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寻隐者不遇()[1]
- 格式:ppt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23
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翻译赏析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言:说。
处:去处。
1寻:寻访。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2.不遇:没有见到。
3.童子:小孩。
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言:回答说。
5.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处:地方。
【诗文解释】一: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
二:松树下询问一位童子,他说师傅已上山采药去。
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山高云深不知在何处。
【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作者】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诗以五律见长,注重字句锤练,刻意求工。
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赏析】《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小诗。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简练诗作。
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诗具有了无穷的韵味。
诗中有一「问」三答,将三番问答精简为二十字。
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及对友人的关切,又表现出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
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
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
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意思全解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共四句,表现了诗人寻找隐士的过程中,始终未能找到的遗憾和失落。
全诗原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全诗意思解析: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指的是诗人贾岛问一个年轻人,他知不知道隐士的去向。
这里的“松下”是指隐居在松树下面的隐士。
诗人可能已经在寻找隐士的路上走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没有找到,所以这里问询。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说明寻找的隐士是一位隐居山林中的道士,他离开了这个地方去采药,让诗人在这里等待他的归来。
这里的“师”指的是道士,而“药”则是指虽不是药物,但能带来清新的气息和能量的自然环境。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说明隐士是存在的,只是诗人没有找到
他而已。
山林中也常流传有道士修行故事或者是道家修行经验。
诗人可能已经在山中漫步很久,但是却始终未能找到隐士的踪迹和所在位置。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说明虽然隐士在山中,但到底在哪里却是未知的。
云深则是隐士藏身之处,以隐藏身影和突出自己的修行成就。
诗人可能已经走很远很远了,但是还是未能找到隐士,挫折沮丧之感由此而生。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的是缘分的难易和稀缺性,表现了人类能力有限的恐惧和迷茫,同时也体现了寻求养心之道的不懈努力。
古诗赏析:贾岛《寻隐者不遇》古诗赏析:贾岛《寻隐者不遇》如匪浣衣RfHy发布时间:04-2216:45历史达人,优质创作者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网络图片,侵权即删注释1、隐者,也说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者:……的人。
2、童子:孩子、小孩儿,未成年的人。
诗中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3、言:动词,说,告诉。
作者简介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或作“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后还俗。
唐宪宗元和年间至长安洛阳等地,见到大诗人张籍、韩愈等,以诗深得赏识,然而屡举进士不第。
后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世称“贾长江”。
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
词句刻苦锤炼,以五律见长。
贾岛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诗文集名为《长江集》,共10卷。
作品赏析这首小诗,通过短短二十字的问答体情景描写,讲述了一个非常丰富的情景故事。
诗中有环境描写,有人物描写,有语言描写,有故事情节,还有意在言外的情感抒发,内容极为丰富。
这首诗的第一个特点是运用问答体,一问三答,高度概括。
第一句是“我”到隐者所居之处“松下”去拜访他,遇到童子,发问者自然是“我”,所以主语省略;因为“问”的内容读者皆知,所以省略不说。
下面三句都是童子回答,当然不能是童子一下子说这么多,而应该是正常的有问有答,因我所问不出读者所想,所以一概省略,只用童子回答的内容就可以了解。
首先问的必然是老师在不在家,回答不在家,采药去了。
不在家这样的回答不免令人失望,这是一问一答;后面应该接着问“那么去哪里采药了”,回答是“只在此山中”,所去之处不远,或有见面的可能,此言让人略感欣慰。
这是二问二答;再问“何处能寻到”,答曰“虽然在此山中,然而云雾迷蒙,无有定处,想必是找不到”,这最后一句的距离不远而又无缘得见的结果让人顿感失落而又无可奈何。
寻隐者不遇古诗原文及翻译
寻隐者不遇古诗原文及翻译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寻隐者不遇古诗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
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自号“碣石山人”。
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
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
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寻隐者不遇[唐] 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分类标签: 唐诗三百首作品赏析【注解】: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评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
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
寻隐者不遇的诗意和译文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诗意是表达诗人在山
林中寻找隐士却不曾相遇的心情。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隐士高洁清高
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世俗的失望和愤懑。
诗中的“寻隐者不遇,寻
寻觅觅”表达了诗人孤独追寻的心情,而“寻隐者不遇,寻寻觅觅,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则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
