓝色或黑色的圆珠笔、签字笔或钢笔作答一、给加点字注音。
(8分)1、嗅觉()2、慷慨()3、干涸()4、地窖()5、颓唐()6、虐待()7、憧憬()8、徜徉()二、在句子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汉子。
(4分)1、京张铁路修建不满四年就全线_______工了。
2、_________驳的墙壁。
3、海外游子________恋着祖国母亲。
4、衣衫褴________的老人三、按要求默写诗句。
(6分)1、《春夜喜雨》中表现雨后万紫千红的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芙蓉楼送辛渐》表达诗人内心高尚纯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江畔独步寻花》表达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闻军官收河南河北》中,诗人听闻收复失地后的第一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6分)1、聚精会神近义词_____________ 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2、杂乱无章近义词______________ 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3、忠厚近义词______________ 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五、按要求回答问题(12分)1、“鼎”字笔画数共()笔,“遏”字第十笔是()2、“诲人不倦”的“诲”是___________的意思,请用“晦”字组一个词()3、《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_____国___________。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_______国_____________4、写出表“时间过得快”的四个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第1-7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8-12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1.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类比法和科学假说法、建立物理模型法等等,以下关于所用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根据速度定义式v=,当△t非常非常小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该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B.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假设法C.在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三者之间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D.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考点:物理学史.专题:常规题型.分析:在研究多个量之间的关系时,常常要控制某些物理量不变,即控制变量法;当时间非常小时,我们认为此时的平均速度可看作某一时刻的速度即称之为瞬时速度,采用的是极限思维法;质点是实际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的科学抽象,是采用了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的方法;在研究曲线运动或者加速运动时,常常采用微元法,将曲线运动变成直线运动,或将变化的速度变成不变的速度.解答:解:A、根据速度定义式v=,当△t非常非常小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该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故A错误;B、质点采用的科学方法为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的方法,故B错误;C、在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三者之间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故C正确;D、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故D正确;本题选不正确的,故选:B.点评: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我们会遇到多种不同的物理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对我们理解物理有很大的帮助;故在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更要注意科学方法的积累与学习.2.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A、B、C三点,已知AB=BC,AB段平均速度为10m/s,BC 段平均速度为20m/s,则以下物理量不可求得的是( )A.物体运动的加速度B.AC段的平均速度C.A点速度v A D.C点速度v C考点:平均速度;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由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因此根据可以求出各点的速度大小.解答:解:设质点在ABC三点的速度分别为v A,v B,v C,根据AB段的平均速度为10m/s,可以得到:…①根据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20m/s,可以得到:…②设AB=BC=x,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所以有:…③联立①②③解得:v A=m/s,v B=m/s,v C=m/s,由于不知道具体的运动时间或者AB,BC之间的距离,因此无法求出其加速度的大小,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是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考查,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住,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我们在学习中遇到的物体的主要运动形式,也是考查的重点.3.如图所示,将一个质量为m的球固定在弹性杆AB的上端,今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缓慢拉球,使杆发生弯曲,在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增大的过程中,AB杆对球的弹力方向为( )A.始终水平向左B.始终竖直向上C.斜向左上方,与竖直方向的夹角逐渐增大D.斜向左下方,与竖直方向的夹角逐渐增大考点:牛顿第三定律.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分析:分析球的受力情况:重力、测力计的拉力和AB杆对球作用力,由平衡条件求出AB杆对球弹力方向.解答:解:以球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重力G、测力计的拉力T和AB杆对球作用力F,由平衡条件知,F与G、T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出力的合成图如图.