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九年级化学全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2课时)导学案(新版)沪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85.50 KB
- 文档页数:7
江苏省淮安市范集中学九年级化学《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学设计苏教版教师准备:酒精、水、棉花球、蜡烛、木条、煤酒精灯、玻璃杯、烧杯、红磷、白磷、双氧水、二氧化锰、铁片、长颈漏斗、锥形瓶、导管。
学生准备:布置学生调查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燃烧事例,初步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活动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师]:展示图片。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
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烧水、煮饭、取暖、火力发电、发射火箭等等都与燃烧有关,燃烧为人类带来光明,为我们提供生产、生活所必需的能量。
但燃烧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火灾、森林大火、爆炸等事例不胜枚举,给人让学生感知熟悉的对象,激起学习的兴趣,问题激疑,导入新课。
类造成严重损失甚至灾难。
因此,人类必须了解物质为什么会燃烧?燃烧的条件是什么?我们能根据物质燃烧条件控制燃烧,使其更好地造福人类吗?[生]:静听感受思考二:资料分析:燃烧的条件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师]:请认真阅读下列资料,并与同学交流讨论下列问题。
对火的利用是人类支配自然力的伟大开端。
据考证人类很早就学会钻木取火,即把两根山麻木相互摩擦,产生的碎木屑达到一定温度产生的火星点燃木板旁易燃的干草或木屑粉,燃起火焰。
传说有一年,黄帝带着臣民外出,忽然遇到暴雨,山洪爆发,人们被困在山洞中,又冷又饿,但所带的木柴全被雨淋湿,无法钻木取火做饭,苦不堪言。
偶然之间,一大臣发现岩块之间用力碰击,也会产生很多火星,但怎样产生火星呢?有人尝试把棉花絮放在石头下面再击石,果然取火成功,此方法即为“击石取火”。
古人类取火方法还有“阳燧”取火、火链等,在现代这些方法也是人们野外生存所必备的。
思考:1、钻木取火为什么要两根木头相互摩擦?2、钻木取火点燃的是什么?钻石能取火吗?3、为什么有了棉花絮后才能成功地击石取火?4、黄帝命人钻木取火为什么无法取得成功?结合资料查阅,与同学讨论,总结分析燃烧的条件。
2017届九年级化学全册 4.1.2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案(新版)沪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燃烧,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教材通过讲解燃烧的原理,使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掌握燃烧的过程,并认识燃烧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性质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但对于燃烧的条件和过程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加深对燃烧现象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燃烧的概念,掌握燃烧的条件,能运用燃烧的原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燃烧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
2.难点:燃烧过程的微观解释,燃烧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法、问题驱动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铁丝、氧气等。
2.教学多媒体:燃烧的演示视频,燃烧现象的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酒精灯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燃烧的现象,提出问题:“什么是燃烧?燃烧有哪些特点?”2.呈现(10分钟)讲解燃烧的概念,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木炭燃烧等。
4.巩固(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燃烧的特点,进一步理解燃烧的定义。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燃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燃料的燃烧、灭火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燃烧的概念、条件和过程。
课题: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课时:第二课时班级:姓名:教学要求:1.认识燃烧、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不完全燃烧的危害。
2.了解:爆炸形成的条件,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
3.了解: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发生爆炸的条件。
了解爆炸极限的概念。
教学重点: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教学难点:爆炸原理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一、课前预习:1.任何、,与空气接触充分,与遇明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2.写出以下几种消防安全标志的意义:A B C DA. B. C D.3.在氧气充足时,碳燃烧生成;在时,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4、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是:吸入体内的CO跟血液里的,使,会导致人体缺氧。
二、教学过程(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主要到家里的燃气灶使用时,有时火是淡蓝色的,有时的火苗发红,而且有大量黑烟冒出,为什么会这样呢?(阅读课本P94-95)碳在氧气充足时,发生,表达式碳在氧气不足时,发生,表达式平时所说的煤气中毒就是一氧化碳引起的。
