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四年级科学上册 3.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湘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21.80 KB
- 文档页数:3
《声音的传播》教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声音传播方式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会按步驟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2.认识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
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3.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通过物质传播的【教学准备分组材料:3只封好口的塑料袋,袋中分別装有一样多的沙(土)、水和空气,带橡皮头的铅笔:两只一次性纸杯或自制纸筒,一段棉线。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师: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科学是什么?科学就是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问问“为什么”科学就是研究问题、回答疑问、探究为什么。
那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科学那就看看老师手里的这个玩具,见过吗,你们都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问,让我们带着这个发现和疑问做一个小游戏(打土电话)好不好?谁愿意来前面给老师配合一下?1.游戏方法:全班保持安静,教师通过打土电话,轻声告诉接听土电话的学生一些话,让全班同学猜老师所说的话游戏一:全班安静,不捏住棉线绳,说话是否能听见。
游戏二:全班安静,捏住棉线绳,是否能听见2.游戏注意事项:说话声音不能太大声3.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耳朵里的?4.发现一:捏住棉线绳,土电话就不能工作。
发现二:土电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一一棉线绳一一空气传播到另一个人的耳朵中的。
5.讨论:为什么棉线不拉直,土电话就不能工作?6.师生小结:因为拉直的棉线能很好地传递震动,而松松的棉线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震动,使声音无法传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板书:声音的传播)二、探究问题师:哎!同学们!刚才我们说声音是通过绳子传播的,思考一下声音还能从哪些物质中传播呢?(鼓励同学举手发言)你们看老师手里有什么?是沙子、水、和空气。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教学过程】一、引入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分组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
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
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土电话”的研究要求: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验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并且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
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掌握声音传播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的声音现象充满好奇。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但对声音传播的原理还不太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实验和探究,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传播的原理。
2.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2.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声音传播的规律。
3.讨论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心得。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塑料管、桌子、铅笔等。
2.课件:声音传播的原理和实验过程的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声音传播的例子,如两个人对面交谈、电话通话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学生进行实验。
实验一:将气球放在桌子上,用塑料管对着气球吹气,观察气球的振动和声音的产生;实验二:将塑料管放在水中,用同样的方法吹气,观察水的波动和声音的产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传播的原理。
学生能够认识到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在真空中能否传播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的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2.科学探究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事实,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作出假设,能设计对比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分析、推理声音的传播方向。
3.科学态度、STSE乐于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并与同学交流。
以听诊器发明和制作为例,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音箱、闹钟、收音机、水槽、石头、漏斗、胶管、玻璃钟罩、抽气机、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提问:上课前,你们听到上课铃声了吗?电铃响起的时候你们分别在什么地方?(2)学生发言。
(3)交流:电铃一响,整个校园都能听得到,这说明了什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4)继续交流:海豚在水里能“交谈”,这是为什么?草原上的牧民能听到离他很远的马蹄声,这是为什么?(5)作出假设:声音可以通过物体向四面八方传播。
(二)新课学习1.探究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1)分组实验:a.将一个正在响的闹钟放置在桌子上,实验者站在桌子的不同地方,将耳朵趴在桌上判断是否能听到声音。
b.把收音机音量调大,用塑料袋包严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声音吗?(2)交流:将自己设计的实验和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
(3)小结:声音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4)继续探究:将闹钟放置于玻璃罩内,是否能听到声音?这说明了什么?(5)小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6)思考并讨论:在抽气机逐渐抽走玻璃罩内的空气后,你听到声音会怎样变化?(7)讲解: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声音会逐渐减弱。
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就会听不到声音。
2.制作听诊器(1)阅读:阅读关于“听诊器”的介绍。
(2)动手制作:自制听诊器。
(3)成果展示:展示自己的听诊器。
小学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 掌握声音传播的条件和特点。
4.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声音传播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声音传播的条件和特点。
2.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声音传播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 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声音传播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老师可以利用一个小游戏来引入今天的课题。
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轻轻拍打桌子,让学生猜猜声音是从哪里传来的。
然后让学生交流他们的猜想。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 观察实验(20分钟)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传播的过程。
