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最早是个屯 你知道吗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1948年末由沈阳、浑河2区合并设沈河区,取两区名首字得名和平区:1949年成立和平区皇姑区:以境内皇姑屯得名大东区:以地处古城大东边门以东得名铁西区:以地处南满铁路(今长大铁路)西侧而得名苏家屯区:1948年撤沈阳县,划苏家屯镇及其周围地区置苏家屯区,以驻地得名沈北新区:因位于沈阳市区北部得名东陵区:以境内有清朝努尔哈赤陵墓福陵(又称东陵)而得名于洪区:以境内于洪屯得名新民市: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巡检司移驻新民屯,以区别大小民屯故名新民康平县:光绪六年(1880年)康平设县,驻地康家屯,取其首字康,兼取太平之意,故名康平辽中县:因处辽河中游,故名法库县:一说因法库山得名,另据《法库县乡土志》载:旧称三台子,系镶白旗坐落,祗佟、张、聂、徐、刘、丁、翟、李八户聚族而居,置边门,后因名八户门,俗称巴虎门,法库其转音也大连市中山区:以辖区中山广场得名西岗区:因区内有一高地昔为山岗,县位青泥洼之西,故名沙河口区:以地处古沙河河口得名甘井子区:以境内有一甜水井得名旅顺口区: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马云、叶旺率兵由登州渡海赴金州,船至狮子口登陆,遂“旅途平顺”之意改称旅顺金州区:贞祐四年(公元1216年)改化成县为金州,以国号命名。
金州之名始此瓦房店市:新兴城市—瓦房店》说:清康熙间(1662—1722年),附近祝店人士曲维尚在此盖起三间瓦房,设店招客,过往客商呼之为瓦房店,后发展为市集,遂以瓦房店为名普兰店市:清康熙年间王姓在此盖瓦房开店,故名。
普兰,满语意为“荆刺”。
《钦定盛京通志》卷24《疆域形胜》:“国语(满语),捕拉,棘刺也。
”庄河市: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置庄河厅,以治所在大庄河滨得名,庄河之名始此长海县:1949年设长山县,以长山群岛为名。
1953年因与山东省长山县(1956年撤销,并入邹平县)重名,改名长海县。
“长”字取“长山群岛”首字,“海”字是因为群岛深居大海之中,故名鞍山市铁东区:因位于沈大铁路以东而得名铁西区:因位于哈大铁路之西得名立山区:以境内立山而得名千山区:以境内千山得名海城市:金毓绂《渤海国志长编》卷14《地理考》说:“《辽志》云,海州南海军,本沃沮国也,渤海号南京南海府者,盖辽迁东丹国时,乃于今海城之地置海州南海军,以南海府沃州之民迁于此处……。
沈阳市于洪区情况简介(商业地产、房地产行业)一于洪区基本情况介绍:沈阳市处于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中心,是辽宁省省会,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全国重要工业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是东北最大的中心城市。
沈阳市四面通衢,地理位置无比优越。
随着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的扩航、城际轻轨的实施、高速公路的延伸以及京沈高速铁路的开通,沈阳的交通枢纽能力日益增强,集散核心作用更加凸显。
于洪区位于沈阳市区西部及北部,呈半月形环抱母城,东临皇姑、铁西,西与新民市(沈阳市所属县级市)接壤,南隔浑河与苏家屯相望,北临沈北新区。
于洪区地势平坦,四季分明,属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总面积499平方公里,三环内城市规划面积85平方公里,辖12各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6.2万,其中户籍人口30.7万,具有亦城亦乡双重区域功能,是沈阳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外拓的重要承载区。
于洪区工业经济总量已进入全市前三名,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市“第一集团”的地位更加巩固。
于洪区是沈阳经济区沈阜城际连接带的重要节点和龙头区域,是沈阳经济区西部的“制高点”。
