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杂志2010年第11期--甘肃马家塬战国墓马车的复原_续一_赵吴成
- 格式:pdf
- 大小:3.66 MB
- 文档页数:13
甘肃近年重大考古新发现作者:严存义赵剑飞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11期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沉淀了无数璀璨瑰丽的文化珍宝,堪称中国文物的宝库。
据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甘肃省共发现野外不可移动文物13284处,其中古遗址8594处、古墓葬1919处、古建筑1187处、石窟寺337处、石刻750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43处,其他文物122处。
甘肃全省馆藏文物42.93万余件(组)件,一级文物3240件(组)。
其中以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的遗址墓地、长城遗址、简牍、石窟遗址和汉代到宋金时代的城址数量最多,保存也较为完好。
近年来,甘肃省文物部门加大文物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力度,开展了一大批专题科研性和区域性文物考古发掘项目,在中华文明探源、早期秦文化和史前文化考古研究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特别是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礼县大堡子山遗址、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三个考古发掘项目荣获“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极大地丰富了甘肃省考古学内涵,巩固了甘肃文物大省的地位。
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礼县大堡子山遗址位于礼县县城以东13公里处的西汉水北岸。
20世纪90年代初,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掘,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2006年,甘肃省文物部门进行抢救性发掘,当年调查、钻探面积达15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3000多平方米。
通过调查与钻探,发现城址一座、夯土建筑基址26处、中小型墓葬400余座以及较丰富的文化层堆积。
后期主要发掘了21号建筑基址、祭祀遗迹和少量小型墓葬。
其中,祭祀遗迹包括乐器坑和人祭坑两部分,乐器坑内的木质钟架(仅存朽痕)旁依次排列3件青铜镈、3件铜虎(附于镈)、8件甬钟,镈和甬钟各附带有一件青铜挂钩。
青铜镈中最大的一件通高65厘米,舞部及镈体部以蟠龙纹为主要装饰;四出扉棱为透空的纠结龙纹,造型华美;鼓部素面,有铭文20余字,内容甚为重要。
大堡子以乐器坑为代表的祭祀遗迹是在该遗址遭大规模群体性盗掘后幸存下来的,对于被盗秦公大墓墓主身份的确认以及早期秦人的礼乐制度、祭祀制度、铜器铸造工艺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
出版物刊名: 考古
页码: 25-3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8期
主题词: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墓地;战国时期;实验室考古
摘要:马家塬墓地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桃园村。
该墓地自2006年开始发掘,其独特的墓葬形制、装饰华丽复杂的车辆、由大量的金银和各种质地的珠饰组成的人体装饰等,反映了战国晚期生活在当地的西戎部族的文化面貌和丧葬习俗,对研究当时甘肃东南部地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秦戎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该墓地已发掘的墓葬大体可分为两侧为阶梯式墓道而中间为斜坡墓道的竖穴木椁墓、阶梯式墓道竖穴偏洞室墓、竖穴木棺墓和竖穴土洞墓四类。
其中第二类墓占绝大多数,第一、四类墓目前各发现1座,第三类墓发现2座。
大多数墓葬随葬有装饰复杂的车辆。
马家塬墓地自2006年开始发掘以来,2007~2009年对该墓地进行了连续发掘。
2006~2008年的部分发掘墓葬简报已刊出[1],现将2008~2009年发掘的M5、M7、M8、M13、M16情况简报如下。
一M5小型墓,位于M2西南侧。
该墓形制特殊,不同于马家塬墓地以前所发掘的墓葬,为竖穴土坑墓,墓口呈方形,口大底小。
方向52°。
东西长4.5、南北宽4.05、深6.25米。
竖穴中随葬有1辆车及46具马、牛、羊的头骨和蹄,在竖穴的北壁东部另挖一个长3、宽1.5、深1.96米的坑,其内置棺木。
西北角立有铁矛,通长4.42米(图一、二)。
此墓盗扰严重,尸骨无存。
残存有车辆和棺木残件。
车辆仅残留有车、车衡、车轭、车舆左侧板和左车1件、右轮铜花饰8件及其他车饰件和车器(图三)。
车向东,车舆左侧板髹黑漆朱纹,上贴以铜方形镂空花饰、银箔三角形镂空花饰和银狼形饰、大角羊、大角鹿、凤鸟等装饰。
残存的随葬器物有金、银、铜质的车器和车饰,另外还残存有皮条、铁戈等。
