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与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二次自觉”——朱天曙对话李昌集
- 格式:pdf
- 大小:5.14 MB
- 文档页数:6
龙源期刊网 视书法为生命以传承当己任作者:朱铁力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2年第08期作者简介:杨广馨,男,字宗翰,号一蓬,别署积跬庐。
1955年出生于北京,满族。
大学本科,曾就读于首师大书法艺术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现供职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任艺术教研室主任,2002年获北京市首届中青年“德艺双馨”奖、“特级教师荣誉称号”。
其书作参加全国中青年书法家四、五届书法展、中日韩书法名家交流展、京津沪渝书法名家展、第一届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全国中青年书家提名展、第一、二届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第八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中国美术馆情景书法大展、部分作品刻于碑林,曾获北京电视台书法比赛一等奖,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等国内外一些博物馆和文化艺术单位广泛收藏,书法作品随“神州八号”上太空。
在中央电视台数字化书画频道举办主题书法讲座,有数篇论文散见于书法、美术专业杂志,主编有北京市《中小学书法教材》,北京市《中小学美术教材》,著有《颜、柳、欧、赵》四体楷书字帖,《颜真卿楷书》水写字帖,《书法知识小百科》《全国社会美术书法考级指导丛书》和《杨广馨书法艺术作品集》《杨广馨书法艺术》等,担任北京电视三、四、五、六届书法大赛评委。
“广阔的艺术,馨香的品德”,这是书家杨广馨先生赢得的口碑。
几十年来,无论从艺还是做事,他始终人如其名。
在探寻书法艺术这条无尽的道路上,杨广馨先生始终保持着淡泊宁静的心态,努力追寻更高更美的艺术境界。
确切地说,杨广馨先生不仅仅是一名书法家,同时还是一名书法教育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开始负责北京的书法、美术基础教学研究。
编写了大量的书法、美术教材,培养出大批的优秀骨干教师,其中很多人都加入了书协或美协。
如今,杨广馨先生的很多学生在教育岗位上担任着传承艺术的重任。
20年来,杨广馨先生凭借着对书法理论的研究创作出优秀作品,在北京这样厚重的文化背景下以弘扬传统、抵制恶俗为宗旨引领着老师和学生的审美素养。
艺文通融,知行合一论朱天曙教授书学研究的学术方法及其当代意义郝文杰[摘 要]朱天曙在书学史的研究方法上,注重将历史背景㊁人物个体的独特生命历程与交游考,以及书法作品本身的审美特征进行融通㊁整合,力图以返回原境的方式,重构书学研究的立体图景㊂这一思维为当代中国传统的书法史研究,开启了新的视角,值得后学者学习并进一步推进㊂[关键词]书学;原境;新的视角[作者简介]郝文杰(1970-),男,美术学博士,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成都610209)㊂朱天曙教授作为中国年轻一辈学院书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学术路数和艺术创作有其继承性和独到性㊂一方面,他继承了家乡扬州一带的乾嘉学术传统,又师承研究和创作兼擅的黄敦教授,并问学于卞孝萱㊁陈智超等著名文史专家,继承我国学术的古典传统,注重文献学和文艺学的内在结合,显示其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另一方面,他常常选择众所周知而别人无法深入的艺术史上重要人物和现象进行研究,超越常人的学术视野,进而形成其锐利而融通㊁尚艺而重文的学术特色,力求达到邃古知今㊁艺文一体的美学境界㊂朱天曙教授自幼学习书画篆刻艺术,又有历史学的本科训练,研究生阶段则专攻书法史研究,长期的艺术和学术积累使其突出以书家的书作为中心,注重文化环境㊁交游对书家风格的影响㊂他对元末明初宋克的专题探索即是采用了这种注重文化环境㊁交游对书家思想影响研究的理路㊂众所周知,宋克乃元末明初一代书家,但是由于传世作品和生平文献资料较少,所以对他进行专题性的研究也较少,朱天曙教授