则有G、T的合力方向斜向右下方,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增大,T逐渐增长,根据向量加法可知G、T的合力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逐渐增大,所以AB杆对球的弹力方向斜向左上方,与竖直方向的夹角逐渐增大,所以选项ABD错误,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是三力平衡问题,分析受力情况,作出力图是关键.难度不大.4.竖直悬挂的轻弹簧下连接一个小球,用手托起小球,使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如图所示.则迅速放手后( )A.小球开始向下做匀加速运动B.弹簧恢复原长时小球速度最大C.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加速度为零D.小球运动过程中最大加速度大于g考点:牛顿第二定律;胡克定律.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分析:弹簧原来处于压缩状态,小球受到重力、弹簧向下的弹力和手的支持力,迅速放手后,分析小球的受力情况分析其运动情况,其中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大小成正比,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小球的加速度.解答:解:A、迅速放手后,小球受到重力、弹簧向下的弹力作用,向下做加速运动,弹力将减小,小球的加速度也减小,小球做变加速运动.故A错误.B、当小球所受的合力为零时,小球的速度最大,此时弹簧处于伸长状态.故B错误.C、根据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可知,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与刚放手时加速度大小相等,则知其加速度大于g,知小球运动过程中最大加速度大于g.故C错误,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关键是分析小球的受力情况,来判断其运动情况,利用简谐运动的对称性研究小球到达最低点时的加速度.5.在一大雾天,一辆小汽车以3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突然发现正前方30m 处有一辆大卡车以10m/s的速度同方向匀速行驶,小汽车紧急刹车,刹车过程中刹车失灵.如图所示,图线a、b分别为小汽车和大卡车的v﹣t图象(忽略刹车反应时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因刹车失灵前小汽车已减速,故不会发生追尾事故B.在t=3 s时发生追尾事故C.在t=5 s时发生追尾事故D.若紧急刹车时两车相距40米,则不会发生追尾事故且两车最近时相距10米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当两车通过的位移之差等于30m时,两车会发生追尾.根据速度﹣时间图象所时间轴所围“面积”大小等于位移,进行分析.解答:解:ABC、根据速度﹣时间图象所时间轴所围“面积”大小等于位移,由图知,t=3s 时,b车的位移为:s b=v b t=10×3m=30ma车的位移为s a==60m,则s a﹣s b=30m,所以在t=3s时追尾.故B正确,A、C错误.D、若紧急刹车时两车相距40米,速度相等时,a车的=85m,b车位移s2=50m,因为s2+40>s1,则不会发生追尾事故,最近距离△s=40+50﹣85m=5m.故D错误.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关键要抓住速度图象的面积表示进行求解,知道图线的物理意义,属于基本题.6.如图甲所示,在粗糙的水平面上,质量分别为m和M(m:M=1:2)的物块A、B用轻弹簧相连,两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当用水平力F作用于B上且两块共同向右加速运动时,弹簧的伸长量为x1;当用同样大小的力F竖直加速提升两物块时(如图乙所示),弹簧的伸长量为x2,则x1:x2等于( )A.1:1 B.1:2 C.2:1 D.2:3考点:牛顿第二定律;胡克定律.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分析:通过整体法求出加速度,再利用隔离法求出弹簧的弹力,从而求出弹簧的伸长量.解答:解:对甲图,运用整体法,由牛顿第二定律得,整体的加速度a=,对A物体有:F弹﹣μmg=ma,得,.对乙图,运用整体法,由牛顿第二定律得,整体的加速度,对A物体有:F弹′﹣mg=ma′,得,,则x1:x2=1:1.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注意整体法和隔离法的运用,先要由整体法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再用隔离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弹簧的弹力.7.如图所示,水平面上放置质量为M的三角形斜劈,斜劈顶端安装光滑的定滑轮,细绳跨过定滑轮分别连接质量为m1和m2的物块.m1在斜面上运动,三角形斜劈保持静止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m2向下运动,则斜劈受到水平面向左摩擦力B.若m1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则斜劈受到水平面向右的摩擦力C.若m1沿斜面向下运动,则斜劈受到水平面的支持力大于(m1+m2+M)gD.若m2向上运动,则轻绳的拉力一定大于m2g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静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专题: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专题.分析:运动情况不同,各部分受力不同,故需要根据选项提到的运动状态分别讨论,并运用整体法,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求解.解答:解:A、只说向下运动,没说明是加速向下还是减速向下还是匀速向下.分三种情况讨论:1)若m2加速向下运动,则m1沿斜面向上加速运动,加速度沿斜面向上,m1和斜面看作一个整体,则整体有沿斜面向上的加速,该加速度可正交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两个分量,则水平方向加速度由斜面受到的向左的摩擦力提供,竖直向上的加速度由地面支持力与重力的合力提供.故斜面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2)若m2减速下滑,则m1减速沿斜面上滑,加速度沿斜面向下,把m1和斜面看作整体,则整体有沿斜面向下的加速度.该加速度有水平向右的分量.该加速度分量由摩擦力提供.故斜面受到向右的摩擦力.3)若m2匀速下划,则m1沿斜面匀速上滑,加速度为零.把m1和斜面看作整体,整体没有加速,处于平衡状态,故地面对斜面摩擦力为零.故A错误.B、由于m1加速下滑,故m1加速度沿斜面下滑,把m1和斜面看作整体,整体有沿斜面向下的加速度,该加速度有水平向右的分量,所以斜面受到向右的摩擦力.故B正确.C、同样没有说明是加速减速还是匀速,故C错误.D、同样没有说明向上加速向上减速还是向上匀速,三种情况绳的拉力不同.需要讨论.故D错误故选:B点评:该题较难.需要熟练掌握整体法处理物理问题.真确理解并能灵活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即可求解该题.8.在粗糙水平地面上与墙平行放着一个截面为半圆的柱状物体A,A与竖直墙之间放一光滑圆球B,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现对B加一竖直向下的力F,F的作用线通过球心,设B 对墙的作用力为F1,B对A的作用力为F2,地面对A的摩擦力为F3,地面对A的支持力为F4.