对道德沦丧的感慨。
整首诗以寥寥数语,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
追求和对现实的失望,充满了哲理意蕴和禅意。
至于译文,有多种版本。
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译文是,“松下
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个译文较为
贴近原意,表达了诗人在山林中寻找隐士却不曾相遇的心情。
当然,不同的译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所以还有其他版本的译文
可以参考。
小学语文-小学生古诗——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④,言⑤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⑥不知处⑦。
【注释】①寻:寻访。
②隐者:古代指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③不遇:没有见到。
④童子:指隐者的弟子。
⑤言:回答说。
⑥云深:指山中云雾弥漫的深处。
⑦处:去处,地方。
【大意】我在松树下询问童子,他说他的师傅已上山采药去了。
只知道师傅在这座山中,可山高云深,不知道他现在身在何处。
【赏析】诗人去拜访一位隐士,却没有遇上,于是他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诗中虽然没有直接写出诗人的问话,但可以从童子的回答中想象出当时的问话:你师傅在家吗?师傅去哪里啦?师傅在哪里采药?也让读者从中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由希望失望一线希望无可奈何的起伏变化。
松下问童子点明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时诗人心情轻快,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介绍师傅外出的目的,诗人专程拜访却没有遇上,不禁有些失望。
只在此山中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诗人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迷漫,不知他在何处,委婉地请来访者不要白费工夫去寻找。
【链接】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阆(làng)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屡次应试不第,出家为僧,法名无本。
他出身于没有什么名望的布衣之家。
他很有才华,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书法家。
贾岛的作品,现行于世的有《长江集》十卷,收诗三百七十余首。
贾岛是有名的苦吟诗人,诗以五律见长,注重字句锤炼,刻意求工。
与孟郊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相传贾岛构思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僧推月下门,他拿不准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由于思考这个问题太入迷,撞上了韩愈的车队。
韩愈也是著名的文学家,知道这个情况后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帮助他确定用了敲字,推敲一词就来源于此。
这首诗不仅让我们领略到全诗语言精练,也让我们从中领略到诗人谋篇构思方面的锤炼和推敲。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寻隐者不遇》全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翻译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注释⑴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鉴赏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的含义
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全诗如下: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士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的“童子”可
能是指贾岛自己,他在向松下询问隐士的下落,希望能够找到他并
向他求教。
但是,隐士却不在山中,云深处更是无法找到他的踪迹,这也暗示了隐士的神秘和难以捉摸。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文字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
的向往和对真理的追求。
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现实世界的厌
倦和对于精神世界的向往。
这首诗也成为了后人对于追求内心宁静
和超脱尘世的象征,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内心宁静和超脱尘世的追求依然存在,
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渴望能够找到一份宁静和平和。
这首古诗也
提醒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放慢脚步,去寻找内
心的平静和宁静,不要被物质和功利所迷惑,而是应该去追求精神世界的提升和超脱。
一、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文解释】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
【词语解释】言:说。
处:去处。
【赏析】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诗具有了无穷的韵味。
诗中有一「问」三答,将三番问答精简为二十字。
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及对友人的关切,又表现出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
二、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意:译文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注释⑴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⑵莓:一种野草。
苔:苔藓植物。
三、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宰相杜佑之孙,祖居长安南郊樊川,又称杜樊川。
大和二年 (828)年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
历参沈傅师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及牛僧孺淮南节度使幕府。
入为监察御史。
武宗时,出为黄州、池州、睦州刺史。
宣宗时,为司勋员外郎,终中书舍人。
世称杜司勋。
工诗、赋、古文。
诗学杜甫而有独创,骨气豪宕,风神俊朗,尤擅七律七绝,为晚唐大家。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有《樊川文集》,《全唐诗》存诗八卷。
【诗文今译】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扬扬的漫天漂洒,路上的行人一个个情绪低沉,面带忧愁之色。
请问,往哪里去才有小酒店呢牧童指了指远方那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
四、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及注释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已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碗。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旧的桃符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