‘宋克书法研究“堪称宋克研究的开拓之作,不仅阐明了宋克书法思想的丰富性,而且对其形成之原因作出了细致㊁深入的考辩㊂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事实上,艺术家的作品风貌的成因也脱离不了各种复杂多样的社会因素,这不仅包括艺术家的出身㊁个人经历㊁时代背景,而且也包括个人对历史上传统美学的取舍,两者常常在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家身上达到辩证统一的高度,宋克亦不例外㊂朱教授大刀阔斧㊁钩玄提要地运用他的史学专长,对元末明初宋克生活的书坛文化景观作出了简明的描述,为我们观看一个立体的宋克作出了重要的铺垫㊂‘宋克书法研究“一书对元末的苏州书坛氛围的形成作了历时性的钩沉㊂元末以赵孟頫及张雨师徒为主的杭州文化圈开始向苏州松江一带转移㊂他认为这是元末战乱频频造成的结果, 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彭莹玉㊁邹普胜㊁徐寿辉㊁黄间领红巾军起义,十月,蕲州罗田(今属湖北)的徐寿辉在蕲水称帝㊂次年三月,徐寿辉部将项普略㊁彭莹玉攻克饶州(今波阳)㊁徽州㊁信州(今上饶),七月,项普略等从昱岭关(今临安县西)进克杭州㊂红巾军在城中称弥勒佛出世以惑众,招民投附,不杀不淫㊂元将冬抟霄从濠州奔援江南,袭陷杭州,项普略㊁彭莹玉战死㊂元军 举火焚城㊁残荡殆尽’,于是,浙江纷纷躲避战火,如金华的胡翰(1307-1381),见天下大乱,遂隐居长山不出㊂青田的刘基在‘旅夜“诗中有 课愁常突兀,今夜灯花生’之句,很能表达元末战乱频繁,文人在旅途中心绪起伏不定的情形㊂随着战乱由杭城向江淮地区的蔓延,而苏松地区并无大的影响㊂” 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据吴时,苏州地区时局稳定,张氏礼贤下士,对文人待遇优厚,如‘元史㊃文苑一“中所说的 士诚据吴,颇收召收名士,东南士避兵于吴者依焉’㊂杭州地区的文人流寓吴中,原先在杭州形成的文化圈转移到苏州松江一带㊂”作者之所以要交代此历史事件,既是因为该著研究的主体 宋克一生的活动,元末主要就在苏松一带,也是因为此期正是宋克书风书论思想成态的重要时段㊂元末苏州书坛的兴盛,主要体现在各种文人墨客 雅集”的活动中㊂在活动中,形成某些相似及相互影响的书法观念㊂此时,宋克正是由于积极参与了相关活动,并成为以高启为首的 北郭雅集”中的骨干力量,才使其形成书法训练上的取法 钟㊁王㊁虞”三家,而对宋代书法,则推崇蔡襄,贬低米芾㊂他认为米氏书法太过草率㊂朱教授认为:宋克此时书法观的形成,是与 北郭雅集”中的诸家思想互动的一种结果㊂他体现了一种群体书法美学倾向㊂比如:他在细致的史料挖掘下,发现吴升‘大观察“卷九‘名贤诗翰八家一卷“,对高启㊁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中对杨基书法的倾向,基本上都是楷书宗 钟元常”行书师 二王”㊂事实上,宋克的书法观还受到他自己独特的个人生命经历的影响㊂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乃世人的铁门限㊂朱教授不仅从大的文化背景上给我们展现了宋克书法形成的原因,而且从宋克生平的 行凡三变”,阐明了他书学美学倾向的独特性㊂按照朱教授据史料整理分析后的结论,宋克行凡三变,即少任侠到壮学真,乃至静退㊂而这种早年学武任侠的经历,我个人认为恰好是他对唐人书法扬虞抑欧的独特感受㊂评虞世南 刚而能柔”,而评欧阳询 虽清硬中法用力太过”㊂高明的艺术必讲 力”之刚柔互济,过硬与过软都不正确㊂当然,从大的文化传统讲,这也是中国 中道”思想在各种艺术形态中的体现㊂但是书法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即是身体经验的艺术,无论理性认识程度多高,没有经过长期的实践训练与灵活化,都是难以体悟到它的奥妙之处,艺术都是相通的,因此,此处点出宋克人生的三次变化对于理解其书法观乃至书法风格都是极其有价值的㊂另外,朱教授为了更加清晰阐明宋克书法风格之 逸韵”的成因,特辟专节 宋克交游考论”,描述了宋克与杨维桢㊁倪瓒㊁张宪之间的交往,合理的解说了宋克之 逸”风形成可能受到的影响㊂事实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古代文人交往群体更是如此㊂气味相同㊁相惺相惜,导致了宋克与杨维桢㊁倪瓒㊁张宪之间的深情厚意,相互唱和㊁鼓励,同时在书风㊁人格上相互影响与促进㊂正如朱教授所言: 