老师可以使用一个敲击铃声,然后让学生观察声音传播的现象。
可以有以下实验设置:实验1:将一个哨子放在教室的一角,然后教师用力吹哨子。
要求学生观察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然后让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实验2:在教室中间放一个空玻璃瓶,用力吹响哨子,并观察声音的传播。
然后让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实验3:将敲击铃声源放在教室的一角,让学生观察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然后让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实验4:将敲击铃声源放在教室中间,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
然后让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在每个实验完成后,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帮助他们发现声音传播的条件和特点。
3. 概念讲解(20分钟)在学生进行实验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声音传播的概念和原理。
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声音通过介质的振动传播,当介质的分子振动时,声音能够传播。
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通过图片或动画展示声音传播的过程。
4. 归纳总结(15分钟)让学生回顾实验和概念讲解的内容,然后帮助他们总结声音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可以指导学生以下问题: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吗?声音的传播有什么特点?通过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声音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对象:小学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声音传播的途径和条件。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
2. 声音传播的途径和条件。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原理和条件。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PPT或教学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声音传播的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声音传播的认知和疑问。
二、探究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讲解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如声波、振动等。
2. 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感受声音的传播。
三、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和条件(10分钟)1. 教师讲解声音传播的途径,如空气、水、固体等。
2. 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 教师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如介质、距离等。
四、声音传播的原理和条件(10分钟)1. 教师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如声波的产生、传播、接收等。
2. 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验证声音传播的原理。
3. 教师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如介质、距离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1. 开展声音传播的实践活动,如制作声音传播装置。
2.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传播的奥秘,如声音的传播速度。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如有无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有何改进措施等。
六、课堂活动:声音的传播游戏(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声音传播游戏,如“声源定位”、“声速竞赛”等。
2. 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声音传播的原理和条件。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七、实验探究:自制声音传播装置(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自制声音传播装置的方案。
小学科学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它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通过介质传播到我们的耳朵,最终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那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这里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声音传播的过程。
首先,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产生压缩和稀疏的作用力,这就形成了声波。
例如,当我们敲击一个鼓,鼓膜开始振动,产生的声波就是声音的源头。
接下来,产生的声波需要通过介质传播出去。
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因为它们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之间通过碰撞传递声波的能量,使声音得以传播。
在空气中,声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在水中,声波的传播速度则大约是空气中的4倍;而在固体中,由于分子之间更紧密,声波的传播速度更快。
当声波传播到我们的耳朵时,耳膜会被声波的波动所刺激。
耳膜震动后,振动会传递到耳朵中的骨头——锤骨、砧骨和副砧骨。
最后,声音的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我们才能感知到声音。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
在真空中,没有分子作为传播介质,所以声音无法传播。
这也是为什么在太空中是听不到声音的原因。
除了介质的影响外,声音的传播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声源与接收者之间的距离。
当声源与接收者之间的距离增加时,声音的传播路径也随之增加,导致声音逐渐变弱。
其次,声音传播时还会遇到阻碍,例如墙壁、障碍物等,这些都会使声音减弱甚至消失。
最后,温度和湿度也会对声音的传播产生影响。
在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中,声音会更容易传播,而在低温和干燥的环境中,声音则会受到阻碍。
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性质和应用。
例如,我们可以运用声音传播的原理设计音响设备,改善声音的传播效果。
又如,可以利用声音传播的原理进行通讯,通过调节声音的频率和振幅来传递信息。
此外,了解声音传播的特点也有助于我们保护听力,避免长时间暴露在过大声音的环境中,对听力造成损伤。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中的第三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从而得出声音能在固体、气体和液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等科学知识。
学生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新内容。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
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设计理念: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通过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探究研究,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并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和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1、通过四个活动了解固体、气体、液体能传播声音;2、能够用实验、搜集资料等科学方法对现象作出解释,检验假设的合理性。
3、体验科学探究中利用证据及运用想像建立假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身边现象的探究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