【归纳总结】1.完全燃烧的特点:不完全燃烧特点:2.一氧化碳气体的性质和用途: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用途:1)2)CO使人中毒的原因是什么?3.含碳、氢元素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时,分别生成和;当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元素生成、等有毒气体和微小的等物质。
(四)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实验讨论】粉尘爆炸的实验(思考交流):(1)吹入空气的目的是(2)该实验如果不用盖子盖住,会不会爆炸?为什么?(思考讨论):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爆炸是不是都是化学变化呢?请你举例说明(讨论):是不是在有限空间内点燃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就一定会发生爆炸?请你观察下面一组数据及试验现象:(交流归纳):混合气体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引燃才能发生爆炸。
这个范围称之为可燃性气体的爆炸极限。
【教师总结】:在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以免。
(教师介绍):易燃物的保存。
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二课时)一、目标定向1、认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
2、能正确认识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爆炸现象发生的原因。
二、个体自学(阅读教材、思考问题)1、,就会引起爆炸。
、、都是依据这一原理。
2、、、等场所,应杜绝一切火种,防止发生爆炸。
3、灭火的三个原理(1);(2);(3)。
4、身处火灾现场的自我救护,如,,打电话报警等。
5、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采取什么方法灭火?①炒菜锅中食油起火②农村田埂中,稻草堆起火③在实验室不慎碰翻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起火三、同伴互导1、小组内相互交流基础知识的对错。
2、小组选出代表展示基础学习的成果。
四、教师解难1、发生森林火灾时,顺风跑还是逆风跑?2、房间里发生火灾时能不能立即打开门窗?为什么?3、煤矿为了防止发生瓦斯爆炸常采取哪些措施?五、练习检测1.点燃下列混合物可能会发生爆炸的是()①N2和O2;②H2和空气;③煤气和空气;④面粉尘和空气;⑤CO和H2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2.为了保证旅客安全,交通部门规定: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腐蚀品和危险品等进站上车。
下列物品中,能携带上车的是()A.汽油 B.鞭炮 C.酒精 D.合成洗衣粉3.欲使燃着的酒精灯熄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只要使酒精灯隔绝空气B.只要把温度减低至酒精的着火点以下C.必须使酒精灯隔绝空气并且降温到酒精的着火点以下D.使酒精灯隔绝空气或者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4.开辟防火带是山林防火的一个措施。
在树林中间开辟通道(防火带)的主要目的是()A.降低着火点 B.隔绝空气 C.隔离可燃物 D.沿通道扩散浓烟5.面粉厂、汽车加油站必须张贴的标志是()六、补充学习1.为防止伤害性事故的发生,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存放易燃、易爆物的仓库,严禁穿化纤衣服入内B.防止易燃品着火后发生爆炸,储存与运输时一定不可密封C.工厂擦机器的油抹布,不可长期堆放,要及时处理D.煤气泄露,切不可开抽油烟机或排气扇的开关,应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2.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A.实验时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可用湿抹布扑盖B.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以喷大量水C.电线短路引起电器着火时,可用水浇灭D.炒菜时油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3.以下几种消防安全标志中,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填序号,下同),禁止吸烟的是。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教学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3、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增强防火、灭火意识。
教学重点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的原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
二、实验准备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火柴、酒精灯、大烧杯、橡皮塞、集气瓶、烧瓶、白磷、红磷、碳酸钠粉末、稀盐酸、蜡烛、打火机等。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
而且在前面学习中对于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和燃烧条件己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另外,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学生对于消防、灭火知识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所以,本课时的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结论。
四、教学过程【导入】说到火,我们就会想到燃烧,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种现象。
给学生观看燃烧与火灾的视频,让学生谈观看后感受。
教师: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燃烧是一把威力巨大的双刃剑,燃烧造福于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所以认识燃烧是怎样发生的以及怎样防火和灭火,显得非常重要。
