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散步》批注样例(V2)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4
课文《散步》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散步》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散步》优秀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浓厚感情。
2、品读含义丰富的语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亲情的浓浆,纵然是一次极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到温馨的亲情。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二、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1、读准下面这些加点字的读音。
散步(sàn)熬(áo)咕咕(gū)分歧(qí)霎时(shà)粼粼(lín)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服:相信并佩服。
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3、作者简介莫怀戚,1951年生,重庆人。
当代作家,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用多种体裁创作,以小说见长。
著有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诗礼人家》,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三、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把握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的语气和平稳的语调,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并思考下列问题。
1、散步的地点在哪?哪个季节?哪些人物散步?散步时发生了什么?散步的地点是:田野;散步的季节是:初春;散步的人物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散步的过程发生了分歧。
2、分歧是怎样产生的?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3、分歧是怎样解决的?“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
母亲固然听儿子的,但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下,更爱孙子,“变了主意”走小路。
《散步》优秀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散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散步》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
【教学内容】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一、导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
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
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
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
《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感知课文内容1、检查生字词。
2、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2、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三、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出示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肯定个性化的发现。
(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童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中国)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
散步这篇课文的批注
课文题目:《散步》
批注:
1. 本文以“散步”为线索,通过描绘一家人在田野中散步的情景,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深沉的亲情。
2. 语言优美,细节描写生动,如“金色的菜花”、“阳光下的小路”、“田野里的小树”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通过对“我”、“母亲”、“妻子”和“儿子”的人物刻画,展现了家庭成员的不同性格特点和相互关系,体现了家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 文章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5. 文章主题深刻,通过一家人的散步,传达出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庭和谐的重要性的思考,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6. 文章结构紧凑,情节自然流畅,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批注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充满亲情的感人文章,通过作者的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和相互关爱。
在批注中,我们主要从文章的主题、语言、人物刻画、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同时,也强调了文章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希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散步课文批注
《散步》是中国作家鲁迅的一篇小说,描绘了一个平凡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批注:
批注:《散步》
散步是人们闲暇时常常进行的活动,它既是身体锻炼的一种方式,也是思考、放松和观察社会的机会。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通过主人公的散步经历,展示了他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首先,通过描写主人公每天的散步路线和环境,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压抑和拮据。
文中提到的“窄巷子”、“阴沟里”等词语,传递了一种压抑和狭窄的氛围。
这种环境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贫困和困顿的认知。
其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也得到了揭示。
他在散步的过程中,时常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他感到自己是被社会遗弃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注。
这种无助和失落的感觉体现了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另外,鲁迅通过主人公对周围人事物的观察,展示了他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他对于街头卖艺者的评价,对于学生们的思考方式,以及对于社会阶级差异的感知,都表达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和批判精神。
最后,小说结尾处的反思更加突出了作者对于社会的不满和呼吁。
主人公坦然面对自己的平凡和无能,但他也希望有一天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实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这种自省和呼唤,体现了作者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奋斗的思考。
总的来说,鲁迅的《散步》是一篇批判社会现实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散步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和压抑,以及个人在其中的无助和无奈。
通过对周围环
境和人事物的观察,作者展示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同时,小说也蕴含着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价值的思考和呼唤。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散步》的内容及背后的情感表达。
2. 学习理解并朗读诗歌《散步》。
3. 学习运用语言和修辞手法,写出自己的感想。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意义及情感表达。
2.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3. 运用诗歌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写出自己的感想。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散步》的意义及情感表达。
2. 运用诗歌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写出自己的感想。
教学准备:1.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散步》诗歌内容。
2. 录音或视频素材,便于学生朗读参考。
3. 板书工具及辅助教具。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诗歌《散步》。
2. 提问:你们经常散步吗?你们喜欢散步吗?为什么?Step 2 阅读理解(15分钟)1. 请学生默读诗歌《散步》。
2. 诗歌朗读:播放录音或视频素材,让学生听诗歌朗读并跟读。
