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定位新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语文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几点思考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学生群体的多样化,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成为了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下面就语文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几点思考进行探讨。
第一,平等互动。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师者高而生,学者低而就。
师生之间存在明显的权威关系,学生只是听从师长指导的对象。
而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师生间应该建立起平等互动的关系。
师长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主动发挥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实践者和探究者。
第二,友好沟通。
师生间的友好沟通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
传统师生关系中,师者严肃而孤高,学者敬畏而胆怯。
师生之间往往存在着严肃、封闭、沉默的局面。
而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师长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友好沟通,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以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感受,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教师要善于给予学生正面的鼓励和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动力。
关注学生发展。
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师长应该将学生的发展视为自己的责任,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优势和特长,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困惑和问题。
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才能建立起亲近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四,引导自主学习。
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师长应该从传递知识和信息的角色转化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角色。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第五,实施个性化教育。
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师长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育。
语文课堂中师生关系定位分析关键词:语文课堂师生关系对话“共享式”内容摘要:语文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旧的师生关系已不适应当今的教育,师生要共同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教师要搭建互动平台,创设对话式情境。
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中要意义。
在新课改理念不断推行的今天,我们十分强调教学要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就是强调以学生的感受为本,这样就不能回避与之相关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结成的一种最基本、重要的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 ,教师在学生面前有绝对的权威和话语权。
这种师生关系一不适应我国教育的发展,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语文课堂里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传统师生关系单向化、冷漠化、功利化倾向日益膨胀 , 而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正是传统师生关系异化的根源。
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指双方的“敞开”、“接纳”和“倾听”, 是指双方共同在场、相互理解、共同参与, 这种对话更多地是彼此接纳和共同分享, 是建立在主体间性的哲学认识论基础之上的。
对话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 , 促进了教学中“我—你”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当前对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倡导在本质上就是使教育成为一种完整的教育, 教育所培养的人是完整意义上的人, 拥有独立的思想、批判的意识、健全的人格, 能与教育者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时代的发展 , 主体间性应该成为当代师生关系的价值追求.因此,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设。
一、语文课堂中要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传统的师生关系1、教师是勤劳的教书匠,学生是忠实的“听众”教学过程是教师预设好的,忽略了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能达到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浅析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学生与教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群体,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之下,更应该理性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不代表语文学习全部由“主人”说了算;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代表教师的主导地位完全的丧失。
“放纵式”教学与“填鸭式”教学是两个极端,一个也不可取。
下面我就从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评价方式、教师的组织能力以及学生的主导地位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把握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1.教师的指导要及时--该出手时就出手先来看一个案例。
在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当课堂内容进行到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时,授课教师想要让学生抓住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
师提问:在文中找出体现“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句子,并分析。
生1:(很为难)不会。
师提示:这些句子是怎么体现“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生2:找出句子,并较为具体的分析了。
师评价:很好。
接着幻灯片出示自己预设的片段,加以分析。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要很好地分析句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一下子有点摸不着头脑。
