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思想成就与艺术特点思想成就
- 格式:docx
- 大小:25.57 KB
- 文档页数:7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
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上至皇妃国公,下至贩夫走卒,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画。
它对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各方面的生活细节都进行了真切细致的描写,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车轿排场等等描写,都具有很强的可信性。
它还表现了作者对烹调、医药、诗词、小说、绘画、建筑、戏曲等等各种文化艺术的丰富知识和精到见解。
《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红楼梦》对中国文化艺术集大成的丰姿,绝不限于文体和文学本身,各种姐妹艺术,包括戏剧、曲艺、绘画、书法、音乐、游戏,以及建筑艺术、园林艺术、服饰艺术、陈设艺术、编织艺术、风筝等手工艺术,至于茶文化、酒文化、果品、点心、菜肴、烹调等综合而成的饮食文化等,无不在书中有精妙卓绝的反映。
举凡在当时社会生活中与物质文明相伴而上升为某种文化形态、具有艺术鉴赏价值的事物,几乎都被博学多识、才艺绝伦的作家收入笔底、活现纸上,令后人赞叹不已。
今天,“红楼文化”已伸展、渗入到各个文化艺术和生活领域,《红楼梦》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智慧、技巧和文化的结晶。
《红楼梦》在文坛上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艺术的成熟。
在艺术上,她不仅可与我国源远流长的诗词曲赋中最辉煌的作品相媲美,而且可与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小说名著并列而无愧。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同时代人早已发出了“传神文笔足千秋”的赞叹;脂砚斋等对这部小说艺术上的创新之点和独到之处不乏有价值的评点;戚蓼生在为之作序时以“一声两歌,一手两牍”,“注彼写此,目送手挥”等评论,很有见地地道出了小说神妙的艺术手腕。
红楼梦艺术评价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曹雪芹以其深刻的情感描写、卓越的艺术表现和复杂的人物关系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一直备受推崇,被视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首先,从艺术表现上评价《红楼梦》,我们不得不赞叹曹雪芹在情感描写上的高超技巧。
小说中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他们的爱恨情仇、嬉笑怒骂,将人物情感描写得淋漓尽致,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中,对黛玉和宝玉之间那种深沉的爱情,以及对家族命运的悲天悯人之情,都表现出了曹雪芹高度敏锐的感受力和精湛的表达能力。
其次,从结构和形式上评价,《红楼梦》在叙述方式和人物塑造上也表现出高超的艺术功力。
小说延续了中国传统叙事方式,采用了多元叙事视角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将宏大的家族命运叙事与个人感情纠葛相结合,展现出了丰富的文学想象力和优美的文字表达。
曹雪芹将小说分为五十四回,并进行了精心编排,结构严谨,情节曲折,给人以耐人寻味之感。
再者,从文化内涵上评价,《红楼梦》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包括儒家的伦理观念、道家的哲学思想、佛家的超脱境界等,赋予了小说深刻丰富的意蕴。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对话,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情感,同时也蕴含了对社会风俗和人性的洞察和思考,使得《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部载入史册的文化经典。
最后,从影响和价值上评价,《红楼梦》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国际文学舞台上展现了自己的独特魅力。
其影响之深远,传承之久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外文学交流的桥梁。
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化传承,都离不开《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的启示和影响,它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永恒的名著。
总而言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以其深刻的情感描写、卓越的艺术表现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1、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红楼梦是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凤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至第五十五回之间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大体说来,全书按贾府的衰败阶段分为四大段落:第一部分前5回:序幕;对于全书有着纲领性作用;它对全书的主题、主线、副线以及贾府家事、人丁、四大家庭之间的关系和十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命运都作过或明或暗的概括;第二部分第6-55回:是贾府的全盛时期;第三部分第66回-104回: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时期;第四部分第105回-120回:是彻底衰落时期;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