金狼形车饰1件(M5∶24)。
制法和造型与银狼形饰相同。
头向左。
高5.9、宽8厘米(图八)。
金鸟形衡末饰1件(M5∶22)。
以较薄的金片制成,在一端呈圆弧形、一端为直边的长方形框内镂刻出相对的鸟形图案。
鸟呈侧面形象,回首,巨喙下钩,头上有冠,单足屈曲,尾部羽毛散开,其中一羽向上卷曲。
长10.7、宽6厘米(图五)。
银车轭饰1件(M5∶42)。
长方形,四周有窄边框,宽度不一。
边框内镂刻五组连续的卷草纹图案。
边框和花纹上錾刻有细线和小点。
长19、宽3.8厘米(图六)。
银大角羊3件。
残片,以较薄的银片剪切和镂刻成形,并在身体上錾刻出细线和小点装饰。
标本M5∶33,颌下残留有胡须,角较大,自头顶延伸至腰部呈花边半弧形。
残高4.8、宽6.5厘米(图七)。
银狼形车饰3件。
以较薄的银片剪切和镂刻成形,身体上錾刻出细线和小点装饰。
张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08~2009年发掘简报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图一M5平、剖面图1、23.铜泡2.错金铁条3、12.银花饰4.铜花饰5、15.料珠6.铁矛7.骨器8.残铁块9.铁剑10、24.银狼形饰11、14.铜扣13.金残片16.银棺饰17.铁块18、19.铜车轮饰20.车舆方形花饰21.铜车22.车衡、车轭25、27~31.银车饰26、33.银大角羊32.银三角形车饰□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08~2009年发掘简报2010年·第10期图三M5车轮纹饰复原嘴露齿,四足交错,呈行走状,形象生动。
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10~2011年发掘简报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战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文化交流(10JJD770014)”和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的资助。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自2006年考古发掘取得重要发现后,我们对此墓地进行了跨年度连续发掘,至2009年共发掘清理墓葬20座,简报已刊布[1]。
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底,对此墓地进行第五、六年度的考古发掘工作。
新发掘出土了位于墓地东北部的5座中、小型墓葬(编号M18~M21、M59)。
根据以往发掘积累的经验,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墓地出土文物,在发掘现场只清理出车和棺木等遗物的轮廓,后期套箱提取至室内在可控环境下进行发掘清理。
现将M18~M21、M59发掘情况简介如下。
一M18中型墓。
位于墓地东北角,向东南15米处为M16,向南11米处为M15,向西南9.5米处为M14。
墓葬开口于现代耕土及垫土层下,保留部分原始地貌,呈北高南低的坡状堆积。
墓道方向265°。
墓葬结构为阶梯式竖穴墓道偏洞室木椁墓。
墓道开口呈北高南低的斜坡状,高差0.8米。
坑口平面近梯形,东宽西窄,东壁宽5.4、西壁宽4.2、东西长12.85米。
坑壁斜直,呈口大底小的斗状,修抹平整。
底面近长方形,东西长5.5、南北宽3.05~3.1米,距开口6.2~7米。
墓道西端共有八级台阶,阶壁垂直,其中第一至六级台阶呈北高南低的坡状,第七、八级台阶面较平整。
阶宽0.55~1.15、高0.23~1.05米。
其中第四级台阶面中间略凹,偏西放置牛腿骨一段;第五级台阶中间偏北放置牛肋骨;第七级台阶局部为熟土夯筑。
墓道内填土为灰褐色五花土,土质疏松,夹杂有红褐色陶片及料薑石等,坑底部有一层掏挖墓室后遗留下的浅黄色垫土,厚0.15~0.2米。
墓道中随葬车2辆,车辀向东,相互叠压,车上各置一伞。
由东向西分别编号为2、3号车。
甘肃张家川战国古墓里的秘密▲张家川川王乡马达村古墓的挖掘现场▲挖掘工作者仔细清理车轮▲马家塬遗址的保护现场工作人员现场勘查工作人员小心地清理骨骸边的泥土马家塬遗址及墓葬位于张家川县木河乡桃园村马家塬,面积约80万平方米,其中墓葬面积约3万平米。
该墓葬于2006年下半年开始发掘,当年先后发掘墓葬3座,出土豪华车乘、青铜器、车饰件、金银箔饰片、釉陶珠、玛瑙、错金银铁器、陶器等文物1600余件,不仅文物数量多,而且档次很高。
2006年10月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2月17日由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树立了保护标志碑。
2007年4月8日该遗址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专家们一致认为:马家塬战国古墓出土的文物形制独特、规模宏大,具有很高的学术和考古价值,在国内极为罕见。
张家川地下蕴“宝藏”张家川在历史上是秦国领地,该县木河乡桃源村北山上古墓交错,引来了不少盗墓贼。
2006年8月4日,3名盗墓贼在盗掘古墓时,被民警抓获。
抓获3名盗墓分子后,民警顺着绳索下到墓穴查看,发现竟是一个很大的墓室,遂向局领导做了汇报。
记者在考古挖掘现场看到:经过三个多月的挖掘,截至目前,该墓葬已成功清理出3个墓室。
一号墓室墓基距地面有12米深,主要发掘出土了豪华的铜车及殉葬的马牛遗骸。
记者发现,该马车虽经地下千年埋葬,但仍能看出车身颜色为黑红相间,车体锍金,车轱辘周围包铜,直径1.5米左右,整个车体大小与实物相同,依据车马装饰的豪华程度可以推测出,此车应是古时地位显赫人物出门乘坐的马车。