此时,教师应该给学生以“抓手”,直接告诉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或哪些角度来赏析一句话,或者直接给出一个例子作示范,让学生模仿着来分析句子,“抛砖引玉”同样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
这样的话,学生为难情绪可肯定能得到缓解。
这样的训练久了,学生慢慢就会掌握其方法,那时教师再放手也不迟。
2.教师的评价要细致——不问则已,一问到底再说上面的案例。
语文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几点思考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权威教育观念,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教师通常是权威的代表,学生则需遵从教师的教导。
时代的变迁已经改变了这种关系。
现在的教师应该更多地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榜样,而不是权威的代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和学生平等相待,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只有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教师要注重情感沟通,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只有喜欢语文学科,才能更愿意学习和掌握知识。
在师生关系建立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教师要对学生友善、耐心,尽量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教师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情感联系,教师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使语文教学更为生动和有趣。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主导者,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
这种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创新。
现在的教师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也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意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促进语文教学更加优质和有深度。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引导学生正确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非常重要。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
也要给予学生信任和支持,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努力进取。
师生关系反思第一篇:师生关系反思师生关系反思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我觉得主要还取决于教师方面。
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努力的尝试:一、在生活细节中关心学生,主动亲近学生。
比如,上学路上,碰到学生主动跟他打招呼,尤其是平时不能主动接近老师的孩子,一定要争取更多的交流机会;碰到学生家长,要与他们交朋友,让孩子看到,家长和我们老师是好朋友,孩子自然愿意接近你了。
二、用幽默的性格吸引学生,拉近师生距离。
每个学生都喜欢比较幽默的老师,适当的时间、地点,幽默的言谈举止,有时候只需要一次,就会让学生记一辈子,让学生喜欢。
三、公平对待人和事,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班级的制度、纪律绝不能成为空文,一定要严格执行,让每个学生感到,老师处理问题就跟法官执法一样,丝毫没有偏差,学生就不会钻小空子,违反纪律。
孩子眼里看待事物往往很绝对,我们即使做不到那么绝对公平,也必须给学生解释清楚,让他心里真正服气,才会树立老师的良好形象,这是取得学生尊重的基础。
四、生动富有活力的课堂,是师生交流碰撞的主场。
在课堂上,老师的学识,民主的作风,与学生共学共成长的良好氛围,都酝酿着和谐的师生关系。
做到这几点,亦师亦友的关系形成了,和谐的氛围里,工作学习都是愉快的。
当然也存在问题,有的学生还是很怕老师的。
调查原因是,怕老师发脾气,尤其是学生自己犯错误的时候,更是远远躲着老师。
甚至有的孩子该跟老师讲的问题,请家长来跟老师说。
说明孩子跟老师还是有距离的。
关注每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努力。
从“打招呼”案例,到自己的亲身感受,我认识到:师生打招呼,不仅仅是礼貌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如何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问题。
处理好师生关系,主要靠我们老师一方的努力,班主任更是不可推卸。
学生渴望着被老师关注,渴望着亲近老师。
一、充分信任并真正尊重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
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也才可以赢得学生的爱戴。
语文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几点思考语文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师生关系的建立对于语文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往往呈现出一种权威性和单向性,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应运而生。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动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
下面就语文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几点思考进行探讨。
一、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将知识一厢情愿地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和教学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要树立尊重学生的观念,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是统治者,学生作为被统治者,教师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学生的角色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和管理者,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教学决策和管理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们学会互相合作、分享与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造能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同时也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使语文教学更加活跃和生动。
三、建立平等的沟通渠道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建立起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关系,使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和有效。
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定位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一、我国目前的师生关系我国目前的师生关系仍然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大体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师生之间的关系疏散当今学校组织中,一位语文教师担任一个班甚至好几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每班的人数大都在60以上。
