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钠msds[1]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氢氧化钠化学品英文名:sodium hydroxide;caustic soda;sodium hydrate化学品别名:苛性钠;烧碱CAS No.:1310-73-2EC No.:215-185-5分子式:NaOH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工业及科研用途。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固体。
会引起皮肤烧伤,有严重损害眼睛的危险。
有严重损害眼睛的危险。
GHS危险性类别根据GB30000-2013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六部分),该产品分类如下: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A;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
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信息:造成严重皮肤灼伤和眼损伤,造成严重眼损伤。
预防措施: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作业后彻底清洗。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事故响应:立即呼叫中毒急救中心/医生。
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如误吸入:将受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舒适的体位。
如误吞咽:漱口。
不要诱导呕吐。
如皮肤(或头发)沾染:立即去除/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
用水清洗皮肤或淋浴。
如进入眼睛:用水小心冲洗几分钟。
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地取出,取出隐形眼镜。
继续冲洗。
安全储存:存放处须加锁。
废弃处置:按照地方/区域/国家/国际规章处置内装物/容器。
物理化学危险:无资料。
健康危害:腐蚀物能引起呼吸道刺激,伴有咳嗽、呼吸道阻塞和粘膜损伤。
吸入该物质可能会引起对健康有害的影响或呼吸道不适。
意外食入本品可能对个体健康有害。
皮肤直接接触造成严重皮肤灼伤。
通过割伤、擦伤或病变处进入血液,可能产生全身损伤的有害作用。
眼睛直接接触本品能造成严重化学灼伤。
如果未得到及时、适当的治疗,可能造成永久性失明。
眼睛直接接触本品可导致暂时不适。
环境危害:请参阅SDS第十二部分。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物质混合物第四部分急救措施急救措施描述一般性建议:急救措施通常是需要的,请将本SDS出示给到达现场的医生。
氢氧化钠(MSDS)
概述
- 中文名:氢氧化钠
- 英文名:Sodium Hydroxide
- 化学式:NaOH
- 分子量:40.00
物理性质
- 外观:白色固体
- 气味:无
- 溶解性:易溶于水,会产生热现象
危险性
- 对眼睛、皮肤和呼吸道具有刺激性作用
- 吞食或吸入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
- 对环境有毒
急救措施
- 气味:无
- 接触眼睛:立即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求医咨询
- 接触皮肤:立即用大量水冲洗,脱掉污染的衣物
- 吸入:移至新鲜空气,求医咨询
- 吞食:不要催吐,立即给提供大量清水,求医咨询
防护措施
- 接触性防护:佩戴安全护目镜、防护服、化学防护手套
- 呼吸防护:佩戴防尘口罩或空气呼吸器
- 环境防护:避免物质进入水源或排水系统
- 其他:工作场所保持清洁,定期进行卫生清洁
配置信息
- CAS号:1310-73-2
- 用途:用于化学实验、制造清洗剂等
应急处理
- 泄漏处置:切勿直接接触,采取必要安全措施,用适当方法收集泄漏物
- 废弃处理:按照当地法规进行处理
灭火措施
- 灭火剂:二氧化碳、泡沫、干粉、水
- 避免使用:水喷雾
注意:本文档为氢氧化钠(MSDS)提供的基本信息,具体防护及应急措施请参见相关安全手册。
氢氧化钠MSDS基本信息化学品中文名称:氢氧化钠化学品英文名称:Sodium hydroxide中文名称2:烧碱英文名称2:Caustic SodaCAS No.:1310-73-2分子式:NaOH分子量:40.01物理化学性质外观与性状:白色不透明固体,易潮解熔点(℃):318.4沸点(℃):1390相对密度(水=1):2.12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饱和蒸气压(kPa):0.13(739℃)燃烧热(kJ/mol):\临界温度(℃):\临界压力(MPa):\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闪点(℃):176-178℃引燃温度(℃):\爆炸上限%(V/V):\爆炸下限%(V/V):\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甘油,不溶于丙酮。
禁配物:强酸、易燃或可燃物、二氧化碳、过氧化物、水。
产品用途主要用途:用于生产纸、肥皂、染料、人造丝,冶炼金属、石油精制、棉织品整理、煤焦油产物的提纯,以及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及机械工业等方面。
危险性概述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本品有强烈刺激性和腐蚀。
粉尘刺激眼睛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睛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燃爆危险不燃其他危险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
遇潮时对铝、锌和锡有腐蚀性,并放出易燃易爆的氢气。
本品不会燃烧,遇水和蒸汽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
泄漏处理迅速撤离泄露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耐酸碱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大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清洁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小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理。
操作设置与储运特性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氢氧化钠(液碱、片碱)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氢氧化钠化学品英文名:sodiun hydroxide中文名称:烧碱分子式:NaOH分子量:40.01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侵入途径:健康危害:本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
粉尘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环境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燃爆危险:本品不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遇潮时对铝、锌和锡有腐蚀性,并放出易燃易爆的氢气。
本品不会燃烧, 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
具有强腐蚀性。
有害燃烧产物: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灭火方法:用水、砂土扑救,但须防止物品遇水产生飞溅,造成灼伤。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酸碱工作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远离易燃、- 1 -可燃物.避免产生粉尘。
避免与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稀释或制备溶液时,应把碱加入水中,避免沸腾和飞溅.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
氢氧化钠(薄片)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称:氢氧化钠。
化学品英文名称: sodium hydroxide化学品中文别名称:烧碱;火碱;苛性钠。
产品代码:022*******生产企业名称:企业地址:。
