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 6-3-3 工程问题(一).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960.50 KB
- 文档页数:9
1、明确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之间的关系2、浓度三角的应用3、会将复杂分数应用题及其他类型题目转化成浓度三角形式来解4、利用方程解复杂浓度问题浓度问题的内容与我们实际的生活联系很紧密,就知识点而言它包括小学所学2个重点知识:百分数,比例。
一、浓度问题中的基本量溶质:通常为盐水中的“盐”,糖水中的“糖”,酒精溶液中的“酒精”等溶剂:一般为水,部分题目中也会出现煤油等溶液:溶质和溶液的混合液体。
浓度: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
二、几个基本量之间的运算关系1、溶液=溶质+溶剂2、=100%=100%+⨯⨯溶质溶质浓度溶液溶质溶液三、解浓度问题的一般方法1、寻找溶液配比前后的不变量,依靠不变量建立等量关系列方程2、十字交叉法:(甲溶液浓度大于乙溶液浓度)形象表达:AB =甲溶液质量乙溶液质量B A =甲溶液与混合溶液的浓度差混合溶液与乙溶液的浓度差注:十字交叉法在浓度问题中的运用也称之为浓度三角,浓度三角与十字交叉法实质上是相同的.浓度三角的表示方法如下:::乙溶液质量甲溶液质量z-y x-zy %浓度x 混合浓度z%3、列方程解应用题也是解决浓度问题的重要方法.知识精讲 教学目标溶液浓度问题(一)利用十字交叉即浓度三角进行解题(一)简单的溶液浓度问题【例1】某种溶液由40克食盐浓度15%的溶液和60克食盐浓度10%的溶液混合后再蒸发50克水得到,那么这种溶液的食盐浓度为多少?【考点】溶液浓度问题【难度】2星【题型】解答【解析】两种配置溶液共含食盐40×15%+60×10%=12克,而溶液质量为40+60-50=50克,所以这种溶液的浓度为12÷50=24%.【答案】24%【巩固】一容器内有浓度为25%的糖水,若再加入20千克水,则糖水的浓度变为15%,问这个容器内原来含有糖多少千克?【考点】溶液浓度问题【难度】2星【题型】解答【解析】100100207.51525⎛⎫÷-=⎪⎝⎭。
6-1-4.和差问题(二)教学目标1.会判断什么样的应用题属于和差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以及两个数的差,要分别求这两个数;2.并掌握和差问题的特性,为以后继续学习和倍、差倍问题做准备;3.总结归纳出解决和差问题的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知识精讲和差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求大小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为了解答这种应用题,首先要弄清两个数相差多少的不同叙述方式.有些题目明确给了两个数的差,而有些应用题把两个数的差“暗藏”起来,我们管暗藏的差叫“暗差”。
知道两个数的和,以及它们的差,要求这两个数,解决和差问题需要我们画线段图来分析,方法如下:(两数的和-两数的差)÷2=较小的数较小的数+两数的差=较大的数(两数的和+两数的差)÷2=较大的数较大的数-两数的差=较小的数例题精讲【例1】学学和思思共有87颗糖果,学学给了思思5颗后,思思比学学还多3颗,原来学学有颗糖果,思思有颗糖果.【考点】复杂的和差问题【难度】3星【题型】填空【关键词】学而思杯,2年级,第7题【解析】学学给了思思5颗后,思思比学学还多3颗,这说明学学比思思多5237⨯-=颗糖果,利用和差问题,思思有877240()-÷=颗糖果,学学有40747+=颗糖果.<考点>和差问题及移多补少问题【答案】学学47颗,思思40颗【例2】有大、小两个油桶,一共装油24千克,两个油桶都倒出同样多的油后分别还剩9千克和5千克.问:原来大、小两个油桶各装油多少千克?【考点】复杂的和差问题【难度】3星【题型】解答【解析】两个油桶都倒出同样多的油后分别还剩9千克和5千克,那么也就是说大桶比小桶多4千克的油,知道这两桶油的和,又找到了这两桶油的差,这道题就变成了典型的和差问题的应用题了.方法一:大桶:244214()+÷=(千克)小桶:14410-=(千克)方法二:小桶:244210()-÷=(千克)大桶:10414+=(千克)【答案】大桶14千克,小桶10千克【例3】小华和小敏共有铅笔25枝,如果小华用去4枝,小敏用去3枝,那么小华还比小敏多2枝,小华和小敏原来各有多少枝铅笔?【考点】复杂的和差问题【难度】3星【题型】解答【解析】如果小华用去4枝,小敏用去3枝,那么小华还比小敏多2枝,这就说明原来小华的铅笔比小敏的铅笔多3枝.找到了这个暗差,这道题就简单了.