目前于洪区以蒲河生态廊道为主轴,全力打造“一带、两城、五市镇”的总体发展格局。
到2020年,将于洪区建设成为“东北综合实力第一强区”、“北方最佳投资区”。
二“一带、两城、五市镇”的发展格局一带:蒲河生态发展带两城:1,丁香湖新城丁香湖新城地处二、三环黄金经济带,总规划面积32.5平方公里,是地铁10号线起点,周围辐射抚顺、铁岭、本溪、辽阳、鞍山等城市,辐射人口达2000多万。
其北侧丁香湖水域面积3.1平方公里,是北方最大的城市内湖,湖区水生动植物众多,形成了河湖相连、湖岛相嵌的湿地生态景观。
人、水、建筑共生共荣,为丁香湖新城发展规划蓝图,商业中心、休闲娱乐中心、国际交际中心,高端生态居住区的定位,丁香湖新城将成为沈城西北区域中心,极具投资发展潜力。
目前,中海城、华润橡树湾、保利上林湾等高品质商住地产已全面启动建设,万科、中铁等大型地产企业已经进驻丁香湖新城。
沈阳新乐遗址导游词解说导游
欢迎大家来到沈阳新乐遗址,我将为您带来一次精彩的导游解说。
沈阳新乐遗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是我国发现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被称为东北地区最大的一处史前遗址之一,被誉为中国北方的原始殿堂。
这里的发现物证明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生活和文化,遗址内出土的石器、陶器、骨角器等生活用具,以及人类遗骸和动物化石,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考古资料,可以揭示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的历程。
遗址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其中保存完整的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
遗址中心有一座修复的原始建筑,模拟了旧石器时代的居住环境,让游客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人类的生活方式。
在遗址内,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遗址墙遗址墙,这是人类用石头筑起来的防护物,可以有效保护人类免受外界威胁,也是人类社会组织和技术发展的体现。
除了遗址本身,这里还有一座附属的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展览了遗址的考古发现和相关文物,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并展示了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和文化。
不仅如此,沈阳新乐遗址还是一座美丽的公园,园内有大片绿树和草坪,游客可以在这里散步、休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感谢大家选择来沈阳新乐遗址旅游,希望通过这次导游解说,能让大家更加了解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也祝愿大家在这里度过愉快的时光!。
于洪区概况简介于洪区作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增长极,承载着沈阜城际连接带龙头区域建设和沈阳市西部经济及文化副中心建设任务,经济实力位居辽宁省第一发展集团,距今7200多年前的新乐文化发源于此。
发展优势得天独厚。
于洪区毗邻沈阳母城,是东北陆路、铁路交通枢纽,丁香湖、蒲河、浑河等构筑了“三湖四河”的生态动脉,温泉旅游、生态休闲、历史文化等资源丰富,依水而居的永安新城和丁香湖新城成为生态宜居首选之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于洪区已获得中国十大改革年度县(市区)、中国最佳投资环境示范区、国家生态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特种机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辽宁省最佳投资环境区、国际物流港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产业园区、沈阳经济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沈阳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沈阳市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沈阳市首批“两化”融合试验区。