在宋克的交游中,隐逸之士是其交往的主要群体,他们追求逸的境界,表现出隐逸的人格,宋克之书法风格追求亦正与其来往之隐逸文人之特征合辙,表现出高逸的品味”㊂至此,朱教授为阐明宋克书法观及风格的形成的可能因素,作了细致㊁深入的考察,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理解宋克成长的文化想象空间㊂这种交游与文化环境的描述,表面上看似简单,其实作者所用心力是颇为不易,尤其是在宋克研究资料较少的情况下,更为不易㊂朱天曙教授的研究注重史论相融,文献整理与艺术分析相结合,不游谈㊁不空虚,注重艺术创作和艺术史论的有机交融,这得益于他史学修养和创作时间上的双重高度㊂在‘宋克书法研究“中,以宋克的几件重要作品为中心,展开了史论结合的论述方式,把书法学术史中的复杂渊源关系勾索出来,把宋克艺术中的审美特征还原到了一个草书审美嬗变的史学语境中,这种方法不仅阐明宋克的书法美学特征,而且使读者能够上下求索,发现他的这一书风的来龙去脉㊂由此,更便于读者加深对宋克书法成就的理解㊂重要的是,作者采用了一种类似宋克草书 混合体”繁荣叙述方式,把史料㊁理论㊁观点巧妙融合起来,使读者在不知不觉的㊁饶有兴趣的阅读中,发现了其中的历史 真理”㊂宋克的书法成就,决不是我们今人才发现的,通过史料的摆置,让古人的言论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发挥着应有的效应㊂以宋克‘急就章“为例,朱先生批驳了章草体的历史误传,指出了草书从汉至魏晋后形成的字字独立㊁程式化㊁波磔正是章草最基本的特征㊂接着对元末明初章草体的线索作出了简要的勾勒,让我们很快把握了从赵孟頫到宋克一脉发展的大致情形,知道宋克章草体的成就正是众多师友之间的影响与陶铸㊂最后对宋克所书‘急就章“三个版本的书风进行了比较研究㊂在比较中,同时映现出宋克的多方面修养及其技法上的全面性:故宫博物院藏宋克所书之‘急就章“,行笔劲健,结构多变,首尾相顾,收笔留有明显的波脚,而壁画健峭,每个字虽独立成态,但字与字之间已有明显的 映带”意识,此卷与皇象‘急就章“相比,风格已迥然有别,此卷已失去皇象作品中的质朴和凝重,字与字之间更为茂密㊂皇象的章草保留了隶书时代的 古质”特征,宋克则处于元代书法全面复古时期,行㊁楷书都十分成熟,对于章草,则是 今妍”型的,在流利纯熟的书写中表现章草的结构和波磔,把皇象作品中的扁方字形拉长,变其圆厚古拙的用笔为挺拔瘦劲,表现出隽秀雄健的风格特征㊂与故宫藏本相比,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急就章“更为老辣,趋于对 古质”的汲取㊂字间茂密,意态古雅,字形多呈扁方,多显隶意,整幅作品表现出 端庄杂流利”的特征㊂董其昌‘容台别集“卷三‘书品“称: 大都为章草者,必兼右军乃合,不则宋克辈耳㊂”其初衷或是有贬宋克章草中乏右军笔意和少古意,此卷有汉人遗貌,古意盎然,虽未显右军新妍笔意,而更多的是对古法的汲取㊂北京市文物局藏‘急就章“虽亦为章草,然多晋唐楷意,王世贞‘艺苑厄言“称宋克 章草是当家,健笔纵横,差少含蓄”,或许正能表达此类作品特征,此少 含蓄”是相对 古质”而言,这种临写方法打破了整幅全以章草波挑表示 隶意”的方法,参以楷行之法,实则为其草书创作之 混合体”打下了基础㊂朱教授很擅长抓住重要的作品来把艺术史上的关键问题娓娓道来㊂在宋克的 混合体”草书一章,以宋克的‘唐宋诗卷“‘杜甫北游诗卷“为代表,不仅阐明了宋克草书是对章草㊁今草和狂草笔法融合形成的书体,而且还根据作品本身及其历史背景,判断出宋克‘唐宋诗卷“中对康里子山㊁饶介作品风格的继承与创新㊂而作者这种精微的鉴别能力,正是源于他长期不懈地坚持理论与世间并重,从而达到一种 交相互挤”的鉴赏境界,也正是由于他这种能力,使他以感性为触媒点,在作品中发现常人难以看到的审美 判点”,从而引发他对宋克书风的相关性作品产生联想,进一步在史料中找到蛛丝马迹,最后引发出较为详细的考辩材料㊂这种方法,常常是一班历史学者望尘莫及,而其对史料的整理㊁挖掘能力,又是一班的艺术史学者难以具备的㊂由此,朱天曙教授一手抓创作,一手抓艺术史论,从而大大丰富了自己的文化视野,也把自己的创作有理性地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度㊂这种方法,我个人认为是两种 语言”的互动,对艺术史论的研究与创作时间能力的培养,都是大有裨益的㊂这一学术特色在朱天曙教授‘感旧: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中也得到体现㊂他对周氏的研究力求达到探幽寻微㊁论由史出㊂该书表面上资料考订丰富,但却不乏思辨精神内蕴其中,他是在大量的文献之中,贯通着提纲挈领式的论断,如他对周亮工晚年焚书而寄情印章有这样的描述: 我认为,周亮工晚年 焚书’而 灭迹’不仅是对个人生活深刻的悔恨,更是对 天地震荡’时代的一种回应,周亮工以 焚书’来 