方法一:小华:253214()+÷=(枝)小敏:14311-=(枝)方法二:小敏:253211()-÷=(枝)小华:11314+=(枝)【答案】小华14块,小敏11块【例4】甲、乙两个笼子里共有小鸡20只,甲笼里新放4只,乙笼里取出1只,这时乙笼还比甲笼多1只,求甲、乙两笼原来各有鸡多少只?【考点】复杂的和差问题【难度】3星【题型】解答【解析】这样想:已知甲、乙两个笼子里小鸡的和是20只,根据甲笼里放入4只,乙笼里取出1只,还剩1只可知,甲、乙两个笼里小鸡只数相差:4+1+1=6(只)解:1.乙笼比甲笼多多少只?4+1+1=6(只)2.甲笼原来有小鸡多少只?(20-6)÷2=14÷2=7(只)3.乙笼里原来有小鸡多少只?20-7=13(只)或(20+6)÷2=13(只)答:甲笼里原有小鸡7只;乙笼里原有小鸡13只。
1. 理解牛吃草这类题目的解题步骤,掌握牛吃草问题的解题思路.2. 初步了解牛吃草的变式题,会将一些变式题与牛吃草问题进行区别与联系英国科学家牛顿在他的《普通算术》一书中,有一道关于牛在牧场上吃草的问题,即牛在牧场上吃草,牧场上的草在不断的、均匀的生长.后人把这类问题称为牛吃草问题或叫做“牛顿问题”.“牛吃草”问题主要涉及三个量:草的数量、牛的头数、时间.难点在于随着时间的增长,草也在按不变的速度均匀生长,所以草的总量不定.“牛吃草”问题是小学应用题中的难点.解“牛吃草”问题的主要依据:① 草的每天生长量不变;② 每头牛每天的食草量不变;③ 草的总量=草场原有的草量+新生的草量,其中草场原有的草量是一个固定值 ④ 新生的草量=每天生长量⨯天数.同一片牧场中的“牛吃草”问题,一般的解法可总结为:⑴设定1头牛1天吃草量为“1”;⑵草的生长速度=(对应牛的头数⨯较多天数-对应牛的头数⨯较少天数)÷(较多天数-较少天数);⑶原来的草量=对应牛的头数⨯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吃的天数;⑷吃的天数=原来的草量÷(牛的头数-草的生长速度);⑸牛的头数=原来的草量÷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牛吃草”问题有很多的变例,像抽水问题、检票口检票问题等等,只有理解了“牛吃草”问题的本质和解题思路,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轻松解决此类问题.模块一、一块地的“牛吃草问题”【例 1】 牧场上有一片匀速生长的草地,可供27头牛吃6周,或供23头牛吃9周,那么它可供多少头牛吃18周?【考点】牛吃草问题 【难度】3星 【题型】解答【关键词】对比思想方法【解析】 设1头牛1周的吃草量为“1”,草的生长速度为(239276)(96)15⨯-⨯÷-=,原有草量为(2715)672-⨯=,可供72181519÷+=(头)牛吃18周【答案】19头牛例题精讲 知识精讲教学目标6-1-10.牛吃草问题(一)【巩固】 有一块匀速生长的草场,可供12头牛吃25天,或可供24头牛吃10天.那么它可供几头牛吃20天?【考点】牛吃草问题 【难度】3星 【题型】解答【关键词】对比思想方法【解析】 设1头牛1天的吃草量为“1”,那么251015-=天生长的草量为1225241060⨯-⨯=,所以每天生长的草量为60154÷=;原有草量为:()24410200-⨯=.20天里,草场共提供草200420280+⨯=,可以让2802014÷=头牛吃20天.【答案】14头牛【巩固】 牧场有一片青草,每天长势一样,已知70头牛24天把草吃完,30头牛60天把草吃完,则 头牛96天可以把草吃完.【考点】牛吃草问题 【难度】3星 【题型】填空【关键词】湖北省,创新杯,对比思想方法【解析】 设1头牛1天的吃草量为“1”,那么每天新生长的草量为()()103060702460243⨯-⨯÷-=,牧场原有草量为10306016003⎛⎫-⨯= ⎪⎝⎭,要吃96天,需要10160096203÷+=(头)牛. 【答案】20头牛【巩固】 一牧场放牛58头,7天把草吃完;若放牛50头,则9天吃完.假定草的生长量每日相等,每头牛每日的吃草量也相同,那么放多少头牛6天可以把草吃完?【考点】牛吃草问题 【难度】3星 【题型】解答【关键词】对比思想方法【解析】 设1头牛1天的吃草量为1个单位,则每天生长的草量为:(509587)(97)22⨯-⨯÷-=,原有草量为:509229252⨯-⨯=,(252226)664+⨯÷=(头)【答案】64头牛【例 2】 青青一牧场,牧草喂牛羊; 放牛二十七,六周全吃光。
平均数问题把几个不相等的数,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求得的相等的数就是平均数。
如何灵活运用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答一些稍复杂的问题呢?下面的数量关系必须牢记: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例1】★有4箱水果,已知苹果、梨、橘子平均每箱42个,梨、橘子、桃平均每箱36个,苹果和桃平均每箱37个。
