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人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文摘要: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中国人的交际方式,大河文明孕育下的中国人际关系也正在为适合中国自身需求和时代发展而无声无息地变化,可无论再复杂的人际关系仍旧是建立在以儒家传统为核心的文化上。
关键词:人际关系传统文化时代发展在中国人的生活中, “拉关系走后门”,“凭关系办事”、“跟上头有关系就好”,“这是我们的关系户”、“找一点关系”等等,对我们中国人是再熟悉不过了。
中国人很注重人际关系。
很多外国人在刚来中国时,对于中国人的一些传统交际方式不能适应,比如见面时的过于谦卑,碍于面子的谈吐,客气的礼节……这些对于在海洋文明抚育下的西方人来说,总是不自在的,可这些都是传统的中国人交际方式,在面对不同的场合中国人甚至可能有多样截然相反的态度,因此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会主要由人情、人伦和人缘三大部分组成。
人情是中国传统社会强调家族主义的直接体现,中国人喜欢挂在嘴边的就是“欠人情”一次,人情为何物?说白了就是一种行为,中国人喜欢合,因此在平常办事中,少不了依赖别人,作为一种社会交换的维持方式—人情,也作为一种媒介传递双方的感情和利益。
其二,人伦,就是伦理道德,这人际规范或人际秩序源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人情的规定,其外在形式是礼,而内在心理是仁①。
这种将人伦溶于人情之中的做法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三,人缘,中国人在偶遇时经常会说“啊,这就是缘分啊”,缘,是中国人对于一些巧合偶遇心灵的解释,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男耕女织,在自然和社会力量面前普遍感到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故而形成了很强的宿命观念,这一点对于传统人际关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佛教思想的传入,人们也开始用“因缘果报”解释人际交往中的巧合。
影响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的因素我个人认为有以下这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的一种思维方式。
梁启超认为:中国人崇实际、主力行、贵人事、明政法、重阶级、重经验、喜保守、主勉强、畏天命、言排外、贵自强②。
浅谈中国人“从众”心理“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
zhlzw.com中华勵志网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而且认为和做完后,没有任何别扭、不舒服或者负罪感。
也许可能是因为历史、文化或者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吧,相比之下,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好像更强一些。
其实,以前很多人批评的“围观”、“看热闹”、“不管是否需要,都要去商场进行热门商品的抢购”等等,都是这种从众心理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
事实上,从众与否其实就是群体与个体的心态处理问题,这里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是随着环境不同的不同反应而已。
本文没有打算从进行批判或者褒扬从众的角度分析,而是结合当前的社会形态和现状进行几个方面的刨析和思考。
1、从众带来的个性消失。
个性这个东西在中国历来就是被棒打的,尤其是那个年代,我们的父辈从小就教导我们要向学习好的同学学习,要争当“三好学生”,一旦我们有一点“不务正业”,搞个航模或者学习个特长,都被立刻纠正或者叫停,因为那个时候大众的评判标准就是学习好才是好学生,其他一概不管;但是当进入新世纪年以后,现在的家长都开始重视特长了,因为大家都在学,而且大有不学就落伍的感觉,于是乎也不管孩子是否适合或者有天赋,什么英语、足球、跆拳道、围棋......,什么都学,有的孩子甚至在一年内学了6种特长,业余时间被剥夺不说,连正规的文化课都没学好,结果想弄些个性,却什么也不精。
这就是这种从众的心理,造成的个性消失,不仅过去发挥作用,现在也在发生作用,估计以后也逃脱不了。
2、从众的心理在群体高度一致性的基础上使个人获得了匿名感,因此个人做事会无所顾忌。
这种情况通常会发生在做一些违背原则的事情时出现。
过马路红灯亮时,本来还打算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时走呢,但是发现闯红灯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便有了大家都闯,自己一个人也没什么大事的想法,也就无所顾忌了;大家都在好好的排队买火车票,突然有两个人不自觉的在加塞,当时估计还很气愤内心谴责那两个人呢,但是发现第三个、第四个也加塞了,到第五个时终于绷不住了,也无所顾忌的加入到加塞的行列;还有很多像随地吐痰、贪小便宜、不遵守公共规则等很多现象,都是这种从众的行为,导致很多不文明成为了一种屡禁不止和社会现象。
浅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从目标上,中国人希望达到和谐;从认知和过程来看,中国人看问题从整体去把握;从行为表现上看,中国人处理问题采取折中方法。