悲其志’,这种象征性的举动昭示着他内心复杂的内心世界,与明遗民如李魁春㊁张盖㊁方授等人焚稿㊁焚砚㊁毁稿相比,似乎更能显示其作为 贰臣’的无奈而祈求获得世人体谅的心态㊂”而在此论断之前,作者做出了大量的历史考证,并且多次提及与此结论相关的事件,阐发了一个明末清初 两截文人”内心普遍矛盾㊁痛苦的真实世界,这实质上也成为周亮工‘印人传“成形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㊂在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七小节中,作者为了阐发周亮工书法中尊碑倾向,对隶书的演化做了一番钩沉,又兼及周亮工之书学得以成就的因缘做了巧妙的交代㊂其中,比如说对程邃及郑谷口的交代等等,都显得自然而不迁强,读后令人有信服之感㊂所以他认为, 周亮工的‘无想寺“‘赠惟翁“扇面是他行书代表作,结体都从隶书中来,点画重按短促而多锋棱,有印章边款的 锲刻味’,写的古质而奇趣㊂ 周亮工在隶书中兴的潮流中,其行书中风格对于传统帖学的 打破’,可视为 碑行’一体的滥觞”,让人信服㊂正如黄惇教授在对该书特色之一的评价: 重文献的考订㊂书中详细考订了周亮工的字号㊁生平㊁家世以及交往文人群展示其在明末清初历史舞台上活力,还着重谈论了他广泛的交游圈和艺术活动关系,又对清代初期的文化环境和‘印人传“的编辑动机,或书㊁版本流传㊁印学思想㊁批评方法及其影响作了具体考订和详细讨论㊂如对周亮工与孙承泽㊁张怡㊁髡残㊁程邃等人交游的细致考察,有利于了解周亮工与各地文人群体的来往对他艺术品味的影响㊂”我认为黄惇教授的评价非常中肯与质朴,这也是对后进之学的鼓励与鞭策㊂朱天曙教授还擅长把诗书画印一体的古典传统贯通于他的实践和研究之中,克服了当代创作中基础不厚,底盘太小,只见树木㊁不见森林的缺憾㊂他不仅在书法史专题研究上有较高的造诣,而且还经常广泛涉猎古典诗学㊁画学㊁印学及其他娣妹艺术星辰㊂或许他的勤奋与天资聪慧,使他愈来愈领悟到石涛所说的 书画图章本一体,精㊁雄㊁老㊁丑贵传神㊂”2010年以来,朱教授先后在‘文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书印相通与金石趣味“‘书画相通论“‘中国书法的笔法生成与精神内涵初论“‘论中国古代书法中的通变观念“等,聚焦于诗书画印一体的 升华”论,可以说是对石涛 书画图章本一体”理论的具体阐释与拓展㊂他不仅延续了史料挖掘的长处,而且可喜的是他的美学理论也愈来愈高㊂众所周知,中国一直缺乏系统的美学理论,但是中国从先秦以来,就充满了对美的感性认识㊂而这其中大部分散见于各种艺术理论㊂表面上看,有诗㊁书㊁画㊁印㊁乐等艺术门类,但究其艺术之真谛及其本质讲,艺道为一,其源类通,正是由于朱先生长期潜心于诗书画印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探索,感受到了它们之间的相通性,通过对史料的细心考察,在‘书印相通与金石趣味“一文中排列出元明清时期关于诗书画印一体的讨论㊂元代赵孟頫论画竹石时,明确了画法与书法的关系: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㊂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㊂”此论画与书的相通㊂而印章来源于书法, 方寸之石,恍见秦篆汉籀之遗意㊂此其得心应手,盖有轮扁之妙悟存焉”,此论印与书相通㊂明代沈野‘印谈“中说: 印章不关篆隶,然篆隶诸书,故当潜玩㊂譬如诗有别裁,非关学也㊂然自古无不读书之诗人,故不但篆隶,更需读书㊂古人云:画中有诗㊂今吾观古人印章,不直有诗而已,抑且有禅理,第心独知之,口不能言㊂”这里更进一步指出印章和诗文书画的联系,都有 禅理”,有 诗境”㊂明代韩霖在‘菌阁藏印叙“中说: 修能(即朱简)以印论诗,余以诗论印,非故为骇俗之论㊂试取‘国风“‘离骚“熟读之,取商㊁周㊁秦㊁汉印细玩之,不俟千载后始有子云也㊂”他也完全把印章与诗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两者之间的通感㊂清代学者已自觉地把印章和诗文书画放在一起讨论和研究,突出它们内在的关联㊂明末清初周亮工最重视印章与诗文的相通,在‘印人传“中多次讨论两者的关系,反映了他从文人立场对印章艺术加以观照㊂他说: 印章一道,初尚文㊁何,数见不鲜㊂”又称: 此道与声诗同,宋元无诗,至明而诗始可继唐;唐宋元无印章,至明而印章始可继汉㊂”在他的眼中,印章的发展和诗的发展道理是一样的㊂钱澄之也把书法㊁诗和印章放在一起讨论,指出其同得于道”: 今夫学书不为笔转,学镌者不为刀转,学诗者不为韵转㊂我能转物,物不转我,斯为中锋,斯为正学,故曰:艺也,而道存焉㊂潘氏兄弟皆为诗意,必皆有得于道㊂”晚清时期,吴昌硕对印章与诗书画的关系理解得最为深刻,他的‘刻印“诗深刻地表达出他对印章与诗文书画相通的理解, 