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
- 格式:docx
- 大小:18.21 KB
- 文档页数:2
道路路基名词解释
道路路基是指道路的基础部分,它是道路建设的基础设施。
道路路基通常由多层材料组成,用于承载交通荷载并分散荷载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与道路路基相关的常见名词解释:
路基(Subgrade):道路路基的最底层,通常由天然土壤或填充土构成。
路基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路基填料(Subgrade Fill):在路基上方添加的填充材料,用于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路基压实(Subgrade Compaction):通过机械设备对路基土进行振实或压实,以提高其密实度和稳定性。
路基排水(Subgrade Drainage):为了防止路基土受到水分影响而失去稳定性,需要进行路基排水设计,包括设置排水沟、下水道等。
路基改良(Subgrade Improvement):对路基进行加固或改进,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常见的路基改良方法包括土壤加固、土壤改良、地基处理等。
路基剖面(Subgrade Profile):路基的纵断面形状,通常是根据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路基的常见形式
路基是指修建在路面或地面上的一层基础结构,常见的路基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石方路基:由石块或石头铺设而成的路基,主要用于较小的道路和农村道路。
2. 硬土路基:由黏土、粘土等较硬的土壤填筑而成的路基,通常用于一般公路和城市道路。
3. 砂石路基:由砂石、砂质土等松散的材料填筑而成的路基,通常用于公路、高速公路等。
4. 砂浆路基:在路面下部铺设砂浆或混凝土层,以加强路基的承载能力,主要用于高速公路、桥梁等重要道路。
5. 水泥混凝土路基:由水泥混凝土铺设而成的路基,通常用于高速公路、高架桥等。
6. 焦煤灰路基:以焦煤灰为主要成分的材料填筑而成的路基,可用于一般公路等。
以上是常见的几种路基形式,根据道路的不同等级和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路基形式可以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路基的名词解释
路基( roadbed)是指路面以下的结构部分,包括路基土石方、沥青混凝土、混凝土路面等。
它是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道路的承载能力、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路基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道路的使用安全和性能。
因此,路基的建设和管理一直是道路建设的重要问题。
路基的建设需要考虑道路的地质条件、交通流量、地形地貌等因素,并采用合适的材料和技术进行施工。
路基的管理包括维护、检查和修缮,以确保其保持良好的性能和安全性。
除了道路建设和管理,路基的作用还体现在道路使用方面。
道路的路基对于土壤和水流的承载和传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改善交通条件、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同时也对环境和人民生活产生着影响。
因此,道路使用者需要重视路基的建设和管理,确保道路的使用安全和性能。
铁路路基是铁路线路的基础结构,它支撑和固定铁轨,并分散列车的荷载,确保铁路的平稳和安全运行。
铁路路基的基本形式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直线路基:直线路基是铁路线路上的一段直线段落,没有明显的弯曲或曲线。
它通常用于连接不同地点之间的长距离铁路段,使列车可以以高速行驶。
曲线路基:曲线路基是铁路线路上的曲线段落,用于改变列车行驶的方向。
曲线路基的半径和曲线长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以满足列车的曲线半径要求。
过渡曲线:过渡曲线是直线路基与曲线路基之间的过渡段,用于平稳地过渡列车的行驶方向和速度。
它通常包括缓和的曲线和过渡道,以减小列车的冲击和振动。
