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精神活动的载体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唯物论知识点唯物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体,意识和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本文将介绍唯物论的基本概念、唯物主义的历史背景、唯物辩证法以及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等知识点。
一、唯物论的基本概念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和本体,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唯物论强调客观实在性和物质的客观性,把物质看作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唯物论与唯心论形成鲜明对立,唯心论认为意识和精神是世界的本源。
二、唯物主义的历史背景唯物主义在古代就有一定的雏形,但真正成为一种系统的哲学学说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推动了唯物主义的发展,唯物主义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笛卡尔、洛克、伏尔泰等人的唯物主义思想。
三、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它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通过斗争和矛盾的统一解决,事物才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唯物辩证法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四、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唯物主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唯物主义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演进。
唯物主义也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引导人们追求真理、进步和幸福。
唯物论是一种重要的哲学观点,它强调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客观规律的存在。
唯物主义的发展受到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唯物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的规律。
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研究唯物主义,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唯物论名词解释唯物论,又称物质唯物论,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在,意味着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也是现代科学的基本思想观念。
下面将对唯物论这一名词进行解释。
一、定义和起源唯物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起源于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哲学思想。
在中国,唯物论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主张“道”是宇宙的根源,物质是无限变化的体现。
而在古希腊,唯物论由早期的自然哲学演变而来,以提出世界的物质起源和变化规律为核心观念。
二、唯物论的基本原理1. 物质决定意识: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和根源,是意识和精神存在的先决条件。
物质的变化和运动决定了人们的意识和思维。
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论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物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通过实践与物质世界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对世界的认识。
三、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唯物论与唯心论是哲学上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唯心论主张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的产物,意识决定物质;而唯物论则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物质的属性。
两者的争议涉及到对宇宙本质和人类认识方法的不同看法。
四、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应用了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变革的基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
总结:唯物论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在,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并且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唯物论的提出和发展对于今天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唯物主义原理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体,意识和精神都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强调客观存在的重要性,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基础。
唯物主义原理是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它对世界的本质、发展规律和认识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总结。
首先,唯物主义原理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它指出人的意识活动是由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所决定的。
意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活动,它是物质发展的产物,不能脱离物质存在而存在。
唯物主义原理认为,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唯物主义原理强调,要正确理解和处理意识问题,必须从物质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物质的规律和发展过程。
其次,唯物主义原理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体。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客观存在和本质属性,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一切存在的基础。
唯物主义原理指出,物质具有客观性、客观规律性和客观发展性,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客观基础,也是人类认识的客观对象。
唯物主义原理认为,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必须从物质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物质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
再次,唯物主义原理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起点和动力。
唯物主义原理指出,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接触和改造,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和手段。
唯物主义原理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人们才能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发展认识,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最后,唯物主义原理强调辩证法是认识的方法。
唯物主义认为,辩证法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根本方法,是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式。
唯物主义原理指出,辩证法是一种全面、历史性、发展性的认识方法,它强调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强调对事物的历史发展和变化,强调对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统一规律的把握。
唯物主义原理认为,只有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本理论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两个重要学说,它们给人类提出了深刻而独特的见解。
