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大自然的预言》教案与反思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了解作者。
2、学习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
4、感受生动与平实相结合的说明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取有用信息。
2、能在独立思考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候现象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3、引起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教学重点:1、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能容并判断说明顺序。
2、感受生动与平实相结合语言。
教材分析: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在上一个单元,学生已经接触过说明文。
但主要是事物说明文,而这篇文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学习这篇文章与学习常见的说明文一样,从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入手。
但是这篇文章又不同于其他的文章。
说明的顺序和说明的语言是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学生分析:经过上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已经不在陌生,对于说明的方法也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
但是理清文章的结构并知道说明的顺序始终是说明文学习的一个难点,在这一课也是如此,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突破这个难点。
在以往的教学中,说明文的语言一般来说是比较平实的,简练的。
那是针对一般的事物性说明文,在事理性说明中,要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就必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这篇文章中,要学生去感受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与平实的语言相结合的写作特点,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本本身就很肤浅,而这个教学内容又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在这堂课上,最担心的就是学生不能生成自己的东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出课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初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娇艳的山花传播着春的信息,婀娜的荷花讲述着夏天的故事,火红的枫叶点燃的秋天的喜悦,傲岸的冬梅蕴藏着冬天的希望。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这些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齐读课题。
二、教学目标解读。
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了解物候学有关知识的过程中,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
2.理清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几个因素的说明顺序。
(二)教学难点:学习分析、推理,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积累本教学设计一、问题导入师:同学们,白居易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似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四月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诗人却在高山古寺之中意外发现了始盛的桃花,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笔下的《大自然的语言》。
师出示古诗,让其发现信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古诗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于物候现象的初步思考,体会物候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新授过程(一)明确目标,抓重难点师:我们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能够事半功倍,学习也一样。
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本课目标。
【设计意图:明确的目标让学生抓住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摩拳擦掌显身手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两个多音字,辨析并组词。
2.学生齐读在文章中筛选出来的经常应用在口语表达和写作中的字词,并做好积累。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对语文预习的重视,引导学生时刻注意积累。
】(三)物候知识我来谈明确说明对象“物候学”,通过默读,对关于说明对象的主要信息进行筛选,进而总结出说明文筛选信息的方法。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默读练习,学会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通过筛选课文中相关信息,总结出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2、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提高语言概括能力||,理清文章说明顺序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4、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学习重点:1、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能力||,理清文章说明顺序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课前导学案设计导学语:同学们||,词典上说||,“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既然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那么||,竺可桢为什么写了一篇文章叫《大自然的语言》||,莫非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也有它们的语言?今天||,我们就跟随竺可桢一起走进大自然||,一探究竟||。
1、阅读材料||,了解作者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
他一生在气象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高||,而物候学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一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学科——物候学》一文改写的||。
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并完成字词练习次dì翩然xiāo 声nì迹风雪载.途Shuāi 草连天连翘.农谚.草长yīng 飞3、默读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①第一自然段按顺序描写四季景物的变化?正因四季变化具备特点奠定了它成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基础.②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③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④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几个因素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⑤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提示:以上五题||,注意熟读课文||,概括提炼相关信息】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把文题改为本文的说明对象好不好?为什么||。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体会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特点。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情境导入】同学们,谁能说说我们人类的语言指的是什么?(生:语言就是人们平时说的话。
)语言的功能是什么?(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告诉别人一件事情。
)好!刚才大家弄清了两个问题:一是“人类的语言就是人们平时说的话”;二是“人类的语言能告诉别人一件事情,表达自己的思想”。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大自然的语言”能告诉大家什么?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弄清这些问题。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读课文,朗读提示及要求: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理解词义。
2.思考下面的问题,了解文章的说明内容。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3.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1.重点词语: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
2.(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3.二、深入探究——局部顺序1.勾画出第1段中表明时间的词语,思考对一年四季丰富物候现象的描述,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点明时间变化的词语,说明本段是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展开描述的。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3、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说明事理。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1、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朗读法。
讨论法、点拨法。
竞赛激励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片。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雪的洁白,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观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翩.然( piān )孕.育( yùn )簌.簌( sù)销声匿.迹( nì)风雪载.途( zài )农谚.( yàn )纬.度( wěi )连翘. (qiáo )2、解释下列词语销声匿迹:原指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是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美好景象。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2、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提高语言概括能力,理清文章说明顺序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4、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学习重点:1、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能力,理清文章说明顺序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课前导学案设计导学语:同学们,词典上说,“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既然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那么,竺可桢为什么写了一篇文章叫《大自然的语言》,莫非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也有它们的语言?今天,我们就跟随竺可桢一起走进大自然,一探究竟。
1、阅读材料,了解作者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
他一生在气象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高,而物候学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一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学科——物候学》一文改写的。
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并完成字词练习次dì翩然xiāo 声nì迹风雪载.途Shuāi 草连天连翘.农谚.草长yīng 飞3、默读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①第一自然段按顺序描写四季景物的变化?正因四季变化具备特点奠定了它成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基础.②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③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④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几个因素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⑤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提示:以上五题,注意熟读课文,概括提炼相关信息】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把文题改为本文的说明对象好不好?为什么。
⑦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
⑧本文主要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预言》教案新人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预言》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预言》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案一、学习目标:
1。
学会默读,按要求准确筛选信息
2。
体味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
观察自然,感受自然;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二、教学过程:。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了解作者。
2、学习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
4、感受生动与平实相结合的说明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取有用信息。
2、能在独立思考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候现象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3、引起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教学重点:
1、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能容并判断说明顺序。
2、感受生动与平实相结合语言。
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在上一个单元,学生已经接触过说明文。
但主要是事物说明文,而这篇文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学习这篇文章与学习常见的说明文一样,从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入手。
但是这篇文章又不同于其他的文章。
说明的顺序和说明的语言是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学生分析:
经过上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已经不在陌生,对于说明的方法也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
但是理清文章的结构并知道说明的顺序始终是说明文学习的一个难点,在这一课也是如此,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突破这个难点。
在以往的教学中,说明文的语言一般来说是比较平实的,简练的。
那是针对一般的事物性说明文,在事理性说明中,要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就必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这篇文章中,要学生去感受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与平实的语言相结合的写作特点,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本本身就很肤浅,而这个教学内容又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在这堂课上,最担心的就是学生不能生成自己的东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初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娇艳的山花传播着春的信息,婀娜的荷花讲述着夏天的故事,火红的枫叶点燃的秋天的喜悦,傲岸的冬梅蕴藏着冬天的希望。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这些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齐读课题。
二、教学目标解读。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达成以下学习目标:(课件出示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了解作者。
2、学习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
4、感受生动与平实相结合的说明语言。
)在这些目标中,你认为哪些目标是本课的重点。
(指名回答),对,这就是这节课的重点,更是本节课的难点。
内容很多也很难,所以同学们在这节课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用百分之百的精力去投入。
有没有信心?