若F缓慢增大而整个装置仍保持静止,截面如图所示,则在此过程中( )A.F1保持不变,F4保持不变B.F1缓慢增大,F4缓慢增大C.F2缓慢增大,F3缓慢增大D.F2缓慢增大,F3保持不变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专题: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专题.分析:先以B球为研究对象,运用分解法,分析墙对B的作用力F1、对B的作用力F2的变化,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由平衡条件分析地面对A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变化,判断地面对A的作用力为F3的变化情况.解答:解:以B球为研究对象,将F与B重力G的合力按效果进行分解,如图,设BA连线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α,由平衡条件得:B对墙的作用力:F1=(F+G B)tanα,当F增大时,F1缓慢增大.B对A的作用力:F2=,F1缓慢增大,则F2缓慢增大.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平衡条件,则有地面对A的支持力:F4=G A+G B+F,F增大则F4缓慢增大.地面对A的摩擦力:F3=F1,由前面分析F1增大则F3缓慢增大.故选:BC.点评:本题采用隔离法和整体法结合处理的,也可以运用隔离法研究,分析受力情况是解答的基础.9.受水平外力F作用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作直线运动,其v﹣t图线如图所示,则( )A.在0~t1秒内,外力F大小不断增大B.在t1时刻,外力F为零C.在t1~t2秒内,外力F大小可能不断减小D.在t1~t2秒内,外力F大小可能先减小后增大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牛顿第二定律.专题:压轴题.分析:(1)v﹣t图象中,斜率表示加速度,从图象中可以看出0~t1秒内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加速运动,t1~t2秒内做加速度越来越大的减速运动,两段时间内加速度方向相反;(2)根据加速度的变化情况,分析受力情况.解答:解:A.根据加速度可以用v﹣t图线的斜率表示,所以在0~t1秒内,加速度为正并不断减小,根据加速度,所以外力F大小不断减小,A错误;B.在t1时刻,加速度为零,所以外力F等于摩擦力,不为零,B错误;C.在t1~t2秒内,加速度为负并且不断变大,根据加速度的大小,外力F大小可能不断减小,C正确;D.如果在F先减小一段时间后的某个时刻,F的方向突然反向,根据加速度的大小,F后增大,因为v﹣t图线后一段的斜率比前一段大,所以外力F大小先减小后增大是可能的,故D正确.故选CD.点评:本题考查v﹣t图线的相关知识点,涉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及受力分析的能力,难度较大.10.如图所示,在水平力F作用下,木块A、B保持静止.若木块A与B的接触面是水平的,且F≠0,则木块B的受力个数可能是( )A.3 B.4 C.5 D.6考点:物体的弹性和弹力.专题:受力分析方法专题.分析:先对A分析,B对A有向右的静摩擦力;再分析B受力,B可能受到斜面的静摩擦力,也可能不受斜面的静摩擦力,B受力情况有两种可能.解答:解:B至少受到重力、A对B的压力和静摩擦力、斜面的支持力四个力.斜面对物体B可能有静摩擦力,也有可能没有静摩擦力;故木块B受力的个数可能是4个,也可能是5个.故选:BC.点评:本题关键先对A分析,根据平衡条件得到B对A有向左的静摩擦力,然后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得到A对B有向右的静摩擦力;再按照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顺序找力.11.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物体,分别以v1和v2的速度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1<v2如图所示.如果用相同的水平力F同时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则能使它们的速度在某时刻相等的条件是( )A.力F与v1、v2同向,且m1>m2B.力F与v1、v2同向,且m1<m2C.力F与v1、v2反向,且m1>m2D.力F与v1、v2反向,且m1<m2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比较加速度的大小,结合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的关系判断做什么运动,从而判断能否出现速度相等的时刻.解答:解:A、力F与v1、v2同向,且m1>m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1<a2,由于初速度v1<v2,可知m1的速度一直小于m2,不会出现速度相等.故A错误.B、力F与v1、v2同向,且m1<m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1>a2,初速度v1<v2,会出现速度相等的时刻.故B正确.C、力F与v1、v2反向,且m1>m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1<a2,由于初速度v1<v2,物体做减速运动,会出现速度相等的时刻.故C正确.D、力F与v1、v2反向,且m1<m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1>a2,初速度v1<v2,可知m1的速度一直小于m2,不会出现速度相等.故D错误.故选:BC.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根据运动学公式得出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关系,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两物体的质量关系.12.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AB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以恒定速率v0顺时针运行.甲、乙两相同滑块(视为质点)之间夹着一个压缩轻弹簧(长度不计),在AB的正中间位置轻放它们时,弹簧立即弹开,两滑块以相同的速率分别向左、右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乙滑块可能落在传送带的左右两侧,且距释放点的水平距离可能相等B.甲、乙滑块可能落在传送带左右两侧,但距释放点的水平距离一定不相等C.甲、乙滑块可能落在传送带的同一侧,且距释放点的水平距离不相等D.若甲、乙滑块能落在传送带的同一侧,则所受摩擦力的功一定相等考点:功的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分析:弹簧弹开后,两滑块以相同的速率分别向左、右运动.根据滑块的受力判断物体的运动,需讨论滑块弹簧后的速度与传送带的速度的大小.解答:解:A、设v大于v0.弹簧立即弹开后,甲物体向左做初速度为v,加速度为a的匀减速运动.乙物体向向右做初速度为v,(若v大于v0),则乙也做加速度为a的匀减速运动.若甲乙都一直做匀减速运动,两个物体落地后,距释放点的水平距离相等,故A正确,B错误.C、若v小于v0.弹簧立即弹开后,甲物体向左做初速度为v,加速度为a的匀减速运动.速度为零后可以再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整个过程是做初速度为v,加速度和皮带运动方向相同的减速运动.乙物体做初速度为v,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运动,运动方向和加速度的方向都和皮带轮的运动方向相同.甲乙到达B点时的速度相同.落地的位置在同一点,此过程摩擦力对甲乙做的功一定相等.故C错误,D正确.故选:AD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会根据物体的受力判断物体的运动,这是处理物体的运动的基础,需扎实掌握.二、实验题(13题9分,14题9分,每空均为3分)13.