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实在的事物是本质先于精神的,他们认为客观存在应当是最终的指导原则,所有的精神活动都是与客观实在的物质性事物的相互作用。
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存在是真实的存在,而客观存在受从物质条件而决定的,是一种自然规律的过程。
而精神的活动则是由物质性的存在的影响而发生的。
唯心主义认为,客观存在必须源于人的精神活动。
他们认为精神与物质是互相关联的,但精神活动本身却是客观实在的,是物质性客观实在的基础。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才能发挥真正的活动功能,人的行为是因为它的客观实在,而不是基于物质性条件的驱动。
两种学说的差异,反映了古代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各种思想的呈现,也阐释了有关客观实在的本质和人的精神活动的影响的关系。
两种学说的结合,也更加强调了“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相互关联,并提出了人类认识宇宙的“双重窗户”的概念,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许。
唯物论的主要观点唯物论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物质的,而精神只是物质运动的产物。
唯物论的主要观点包括物质第一性、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否定一切否定、唯物辩证法等。
一、物质第一性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只是物质的产物。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可以感知和观察的。
而精神只是主观意识的表现,它是不能独立存在的。
因此,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体,精神只是对物质的反映。
二、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唯物论认为物质的本质是运动。
物质不停地运动着,它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
物质的运动包括质量、能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
物质的运动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可以被感知和观察的。
三、否定一切否定唯物论认为一切否定都是相对的,都有其相反的肯定。
一切否定都是有条件的,都是暂时的。
唯物论主张要从事实出发,从实践中得出结论。
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真理。
否定一切否定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
四、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唯物论的辩证法,它认为世界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对立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矛盾的斗争,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唯物辩证法还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不断发展的,每个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
因此,唯物辩证法主张要尊重历史和现实,要从历史和现实中吸取经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总之,唯物论的主要观点包括物质第一性、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否定一切否定、唯物辩证法等。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通过实践的检验,不断完善自己的世界观,推动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唯物论的原理范文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体,而意识和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的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物质第一性: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一切存在的基础。
物质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并通过运动和变化来表现出其特性和规律。
意识和精神活动是物质的产物,不能超越物质的范畴。
2.社会的观点:唯物主义强调社会性对个体的决定作用。
个体的认识和意识是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因素对个体的思维和行为具有重大影响。
唯物主义批判了唯心主义关注个体思维和感受的片面性,提出了社会实践和社会历史的重要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变革是由群众斗争和实践推动的。
3.人的观点: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物质的高级形式,具备理性思维和意识活动的能力。
人类的思维和认识是通过对物质世界的感知和分析而形成的,人的认识能力是受制于物质的感知能力和大脑的生理机制。
唯物主义对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研究。
4.本质和现象的辨证关系:唯物主义强调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
现象只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形式,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的表现来揭示。
唯物主义特别强调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不是片面关注现象的表象和外在特征。
5.实践的观点: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基本标准,是从现象向本质认识的最直接途径。
人们通过实践来改造和认识世界,从而逐步提高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起着重要的作用,实践所得的经验和教训反过来又能指导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6.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观点: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事物的变化是由内部矛盾和力量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渐进性,历史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在历史演进中逐步演变。
唯物主义的原理是对物质世界和人类认识的本质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究的结果,它是一种科学的哲学观点,对思维方法和行为准则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唯物主义的原理是哲学思辨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源泉。
政治必修4唯物论知识点总结政治必修4唯物论知识点总结: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理论意义: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
政治必修4唯物论知识点总结: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包括简单的位移、过程、人类思维运动。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政治必修4唯物论知识点总结:物质运动与空间、时间的关系时空相对性、可变性;时空的无限性、有限性;(1)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3)时间、空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
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越的,超越有限即趋向无限。
唯心主义:精神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本文导读:应该说,“理念论”比“唯心主义”翻译得更为准确,后者已成为通用的词汇。
如今学界将柏拉图形上实体的“eidos”(forms),称为“理型论”,用以区别观念论的观念(ideas),观念是由经验而来;柏拉图的理型,却不是由经验而来的;因此,“理型”会是比较适切的翻译。
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则认为哲学可分为两大派别,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或理念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用非马克思主义的话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绝对客观的,也是绝对物质的,都是绝对真实的,万事万物自我演化的,独立于意识之外。