一箱苹果多少个?【解析】(1)1箱苹果+1箱梨+1箱橘子=42×3=136(个);(2)1箱桃+1箱梨+1箱橘子=36×3=108(个)(3)1箱苹果+1箱桃=37×2=72(个)由(1)(2)两个等式可知:1箱苹果比1箱桃多126-108=18(个),再根据等式(3)就可以算出:1箱桃有(74-18)÷2=28(个),1箱苹果有28+18=46(个)。
1箱苹果和1箱桃共有多少个:37×2=74(个)1箱苹果比1箱桃多多少个:42×3-36=18(个)1箱苹果有多少个:28+18=46(个)【小试牛刀】一次考试,甲、乙、丙三人平均分91分,乙、丙、丁三人平均分89分,甲、丁二人平均分95分。
问:甲、丁各得多少分?【解析】甲113 丁77【例2】★一次数学测验,全班平均分是91.2分,已知女生有21人,平均每人92分;男生平均每人90.5分。
求这个班男生有多少人?【解析】女生每人比全班平均分高92-91.2=0.8(分),而男生每人比全班平均分低91.2-90.5=0.7(分)。
全体女生高出全班平均分0.8×21=16.8(分),应补给每个男生0.7分,16.8里包含有24个0.7,即全班有24个男生。
【小试牛刀】两组学生进行跳绳比赛,平均每人跳152下。
甲组有6人,平均每人跳140下,乙组平均每人跳160下。
乙组有多少人?【解析】9人【例3】★五一班同学数学考试平均成绩91.5分,事后复查发现计算成绩时将一位同学的98分误作89分计算了。
小学奥数6 1 1 归一问题教师版小学奥数6-1-1归一问题教师版统一问题教学目标这堂课主要关注规范化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规范化问题的类型和解决这些问题的一般方法,掌握规范化问题的基本关系,并将这种方法应用到一些实际问题中知识点拨统一问题归一问题是一类典型应用题,这类问题是用等分除法求出一个单位的数值(单一量)之后,再求出题目所要求解的问题,解答归一问题的方法叫做归一法。
归一化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找到一个单位量后,求出总量,然后用乘法求出结果。
这种问题称为正归一化问题(也称为正归一化);例如,一辆汽车在3小时内行驶150公里。
它在7小时内行驶多少公里?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单元数量,再求出几个单元的数量;另一个是计算股票数量。
计算单位数量后,使用包含除法计算结果。
这类问题称为逆规范化问题(也称为逆规范化问题)。
例如,道路维修团队在6小时内修建了180公里的道路。
根据这个数据,修建240公里的道路需要多少小时?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先确定单位数量,然后确定包含多少个单位?正、反归一问题的相同点是:一般情况下第一步先求出单一量;不同点在第二步,正归一问题是求几个单一量是多少,反归一是求包含多少个单一量.解决规范化问题的关键是找出单位量的值,然后根据问题中“像这样计算”和“使用相同的速度”等句子的意思,掌握问题中数量的对应关系,列出计算公式并解决问题。
有些问题不能一次解决,但需要两次解决,或结合双倍比例解决。
归一问题的基本关系式:总工作量?单位工作量(单个数量)?拷贝数(标准化)拷贝数?总工作量?每个(单个数量)的工作量(反向标准化)每个(单个数量)的工作量?总工作量?份数例题精讲单元一。
简单规范化问题【例1】某人步行,3小时行15千米,7小时行多少千米?【考点】简单的归一问题【难度】1星【题型】解答15? 3.7.35公里[分析]。
回答:7小时35公里。
【答案】35【合并】一艘船在四小时内航行108公里,并以这种速度继续航行270公里,需要多少小时?【测试地点】简单一题【难度】1星【问题类型】回答【分析】首先找出每小时航行多少公里,然后找出270公里需要多少小时,最后找出需要多少小时。
平均数知识要点直接平均1.“六一”儿童节,小明去儿童乐园玩打靶的游戏,他打了4次,分别得8环,7环,5环,8环,你知道小明平均一次得几环吗?【解析】(法一)求平均一次得几环,要用“总环数÷总次数=平均数”。
由题可知,总次数已知,是4次:只要求出总环数就可以了。
列出综合算式:875847+++÷=()(环)(法二)取一个基本数5,这样,打靶的四次环数分别多了3,2,0,3环,一共多了3238++=(环),这8环平均分给四次打靶的环数,每次分到842÷=(环),再加上基本数5,平均环数为527+=(环)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7厘米,8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解析】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就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入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里水面的高度.即为:457846+++÷=()(厘米).3. 如图是小华五次数学测验成绩的统计图。