如图甲为“用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1)在该实验中我们以小车为研究对象,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合力的关系,应保持小车的总质量不变,用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小车所受外力,用DIS测小车的加速度.(2)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多次重复测量.在某次实验中根据测得的多组数据可画出a﹣F 关系图线(如图乙所示).①分析此图线的OA段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②此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CA.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 B.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 C.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 D.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考点: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专题:实验题.分析:解决实验问题首先要掌握该实验原理,该实验是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根据图象得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知道钩码所受的重力代替小车所受合外力的条件.解答:解:(1)研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合力的关系,应保持小车的总质量不变,用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小车所受的外力.(2)①OA段是过原点的直线,知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②设小车的质量为M,钩码的质量为m,由实验原理得:mg=Ma得a==,而实际上a′=,可见AB段明显偏离直线是由于没有满足M>>m造成的.故C正确.故答案为;(1)钩码所受的重力;(2)①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②C.点评:要清楚实验的研究方法和实验中物理量的测量.当钩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总质量时,钩码所受的重力才能作为小车所受外力.14.某探究小组设计了“用一把尺子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方案.如图示,将一个小球和一个滑块用细绳连接,跨在斜面上端.开始时小球和滑块均静止,剪短细绳后,小球自由下落,滑块沿斜面下滑,可先后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保持小球和滑块释放的位置不变,调整挡板位置,重复以上操作,直到能同时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用刻度尺测出小球下落的高度H、滑块释放点与挡板处的高度差h和沿斜面运动的位移x.(空气阻力对本实验的影响可以忽略)①滑块沿斜面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为.②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③以下能引起实验误差的是cd.a.滑块的质量 b.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c.长度测量时的读数误差 d.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不同时.考点: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专题:实验题;压轴题;摩擦力专题.分析:由于同时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说明小球和滑块的运动时间相同,由匀加速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和自由落体的位移时间公式即可求得加速度的比值;由牛顿第二定律及几何关系即可求得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由μ的数学表达式就可以知道能引起实验误差的因数,还要注意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不同时也会造成误差;解答:解:①由于同时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说明小球和滑块的运动时间相同,由x=at2和H=gt2得:所以=②根据几何关系可知:sinα=,cosα=对滑块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α﹣μmgcosα=ma,且a=,联立方程解得μ=③由μ得表达式可知,能引起实验误差的是长度x、h、H测量时的读数误差,同时要注意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不同时也会造成误差,故选cd.故答案为:①②③c d点评:本题考查了匀加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要求同学们能学会对实验进行误差分析,三、计算题(本题共3个小题,34分,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必须写出数值和单位)15.一斜面放在水平地面上,倾角为θ=53°,一个质量为0.2kg的小球用细绳吊在斜面顶端,如图所示.斜面静止时,球紧靠在斜面上,绳与斜面平行.不计斜面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当斜面以10m/s2的加速度向右运动时,求细绳的拉力及斜面对小球的弹力.(g取10m/s2)考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弹性和弹力.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分析:首先判断小球是否飞离了斜面,根据小球刚刚飞离斜面的临界条件,即绳子的倾角不变,斜面的支持力刚好为零,解出此时的加速度与题目给出的加速度大小进行比较,若给出加速度大于小球的临界加速度说明小球已经飞离了斜面,否则小球还在斜面上.解答:解:设小球刚刚脱离斜面时,斜面向右的加速度为a0,此时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恰好为零,小球只受重力和细绳的拉力,且细绳仍然与斜面平行,小球受力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cotθ=ma0,解得临界加速度:a0=gcotθ=7.5 m/s2.加速度a=10 m/s2>a0,则小球已离开斜面,斜面的支持力F1=0,此时小球受力如图所示:水平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得:Tcosα=ma,竖直方向,由平衡条件得:Tsinα=mg,解得:T=2N=2.83 N,方向沿着细绳向上,细绳与水平方向夹角α=arcsin=45°,细绳的拉力方向为与水平方向成45°角向右上方.答:细绳的拉力大小为2.83N,斜面对小球的弹力为零.点评:此题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小球是否飞离了斜面,我们可以用假设法判断出临界加速度来进行比较.16.一水平传送带足够长,以v1=2m/s的速度匀速运动,将一粉笔头无初速放在传送带上,达到相对静止时产生的划痕长L1=4m.