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古典园林对比(17世纪)
- 格式:ppt
- 大小:17.41 MB
- 文档页数:22
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的园林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迥异的风格。
园林作为文化的体现,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在西方,则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典型。
前者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后者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表现人工的创造。
伏尔泰说:“美往往是相对的。
在日本是文雅的,罗马就不文雅;在巴黎是时髦的,在北京就不时髦。
”其实,我们很难分出中法园林孰高孰低,但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它们各自的风格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一、人工美与自然美园林学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
提到造园,当然离不开自然环境,对自然美所持的态度则直接影响着园林所呈现的风貌。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他强调自然美不是理想美,非经人工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界,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反映。
以凡尔赛宫为代表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所呈现的便是人工美。
它不仅布局对称规矩,而且花草树木也按人的意志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充分强调了几何图案之美。
它还以近6000公顷的总面积,在法国北部的森林众多、河道缓流、起伏平缓的地景上,雕塑出平面几何构图的视轴、星状放射的路径和林中的各种花园、喷泉、雕塑和倒影池等。
园中宽90米、长达1.6公里的运河,与全园中央的开放视轴相交,加之从宫殿到运河间以连续平缓的坡度降低后再向天际线延伸的轴线,显现出超大的尺度以及人工改造自然的气势。
相反,中国人更崇尚自然之美,推崇佛家与道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总结了这个时期文艺发展的丰富经验,将美学观点建立在“自然之道”的基础上。
这种思想也影响到后来园林造景的观念,庭园成为自然美景在有限空间里的艺术再现,尤其表现在南宋后江南兴建的多处私园。
这时园林的造园特点是,多以山池泉石为中心,饰以花草,环以建筑,其造园手法从此日趋精致。
中法建筑的比较中法建筑的比较避暑山庄与凡尔赛宫的比较研究公元1700年前后,在东西方各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帝国,两大帝国几乎同时为他们的皇帝修建一处大型皇家园林。
清王朝在康熙、乾隆的统治下国力日趋强盛,选址建成了避暑山庄,法兰西帝国为法王路易十四建造了凡尔赛宫。
这两座园林分别是东西方两大帝国在国家极其强盛的时期修建的,它们充分体现了两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世界园林体系中帝王宫苑类型的典范之作,两座皇家园林交相辉映,成为园林史上的一段佳话。
1.避暑山庄的建筑特色及其优缺点避暑山庄的建筑特色共有以下几点:1.南北艺术建筑完美结合2.单体建筑和建筑群落和谐组合3.园林建筑和周围景观自然融合山庄的整体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势,分区明确,景色丰富,与其他园林相比,有其独特的风格。
山庄宫殿布局严谨,建筑朴素,苑景区自然野趣宫殿与天然景观和谐的融为一体、达到了回归自然的境界。
山庄融南北建筑的艺术精华,园内建筑规模不大,殿宇和围墙多采用青砖灰瓦,原木本色,淡雅庄重,简朴适度,与京城的故宫,黄瓦红墙,描金彩绘,堂皇耀目呈明显对照。
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牧场和森林巧妙的融为一体。
山庄的建筑既具有南方园林的风格、结构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袭北方常用的手法,成为南北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2.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及其优缺点凡尔赛宫宫殿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即将立面划分为纵、横三段,建筑左右对称,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
其内部装潢则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少数厅堂为洛可可风格。
凡尔赛宫也存在一些建筑方面的问题,由于整个建筑是建在细软的沙泥地上,所以有些地基会下沉,同时,过分追求宏大奢华使得居住功能极不方便。
宫中没有一处厕所或盥洗设备,它虽然宽敞豪华,却不保暖。
这是凡尔赛宫的弊端所在。
3.避暑山庄与凡尔赛宫的比较凡尔赛宫含有巨大的建筑物、强烈的主轴线、众多的副轴线、丰富的小林园以及平坦的地势和辽阔的水面,这些都与避暑山庄在园林营造手法上有明显的差异。
