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楚辞研究》选修课
- 格式:ppt
- 大小:495.00 KB
- 文档页数:103
1.【教材绪论】“风”“骚”传统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后比喻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后风骚用为诗歌的总代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它们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2.【教材上编第二章】“六诗”说六诗说”源自《周礼·春官·大师》,《周礼》将《诗经》分为“六诗”(即风、赋、比、兴、雅、颂),但根据什么标准进行的分类,为什么要依此顺序排列,“六诗”之间是什么关系?皆未言明,引发后世学者种种推断,先后出现六诗皆体说、三体三用说、六诗皆用说、教诗方法说、六种作用说、用诗方法说等推断.风、雅、颂是由于用于宗庙、祭祀、朝会燕飨、日常生活之礼而形成的三种音乐风格,再由三种音乐形成三种诗体,赋、比、兴是赋诗言志的方法。
3【教材上编第五章】燕飨诗燕飨诗指《诗经》中直接反映嘉礼中飨礼、燕(宴)礼等礼仪活动的诗,故也称礼仪诗或宴饮诗。
根据内容可分为飨礼诗、燕礼诗、乡饮酒礼诗等,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
《小雅·鹿鸣》是著名的燕飨诗。
燕飨诗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一组单纯反映古代燕飨活动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首先,它们真实地展现了燕飨活动的场面,表现出燕飨活动中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气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如《鹿鸣》反映了宾主之间的和谐融洽,而《常棣》则描写了众多兄弟欢聚一堂的喜悦和睦。
其次,燕飨诗还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燕飨席上的贵族形象,如《宾之初筵》就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群腐朽虚伪、丑态百出的贵族醉鬼的形象。
4.【教材下编第一章】“楚辞”文体楚辞体是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由楚国的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
屈原楚辞课题研究报告
屈原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诗人,他的诗作《楚辞》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本次课题研究报告将重点探讨屈原的人生经历、艺术成就以及影响。
屈原生于战国时期,他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年少聪颖,才华出众,被誉为“楚国之宝”,曾在楚国君主的座下担任重要职位。
然而,由于君主与屈原的政治观念不合,屈原最终被迫离开宫廷,成为一名流亡者。
流亡时期,屈原目睹了楚国的内外纷争和社会腐败,这些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
屈原的主要艺术成就体现在他的代表作《楚辞》中。
《楚辞》是一部由屈原创作的汇集了他的各种思想和艺术风格的诗集。
整部《楚辞》共分九章,包括了七十一篇诗歌。
这些诗歌富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表现了屈原对家园楚国的深情、对流亡生活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索。
《离骚》是《楚辞》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受欢迎的一篇诗歌,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示了屈原在流亡期间的心情和对政治的反思。
屈原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哲理,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他对诗歌形式的创新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屈原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诗人,他的诗作《楚辞》代表了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他的人生经历、艺术成
就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通过研究屈原和《楚辞》,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卓越价值。
楚辞教案设计初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楚辞《离骚》的基本内容,把握屈原的生活背景及创作风格。
(2)能够正确朗读、背诵《离骚》。
(3)学会分析楚辞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
(2)学会比较阅读,将《离骚》与其他楚辞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其独特之处。
(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离骚》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学会欣赏楚辞之美,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楚辞《离骚》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2)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2. 教学难点:(1)楚辞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典故的理解。
(2)楚辞艺术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屈原及楚辞的背景知识。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楚辞吗?楚辞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楚辞的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离骚》中的比兴、象征等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离骚》中的生僻词语、典故。
(2)分析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5. 朗读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离骚》。
(2)鼓励学生背诵《离骚》,感受楚辞之美。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楚辞《离骚》的艺术特色及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7. 作业布置:(1)熟读、背诵《离骚》。
(2)撰写《离骚》学习心得体会。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离骚》。
对于楚辞中的生僻词语、典故,要适当讲解,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欣赏楚辞之美的同时,感受到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资料一·《楚辞》序跋凡例[汉]班固〈离骚序〉昔在孝武,博览古文,淮南王安叙《离骚传》,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
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
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斯论似过其真。
又说五子以失家巷,谓五子胥也。
及至羿、浇、少康、二姚、有娀佚女,皆各以所识有所增损,然犹未得其正也。
故博采经书、传记、本文,以为之解。
且君子道穷,命矣。
故潜龙不见是而无闷,〈关雎〉哀周道而不伤,蘧瑗持可怀之智,宁武保如愚之性,咸以全命避害,不受世患。
故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斯为贵矣。
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
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
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
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自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刘向、扬雄,骋极文辞,好而悲之,自谓不能及也。
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
[汉]班固〈离骚赞序〉(离骚)者,屈原之所作也。