求:(1)粉笔头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2)若关闭发动机让传送带以a2=1.5m/s2的加速度减速运动,同时将该粉笔头无初速放在传送带上,求粉笔头相对传送带滑动的位移大小L2.(取g=10m/s2)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滑动摩擦力.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分析:(1)粉笔头在摩擦力作用下做匀加速运动,直到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这段时间内的相对位移为4m求解动摩擦因数;(2)传送带减速运动时,由于a2>μg,故两者不能共速,所以粉笔头先加速到与传送带速度相同,然后以μg的加速度减速到静止,根据运动学基本公式即可求解划痕长度.解答:解:(1)设粉笔头运动时间t后,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则t=达到相对静止时产生的划痕长L1=4m有:vt﹣=vt﹣t2=4m解得:μ=0.05。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第1-7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8-12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1.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类比法和科学假说法、建立物理模型法等等,以下关于所用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根据速度定义式v=,当△t非常非常小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该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B.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假设法C.在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三者之间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D.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考点:物理学史.专题:常规题型.分析:在研究多个量之间的关系时,常常要控制某些物理量不变,即控制变量法;当时间非常小时,我们认为此时的平均速度可看作某一时刻的速度即称之为瞬时速度,采用的是极限思维法;质点是实际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的科学抽象,是采用了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的方法;在研究曲线运动或者加速运动时,常常采用微元法,将曲线运动变成直线运动,或将变化的速度变成不变的速度.解答:解:A、根据速度定义式v=,当△t非常非常小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该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故A错误;B、质点采用的科学方法为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的方法,故B错误;C、在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三者之间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故C正确;D、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故D正确;本题选不正确的,故选:B.点评: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我们会遇到多种不同的物理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对我们理解物理有很大的帮助;故在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更要注意科学方法的积累与学习.2.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A、B、C三点,已知AB=BC,AB段平均速度为10m/s,BC 段平均速度为20m/s,则以下物理量不可求得的是( )A.物体运动的加速度B.AC段的平均速度C.A点速度v A D.C点速度v C考点:平均速度;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由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因此根据可以求出各点的速度大小.解答:解:设质点在ABC三点的速度分别为v A,v B,v C,根据AB段的平均速度为10m/s,可以得到:…①根据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20m/s,可以得到:…②设AB=BC=x,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所以有:…③联立①②③解得:v A=m/s,v B=m/s,v C=m/s,由于不知道具体的运动时间或者AB,BC之间的距离,因此无法求出其加速度的大小,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是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考查,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住,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我们在学习中遇到的物体的主要运动形式,也是考查的重点.3.如图所示,将一个质量为m的球固定在弹性杆AB的上端,今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缓慢拉球,使杆发生弯曲,在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增大的过程中,AB杆对球的弹力方向为( )A.始终水平向左B.始终竖直向上C.斜向左上方,与竖直方向的夹角逐渐增大D.斜向左下方,与竖直方向的夹角逐渐增大考点:牛顿第三定律.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分析:分析球的受力情况:重力、测力计的拉力和AB杆对球作用力,由平衡条件求出AB杆对球弹力方向.解答:解:以球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重力G、测力计的拉力T和AB杆对球作用力F,由平衡条件知,F与G、T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出力的合成图如图.则有G、T的合力方向斜向右下方,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增大,T逐渐增长,根据向量加法可知G、T的合力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逐渐增大,所以AB杆对球的弹力方向斜向左上方,与竖直方向的夹角逐渐增大,所以选项ABD错误,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是三力平衡问题,分析受力情况,作出力图是关键.难度不大.4.竖直悬挂的轻弹簧下连接一个小球,用手托起小球,使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如图所示.则迅速放手后( )A.小球开始向下做匀加速运动B.弹簧恢复原长时小球速度最大C.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加速度为零D.小球运动过程中最大加速度大于g考点:牛顿第二定律;胡克定律.