17世纪东西方皇家园林比较分析摘要:在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指导下,形成了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园林——避暑山庄与凡尔赛宫。
两者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官与心理享受。
究其根源,是两种思想文化哲学观念以园林建筑这一艺术形式的一种凝结,每一种文化都值得我们去慢慢品味。
关键词:避暑山庄;自然;凡尔赛宫;理性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71-01应着东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传统背景,东西方形成了迥然相异的园林艺术。
建造时间相仿的中国承德避暑山庄和法国巴黎凡尔赛宫是东方和欧洲皇家园林的经典代表,集各自传统园林艺术之大成于一身。
避暑山庄追求中国古典园林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其中建筑秀丽壮观,多种建筑样式变化结合,用朴素淡雅格调,广收江南塞北的风光于一体。
凡尔赛宫表现的则是人工创造的凝结、是欧洲最宏伟华丽的皇宫、是欧洲园林的典范。
这两种相互对立又统一的美,值得我们去深究。
一、从造园布局上分析避暑山庄的整体布局上,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所有景物均作曲线形,例如大小不同的八个湖泊,呈自然之态。
“虽由人作,宛如天开”,以情驭景,蕴诗情画意于其中,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
因此,避暑山庄不同于其他皇家园林之处就在于——野趣。
山庄的分区依地形地貌的类型划分,北面山脊架宫墙,东面以武烈河为邻,整个山庄没有明显的布局中心,南部平岗地和平地用以布置宫殿区,遵循前宫后殿,前殿后苑和“九进”等传统公园之制。
从前宫到后寑,从宫殿到园囿逐渐过渡,山石布置比例逐渐增多。
正宫最北的“万壑松风”厅堂建筑,可远眺山色,近观湖景,由此还可放射出好几条主风景线,北观“南山积雪”,外八庙之普宁寺,东观金山岛之上帝阁……布景之灵活多变,反应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变化的视野观外物的世界观。
凡尔赛宫彰显的则完全是人工雕琢的华丽与精致,其最重要的原则是整个结构要像数学一样清晰和明确,合乎逻辑。
建筑艺术强调抽象的对称、和谐,寻求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对中轴线的强调是这一时期西方建筑的最重要的主题。
中法古典园林比较班级:景观1001班姓名:***学号:U*********中法古典园林比较摘要:通过对中法古典园林的分析与比较,总结出中法古典园林在审美、艺术风格、园林建筑风格以及其它造园要素处理与应用上的不同。
关键词:中国古典主义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审美价值观;艺术风格;造园要素。
园林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艺术和科学的结晶,世界众多国家地区在历史的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园林风格,以东方古典园林中的中国自然山水园与西方古典园林中法国规则式园林为例,二者在审美的价值观、造园的艺术风格、园林建筑风格以及园林要素的处理与应用等方面上存在着各自明显的特点。
1.审美价值观上1)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美;法国古典园林强调人工美:中国古典园林受道家思想影响,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探求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因而园林追求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就算是修剪也修剪的参差不齐,错落有致,力求与自然融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法国在17世纪上半叶建立了君权专制体制,为了体现皇权至上,同时受到14—15世纪意大利台地园的影响,园林要素组织“井然有序、布置得均衡匀称,并且彼此协调配合”,因此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树木都修得方方正正,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主要立足于人工方法改造自然美,2)中国古典园林崇尚意境美;法国古典园林强调形式美:中国古典园林不乏注意形式,但更加追求意境美。
中国自古就有文人造园的传统,中国的古典园林与诗歌、绘画、文学是分不开的,受诗歌、文学、绘画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更追求“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的意境。
法国园林虽然也追求诗意,但更追求形式美。
西方的维特鲁伟很早就提出了“黄金分割”,黑格尔主张“抽象形式的形式美”,这些理论思想对法国古典园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被用到了园林的设计建造中来。
中西⽅古典园林差异!以下图⽂由秋凌景观-露⽔转⾃⽹络重新编辑整理,转载请说明。
世界各民族在各⾃漫长的造园活动中,充分汲取各⾃⽂化营养,形成了独具特⾊的造园艺术形式。
