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复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语文复习必修一教案教案标题:《语文复习必修一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必修一中的重点知识点和技能,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升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复习必修一中的重点知识点,包括词语的理解、句子的分析和篇章的解读。
2. 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本《必修一》及相关辅助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阅读材料和写作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本单元主题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本单元的复习有何期望和困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复习重点知识点(20分钟)1. 复习词语的理解:通过课堂讲解和例句分析,复习本单元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拓展运用。
2. 复习句子的分析:通过课堂讲解和例句分析,复习本单元中的重点句式和句子结构,并引导学生进行句子的变换和拓展。
3. 复习篇章的解读:通过课堂讲解和篇章分析,复习本单元中的重点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篇章的解读和分析。
三、阅读理解训练(25分钟)1. 提供一篇与本单元相关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分组讨论学生的答案,并进行答疑和讲解。
四、写作训练(25分钟)1. 提供一个与本单元相关的写作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写作。
2.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思路的整理和组织,提供写作指导和范文示范。
3.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修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不去耕耘,不去播种,再肥的沃土也长不出庄稼,不去奋斗,不去创造,再美的青春也结不出硕果。
不要让追求之舟停泊在梦想的港湾,而应扬起奋斗的风帆,驶向现实生活的大海。
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欢送查阅!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1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荆轲不畏-,勇敢坚忍的精神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2、学习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串-【课文分析】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平安,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
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表达,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教学设想】1.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在疏通词句和讲读的根底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故事——荆轲刺秦王。
(板书课题)简介荆卿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在教学过程中,一份精心设计的教案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
以下是一份针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教案范本,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程准备和指导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理解文本主旨,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选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一篇经典文学作品,如《诗经》中的《关雎》,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特点,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短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不懂的词汇和句子,准备提问。
3. 教师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包括诗歌的背景知识、作者信息、诗歌内容及其艺术特色等。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以及语言特点,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经典的文学评论或研究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6.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简短的诗歌,或者对所学诗歌进行现代语境下的改编。
7.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反思与改进:课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对教案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必修一总复习教案(共6课时)高语必修一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必修一课本的整体情况及部分重点课文的内容,开掘写作素材。
2、复习巩固必修一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的语音和字形,以及重点词语的运用。
3、复习巩固必修一课本中的有关文言知识。
4、背诵默写必修一课本中的有关课文。
教学设想:1、主要就与高考联系紧密的课本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复习。
2、课堂复习计划用6课时,联系及讲评4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复习必修一课本总体回顾:课本结构、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
1、了解必修一的课本结构。
2、了解重点课文的内容。
二、总体回顾。
必修共设置四个专题“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从四个角度引导我们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思考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
青春,是人生意识日益觉醒、情感世界日益丰富多彩的岁月,是以挑战者姿态迎接一切的年龄,是人理性地追问生命旅程方向的季节。
其间,人生的感悟与梦想,成长的欢乐与烦恼,在这里都汇成了一支独特的旋律。
我们要在青春旋律的歌唱中感受生命的多彩,编织人生的梦想,实现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丰盈。
由三个板块组成:1、“吟诵青春”:这是一组不同时代歌唱青春的诗作——《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的激情,明确青春的使命。
(课堂示范)2、“体悟人生”:《十八岁和其它》、《我的四季》两课以人生为话题,要求面对现实情景,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体验感悟青春话题。
3、“设计未来”:《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我的五样》两课从未来层面设计一组活动,思考生命意义、人生道路,在青春成长中寻找陪伴自己的心灵挚友和精神家园,在多梦的季节规划人生。
(二)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人从蒙昧而走向智慧,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只有充分利用前人的知识积累,读书学习,人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追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3单元复习教案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 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 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1・(教师投影,学生欣赏)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4分)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教案全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教案全集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教案【背景资料】一、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
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沁园春》:词牌名。