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分析:弹簧原来处于压缩状态,小球受到重力、弹簧向下的弹力和手的支持力,迅速放手后,分析小球的受力情况分析其运动情况,其中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大小成正比,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小球的加速度.解答:解:A、迅速放手后,小球受到重力、弹簧向下的弹力作用,向下做加速运动,弹力将减小,小球的加速度也减小,小球做变加速运动.故A错误.B、当小球所受的合力为零时,小球的速度最大,此时弹簧处于伸长状态.故B错误.C、根据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可知,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与刚放手时加速度大小相等,则知其加速度大于g,知小球运动过程中最大加速度大于g.故C错误,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关键是分析小球的受力情况,来判断其运动情况,利用简谐运动的对称性研究小球到达最低点时的加速度.5.在一大雾天,一辆小汽车以3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突然发现正前方30m 处有一辆大卡车以10m/s的速度同方向匀速行驶,小汽车紧急刹车,刹车过程中刹车失灵.如图所示,图线a、b分别为小汽车和大卡车的v﹣t图象(忽略刹车反应时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因刹车失灵前小汽车已减速,故不会发生追尾事故B.在t=3 s时发生追尾事故C.在t=5 s时发生追尾事故D.若紧急刹车时两车相距40米,则不会发生追尾事故且两车最近时相距10米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专题:直线运动规律专题.分析:当两车通过的位移之差等于30m时,两车会发生追尾.根据速度﹣时间图象所时间轴所围“面积”大小等于位移,进行分析.解答:解:ABC、根据速度﹣时间图象所时间轴所围“面积”大小等于位移,由图知,t=3s 时,b车的位移为:s b=v b t=10×3m=30ma车的位移为s a==60m,则s a﹣s b=30m,所以在t=3s时追尾.故B正确,A、C错误.D、若紧急刹车时两车相距40米,速度相等时,a车的=85m,b车位移s2=50m,因为s2+40>s1,则不会发生追尾事故,最近距离△s=40+50﹣85m=5m.故D错误.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关键要抓住速度图象的面积表示进行求解,知道图线的物理意义,属于基本题.6.如图甲所示,在粗糙的水平面上,质量分别为m和M(m:M=1:2)的物块A、B用轻弹簧相连,两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当用水平力F作用于B上且两块共同向右加速运动时,弹簧的伸长量为x1;当用同样大小的力F竖直加速提升两物块时(如图乙所示),弹簧的伸长量为x2,则x1:x2等于( )A.1:1 B.1:2 C.2:1 D.2:3考点:牛顿第二定律;胡克定律.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分析:通过整体法求出加速度,再利用隔离法求出弹簧的弹力,从而求出弹簧的伸长量.解答:解:对甲图,运用整体法,由牛顿第二定律得,整体的加速度a=,对A物体有:F弹﹣μmg=ma,得,.对乙图,运用整体法,由牛顿第二定律得,整体的加速度,对A物体有:F弹′﹣mg=ma′,得,,则x1:x2=1:1.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注意整体法和隔离法的运用,先要由整体法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再用隔离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弹簧的弹力.7.如图所示,水平面上放置质量为M的三角形斜劈,斜劈顶端安装光滑的定滑轮,细绳跨过定滑轮分别连接质量为m1和m2的物块.m1在斜面上运动,三角形斜劈保持静止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m2向下运动,则斜劈受到水平面向左摩擦力B.若m1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则斜劈受到水平面向右的摩擦力C.若m1沿斜面向下运动,则斜劈受到水平面的支持力大于(m1+m2+M)gD.若m2向上运动,则轻绳的拉力一定大于m2g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静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专题: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专题.分析:运动情况不同,各部分受力不同,故需要根据选项提到的运动状态分别讨论,并运用整体法,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求解.解答:解:A、只说向下运动,没说明是加速向下还是减速向下还是匀速向下.分三种情况讨论:1)若m2加速向下运动,则m1沿斜面向上加速运动,加速度沿斜面向上,m1和斜面看作一个整体,则整体有沿斜面向上的加速,该加速度可正交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两个分量,则水平方向加速度由斜面受到的向左的摩擦力提供,竖直向上的加速度由地面支持力与重力的合力提供.故斜面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2)若m2减速下滑,则m1减速沿斜面上滑,加速度沿斜面向下,把m1和斜面看作整体,则整体有沿斜面向下的加速度.该加速度有水平向右的分量.该加速度分量由摩擦力提供.故斜面受到向右的摩擦力.3)若m2匀速下划,则m1沿斜面匀速上滑,加速度为零.把m1和斜面看作整体,整体没有加速,处于平衡状态,故地面对斜面摩擦力为零.故A错误.B、由于m1加速下滑,故m1加速度沿斜面下滑,把m1和斜面看作整体,整体有沿斜面向下的加速度,该加速度有水平向右的分量,所以斜面受到向右的摩擦力.故B正确.C、同样没有说明是加速减速还是匀速,故C错误.D、同样没有说明向上加速向上减速还是向上匀速,三种情况绳的拉力不同.需要讨论.故D错误故选:B点评:该题较难.需要熟练掌握整体法处理物理问题.真确理解并能灵活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即可求解该题.8.在粗糙水平地面上与墙平行放着一个截面为半圆的柱状物体A,A与竖直墙之间放一光滑圆球B,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现对B加一竖直向下的力F,F的作用线通过球心,设B 对墙的作用力为F1,B对A的作用力为F2,地面对A的摩擦力为F3,地面对A的支持力为F4.若F缓慢增大而整个装置仍保持静止,截面如图所示,则在此过程中( )A.F1保持不变,F4保持不变B.F1缓慢增大,F4缓慢增大C.F2缓慢增大,F3缓慢增大D.F2缓慢增大,F3保持不变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专题: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专题.分析:先以B球为研究对象,运用分解法,分析墙对B的作用力F1、对B的作用力F2的变化,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由平衡条件分析地面对A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变化,判断地面对A的作用力为F3的变化情况.解答:解:以B球为研究对象,将F与B重力G的合力按效果进行分解,如图,设BA连线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α,由平衡条件得:B对墙的作用力:F1=(F+G B)tanα,当F增大时,F1缓慢增大.B对A的作用力:F2=,F1缓慢增大,则F2缓慢增大.