高架路基:高架路基是铁路线路建在高架桥或梁上的部分,通常用于跨越河流、道路、山脉等地形障碍。
高架路基可以提高线路的稳定性,并减少地形对铁路的影响。
隧道路基:隧道路基是铁路线路建在地下隧道内的部分,通常用于穿越山脉或城市区域。
隧道路基可以提供列车行驶的通道,并保护线路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堤路基:堤路基是通过填土或其他材料构建的路基,通常用于穿越水域或低洼地区。
堤路基可以提高线路的高度,防止洪水或涝水对铁路的影响。
削减路基:削减路基是通过削减地表或挖掘来构建的路基,通常用于降低线路的高度,以适应地形要求。
枕木和轨道:铁路路基上铺设有枕木和铁轨,枕木用于支撑铁轨,铁轨上行驶的列车则由轨道提供支撑和导向。
这些基本形式的铁路路基根据不同的地理和工程要求在铁路线路上交替出现,以确保铁路的安全、平稳和高效运行。
铁路工程师根据具体的项目和地理条件来设计和构建适当形式的路基。
路基形式有:
1.填方路基
(1)填土路基。
填方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
用不同填料填筑路基时,应分层填筑,每一水平层均应采用同类填料。
(2)填石路基。
填石路基是指用不易风化的开山石料填筑的路堤。
(3)砌石路基。
砌石路基是指用不易风化的开山石料外砌、内填而成的路堤。
砌石路基应每隔15-20m设伸缩缝一道。
当基础地质条件变化时,应分段砌筑,并设沉降缝。
(4)护肩路基。
坚硬岩石地段陡山坡上的半填半挖路基,当填方不大,但边坡伸出较远不易修筑时,可修筑护肩。
护肩高度一般不超过2m。
(5)护脚路基。
当山坡上的填方路基有沿斜坡下滑的倾向,或为加固,收回填方坡脚时,可采用护脚路基,其高度不宜超过5m。
2.挖方路基
(1)土质挖方路基。
(2)石质挖方路基。
3.半填半挖路基
在地面自然横坡度陡于1:5的斜坡上修筑路堤时,路堤基底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得小于1m,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台阶宽度一般为2m。
一、路基工程概述路基工程是指为了建设道路而进行的路面基础工程。
路基工程是道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路面、传递和分散荷载的基础结构,能够保证道路的安全、平稳和经济运行。
路基工程包括路基填筑、路基排水、路基防护等工程内容,其在道路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路基工程的分类根据其作用和功能,路基工程可以分为路基填筑、路基排水和路基防护等类型。
1. 路基填筑:是指通过合理的填筑方法和材料将道路基础基底地表提升到设计标高的工程。
路基填筑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道路使用寿命和行车安全,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采取科学严谨的工艺措施,并保证填筑层平整、坚实、无裂缝,以及达到设计标高和坡度要求。
2. 路基排水:是指通过路基排水设施,合理引导和排除雨水、地下水等,避免水毁道路,确保路面结构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路基排水设施包括坡度、横向排水设施和纵向排水设施等,其合理设计和施工对于路基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3. 路基防护:是指通过路基边坡保护、路堤护坡等方式,避免路基发生边坡滑坡、坡面冲刷、路堤侧翻等现象,保证路基的稳定和安全。
三、路基工程的关键技术1. 确定填方开挖路线与设定路基宽度:在路基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中,首先需要根据实际路线布局和地形地貌进行填方开挖路线的确定,合理设定路基宽度。
填方开挖路线的确定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水文、交通、环境等因素,力求使填方开挖路线经济合理、施工方便、安全可靠;路基宽度的设定需要根据道路等级、交通量、湿度、地形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且与路基填筑的工艺方法相适应,确保路基工程的质量。
2. 路基填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路基填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是影响路基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
