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书声琅琅,文意相通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探究发布时间:2023-03-27T01:39:57.345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3年1期10月作者:涂龙玲[导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不同的年级段都要“学习或能用普通话涂龙玲安徽省蚌埠市高新区高新实验学校 233000《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不同的年级段都要“学习或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明朗读在小学阶段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这个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意、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创设一个健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下面,我将根据个人的经验,谈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朗读训练。
一、范读引领因为我们教的小学生年龄尚小,对于有些深奥的课文理解不够,所以老师在这个时候做好范读是十分重要的,好的范读是学生朗读课文的指路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过程中,能够模仿老师的朗读的语气,更能体会语言的美妙和魅力。
《伯牙鼓琴》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学生对于文言文本能地犯怵,因为其中的语言习惯跟我们现代文不同。
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充分利用自己的朗读为学生做了一个完美的示范。
在读到“巍巍乎若泰山”时,我用高昂激越的声音引领学生体会山峰的巍峨;在读到“汤汤乎若流水”时,我用婉转悠长的声音引领学生体会江河的壮阔;在读到“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弹,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时,我的语气低沉哀婉、如泣如诉,学生被我的朗读带入了伯牙失去知音后的伤心绝望之中。
这样,学生就在我的带领下放开嗓子也生动地读了起来,整个课堂充满了读书声,这成了教室里最优雅的音符。
二、“进得去” “出得来”“进得去”就是要读进去,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在读文本过程中要加入思考;“出得来”就是“读出来”,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就是在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新的感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一、研究背景朗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
良好的朗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往往被忽视或者只是简单的机械式朗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指导。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促进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二、相关理论1. 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指读者出声地读文章,是一种口头表达的方式,通过朗读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生动、更有感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 朗读教学策略朗读教学应该注重学生情感的投入和语言的表达,教师可以通过情感引导、语音语调训练、朗读技巧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朗读的效果和质量。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重点探讨以下内容:(1)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2)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能力培养的实施效果评估;(3)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教学实验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收集学生朗读能力的数据,分析现有朗读教学的不足,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进行实施,最后再次测试学生的朗读能力,对比实施前后的数据,评估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四、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出以下结果:(1)对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现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2)通过实施朗读教学改进方案,评估朗读能力培养的实施效果;(3)提出相应的朗读教学策略,促进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提高。
五、实施策略1. 提倡情感投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投入情感,通过理解文章内容,表达作者的情感,帮助学生提高朗读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2. 进行语调训练教师可以通过语调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让朗读更加生动有感情。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方法(实用5篇)1.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方法第1篇一、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朗读是一门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
这一过程就是让文章"复生"过来,赋予文章生命力。
让文章"复生",所以朗读时需要有一定的基本技巧。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
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朗读水平的实际,加强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强化朗读技巧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是从朗读方式上讲,要让学生能通过轻声朗读、放声朗读、诵读等方式训练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感悟。
二是从朗读方法上讲,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能够注意停顿,声音的轻重、速度和节奏、语调等技巧来领略朗读的妙处,提高朗读的水平。
在朗读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技巧是必要的。
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有效指导体现了一个出色教师应有的素质。
然而有的教师为了快速、简捷、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便直接传授学生朗读秘诀:什么地方重读,什么地方轻读,什么地方停顿长些,什么地方停顿短些,什么地方带着微笑读,什么地方读出伤心来……这是纯技术性的朗读技巧的灌输,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不加解释,学生的朗读便成了"邯郸学步"。
一旦脱离了老师的技术指导,他们就无所适从了。
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千万不能滑向形式主义泥潭,既要重视技巧,又要不"唯技巧"。
"唯技巧"即声音上形似,而没有内心的情感依据。
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和生活经验,对句子的理解体会也各不相同,所以读出来的感情也就不相同。
如果我们不告诉学生应该在什么地方注意什么,而是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体验,获得真切的感受,拥有情感的体验,那么,学生朗读动情时声音自然有高低之分,轻重缓急,有了变化就成了艺术。
小学语文如何指导朗读的方法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表达能力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以下是几种指导小学生朗读的方法:一、听读结合法听读结合法是指通过听读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朗读训练。
教师可以首先朗读一段文章,引导学生仔细听,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表达,然后再让学生跟读。
在跟读时,教师可以逐句逐句地朗读,让学生模仿发音、语调,注意语速和停顿的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
二、分段朗读法分段朗读法是将一篇较长的文章分成若干个段落,让学生按照段落进行朗读。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在分段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先通读一遍,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然后再逐段逐句地朗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根据情感变化做适当的停顿和语气调整。
