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群血脂与冠心病患者血脂对比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16.95 KB
- 文档页数:3
我市冠心病患者血清甘油三酯水平调查分析摘要】目的近年来我国健康人群血脂水平的调查发现男女人群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较以前上升,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相应增加。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可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文通过分析冠心病病人血清TGL水平,对血清TGL水平升高的冠心病患者进行饮食习惯和戒烟等习惯干预,以期为病人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指导,最终提高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水平,减少冠心病发病率。
方法选择住院确诊的冠心病患者554例为观察对象,了解该群体中血清甘油三酯增高的平均水平、年龄等情况。
结论我市冠心病患者甘油三酯水平普遍较高,医生应对血清TGL水平高的冠心病患者进行高脂饮食和戒烟习惯进行干预,使他们意识到保持低甘油三酯水平有利于病情控制,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冠心病血清甘油三酯【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9-0199-01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研究对象选自2011-01-2013-11在保山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554例(男342,女212)例,年龄40~91岁(平均65.74±10.74)岁.男性患者342例中40-50岁47人,51-60岁79人,61-70岁104人,71-80岁84人,80以上24人,女性212例患者中40-50岁15人,51-60岁38人,61-70岁69人,71-80岁70人,80以上17人1.2 方法1.2.1 标本采集:病人首次入院抽取空腹状态下肘正中静脉血3mL,离心,取血清检测。
1.2.2 方法:调查表的内容包括:冠心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吸烟习惯;高脂饮食习惯以及首次入院实验室血清甘油三酯(TGL)检测结果。
标本TGL检测方法为酶法,试剂盒为甘油三酯测定试剂盒(酶法),本方法对血清的线性范围是0-12.43mmol/l。
本实验室参考值:0.56-1.76mmol/l,测试仪器为西门子ADVIA1800全自动生化仪系统;所有测定数据均由与其连接的计算机处理后得出最终结果,同时对检验结果进行质量控制。
血脂异常指标分析与心血管病风险评估血脂异常是指人体内脂质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等指标的变化。
这些指标的异常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病、冠心病、脑卒中等)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血脂异常指标的分析和心血管病风险的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1. 血脂异常指标的分析血脂异常指标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得出患者的血脂水平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异常变化。
1.1 总胆固醇总胆固醇是指人体内血浆中所有胆固醇的总量。
正常成年人的总胆固醇水平应该在正常范围内,一般为3.10-5.20mmol/L。
若总胆固醇高于正常范围,则说明患者存在高胆固醇血症,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1.2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指血浆中含有的主要胆固醇物质,对血管壁的损伤和斑块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正常人群的LDL-C水平应该保持在2.07-3.10mmol/L之间。
若LDL-C水平超过正常范围,说明患者存在高LDL-C血症,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1.3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指血浆中胆固醇的一种载体脂蛋白,被认为对心血管病具有保护作用。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HDL-C 水平应该保持在1.04-1.55mmol/L之间。
HDL-C水平低于正常范围,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1.4 甘油三酯甘油三酯(TG)是指血浆中主要的三酰甘油,是体内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TG水平应该保持在0.56-1.70mmol/L 之间。
若TG水平超过正常范围,说明患者存在高甘油三酯血症,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可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以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心血管疾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脂检验的结果比较发布时间:2023-01-16T12:50:23.029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第16期作者:王艳姣[导读] 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和健康体检者接受血脂检验的效果王艳姣解放军第960医院(泰安院区),山东省泰安市,271000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和健康体检者接受血脂检验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参照组。
两组受检者均实行血脂检验,比较两组血脂检查结果。
结果研究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水平均高于参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载脂蛋白AI(Apo-A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心血管疾病患者接受血脂检验,便于及时明确血脂指标是否存在异常,为更好地制订临床治疗方案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建议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进行血脂检验。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患者;健康体检者血脂检验;结果比较心血管疾病作为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一般多发于中老年人群,该病的发生与高血压、血液黏稠、吸烟、酗酒等因素密切相关。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症状为心悸、气短、端坐呼吸、胸闷不适等。