三、了解作者。
咱们首先迈出第一步,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用最快的速度阅读作者简介,一分钟,看你能记住多少内容?把你记住给你的同桌说一说,将你同桌与你的对话复述出来。
四、学习生字。
这一步我们学的很扎实,,课文都预习过了吗?现在看看这些词,请你用眼睛去看,这些字怎么写,怎么读,用心去想,哪些字会出现在我们的考卷上,为什么?用脑子去记,告诉老师,你记住了些什么?(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
五、初读课文,用简短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用这样的方式学习,这节课你的收获一定很大,请打开书第125页,一边翻书一边回忆,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的是什么(说明对象是什么)?(物候现象)围绕物候现象,作者介绍了哪些知识,谁能帮助张老师完成板书。
(引导学生完成板书:什么是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物候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观测的重要意义。
)看板书,文章首先写了什么是物候及物候学,然后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再说明影响物候的因素,最后说明物候观测的重要意义(提醒学生注意划线词)。
这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进行说明的。
(逻辑顺序),请看6——10自然段,齐读,边读边想,这几个自然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他是按照影响的大小来安排的,先是按照空间顺序,然后是时间顺序,一旦调换就感觉比较乱)
六、说明方法的探究。
为了让大家了解物候现象,作者真是煞费苦心,用了好多的说明方法,跳读课文,请你用你的火眼
金睛去发现,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在这之前,我们先伸出十个手指,来复习一下十种说明方法,准备,开始。
火眼金睛,启动(一分钟发现)。
抢答:开始。
1、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十天。
(列数字、举列子、作比较)
2、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引用)
3、在春天,早春也跟晚春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除,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六、再读课文,感受生动、平实相结合的说明语言。
老师在读这篇文章时有一个疑问,这篇文章讲的是物候现象的相关知识,为什么不用“有趣的物候现象”为题,而是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谁能解开老师的疑惑。
(大自然的语言将说明对象拟人化了,这样的语言显得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文中像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你能找到哪些?
1、立春过后。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拟人)
2、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拟人)
总结: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我们这篇文章除了使用平实性的语言,也有生动的语言。
大作家能做到,你也能做到,看图画,用上拟人或者比喻,你的语言也能变得很生动。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学生展示)
七、总结,在这节课上,我们通过《大自然的语言》认识了一作家,他的名字叫做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在他写的这篇文章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两个词的读音:那就是“连翘”和“风雪载途”,也要特别注意两个四字词语,“衰草连天”和“销声匿迹”,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先引出了什么是物候及物候学,然后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影响,接着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说明了物候研究的重要意义;整篇文章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
这篇文章中的6-10自然段,从四个方面来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的位置是不可以调换的,他是按照对物候影响的大小,从大到小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的;在说明语言上,这篇文章也很有特色,运用了生动性与平实性相结合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很丰富,你的观察越仔细,你就越能感到他的多姿,我们课堂的知识也很丰富,你越是认真就越能感受到他的魅力,加油吧,孩子们,下一节课更精彩。
教学反思
一、美中不足。
在说明文的语言中,一般都是平实性的语言,但是在这篇文章中有着优美的语言,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总想着怎么样将这节课的语言说得更美一点,在开始的时候还能做到,但是因为受到教学任务的影响,后来在教学语言上也就变得生硬了,也许是因为担心完不成任务,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也就越来越慌乱,教学语言是这节课的最大的败笔。
二、重点不重。
《大自然的语言》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骗说明文。
因为在第三单元也是说明文,就学生而言,已经有一定的说明文基础,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同的是,这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以往的都是事物性说明文,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有所不同。
因为在课前对这个的预设不够,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在把握说明顺序时还能够说得过去,但是在概括说明为内容的时候就一直沿用事物性说明文的概括方法,一直在找什么东西怎么样,可是就是找不着,着这个环节上耽误了大量的时间,也没有突出重点,也没有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总结。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能够将这个问题解决,也许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