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平衡条件,则有地面对A的支持力:F4=G A+G B+F,F增大则F4缓慢增大.地面对A的摩擦力:F3=F1,由前面分析F1增大则F3缓慢增大.故选:BC.点评:本题采用隔离法和整体法结合处理的,也可以运用隔离法研究,分析受力情况是解答的基础.9.受水平外力F作用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作直线运动,其v﹣t图线如图所示,则( )A.在0~t1秒内,外力F大小不断增大B.在t1时刻,外力F为零C.在t1~t2秒内,外力F大小可能不断减小D.在t1~t2秒内,外力F大小可能先减小后增大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牛顿第二定律.专题:压轴题.分析:(1)v﹣t图象中,斜率表示加速度,从图象中可以看出0~t1秒内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加速运动,t1~t2秒内做加速度越来越大的减速运动,两段时间内加速度方向相反;(2)根据加速度的变化情况,分析受力情况.解答:解:A.根据加速度可以用v﹣t图线的斜率表示,所以在0~t1秒内,加速度为正并不断减小,根据加速度,所以外力F大小不断减小,A错误;B.在t1时刻,加速度为零,所以外力F等于摩擦力,不为零,B错误;C.在t1~t2秒内,加速度为负并且不断变大,根据加速度的大小,外力F大小可能不断减小,C正确;D.如果在F先减小一段时间后的某个时刻,F的方向突然反向,根据加速度的大小,F后增大,因为v﹣t图线后一段的斜率比前一段大,所以外力F大小先减小后增大是可能的,故D正确.故选CD.点评:本题考查v﹣t图线的相关知识点,涉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及受力分析的能力,难度较大.10.如图所示,在水平力F作用下,木块A、B保持静止.若木块A与B的接触面是水平的,且F≠0,则木块B的受力个数可能是( )A.3 B.4 C.5 D.6考点:物体的弹性和弹力.专题:受力分析方法专题.分析:先对A分析,B对A有向右的静摩擦力;再分析B受力,B可能受到斜面的静摩擦力,也可能不受斜面的静摩擦力,B受力情况有两种可能.解答:解:B至少受到重力、A对B的压力和静摩擦力、斜面的支持力四个力.斜面对物体B可能有静摩擦力,也有可能没有静摩擦力;故木块B受力的个数可能是4个,也可能是5个.故选:BC.点评:本题关键先对A分析,根据平衡条件得到B对A有向左的静摩擦力,然后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得到A对B有向右的静摩擦力;再按照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顺序找力.11.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物体,分别以v1和v2的速度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1<v2如图所示.如果用相同的水平力F同时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则能使它们的速度在某时刻相等的条件是( )A.力F与v1、v2同向,且m1>m2B.力F与v1、v2同向,且m1<m2C.力F与v1、v2反向,且m1>m2D.力F与v1、v2反向,且m1<m2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比较加速度的大小,结合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的关系判断做什么运动,从而判断能否出现速度相等的时刻.解答:解:A、力F与v1、v2同向,且m1>m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1<a2,由于初速度v1<v2,可知m1的速度一直小于m2,不会出现速度相等.故A错误.B、力F与v1、v2同向,且m1<m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1>a2,初速度v1<v2,会出现速度相等的时刻.故B正确.C、力F与v1、v2反向,且m1>m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1<a2,由于初速度v1<v2,物体做减速运动,会出现速度相等的时刻.故C正确.D、力F与v1、v2反向,且m1<m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1>a2,初速度v1<v2,可知m1的速度一直小于m2,不会出现速度相等.故D错误.故选:BC.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根据运动学公式得出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关系,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两物体的质量关系.12.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AB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以恒定速率v0顺时针运行.甲、乙两相同滑块(视为质点)之间夹着一个压缩轻弹簧(长度不计),在AB的正中间位置轻放它们时,弹簧立即弹开,两滑块以相同的速率分别向左、右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乙滑块可能落在传送带的左右两侧,且距释放点的水平距离可能相等B.甲、乙滑块可能落在传送带左右两侧,但距释放点的水平距离一定不相等C.甲、乙滑块可能落在传送带的同一侧,且距释放点的水平距离不相等D.若甲、乙滑块能落在传送带的同一侧,则所受摩擦力的功一定相等考点:功的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分析:弹簧弹开后,两滑块以相同的速率分别向左、右运动.根据滑块的受力判断物体的运动,需讨论滑块弹簧后的速度与传送带的速度的大小.解答:解:A、设v大于v0.弹簧立即弹开后,甲物体向左做初速度为v,加速度为a的匀减速运动.乙物体向向右做初速度为v,(若v大于v0),则乙也做加速度为a的匀减速运动.若甲乙都一直做匀减速运动,两个物体落地后,距释放点的水平距离相等,故A正确,B错误.C、若v小于v0.弹簧立即弹开后,甲物体向左做初速度为v,加速度为a的匀减速运动.速度为零后可以再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整个过程是做初速度为v,加速度和皮带运动方向相同的减速运动.乙物体做初速度为v,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运动,运动方向和加速度的方向都和皮带轮的运动方向相同.甲乙到达B点时的速度相同.落地的位置在同一点,此过程摩擦力对甲乙做的功一定相等.故C错误,D正确.故选:AD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会根据物体的受力判断物体的运动,这是处理物体的运动的基础,需扎实掌握.二、实验题(13题9分,14题9分,每空均为3分)13.如图甲为“用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1)在该实验中我们以小车为研究对象,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合力的关系,应保持小车的总质量不变,用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小车所受外力,用DIS测小车的加速度.(2)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多次重复测量.在某次实验中根据测得的多组数据可画出a﹣F 关系图线(如图乙所示).①分析此图线的OA段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②此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CA.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 B.