沈阳“十二五”,发展看于洪。
伴随着现代化生态新城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建设,于洪区将在资源、资金、技术、土地、产业工人及发展的体制机制上体现出不可比拟的后发优势,尤其是“变审批管理为审批服务,变审批服务为审批任务”,将开启为企业提供完美服务的新纪元,诸多利好必将使于洪成为要素集聚的洼地、人才向往的高地、商务成本的盆地、投资兴业的福地。
基本情况沈阳是辽宁省省会,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工业基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商贸、金融、交通的中心和东北亚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
沈阳市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连续多年进入全国百强城市前十名,并跻身国内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行列。
于洪区位于沈阳市区西北部,呈半月型环抱母城,东临铁西、皇姑两城区,西与新民市接壤,南隔浑河与苏家屯区相望,北临沈北新区,是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区域。
于洪区地势平坦,四季分明,属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总面积499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四环以内216平方公里,三环高速以内85平方公里,辖1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6.2万,具有亦城亦乡双重区域功能,是沈阳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外拓的重要承载区。
皇姑屯的民间传说故事_皇姑屯是现在的哪里皇姑屯是沈阳历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史上都颇有影响的地名,位于沈阳旧城以西十华里,事件有军阀张作霖在皇姑屯中被杀。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皇姑屯的民间传说故事,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皇姑屯的民间传说故事传说清朝康熙皇帝为了私访民情,有一次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侠客,骑着一头小黑驴,后边有几个卫士装他的徒弟,沿着一条小山沟,下乡访察民情来了。
一天,康熙走到现今河北省的隆化县地面,他们觉得又饿又渴,可是附近又没有旅店、饭铺。
他们又走了一程,见路边有个破碾房。
碾房里有一个姑娘,长得十分俊俏,正在套着小毛驴,忙着碾小米面。
康熙心中大喜,翻身下了小黑驴儿,上前问道:“这位姑娘,我们走得又饿又渴,能不能卖点好吃的给我们充饥?”姑娘仔细端详着这个挺威武的行路人,觉得相貌不凡,说话和气,便笑笑说:“不用买了。
出门在外,谁都会遇上些困难。
请你到我家里坐一坐,歇歇脚,吃饱饭再赶路吧!”这时姑娘正好碾完小米面,卸了小毛驴,她领着康熙和几个改装的卫士,来到自家的小院。
卫士把康熙的小黑驴,拴在院中的一棵枣树上。
随后大家跟着姑娘进到屋子里。
姑娘的母亲见是一位神气十足的中年人和几个后生,就很客气地让坐,接着就烧水沏茶。
然后,母女俩点火做饭。
不大工夫,把饭做好了,端上来小米面饼子,还特意给炒了一大盘子鸡蛋。
康熙一边同卫士们吃饭,一边高兴他说:“这小米面饼子又香又甜,真好吃啊!”母女俩见他们吃得挺香甜,心中也欢喜。
康熙吃完了饭,便同这母女俩拉起家常话儿来。