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也应包含三个维度:矛盾观念,中国人的思维承认矛盾观念;认知变化,从认知取向看,中国人承认变化;行为变化,中国人认为人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中国人喜欢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承认变化,容纳矛盾观念,处理人际关系时追求和谐,处理问题时采取折衷方法而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几千年特有的文化密不可分。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一个民族的文化基本精神,贯穿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观念。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特征,它可以被称作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
它的产生,超越宗教的情感与功能,与中国历史的演进同步。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实际是专制与反专制的历史。
政治上的统治是专制的。
各种内讧、动乱、战争,起因在于推翻一种专制,但不管成功与否,目的仍然还是建立另一种专制,以至一直延续着绵绵古国的超稳形态。
政治既内涵于文化,政治又高居文化之上,它驾御着文化老车,使之循规蹈矩地沿其旧辙。
专制政治须“忠君”,治下文化便少不了“一言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成必然逻辑。
后来,经无数打压、围剿、杀戮,如火如荼如血,“异端”近乎赶尽杀绝,中国人“崇圣的既定路径思维终成了主脉。
中国人崇圣、狭私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极深层次的社会现象,是一种系统性的客观存在,它不可能在较短时期内得到大面积的改观,国人的思维方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中国人希望实现人人和谐,天下大同。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的思维方式,这为现代学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路径。
在古代书籍中,也有类似的概述:“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西方观念更倾向于绝对独立思考。
浅谈当代中国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对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2、可提高国人道德水准,提高个人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3、对于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5、对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先进文化,不仅仅是时尚文化;也不仅仅是自然国学,不仅仅是生命国学,不仅仅是家庭国学,不仅仅是公益国学;国学更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活着的正在继续的中正文明、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母亲的乳汁,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
浅谈当今中国人的创造力浅谈当今中国人的创造力摘要:一直以来,“made in china ”这个词红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可以看到这个词,甚是风光!但我们应该对此感到骄傲还是惭愧呢?殊不知,在这背后,没有几项产品是由中国人“创造”出来的.我们只是一个“世界工厂”,而不是“世界智囊团”!因此,在现在,中国人只能用古代的四大发明来自我安慰一下心灵的阵痛,来炫耀一下历史的辉煌,却不知道如何来再创现在的辉煌.真的希望有一天“ made in china”能改为“creation in c hina”,但愿这不是一个梦。
关键字:当今,中国人,创造力一、创造力的概念“创造”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heurisko,其意为发现.古希腊数学家帕普斯(约公元前300年),首先在他所著的《数学集》中提出了”创造学”这一术语.在汉语中,《辞海》将”创造”解释为”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而现在又出现了创商(CQ)的概念,相对于智商(IQ)和情商(EQ)来讲,虽然创商的概念刚刚出现,但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它一定会为那些独具慧眼的人们所乐于接受并潜心学习之.因为,他对于21世纪人的成材与成功来讲至关重要。