血脂为人体血浆中性脂肪、类脂,如磷脂、糖脂、固醇等的总称,血脂异常属于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实行血脂检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脂肪作为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为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类脂为生物膜主要成分,进行血脂检验能对人体血液中的含脂类定量检测,主要是对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I等进行检验,经检查血浆中的血脂情况可预防肥胖症、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及肾病综合征等的发生。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2021年1—12月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比较受检者实行血脂检验的效果,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血脂与冠心病及膳食因素的相关分析目的:观察血脂与冠心病及膳食因素的关系。
方法:对100例冠心病患者和100例健康者进行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每日摄入的总脂肪、多不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的分析对比。
结果:冠心病组与健康组的血脂及摄入的脂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冠心病的发病与膳食脂质水平有关,应引起高度重视。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lipid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dietary factors.Method:100 CHD patients and 100 healthy subjects were selected,the serum total cholesterol(TC),triglyceride(TG),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and total fat,the daily intake of polyunsaturated fat analysis acid,cholesterol were compared.Result:The blood lipid and the intake of lipid ratio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group and healthy group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ssociates with dietary lipid level,it should be take more attention.[Key words] Blood lipid;Coronary heart disease;Dietary lipid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简称。
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异常与高脂血症管理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种心脏疾病,是当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而血脂异常,特别是高脂血症是冠心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因此,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血脂异常和高脂血症的管理至关重要。
一、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异常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脂肪成分,主要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在正常情况下,适量的血脂对人体是有益的,可以提供能量和维持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然而,当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升高时,就会引发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分为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两种类型。
胆固醇异常主要表现为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
甘油三酯异常则是指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二、高脂血症的影响与并发症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超过正常范围。
长期以来,高脂血症被认为是引发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对心血管系统健康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高脂血症导致动脉壁的脂质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逐渐阻塞了冠状动脉,影响了心脏的供血。
这会导致心脏缺血,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此外,高脂血症还容易引发其他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卒中等。
因此,冠心病患者需要积极管理控制血脂水平,减少高脂血症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三、冠心病患者高脂血症的管理策略针对冠心病患者的高脂血症,需进行综合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1.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控制高脂血症的首要步骤,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1)饮食调控:合理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Omega-3脂肪酸的摄入,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纤维的食物,限制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肥肉等。
(2)减轻体重:适当减轻超重和肥胖,通过控制体重来降低总体脂含量。
(3)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会增加血脂的合成和释放,加重高脂血症的情况,需戒烟限酒。
(4)增加体力活动:适当的体力活动可以增强心血管系统的运动能力,提高脂质代谢。
冠心病患者与健康人群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分析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与健康人群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
方法收集2013年~2014年我院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共100例,按冠心病高危因素分为低危险组和高危险组。
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名为对照组。
对比不同组别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血压,结果危险组、高危险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血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本次研究认为冠心病人群中血压、血糖、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应该及时干预冠心病人群血压、血糖、血脂,减少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标签: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冠心病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人群逐步增多,而上述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