小华五次测验的平均分是 分。
图5【解析】 (90+95+85+90+100)÷5=92(分)4. 幼儿园小朋友做红花,小明做了7朵,小红做了9朵,小花和小张合做了12朵。
平均每人做了多少朵?【解析】 四个人一共做了791228++=(朵),平均每人做了2847÷=(朵)5. 中关村三小有15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他们每分钟跳绳的个数分别为93、94、85、92、86、88、94、91、88、89、92、86、93、90、89,求每个人平均每分钟跳绳多少个?【解析】 从他们每人跳绳的个数可以看出,每人跳绳的个数很接近,所以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数90做为基准数,再找出每个加数与这个基准数的差.大于基准数的差作为加数,如93=90+3,3作为加数;小于基准数的差作为减数,如 87=90-3,3作为减数.把这些差累计起来,用和数的项数乘以基准数,加上累计差,再除以和数的个数就可以算出结果。
工程问题一、概念(1)工作总量:工作的总量,一般抽象成单位“1”(2)工作时间:工作的时间(3)工作效率:工作的快慢程度,也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二、数量关系(1)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2)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3)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三、解题技巧(1)一般算术法,涉及的思想方法可能有:代换法、比例法、列表法、方程法(2)方程法【例题1】某工程甲单独干10天完成,乙单独干15天完成,他们合作多少天才可完成全部的工程?1. 1.【练习题1.1】某工程甲单独干20天完成,乙单独干5天完成,他们合作多少天才可完成全部的工程?2. 2.【练习题1.2】某工程甲单独干10天完成,乙单独干15天完成,他们合作多少天才可完成工程的一半?3. 3.【练习题1.3】一条水渠,甲、乙两队合挖需10天完工。
已知乙单独挖需要30天,求问这条水渠由甲队单独挖需多少天?【例题2】一条水渠,甲、乙两队合挖需30天完工。
现在合挖12天后,剩下的乙队单独又挖了24天挖完。
这条水渠由甲队单独挖需多少天?1. 1.【练习题2.1】师徒二人加工一批零件,师傅单独加工要8小时完成,徒弟单独加工要10小时,师傅先加工2小时后,再与徒弟共同加工,还需多少小时?(答案请用分数表示,格式为A/B)2. 2.【练习题2.2】某工程甲队单独做需48天,乙队单独做需36天。
甲队先干了6天后转交给乙队干,后来甲队重新回来与乙队一起干了10天,将工程做完。
求乙队在中间单独工作的天数。
3. 3.【练习题2.3】一项工程,甲独做75天完成,乙独做50天完成,在合做过程中,甲中途离开了一些天数,结果整个工程40天才完成。
甲中途离开了几天?【例题3】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
走完全程甲需60分钟,乙需40分钟。
出发后5分钟,甲因忘带东西而返回出发点,取东西又耽误了5分钟。
甲再出发后多长时间两人相遇?1.2. 1.【练习题3.1】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
不定方程如$知识梳理]在列方程组解答应用题时,有两个未知数,就需要有两个方程。
有三个未知数,就需要有三个 方程。
当未知数的个数多于方程的个数时, 这样的方程称为不定方程,为纪念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不定方程也称为丢番图方程。
不定方程在小学奥数乃至以后初高中数学的进一步学习中,有着举足 轻重的地位。
而在小学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无疑很重要。
不定方程是由于联立方程的条件“不足”而出现的,从一般情况来说,有无数多个解。
不过, 我们要注意到它的“预定义”条件,比如未知项是自然数,比如在数位上的数码不仅是自然数,而 且是一位数等等,甚至题干中直接给出限制条件,这样,就使得不定方程的解“定”下来了。
这种 情况也不排除它的取值不止一种。
不定方程解的情况比较复杂,有时无法得出方程的解,有时又会出现多个解。