万巨着,作者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在这蔚为大观的历史长廊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始末,两者相互穿插交织,是支撑这座艺术大厦的栋梁;此处每一人物又几乎自成起讫的故事线索,又有如斗拱短柱;条条线索、错落编织,所以红楼梦又有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的美称;关于红楼梦结构的其他说法还有:近代的“四时气象说”二知道人、“二十一大段说”王希廉、张新之的“三大支说张新之以及当代的“波纹结构说”无名氏、“立体式建筑说”周汝昌、“复叠框架结构说”曹涛等;2、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名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因为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据何绵阶、邢颂恩所着百二十回<红楼梦>人名索引统计,在红楼梦里,有名姓的人物共七百多人,上至皇妃亲王、公侯太监、夫人小姐、公子士人、世族权豪;下至贫民百姓、丫环村妪、僧侣尼姑、相士医家、市井无赖、艺人门客、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一应具全;在这些人物中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有上百人,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妙玉、史湘云、李纨、香菱、袭人、晴雯、紫鹃、鸳鸯、芳官、尤三姐、王夫人以及贾雨村、贾琏、贾蓉、夏金桂等;正是这些人物形象的生活言行,构成了红楼梦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一步一步地揭示了全书的主题;限于篇幅原因,人物评析未能展开,只好留待今后更新主页时再做了;这里请读者一定阅读原着进行全面赏析;3、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1按照实际生活塑造人物,是红楼梦描写人物的基本特征;红楼梦描写人物不以奇取胜,而是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和人物一般的日常活动来刻画人物性格;在描写人物性格上,中国小说的传统写法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通过人物的生活经历表现人物性格的成熟过程;这个创造典型的民族特点,就具体作品不同的内容而表现不一样;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写人物采取浪漫主义方法,加以夸张、理想化,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场景下,显示英雄性格,从描写现实生活的深度上,水浒传要比三国演义高;到金瓶梅而变,完全通过生活细节,通过人物一般的日常生活,来刻划人物性格;但金瓶梅所写的生细节,欠选择提炼,对描写人物性格不都有意义的,更严重的是,人物性格前后分裂,矛盾不统一,这又大大落在水浒传后边;曹雪芹吸取了金瓶梅以来失败的教训,从中找到一些经验,又继承了前代小说的传统写法,再加上他对诗、词、戏曲、绘画及各种杂艺的综合利用,创造了描写人物的丰富多彩的方法;如“闲取乐偶攒金庆寿”,本是贾母想法子学“小家子气”凑钱为凤姐做生日取乐,却从欢声笑语中表现了尤氏与凤姐如何“斗法”,凤姐为了多捞一点,一个人的钱也不放过,连两个“苦瓠子”姨娘的钱也要“拘来咱们乐”,而尤氏操办,既“遍施小惠”,拉拢不少人,自己也捞了一笔;更有宝玉“遍地纯素”地先去祭奠金钏,然后再回来凑热闹;这些不仅可以看出人物某些性格,甚至还可以看出人物思想的跃动;2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联系中,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地刻画人物的性格;最突出的是王熙凤这一形象;她的性格特征,就是她同贾府内外众多人物的联系中显现出来的;3善于通过对立人物的对比、相类人物的相互映衬来显示人物性格、思想的特点和差异;如思想倾向不同的林黛玉和薛宝钗、晴雯和袭人,就是通过她们对同一问题、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的对比,显示她们的对立,黛玉与晴雯,宝钗与袭人,她们的思想倾向有相同的一面,在互相映衬中,其思想性格收到了相益彰之效;又如许多身分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物,作者做到了“相犯不犯”,显示出性格的不同;如贾政与贾赦,邢夫人与王夫人,贾琏与贾珍,尤氏与凤姐、周姨娘与赵姨娘、迎春、探春和惜春,尤二姐与三姐,还有更多的丫头们,管家的婆子们,其性格,思想千差万别,无一雷同;4善于通过大场面、大事件、把人物安插在冲突的漩涡之中,从人物对事件的态度来显示他们各自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如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对贾政、贾宝玉、贾母、王夫人、林黛玉、薛宝钗以及那些婆子们都有生动的表现,从人物的怒与哭及语言、神态均可看出他们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5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提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如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对黛玉心理活动的描写,是以直接的手法剖析人物的心理;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对黛玉含酸带妒的心理描写,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影射的语言来表现的;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是通过宝钗、莺儿认宝玉佩带的“通灵宝玉”的描写,以“超以象外”,“不写而写”的空灵活脱的手法,来提示隐藏在人物心理深处的奥秘;6善于创造适合人物思想、气质、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意境来烘托人物的气质和性格;如黛玉住的潇湘馆,宝钗住的蘅芜院,探春住的秋爽斋,宝玉住的怡红院等对人物都起着烘托作用;7用诗词韵文来表现人物,是红楼梦艺术上的一大特色;红楼梦的诗词韵文,不仅艺术成就很高,更主要的大都符合人物的身分、思想气质和性格特点,成为表现人物的重要的艺术手段,又是小说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同是咏柳絮,薛宝钗表现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雄心”, 林黛玉表现出飘泊亦如人命薄,空遣绻,说风流的悲哀.