邮编:电话号码:应急电话:传真号码:电子邮件地址:推荐用途:用于制药、造纸、炼铝、炼钨、人造丝、人造棉和肥皂制造业,用于生产染料、塑料、药剂及有机中间体,旧橡胶的再生,制金属钠、水的电解以及无机盐生产中,制取硼砂、铬盐、锰酸盐、磷酸盐等,实验室化学试剂,碱性干燥剂。
限制用途:严禁用于食品和饲料加工。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物理和化学危险性:在潮湿空气中,腐蚀金属锌、铝、锡和铅,生成易燃易爆的氢气。
与铵盐反应生成氨,有着火和爆炸的危险。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皮肤接触。
健康危害:本品具有强烈腐蚀性和刺激性。
粉尘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直接接触皮肤和眼可引起灼伤;误食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危险性类别第8类腐蚀性物质次要危险性——危险标识警示语警告危险说明强烈腐蚀性和刺激性,误食可造成消化道灼伤。
防范说明·密闭包装,储存于干燥、清洁的库房内,库内相对湿度不大于85%。
·与酸类分储分运。
·防止包装破损。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组成名称分子式分子量CAS号质量分数是否影响危险性分类氢氧化钠NaOH 40.01 1310-73-2 ≥98.0%——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流动清水充分冲洗,直至皂样物质彻底消失或创面的pH值成中性为止。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充分冲洗;用2%~3%的硼酸液冲洗或湿敷。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青,禁止催吐。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
氢氧化钠(1)标识中文名称:氢氧化钠;烧碱英文名称:Sodiun nydroxide;causeic soda分子式:NaoH分子量:40(2)成分/组成信息有害成分:氢氧化钠浓度:≥99.5%CAS NO.1310-73-2(3)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8.2类碱性腐蚀品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本品具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
粉尘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环境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害:本品不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4)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5)消防措施危险特性: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
遇潮时对铝、锌和锡有腐蚀性,并放出易燃易爆的氢气。
本品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
具有强腐蚀性。
有害燃烧产物: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灭火方法:用水、砂土扑救,但须防止物品遇水产生飞溅,造成灼伤。
(6)泄漏应急处理应急行动: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酸碱工作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7)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处置注意事项:密闭操作。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头罩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穿橡胶耐酸碱手套。
远离易燃、可燃物。
避免产生粉尘。
避免与酸类接触。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稀释或制备溶液时,应把碱加入水中,避免沸腾和飞溅。
氢氧化钠安全技术说明书
一标识
中文名:氢氧化钠,烧碱
英文名:Sodium hydroxide;Caustic Soda
分子式:NaOH
相对分子质量:40.01
CAS号:1310-73-2
危险性类别:第8.2类碱性腐蚀品
化学类别:无机碱
二主要组成部分与性状
主要成分:含量≥96%
外观与性状:白色不透明固体,易潮解。
主要用途:
三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本品有强烈刺激性和腐蚀。
粉尘刺激眼睛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睛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四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五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不燃
闪点(℃):无意义
危险特性: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
遇潮时对铝、锌和锡有腐蚀性,并放出易燃易爆的氢气。
本品不会燃烧,遇水和蒸汽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
灭火方法:用水、砂土扑救,但须防止物品遇水产生飞溅,造成灼伤。
六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露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耐酸碱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大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清洁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小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理。
七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干燥清洁的仓库间。
应注意防潮和雨淋。
应与易燃或可燃物及酸类分开存放分装和搬运时要注意个人防护。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破损。
雨天不宜运输。
八防护措施
车间卫生标准
中国MAC (mg/m3):0.5
前苏联MAC(mg/ m3):0.5
美国 OSHA 100ppm,2mg/m3 ;
美国TLV-STEL ACGIH 2mg/ m3
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
提供安全沐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酸碱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他: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毕,淋浴更衣。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九理化性质
熔点(℃):318.4
沸点(℃):1390
相对密度(水=1): 2.12
相对密度(空气=1):
饱和蒸汽压(kPa):0.13(739℃)
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甘油,不溶于丙酮。
十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
避免接触的条件:
禁忌物:强酸、易燃或可燃物、二氧化碳、过氧化物、水。
燃烧(分解)产物: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十一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十二环境生态资料
其环境污染行为主要体现在饮用水和大气中,残留和蓄积并不严重,在环境中可被生物降解和化学降解,但这种过程的速度比挥发过程的速度低得多,挥发到大气中的二甲苯也可能被光解。
十三废弃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
用控制焚烧法处置。
十四运输信息
危规号: 82001
UN编号:1823
包装方法:防潮性袋装或桶装。
十五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用品规定([1996]劳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8.2类碱性腐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