如果考虑到题中 以一定条件所限制的范围,会有可能求出唯一的解或几种可能的解(而这类题的限制范围往往与整 数的分拆有很大关系)。
解答这类方程,必须要对题中明显或隐含的条件加以判断、推理,才能正确 求解。
特色讲解]【例1】★求方程5x 2y 27的正整数解。
【解析】因为2y 为偶数,27为奇数,所以5x 为奇数,即x 为奇数x 1x 3 x 5 , ,y 11 y 6 y 1【小试牛刀】求方程 4x + 10y = 34的正整数解【解析】因为4与10的最大公约数为2,而2|34,两边约去2后,得2x + 5y = 17, 5y 的个位是0 或5两种情况,2x 是偶数,要想和为17, 5y 的个位只能是5, y 为奇数即可;2x 的个位为2,所以 x 的取值为1、6、11、16……x= 1 时,17-2x = 15, y = 3, x= 6 时,17-2x = 5 , y = 1 , x= 11 时,17 — 2x = 17 — 22,无解 所以方程有两组整数解为:dx 1 x y 3,y【例2】★ 设A , B 都是正整数,并且满足 A11[解析]3A 11B 17 33333A+11B=17,因为 A 、B 为正整数,所以 A=2, B=1, A+B=3【例3】★ ★(北大附中入学考试真题) 14个大、中、小号钢珠共重 100克,大号钢珠每个重 12克,中号每个重 8克,小号每个重 5克。
工程问题一、概念(1)工作总量:工作的总量,一般抽象成单位“1”(2)工作时间:工作的时间(3)工作效率:工作的快慢程度,也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二、数量关系(1)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2)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3)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三、解题技巧(1)一般算术法,涉及的思想方法可能有:代换法、比例法、列表法、方程法(2)方程法典型例题例1.某工程甲单独干10天完成,乙单独干15天完成,他们合作多少天才可完成全部的工程?【练习题1.1】某工程甲单独干20天完成,乙单独干5天完成,他们合作多少天才可完成全部的工程?【练习题1.2】某工程甲单独干10天完成,乙单独干15天完成,他们合作多少天才可完成工程的一半?【练习题1.3】一条水渠,甲、乙两队合挖需10天完工。
已知乙单独挖需要30天,求问这条水渠由甲队单独挖需多少天?例2.一条水渠,甲、乙两队合挖需30天完工。
现在合挖12天后,剩下的乙队单独又挖了24天挖完。
这条水渠由甲队单独挖需多少天?【练习题2.1】师徒二人加工一批零件,师傅单独加工要8小时完成,徒弟单独加工要10小时,师傅先加工2小时后,再与徒弟共同加工,还需多少小时?(答案请用分数表示,格式为A/B)【练习题2.2】某工程甲队单独做需48天,乙队单独做需36天。
甲队先干了6天后转交给乙队干,后来甲队重新回来与乙队一起干了10天,将工程做完。
求乙队在中间单独工作的天数。
【练习题2.3】一项工程,甲独做75天完成,乙独做50天完成,在合做过程中,甲中途离开了一些天数,结果整个工程40天才完成。
甲中途离开了几天?例3.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
走完全程甲需60分钟,乙需40分钟。
出发后5分钟,甲因忘带东西而返回出发点,取东西又耽误了5分钟。
甲再出发后多长时间两人相遇?【练习题3.1】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
甲走完全程需20分钟,乙需15分钟。
18.工程问题知识要点梳理一、基本概念1.工程问题:做某件事,制造某种产品,完成某项任务或工程等,都叫做工程问题。
2.工程问题的三个基本量是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1)工作效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它是衡量一个人工作快慢的量。
(2)工作时间:完成工作总量所需的时间。
(3)工作总量:完成一项工作的总量。
一般都是把工作总量看做单位“1”。
二、基本数量关系1.一般公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甲工效+乙工效=甲乙合作工效之和特别注意:工作量和工作效率都可以直接相加求和,但工作时间不能。
2.巧解工程问题:一般不知道工作总量的时候,我们常常用假设法求解。
我们把工作总量假设为单位“1”,这个巧解方法的公式有:。
(1)一般给出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时间(2)一般给出工作效率,就可以知道工作时间为a。