他对姑娘的母亲说:“这位大嫂,你家里有几口人?”那大嫂回答说:“唉,我丈夫早就去世啦!我本姓王,人称王妈妈。
这不,身边就这么一个闺女。
我们娘儿俩呀,起五更,睡半夜的,纺线、织布、种地,还能勉强过日子。
”康熙看这母女俩为人老实厚道,待人热情,一时便动了怜惜之情,便说:“我和你母女俩商量一件事,不知你们愿意不愿意?”姑娘的母亲说:“你有话,尽管说吧!”凡个卫士看到这情景,心里直乐,但又不敢笑出声儿来。
于洪区历史历史文化,蕴涵着地区发展历史的沧桑、记载着地区民族历史的悲壮与辉煌。
于洪区历史悠久,文物史迹丰富。
一、史迹寻踪早在7000年前,于洪人的祖先就开始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
20世纪70年代在新开河北岸发现的目前沈阳历史上最早的村落——新乐遗址,揭开了沈阳原始社会的历史篇章。
而郑家洼子发现的大墓(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大墓),则反映了青铜时代后期于洪地区社会的进步。
大约在公元前300年之后不久,随着燕国的东扩、长城的修筑以及辽东郡的建立,沈阳地区开始纳入中原的郡县制管理之下。
这个时期,于洪地区隶属于候城县,社会开始了飞跃式发展。
于洪地区历史上的第二个发展期开始于辽朝的建立。
辽代在今天的沈阳地区建立了多个州城和县城,至今城墙、建筑遗址依稀可辨。
这个时期,于洪与沈阳城乡相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社会佞佛之风极盛,巍然耸立的塔湾舍利塔,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到了明代,由于辽东长城(又称辽东边墙)从于洪境内通过,所以,这个时期于洪史迹多与长城有关。
于洪地处沈阳的西部,自古以来是沈阳通向中原的门户。
但由于历史上沈阳西部一带(包括新民、辽中)地势低洼,属于著名“辽泽”范围之内,因此,明代以前的历代交通驿路多绕道西南部的彰驿(现属铁西新区)。
清朝(后金)定都沈阳之后,才开始修筑沈阳至辽西的叠道,历经300多年风雨沧桑的永安石桥,就是这一重要历史阶段的标志性建筑。
二、名胜探幽自北宋时期,就有文人以某地和某处的八处名胜、十处名胜,概括为“八景”和“十景”的作法。
后来,不少城市都根据当地名胜,遴选出八处或十处以成为八景、十景。
由此我国编修各地方志类的书籍中,便对其山川、古迹、名胜等自然与人文景观,常以诗歌的形式赞颂。
即在每一处以四字取名的名胜之下,附有一首或数首诗歌咏之。
而对景观简洁、生动、流畅的注释和题解,便是对山川名胜古迹的介绍。
有些还对有关的名胜景观配有生动有趣的传说故事、掌故轶闻趣事,如行云流水似的游记随笔等,则更使人们从中即可获取知识营养,又能得到审美的乐趣与享受,可谓新颖别致,文采斐然。
于洪区环境资源概况
于洪区与地处东郊的东陵区环抱沈阳市市区,东与大东、东陵、皇姑、沈河、铁西、和平区缘接,南与苏家屯区、灯塔市隔浑河相望,西与辽中县、新民市接壤,北与沈北新区居邻。
区政府驻地距市政府11公里。
于洪区始建于1964年,从1987年开始行使城区和农村两种管理职能。
于洪区毗邻母城,半环市区,是沈阳西部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板块,现辖区面积70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区面积9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4.4平方公里。
全区总人口61万,农业人口25.1万人。
于洪区地势平坦,区位优越,这里具备投资发展的最佳区位优势,区内地貌为辽河冲积平原,属北温带受季风影响的半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
交通条件得天独厚,位于东北最大交通枢纽最近辐射圈内,被誉为“黄金通道”的沈大高速公路纵贯南北,京沈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沈西大型编组站坐落区内,专用铁路已并入东北路网。
作为国家级生态区,于洪区生态环境优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6%,森林覆盖率达到18.2%,以丁香湖、蒲河、细河、九龙河等“一湖五河”为主体的丰沛水系构筑了于洪亲水生态的独特优势,其中丁香湖湖面面积达到3.1平方公里,是北方最大的城市内湖。