【授新课】板书:一、燃烧的条件问题:你能让下列物质燃烧起来吗?纸张、木炭、泥沙、酒精、水、煤炭、石子、玻璃、蜡烛这个问题的答案说明燃烧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一般学生都能回答出来)老师问:可燃物在什么条件才可以燃烧?学生回答可能会五花八门:温度?氧气? 老师不正面给出答数案,故意留下悬念,用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一)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1.先让学生回忆红磷燃烧的现象,特意强调产生大量白烟,为下面观察实验现象有记忆,同时拿出白磷,对比红磷和白磷的保存方法,介绍白磷极易燃烧,讲解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属性,强调关键词“最低温度”。
2. 改进实验:先把一小块白磷放入冷水中,观察现象不燃烧,学生可能回答没温度?没氧气?再把一小块白磷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不燃烧,学生多数都知道没氧气,这时用集气瓶对准冷水中的白磷扣住,观察现象还不燃烧,再用另一个集气瓶盖住热水中的白磷,观察到剧烈燃烧。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②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
自信课堂教学进程
生发自信二
【投影展示】促进燃烧的方法
【投影展示】探究课题三:列举一些生活中火灾防救和逃生的例子
【投影展示】课堂闯关
完全燃烧
根据爆炸的形成原因,
当然有一些爆炸是由于物理原因造成的。
如:烈日下汽车轮胎的爆炸
】爆炸会给人类带什么?为了防止爆炸的发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应注意些事故发生,常需要采取一些安全措施。
下列措施不当的是
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把几个典型试题改变成科学探究,。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②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生发自信
【投影展示】促进燃烧的方法
子展示】课堂闯关
不
成原因,我们可以分析得到有的仅仅是物理变化而引起的,有些爆炸是在发生化当然有一些爆炸是由于物理原因造成的。
如:烈日下汽车轮胎的爆炸
】
B
事故发生,常需要采取一些安全措施。
下列措施不当的是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打破了常规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学结构,把几个典型试题改变成科学探究,。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药品及其它:水、火
蒸汽机时代……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与火有着密
就想到燃烧。
但燃烧不当、失控,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所有的燃烧从化学角度来说都是一样的,但燃烧是有利还是有害,主要取决于我们能否加以控制。
如果我们掌握了燃烧与化学反应的联系,那我们
题
书】
到的图,燃烧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燃烧失控引起火
学生探究活动】
.毕业联欢会上,小明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将一根铜丝绕成线圈,罩在蜡
℃,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
)
”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2课时)导学案(新版)沪教版 (I)班级姓名备课组长【学习目标】1、区分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概念,认识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2、认识日常生活中某些爆炸现象发生的原因,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课前预习】1、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_________;氧气不充足生成_________;可燃物(含碳、氢元素)在氧气不充足时发生燃烧,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元素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毒的气体和__ 等物质。
2、CO是色味的气体,能与血液中的结合,使之丧失输氧功能,导致人体缺氧。
3、发生在的空间内,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热,迅速膨胀就会引起。
如果氧气的太高,或可燃物与氧气的,燃烧范围广,周围空气迅速膨胀,也会发生爆炸。
【学习过程】【观察与思考】你知道液化气灶、煤炉都留有空气进口吗?你会调节空气进口大小吗?小吃店的煤炉为什么要用鼓风机鼓风?机动车排气管为何常冒黑烟?【活动与探究】蜡烛不完全燃烧实验现象;证明石蜡中含有元素。
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阅读课本P94-95,交流与讨论:1、文字表达式:碳的完全燃烧:碳的不完全燃烧:2、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所以燃料完全燃烧对、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使燃料完全燃烧的措施①增大氧气的②增大可燃物跟氧气的4、一氧化碳⑴物理性质:色味体,密度比空气,溶于水。
⑵化学性质:①②性:吸入人体内的CO跟血液里的________结合⑶用途5、煤气中毒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一氧化碳中毒?当发现家中煤气泄漏,应如何处理?四、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讨论】你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爆炸现象?爆炸都是化学变化吗?【观察与思考】粉尘爆炸实验【交流与讨论】爆炸是怎样引起的?【小结】1、燃烧引起的爆炸发生的原因1)2)【交流与讨论】面粉厂、加油站、煤矿坑道为什么要严禁烟火?【阅读思考】课本P96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p97最后一段—98【小结】1、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2、几种消防安全标志【质疑】【当堂训练】1.(xx•滨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燃烧不一定有火焰产生B.