刘姥姥的酒令是她的本色,薛蟠的酒令表现他的粗俗;贾宝玉的题对额和芙蓉诔,前者表现他初露锋芒,不同流俗;后者表现了他极度悲哀,满腔愤怒;林黛玉的诗词每一首都是一首凄切的悲歌,而她前后期的诗词,又表现出她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毫无疑问,红楼梦称得上是我国唯一一部真正“文备众体”的小说,书中的诗词曲赋,共计两百多篇,其数量亦为中国章回小说之冠;相比较而言,书中的曲写得最好,词次之,诗最差;就总体而言,书中脍炙人口佳作俯拾即是;如金陵十二钗的诗词和红楼梦曲以及第三回的两首西江月,可视为人物写作提纲,尤其是代书中人物拟作的那些诗词,大都富于个性特色,从诗词可以看出人来;着名的好了歌好了歌注则是小说主题思想暗示;8红楼梦写人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而最基本的是白描;鲁迅说红楼梦描写人物价值之高,“其要点在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环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4、独具风格的语言文字;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诉最高峰;其基本特色是:1质朴自然;这是红楼梦语言艺术的基本风格;如柳湘莲对贾宝玉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全石头狮子干净,兴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第六十六回;”2富有哲理;哲理性的语言,具有形象、隽永、隐喻、明喻等物点,是从生活经验中提炼而成的;这种语言,往往是以一句浅显的成语形式说明抽象的道理,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持久的生命力;如“外面架子虽未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第二回,“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第八十二回如此等等;这些言有哲理意味的名言,给人以生活经验和斗争经验的智慧启迪;3对俗谚的改造的运用;运用俗谚,是话本以来的语言传统,水浒传、金瓶梅运用俗谚都比较出色;红楼梦则更上一层楼,它创造的改造更加贴切,更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事物的本质;如“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第六回,刘姥姥语,“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第二十八回宝玉语等等;4富于情趣;小说中,最富于情趣的文字,以凤姐最多,其次是宝玉和黛玉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的文字;如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双敲”便是这类饶有情趣的典型文字;。
红楼梦艺术特点赏析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之皇。
它以描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批人物的人生经历及人与人之间的
情感变化为主线,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艺术上,《红楼梦》具有以下的特点。
其次,《红楼梦》的文学风格独具一格,兼收并蓄。
它继承了古代诗
词的艺术特点,以诗词对联的形式出现在小说中,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性和
华丽感。
同时,它也吸收了曲艺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话和独白的形式来展
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小说中的歌词和戏曲曲谱更是增添了音乐的元素。
而与此同时,小说中也有很多独立的故事和插叙,以及对历史典故的引用。
这些多样化的风格让《红楼梦》成为一部兼具诗词、曲艺和散文特点的作品。
最后,《红楼梦》还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小说中出现了很多各行各
业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生活琐事,例如刘姥姥、王熙凤等,他们形象鲜明,
个性突出,充分展示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和命运。
同时,小说中也有很多
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例如元宵节、清明节等,这些都为小说
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小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和对社会生活的描写,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和人民的生活情况。
总而言之,《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文学风格,以及对情感
和人性的描写,使得小说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是文学艺
术的典范,也是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类命运的反思。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以其独特的创作才华和卓越的文学造诣,创作出了这部惊世之作。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不仅体现在其艺术风格和刻画人物的细腻程度上,更体现在其对于人性、人情、宿命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力上。