在西⽅,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何园林;在东⽅,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再现⾃然⼭⽔式的园林。
由于两地强烈⽂化差异,导致风格迥异的造园艺术。
⼀、对古典园林布局的差异西⽅古典园林艺术在空间布局⽅⾯:以法国为代表西⽅古典园林,布局开敞、道路笔直、景区呈⼏何形分割,⼀览⽆余,给⼈以扩⼤、张扬的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特征是于曲径处通幽,看似⽆规则、实则有矩。
如此的空间营构,不仅拓展了有限的空间,⽽且富于诗性的韵律,给⼈含蓄、意味深长的审美感受。
⼆、对园林建筑的认识和使⽤上的差异 ?西⽅古典园林设计只不过是把建筑设计那⼀套原则⼿法从室内搬到室外。
在西⽅园林中常以建筑为中⼼,⽽以庭园包围建筑,呈现典型的外向性格。
当然,建筑只是园林的⼀个组成部分,造园师并不只着眼于建筑本⾝,⽽具有卓越的全局观念,以植物、⽔体、地形、建筑及⼩品等组成⼀个协调的建筑式的整体,使组成园林的各局部、各景点融合于统⼀的构图之中。
中国园林建筑没有建筑构图所特有的那种明确性和条理性。
⽽回环曲折、参差、错落、忽⽽洞开、忽⽽幽闭的⼿法则常赋予园林建筑以⽆限的变化。
园林建筑为求得⾃然美,对于环境的选择极为重视。
再者,对于⼀般建筑类型来讲,建筑通常扮演构图的主要⾓⾊,建筑与⼭⽯、⽔池、花⽊巧妙地结合。
三、对⽔的运⽤在西⽅园林中,每处庭园都有⽔法的充分表现。
常设置⽔池、⽔阶梯、跌⽔、瀑布、壁泉、喷泉,各种各样的喷泉与雕塑结合,或以喷⽔的图案花纹优美取胜,还在喷⽔技巧上作改进,创造了⽔剧场、⽔风琴等具有⾳响效果的⽔景。
中国园林也⼗分注重⽤⽔,从布局上可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集中⽔⾯特点是:整个园林以⽔池为中⼼,⽔池四周环列建筑,从⽽形成⼀种向⼼,内聚的格局,绝⼤多数均呈不规则形式。
分散⽤⽔特点是:化整为零的⽅法,把⽔⾯分割成了互相连通的若⼲⼩块,给⼈深邃清幽的感觉。
1、中国、法国自然美学观的比较园林是哲学和美学思想指导下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集中反映出人们的自然美学观。
中国园林的美学观念是艺术既要客观的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从中提炼、提高,更典型更具普遍性的表现生活和自然。
在艺术中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和人格,寄情于景,移德于物,使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鹊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意境。
而法国的自然美学观深深的受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影响,理性的能力在这里是至关重要的,自然之所以受到人们的赞美不再是由于它的色彩与媚丽,而是在于它“永恒的秩序”。
2、中国、法国园林文化的比较这个主要体现在中国程朱理学和欧洲理性主义之间的差异。
中国清王朝的造园艺术在继承完整以往模式的基础上,更注重追求蕴涵于审美主体和客体的深层韵律,追求事物物融入宇宙本体,反映出宋代理学的影响。
在造园时利用自然山水,融会传统风景名胜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颐和园除模拟“一池三山”的仙境之外,因为园林基地颐和园除模拟“一池三山”的仙镜之外,因为园林基地的山水地貌与杭州西湖相似而规划出昆明湖仿照西湖的方案,还有类型繁多的建筑物构成人文景观的主体,如寺庙、园林、集镇、山村、野居、亭、台、楼、阁、塔、码头、桥梁等,成为整个社会体系的浓缩。
所有这些人工意匠与天成山水浑然一体,犹如山水长卷,呈现一派万物适性、生机盎然的白然景象,使人感受到永恒而和谐的宇宙规律。
法国17世纪文化是文艺复兴文化的延续,崇尚理性、肯定人生、尊重科学的人文主义观念依然是社会思想和行为的准则。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唯理论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浓厚的理智色彩和规范化的思维方式影响了法国古典主义艺术的发展,其艺术准则主张清晰简洁、对称均衡。
凡尔赛宫苑的主体建筑凡尔赛宫,立于高坡之上,舒展开阔,表现了古典主义对整体美、均衡美的追求。
宫殿外形方正,垂直的线条和水平的线条构成平稳的节奏,石头材质的基础和对称构图更增加了稳重感。
以历史和神话为题材的雕塑使建筑显得古朴雅致,门楣、窗楣以及装饰性的柱体又使整个建筑在庄重中富于变化。
中西古典园林比较----思维方式的表现中国古典园林向来是以江南私家园林为代表,也就是文士园林;而西方古典园林则主要是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在这里,我就主要以二者的思维方式在园林中的表现来比较一下。
先讲一下它们的共通之处:首先。
在全世界范围里,园林都有一种基本的定义,就是造在地上的天堂。
它最直接的反映了所处地域人的社会理想、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第二点,就是园林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是一种权利和财富的象征,对贫困的人民群众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是不可能反映全部人的想法的。
接下来,讲它们的不同之处。
大家都知道,中国园林是自然式的,而法国园林是规整式的。