我国2010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0岁以上人群冠心病的发病率为0.12%~0.14%。
研究表明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血脂与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拟收集2013年~2014年我院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探讨此类人群的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2014年我院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100例,按冠心病高危因素分为低危险组和高危险组。
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进行健康体检的50名为对照组。
低危险组平均年龄(53.2±9.7)岁,男26例,女24例;高危险组平均年龄(55.9±11.5)岁,男29例,女21例;对照组平均年龄(54.9±10.3)岁,男30例,女20例;三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观察项目对比低危险组、高危险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血甘油三酯、血低密度脂蛋白、血高密度脂蛋白及血压水平。
老年及中青年人群血脂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1.1 老年人群血脂水平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代谢功能逐渐减弱,血管弹性变差,血脂水平也相应有所升高。
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的水平明显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则较低。
这种血脂异常状态容易导致血管壁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进而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1.2 老年人群冠心病发病情况据统计资料显示,老年人群中冠心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冠心病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老年人群中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比例较高,治疗难度也相应增加。
老年人群血脂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针对老年人群中血脂水平升高的情况,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控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范用药等方式,可有效降低LDL-C和TG的水平,提高HDL-C的水平,从而减缓或延缓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
老年人群血脂水平的调控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青年人群中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逐渐攀升。
不良的生活习惯、高脂肪、高糖高热量食物的过度摄入,以及缺乏运动等因素,导致了LDL-C、TG水平的明显升高,HDL-C水平的下降,使血脂代谢出现紊乱,从而增加了罹患冠心病的风险。
近年来,中青年人群中冠心病的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而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
由于冠心病在中青年人群中发病较为隐匿,症状不典型,因此往往导致了儿童、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患冠心病的情况。
这也使得中青年人群血脂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备受关注。
2.3 中青年人群血脂水平调控的重要性对于中青年人群而言,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结构、适量运动以及定期的体检等措施至关重要。
及时发现和干预高脂血症,调整血脂异常水平,是有效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血脂水平的监测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对中青年人群的健康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3.1.9 脊椎 脊椎损害见于儿童与青年,表现为椎体上下缘模糊不整,椎体变扁,其前部较窄,后部向上下稍膨隆,椎体间隙宽窄不一,颈、胸、腰椎均可累及。
3.2 退行性骨关节病 主要为骨关节运动的力量和方式不当至关节损伤,常以负重及多运动关节多见。
3.2.1 手 主要涉及手的远端,表现为远端指间关节间隙不均匀狭窄,骨端增大,关节面增白不平整,重者有末节指骨屈曲侧移半脱位。
3.2.2 肘 主要以微小软骨游离体诱发的滑膜炎和继发纤维化,关节囊肥厚,骨赘形成及肱骨髁和鹰嘴的唇样改变。
3.2.3 膝 为肢体支重大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在年长者常见。
早期表现为髁间突变尖,以后沿关节边缘有小骨刺向外突出,髌骨上下缘也可出现唇样骨刺相应之髌骨缘及膝关节面变白,股骨髁由于受压而趋向方形,关节间隙变窄常从内侧开始。
重者可造成膝关节屈曲内翻畸形。
膝关节关节面下假囊肿极为少见而游离体则较多见游离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不一,常为密度不匀之圆形、卵圆形密实影,可形成关节鼠(见图2)。
游离体使关节囊增厚,髌下脂肪垫的透光区缩小,很少有积液。
图2 男性,59岁,进行性右膝关节痛2年余,片示:关节间隙变窄,股骨髁及胫骨平台边缘圆滑,髁间突变尖,股骨髁及胫骨平台均见小圆形低密度影,诊断为退行性骨关节病3.2.4 髋 为最多见的部位。
表现为髋臼水平面处的间隙窄,垂直面间隙宽,随着软骨的损伤关节间隙逐渐变窄,可近乎消失,但仍有线样裂隙可见。
3.2.5 脊柱 脊柱的病变以腰椎和颈椎为主要部位。
表现为椎体边缘密度增高并有骨刺形成,椎体边缘趋向扁长方形。
骨刺一般自椎体垂直向外,而且较长而尖,在间隙两面形成唇样,彼此连接则成骨桥;骨刺也可较短而粗,沿椎间隙外呈弧形弯曲。
椎体间隙不均匀变窄是椎体退行性改变的明显特征,尤其是伴有髓核突出时更为明显,许氏结节可在椎体边缘造成弧形凹陷,周边常有薄层骨硬化。
小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的骨质增白,小关节和邻近椎体后缘的骨刺形成以及间隙变窄的影响,可使椎间孔的横径和上下径均缩小。
脊柱退型性变严重者可使生理曲度改变,颈段常变直,胸段则过分后突。
综上所述,大骨节病与退行性骨关节病的鉴别诊断归纳为:大骨节病首先是在发病区生活,患者为儿童和青少年,病变多自手指、足趾等管状骨开始,以后侵犯膝、肘、肩及股等较大关节,尤以负重较大或运动较强的关节病变最明显,病骨变短变粗,因为各干骺的融合迟早不同,以致各指骨可呈现长短不齐,骨端宽大变形,使关节粗大。
退行性骨关节病是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骨组织活力下降,导致骨关节滑液减少,营养失衡,进而导致骨关节退化而形成的骨关节病,多发于膝关节,以骨质增生(骨刺)、滑膜炎、髌骨软化、半月板损伤、关节囊炎等形式体现出来,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起病缓慢,关节间隙不等宽或狭窄、关节面骨质硬化和变形、关节面下假囊肿、关节处的骨质疏松、骨质增生或关节膨大、骨赘形成是骨性关节炎的基本X 线特征。