究竟何谓创商?所谓创商就是一个人的创造商数或称能力智商,具体来讲就是指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开放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即创造力!二、中国人的创造力发展阶段1.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涌现出了许多大师级人物,如孔子,孟子,老子,韩非子等等,创作了许多作品(《诗经》,《论语》《庄子》《道德经》《孙子兵法》等)创立了许多学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创造力达到一个高潮的标志,形成了一个“诸子百家共争鸣”的鼎盛局面.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高潮呢?因为当时正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年代,各国都千方百计的想要更多的人才来壮大自己,从而来争取霸主地位,使他们有一个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把“中国创造力”推向一个高潮。
研究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与行为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也在逐渐改变。
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一直备受关注,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浅谈关于研究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的问题。
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节俭”思想,这种思想认为,过多的消费是不道德的。
因此,在中国,很多人喜欢将钱存起来,而不是花掉它。
这种观念是中国消费者的一个显著特征,而且在日常消费生活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举例来说,中国人往往更注重住宅和汽车的购买,因为这些东西被视为一种发展和安全的保障。
当然,节俭并不意味着不消费,只是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消费必须合理,必须符合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也在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的新兴中产阶级正在形成,这些人拥有更多的财富,也更注重消费品质和品牌。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在消费方面已经完全“西化”。
实际上,中国人的消费行为仍然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
例如,在购买奢侈品时,很多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奢侈品牌的国际店铺而不是在本土购买。
在中国,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程度非常高,而这些工具已经成为了各种消费行为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购物时,很多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进行搜索和比较。
同时,在中国的消费者行为方面,国内外市场、线上和线下购物渠道的的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
线上渠道更适合许多年轻人,因为他们更喜欢网络和社交媒体。
从消费者心理角度来看,价格和品质是决定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两个重要因素。
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往往会根据价格和品质做出不同的选择。
在中国,价格不仅仅是是否能够负担,而且还与价值相关。
例如,有些消费者还会看到一个产品的价格是否与其功能相匹配。
如果有更好的替代品,他们可能不会选择购买过贵的产品。
在讲述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变化过程中,还必须一提的是“新零售”概念的引入。
以阿里巴巴为例,根据数据报告,阿里的零售平台上实现交易的亿万消费者比总人口多出两倍,且消费者并不依照地理区域划分或固定人群类型划分。
中国人的优缺点2006-08-29 08:26D·马克戈万是晚清时期俄驻华使馆的一名外交官,本文通过一名外国人的眼睛展现了百年前的中国社会现况。
对欧洲人来说,中国人永远都是个谜。
这其中还包括像我们这样的欧洲人,如,不但到过中国,而且甚至还在那里居住过三四十年,讲起中国话如同讲自己的母语一样流利,即便如此,我们也不敢说对中国及中国人有了很好的了解。
是的,这是一个让人难以捉摸的民族,一个既有突出的民族个性,且又相互间十分矛盾的民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我们有着本质的不同。
欧洲人习惯于逻辑性的、连贯性的思维。
而中国人则喜欢联想式的、曲折式的思维。
可以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充满了神秘性。
按照我们欧洲人的观点,中国人长得并不漂亮:黄色的皮肤、浑厚的喉音、蒙古人的脸。
如果单从长相上看,中国人不会给我们欧洲人留下什么好印象。
不过,走遍东西方的欧洲游客却有另一种看法,与所有的东方人相比,中国人又是最富有魅力的。
尤其是他们身上时时刻刻都表现出来的淳朴与幽默的特性:看到滑稽有趣的事,就哈哈大笑;看到伤心落泪的事,就满脸愁容。
幽默,好像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特性。
几乎每个中国人,不管他们性格如何,都不乏幽默意识。