常用路基填筑材料有砾石、碎石、碎矿石料、粘土等。
路基填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需根据设计要求、地质地貌特征、材料来源和工程条件等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与使用,确保其质量合格、经济合理。
3. 路基填筑施工工艺:要求严格控制填筑层的松实度、平整度、厚度和均匀性,填筑层表面应平整光滑、密实坚实,无裂缝、泥坑等缺陷。
简述路基的分类
路基是指公路或铁路轨道的基础结构,是交通运输工程中最基本的部分。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路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沿线路基和横向路基:沿线路基是指路基在公路或铁路轨道线方向上的延伸部分,而横向路基则是指路基在横向方向上的延伸部分。
2. 路堤和路基:路堤是指路面高于周围地面水平面的路基部分,路基则是指路面与周围地面水平面相同的内部路基部分。
3. 自然路基和填筑路基:自然路基是指直接采用原地表面提升或压实的路基,填筑路基则是通过挖土、填土等方式来建造路基。
4. 稳定路基和不稳定路基:稳定路基是指路基在不同荷载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的路基,不稳定路基则是指在荷载作用下容易发生沉降、侧移等问题的路基。
5. 坚硬路基和软弱路基:坚硬路基是指路基由岩石、混凝土、砖石等坚硬材料建造而成的路基,软弱路基则是指由粘土、泥土等软弱材料建造而成的路基。
以上是路基的一些常见分类。
在实际工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路基类型非常重要,可以确保路基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路基的三种基本形式
路基是公路工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支撑路面的基础。
路基的三种基本形式是:自然路基、填方路基和挖方路基。
1. 自然路基自然路基是指公路建设在山地、丘陵、沟壑等地形中的路基。
自然路基有利于减少路基造价,但是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适应复杂的地质条件,工程开挖较深,施工难度较大。
自然路基的优点是稳定性高,且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2. 填方路基填方路基是指利用土方工程,在原土地面上填筑成对路基的一种方式。
填方路基技术相对简单,施工周期短,建造成本低。
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填方土体的稳定性差,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需要在施工时注意加固和排水。
此外,填方土体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 挖方路基挖方路基是指将路基从地下挖掘出来,变成路面支撑的一种方式。
挖方路基工程量大,施工难度高,造价较高。
但是挖方路基可以在设计时充分考虑荷载的分布和路面的坡度,从而确保整个道路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因此在需要达到一定标准的高速公路建设中,通常采用挖方路基。
除了上述三种基本形式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下需要特殊的基础形式,例如在泥炭地区建造道路时需要采用特殊的混凝土路基。
总之,每种路基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根据地形和工程要求,设计师需要考虑不同的路基基础形式,以确保整个道路工程的进行和完成。
在工程实践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不同基础形式的比例,以达到最优化的设计方案。
路基概念及构造
一、路基概念
路基是道路的基础,是经过开挖或填筑而形成的土工构筑物,其作用是承受由路面传递下来的荷载,并予以扩散,同时还需对路面起到支撑作用,以确保路面的稳定和安全。
二、路基构造
路基主要由路基主体、路基防护、路基排水和路基加固等部分构成。
1.路基主体
路基主体是路面的基础,一般由开挖或填筑形成的土方构成。
根据地质条件、使用要求和施工条件等因素,路基主体可以采用土方、石方或混合料等材料构成。