三、情感朗读法情感朗读法是指通过表达情感的方式来进行朗读训练。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情感的文本,例如诗歌、故事等,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对文本中的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在情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声音、语调、语速等来传达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情感内涵。
四、合作朗读法合作朗读法是指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朗读练习。
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适当的短文进行朗读。
小组内的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交流,共同完成朗读任务。
在合作朗读中,学生可以相互观摩,互相改进,提升朗读水平。
同时,合作朗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五、自由朗读法自由朗读法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文本进行朗读练习。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或课外阅读书目,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在自由朗读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评述、感悟,分享自己的朗读感受和体会。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自由朗读展示,提供一个相互欣赏和学习的平台。
通过以上的朗读方法指导,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朗读技巧,增强语感,培养阅读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摘要】新课改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其中大量的优秀教学方法,使现在的学生不仅学到了基础知识,还大大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中也有着许多优秀的教学方法,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
小学生的心理具有童性,他们刚刚从家庭走出,对现实还是不了解,小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有着启蒙的作用,所以一开始老师就要锻炼他们各种方面的能力令他们打好基础。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朗读能有效的锻炼学生们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朗读训练【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一个人的魅力不在于他的外表,而是隐藏在外表下的内涵,而表达能力就是内涵之一,表达能力是由朗读开始的。
朗读,是将书本上的无声的文章有感情的大声的读出来的过程,在朗读的过程中经过口、耳、鼻和脑的完美协调从而表达出读者想要表达出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朗读是主要训练的对象,从另一方面看,学生朗读的水平就代表着其语文能力,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那么应该怎么合理有效的去培养学生们的朗读能力,是许多小学教师的谈论热点,下面笔者就根据前人的总结和本人多年来教学的经验来谈谈如何训练小学生锻炼朗读能力。
一、朗读的功能(一)朗读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语言积累小学时期,学生所认识的字不是太多,老师在课堂上抽出一部分时间来专门教授学生们识字,中国汉字可谓是博大精深,这样一个一个的教既费时又费力。
那么朗读也具有了让学生们识字的能力,有些字老师即使是教授过,有的学生还是不确定怎么读。
在朗读中学生不仅能学习汉字和词汇,还能正确发音,明确这个字或词到底怎么读。
(二)朗读锻炼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小学生不管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发育的都不健全,思维能力也比较差,从而语言的表达会不清晰。
这时老师就要抓紧对学生们朗读的训练,先给学生们将教材的内容,再带领学生们去读,等到学生会读了之后,让学生们自己去朗读并且要读出声音。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保持良好的语音语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朗读
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朗读训练,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朗读机会,并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朗读练习。
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通过朗读,学生不仅可以熟悉课文内容,还可以模仿老师
或者录音的语音语调,提高自己的语音准确度和流利度。
朗读也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语言的
韵律和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领略课文的
意境和情感,体会作家的语言艺术和审美情趣。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词句的语音规律,
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和外延。
而且,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促进
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
朗读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
朗读是文学性教材的基本要求,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和情感,进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
鉴赏能力。
朗读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增
强对文学的热爱和情感共鸣。
六年级语文朗读训练近年来,语文教育的综合能力培养备受重视。
而朗读,作为语文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及修养的提升至关重要。
一、朗读的意义与作用朗读是指以正确的发音、流畅的语调,将文字以声音表现出来的行为。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培养语感和审美意识。
同时,朗读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朗读的要求和技巧1. 正确发音:朗读时要注重准确发音,特别是对于一些音节复杂、易混淆的字词,需反复练习,确保发音准确。
2. 语调抑扬:朗读需要注重语调抑扬,通过掌握句子的语气和情感变化,合理运用停顿和强调,使朗读更生动有力。
3. 合理运用语速:朗读时要根据文本的内容和情感要求,控制语速。
对于表达紧张、激动的文段,语速可加快;对于表达慢条斯理的文段,语速可适当放慢。
4. 区分声音的长短:朗读时要注意区分声音的长短,扬起或降低声调,以突出句子的重点和情感变化。
5. 语音连贯:朗读时要注意语音的连贯性,避免断断续续,保持一定的语速和韵律感。
三、朗读训练活动的设计1. 练习句子的语感和韵律:提供一些优美的句子或诗歌,让学生模仿朗读,培养语感和韵律感。
2. 配合音乐的朗读:选择一些诗歌或文章,配合相应的音乐,要求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感变化进行朗读,增添美感。
3. 情感朗读:选择一些感人的文章,要求学生结合文本的情感变化进行朗读,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文本的情感。
4. 合作朗读:将学生分为小组,选择一些含有对话的文本,要求学生利用合作模式进行朗读,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5. 自由朗读:给学生提供一些自选文本,让他们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
四、朗读训练的评价和反馈1. 自我评价:学生可通过听录音或自己朗读时的感受,对自己的朗读水平进行评价,总结自己的不足和进步之处。
2. 同伴评价:学生可以相互评价朗读的表现,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反馈,帮助彼此进步。
一年级语文教案朗读与表演训练教学目标:1. 能准确朗读课文内容。
2. 能理解课文的意义和情感。
3. 能适当运用声音、语调等表演技巧,增强表演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录音设备、课文PPT等。
2. 学生准备:教师提前发放的教材、课文、表演道具等。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时间: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录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二步:课文朗读(时间: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自然。
教师可以分为小组或全班齐读,互相鼓励。
第三步:讲解课文(时间:10分钟)教师逐句解释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的意思,理解整个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第四步:分组训练(时间: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小片段的课文让学生进行表演训练。