教育形态日益趋向科学化与企业化,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密切联系。
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学媒介的广泛应用,远程教学的日益发展,为师生关系趋向疏散提供了可能性。
语文教师肩负着诸如批改作文等这样工作量很大的任务,这种情况下师生直接交流的时间就更少。
有些语文教师如果不热爱教育事业,那他与学生的关系就更可想而知了。
2、师生的关系趋于单向人际关系的类别很多,一个人与他人的接触,有些仅止于独特的一面,有些则必须广泛涉及多方面的关系。
前者如推销员与顾客的关系,后者如父母和子女的关系。
当前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教育的“选择”功能,强调学生应学一技之长,教师对学生的教导偏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较忽略人格的陶冶,分科教学后,师生关系进一步单一。
语文教师虽然可以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但在中国目前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许多语文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只偏重了知识的传授。
3、教学评价过于客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考查学生的成绩,包括认知(学业)及人格(操行)两方面的表现。
现代社会,教育实施逐渐制度化与标准化,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不得不排除个人情感因素,客观评价教学效果。
用分数来评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而人格的评定则主要看是否符合制度化的要求,如校规。
语文教师也是如此,这就导致学生觉得教师缺乏人情味。
4、师道观念趋于现实传统师道观念认为教师应具有完美的人格以表率群伦,有渊博的知识能启迪学生,要有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以献身教育工作为终生的追求。
语文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几点思考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发展的变革,语文教育也在不断探索创新,尤其是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上,不再是单向的传授和接受,而是更加注重互动、平等、尊重和关爱。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有几点思考,希望能够对语文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有所帮助。
要树立新型师生关系,就需要构建一个平等互信的教学环境。
师生关系的转变,需要双方都能够摒弃传统的权威思维,而是更注重平等的沟通和相互间的理解和尊重。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使得学生能够在平等的关系中更好地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理解,从而建立起互信的新型师生关系。
这就需要老师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搞等级差别,而是以平等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树立起与学生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和情感交流。
情感是师生关系中最为重要的线索,是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是师生之间关爱和理解的表达。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老师眼中的重要性和关注度。
而学生则需要主动向老师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烦恼、快乐和成长,使得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加密切,更加真挚。
只有通过情感沟通和情感交流,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情感共鸣,从而构建更加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上,要注重个性化的关爱和关怀。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和需求。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而不是一刀切的对待。
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和需要,提供个性化的关爱和关怀。
老师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并及时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只有通过个性化的关爱和关怀,学生才会感受到老师的真心关怀,从而愿意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更好地成长。
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构建引言: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师生关系的构建则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还可以对学生的性格品质、思维素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一、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学习习惯和认知能力,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策。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尊重,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比如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活动,倾听学生们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和进步情况。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学生,也更容易与学生建立起亲近的师生关系。
二、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怀和支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怀和支持。
教师既是学生的知识传授者,也是学生的心灵导师。
在学习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题,鼓励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在生活上,教师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扰,让学生感受到家人一般的温暖和关怀。
教师的关怀和支持可以让学生感到被尊重和被重视,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态,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和支持。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学习的路上,也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对教师的敬爱和亲近感。
三、建立和谐而民主的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和谐而民主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态度平和,言行一致,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权威,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构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情感态度,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师生关系建立的重要性师生关系的建立对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支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师生双方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为顺畅和有效。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不以权威姿态对待学生。