本文将就《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进行探讨。
首先,谈及《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不得不提的是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描写和华丽的词藻而著称于世。
曹雪芹以字字珠玑的文字,巧妙地刻画了一个个浓墨重彩的人物形象,使他们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性。
例如,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她深情厚意,聪明伶俐,但又内向敏感。
曹雪芹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感情世界,使得读者们对林黛玉的形象深感震撼。
此外,《红楼梦》还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恰到好处的幽默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瑰宝,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学价值。
其次,《红楼梦》的思想内涵也是其独特之处。
曹雪芹通过作品深刻地探讨了人性、人情、宿命和社会等重要问题,给人们以深思。
作品中反映出的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令人深思。
人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两面性,让人们对人性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而对宿命的思考,也是《红楼梦》的一项重要主题。
曹雪芹认为人的命运是不可抗拒的,这种对宿命的思考贯穿全书,使得作品具有深厚的哲理性。
此外,《红楼梦》还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入的触及,对家族、婚姻、权力等问题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和反思,展现了曹雪芹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红楼梦》还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红楼梦》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中国古代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影响了后世诸多文人墨客,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创作风格和文学观念,也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解读《《红楼梦》》沈新林(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非常高兴从南京到苏州来和大家交流阅读《红楼梦》的体会。
我今天从思想性、艺术性两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红楼梦》的成就。
我们现在生活节奏很快,如果你只有时间读一部小说的话,那么我就推荐你读《《红楼梦》》。
为什么呢,因为《红楼梦》一最伟大,二最复杂。
下面我就从《红楼梦》最伟大最复杂两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红楼梦》的成就,我们说,《红楼梦》作为一部小说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而且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
有人说中国可以没有万里长城,但是不能没有《红楼梦》,也有人说,《红楼梦》就是西方人眼中的《圣经》,欧洲学者认为《红楼梦》是欧洲文化遥远达不到的高峰,红学家认为《红楼梦》写了六百多个人物而西方的莎士比亚他在三十多部戏剧中只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红楼梦》的成就超过了莎士比亚。
在我看来《红楼梦》是世界上空前绝后的最伟大的小说,下面我主要从两点来说它的伟大。
第一,它写的最好。
毛泽东曾经对《红楼梦》做出这样的评介,他说中国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我们注意到毛泽东把《红楼梦》与中华民族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并列为中国的四大之最。
《红楼梦》为什么说它最好,一是《红楼梦》文备众体,它不仅仅是小说,而且里面大量的诗、词、曲、赋、歌谣、歇语、灯谜、酒令、骈文,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文学样式,而且这些作品都写的非常好。
举例来讲《红楼梦》前八十回有诗词曲赋197篇,后四十回有四十篇,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不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
就诗而言,《红楼梦》里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绝句,排律,歌行,骚体这是形式,从内容来讲有咏物诗、咏怀诗、怀古诗、谜语诗、打油诗,从写法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同题分咏的、分题合咏的等等。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晋中分校太谷辅导站本科(本、专)汉语言专业师范方向题目论《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发表日期2006年 2 月28 日撰写日期2006 年 4 月31 日开始2006 年7 月9 日结束答辩日期2006 年8 月日学生姓名王娟平学号051080280指导教师王文蕊职称中学高级教师目录封页………………………………..1页目录………………………………..2页论文提纲…………………………..3页内容摘要、关键字(中、英文)…4-6页正文……………………………….(7-22) 参考文献……………………………23页论文提纲一、序论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古典小说,也是世界文化史上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且具有人类文化普通价值的少有杰作之一。