三、基本方法算术方法、比例方法、方程方法。
考点精讲分析典例精讲考点1 简单的工程问题【例1】一件工作,甲单独10天完成,乙单独15天完成,甲乙合做()天完成。
【精析】根据题意,把这件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甲的工作效率是,乙的工作效率是,甲、乙的工作效率和是,再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和就等于合作的工作时间。
【答案】把这件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天)【归纳总结】此题主要考查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要求甲乙合做需要多少天可以完成,应求出甲乙工作效率和。
考点2 合作工程问题【例2】一件工作,甲、乙合作需4小时完成,甲、丙合作需5小时完成,乙、丙合作需6小时完成,乙单独做这件工作需多少个小时完成?【精析】首先把这件工作看作单位“1”,根据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分别求出甲乙、甲丙、乙丙的工作效率,再把它们求和,即可求出三人的工作效率之和的2倍,进而求出三人的工作效率之和是多少;然后用三人的工作效率之和减去甲丙的工作效率,求出乙的工作效率;最后根据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用1除以乙的工作效率,求出乙单独做这件工作需多少个小时完成即可。
工程问题(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工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与一般解法;2.工程问题中常出现单独做,几人合作或轮流做,分析时一定要学会分段处理;3.根据题目中的实际情况能够正确进行单位“1”的统一和转换;4.工程问题中的常见解题方法以及工程问题算术方法在其他类型题目中的应用.知识精讲工程问题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重点,是分数应用题的引申与补充,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
工程问题是把工作总量看成单位“1”的应用题,它具有抽象性,学生认知起来比较困难。
在教学中,让学生建立正确概念是解决工程应用题的关键。
一.工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定义:工程问题是指用分数来解答有关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
工作总量:一般抽象成单位“1”工作效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三个基本公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二、为了学好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① 具备整数应用题的解题能力,解决整数应用题的基本知识,如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广泛应用于分数、百分数应用题;② 在理解、掌握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前提下灵活运用;③ 学会画线段示意图.线段示意图能直观地揭示“量”与“百分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发现量与百分率之间的隐蔽条件,可以帮助我们在复杂的条件与问题中理清思路,正确地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④ 学会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的方法.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变化多端,单靠统一的思路模式有时很难找到正确解题方法.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掌握对应、假设、转化等多种解题方法,不断地开拓解题思路.三、利用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代换法、比例法、列表法、方程法等抛开“工作总量”和“时间”,抓住题目给出的工作效率之间的数量关系,转化出与所求相关的工作效率,最后再利用先前的假设“把整个工程看成一个单位”,求得问题答案.