而唯心主义的核心是世界不是绝对客观的,世界依附于意识而存在,无客观实践论证坐标。
唯心主义对心(广义)的定义:一切抽象事物的总称。
对praktisch-idealistisch的翻译和诠释中可知,唯心主义并不是哲学领域里独有的现象。
那么,这个“实践的唯心主义”是如何定义的呢?它与哲学唯心主义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马克思(Marx)在《费尔巴哈》中的另一段话为此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线索:对现存经济界限的这种唯心主义的表达(idealistische Ausdruck),不仅仅是纯粹理论上的,而且也存在于实践的意识(praktische Bewu?tsein)当中;就是说,使自己获得独立并同现存的生产方式对立的意识,不仅构成宗教和哲学,而且也构成国家。
这里,人们的社会意识被分成两大类:实践的意识和理论的知识。
公共权力或国家被归之于实践的意识。
这个分类对于扩展唯心主义这一概念至关重要。
既然公共权力的一般本质是意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它就可能变成唯心主义化的权力——国家。
唯心主义的概念只有对于意识这种第二性的事物才是有意义的。
根据这段话所蕴含的广义唯心主义的定义,与哲学唯心主义定义中的“存在”(自然界)相当的角色是“经济界限”(社会化的自然),也可称之为“社会存在”;而与“思维”(精神)相当的是“意识”,包括理论的意识(如哲学)和实践的意识(如社会权力)。
高二哲学唯物论知识点唯物论是哲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体系,它强调物质世界的实在性和客观存在,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要素。
作为高二学生,了解唯物论的基本知识点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和自然科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二哲学课程中的一些唯物论知识点。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关系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领域的两种基础性的观点,它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意识和思维等都是物质的产物;而唯心主义则相反,认为意识和思维是世界的根本。
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一种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运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永恒的变动和发展的过程,通过矛盾的存在和解决实现着社会和自然界的不断前进。
三、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唯物论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它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质量互变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中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的斗争促使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四、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理论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由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所引起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
五、自然唯物主义自然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体系。
自然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规律和过程都可以通过物质运动和物质互相作用来解释和理解。
六、科学唯物主义科学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运用于自然科学的一种观点。
科学唯物主义强调科学方法的使用和实证主义的要求,通过观察、实验和演绎推理等方法来研究和解释物质世界。
七、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指在历史研究中应用唯物主义观点的一种方法。
唯物史观将社会历史看作是物质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通过对社会经济制度的研究来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高二哲学唯物论的知识点包括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自然唯物主义、科学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等。
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社会和解释自然界的规律,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考提供坚实的基础。
唯物论知识点一、唯物论的定义唯物论是一种哲学思想,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它认为,物质存在于意识之前,是一切现象的基础。
二、唯物论的历史发展1. 古代唯物论: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认为世界由不可分割的原子和虚空组成。
2. 中世纪唯物论:阿拉伯哲学家伊本·鲁世德等人对古希腊唯物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3. 近代唯物论:17世纪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和18世纪法国哲学家拉封丹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唯物论。
4. 现代唯物论: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提出了人本唯物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三、唯物论的主要观点1. 物质第一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2. 可知论:人类可以通过感官和理性认识世界。
3. 经验主义: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
4. 辩证法: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
四、唯物论的方法论1. 实践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具体分析: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反对抽象和教条主义。
3. 发展观点:看待问题要有历史的观点,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五、唯物论的应用1. 社会科学: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2. 自然科学:唯物论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强调对自然界的研究和探索。
3. 教育领域:唯物论倡导实事求是的教育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唯物论的批评1. 唯心论批评:唯心论认为意识或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与唯物论形成对立。
2. 宗教批评:宗教往往强调超自然力量的作用,与唯物论的物质世界观相冲突。
3. 现代科学挑战:量子力学等现代科学的发现对传统唯物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七、结论唯物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可知性,倡导科学的方法论,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想一下我们读书这么些年,有没有问过自己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也许有的人会说读书是为了有早一日能够出人头地,也许有的人会说读书是为了能够寻找到一份完美的爱情,也许有的人会说读书是为了能够在大城市有一块自己的立足之地,当然我想每一个人的追求,理想都是值得尊重的。
可是,出人头地也好、还是完美的爱情,抑或者是一块立足之地也好,这所有的一切也无外乎是一种精神活动的体现。
面对这样一种精神活动,我们至少应该明白一点,一切的精神活动都必须有一个基础,有一个载体——这就是物质!
我想在我读高中的时候,老师给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四大皆空,唯肚子不能空”,至今依旧记忆清晰。
原本意义上“四大”在佛教中即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谓之“四大”。
四大可分为内、外两大类:同心识和合而形成众生肉体的为“内四大”;不同心识和合而形成山河大地等的为“外四大”。
乏指世界的一切都是虚无的,我想我没有资格去否定这随着人类文明而沉淀下来的佛教文化,但是在当今这个社会生活之中又有谁能够真正的做到四大皆空,就算是做到了又有一种什么样的意义?