屈原初事怀王,甚见信任。
同列上官大夫妒害其宠,谗之王,王怒而疏屈原。
屈原以忠信见疑,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犹遭也。
骚,忧也。
明己遭忧作辞也。
是时周室已灭,七国并争。
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
上陈尧、舜、禹、汤、文王之法,下言羿、浇、桀、纣之失,以风。
怀王终不觉寤,信反问之说,西朝於秦。
秦人拘之,客死不还。
至于襄王,复用谗言,逐屈原。
在野又作(九章)赋以风谏,卒不见纳。
不忍浊世,自投汨罗。
原死之后,秦果灭楚。
其辞为众贤所悼悲,故传於后。
[汉]王逸《楚辞章句·序》叙曰:昔者孔子睿圣明哲,天生不群,定经术,删诗书,正礼乐,制作春秋,以为后王法,门人三千,罔不昭达。
临终之日,则大义乖而微言绝。
备课参考循诗探美走进楚辞——“楚辞专题研读”学习项目教学设计徐婷(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浙江衢州324000)《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设置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在选修课程中设置了“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这两个任务群在学习要求及达成目标上形成了递进关系。
为了使这两个任务群在课堂落地,笔者设计了“楚辞专题研读”这一学习项目。
一、“楚辞专题研读”学习项目的设计依据(一)基于学习任务群“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则要求在前一任务群的基础上,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组成专题进行深入研讨,旨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楚辞作为中国文学的“双源”之一,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经典的作品。
楚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诸多方面深深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
(二)基于教材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收录了郭沫若的《屈原》(节选);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收录了《史记》中的《屈原列传》,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收录了《离骚》(节选);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生存选择”板块收录了《渔父》。
设置“楚辞专题研读”可以有效整合课内外的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
(三)基于学情相对于《诗经》,楚辞的阅读难度较大,文化、思想、时代、年龄的差异使学生很难走近这部“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的皇皇巨著。
即使是课文节选的部分,学生也往往敬而远之,无法亲近。
如何在课堂上快速消除学生对文本的陌生感与排斥感,让这部具有缤纷“内美”的作品为学生所感知接受?如何让屈原这个人物在学生心目中变得有血有肉起来,让学生鲜活的生命个体感受到屈原鲜活的生命个体,走进屈原的内心,真正感受到屈原作品的伟大、生命的伟大呢?设置“楚辞专题研读”是笔者寻求的解决之道。
《诗经》《楚辞》导读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诗经》《楚辞》导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系列选修课之一,是集学术前沿性、实践性和拓展性课程。
(二)教学目的“《诗经》《楚辞》导读”课的教学目的是:在文学史学习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力争让学生阅读和熟悉更多的《诗经》《楚辞》作品,进•步了解在上古诗代诗歌发展的总体状况,认识《诗经》《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和原典性质。
引导学生及时了解学术前沿,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内容《诗经》和《楚辞》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源头, 对其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有:诗经和楚辞的思想成就合艺术水平、诗经和楚辞的代表作品赏析,诗经和楚辞的艺术表现手法,诗经和楚辞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等。
(四)教学时数(五)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练习相结合,讲解、训练并重,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探索、思考问题的能力。
练习题由任课教师安排设置,每学期不得少于4次;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精讲精读篇章。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考试目的:1.查学生对《诗经》《楚辞》作品的阅读及掌握情况;2.测学生运用文学理论分析评价古代文学作品、主要是《诗经》《楚辞》的能力。
考试要求:1.将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2.每学期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
(七)选用教材自编教材二、本文绪论教学要点:主要介绍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课程性质,学习目的。
研究内容:《诗经》《楚辞》经典文本的解读、评价。
考核要求:本门课程性质、学习目的了解情况,研究内容和理论体系的掌握程度。
第一单元教学要点:精读《诗经》婚恋诗、农事诗:讲解分析《渎消》、《汉广》等8首婚恋诗作,《丰年》《噫嘻》《楚茨》《信南山》等8首农事诗作。
结合诗篇探讨婚恋诗、农事诗产生文化背景。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欣赏》全册教案最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欣赏全册教案最新目标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
通过研究《诗经》,学生将能够了解到先秦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民生活以及古代文化价值观。
2. 《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骚体文集,被誉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通过研究《楚辞》,学生将能够领略到楚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3.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通过研究《红楼梦》,学生将能够了解到清代社会的种种现象以及宫廷文化的流变。
4. 《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寓言式的长篇小说。
通过研究《西游记》,学生将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奇妙魅力,以及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5. 《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英雄文学的瑰宝。
通过研究《水浒传》,学生将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黑暗面以及人民反抗奴役的精神。
教学方法1. 组织学生阅读原著,重点理解其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辅助教学材料的运用,如音频、视频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 组织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4.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研究性文章,拓宽知识面。
教学评价1. 每单元末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学生通过写作和口头表达的方式,表达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感悟。
3. 教师定期进行学生的听课考察,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进步。
教学效果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增强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也将得到提升,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