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 C.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 D.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考点: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专题:实验题.分析:解决实验问题首先要掌握该实验原理,该实验是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根据图象得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知道钩码所受的重力代替小车所受合外力的条件.解答:解:(1)研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合力的关系,应保持小车的总质量不变,用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小车所受的外力.(2)①OA段是过原点的直线,知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②设小车的质量为M,钩码的质量为m,由实验原理得:mg=Ma得a==,而实际上a′=,可见AB段明显偏离直线是由于没有满足M>>m造成的.故C正确.故答案为;(1)钩码所受的重力;(2)①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②C.点评:要清楚实验的研究方法和实验中物理量的测量.当钩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总质量时,钩码所受的重力才能作为小车所受外力.14.某探究小组设计了“用一把尺子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方案.如图示,将一个小球和一个滑块用细绳连接,跨在斜面上端.开始时小球和滑块均静止,剪短细绳后,小球自由下落,滑块沿斜面下滑,可先后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保持小球和滑块释放的位置不变,调整挡板位置,重复以上操作,直到能同时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用刻度尺测出小球下落的高度H、滑块释放点与挡板处的高度差h和沿斜面运动的位移x.(空气阻力对本实验的影响可以忽略)①滑块沿斜面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为.②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③以下能引起实验误差的是cd.a.滑块的质量 b.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c.长度测量时的读数误差 d.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不同时.考点: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专题:实验题;压轴题;摩擦力专题.分析:由于同时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说明小球和滑块的运动时间相同,由匀加速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和自由落体的位移时间公式即可求得加速度的比值;由牛顿第二定律及几何关系即可求得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由μ的数学表达式就可以知道能引起实验误差的因数,还要注意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不同时也会造成误差;解答:解:①由于同时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说明小球和滑块的运动时间相同,由x=at2和H=gt2得:所以=②根据几何关系可知:sinα=,cosα=对滑块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α﹣μmgcosα=ma,且a=,联立方程解得μ=③由μ得表达式可知,能引起实验误差的是长度x、h、H测量时的读数误差,同时要注意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不同时也会造成误差,故选cd.故答案为:①②③c d点评:本题考查了匀加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要求同学们能学会对实验进行误差分析,三、计算题(本题共3个小题,34分,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必须写出数值和单位)15.一斜面放在水平地面上,倾角为θ=53°,一个质量为0.2kg的小球用细绳吊在斜面顶端,如图所示.斜面静止时,球紧靠在斜面上,绳与斜面平行.不计斜面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当斜面以10m/s2的加速度向右运动时,求细绳的拉力及斜面对小球的弹力.(g取10m/s2)考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弹性和弹力.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分析:首先判断小球是否飞离了斜面,根据小球刚刚飞离斜面的临界条件,即绳子的倾角不变,斜面的支持力刚好为零,解出此时的加速度与题目给出的加速度大小进行比较,若给出加速度大于小球的临界加速度说明小球已经飞离了斜面,否则小球还在斜面上.解答:解:设小球刚刚脱离斜面时,斜面向右的加速度为a0,此时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恰好为零,小球只受重力和细绳的拉力,且细绳仍然与斜面平行,小球受力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cotθ=ma0,解得临界加速度:a0=gcotθ=7.5 m/s2.加速度a=10 m/s2>a0,则小球已离开斜面,斜面的支持力F1=0,此时小球受力如图所示:水平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得:Tcosα=ma,竖直方向,由平衡条件得:Tsinα=mg,解得:T=2N=2.83 N,方向沿着细绳向上,细绳与水平方向夹角α=arcsin=45°,细绳的拉力方向为与水平方向成45°角向右上方.答:细绳的拉力大小为2.83N,斜面对小球的弹力为零.点评:此题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小球是否飞离了斜面,我们可以用假设法判断出临界加速度来进行比较.16.一水平传送带足够长,以v1=2m/s的速度匀速运动,将一粉笔头无初速放在传送带上,达到相对静止时产生的划痕长L1=4m.求:(1)粉笔头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2)若关闭发动机让传送带以a2=1.5m/s2的加速度减速运动,同时将该粉笔头无初速放在传送带上,求粉笔头相对传送带滑动的位移大小L2.(取g=10m/s2)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滑动摩擦力.专题:牛顿运动定律综合专题.分析:(1)粉笔头在摩擦力作用下做匀加速运动,直到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这段时间内的相对位移为4m求解动摩擦因数;(2)传送带减速运动时,由于a2>μg,故两者不能共速,所以粉笔头先加速到与传送带速度相同,然后以μg的加速度减速到静止,根据运动学基本公式即可求解划痕长度.解答:解:(1)设粉笔头运动时间t后,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则t=达到相对静止时产生的划痕长L1=4m有:vt﹣=vt﹣t2=4m解得:μ=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