在吴昌硕眼中,深研其内在的精神而能求其 通”,而 通”的核心在于 真意”,道出了这些不同艺术门类共同的精神品质㊂朱天曙教授正是抓住这些不同艺术门类共同的精神品质而求其内在关联的㊂在对史料的梳理整合中,朱天曙教授发现诗书画印之间的本源是相通的,把这归之为 气”㊂事实上,他将所认识到的 气韵”论贯穿于中国传统各门类艺术最高境界的描述之中㊂虽然用词不一,但中国古典文学认为传达真情实感才是艺术的真谛,只有通过艺术的各种手段,重构一个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具有超越性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物之物性,人之人性得到遮蔽,从而敞开一个光亮的㊁鲜活的新生命境界,艺术作为具有真理性的作品才得以呈现㊂实质上,这也是传统书学反复讲到的 书者,如也”,如其人,如其性,如其学,如其志㊂总之,艺术即是人性之复归㊂朱天曙教授正是领悟到了这一点,在自己的研究与创作中坚守性灵,力求以自己的一颗灵敏之心感应万物,无论是在艺术研究上,还是在实践创作中,都力求从古典的 质厚”中达到松和劲健㊂他多幅作品在平易雅静中透显出深具矛盾统一的 历史”力量,在 涩”与 光”㊁ 重”与 轻”㊁ 浓”与 淡”之间呈现出一种 力韵”的美学效果,在抒情达意中体现出 此在”之本源生存之力量㊂为了充分表达他心中的意象及其思想蕴涵,他在选择纸张时也很讲究,力争使作品的神理和意趣相成㊂有些作品用特选皮纸,浓淡粗细笔意,与纸面的草黄色及蜿蜒纸面内的草茎相搭配,生发出一片 荒荒悠云,寥寥长风”的历史厚重感;在形色上,他以朱印加盖,形成了间隔空间,使作品的层次显得丰富有 味”㊂其 力韵”美与 趣味”美,也表现在他的 印”刻作品中㊂从 神游” 桃花扇” 世法” 薛承”到 与花相宜”都展现了 趣”以核心,以 力”为内 韵”,以 味”为归旨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一方面是当代新文人的 自得”精思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传统审美范畴的承读与再创造对艺术本体回归的标志,个体永不可逝性的再度体认㊂朱天曙教授曾有四句话概括他对艺术的认识: 正见力学,深美闳约,文心诗境,圆融神明”,这是中国艺术从技法到审美,从人文到哲学的四层境界,他在用匠心㊁艺心㊁文心和道心的 四心”来守护着中国艺术的古典传统,也在以自己的实践开拓着中国书法的新疆域,我们有理由期待他一个又一个新研究的突破㊂。
江山寻绎——刘正成书法作品展学术活访之二书法艺术是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之跨学科对话对话:刘正成、朱清时、魏明伦、张铁林、曹宝麟主办:搜狐文化客厅对话:刘正成书法家国际书协主席朱清时教育家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魏明伦剧作家中国剧协副主席张铁林艺术家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曹宝麟书法家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主持:李廷华文化学者李廷华:各位朋友,我是今天晚上对话的主持人李廷华,今天,我们以刘正成先生在北京举行他的个人书法展览为契机,邀请了几位朋友来作一个对话,我来介绍一下。
今天展览的主人刘正成先生,曾经担任中国书协的副秘书长、《中国书法》杂志社长兼主编,现在是《中国书法全集》的总主编,国际书法家协会的首席主席,他曾经在长期的书法组织活动中,举办过多项全国性和国际性的书法展览,这次是他从事书法艺术活动几十年来第一次在北京举行自己的展览,在举办展览的同时,邀请几位朋友对话。
刘正成朱清时先生,南方科技大学的创校校长,曾经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因为他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性行动,现在已经成为国内甚至波及到国外舆论的一个焦点人物,这次的座谈以前,我有点担忧,我说朱校长可能无暇谈艺。
今天见到朱校长,处于教育改革风口浪尖的人物抽暇参加这样的一个书法活动,他是怎么样一种文化心态?等一会儿可以请他谈。
朱清时魏明伦先生,大家都比较熟悉,是中国戏剧家协会的副主席,他的著名的戏剧作品《巴山秀才》,在大陆演遍之后最近被李少春先生的儿子李宝春,移植成京剧在台湾上演。
