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5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080802)Power System and its Automation学科门类:工学(08)一级学科:电气工程(0808)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属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主要研究电能的产生、变换、输送、分配的理论,电力系统的规划、运行规律,以及相应的测量、保护和控制技术。
我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成立于1987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在电力系统运行分析与控制、地区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近年来,本学科正在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多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0多部,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本学科科研条件良好,建有“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和“电力系统健康诊断”两个实验室,拥有“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电力电子与电气新技术”两个研究所。
一、培养要求本学科培养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学位获得者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品行端正;具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面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或解决工程重大技术课题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及先进的研究手段;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毕业后可在高等学校、研究院(所)、企业或政府部门从事教学、科研或技术创新和管理工作。
二、主要研究方向1、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Power System Operation and Control)2、地区电力系统自动化(Automation of Distribution Power Systems)3、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与信息处理(Fault Diagnosis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s )4、新型交直流电气传动系统(Novel AC/DC Electrical Drive System)5、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Renewable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三、学分要求博士生课程总学分为18个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为12个学分,非学位课程为6学分。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一、专业解析(一)学科简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是我们电力系统一直以来力求的发展方向,它包括:发电控制的自动化(AGC已经实现,尚需发展),电力调度的自动化(具有在线潮流监视,故障模拟的综合程序以及SCADA系统实现了配电网的自动化,现今最热门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即建设综自站,实现更好的无人值班.DTS即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为调度员学习提供了方便)配电自动化(DAS已经实现尚待发展).本专业是强电和弱电、计算机技术与电气控制技术交叉渗透的综合型学科专业。
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和电气信息基础知识,在电气工程与信息领域从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培养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能独立从事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具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面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学术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的专门技术问题的能力。
2.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各招生单位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不同,在此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0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02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与恢复控制03电力经济分析04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05智能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06电力系统继电保护07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08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与诊断09高压直流输电与柔性输配电技术10现代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技术11电力系统电磁兼容12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四)考试科目① 101政治② 201英语③ 301数学一④ 822电力系统分析基础二、推荐院校以下院校是该专业研究生院实力较强者,建议选报:华北电力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继电保护的关系电力系统是指由发电、传输、配送和使用电能的一系列设备和系统组成的集成系统。
电力系统的目标是安全、可靠、高效地传输和分配电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在电力系统中,自动化和继电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在保障系统稳定运行、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保护设备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让我们来看看电力系统中自动化的作用。
自动化是指利用各种控制系统,对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管理进行自动化操作。
通过自动化系统,可以对发电、传输、配电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测、控制和调整。
自动化系统可以大大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同时减少人为操作的误差和事故的发生。
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对发电机组的启动、停机和调整,实现对变电站设备的监测和控制,实现对电网负荷的调度等功能。
这些操作都可以通过自动化系统实现,从而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继电保护是指利用各种继电保护设备,对电力系统的设备和线路进行保护,以防止设备损坏、线路短路和其他故障的发生。
继电保护设备可以通过对电流、电压、频率等参数的监测和比较,实现对设备和线路的快速切除保护。
继电保护设备能够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迅速切断有故障的设备和线路,防止故障扩大,保护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在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设备是确保设备和线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在未来,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系统中的自动化和继电保护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自动化系统和继电保护设备将会更加智能化、精准化,能够更好地实时监测和保护电力系统的设备和线路。
自动化系统和继电保护设备也将会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保障着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行。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看到更加智能、高效的电力系统,也可以期待看到电力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得到更好地保障。
[PS:本文参考了百度百科电力系统的相关资料进行创作,结合自身的理解和经验进行了文章的撰写,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继电保护的相关研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继电保护是电力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将介绍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自动化和继电保护的定义和功能,以及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是由发电厂、输电线路、变电站和配电网络等组成的能够实现电能的生成、输送和分配的系统。
它是现代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为工业、农业和居民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
电力系统包括主网和配网两个层次。
主网负责高压输电,将发电厂产生的电能输送到各个地方,而配网负责低压配电,将电能送到最终用户。
主网通常由交流输电系统组成,而配网主要采用交流和直流供电。
二、自动化和继电保护的定义和功能自动化是指利用计算机和控制技术来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运行和远程控制。
它能够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继电保护是指利用电气装置和继电器来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保护。
