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短文两篇
- 格式:ppt
- 大小:601.50 KB
- 文档页数:23
巴金的短篇散文3篇巴金的短篇散文星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星星,美丽的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星……”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哀诉的心情。
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空的星群讲过话。
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
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在上海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
他或者坐在钢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感情寄托在音乐中,呈献给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白发飘飘的头,用赞叹的调子说着:“你这美丽的星星,你这纯洁的星星。
”望着蓝空里眼瞳似地闪烁着的无数星子,他的眼睛润湿了。
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
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吧。
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段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
我抬起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明星。
我常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星星。
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
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
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
想到这,我的眼睛也湿了。
巴金的短篇散文鸟的天堂我们在陈的小学校里吃了晚饭。
热气已经退了。
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
“我们划船去!”陈提议说。
我们正站在学校门前池子旁边看山景。
“好,”别的朋友高兴地接口说。
我们走过一段石子路,很快地就到了河边。
那里有—个茅草搭的水阁。
穿过水阁,在河边两棵大树下我们找到了几只小船。
我们陆续跳在一只船上。
一个朋友解开绳子,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间流去。
三个朋友划着船,我和叶坐在船中望四周的景致。
远远地一座塔耸立在山坡上,许多绿树拥抱着它。
在这附近很少有那样的塔,那里就是朋友叶的家乡。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波浪。
船平静地在水面流动。
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拨动。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
一簇簇的绿叶伸到水面来。
树叶绿得可爱。
巴金散文作品三篇巴金,这么样一个跨世纪的伟大作家,恐怕是谁也不敢加以否认而敬虔的吧?但,惟其因为是伟大地,所以总是苦痛着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巴金散文作品三篇,供大家欣赏。
巴金散文作品一:做一个战士一个年轻的朋友写信问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回答他:"做一个战士。
"另一个朋友问我:"怎样对付生活?"我仍旧答道,"做一个战士。
"《战士颂》的作者曾经写过这样的话:我激荡在这绵绵不息、滂沱四方的生命洪流中,我就应该追逐这洪流,而且追过它,自己去造更广、更深的洪流。
我如果是一盏灯,这灯的用处便是照彻那多量的黑暗。
我如果是海潮,便要鼓起波涛去洗涤海边一切陈腐的积物。
这一段话很恰当地写出了战士的心情。
在这个时代,战士是最需要的。
但是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要持枪上战场。
他的武器也不一定是枪弹。
他的武器还可以是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
他并不一定要流仇敌的血,却能更有把握地致敌人的死命。
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
他并不躺在晴空下享受阳光,却在暗夜里燃起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
驱散黑暗,这是战士的任务。
他不躲避黑暗,却要面对黑暗,跟躲藏在阴影里的魑魅、魍魉搏斗。
他要消灭它们而取得光明。
战士是不知道妥协的。
他得不到光明便不会停止战斗。
战士是永远年轻的。
他不犹豫,不休息。
他深入人丛中,找寻苍蝇、毒蚊等等危害人类的东西。
他不断地攻击它们,不肯与它们共同生存在一个天空下面。
对于战士,生活就是不停的战斗。
他不是取得光明而生存,便是带着满身伤疤而死去。
在战斗中力量只有增长,信仰只有加强。
在战斗中给战士指路的是"未来","未来"给人以希望和鼓舞。
战士永远不会失去青春的活力。
战士是不知道灰心与绝望的。
他甚至在失败的废墟上,还要堆起破碎的砖石重建九级宝塔。
任何打击都不能击破战士的意志。
只有在死的时候他才闭上眼睛。
巴金写的文章有哪些巴金以文学创作的实绩知名于世。
他的不朽,首先是他为中国文坛奉献出《家》、《春》、《秋》等等一系列震撼中国现当代几代读者人心的史诗般的巨著。
巴金写的文章有哪些?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巴金写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巴金写的文章篇1:废园外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又到了这里来了。
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
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
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
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
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
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倒塌了。
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
花还在盛开。
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中年的。
是的,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
因为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
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
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
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
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
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我回头看,没有人。
这句话还是几天前,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
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
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
人们还在那里挖掘。
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楞。
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吧。
巴金写的散文三篇巴金之于我们,有着特殊意义:我们需要那种独立思考、自由言论的知识分子精神。
这种精神,对于任何一个年代的人们都是激励。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巴金写的散文三篇,供大家欣赏。
巴金写的散文一:“独立思考”读了玄珠同志的《谈独立思考》,我有点感想。
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不知道怎样独立思考呢?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呢?我想,绝不是。
我们并没有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问题在于:有些人自己不习惯“独立思考”,也不习惯别人“独立思考”。