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基本原因,主要还是当时中国士大夫跟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和贵族的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形成有其历史背景。
17世纪之前,法国同英国进行了著名的百年战争。
在这期间,社会一片混乱,人民颠沛流离,苦不堪言,他们就迫切希望结束这种状况。
而法国国王也在这场战争中从大地主和贵族手中夺回了权利。
17世纪下半叶,路易十四彻底巩固了国家大一统和君主专制,那么为了显示自己强大的王权,路易十四就希望建造一种集中的伟大风格的园林宫殿,而新兴资产阶级和贵族也渴望结束分裂和内战,向往国家统一,向往秩序严谨的君主专制政体,反映他们的这种思想,花园就造的比较规整有序。
而在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下,一部分性灵未泯的士大夫们,受够了皇权和礼教的束缚,他们向往“皇权”所不及的自然生活,花园是这种生活的象征,所以,模仿自然,花园就造的比较曲折。
同时,在中国的园林里,很多东西都被赋予了众多的感情色彩,最常见的就是对各种植物的讴歌,对假山叠石的赞颂,这也是由其思维决定的。
文士这个阶层,往往是凭着寒窗苦读、考进士,然后做官这么一步步形成的“士”。
他们往往是有些权势,有些经济基础,最主要的还是有文化。
通常是精通儒家、道家和释家的宗义。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与中国传统园林的比较分析——以法国凡尔赛宫园林和中国颐和园为例摘要:园林诞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但是由于其起源、功能、地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不同,即使同一时期的园林,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其中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中国的自然风景式园林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文脉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法国凡尔赛宫苑;中国颐和园;园林艺术;风格;1、园林的定义及分类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园林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孕育而生的,与人类的发展相伴相生,中外园林中,都包含着土地,水,植物和建筑这四个要素,不同的布局也就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园林。
由此可以将园林类别分为以下四种:规整式园林、风景式园林、混合式园林、庭园。
2、中西园林造园艺术风格比较概述2.1法国古典主义风格的形成背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作为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其“伟大风格”的形成已经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民族、时代、地域的烙印。
水有源,树有根。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可以追溯到意大利 16 世纪中叶以后的园林,它继承了许多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园林的造园要素和手法。
如在构图原则上主张规则式造园、几何布局、中轴对称,造园要素包括水池、水渠、喷泉、雕塑、修剪植物和建筑等。
17世纪下半叶,法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王权大盛。
路易十四时代,绝对君权达到顶峰,标榜“理性”的古典主义文化成为路易十四的御用文化,并成为17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化艺术的总潮流。
2.2中国传统园林风格的形成背景白居易有诗云:“引水多随势,栽松不趁行”。
描绘的景象气韵生动,充分体现出中国园林追求自然和曲折的造园思想。
“曲折”成为中国园林的重要表现手法,在园林道路中,一反宽畅、简便、捷达等常规,经常是宽窄多变,曲折有致,追求、迂回、幽深的变化,使园林道路成为导景、观景、品景、赏景的媒介。
东方和西方的园林艺术发展久远,其中,以两大世界名园—中国北京颐和园和法国巴黎凡尔赛宫苑为代表的中国、法国古典园林,是17--18世纪造园艺术的巅峰,下面我通过比较这两大园林,浅析中国和法国古典园林的差异。
颐和园是清代皇家园林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总体布局遵循“宫苑分置”的规制。
宫廷区相对独立,按轴线对称展开布局。
园林区则依山、水、地形而布置,以万寿山为界划分为两个景区::以广阔水景为主、山景为辅的前山前湖景区和以山地景观为主、兼有小型水景的后山后湖景区,全园占地2 900hm2。
凡尔赛全址占地面积约1500 hm2,宫园的中轴线长3 km,其中一半是十字形水渠,与主楼垂直联系。
中轴两侧对称布置了花坛、喷泉、池沼、雕像及各类园林小品。
凡尔赛宫园内一系列的对景安排,宽敞空间,用斜坡代替台阶和细部的巧妙经营,显示出法国的王权、财富以及人能超越自然的思想,由此发展成法兰西独特的简约豪放的园林风格。
1、中国、法国自然美学观的比较园林是哲学和美学思想指导下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集中反映出人们的自然美学观。