《红楼梦》能够而且已经起到引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作用。
《红楼梦》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多少年来一直被后人传阅、研究,那么它究竟有哪些特点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它的艺术特色、个性何在?这就必须从我们中华文化的传统上来看曹雪芹这位伟大作家的文学创作。
二、本论一、主题的多义性:二、富多样的人物塑造三、语言特色四、结论《红楼梦》内容宏富,包罗万象,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回顾、总结、浓缩和艺术的表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生活文化的集大成者。
《红楼梦》是读不尽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一部作品,它所含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它所储存的信息量越大,也就越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关注和探讨的热情。
研读《红楼梦》就是在研读中国的传统文化,它已经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化石和标本了,这是中国任何一部其他小说难以达到的成就。
内容摘要:论《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中国古典小说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写作方法上是积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表现方式的有机融合,力求更充分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用理想化的人物形象来引导读者认识生活。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结构特色多线程叙事中国古典小说一般都是单线式的结构,人物、故事大都是沿着一条线索向前发展。
另外还有一种结构:先以某人某事为中心展开情节故事,等此人此事告一结束,再接着另写一人一事,这实际上也是一条线地向前发展,只不过象接力赛跑似的分成几段罢了。
这种单线式的结构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艺术手法。
外国很多文学名著也常用此法。
它的优点是。
单纯流畅,不蔓不枝,缺点是容易显得单薄,缺乏层次,不能同时展现出生活的广阔性和多面性。
《红楼梦》在艺术上是采取的多线结构。
它以贾宝玉作为全书的主人公(此书原名《石头记》即据此而来),并以主人公的爱情婚姻悲剧作为贯串全书的情节故事。
但是,整个小说并不是仅仅沿着这条线索发展;还描写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其中又集中描写荣国府。
不妨说,这也是贯串全书的一条线索。
它与前一条线索互成经纬地交织在《红楼梦》里。
从主人公的爱情婚姻悲剧来看,关于荣国府的各种描写,成为产生这一人物及其悲剧的典型环境。
而从荣国府这一方面来看,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又是发生在这个贵族家庭中的许多事件中的一件。
当然,这是作者所着重描写的一件,与其他事件自有轻重主次之分。
除了以上所说的以外,《红楼梦》还交织着其它许多各有起讫、自成一面、但又无不和整体交相联系的人物和事件。
如甄士隐的穷衰潦落,尤三姐的爱情悲剧,贾雨村的宦海浮沉,等等,等等。
曹雪芹就是把这许多千头万绪的生活场面一齐抓在手里,然后此起彼伏而又主次分明地展现了一幅气象万千、变态多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生活图卷。
在《红楼梦》中。
数百个人物的频繁活动以及他(她)们的音容笑貌、矛盾纠葛,就是这样彼此交织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有如登高纵目,只见万景千象呈于眼底,令人感到远山近水,目不暇给;然而又莫不蹊径相通、主峰时隐时现地连成浑然一体。
精妙的伏笔《红楼梦》的伏笔摭拾皆是,每每被脂砚斋指出,并且赞不绝口,说它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其方法撮其要者大体如下:第一,故事情节用穿插法。
红楼梦艺术特点赏析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红楼梦》艺术特点赏析《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着,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无比丰厚的艺术蕴涵,值得我们永远探求。
是作者曹雪芹以毕生的血泪写说的,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曹雪芹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很显然,《红楼梦》的主题内容是蕴涵着深意的,其艺术含量和思想内涵也决非简单可解的。
《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
人们读它,谈它,对它“爱玩鼓掌”“读而艳之”;又为了品评书中人物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还有的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爱情故事感动得“呜咽失声,中夜常为隐泣。
”因此在当时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一说。
以贾、史、王、薛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
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生悲剧。