3. 师生互动问答:- 诗歌《散步》中主要表达了哪些情感?- 你觉得诗歌中的“我们”是指谁?你能解释一下吗?- 诗中的“乌鸦在天上飞,草坪上有很多蝴蝶”是通过什么修辞手法表达的?- 诗歌中提到了“充满欢笑”,这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你觉得诗歌《散步》想要给我们传达的是什么?Step 3 语言分析(15分钟)1.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解答,并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比喻、拟人、拟声和反复等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和意义。
Step 4 口语表达(15分钟)1.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模仿诗歌风格,用自己的语言创作一首类似的短诗,表达自己对散步的感受。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2.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鼓励积极参与讨论和赞赏。
Step 5 小结归纳(5分钟)1. 总结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 请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你对诗歌《散步》有了更深的理解了吗?- 你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Step 6 课后拓展(5分钟)1. 鼓励学生回家后,用诗歌的形式或散文的方式,写一篇关于散步的心情文章,自由发挥,并带到课堂上分享。
《散步》批注《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于198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被选为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第二单元第六课的课文和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第一单元第四课的课文。
以下是对这篇散文的批注。
1.背景介绍《散步》是一篇描写家庭生活的散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事件,展现了浓浓的亲情和生命的感慨。
莫怀戚选取这个事件作为写作素材,表现了他对家庭、亲情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2.主题与意义《散步》的主题可以归纳为“生命的感慨”和“亲情之美”。
作者通过散步这一日常行为,抒发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亲情的感激。
文章的意义在于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揭示了家庭关系和生命的真谛。
3.写作手法分析文章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一个简单的散步事件,展现了一个家庭内部的情感纠葛和生命的哲思。
莫怀戚运用优美的文字,将读者带入他的思考世界,使人们不仅感受到浓浓的亲情,还能从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4.具体段落分析文章开头,作者简单介绍了散步的背景和目的,为后续的描写埋下了伏笔。
中间部分,作者详细描述了散步的过程,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亲情的温暖和生命的珍贵。
结尾部分,作者对整个散步事件进行了总结,并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亲情的感激。
这一部分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读者对生命和家庭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5.个人观点与感受我认为,《散步》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散文。
莫怀戚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将家庭中的亲情和生命中的哲思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深深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珍视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
《散步》精品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继续学习语气、节奏的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如“亲情一关爱”“谦让一和谐”“孝道一伦理”“中年一责任”“生命一感慨”“选择一担当”等。
3. 学习这篇散文中作者精心营构的小说笔法。
◎教学过程:―、我爱朗读:读得流畅入情1. 读准下列词语。
嫩(nèn)芽熬(áo)过分歧(qí)拆(chāi)散—霎(shà)时水波粼(lín)粼委屈(qū)蹲(dūn)下2. 学生自己投入地朗读课文。
读前讨论明确:本文应当带着深情来朗读,语速可以是中速偏慢,朗读语气应当是喜悦,同时处理好重音和停连。
3. 读后思考: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1) 学生再自主读文,思考,拟题,鼓励多角度拟题。
(2) 小组内交流:求同存异,相互质疑、补充、完善。
(3) 全班展示:各组推荐拟得最好的或最有特色的一至两个标题进行交流,并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课文题为《散步》,不仅直接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而且传达出舒缓从容的感情基调。
此外,具象化的题目,没有说破文章主旨,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
另拟标题,如:基于对文章所叙事件和细节的不同关注点,可以拟出《母亲与儿子》《一家人》《三代》《初春的田野》《初春漫步》《大路•小路》等题目。
基于对主旨的不同理解,可以拟出《和谐》《孝道》《责任》《生命》《选择》《背上的世界》等题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通过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朗读能力包括拿到文稿立即朗读的能力,本文可做这方面的尝试训练。
在拟题环节,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文本内涵,最终回扣品悟原题简明准确、故事味浓、画面感强、情韵悠长之妙。
二、我爱演读:读出一波三折小组合作,以课文为蓝本,角色分工,适度改编创作台词。
示例:〔屋里。
〕我:娘,今天天气很好。
《散步》的批注
《散步》是莫怀戚的一篇自读课文,通过讲述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展现了一家人之间的深厚亲情,传达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一些批注:
1. 文章以“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为主要内容。
散步的人包括"我"、母亲、妻子、儿子,地点是田野,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这种环境描绘了初春的美丽景色和生机。
2. 通过对家庭成员的描绘和他们在散步中的互动,作者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和谐。
例如,“我”牵着妻子的手,感受她的温度,表达出对妻子的关爱;孩子们在春天的快乐氛围中追逐蝴蝶。
3. 在散步过程中发生的分歧,也暗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和理解。
母亲倾向于选择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儿子则更喜欢小路,认为小路更有意思。
最后,是通过“我”来解决这个分歧。
4. 整篇文章以“散步”为线索,通过小见大的方式表现出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道德教育的启示。
5. 这篇散文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人深感敬老爱幼的重要性。
同时,这篇文章也是对生活美好的热爱和享受的表现。
整体来说,该文语言优美,文字简练,既展示了春天的美好景色,又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散步》。
师:请翻开课文,接着老师的话来说话:让我们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生1:浓浓的亲情。
师:亲情。
生2:一个动人的故事。
师:故事。
生3:生机勃勃的春意。
师:景色。
生4:深刻的体会。
师:感悟。
生5:责任感。
生6:和谐的家庭气氛。
师:说得都很好啊。
师:请一起读起来(屏幕显示):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生齐读)师:看,“它”比你们说得生动些啊。
(评:这是匠心独运的课始。
用余老师的话说,是“开课揭题,直入情景”。
老师引导着学生直截了当地进入了课文。
给学生的话题“让我们走进《散步》,这里有……”巧妙地牵起了课文内容,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意境。
)师:这节课我们做三件事。
(屏幕显示):我们的阅读活动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师:现在我们开始第一个阅读活动。
(屏幕显示):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师:大家看,老师并没有这样说——“这个标题表示你读出了这篇课文的主题”,而是说——“这个标题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这个味道要通过你拟的标题来表现。
好,开始动作。
(生考虑片刻,纷纷举手。
)生1:我拟的标题是“分歧”。
师:你是抓住了课文里的波澜、故事里面的一个曲折,来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生2:我认为可以拟标题“美”,因为课文很美,里面有爱。
师:“美”字也可以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但是从这个标题看,表现的范围大了点,可以给这个标题加个限制。
生3:可以用“关爱”两个字,因为这一家人都互相关爱着。
师:关爱之美——因为有三代人浓浓的亲情。
生4:我拟的是“温情的春天”。
师:有诗意。
春天暗示一种生命力,一种暖意。
生5:可以把标题拟为“大路还是小路”。
因为一个分歧更能表现决定的重要性、更能体现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