于洪区发展空间广阔,在三环以内建成区有近20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供开发,在三环以外有丰富的存量土地用于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
于洪区服务环境优越,全面提升行政审批,全力构建“无费区”,建立“服
务好坏企业说的算、服务对象说的算”的考核评价体系,于洪区正日益成为审批环节最少、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北方最佳投资区。
漫话于洪满族(佟悦)漫话于洪满族一、人口简况沈阳是清朝和满族的发祥地,三百多年来满族始终是这里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而且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县区。
于洪区的满族与东陵、苏家屯以及辽中、新民两县相比,人数略少,相对较少,1953年统计(当时称西郊区)为8350人,1964年为12037人,1971年为14111人,1982年为18454人,1990年为24450人。
从具体分布情况看,以造化、平罗、马三家、于洪、北陵几个乡镇街道人数较多,但集中度并不高,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时,本区尚无满族人口超过2000人的乡镇,而当时东陵区有11个,新城子区有3个,苏家屯区有1个,新民县有3个,辽中县有2个,这种情况表明,于洪区的满族村屯的密度并不高,虽然有一些村满族居民比例较高,但这样的村分布比较比较分散,根据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沈阳满族志》所记,老边乡西老边、三台、高台、门台、前集体(原名两家子)、后集体(原名燕贾窝棚)等几个村满族人口相对较多,分属于几十个姓氏,但其他乡镇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以上只是就近年调查所述,而满族是现在于洪境内少数民族中历史最古老的民族,其在近400年的岁月中经历了很丰富的变化。
明朝的女真人(满族的前身)主要居住在抚顺以东和开原以北地区,在努尔咐赤起兵之前,一些女真骑兵也经常越过边墙进入辽东汉人居住区掳掠人口财物,但来去都很迅疾,而且多只是到达沈阳城东的抚顺、城南的奉集堡(在今苏家屯区陈相屯境内)和虎皮驿(今苏家屯区十里河镇)、城北蒲河(今沈北新区蒲河镇)、懿路(今沈北新区清水台镇与铁岭交界处),而更多的则是在明朝人设立的抚顺、开原“马市”,与汉人进行贸易,所以极少到达城西的于洪境内,更没有人定居在这里。
二、从外来者到土著民满族人正式进入于洪地区是在后金天命六年(1621),这年春天,努尔哈赤率八旗大军进入辽沈地区,攻占辽阳、沈阳等大小七十多个城池城堡,其中自然也包括现在于洪区境内的一些军事要地。
忆沈阳:这30个嘎地名有啥讲究?行走在盛京的大街小巷你是否曾经想到过为什么这里是叫这个名字呢?有何故事和来历呢?——△——借毛不易 - 明日之子第11期[ 老瓜堡 ]“老瓜”又叫乌鸦,当年努尔哈赤被人追杀的时候,无处可躲,这时天上下来一大片乌鸦,乌鸦就铺天盖地地落在了他的身上,将他盖得严严实实。
追兵追过来,不见努尔哈赤的踪影,却见一群乌鸦伏在动物尸体上吃腐食,这种情景在这种杳无人烟的野外十分常见。
追兵们没有在意就往前继续追了,努尔哈赤也就逃过一劫。
这段神鸦救主的故事也流传下来,这个地方就被命名为老瓜堡了。
[ 横街 ]盛京的街路命名法则是南北为街、东西为路,横街因为是盛京唯一一条横向的街,名字也由此得来。
不过现在已经没有横街这条街了,因为这条“街”太短,已经变成了巷。
[ 艳粉街 ]艳粉街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清军入关之前,这里是某王爷的属地,住在这里的老百姓都是王爷的下人和奴隶,他们在空旷的荒野上种植一种叫“胭粉豆”的花,用花的种子磨成粉末,调制成化妆品,人们把这个地方叫胭脂屯,后来又逐渐演变成“艳粉屯”,也就是现在的艳粉街。
[ 三台子 ]三台子名称的来历是:明清时,在盛京城北筑有多个烽火台,由于三台子这一地区的烽火台海拔高度为盛京第三高,故名——三台子。
按顺序排下来,还有“头台子”、“二台子”、“四台子”、“五台子”![ 皇姑屯 ]一说,皇姑区以皇姑坟得名,为简仪亲王坟。
简仪亲王属镶蓝旗,是努尔哈赤之弟庄亲王舒尔哈齐的第八子,亦称硕简亲王。