一般情况下,工程问题求的是时间.模块一、工程问题基本题型 【例 1】 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28天时间,乙单独做需要21天时间,如果甲、乙合作需要多少时间?【考点】工程问题 【难度】1星 【题型】解答【解析】 将整个工程的工作量看作“1”个单位,那么甲每天完成总量的128,乙每天完成总量的121,两人合作每天能完成总量的111282112+=,所以两人合作的话,需要111212÷=天能够完成. 【答案】12【例 2】 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30天时间,甲、乙合作需要12天时间,如果乙单独做需要多少时间?【考点】工程问题 【难度】1星 【题型】解答【解析】 将整个工程的工作量看作“1”个单位,那么甲每天完成总量的130,甲、乙合作每天完成总量的112,乙单独做每天能完成总量的111123020-=,所以乙单独做112020÷=天能完成. 【答案】20【巩固】 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21天时间,甲、乙合作需要12天时间,如果乙单独做需要多少时间?【考点】工程问题 【难度】1星 【题型】解答【解析】 将整个工程的工作量看作“1”个单位,那么甲每天完成总量的121,甲、乙合作每天完成总量的112,乙单独做每天能完成总量的111122128-=,所以乙单独做28天能完成. 【答案】128【例 3】 甲乙两名打字员,打字速度一样快,甲30分钟打了A 材料的14,乙40分钟打了B 材料的27。
A 、B 两份材料中, (填A 或B )内容多。
【考点】工程问题 【难度】2星 【题型】填空【关键词】走美杯,五年级,初赛【解析】 因为两人速度一样,那么同样的时间内打的字数是一样的,统一两人的时间,甲120分钟可以打完A 材料,乙120分钟可以打B 材料的67,所以B 材料内容多 【答案】B【例 4】 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8小时可以完成任务.如果甲单独加工,便需要12小时完成.现在甲、乙两人共同生产了225小时后,甲被调出做其他工作,由乙继续生产了420个零件才完成任务.问乙一共加工零件多少个?【考点】工程问题 【难度】2星 【题型】解答【解析】 乙单独加工,每小时加工11181224-= 甲调出后,剩下工作乙需做21184(12)58245-⨯÷=时所以乙每例题精讲小时加工零件84420255÷=(个),则225小时加工2252605⨯=(个),所以乙一共加工零件420+60=480(个).【答案】480【巩固】 一件工作,甲、乙两人合作30天可以完成,共同做了6天后,甲离开了,由乙继续做了40天才完成.如果这件工作由甲或乙单独完成各需要多少天?【考点】工程问题 【难度】2星 【题型】解答【解析】 共做了6天后,原来,甲做 24天,乙做 24天, 现在,甲做0天,乙做40=(24+16)天.这说明原来甲24天做的工作,可由乙做16天来代替.因此甲的工作效率是乙的工作效率的16/24=2/3。
如果甲独做,所需时间是33030752+⨯=天如果乙独做,所需时间是23030503+⨯=天;甲或乙独做所需时间分别是75天和50天.【答案】分别是75天和50天【例 5】 4名工人加工455个零件。
开始的4天中有一名工人因事请假1天,结果共加工195个零件。
如果以后无人清假,那么还要 天可以完成任务。
【考点】工程问题 【难度】2星 【题型】解答【关键词】走美杯,决赛,5年级【解析】 每人每天加工零件195÷(4×4-1)=13(个),剩下的零件还需加工(455-195)÷(13×4)=5(天)。
【答案】5天【例 6】 一项工程,甲单独完成需要12天,乙单独完成需要9天.若甲先做若干天后乙接着做,共用10天完成,问甲做了几天?【考点】工程问题 【难度】2星 【题型】解答【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甲的工作效率为112,乙的工作效率为19,采用鸡兔同笼问题的假设法,可知甲做了111(101)()49912⨯-÷-=天. 【答案】4天【巩固】 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20天可以完成,甲队做了8天后,由于另有任务,剩下的工作由乙队单独做15天完成.问:乙队单独完成这项工作需多少天?【考点】工程问题 【难度】2星 【题型】解答【解析】 方法一:甲的工作效率为120,甲队8天的工作量为128205⨯=,所以乙队15天的工作量为23155-=,乙的工作效率为3115525÷=,所以乙队单独完成这项工作需要25天 方法二:此题可以用代换法解,甲12天工作量等于乙15天工作量,乙的工作效率为甲的45,乙独做的时间为420255÷=(天)。
【答案】25天【例 7】 有两个同样的仓库,搬运完一个仓库的货物,甲需6小时,乙需7小时,丙需14小时。