今天魏明伦先生作为老朋友欣然远道从巴蜀而来,那么,两位巴蜀才子在京华相会,相信他们会给我们发表精彩的谈话。
魏明伦张铁林先生,大家也都很熟悉。
他的影视剧方面的身份就不用说了,他还是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的院长。
我对张铁林先生个人有一个印象,我认为他是一个圆梦的人,为什么这样讲呢?由于环境和天分,他曾是一个蓬勃成长的美少年,他也曾经插过队,为了谋生,曾经在农村还干过抬死人这样的劳动。
历代书法论著一览所收各论著以历史朝代为序, 同朝代的大致按作者生活时代先后排列, 但南北朝以各国为序, 1949年以后的按出版先后排列。
所收的论著中有的书名有疑问或是作者伪托的, 因在长期流传中已成陈说, 则袭其旧。
所收论著不分原书单刻丛刻,尽可能注明版本,并注出刊行朝代或年份, 以便读者查询文本内容。
秦汉《用笔论》一篇,书论,旧题秦·李斯著。
文见宋·朱长文《墨池篇》、《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经编小学类。
《草书势》一篇,书论,又名《草势》,汉·崔瑗著。
文见《晋书·卫恒传》、唐·张怀瓘《书断》、唐·徐坚《初学记》。
《篆势》一篇,书论,汉·蔡邕著。
文见《晋书·卫恒传》、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唐·徐坚《初学记》、唐《太平御览》。
《笔论》一篇, 书论, 汉·蔡邕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清《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清·钱曾《述古丛钞》、《藏修堂丛书》、《艺术丛书》、《芋园丛书》、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九势》一篇,书论,又名《九势八字诀》,汉·蔡邕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清·孙岳颁等《佩文斋书画谱》、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非草书》一篇,书论,汉·赵壹著。
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唐《太平御览》、宋·陈思《书苑菁华》、宋·朱长文《墨池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魏晋南北朝《飞白赞》一篇,书论,又作《飞白书势铭》,三国·魏·刘劭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唐·张怀瓘《书断》。
《隶书体》一篇,书评,晋·成公绥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明《成公子安集》、《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64朱友舟,1973年生,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书法系副主任,中国书协会员,江苏省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2014-2016年加州大学访问学者。
曾主持并完成省级课题《毛笔、笔工与书法创作》《江苏书法史》,并参与文化部课题“中国书法创作理论研究”。
2019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战国楚简书风研究”。
2020年,主持江苏艺术基金年度资助项目“‘一带一路’古诗创作”。
2012年《鸡距笔考》获全国第九届书学研讨会二等奖。
2014年《中国古代毛笔研究》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
2016年获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出版有论著《姜夔〈续书谱〉研究》《工具、材料与书风》《中国古代毛笔研究》《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范本——朱友舟卷》《草篆》《南京艺术学院硬笔书法考级教程》。
书法家朱友舟篆刻家何康泰何康泰,1985年生,湖南衡阳人,平安精舍、印子山房主人。
书画、篆刻师从黄定初、程风子、柯桐枝、崔向君、范治斌先生。
自学刻铜,潜心研究文房铜器、碑刻、木刻十余载。
已为全国书画名家制作印章、镇尺、墨盒、茶器、铜匾千余件。