要知道,幽默连敌人都会被感化的。
我永远都不会忘却的一件事是:两帮就要动手的中国人因为一两句幽默的话而涣然冰释。
总的说来,中国人体质健康,性格淳厚,吃苦耐劳,勤劳勇敢。
若把他们派到冰天雪地的北方,那么,他们就能够很快地适应那里的恶劣气候,并与当地人一道幸福地生活、成长;若是把他们派到骄阳似火的热带地区,他们也能因地制宜,改变生活,改变世界……以此类推,不论你把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派往何处,他们都能顽强且快乐地生存下去。
我所认识的中国人,就有来自西北的高山地区的。
据他们讲,那里常年积雪,终日不化,气候异常恶劣,连他们的居住地都是架在一片沼泽地里。
尽管如此,他们仍十分快乐地生活着。
还有,那些常年生活在寒冷的东北地区的中国人。
浅谈中国人喜欢大声说话的缘由作者:周亮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年第03期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面崛起,国人走出国门的机会越来越多,出去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组团出境旅游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走出国门总是好事,但是一些不足也暴露不少。
比如,大声说话,特别是在人多势众之际。
中国人的生活不讲究隐私,许多人及家庭的私生活都是一览无余地对外开放着,同时认为说话用不着小声细气,大声说话以示坦荡无私。
关键词:大声说话;教育;环境一、传统教育的影响在中国式的学校教育中,老师是绝对权威,孩子们只需要服从。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一个不被尊重的教育环境中长大,长大后很少有尊重他人和为别人考虑的习惯。
而且从幼儿园起,老师们都是在不停地鼓励孩子们大声、再大点声来回答问题,结果我们从小就学会了用大声表现我们的自信。
在中国人看来,在低声与高声之间,更多地崇尚高声。
人们习惯把高声与“直率”“有力量”“底气足”“热情”“好客”联系起来。
二、周围环境的影响中国一些城镇,甚至乡村到处放高音喇叭,用来进行各种宣传。
大街小巷的商店、餐馆等公共场合都高声放着流行歌曲,以招引顾客。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和生活的人,不大声说话的话,别人就听不见你说什么,久而久之许多中国人也就习惯了大声说话。
大声说话,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该出手时就出手。
整个西部、西南地区,由于气候潮湿,因此,人们喜食辣椒,性情随之而来偏于急躁,更习惯于大声说话。
三、社会风气的影响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人总是被管理着、被领导着,难以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时候,即使有表达意愿的机会,但也往往是形式而已。
在当官的面前不敢高声,在有求于他人时也不敢高声,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常常看得到。
总是被压抑的心态,致使人们难免不通过大声说话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平衡一下心中的积郁。
另外在中国,人们习惯把一个人说话的声音大小与能力的大小联系在一起。
不难发现,一些原先比较“文静”的知识分子,当了一官半职以后也会“下意识”地向“泼辣”方向转化,如果太“文静”会被人视为不像领导;女同志担任领导职位以后,就向“女强人”转化,不少女领导干部也会“下意识”地向“男性化”转变,因为人们的潜意识里认为细声细语是没有底气的表现,而大声讲话能够最直观地表现出自己的底气,更容易使人信服。
浅谈当代中国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杨亚莉【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经历过全盘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后,我们应思考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当代人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与特点的认识,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味,构建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
【作者单位】: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特性传承构建【分类号】:G122【正文快照】: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浅谈当代中国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经历过全盘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后。
我们应思考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增强当代人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与特点的认识,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味,构建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特性传承构建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28—03中国的传统文化。