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表演道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第五步:小组展示(时间:15分钟)每个小组轮流表演自己的小片段,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表演情况进行指导和鼓励。
第六步:全班联合表演(时间:20分钟)将各小组的表演片段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进行全班联合表演。
教师可以担任导演角色,帮助学生调整表演顺序和表演形式,确保表演流畅。
第七步:总结(时间: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表演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
同时,也给予肯定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表演技巧。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朗读和表演中加入适当的情感表达,让课文更有生命力。
2. 可以邀请其他年级或家长观看学生的表演,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机会。
3. 可以组织班级小荧幕剧社团,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之外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表演训练。
教学反思:通过朗读与表演训练,学生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培养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相欣赏的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
在语文的课堂训练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
因为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到,而非分析讲解所能代替的。
朗读训练重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含意,激起情感的共鸣,从而自然地达到“情劝于中而行于外”的境地。
在教学中,教师由于受升学率的影响,往往会重写轻读,狠抓字、词、句、篇的落实,把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挤掉了,或是读几遍,走走过场就算了,结果造成学生朗读能力低的现象。
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坚持把”朗读”放在教学的一定高度,并加强朗读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会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体会感情——把握朗读基调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
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
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
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
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
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
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
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
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
小学生阅读技能训练之“朗读、默读、诵读”-最新教育文档小学生阅读技能训练之“朗读、默读、诵读”《语文课程标准》主张让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在阅读方法技能运用中,真正获得阅读的能力。
朗读、默读、诵读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的方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阅读能力,是学生进行阅读的一项重要的技能。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的这一项技能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呢?一、朗读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评价的一个重点。
古人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生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积累更多语言,丰富词汇,培养学生的语感,并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教育。
在小学生的阅读教学任务中,它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由于他们的注意力比较弱,进行朗读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是落实情感目标、陶冶情操最有效的方法。
那么,如何进行朗读指导呢?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朗读这种有声语言的作用,与文本进行对话,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呢?在阅读教学时,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重要的人物对话进行朗读感悟,让学生读中悟、悟后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从而升华情感,体会人物的心情,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默读默读,是一种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的阅读方式。
由于默读不用出声,因此更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文本的理解和领悟。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小学三个学段的要求是,第一学段:学习默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默读的要求,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那么如何进行默读的训练指导,才能真正地将这一原则落到实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朗读向默读自然过渡从小学生默读能力形成的规律看,小学生默读会经过从“小声读”到“无声读”这样的一个过程。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摘要: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训练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于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而笔者以为要很好地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有效进行朗读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
本文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指导朗读、重视范读作用、坚持整体性原则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望各位专家与同行不吝赐教。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训练朗读,是在语文教学发展演变过程中,历经大浪淘沙仍被教育工作者肯定与赞赏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大力倡导课程改革的今天,这一方法仍不可被忽视,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朗读水平甚至可以代表语文教学的水平与成就。
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素养与能力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之见。
一、指导学生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多读,发展学生的语言朗读是学生学习文章作者的书面语言的一种重要手段,说话则是学生自己口头语言的表达。
学生要想把话说得好,说得生动形象,合乎逻辑,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就得先朗读课文,先学习书面语言,灵活运用书面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读正确、读流利,但是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常常拖腔唱读。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刚刚开始识字,认识的汉字不多,又很陌生,一边读一边还要想想这些汉字的读音,所以读书速度就慢了。
那些汉字记得熟练的学生,朗读课文比较正确流利,而那些汉字记得生疏的学生,朗读课文就比较困难,边读边认字,就形成唱读,久而久之,就很难改正了。
所以要学生读正确流利,教师首先就要抓好识字教学,而且要不断巩固识字。
其次,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做到多读少讲,甚至做到以读代讲。
实践证明:经常地朗读课文,能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运用词句,能使学生把作者的书面语言变成自己的口头语言。
从这里可看出,多朗读,加强朗读训练,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这样两句话:烈火在身上烧了半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
