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电子线路 第1章
- 格式:ppt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24
通信电子线路1-2章教学设计简介本文档主要针对通信电子线路1-2章的教学设计,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1-2章主要涵盖了电子元器件的基本知识、电路分析方法、戴维南定理等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电子线路的原理与应用有深入的了解。
教学目标1.理解电子元器件的种类、特性、参数及应用。
2.掌握电路分析方法,包括基尔霍夫定理、戴维南定理等。
3.掌握电子线路中电压、电流、功率的计算方法。
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电子线路分析与设计。
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章电子元器件一、电子元器件的种类及特性1.半导体器件:二极管、晶体管、场效应管、可控硅等。
2.电容器、电感器、变压器等被动元件。
3.电源和信号发生器等主动元件。
2-4周,每周3学时,共计9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基础情况适当调整。
二、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1.半导体二极管的结构、原理及特性。
2.整流、放大、稳压等应用。
3.单向导电性元件与双向导电性元件。
5-6周,每周3学时,共计6学时,注重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二极管的理解。
第二章电路分析基础一、基尔霍夫定律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及其应用。
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及其应用。
3.基尔霍夫定律在串并联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7-9周,每周3学时,共计9学时,可结合实际电路进行分析实验。
二、戴维南定理1.戴维南定理的引用及其适用条件。
2.戴维南等效电路的推导及应用。
3.戴维南定理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10-12周,每周3学时,共计9学时,注重对戴维南定理的理解和实验操作。
教学方法1.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电子元器件进行探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重视实验教学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加深对电子线路的理解和应用。
3.建立互动式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评价1.期中考试,掌握学生对电子元器件的分类、特性及应用。
2.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电路分析方法、戴维南定理等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一章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应包括信息源、发送设备、信道、接收设备和收信装置五部分。
无线电的传播方式主要有 绕射(地波)传播,折射和反射(天波)传播以及散射传播,直线传播等,决定传播方式和传播特性的关键因素是无线电信号的频率。
绕射:频率越高,损耗越严重,传播的距离越短,因此频率较高的电磁波不宜采用绕射方式传播,通常只有中长波范围的信号才采用绕射方式传播。
电离层能反射电波,也能吸收电波,但对频率较高的电波吸收的很少,短波,无线电波是利用电离层反射的最佳波段。
只有当天线的尺寸大到可以与信号波长相比拟时,天线才具有较高的辐射效率。
这也是为什么把低频的调制信号调制到较高的载频上的原因之一。
调制使幅度变化的称调幅,是频率变化的称调频,使相位变化的称调相。
解调就是在接收信号的一方,从收到的已调信号中把调制信号恢复出来。
调幅波的解调称检波,调频波的解调叫鉴频。
第二章小信号调谐放大器是一种最常见的选频放大器,即有选择地对某一频率的信号进行放大的放大器。
它是构成无线电通信设备的主要电路,其作用是放大信道中的高频小信号。
所谓调谐,主要是指放大器的集电极负载为调谐回路。
调谐放大器主要由放大器和调谐回路两部分组成。
因此,调谐放大器不仅有放大作用,还有选频作用。
其选频性能通常用通频带和选择性两个指标衡量。
小信号调谐放大器的主要指标要求是:有足够的增益,满足通频带和选择性要求,工作稳定等。
并联谐振回路001L C L L CCCω===ω ( L C称为谐振回路的特性阻抗)并联谐振回路的品质因数是由回路谐振电阻与特性阻抗的比值定义的,即00000R R Q R CLL C===ωω回路的R 越大,Q 值越大,阻抗特性曲线越尖锐;反之,R 越小,Q 值越小,阻抗特性曲线越平坦。
在谐振点ω=ω处,电压幅值最大,当ω<ω时,回路呈现感性,电压超前电流一个相角,电压幅值减小。
当0ω>ω时,回路呈现容性,电压滞后电流一个相角,电压幅值也减小。
通信电子线路1-2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1.了解通信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掌握简单的电路分析方法;3.了解常见的电子元器件的结构和特性;4.能够通过实验验证电路的性能;5.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包括以下两个章节:1.第一章:基本电子元器件;2.第二章:基本电路分析方法。
3. 教学方法3.1 讲解法通过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通信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掌握简单的电路分析方法等内容。
3.2 实验法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让学生了解常见的电子元器件的结构和特性,能够通过实验验证电路的性能,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 教学流程4.1 第一章:基本电子元器件1.1 课前预习学生通过预习课本内容,了解电子元器件的分类和应用。
1.2 讲解和讨论教师讲解和讨论电子元器件的分类和结构特点,包括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集成电路等。
1.3 实验操作学生进行电子元器件实验,在实验中了解常见元器件的结构和特性,绘制IV特性曲线等内容,并记录实验数据。
1.4 总结和作业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并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布置相应的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
4.2 第二章:基本电路分析方法2.1 课前预习学生通过预习课本内容,了解基本电路分析方法。
2.2 讲解和讨论教师讲解和讨论基本电路分析方法,包括电路定理(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诺顿定理、戴维南定理等)和分析方法。
2.3 实验操作学生进行电路分析实验,在实验中掌握电路分析方法,分析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等内容,并记录实验数据。
2.4 总结和作业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并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布置相应的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
5. 教学评价1.参与实验操作的学生,根据实验报告的质量评分;2.考试成绩,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课堂表现,包括学生课堂参与度、课堂表现等。
6. 总结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讲解法和实验法,帮助学生了解通信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掌握电路分析方法,了解常见的电子元器件的结构和特性,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一章:通信系统导论1.为什么要有载波?为什么不直接将我们原始信号发射出去?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声信号为例子)将声信号变为电信号,然后传输,因为声信号损耗太快了。
然而,转变为电信号之后发现频率无法和天线匹配。
声信号的频率为,此时的波长是非常大的。
我们不可能做出这么大的天线。
同时,要是广播电台都用相同的频段,就压根不能正确接收我们想要的声信号,因为大家都混在一起了。
此时就需要将电信号加载在一个可调的载波上面,这个载波频率很高,一般都是几百千赫兹。
这样我们的天线就可以匹配了,并且大家可以分开使用不同的频段。
(PS:怪不得我们平时看到的广播电台的天线那么大,之所以不用更高频率的载波,为什么?)我们得明确,广播是由具体的应用场合决定的。
现阶段,调频和调幅都在用(调频能达到左右的频率),主要是受器件性能的限制。
器件性能相同的情况下,两者的效果相同。
但是一般来讲,调频的抗干扰性能会好一点。
频率越高,天线尺寸可以越小。
但是在相同距离下,路径传播损耗越大。
要达到相同的接收点功率,发射功率就要更大。
因此在实际中选择调频和调幅时,是根据具体的应用场合选择的。
因为总会存在一种最优的情形:成本最小,覆盖范围越大,器件易于实现,天线尺寸较小。
2.广播发射机的组成?图中的高频振荡最基本的是LC振荡器。
其产生的高频波一般称为载波,它的频率成为载频。
然而倍频只是将高频振荡产生的载波继续增大,因为一般的高频载波为了维持频率的稳定度,就会低于理想的载波频率的若干分之一。
因此倍频器是将载波频率提高到所需要的数值。
至于高频放大,我们先不说,等学了第三章我们再来解释。
调制方法主要是有三种:调幅,调频和调相。
电视中的图像是调幅,伴音是调频。
3.超外差式接收机选主要特点:把被接收到的高频已调信号的载波频率先变为频率较低的而且是固定不变的中频,再利用中频放大器加以放大,然后进行检波。
由于中频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中频的选择性与增益都与接受的载波频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