参考文献:[1] 郭雄.我国大骨节病发病机制研究与展望[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7,26(6):5942595.[2] 张铎,盂恒,张永良.大骨节病的影像与临床[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6,21(5):317.[3] 朱春来,李晓江,王孝仁.大骨节病的影像学分期及临床药物治疗[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6,21(2):1232124.[4] 余卫,秦明伟.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对骨密度测定的影响[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3):2452248.(收稿日期:2008206229)正常人群血脂与冠心病患者血脂对比分析于 伟1,赵 娜2(1.西航集团医院,陕西西安710021;2.中国人寿西安公司体检中心,陕西西安710021)[摘 要]目的:通过分析正常人群与冠心病(CH D )患者的血脂等各项指标,提示危险人群以利预防。
方法:对正常人群和CHD 患者进行血脂各项测定。
结果:正常人群中年龄为51岁~70岁之间的人群血脂几项指标明显升高,而年龄>70岁的人群血脂的几项指标明显降低[1]。
CHD 患者的血脂各项指标或多或少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结论:加强对高危人群特别是50岁~70岁年龄段血脂监控,进行定期体检,提高血脂代谢异常的知晓率,把握治疗时机、改善膳食结构、改变生活方式从而提高治疗率和控制率以减少CHD 的危险。
[关键词]血脂;冠心病;预防[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8)2723688203 目前国际上公认冠心病(D )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年龄关系密切,多在岁以后发病,每增加岁,患病率递增约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大。
而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以及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D 的危险因素,降低血脂,可以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率。
据统计资料显示,每8863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9月第15卷第27期(旬刊) J P MT,Sep te mber .2008,Vo l .15,No .27(Issued Every Ten Days )CH 40101CH降低总胆固醇水平均1%,可以降低2%的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另外,血脂的降低已被证实可以减慢已形成的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甚至使其消退,并有可能减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死率。
因此,要减少心血管疾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预防尤为重要。
我们对608例健康人群及405例冠心病患者血脂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健康人群是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士共计608例,年龄21岁~92岁,其中男性285例,女性323例。
冠心病患者为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
1.2 标本 均为早晨空腹静脉血血清,血糖(G LU)测定2h 内完成,余4h内完成。
1.3 仪器与方法 使用BT3000PLUS生化分析仪。
每日室内质控在控、室间质量评价优秀。
TG(甘油三脂)、T C(胆固醇)、G LU均采用氧化酶法。
ApoA1、Apo B(载脂蛋白)均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为上海科华东菱试剂。
HD L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 DL2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采用直接测定法,为北京中生试剂。
1.4 分析标准 全国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1997年颁布的血脂测定新参考值[1]:T C<5.20为合适范围,5.23~5.69边缘升高,TC>5.72为升高。
TG<1.70为合适,T G>1.70为升高。
HDL2C>1.04为合适范围,HD L2C<0.91为降低。
L DL2C<3.12为合适范围,3.15~3.61为边缘升高,LD L2C> 3.64为升高。
2 结果2.1 健康人群的血脂水平及男、女分组的血脂水平 见表1。
女性组的血脂各项指标比男性组高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表1 健康人群全体及男、女分组血脂水平性别TG TC HDL2C LDL2C ApoA1Apo B ApoA1/ApoB G LU 男 1.75±1.06 5.03±0.94 1.33±0.30 2.80±0.611.33±0.270.96±0.24 1.57±0.49 5.13±1.88女 1.80±1.12 5.21±0.95 1.36±0.35 2.89±0.691.49±0.271.03±0.33 1.56±0.25 4.76±1.43合计 1.77±1.09 5.12±0.95 1.35±0.33 2.85±0.661.41±0.290.95±0.29 1.57±0.5 4.93±1.632.2 健康人群各年龄组血脂水平 健康人群按年龄分为年龄<30岁、31岁~40岁、41岁~50岁、51岁~60岁、61岁~70岁、年龄>70岁六组。
各年龄组的血脂水平见表2。
表2 健康人群各年龄组血脂水平年龄组(岁)TG TC HDL2C LDL2C ApoA1Apo B ApoA1/ApoB G LU<30 1.76±1.01 4.95±0.85 1.36±0.35 2.81±0.631.45±0.290.94±0.21 1.62±0.51 4.39±1.2031~40 1.72±0.99 4.87±0.86 1.33±0.30 2.84±0.731.43±0.260.91±0.24 1.65±0.42 4.11±0.64 41~50 1.74±0.99 5.07±0.77 1.35±0.31 2.80±0.621.45±0.290.94±0.20 1.62±0.53 4.48±0.86 51~60 1.93±1.243 5.43±0.95● 1.35±0.26 3.05±0.63●1.44±0.26 1.03±0.24● 1.46±0.39 5.29±2.24 61~70 1.79±0.74 5.33±1.00 1.38±0.28 2.96±0.651.40±0.310.99±0.26 1.49±0.44 5.17±1.56 >70 1.40±0.69 5.04±0.93● 1.45±0.283 2.81±0.64●1.39±0.240.92±0.243 1.62±0.573 5.25±1.70 注:3P<0.05,●P<0.01。
2.3 健康人群各年龄组血脂、血糖边缘升高及升高占各年龄人数的百分比 见表3。
表3 健康人群各年龄组血脂边缘升高及升高的百分比年龄组(岁)TG>1.7TC5.03~5.69 >5.72HDL2C<0.9LDL2C3.15~3.61 >3.64G LU>6.2<3024.07.511.3 1.69.40 1.4 31~4026.710.615.2 2.113.6 4.5 3.0 41~5025.711.714.03 2.115.8 2.3 3.8 51~6033.230.320.2 2.822.1 2.712.8 61~7030.814.318.7 3.026.311.2811.3 >7021.111.819.7021.1 5.310.52.4 CHD患者血脂各项指标 见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