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
《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
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
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示范教案】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
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篇1)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_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我校地处郊区,学生基础较差,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3重点难点1、理解*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重点理解*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难点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荆轲刺秦王二、导入新课在春秋战国的历史画卷上,有一位人物,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他是谁?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各种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去一感荆轲的侠士形象。
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下这篇*的出处。
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_、勇于斗争的行为。
高中语文课本同步复习教案一、复习目标1. 梳理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学作品、文化知识点以及语言表达技巧。
2. 通过习题训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二、复习内容1. 文学知识回顾:重温本单元涉及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主旨、风格及其作者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2. 语言知识梳理:整理本单元出现的重点词汇、成语、句式结构等,并通过例句加深理解。
3. 文化背景探索:探讨文学作品中反映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
4. 写作技巧提升: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结构布局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复习方法1. 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就某一文学作品或文化知识点进行深入讨论,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文学片段,让学生分析其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3. 模拟练习:设计模拟题,如文学作品赏析、文言文翻译等,检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 自我检测:提供自测题目,鼓励学生自主复习,及时反馈复习效果。
四、复习进度安排1. 第一周:重点回顾第一单元的文学知识,每天至少一小时的专项复习。
2. 第二周:深入梳理语言知识点,每日进行词汇和句式的强化训练。
3. 第三周:探索文化背景,结合历史课程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4. 第四周:提升写作技巧,通过模仿经典作品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五、评价与反馈1. 同伴评价:学生相互检查作业,提出建设性意见。
2.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提供专业的指导。
3. 自我反思:鼓励学生记录复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以便更好地调整学习策略。
六、注意事项1. 复习时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避免孤立记忆。
2. 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同时要敢于创新,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
3. 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遇到困难要及时寻求帮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6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6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1 教学目的1、理解戴望舒及象征诗歌,提升诗歌鉴赏才能和审美才能。
2、反复诵读,感受意境,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3、讨论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学会从深层次体味感情。
教学重点鉴赏姑娘的形象。
教学难点探究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曲《丁香花》让我们认识了唐磊,一把木吉他,一曲简单的音乐,诉说着一个凄美的故事。
梦蝶的出生是她痛苦的开场,她仁慈、纯洁,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世间万物,她清澈的眼眸里透射出的是对安康的渴盼,他的逝去是痛苦的完毕,也是幸福的开场。
伊人已乘风去,唐磊只能借《丁香花》祭奠曾经的友谊,音乐中唐磊沙哑的声音忧伤地诉说着这个凄美的故事,让人不免潸然泪下。
每听这首歌,在唐磊的淡淡的哀愁中总能想起一位诗人,他也曾撑着油纸伞,单独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希望缝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他就是——戴望舒。
二、作者介绍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现代派诗人。
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近雨巷,走近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两遍录音,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第一遍学生合上书本,静听。
第二遍学生同时看书。
)消沉、孤独、惆怅、失落、无奈、伤感,弥漫着一种纤细朦胧的凄美。
2、模拟朗读(2~3人)四、再读课文,研讨问题作者为了能营造“消沉、孤独、惆怅、失落、无奈、伤感”的情调,表现“纤细朦胧的凄美”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6个,主要是3个。
语文必修一复习教案
一、复习内容
第一单元现代诗歌
《沁园春•长沙》(景与情)、《雨巷》(意象与象征)、《再别康桥》(意象、情感与韵律)、《大堰河——我的保姆》(人物形象、排比反复手法)
第二单元文言文
了解历史人物、弄清历史事件、落实文言知识。
第三单元写人记事散文
揣摩人物言行、心理,体察人物个性、情操;叙事中表现的情感倾向。
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
新闻和报告文学的结构、特点。
梳理探究
汉字、对联、新词语与流行文化
名著导读
《论语》(孔子的思想、名句段的理解与背诵)
二、课时安排
文本复习7课时
课本知识梳理练习2课时
小练习2课时
综合训练3课时
作文2课时
(不含早自习计16课时)
三、教学过程
文本复习——课本知识梳理练习——小练习——综合测试——作文
附消息的写法:
1、标题
消息的标题,分眉题(又称引题、肩题)、正题(又称主题、母题)和副题(又称辅题、子题)。
出现在报刊上有如下几种情况:
(1)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一般有三行,即中间一行是正题,是标题的核心,用来揭示主题或提示重要事实;正题上面一行是眉题,用来引出正题,说明事实,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含义;正题的下面一行是副标题,用来补充说明情况或说明正题或依据。
双行标题。
其一,出现正题和眉题。
其二,出现正题和副题。
(2)单行标题。
单行标题只有正题。
消息的标题,力求言简意明,平易亲切,准确新颖,富有吸引力。
采用哪种标题,要酌情而定。
2、导语
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它是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
平常所说的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原因就在于此。
导语常采用以下几种写法:
叙述式、提问式、描写式、评论式、引用式。
3、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
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4、背景
背景是指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意义,是为充实内容,烘托和突出主题服务的背景既可在主体部分出现,也可在导语或结尾部分出现,位置不固定。
5、结语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
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消息的结尾方式有小结式、评论式、希望式等。
有的消息,事实写完,文章就止住了,结尾就在事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