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1、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
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
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
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2、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
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3、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
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
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
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
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是一个“读”字。
“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
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
关键词:朗读教学;意义;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
阅读教学,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
无论从我国语言文字的基本特性和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方面看,还是从阅读教学论和阅读认知心理方面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是一个“读”字。
“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
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
但从教学第一线的实际情况看,首先,朗读教学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朗读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比重还相当轻,平均不足7分钟。
其次,朗读教学质量低下,只是低层次的读响亮,读正确流利,缺乏对学生感情朗读的具体指导。
第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测试中对朗读的检测很少甚至没有,同时,对学生朗读的检测、评价缺乏科学性,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第四,由于受教师朗读水平的影响,教学中,教师范读极少,朗读指导存在许多不当之处。
一、明确“读”的意义。
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教师必须明确读书的重要意义。
多读书最大的好处和最突出的优势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
”那么什么是语感呢?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直觉。
既然如此,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读”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
“读”到了位,学生语感的培养才可能到位,语文综合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二、训练“读”的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几经修订,都无一例外地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第一位的基本要求。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呢?
(一)重视范读的作用。
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
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
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范法、描述法、回忆法、音像法、看图法、创设情境法等。
其中最常用、最实用的是示范法。
所谓“示范法”,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朗读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
读。
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
只有这样,孩子们受到的教育才会是深刻的,终生难忘的。
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
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要指导学生读到位。
1.准确发音,感受音韵。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是运用清晰的普通话语音,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生动地再现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
也就是说,朗读的最本质特征是靠声音表情达意。
因此,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2.把握语调,感受节奏。
流利地读,是要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
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
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
这样,就会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
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加以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
3.理解意蕴,感受情理。
作者所记叙的事情或描绘的景物之中闪烁着作者对生活的理解
和体验。
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训练理解课文的内容,体察作者的情意,感受传达的理念。
需要说明的是,“有感情地朗读”并不等于“有感情+朗读”。
朗读指导也不是简单的“摹仿”或“感情提示”。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问学生:“小兴安岭的夏季非常美,大家想不想把它的美丽读出来?要以怎样的感情读?”学生回答后,教师又说:“下面让我们带着喜爱和向往的感情齐读这一段。
”这样进行了一番“感情提示”以后,教师就觉得自己的任务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学生自己去读了。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基调,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需要出发,读出其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使全篇富于节律美。
如语句的停顿,除了依据标点符号作相应的语法停顿外,还要进行感情停顿的处理。
(三)要训练学生边读边想。
边读边想是指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语)。
这样的阅读基本功必须经过训练才能逐步形成。
宋代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这里的“心到”就是强调阅读过程中“想”的重要性。
(四)要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除了训练“学生读到位”、“边读边想”之外,一是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如唱读、语速过缓、平淡乏味等等。
二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指导学生在读
书过程中适当进行圈点勾画,以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要点和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难之处。
三是要让学生熟悉了解并学会运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多种读法,并逐步学会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来选择不同的读法。
总之,学生“读”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必然受益终身。
三、要及时进行朗读总结。
为了让朗读训练卓有成效,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反馈评析。
评述要结合朗读材料进行,不要泛泛而谈,语气要温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生评论相结合,放手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对错误的见解绝不讽刺、挖苦。
师生通过讨论,共同总结出在朗读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语调、语气、重音、停顿等,并侧重地再范读,再练读,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止。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小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版。
(3)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
《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报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