他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面,也喜欢硬把别人装在套子里面。
他们拿起教条的棍子到处巡逻,要是看见有人从套子里钻出来,他们就给他一闷棍,他们听见到处都在唱他们听惯了的那种没有感情的单调的调子,他们就满意地在套子里睡着了。
他们的棍子造成了一种舆论,培养出来一批应声虫,好像声势很浩大,而且也的确发生过起哄的作用。
可是这种棍子并没有打掉人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事实上单调的调子中间一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不过教条主义者没有听见或者不去听罢了。
有些在套子里住惯了的编辑同志喜欢把别人的文章改来改去,一定要改得可以装进套子才甘心,但是写稿的人仍然要从套子里钻出来。
打闷棍,头一次也许有用处,我再来,别人早已提防了。
谁都知道,教条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教条代替不了“独立思考”。
在中国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还是占大多数,他们对大小事情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
他们并不习惯别人代替他们思考,但是他们也不习惯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喜欢暗地里吱吱喳喳(这倒有助于教条主义者的虚张声势)。
所以“百家争鸣”的号召对他们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他们需要“鸣”,也应当鼓励他们大“鸣”。
要是他们真的大“鸣”起来,教条主义者的棍子就只好收起来了。
巴金写的散文二:和平主义者我已经谈过失败主义者,国家主义者,最后胜利主义者,公式主义者,现在应该谈和平主义者了。
其实这时候在“和平”下面加上“主义者”三字是有点滑稽的。
汪精卫和他的公司之所谓和平是没有主义,而且也是没有内容的,这就和他们从前写的抗战文章,发表的抗战演说一样。
巴金《短文两篇》读后感一、《团圆》巴金的短篇小说《团圆》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团聚的故事,展现了人情世故和现实生活的辛酸与喜悦。
故事以女儿永新回家与父母团聚为起点,以团圆饭为高潮,最后以家人的离别为结尾。
首先,这篇文章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作者通过描写永新和她父母的对话、表情和动作,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温暖和亲密。
作者还通过描写家中的温暖气氛和团圆饭上的欢声笑语,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其次,这篇文章还揭示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复杂性。
作者通过永新与社会上的陌生人的互动,展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和冷漠。
尽管永新在劝说外卖小哥不要放弃,但他却无动于衷。
这种社会的冷漠让人心寒。
另一方面,作者也刻画了一些人性的复杂性。
比如,永新的父母一开始对她的回归并不热情,但当她提到自己的困境后,父母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这种不一致的情绪反映了人的内心复杂性。
最后,这篇文章通过一次团圆饭的描写,表达了对家庭和亲情的向往和珍视。
团圆饭不仅是家人间的交流和互动,更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宣泄和抒发。
通过这个场景,作者传达了家庭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家人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二、《生活》巴金的短篇小说《生活》以一个普通的家庭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的视角描绘了他在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困惑和挣扎。
故事中,男主人公既面对了物质上的困境,也面对了精神上的挣扎。
首先,这篇文章通过男主人公在市政办公室的生活冷漠和工作的压力,揭示了物质困境对人的影响。
男主人公作为一个办公室职工,由于低微的收入和高额的生活开销,身处社会底层,生活异常艰辛。
作者通过描写他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如和同事的吃饭问题、向领导请假和职场的竞争等,揭示了物质困境对人的社会交往和工作的影响。
其次,这篇文章还探讨了男主人公对生活的追求和人的内心挣扎。
作者通过男主人公经常思考自己的生活,提出了一系列的质疑:工作是为了生活,还是生活是为了工作?他的挣扎反映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思索和对人生的追求。
巴金的短文三篇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是20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巴金的短文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巴金的短文三篇,希望大家喜欢。
巴金的短文篇1:小狗包弟一个多月前,我还在北京,听人讲起一位艺术家的事情,我记得其中一个故事是讲艺术家和狗的。
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
““””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
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
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
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
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
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
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
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
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
地上添了血迹,艺术家的破衣上留下几处狗爪印。
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
邻居告诉他,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
是的,我也养过狗。
那是一九五九年的事情。
当时一位熟人给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因为我家里有一块草地,适合养狗的条件。
我答应了,我的儿子也很高兴。
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
这本领不是我那位朋友训练出来的。
它还有一位瑞典旧主人,关于他我毫无所知。
他离开上海回国,把小狗送给接受房屋租赁权的人,小狗就归了我的朋友。
[关于巴金的故事]巴金的故事4篇篇一:[巴金的故事]嵌名对联忆巴金二十年前,我一位旅居海外的作家亲戚想得到巴金的签名书,我于是经人介绍斗胆向巴老“面请”,没想到老人家一口答应,于是我惊喜地得到一本其签名的《随想录》。
回家以后,我与同样敬仰巴金的母亲轮流看完了这部反思大篇,为书中尖锐鞭挞“文革”、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勇气深深震撼;一个由衷的愿望从心头升起:我要为老人家写一副传颂后世的对联!1991年,我将自行编辑的三十七篇《随想录》集粹目录送巴金过目,老人家一边认真看,一边赞许说:“嗯!这些文章都选得不错,确实是我写的重点!”得到巴老的首肯,我格外高兴,以后每隔一两个月就去武康路巴金寓所看望他。
巴金是文学泰斗,思想巨匠,平日生活中却不胜健谈,更多爱听我“叙说时事”。
我知道老人家关注时局,心忧天下,每次探望前便做足功课,将媒体不公开披露的有关要闻编成提纲向他细述,常常“互动”到心领神会,共同微笑;渐渐地,我触摸到老人家一颗爱民如子、忧国忧民的博大爱心。
1992年华东地区闹水灾,巴金用颤抖的手签名义卖他的《随想录》筹集灾款;1993年到他去世,他向“希望工程”、“红十字会”、国内外各项灾害捐款数十次,款项数百万;而在中国作协,他在相当长时间内是一位不领工资的作家和主席,他很早坦言:作为人民的作家,应该扎根人民,面向人民;当国家困难时,他一次次慷慨解囊。
与此相反,他的个人生活惊人简朴。
在我的记忆中,他经常穿的衣服就是一两件普通的上装和外套,吃的饭菜就是一个馒头、一碗米粥、两片咸蛋和一碗四川豆豉;若非亲眼所见,真难想象这样简单的素食,竟供养着一颗如此伟大的心脏。
1994年巴金九十诞辰,我写下酝酿已久的七言诗《赞巴金》,前面四句是:“九十完成《随想录》,一生写下是非篇,高瞻远瞩看世界,深入浅出剖心肝。
”1995年11月25日,我将以上诗句提炼成一副七言对联,也是我生平第一副嵌名对联送给巴金:巴山蜀水育方寸金笔巨书照玉寰此副对联,后来又通过两次展览,数箱册页,多次转载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