物质是一切精神活动的载体。
无论我们追求怎样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都不可能脱离物质的生活而独立存在。
记得在很久以前的时候我也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我相信任何东西的存在都是源于我们自身的一种意识。
现在看来这是多么荒谬的,如果时间万物都只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意识而诞生,那么我想至少不会有现在的人类文明。
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我想无论是古埃及金字塔也好,还是浪漫之都的
埃菲尔铁塔也好,还有别的很多很多的因为人类文明而存在着的不朽的丰碑,都不会存在在风雨之中屹立千万年不到,也不会存在于这个有血有肉的世界之中。
那么由此可见,这些至今真实存在着的文明古迹已经证明,人类精神活动需要以物质作为载体!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
“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就像是现在有一只鼓翅乱飞的鸡,这只鸡的“形式”是它会鼓翅、会咕咕叫、会下蛋等。
当这只鸡死时,“形式”也就不再存在,唯一剩下的就是鸡的物质。
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
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
但是这样一种感觉同时有正事源于物质,所以应该是因有所见,而后有所思,而后有所知!
试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具有思想意识的生物都失去了物质的载体,那么这个世界上恐怕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生命了。
因为他们的精神意识的活动本来就是通过物质的实体而实现,那么现在既然失去了这样一种实体而只剩下飘渺不可见的精神意识,那么这样一种精神活动又将通过什么去实现,或者说根本就无法去实现。
比如说,在茫茫雪原之上游荡着一只饥肠辘辘的狼,现在它看见了一只在雪地里觅食的野兔,然后想要将它扑捉以便自己能够饱餐一顿,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它的身体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它空虚的思维在活动着,那么它还能够将这眼见的每餐吞入腹中吗?我想结果是很明显的,对于兔子来说是一次多么幸运的一次经历。
狼之所以扑捉不到这只野兔不
是因为他没有这样一种意识,一种精神的活动,而是在于它已经失去了固有的物质载体,这就使它的活动不可能成为现实。
狼是这样,人也是这样。
我们奋斗着,为了自己的梦想。
努力工作着,为了能够生活得更好,只有当我们的物质生活得以保障的时候我们才又资本去提高自己的精神生活,可是任何一种精神生活必然也是建立在物质生活之上的。
我想谁都知道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靖节先生——我不知道说他是真正的高洁,还是只不过是愚蠢之极,或者说是我还不能够明白他的追求的价值。
但是有一点,他的精神活动都无法摆脱物质而独立存在。
有的人说了很多遍,可是他从未行动过;也有的人从未说过,但是却默默地行动着。
那些只是嘴里不停说着而从未行动过的人,我想只能算作是一个空想主义者。
我也曾有过失恋,也曾为爱情而失落,几乎一蹶不振,可是我唾弃那些为了爱情而丢下了一切的人。
他们自以为明白了爱情的真谛,可是事实上是否明白自己到底爱一个怎样的人,或者说是否明白爱情所建立的基础是什么?
爱情是人类高级的精神活动体现。
可是这样一种精神活动的实现必然需要依靠物质的存在,否则其结果可能只会是一段梁山伯与祝英台式的悲剧,或者说只是一段空虚的记忆。
有人说两个人在一起不应该考虑太多,只需要考虑,相爱的两个人就可以了,但是我想这是错误的吧!两个人在一起不仅仅只是两个人的事情,说小一些,它会牵连到连个不同的家庭,说得大一些,它的建立将会涉及到两个交流圈子的问题。
所以,爱情的存在必然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这正
是我们生活所必不可少的物质载体。
我讨论那种为了爱情而一蹶不振的人,我相信他们是真的爱了,也相信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段美满的爱情,每一个人都希望有一段美满的爱情,可是如果只是有这样一种意识,我想一千年,一万年,这依旧只是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梦,依旧也只是属于你自己的痛与孤独。
有梦,有一种追求美好的意识,可是我们应该去行动,应该去寻找它存在所必须依靠的物质载体。
世界没有四大皆空,只是在于我们每个人对于物质的热衷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