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补裘,立雪,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红楼梦的思想成就与艺术特点思想成就:它打破了过去中国小说塑造人物模式化的格局,写出了人物性格多侧面‘复杂发展的特征。
显示出作者高超的任务形象塑造的笔力。
比如第三回通过黛玉进贾府和与王熙凤初识的所见所闻,表现的凤姐的特殊地位;威势和雍容华贵。
接着用它的明得体的言行,表现出她老于世故的性格特征。
这无疑来自于对生活现象的深入观察和认识。
艺术特点:1·《红楼梦》善于在日常生活的描写中,发展故事,展示任务性格。
比如,小说集中写了几次送葬。
可卿之死,场面宏大,突出的展示了贾珍;王熙凤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贾珍“恨不能代替秦氏之死”,悲恸万分,尽己所有为儿媳料理丧事,其暧昧端倪已露。
凤姐协理宁国府首次显示出她的刚强好胜;泼辣才干。
2《红楼梦》还善于以典型环境的描写来衬托典型人物塑造,使人物和环境交相辉映,各得其趣。
如探春所居秋爽斋中的陈设:大案;大鼎;大盘;宝砚等,显得大气;豪爽,与贵族小姐的娇羞;细腻不同,更加烘托出探春干练;精明;颇具男人气魄和胸怀的性格特征;3细腻的心理描写,也是《红楼梦》成功塑造人物的方法之一。
如第三十二回黛玉听到宝玉赞她不讲“仕途经济”之类的混账话后的一段心理描写,无疑是人物内心深处思想;感情的道白,既丰富了人物的情感世界,也凸显了人物性格。
4·《红楼梦》囊括万象的网状结构,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
作品以宝黛的爱情为主线,穿插起一个个人物和事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完整严谨。
5·作品语言纯熟;精美而极富表现力,能把景物人情世故惟妙惟肖地尽现于读者面前。
如宝玉挨打,王夫人;袭人;宝钗;黛玉;贾母等人的语言,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身份地位。
6·《红楼梦》有着情浓意郁的诗的韵致。
如黛玉的《葬花吟》,宝玉的《芙蓉女儿诔》所创造的诗意美,构成了小说完美的艺术韵致。
7·独特而深沉的悲剧美,使作品更加具有感人的魅力。
《红楼梦》则是一部描写理想爱情遭到毁灭的悲剧。
尤三姐热烈地追求柳湘莲失败而自刎,不如愿,勿宁死,何等悲壮。
宝黛的爱情是人世间美好理想的化身。
那充满浓浓情谊的爱情发生、发展,不知激励鼓舞了多少追求至爱的人们。
作者对宝黛爱情关系的描写,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小说完全突破了传统小说戏曲中那种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老套子,其结局也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夫贵妻荣的大团圆,而是一个具有深刻思想意义的社会悲剧。
作品浓墨重彩的歌颂了带有民主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的理想爱情,然而却被封建社会残酷地毁灭了。
曹雪芹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增强了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
《红楼梦》以十分饱满的创作艺术手法,成为古典小说艺术成就最高的巨著。
无论是多层次、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还是自然精深的创作艺术特色,启发着读者的认识,激动着读者的情感,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曹雪芹以其天才和真知灼见,创造了这部伟大的长篇鸿著,两百多年来,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学遗产,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爱情诗《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
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诗经》爱情诗昭示后人,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就必须赢得主体精神的自由,而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我选择。
《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
《郑风•溱洧》写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
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
一对情侣手持香草,享受着爱情的甜蜜,并互赠芍药以定情。
这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天地精神的遵从。
它标志着和谐、自由、平等,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
《诗经》中的这类爱情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
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
这种淳朴、自然、浪漫的平等爱情,是汉以后爱情诗的矫揉造作所不能比拟的。
这种浪漫与明媚的爱情,如山野中不败的鲜花,虽然充满野性,但却像营养着生命的空气一样,培育着生活和情愫,塑造着生命的精神。
《诗经》爱情诗,依据生活的逻辑,突出了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对生命内在本初结构恢复完整的焦渴,还原了生命与生活的意义。
《诗经》中描写的爱情,绝无半点礼教和贞洁观念的束缚,没有掺杂任何世俗功利的考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真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
《诗经》从文学的角度写出了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情感的光辉。
诸葛孔明人物形象分析;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伟大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热情赞颂堪称千古定评。