甲、乙同时开始各搬运一个仓库的货物。
开始时,丙先帮甲搬运,后来又去帮乙搬运,最后两个仓库的货物同时搬完。
则丙帮甲 小时,帮乙 小时。
【考点】工程问题 【难度】2星 【题型】解答【关键词】希望杯,六年级,二试【解析】 整个搬运的过程,就是甲、乙、丙三人同时开始同时结束,共搬运了两个仓库的货物,所以它们完成工作的总时间为111212()67144÷++=小时. 在这段时间内,甲、乙各自在某一个仓库内搬运,丙则在两个仓库都搬运过. 甲完成的工作量是1217648⨯=,所以丙帮甲搬了71188-=的货物,丙帮甲做的时间为11318144÷=小时,那么丙帮乙做的时间为213113442-=小时. 【答案】132小时【例 8】 某工程先由甲独做63天,再由乙单独做28天即可完成;如果由甲、乙两人合作,需48天完成.现在甲先单独做42天,然后再由乙来单独完成,那么乙还需要做多少天?【考点】工程问题 【难度】2星 【题型】解答【解析】 先对比如下:甲做63天,乙做28天;甲做48天,乙做48天.就知道甲少做63-48=15(天),乙要多做48-28=20(天),由此得出乙的工作效率是甲的34,甲先单独做42天,比63天少做了63-42=21(天),相当于乙要做421283⨯=天因此,乙还要做28+28= 56 (天),乙还需要做 56天. 【答案】56天【例 9】 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完成需40天。
若乙队先做10天,余下的工程由甲、乙两队合作,又需20天可完成。
如果乙队单独完成此工程,则需______天。
【考点】工程问题 【难度】2星 【题型】解答【关键词】希望杯,六年级,一试【解析】 甲每天完成140,甲乙合作中,甲一共完成201402=,所以乙也一共完成12,乙每天完成160,乙单独做要60天.【答案】60天【例 10】 一项工程,甲、乙合作需要20天完成,乙、丙合作需要15天完成,由乙单独做需要30天完成,那么如果甲、乙、丙合作,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多少天?【考点】工程问题 【难度】2星 【题型】解答【解析】 如果将整个工程的工作量看做单位“1”,从条件中我们很容易看出: 甲+乙120=, 乙+丙115=, 乙130=因此不难得到丙的工作效率为111153030-=,因此三个人的工作效率之和为111203012+=,也就是说,三个人合作需要12天可以完成。
本题也可以分别求出甲和丙的工作效率,再将三人的工作效率相加,得到三人合作的总工效.但是这样做比较麻烦,事实上只要将甲乙工效和加上丙的工效就可以了.【答案】12天【巩固】 一项工程,甲、乙合作需要9天完成,乙、丙合作需要12天,由丙单独做需要36天完成,那么如果甲、丙合作,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多少天?【考点】工程问题 【难度】2星 【题型】解答【解析】 法一:和上题类似,我们可以有:甲+乙19=, 乙+丙112=, 丙136=不难求得,乙的工作效率为111123618-=,因此甲的工作效率为11191818-=,从而甲丙合作的工作效率为111361812+=, 即甲丙合作12天能完成。
法二:仍然观察上面那三个等式,我们能否不求出每个人的工作效率,而同过整体的运算直接得到“甲 +丙”的值呢?不难发现,我们只要把乙消掉就可以了;因此我们有:()()2++⨯-+=+甲乙丙乙丙甲丙,也就是说:111129361212+=+⨯-=甲丙,所以甲丙合作12天能完成。
【答案】12天【巩固】 一件工作,甲、乙两人合作36天完成,乙、丙两人合作45天完成,甲、丙两人合作要60天完成.问甲一人独做需要多少天完成?【考点】工程问题 【难度】2星 【题型】解答【解析】 设这件工作的工作量是1。
甲乙两人合作每天完成136,甲丙两人合作每天完成160,乙丙两人合作每天完成145,甲、乙、丙三人合作每天完成11161()236456018030++÷==减去乙、丙两人每天完成的工作量,甲每天完成111304590-=,甲独做需要119090÷=天 答:甲一人独做需要90天完成. 【答案】90天【巩固】 一项工作,甲、乙两人合做8天完成,乙、丙两人合做9天完成,丙、甲两人合做18天完成.那么丙一个人来做,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多少天?【考点】工程问题 【难度】2星 【题型】解答【解析】 方法一:对于工作效率有:(甲,乙)+(乙,丙)-(丙,甲)=2乙,即18+19-118=1372为两倍乙的工作效率,所以乙的工作效率为13144.而对于工作效率有,(乙,丙)-乙=丙,那么丙的工作效率为19-13144=148那么丙一个人来做,完成这项工作需1÷148=4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