中国园林的美学观念是艺术既要客观的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从中提炼、提高,更典型更具普遍性的表现生活和自然。
在艺术中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和人格,寄情于景,移德于物,使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鹊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意境。
而法国的自然美学观深深的受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影响,理性的能力在这里是至关重要的,自然之所以受到人们的赞美.不再是由于它的色彩与媚丽.而是在于它“永恒的秩序”。
2、中国、法国园林文化的比较这个主要体现在中国程朱理学和欧洲理性主义之间的差异。
中国清王朝的造园艺术在继承完整以往模式的基础上,更注重追求蕴涵于审美主体和客体的深层韵律,追求事物物融入宇宙本体,反映出宋代理学的影响。
在造园时利用自然山水,融会传统风景名胜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颐和园除模拟“一池三山”的仙镜之外,因为园林基地的山水地貌与杭州西湖相似而规划出昆明湖仿照西湖的方案,还有类型繁多的建筑物构成人文景观的主体,如寺庙、园林、集镇、山村、野居、亭、台、楼、阁、塔、码头、桥梁等,成为整个社会体系的浓缩。
十七八世纪中法皇家园林比较研究
在十七、八世纪,东方的中国清朝正处于一个盛世时期——“康乾盛世”,
与此同期的西方法兰西王国也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进入一个极盛繁荣的时代,皇家园林作为统治阶级威严与享乐的奢侈场所,同样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
通过分析中法两国在同一时期的传统皇家园林代表——颐和园与凡尔赛宫苑,对比两国不同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地理条件等因素下形成的不同园林风格和不同的审美取向,采取前往法国凡尔赛长期实地考察和研究的方式,感受法国传统园林、建筑环境和当地人民生活文化,进而更准确地分析两国在园林艺术差异性所形成的原因,从而深入了解与我国园林风格反差最大的异域园林文化,也有助于
推动我国现代园林文化朝新的方向发展。
从历史文化方面浅析中西方园林差异0 前言文化是意识的外在表现,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人类的全部文化直接或间接的来源并存活于自然中。
园林景观与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本身就是文化,也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园林形式是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宗教思想和人们生活习俗的综合反映,建园的整个过程就是一种文化行为,通过不同的设计可以将不同的文化融入园林景观当中,景观设计师将自己对园林景观的理解通过一定的景观形式表现出来,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我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及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在世界各个历史文化交流的阶段中,我国“妙极自然,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林的理论,以及创作实践的影响所及,不仅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而且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园林艺术创作也都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为此,我国园林被誉为世界造园史上的渊源之一。
西方园林的发展历史同中国园林相仿,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的数千年发展过程。
西方各民族的园林在当地气候条件和生活习俗的影响下,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多次演变最终形成特有的园林形式。
1 各具特色的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1.1 中国古典园林风格中国古典园林以含蓄、恬静、淡泊、古拙为美。
古人在建造园林过程中,探索出各种建造艺术法则和规律,巧妙地运用各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及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其设计手法自由灵活,组合随意,刻意避免人工的痕迹,充分体现了中国园林设计“师法自然”的原则,通过模拟自然风光,从而营造了城市山林,达到了居闹市而近自然的理想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的意境美,在借助自然山水形式美的同时升华到了诗情画意的意境美,而又毫无矫揉造作之嫌。
中国园林在创作设计方面重视利用自然的可持续性在为自我服务的同时创造出自然式的园林,从而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设计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