相邻的二号墓室出土一具女尸,因墓内尚未发现有文字记载的东西,因此不能确定墓主的身份及确切年代,也无法断定二号墓室的女尸是不是墓主。
与一、二号墓室相距不远的三号墓室出土的还有互相堆积的四辆铜车马,据现场发掘的专家介绍,目前推测被清理出的四辆马车是从墓室侧面依次滑入6米深的墓坑内的,在马的头骨周围发现了大量的金银、玛瑙、铜鼎和陶罐等物,可以推测,当时墓主下葬时,是用活马殉葬的。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出土车厢侧板的实验室考古清理韩飞(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王辉(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马燕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科技保护中心研究员)2006 年8~12 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张家川县博物馆对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此次发掘的 3 座墓葬,出土陶、铜、金、银、铁、骨及玛瑙、绿松石、琉璃等器物2200 余件,多为车马器和车马饰,另有一部分饰件还保留在车厢侧板上[1]。
而依附于车厢侧板的饰件,由于其木质或皮质基体已不存在,以及墓室坍塌和盗洞的影响,饰件叠加、堆积等现象明显,现场考古清理比较困难。
为保护这批文物,发掘者在现场采取了石膏封护、整体提取的方法,对 M3 墓室车厢侧板进行了提取。
为保护车厢侧板,同时获取相应的考古信息,2010 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科技保护中心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了项目组,对 M3墓室车厢侧板进行初步的实验室考古清理。
现将工作中的收获报告如下。
一实验室考古清理的概念“实验室考古清理”一词,最早见于《考古》2009 年第7 期《浙江瓯海西周土墩墓出土青铜器的实验室考古清理》一文。
文中提出,实验室考古清理既是田野考古的延续,又与田野考古相区别。
除了应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剥离、提取文物并进行必要的检测外,还应该注意发现新的文物、现象和信息,观察文物和相关信息之间的联系,并将它们保存和记录下来,以供下一步考古研究使用,这就是实验室考古清理的基本内涵[2]。
实验室考古清理是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保护相结合。
相较于考古发掘的现场保护,实验室考古清理为工作人员提供了更好的文物保护环境和保护设备,而由于没有考古发掘现场清理时间的限制,实验室考古清理能更加细致地对考古信息进行收集和保存。
因此,实验室考古清理工作的进行往往是考古工作者与文物保护工作者协作完成,兼顾出土文物的保护需求和考古信息的准确、有效保存。
本次对张家川马家塬出土车厢侧板的初步清理工作,即基于实验室考古清理的概念进行。
84甘肃马家塬战国墓马车的
复原(续一)
赵吴成(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
85
甘肃马家塬战国墓马车的复原(
续一)
□
862010年·第11
期
87
甘肃马家塬战国墓马车的复原(
续一)
□
882010年·第11
期
89
甘肃马家塬战国墓马车的复原(
续一)
□
902010年·第11
期
91
甘肃马家塬战国墓马车的复原(
续一)
□
93图二八M15出土Ⅰ
型车复原图
图二六铜车舆肘件(M1∶29-3)图二七车舆后门“Γ”形饰件背面(左:铁质,右:铜质)(图二六)。
纵杆穿孔过横杆,髹黑漆,与上村岭
虢国墓地1272号坑第3号车的周栏结构相同。
M3的Ⅲ型车车舆,也是木栏式结构车舆,只是
用皮革蒙面,皮革接口处用革带“×”形缝制,
并有朱漆彩绘装饰。
前轼低于左右侧栏,车舆后留有缺口。
车轮装饰多以黑朱相间装饰车辐(图二
一)。
车毂装饰黑漆朱绘,加石绿、石青、白色填绘纹饰(图一五、一六)。
甘肃马家塬战国墓马车的复原(
续一)□
942010年·第11
期
95
甘肃马家塬战国墓马车的复原(
续一)
□
962010年·第11
期
·新书介绍·
北京地区基督教史迹研究
吴梦麟熊鹰著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世界闻名的古都与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上的北京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至今还在地面和地下保存了许多年代久远、种类丰富、价值很高的遗迹遗物,基督教文物遗存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基督教史迹和文物,有它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内容,抢救保护、整理研究此类文物已是刻不容缓。
本书力图通过对基督教史迹和文物的研究,向读者介绍基督教传教士在元、明、清时期来华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情况,使这些遗迹遗物在研究当年“西学东渐”、“东学西渐”过程中的作用得到科学的论证与评价。
文物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大16开平装定价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