2018年注册长沙壹零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注于书画、紫砂壶、陶艺、瓷器、铜刻等艺术品、文创产品的开发与经营。
书镌无两歧 合则二美俱——“朱友舟、何康泰书法刻铜作品展”观后◆周之江(贵阳)立冬前两天,去了趟长沙,一来一回间,气温断崖式地下降了十几度,一夜入冬。
此行目的,是受朱友舟兄之邀,参加“务本存真——朱友舟、何康泰书法刻铜作品展”开幕式。
跟习见的书法展略有不同,作者之一的何康泰先生,既为书家,更雅擅錾铜,他将友舟的部分书法作品镌刻在镇纸、墨盒、茶盘等器物上,甚至还有些尺寸颇巨的对联之类,跟书写件两相映照,颇堪玩味。
至于友舟的书法,我其实算是颇为熟悉了,但一次性看完这么多东西,诸体皆备,或创或临,尤其是取法于战国古文字者,笔墨相得,收放自如,古趣盎然又不乏现代性,纵笔所之却用字谨严,不由佩服,在心里啧啧惊叹。
中国书法大会第二期感想700字中国书法大会第二期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盛会,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和传统文化的瑰丽魅力。
在这次书法大会中,我触摸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见证了书法艺术的强大魅力。
中国书法大会第二期展示了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
无论是篆书、隶书、楷书还是行书、草书,每一项书法都展现了独特的韵味和技法。
在比赛中,各位书法家们用舒展优雅的笔触,刻画出一幅幅千姿百态的作品,表达出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他们的作品字体工整、结构完美、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书法大会第二期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在比赛中,我看到了许多书法家敢于与传统书法艺术进行对话,结合现代元素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
他们在书法中融入了当代的审美观念,勇于创新,使得书法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使得中国书法在当代艺术舞台上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中国书法大会第二期也表现出书法艺术的力量和影响力。
通过这个盛会,我看到了书法作品的美丽和独特之处,它们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强大的文化符号。
书法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能够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
无论书法家还是观众,都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中国书法大会第二期通过展示书法的魅力,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书法的强大影响力。
中国书法大会第二期也让我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通过观看比赛和欣赏作品,我深深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乐趣。
我看到了书法家们对于每一笔每一画的用心和凝聚,让我对于每一个字的构造和墨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让我对书法艺术充满了热爱和追求,也激发了我学习和探索书法的动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继承和创新是古老的话题,也是每一代书法人共同的话题。
作为当令的书法实践者,我们永远走在继承和创新并行的路上。
对书法艺术而言,传统与创新非全的对立关系,古人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并早已辩证地得出结论—先与古为徒,再与古为新;既古为今用,又推陈出新。
古人的觉悟无疑来自世世代代的书法实践经验。