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
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
浅谈中国⼈理解的结果与成果的区别现代公司⾥发现很多现象,销售谈了很多单,但是公司没有赚到钱。
员⼯没有⼀天迟到,但是公司的事⽼做不完。
有⼈忙了⼀辈⼦,但是⽣活还是没有变化.......。
究其原因,就是要做正确的事,也要正确的做事,做任务要有结果,但是更要有成果。
上海拓展培训单位教练认为:做任务,不等于做成果,做任务是执⾏的假象。
原来做任务与做成果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我们有时却将之混为⼀谈。
举个例⼦,就拿我们平时发传真给对⽅来说吧,有的员⼯拿起电话,拨通之后把传真发过去了,就算完成了任务。
经理问:“传真发过去了吗”?答:“领导,放⼼吧,发过去了!”,⼀副胸有成⽵的样⼦,结果呢,好⼏天过去了,对⽅来电话问职经理,传真呢?什么是发传真的成果,是收到。
收到什么?是清楚、不少页的传真;谁收到?是收件⼈收到。
所以,收件⼈及时收到清晰完整的传真才是成果。
成果定义清楚了,做法将⼤不相同,除了发过去之外,还要打电话问⼀下对⽅收到⼏页,是否清楚,如果是由别⼈转交的,⼀定要叮嘱这个⼈⽴即或⼏点前转交,并请他承诺。
最后打电话或发短信与收件⼈确认是否收到。
这才是⼀个完整的过程和⼀个合格的成果。
我们之所以执⾏难,很⼤程度上是我们不清楚什么是成果,就像发传真⼀样,传真发了是成果吗,当然不是,那么传真发了是什么呢?我们管它叫任务。
什么是成果?什么是任务?给⼤家三个要素去衡量。
成果的三要素是“三有”,即有时间、有价值、可考核,成果⼀定是客户要的。
成果的情形有多种多样,有的是⽆成果,有的是坏成果,有的差的成果,有的是合格成果,有的是超值成果。
任务有三要素是“三事⼉”,即完成差事---领导要办的都办了,例⾏公事---该⾛的程序⾛过了;应付了事---差不多就⾏了。
对程序负责、对形式负责、对苦劳负责,就是不对成果负责,就是做任务。
你问销售员今天做什么了?他说拜访客户去了,你问:“成果呢?”。
答:“成果就是拜访客户了”。
这就是不懂得什么是成果与任务。
浅谈中国⼈的思维模式中国⼈经常被⼈诟病的⼀点就是思维模式。
不可否认,中国⼈的思维模式跟传统西⽅⼈的思维模式有着较⼤的差别。
但这意味着我们的思维模式⽐较落伍吗?思维模式虽然是环境和⽂化造成的,但⼀旦形成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思维模式就和原来的⽂化关系不⼤,反⽽是思维模式主导⽂化的⾛向。
这就是说,追根究底的话,思维模式是由传统⽂化决定的,⽽反作⽤于⽂化。
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周围的⼈和事就在不断向我们灌输业已存在的思维模式。
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观点和形式风格都⽆形中在影响我们的认识。
渐渐的,我们也照着同样的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看待事物。
潜意识这种东西,⽐较虚幻,正因为是潜意思,所以它表现了我们⽐较不可置信的⼀⾯。
其实,中国⼈说灵活,只是在原则上灵活,但从来不曾在思维模式上灵活。
原则上的灵活也只是为了⾏事的⽅⾯,根本不曾真正涉及灵活的真谛。
⼀切规则都是随着形势⽽定的。
这就是真理。
在中国,很难有确切的真理。
因为中国⼈的思维⾥总是先把实⽤主义放在第⼀位。
例如中国⼈的信仰很乱。
可以同时信奉儒、道、佛教,甚⾄基督教也在其内。
⽽且各种思想并不会相互排斥,⽽是和谐共处。
这其中,估计得归功于实⽤的作⽤。
正因为讲究实⽤,所以需要哪个拿哪个,从来不曾⽭盾。
这就是给思维模式定了⼀个框框,任何事物进⼊之前总有⼀个标尺度量⼀下--实⽤吗?中国⼈并不笨,这众所周知。
(看看你我就知道了)但为何中国⼈的聪明很少⽤在⼑刃上,⽽更多的是投机,是取巧。
思维模式如果不能正常开发出智⼒,那就是这个民族的⼀种悲哀。
总说中国⼈缺乏创新,孰知,创新从来就不是在千篇⼀律的思维模式下能够诞⽣的。
浅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读《吾国吾民》有感在看林语堂的《吾国吾民》之前,我一直怀疑,谁能够把“中国人”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名词解释得如此清楚呢?一个本土的中国人来说中国难免会面临这样那样的质疑:把中国人写的很好的话,会被认为是在自夸,而写得不好的话,又会有卖国的帽子扣上(其实,我们的这种心态,林语堂先生在书中也有提过)。
但是,林语堂先生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写的这本《吾国吾民》却有不同。
首先,我们来看下林语堂先生的求学经历。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
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林语堂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可以说,林语堂,从小接受的是基督教文化(他父亲是位虔诚的基督徒),却又对中国传统文化耳濡目染,更有去西方求学的经历,可谓是兼得中西方文化之精华。
在我打开百度百科翻看林先生那厚厚的简历时候,想到现如今的那些“海归”,他们很多知识去镀层金,天与地的差别令人惊叹;当我们领略林先生文字里处处体现的国人现状的深思与担忧,再环顾一下四周对外来事物欣喜若狂、崇洋媚外的国人们,令人惋惜。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部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孔子》票房在我们这个自认为儒学正统的国度勉强过亿,而同时期上映的美国大片《阿凡达》在上半年获得了13.8亿元的票房。