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今天对他仍怀着当年诗圣的那股敬仰之情。
诸葛亮的智慧与精神,他所达到的完美境界,就像一首伟大的诗篇,让人受益无穷,百读不厌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
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
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
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著名的《戒子书》中道:“夫君子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宁静无以致远”,真乃至理名言,也是他淡泊节操的真实写照。
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
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
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三、严于律己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
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
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
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
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却无任何山头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他心胸开阔,容人容物的雅量,摆脱个人好恶从事业出发选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五、谦恭待人。
水镜先生有言:“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但他说的重点仍在诸葛亮。
诸葛亮高于庞统之处,不单在智谋才华,更重要的还在于品德胸怀。
庞统心怀私念,妒忌孔明,骄兵轻放,急于求成,铸成大错,终身抱憾。
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
”诸葛亮不仅自谦,而且以深受教益的事例说明愿得别人诲教之诚心。
平定南中,他采纳了马谡的建言,并作为命令颁布全军,强调南征,不能单靠武力镇压,还要靠智胜和从思想上瓦解叛军,从而制定了对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和抚政策。
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造成悲剧的原因社会制度中国人的思维比较讲发展的观点,讲辩证的普遍联系的观点,中国人也比较讲究和看重舆论环境。
杜十娘深知:要想让李甲受惩罚,官府的法律中有“逼死人命”这一条。
如何让官府来认定呢?就是用中国人联想的特点和中国人舆论的力量。
中国人的证据思路和其中体现的理性与西方是不一样的。
在杜十娘死亡这件事中,与李甲无关的自杀事件,成为李甲逼死人命的案件。
中国古代的法律是建立在宗族宗法的社会基础上的,这一法律在特定的情况下就能治李甲的罪。
在治李甲的罪之前,李甲的名声已经坏了。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外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但是实现以上这一切,杜十娘非常明白:代价是自己要搭上一条命。
她义无反顾地这样做了,她也是无数这样做的中国妇女的一个代表。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妇女在历史上的社会地位,她们要获得法律的帮助,就要用生命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证据力量,在众人同情的舆论中去取得判决的优势,从而使仇人一举灭亡。
这种复仇方式就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杜十娘骂孙富、骂李甲,又投江自尽可以看出,杜十娘有着自尊自爱,坚强守信,宁折不弯的性格。
而李甲则是一个庸弱自私,没有主见,背信弃义的富家子弟。
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为杜十娘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即使李甲知道杜十娘箱中尽是宝玉,价值万金,父母性情再严,将来也可吃穿无忧,李甲也不可能终生不变对十娘的忠诚,因为李甲是富贵子弟、纨绔少年,他对杜十娘的感情是真的,但一旦和自己的终生利益、家庭地位名声相冲突时,他便动摇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超越时代的人,不可能脱离他生活的环境。
因此说李甲不可能对杜十娘终身忠诚。
那么,杜十娘的悲剧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呢?从情节发展过程分析,杜十娘的悲剧中透着许多偶然性,但这些偶然又是当时社会环境所滋生的必然。
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妇女的依附性地位和妓女卑微的社会地位,人与人之间以利相交的关系,这些都与杜十娘对纯真感情的追求格格不入,造成了杜十娘悲剧的必然性。
也许你会说,杜十娘有不为人知的百宝箱,她可以自己赎出自己,或另觅知音,或泛舟江湖,但她却选择沉入江底,这究竟是为什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认识:杜十娘追求的不是短暂的欢爱,也不是形式上的婚姻,而是一种相互珍爱与尊重的真情。
在长期的妓女生活中,她受尽欺凌,当她苦心经营终于从良后,得到的却是被欺骗、被买卖、被遗弃。
在这个人格、尊严、良知、情感等作为商品买卖的社会环境中,她追求真爱的理想破灭了,所以她选择了以死抗争。
长恨歌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自居易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
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