我们讲求书法作品中经典意识和当代立场相辅相成,必然要深入理解经典、挖掘经典的文化性。
因此,不能只从书法的形式简单看待经典,还要研究经典生成的广阔时代背景,这样才不会只临其形象而不得其精种。
尽管历史上各个时代遵选、塑造经典的角度不同,但标准、思路与阐释的内在逻辑是有趋同性与接续性的。
能够成为经典,既要有能够唤起时代共识和文化情感共鸣的意义,也要具备为历史所认可的精妙绝伦的艺术水准。
更重要的是,经典的代表与示范意义可以把对人类智慧的敬畏与时代精神、人文诉求相契合,能够为整个时代或某一阶段的艺术发展提供对应的支撑。
纵观历史,书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古人墨迹《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蜀素帖》等基本是书法家自己的作品手稿,尺幅并不太。
这个特点,在古代经典书法尤其是宋元以前的作品中体现得特别明显,这是与当时生活环境分不开的。
从流传下来的一些古代图像中,可以发现当时人们创作书法作品,多是席地而坐,“动纤指,举弱腕,握素纨,染玄翰”。
明代之后,人们居住的环境多为高堂桌椅,因此书法作品的形式也对应有了中堂、大对联。
任何时代的书法形式均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关。
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专门的书法集中展览逐渐多了起来,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式成立后,开始举办全国书法展,从三四年一次大展,到一年几十次展览,书法作品的尺寸从三尺条到丈六匹再到百米长卷,根据美术馆、展览馆的场地高低量身定制作品,已完全与居家悬挂、布置等毫不相干了。
书法在中国具有数千年历史,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丰富的面貌。
在古代社会,书法除日常使用之外,也曾是文人间的雅玩;如今,书法从书斋走向展厅,从实用走向了纯艺术,展厅形式改变了书法的功能和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审美趋势。
书法是最传统的艺术,既是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载体,也是赏心悦目的文化产品。
但观者万千只眼,自有万千评判尺度,一厨难称百客口味,徐荣双却上自省委领导,下至普通百姓,咸为推崇,雅俗共赏,令人诚服,自然也是其人、其书、其艺的综合体现。
书家皆有擅长,既是看家本领,也是形象招牌。
真草隶篆,抑或其他体式,无不彰显其内在功力和学识修养。
徐荣双之书法,以隶为最,兼善其他,专精此体,足以名家。
徐荣双的隶书作品,温柔敦厚,沉着而兼飞舞,移步换形,古趣可挹,几近炉火纯青。
原因有三:一是深入古人经典。
隶书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较之篆书,具有可识性、平民性优势;较之行草,具有规整性、典雅性优势;较之楷书,又具有高古性、飘逸性优势。
徐荣双主攻隶书,对经典《曹全碑》、《礼器碑》、《孔庙碑》曾下很深功夫,反复揣摩研习,一丝不苟,精妙融合,孜孜以求。
入古而不泥古,终成自家面目。
他在隶书创作中,不是机械地“纸抄纸”,状摹经典模式,而是追本溯源,深造高古,径直从上古隶书的源头,引一泓活水浇灌自家园地,既合于古,又适乎今,在表现隶书书体个性的同时,又表达自己的书法个性,从创作中获得纵心奔放、恣意豪迈的精神体验。
正如苏轼在《论书》中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因此,他创造出的书法意境,是“我写我隶”、“我写我心”、“心手双畅”,当今写隶书者众,但深得其中奥妙者少,他的书法,阅者能与书者在精神层面高度契合,无言而悦,会心一笑。
二是深得名师真传。
徐荣双自幼喜爱书法,7岁读帖习字至今从未间断,从军后爱好不减,训练之余,临池不辍,偶遇好帖,必求之心追手摹,虽主攻隶体,但真、草、篆皆有涉及,. All Rights Reserved.旁通各体笔法结构,汲取全面营养。
早期师承于我国著名书法大家刘炳森,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拜张海先生为师,有幸得名家指导。
张海先生还根据他的情况,为他制订了一套临帖计划。
根据老师的安排,徐荣双行书主要习王铎、米芾,隶书则以《曹全碑》为主,参以《礼器》、《华山》诸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