因简亲王本名芬古,故其坟也称芬古坟。
时间一久,便误传为皇姑坟。
又说,皇姑区名称由来努尔哈赤之干女儿(也有说法是干妹妹)葬于寿泉地区,此地故名为皇姑坟。
1911年修建京奉铁路时,把原来的皇姑坟改名为皇姑屯。
1938年,伪市公署以皇姑屯车站为名,定为皇姑区。
[ 三好街 ]三好街一带过去属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的东门外的一片菜地,后来在这里建立了鲁美、沈音(鲁美、沈音原为一所学校)等艺术院校和一些科研机构。
一张地图带你回到25年前的沈阳近日有粉丝留言说,希望看看沈阳老地图。
本人自小就对各类地图册有兴趣,大大小小的地图册的确是买了不少,可惜时隔多年,都已经找不到了。
我思索了一下,手头正好有前阵子在网上淘来的一张25年前的沈阳老地图。
那就一起来看看吧!(以下照片均可点击后,再双击放大)喏,就是这张:我们拿近了看一看,先看看全图吧:由于手机屏幕小,您可能看不太清。
没关系,咱放大了看。
先看看城西:再来看看城东: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看懂,我做了一些标注,咱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变化:铁西区、于洪区和皇姑区(部分)看上图右下角,东北大学那会还叫东北工学院,到了1993年3月8日,复名为东北大学。
几个公园都还在,只是当年的于洪苗圃变成了现在的森林公园。
1992年的铁西大部分都是厂区,于洪大部分都是菜地和苗圃。
1992年的皇寺广场和新华广场,真的是转盘广场。
1992年没有“大二环”,更不知道什么叫三环四环。
丁香湖?那是2005年的事儿了。
1992年的丁香湖是条臭水沟,后经改造后建成丁香湖公园才大力开发。
对这份地图来说,丁香湖实在太远。
各种细小的街道就不必说了。
图上体现不出来。
皇姑区、东陵区、和平区和沈河区(部分)1992年还不存在奉天街和沈州路,这个我有印象。
但它俩到底是哪年全线通车的我是想不起来了,网上也没有结果。
有朋友知道可留言给我,感谢。
1992年的大西广场还在,在之前我发布的沈阳老照片中,能看到实际的大西广场。
1992年,方家栏地区还是一片田地和牛场,小时候还去偷过茄子吃。
其实现在的长青公园以东1992年的时候都是菜地,印象很深。
上图的文萃路的曲折是怎样变直溜的,不清楚。
1992年的故宫地区现在的故宫地区现在再翻到上面去看看这张老地图,看看现在的新地图,变化真是日新月异。
那时沈阳只有两座跨浑河桥:南京街的工农桥(2015年更名为南京桥)和青年大街的浑河桥。
而到了2017年,已有17座跨浑河桥。
哦对了,还有公共交通。
于洪最早是个屯你知道吗?
细说沈阳那些屯子之四
文/詹德华
谁都知道沈阳有个于洪区,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于洪区的“于洪”俩字儿是打哪来的。
是啊,这俩字左不挨右不靠的,为啥叫于洪呢?
虽然不知道于洪的来历影响不到日常生活,不过,知道了岂不更好?和很多地方一样,于洪区也是因为设区的时候设在了于洪屯,所以就叫了于洪区。
虽然如今的沈阳人知道的都是于洪区,很少有人提及于洪屯了,不过,这个屯子里面的事儿还是值得叨咕叨咕的,其中的一些事儿,您或许还真不知道。
先有于洪屯,后有的于洪区
在文章的开头,咱说了,于洪区是因为于洪屯而得的名,那于洪屯的历史,不用说,自然要比于洪区长许多了。
还是先说说于洪区吧。
现在的于洪区是在1964年成立的,但“于洪区”这个名字,可要悠久不少呢。
1945年,日本人投降,10月,“奉天”恢复了“沈阳”的名称,同时成立了沈阳市民主政府。
当时的沈阳市划分了17个辖区,其中就有于洪区,当时的区政府驻地就是于洪屯。
这恐怕是于洪屯第一次升格为“区”。
新中国成立后,于洪区的名字撤销,但于洪屯仍旧是沈阳西部重镇。
到了1964年,于洪屯又从小屯子升格为了区。
这一年4月,辽宁省委决定,划出沈阳市铁西区所辖的于洪、大兴、沙岭、杨士、翟家、大潘、高花、彰驿、中朝公社及隶属皇姑区的北陵、造化、马三家公社组建于洪区。
1965年又划入新城子区的平罗公社,并将北陵公社划分为北陵和陵东公社。
1970年原沈阳市光辉农场划分为一场两社时再划入老边、解放两个公社。
从此,沈阳的版图上,于洪区的大名越叫越响,慢慢的,人们就把它原来的乳名给忘掉了,于洪屯这个名字,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不过,人往高处走嘛,有了“区”这样的大号,谁还愿意叫“屯子”啊!
于洪屯,你这名是咋来的呢?