它能够及时检测电力系统中的故障和异常,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自动化和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远程监控、故障诊断和设备管理,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
继电保护系统可以及时检测电力系统中的故障和异常,对故障进行定位和隔离,保护设备的安全运行。
三、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近年来,随着电力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加,自动化和继电保护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和数字化。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在电力系统中广泛应用智能设备和数字技术,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和数字化管理。
智能电网和数字子站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2. 自动化系统的优化和协调控制。
通过优化算法和控制策略,对电力系统进行优化和协调控制,以提高电网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自适应保护和高效能耗优化是当前的研究重点。
3. 继电保护技术的改进和创新。
发展新型的继电保护装置和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全面保护。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080802)Power System and its Automation学科门类:工学(08)一级学科:电气工程(0808)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属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主要研究电能的产生、变换、输送、分配的理论,电力系统的规划、运行规律,以及相应的测量、保护和控制技术。
我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成立于1987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在电力系统运行分析与控制、地区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近年来,本学科正在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多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0多部,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本学科科研条件良好,建有“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和“电力系统健康诊断”两个实验室,拥有“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电力电子与电气新技术”两个研究所。
一、培养要求本学科培养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学位获得者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品行端正;具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面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或解决工程重大技术课题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及先进的研究手段;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毕业后可在高等学校、研究院(所)、企业或政府部门从事教学、科研或技术创新和管理工作。
二、主要研究方向1、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Power System Operation and Control)2、地区电力系统自动化(Automation of Distribution Power Systems)3、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与信息处理(Fault Diagnosis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s )4、新型交直流电气传动系统(Novel AC/DC Electrical Drive System)5、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Renewable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三、学分要求博士生课程总学分为18个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为12个学分,非学位课程为6学分。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职称评审条件
一、学历与工作经历
1.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自动化、电气工程、电力系统及相关专业。
2.在电力系统或相关领域从事自动化技术工作满四年。
二、专业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熟悉电力系统的运行、控制、保护和调度技术。
3.了解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4.具备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和优化能力。
5.熟练掌握电力系统的通信技术,包括电力线载波通信、无线通信和光纤通
信等。
6.熟练掌握至少一种主流编程语言,如C/C++、Java等,能够编写自动化程
序。
三、实践能力与业绩
1.具有独立完成电力系统自动化项目的能力,能够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
2.在电力系统的运行、控制、保护和调度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3.能够制定电力系统自动化方案,并组织实施和验收。
4.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方面取得过突出业绩,如获得发明专利、科技进步
奖等。
四、学术成果与贡献
1.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或在相关学术会议上发表过高质量
论文。
2.参与过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的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
3.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方面做出过重要贡献。
4.获得过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的国家级或省部级奖励。
五、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
1.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与同事和客户有效沟通。
2.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不断学习和探索新技术。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记录,能够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继电保护的关系电力系统是供电、传输和分配电力的系统。
它由发电厂、输电线路、变电站、配电线路和终端用户组成。
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至关重要。
在电力系统中,自动化和继电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动化系统通过自动控制、监测和调度,实现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管理。
而继电保护则是对电力系统中设备和线路进行保护,防止故障和事故对系统造成损害。
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和继电保护密切相关,二者相互配合,共同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一、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是指利用先进的控制和信息技术,对电力系统进行自动监测、控制和管理。
自动化系统包括自动化设备和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对电网设备的远程监控和远程操作,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自动化系统在电力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对发电、输电和配电设备的远程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自动化系统还可以实现对系统的远程控制,通过调整设备的状态来优化电力系统的运行。
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对系统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处理,为电力系统的运行分析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现代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已经实现了远程监控、远程操作、智能分布、自愈能力等功能,为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二、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是指利用继电保护装置对电力系统中的设备和线路进行保护。
继电保护装置可以对系统中的故障和事故进行识别,并通过控制设备进行隔离和恢复操作,以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继电保护可以对系统中的短路、过载、接地故障等故障进行及时识别,避免故障扩大和事故发生。
继电保护可以对系统中的设备进行保护,防止设备过载、击穿、短路等情况对设备造成损坏。
继电保护可以通过对系统的隔离和恢复控制,减小故障对整个系统的影响,最大程度地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080802)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080802)Power System and its Automation学科门类:工学(08)一级学科:电气工程(0808)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属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主要研究电能的产生、变换、输送、分配的理论,电力系统的规划、运行规律,以及相应的测量、保护和控制技术。