在路基主体设计中,应根据道路等级、交通量、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设计,确定路基的宽度和高度。
2.路基防护
路基防护是为了防止路基受到自然因素(如风化、水流冲刷等)和人为因素(如机械损伤、污染等)的影响,以保证路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路基防护措施包括植物防护(如种草、植树等)和工程防护(如抹面、喷浆等)。
3.路基排水
路基排水是为了防止水对路基的影响,保证路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排水设施一般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等,可根据地形、地质条件进行设计。
在路基排水设计中,应考虑到排水系统的整体性、合理性和经济性。
4.路基加固
路基加固是为了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一般采用土工合成材料、砂砾垫层、灰土垫层等技术措施。
在路基加固设计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法和技术参数。
路基:在天然地表面按照道路的设计线形(位置)和设计横断面(几何尺寸)的要求开挖或填筑而成的带状结构物。
路面:在路基顶面的行车部分用各种混合料铺筑而成的层状结构物。
路基和路面相辅相成,是不可分离的整体。
路基的基本要求:1具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2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3具有足够的水温稳定性。
路面的基本要求:1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适宜的刚度2具有足够的稳定性3具有足够的耐久性4具有足够的表面平整度5具有足够的表面抗滑性6具有良好的抗渗透性7具有低噪声及低扬尘性。
路基的基本形式:1路堤(按高度分为矮路堤一般路堤高路堤,按所处环境和加固类型分浸水路堤,护脚路堤,挖沟填筑路堤)2路堑3半填半挖路基。
路拱的作用:保证路表面降水及时排出,减少降水对路面的浸润和渗入而减弱路面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路面分为面层、基层、垫层。
面层:直接承受较大的行车荷载垂直力,水平力和冲击力的作用,还受到降水的侵蚀作用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基层:路面结构中的承重部分,主要承受车辆荷载的垂直力,并将由面层传下来的应力扩散到垫层和基层。
垫层:改善路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保证面层和基层的强度刚度稳定性不受路基水温状况变化造成的不良影响。
路面等级:高级路面(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厂拌沥青碎石,整齐石块或条石),次高级路面(沥青贯入式,路拌沥青碎石,沥青表面处治,半整齐石块),中级路面,低级路面。
路面分类:1柔性路面2刚性路面。
路基防护是隔离,加固是支撑。
坡面防护分为:1植物防护(a种草b铺草皮c植树)2工程防护(a抹面b喷浆c 填缝d砌石护坡e护面墙)3其他防护。
坡面防护的作用:1保护路基边坡表面免受雨水冲刷,减缓温差及湿度变化的影响2防止和延缓软弱岩土表面的风化、碎裂、剥蚀演变过程,保护边坡稳定性3路基美化和协调自然环境。
防护形式:直接防护和间接防护。
间接防护:1丁坝2顺坝和格坝3改河工程。
地基加固:1砂垫层法2换填法3反压护道法4预压法5竖向排水法6挤密桩法与加固桩法。
填料的选择:要考虑料源和经济性,要顾及填料性质的适应性。
路堤填筑:土质路堤分为分层平铺和竖向填筑。
分层铺筑按照路堤横断面全宽从原地面逐层向上铺填与压实,易于保证压实质量。
竖向填筑指沿路中心线方向逐步向前深填,质量在于密实程度。
路堑开挖按掘进方向分为纵向全宽掘进(适用短而深的路堑)和横向通道掘进(适用长而深的路堑)。
路基压实深度的影响因素:内:土质和湿度,外:压实功能(机械性能、压实时间与速度)、土层厚度、压实机具、外界自然和人为因素。
压实方法: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边后中。
地表水对路基的危害:使路基湿软,降低路基强度,重者会引起冻胀、翻浆或边坡滑坍,甚至整个路基沿倾斜基底滑动。
路界地表排水分为:路面表面排水(a分散漫流式b集中截留式)、中央分隔带排水(a宽度)3m采用铺面封闭的中央分隔带b否则应通过内倾的横向坡度使表面水流向分隔带中央低凹处,并通过纵坡排流到泄水口或横穿路界的桥涵水道中c多雨地区无铺面无以上措施,中央分隔带设置纵向排水渗沟并引出路界)和坡面排水。