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C.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可能会引起爆炸D.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2.与氧气混合点燃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A.二氧化碳 B.天然气 C.氢气 D.煤气3. 从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室内着火时不急于打开门窗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C.用明火检验燃气是否泄漏D.发生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课后提升】一、选择题1.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学习目标:1、认识燃烧和燃烧的条件2、知道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了解完全燃烧的意义3、通过对燃烧条件等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渐学会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
4、通过控制燃烧,逐步认识化学在改变生活,促进科技进步的作用5、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
【课前预习】1.请回忆哪些物质可以与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燃烧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总结什么是燃烧:可燃物与发生一种的、的2.小组合作: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结论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
通过学习,你认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观看演示实验—烧不坏的手绢,思考和讨论下列问题:交流讨论:(1)真正发生燃烧的物质是什么?没有发生燃烧的物质是什么?(2)实验用的酒精为什么加水?手绢为什么没有燃烧?4.观看实验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的反应视频(1)该反应是不是燃烧?(2)对燃烧有什么新认识?总结:广义上的燃烧指可燃物与助燃剂之间发生的、、、5.阅读,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1)完全燃烧:可燃物在氧气_______时,发生完全燃烧,反应_____,放热_____,碳元素反应后生成__________,氢元素生成_____________(2)不完全燃烧:可燃物在氧气_______时,发生不完全燃烧,反应_____,放热_____,碳元素反应后生成__________,氢元素生成_____________,同时产生黑烟。
(3)完全燃烧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结:1.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条件是:,,。
课题: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2课时)
班级姓名备课组长
【学习目标】
1、区分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概念,认识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2、认识日常生活中某些爆炸现象发生的原因,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课前预习】
1、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_________;氧气不充足生成_________;可燃物(含碳、氢元素)在氧气不充足时发生燃烧,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元素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毒的气体和__ 等物质。
2、CO是色味的气体,能与血液中的结合,使之丧失输氧功能,导致人体缺氧。
3、发生在的空间内,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热,
迅速膨胀就会引起。
如果氧气的太高,或可燃物与氧气
的,燃烧范围广,周围空气迅速膨胀,也会发生爆炸。
【学习过程】
【观察与思考】你知道液化气灶、煤炉都留有空气进口吗?你会调节空气进口大小吗?小吃店的煤炉为什么要用鼓风机鼓风?机动车排气管为何常冒黑烟?
【活动与探究】蜡烛不完全燃烧实验
现象;证明石蜡中含有元素。
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阅读课本P94-95,交流与讨论:
1、文字表达式:碳的完全燃烧:
碳的不完全燃烧:
2、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所以燃料完全燃烧
对 、 有重
要的作用和意义。
3.使燃料完全燃烧的措施
①增大氧气的 ②增大可燃物跟氧气的
4、一氧化碳
⑴物理性质: 色 味 体,密度比空气 , 溶于水。
⑵化学性质:
①
② 性:吸入人体内的CO 跟血液里的________结合
⑶用途
5、煤气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当发现家中煤气泄漏,应如何处理?
四、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
【讨论】你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爆炸现象?爆炸都是化学变化吗?
【观察与思考】粉尘爆炸实验 【交流与讨论】爆炸是怎样引起的?
【小结】
1、燃烧引起的爆炸发生的原因
1)
2)
【交流与讨论】面粉厂、加油站、煤矿坑道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阅读思考】课本P96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p97最后一段—98
【小结】1、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几种消防安全标志
【质疑】
【当堂训练】
1.(2014•滨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2.与氧气混合点燃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 .二氧化碳
B .天然气
C .氢气
D .煤气
3. 从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