说实话,我实在想不出《阿凡达》带给我们的除了视觉上的刺激,还有什么?翻开《吾国吾民》,在品味国学大师的文采同时,我也在反思自己。
中国人的民族性:浅谈中国人
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
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民性。
统一和多样正是中国民族性的两个方面。
1987年10月?熏人类学家费孝通代表中国接受美国学者的采访时曾坦白地说:“我要努力去了解中国,为的是想解决中国的问题。
但是直到现在,我尚未真正认识清楚显示于中国社会之中的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形成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中国精神实质。
”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
然而,中国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么样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掀起了三场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热潮。
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
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学者对中国民族性弱点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热对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关于中国人民族性的著作共有500余本。
先来看一下中国人自己解剖的民族性。
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过各种论文和演讲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
(1)没有排外意识
(2)勤劳、和平、守法
(3)守旧法,无变通
(4)崇拜鬼神
(5)犹豫不决
(6)知识水平低
(7)缺乏主人翁意识
(8)像一盘散沙
(9)夜郎自大
(10)停滞不前
(11)不崇尚自由
(12)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智慧
(13)家族主义和宗教主义
(14)世界主义
(15)重视道德
(16)民权主义
(17)极端主义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1904年出版的《饮冰室文集》中,对中国人的民族性进行了如下概括:
(1)缺乏独立、自由思想
(2)奴性、为我
(3)缺乏公共道德观念
(4)愚昧、胆怯、欺骗
(5)武断、虚伪、不行动
学者康白情于1919年在《论中国之民族气质》一文中以东西南北地域为别对中国人的性格特征进行了如下概括:
(1)自高自大,自满自足
(2)畏惧困难,喜欢享受
(3)富有创造性和模仿能力
(4)崇尚平凡而不崇尚奇特
(5)事主实行,弃绝空谈,唯乏恒久之毅力
(6)厚古薄今,墨守成规
(7)富“个体”之独立性,而乏“群体”之独立性
(8)消极忍让,缺乏积极抵抗精神
(9)好刺探他人隐私而坚守个人秘密
(10)恩怨分明,有报恩意识
(11)体质强健,潜力甚大
20世纪最有名的文豪鲁迅从8个角度概括了民族性:
(1)自高自大
(2)看重面子
(3)懒惰
(4)协调
(5)破坏欲
(6)目光短浅
(7)奴性
(8)胆小、自私
~~~~~~~~~~~~~~~~~
中国人的性格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以下是笔者对传统中国人性格的简单概括,欢迎批评指正。
最能体现传统中国人性格的莫过于一个“中”字。
中国人喜欢采取折中的方式处理问题,原因同时表现为:
1、怕得罪人;
2、遇事总留有退路;
3、中医向来讲究阴阳调和,严防阴阳任何一方的极盛极衰;
4、中国人崇尚和平,同情弱者,反对极权、霸权,有正义感,以仲裁者或和事老自居;
5、中国艺术,如建筑、绘画等很讲究对称,中国传统文化以对称为美;
6、中国人也以自我为中心,以保全自己和宣扬自己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7、基于上一条,中国人一般不会轻易采纳别人的意见,所谓“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这并不影响中国人虚心好学,因为我们同样要力避“狂妄至极”;
8、中国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昌盛和先进的国家,稳居世界中央,中国之名或许来源于此;
9、中国人的中也表现为当看客,,“隔岸观火”,这一点鲁迅先生早已给我们指出来了,“坐山观虎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别有用心的看客;
现代中国人的性格虽然仍保留了大量儒家的影响和痕迹,但已大大削减。
随着中国近一两百年来的不断开放,“西学东渐”,以及中国不断受到世人的关注,中国人的国民性格越来越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性格趋同。
主要表现是,热爱学习、讲求高效、开放、活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