不过,咱今天是专门说屯子的,所以,即使已经叫做“区”了,咱还得说说当年“屯子”的事儿。
博士生也是从小学读过来的,讲点小时候的故事,大家都爱听。
那就先说说为啥这个屯子叫“于洪”吧?整明白了这个,不就知道于洪区的来历了吗?您还别说,这个问题还真有不少人问,但能回答上来的,可真是少之又少。
其实,“于洪”这个名字并不神秘,有一段小历史。
从前,这里有一大片田,可谓沃野千里。
清初时,有满族于、洪两姓按八旗驻防居此,继有汉族陶、汪、卢、周四姓氏来此为于、洪两家当佃户。
有专家考证,满族人正式进入于洪地区是在后金天命六年(1621),这年春天,努尔哈赤率八旗大军进入辽沈地区,攻占辽阳、沈阳等大小七十多个城池城堡,其中也包括现在于洪区境内的一些军事要地。
《盛京通志》载,章义城(现彰驿镇)、净烟堡(现马三家镇静安堡)等,就是“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
当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后,将辽沈一带的新占领区,分别划分为八旗的管辖范围,估计,于洪屯当年的“于”“洪”两姓的驻防人家,也是这个时候进驻这里的。
起初,作为满人的禁封之地,汉人不能在这片土地上随意垦殖的。
1644年,清军入关,大概是“从龙入关”的原因,于、洪两户大批外迁,都跑北京跟随皇帝享福去了,这里也就逐渐荒废,最后只留下家族墓两处,于是大家都叫这里为“于洪坟”。
满族贵族纷纷入关,辽东大地也逐渐荒凉。
无奈,清廷只得对关外开禁。
顺治十年(1653),清廷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例则》,鼓励到关外垦殖。
口子一开,闯关东的人纷纷涌入。
于洪
这里又开始多了人烟。
据说,落户到于洪这里的,有黄、纪、贾、侯四姓家族。
可能这四家来得时间差不多,各户的力量对比也不悬殊,所以也不好随便叫个“黄家屯”、“贾家屯”等等。
那就找找附近比较有意义的参照物吧。
一看,这里原来叫做“于洪坟”啊,这个名字叫村名也不是很好听,挺让人忌讳的,干脆,就叫做“于洪屯”得了。
从此,于洪屯正式诞生,有专家考证,于洪屯的“诞辰”,应该在清顺治年间,距今已有360多年了。
真是让人恍然大悟,原来咱们听到的这个“于洪”俩字儿,还是个文物呢。
当年日俄会战,于洪屯生灵涂炭
于洪屯虽然是一个屯,可是这里地处陪都盛京的西部,位置很重要。
而在历史上,于洪屯曾经在一次战争中遭遇了重创,这场战争,让传承了几百年的于洪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日俄两帝国主义为争夺在中国东北的权益,于1904年到1905年在中国领土上展开了一场强盗战争。
清政府置国家主权于不顾,竟宣布“局外中立”,结果,遭殃的是老百姓。
1905年2月底,日军集结25万军队向驻扎奉天的37万俄国军队发起进攻,奉天会战爆发,至3月9日夜俄军被迫撤退,3月10日日军进入奉天,会战以日军胜利而告终。
奉天会战是日俄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也是最后的一次大会战,总计俄军损失近12万人,日军损失约7万余人。
这场会战中,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兵力,其中在奉天西郊的于洪屯进行的会战规模非常大。
于洪屯会战时间是1905年3月上旬,最终以俄军失败告终。
会战造成于洪屯、北李官堡、牛心屯、熊家岗子等附近村屯百姓的大规模逃离,中国百姓的房屋、人员损失惨重。
昔日安逸富庶的村庄,成为一片狼藉的战场,让人无限感慨。
其实,关于于洪屯的故事,这些只是一点点,而且故事也仅仅局限于于洪屯这一个地方,诸如当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于洪屯机场上起飞的战机建立赫赫战功等故事,已镌刻在历史的光环上。
如果推广开来,如今广义上的“于洪”,那故事可老鼻子了,留待以后咱慢慢唠吧!
来源:沈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