我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成立于1987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在电力系统运行分析与控制、地区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近年来,本学科正在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多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0多部,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本学科科研条件良好,建有“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和“电力系统健康诊断”两个实验室,拥有“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电力电子与电气新技术”两个研究所。
一、培养要求本学科培养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学位获得者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品行端正;具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面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或解决工程重大技术课题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及先进的研究手段;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毕业后可在高等学校、研究院(所)、企业或政府部门从事教学、科研或技术创新和管理工作。
二、主要研究方向1、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Power System Operation and Control)2、地区电力系统自动化(Automation of Distribution Power Systems)3、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与信息处理(Fault Diagnosis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s )4、新型交直流电气传动系统(Novel AC/DC Electrical Drive System)5、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Renewable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三、学分要求博士生课程总学分为18个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为12个学分,非学位课程为6学分。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802;学位授权类别:工学硕士
一、学科概况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是研究电磁现象、规律及应用的重要基础学科。
主要研究电能的产生、变换、输送、分配、控制的理论,电力系统的规划、运行规律及其相应的测量、保护、调节、控制系统的理论与技术。
本学科相关学科有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系统工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等。
本学科充分依托相关学科的发展及高新技术新成果,与相关学科协调并进为加速铁路高速重载发展服务。
二、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以铁路建设为特色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领域内,培养一批具有坚实广博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深入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又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程人才。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和翻译本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电力牵引及传动控制
主要研究交流传动系统、交流电机控制、大功率变流技术、粘着控制、牵引电器。
2、电气化铁道供电
主要研究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系统、远动控制、微机继电保护、高速弓网关系、高压电器、高压试验、检验、电力管理。
3、机车车辆控制
主要研究机车车辆控制网络系统、诊断与测试技术、列车运行控制、机车车辆电
磁兼容性。
4、电力电子应用
主要研究电力半导体器件及应用、功率变换技术、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
四、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院学习的基本年限为三年。
要求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在三个学期内完成。
第三学期期末完成中期考核;第四学期完成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报告评议,之后为学位论文工作时间。
学习成绩优异者由本人自愿提交《硕士研究生提前毕业申请报告》、经导师同意、培养单位批准、研究生部审核备案,可提前一学年毕业。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课程设置见附表。
1.学位课(≥19.0学分)
公共课
①第一外国语 2.0学分
②自然辩证法 2.0学分
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学分
基础课≥4.0学分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10.0学分
2.必选环节(
3.0学分)
中期考核 1.0学分
社会实践 1.0学分
论文开题 1.0学分
3.任选课(≥8.0学分)
六、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实行导师负责制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指导小组成员由导师邀请具有副高级技术职称及以上的科研人员3至5人组成。
2、硕士研究生入学一个月内,由指导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和科研工作的需要以及硕士研究生的特长,与硕士研究生共同制定培养计划。
要求硕士研究生在第一学期至第三学期内修满课程学分,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考核。
3、硕士研究生在培养阶段采取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既要深入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处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4、加强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院内院外举办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至少四次;要求硕士研究生积极参加研究生部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和院内各类培训班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此环节为必选,完成后记1.0学分。
5、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期刊源、或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源、或在“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期刊源中的任一期刊源上发表1篇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研究生本人为第一作者、单位署名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七、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
1、硕士研究生在导师和指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根据参与的科研项目或研究课题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
2、论文选题应面向中国铁路高速、重载的发展方向,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领域内选择。
选题应对铁路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具体指导下独立完成。
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2、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要紧密结合科研工作与生产实际,提出新概念、新设计、新技术、新方法,以解决铁路高速重载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充分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要论点明确、论据可靠、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数据翔实、文字简明流畅、参考文献标注规范。
4、导师要对研究生论文进行定期检查和指导,确保论文的撰写进度和质量。
(三)、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和答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进行。
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并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由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分委员会讨论做出是否批准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
后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总学分≥30.0分)
一、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培养需要,在保证完成总学分及各属性课程学分的前提下,可以自
主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任选课的课程。
二、指导教师必须开设一门及以上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
指导教师及时向院研究生部报备开设的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及开课学期。
开设课程登录在《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课程目录》。
三、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开题报告评议”按照专业培养要求在第四学期完成,开题评议通过后记1.0学分。
四、非本专业入学的硕士研究生,要求补学由指导教师指定的本专业本科生主干课程。
补修课程学分不计入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总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