地面排水的形式:1边沟,设置在挖方路基的路肩外侧或低路堤的坡脚外侧,多与路中线平行,用以汇集排除路基范围内核流向路基的少量地表水,横断面有梯形、矩形、三角形、流线形。
2截水沟,设置在挖方路基边坡坡顶以外,或山坡路堤上方的适当地点,尽量与大多数地表水流方向垂直,拦截排除地表径流,保护挖方边坡和填方坡脚。
3排水沟,尽可能远离路基,用于引水至路基范围外。
4跌水和急流槽,设置在陡坡地段,是路基地表排水沟渠的特殊形式。
5倒虹吸和渡水槽,采用管道或沟槽,从路基底部穿越或上部架空穿越,路基地表排水。
6蒸发池,设置在气候干旱、排水困难地段,蒸发池边缘与路基边沟距离不应小于5m,面积大的不能小于20m。
地下排水设施:明沟、暗沟、盲沟与渗井。
盲沟设置在一侧边沟边沟以下,用于拦截地下水;设置在路基两侧边沟以下,用于降低地底下水位。
底部中间填粒径大的(透水),外边填粒径小的(反滤)。
路面内部水的有害影响:1降低地基土强度2水泥砼路面唧泥,产生错台、开裂和路肩破坏3严重则使路面面层失去支承4在冰冻深度大于路面厚度的地方,发生冻胀并在冻融期间降低承载力5使冻胀土产生不均匀冻胀6影响沥青面层耐久性和产生龟裂。
块料路面的强度是由基础的承
载力和石块与石块之间的摩擦阻力构成的。
碎、砾石路面强度形成特点是:矿料颗粒本身强度和颗粒之间的联结强度(决定作用)。
土碎(砾)石混合料形成强度:嵌挤原则。
铺砌石块的方法:逆铺法与顺铺法。
碎石路面的强度主要依靠石料的嵌挤作用和填充料的黏结作用。
水结碎石路面的碾压过程分为:稳定期,压实期,成型期。
泥结碎石路面使用位置,泥灰结碎石路面使用位置。
石灰稳定土强度形成原理:1离子交换作用2结晶硬化作用3火山灰作用4碳酸化作用。
影响水泥稳定土强度的因素:1土质2水泥的成分和剂量3含水率4施工工艺过程。
粉煤灰和煤渣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硅,氧化钙或氧化铝等活性物质,所以不能使用在沥青面层。
二渣:石灰煤渣。
其中掺入一定量的粗骨料便称三渣。
沥青路面的基本要求:1高温稳定性2低温抗裂性3耐久性4抗滑能力5平整性。
沥青路面的分类:1按强度构成原理分为密实型和嵌挤型2按施工工艺分为层铺法、路拌法和厂拌法3按沥青路面的技术特性分为沥青表面处治、沥青贯入式、沥青碎石、沥青混凝土、乳化沥青碎石混合料。
沥青表面处治路面是指用沥青和集料按层铺法或拌和法铺筑而成的厚度不超过3cm的沥青路面。
沥青贯入式是指用沥青贯入碎(砾)石作面层的路面。
沥青碎石路面是指用沥青碎石作面层的路面。
沥青混凝土路面是指用沥青混凝土作面层的路面。
沥青混合料的组成结构:1悬浮密实结构2骨架空隙结构3骨架密实结构。
沥青路面根据高温、低温、雨量进行分区。
车辙:失稳型车辙是由于沥青路面结构层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内部材料流动,产生横向位移而发生,通常集中在轮迹处;结构型车辙由于路面结构在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整体永久变形而形成,主要是由于路基变形传递到面层而产生;磨耗型车辙是由于沥青路面表层的材料在车轮磨耗和自然环境因素作用下持续不断地损失而形成的,尤其是车辆使用了防滑链和突钉轮胎后更易发生。
失稳型最严重,磨耗型次之。
层铺法包括沥青表面处治(抵抗行车磨耗、增强防水性、提高平整度、改善路面行车条件,注意先油后料)和沥青贯入式两种。
热拌沥青混合料:间歇式和连续式。
沥青混合料的碾压过程分为初压、复压和终压。
轮胎式压路机最适宜与复压阶段。
接缝施工缝边应保持垂直。
普通混凝土路面:除接缝区和局部范围外不配置钢筋的混凝土路面。
钢筋混凝土路面:为防止可能产生的裂缝缝隙张开,板内配置有纵横向钢筋网的混凝土路面。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沿纵向配置连续的钢筋,除了在与其他路面交接处或临近构造物附近设置胀缝以及视施工需要的施工缝外,一般不设横缝的混凝土路面。
水泥混凝土路面优点:1强度高2稳定性好3耐久性好4有利于夜间行车缺点:1对水泥和水的需求量大2有接缝3开放交通较迟4修复困难。
路基的作用:承上启下。
水泥混凝土面板下设置基层的目的:1防唧泥2放冰冻3减小路基顶面的压应力4防水5为路面施工提供方便6提高路面结构的承载力,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基层宽度应比水泥混凝土面板每侧至少宽出30m(小型机具)50m(轨道式摊铺机)65m(滑膜摊铺机)。
施工缝采用平头缝或企口缝,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