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战争诗
- 格式:ppt
- 大小:847.00 KB
- 文档页数:38
3首经典边塞诗词不论古今,总有这样一群人,胸怀家国,戎马一生。
他们放下儿女情长,离开富饶家乡,行走在戈壁沙漠中,伫立于高山雪原间,护卫着身后的万家灯火。
数千年来,边塞寄托了无数英雄豪杰的侠肝义胆,他们有人亲历沙场,感受金戈天马下的刀光剑影;有人未见疆场,却依旧拥有投身边疆的报国雄心。
Ol《十五从军行》两汉∙佚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那年他出征时刚满十五岁,正是意气风发胸怀大志的年纪,或许想着用不了几年便可荣耀加身归田卸甲,然而等他再度回来,却是白发苍苍耄耋之龄。
如今满面风尘重归故土,却万般陌生不知方向。
六十多年间,物是人非,黄土苍凉,昔日同他亲近的早已化作坟家,生死相隔。
漫长的戍边之旅,全靠归家思亲的信念才得以支撑,然而岁月无情,饱经沧桑。
一首诗,道尽了战争之苦,诉尽了将士辛酸。
正因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永远奋战在第一线,方有了如今的太平盛世。
只愿天下再无战争,人人安康。
02《从军行七首•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沙场之中,乌云密闭将连绵雪山遮掩,边塞古城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卫边疆的战士们早已身经百战,即便漫天风沙、金甲磨穿,也依旧誓死捍卫,永不退却。
这首诗历来为人称道,在抒写戍边战士坚韧意志的同时,也不回避战争的艰苦,其中所流露出的爱国热血愈发触动人心。
当我们沉浸在家国安康的幸福中时,切莫忘记戍守边防、日夜操练的英雄儿女们。
他们胸中有大义,心中有家国,经受风霜侵袭,饱尝离别之苦,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感恩铭记。
03《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王昌龄描写边塞的诗王昌龄描写边塞的诗导语:这是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热土;这是出塞入塞的瓶颈;这是让单于咬断牙根的地方,关于王昌龄描写边塞的诗,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出塞》朝代: 唐作者: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二)《从军行》朝代: 唐作者: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注释】这是一首气魄宏伟的边塞诗。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皑皑雪山顿时变暗,战士在塞外孤城上还想望着遥远的远方的玉门关。
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他们即使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但不打败敌人是决不回家乡的。
青海:指青海湖。
穿:磨破。
金甲:铠甲的美称。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借指敌人。
(三)《从军行》朝代: 唐作者: 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作品赏析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
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
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笔墨十分简练,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
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
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若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盘点王昌龄10首塞外诗,经典永不过时!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留存于世的诗作200余首。
他的诗歌以七绝五言为主,主要的题材与边塞、离别有关。
其中包括对边塞的风光的描写、战士们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人生的种种思索和感悟。
他的诗歌恢弘大气、深沉含蓄,塞北大漠、雄关戈壁、烽火羌笛、古道孤城,这些自然景象,与人的心境结合到一起,使意境非常悠远高深,让人读时,颇有感动。
下面一起欣赏其中10大经典塞外诗:其一:太湖秋夕唐-王昌龄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译文:夜是如此地安静,湖面泛起一片寒气,洞庭山落下一层微霜。
宿在太湖的一条小船上,月光下,小船在水上慢慢地移动。
似睡非睡,似梦非梦,隐隐地感到海风吹过,听到远远的地方有大雁南飞的声音。
简析:王昌龄吟咏苏州的诗,仅此一篇。
深秋的一个夜晚,诗人宿在太湖的一条小船上,月光下,小船在水上慢慢地移动。
夜是如此地安静,湖面泛起一片寒气,洞庭山落下一层微霜。
诗人似睡非睡,似梦非梦,隐隐地感到海风吹过,听到远远的地方有大雁南飞的声音。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太湖秋夕图。
其二: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译文:沅江四处水路相通连接着武冈,送你远行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两地的青山同承云朵荫蔽、雨露润泽,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简析: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
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
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其三:龙标野宴唐-王昌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