以关爱和理解取代严厉和苛求,注重身心健康,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倾听学生的心声,为学生提供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
注重师生间的沟通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合作互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项既复杂又长期的工程,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思考和不断实践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了实施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要注重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注重培养自由、开放的交流互动机制,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理解体验,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定位新思考
作者:李荘
来源:《教育界》2011年第25期
教学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所展开的师生协同活动。
它的具体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由于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协同活动,双方缺一不可,教学观念也必然涉及对师生关系的认识。
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一、传统教学观念中的师生关系
训诲——转化型教学,讲究师道尊严,师甚至和所谓天、地、君、亲并列。
这种师生关系实质上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师的尊严来自于道的尊严,学生尊师是崇道的表现,因而师的尊严实际上可以说是“狐假虎威”,“虎”者,道也。
如果离经叛道,则师将不师,甚至连人都不是了。
师道尊严其实依附于道学尊严。
师对生的统治实质上是道对人的统治,表现为思想、行为上的专制主义。
从起居洒扫、应对进退直至所思所想都对儿童实行极为严格的管束,使小学成为忠诚孝义的训练营地。
传授——训练型教学,以语文知识为最高权威,把少年儿童从君主专制主义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但师生之间仍无平等可言,因为它是以知识为权威对“无知”的学生所实行的另一种专制,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必循语文知识的规矩,亦步亦趋,稍有背离,仍然严惩不贷。
1999年4月12日《深圳法制报》报道: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在一篇题为《一件有趣的事》的作文中写到:“……老鼠见了我,吓得没命地跑,突然一头撞到墙上,四脚朝天地躺在地上,不省鼠事!”这就是孩子的灵性在闪光,我想大作家们见了也会为之赞叹的。
可老师偏偏就在这上面打了一个大杠叉,理由是成语词典上只有“不省人事”,而无“不省鼠事”。
教师为了守住知识的围城,毫不犹豫、决不手软地扼杀一切创新精神,哪怕只是一点萌芽也不放过,这难道不是一种祸害吗?开口说话,必循“知识”之规,下笔作文,必蹈“知识”之矩,绝难达到培养言语能力的目的。
把“发明蒸汽机瓦特是的”组词连成句子,如果答成“是瓦特发明蒸汽机”,错!写“是瓦特发明蒸汽机”这句话的小孩,绝望地说:“我完蛋了。
”
二、对传统观念中的师生关系的重新思考
我认为师生之间不只是传授知识与接受知识的智力关系,当把教学仅仅理解为传道授业时,就把教师贬值为传授知识的手段,而学生则被贬值为这种传授的产品了。
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中,这种关系竟恶化到了相互工具化的地步。
教师把学生看成是生产“分数”的机器,以学生所获得的高分作为自己评定职称、获得优厚待遇、提高自己地位的工具,学生则把教师看作是帮助自己获得高分以升入理想的高一级学校的工具,从而成为教育腐败滋生的根源之地。
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有的教师不惜一切手段(包括体罚和变相体罚)向学生榨取高分。
在这里,师生之间没有任何温情可言,有的只是敌意。
若能如愿以偿,尚可相安无事,否则,教师将成为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告状控诉的对象。
表面上看,教师因拥有知识而富有权威,实际上都始终
怀着生产劣等产品的忧虑,甚至恐惧,而这种忧虑与恐惧,又总是时时迫使他对学生采取更为严厉的手段,同时这无疑在酿造学生的敌意。
三、对话关系,师生关系的新定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
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学生之间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我认为,师生之间这种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就是对话关系。
在对话关系中,对话双方是平等的。
这就要求教师实现角色的转换,由驯化者、传授者转换为对话者,抹去头上那作为布道的教主、知识的权威的光环。
若能以对话老师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这绝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恰恰说明他有可能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
同样,以知识的权威自居的人,应该学一学庄子笔下那个“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的井蛙,到海边走走看看,就会发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
作为一个教师,值得自豪的不是别的,而在于他乐于和学生一起,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攀登之中,由驯化者、传授者向对话者的角色转换。
其实,我国在“师道尊严”的传统之外,还有“教学相长”传统。
唐朝的柳宗元认为:“从师”即“取友”,要“交以为师”,“以其余易不足”。
明代的李贽说:“余谓师友原是一样,有两样耶?但世人不知友之即师,乃以四拜受业者谓之师;又不知师之即友,徒以结交亲密者谓之友。
”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师生的对话关系中,相互关爱是值得特别强调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总强调“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教师爱护学生,这诚然是对的,但又有片面之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教师为什么不能给予尊重,教师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为什么不能给予关爱?当然,完全不必废止这个口号,而应是:教师尊重爱护学生,学生尊重爱护教师。
正是相互关爱,才使平等富有意义,真诚成为必要,合作变得愉快。
爱,是推动师生双方在对话中不断深入的动力。
雅斯贝尔斯认为:“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
”
四、结语
我们之所以要在语文教学中特别强调在师生之间建立对话关系,是因为对课文理解不可能只有一种唯一正确的理解,应当是百家争鸣。
在写作中不应排斥个人的认识和情感,而要百花齐放。
独到的见解、独特的感情应当受到欢迎;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应当受到鼓励。
教师既不能代替学生生成意义,也不能将自己的悟解移注给学生;既不能代替学生生成说写的意向,也不能硬性规定学生说什么,怎么写。
教师只能和学生一起探索,相互言说、相互倾听、相互切磋、相互分享、相互融合。
语文教育活动主要是学生与他者的对话,语文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组织、促进学生与他者的对话,并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启发,引导、点拨、帮助。
语文教学对话有别于一般的对话,它具有自觉的、鲜明的、充分的教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