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论 第十章__代理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15
民法总论学习要点第一章:1、民法的概念2、民法的调整对象3、民法有哪些特点?4、民法的渊源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第三章:1、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2、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3、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及其分类第四章:1、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2、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和终止3、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4、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5、自然人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宣告6、自然人的侵权责任能力7、监护的概念8、监护人的设定9、住所(民法通则第15条及司法解释第9条)10、宣告失踪的概念和条件、法律后果11、宣告死亡的概念和条件、申请宣告死亡的利害关系人的顺序、法律后果及死亡宣告的撤销12、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责任的承担第五章:1、什么是法人?法人具有哪些基本法律特征?2、法人的分类3、设立中的法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4、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及民事责任能力5、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法人的分支机构6、法人的合并、分立及其合并、分立后债务的承担7、法人的终止第六章:1、合伙的概念2、试析合伙债务的承担。
3、合伙内部的损益分配4、退伙和入伙债务的承担第七章:1、民事权利的分类(主要: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2、民事权利的保护(正当防卫、紧急避险、)3、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请求的种类(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形成之诉)第八章:物的分类第九章:1、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2、民事行为的分类3、意思表示的概念、形式4、民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有哪些?5、行为人意思与表示不一致的情形:(真意保留、戏谑表示、虚伪表示、错误、误传)6、意思表示不自由:(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的概念和构成要件)7、绝对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和分类8、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概念和种类(撤销权行使的时间:1年)9、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的概念及其类型10、民事行为被确认绝对无效、被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的法律后果11、附条件的民事行为的概念12、民事行为所附的条件应满足的要求有哪些?13、延缓条件和解除条件第十章:1、代理的概念2、代理的类型(主要:委托代理、法定代理、指定代理;本代理、复代理)3、代理权行使的一般要求4、代理权行使的限制(自己代理、双方代理)5、什么是无权代理?无权代理包括哪几种情况?6、试述表见代理及其构成要件。
参考教材:民法(王利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民法教案王鑫政法系2015学年度第2学期第一编民法总论目录第一章民法概述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第四章自然人第五章法人第六章非法人组织第七章民事权利第八章物第九章民事行为第十章代理第十一章期限与诉讼时效参考资料一、主要参考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3.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7.法国民法典8.德国民法典9.日本民法典10.台湾民法典10.苏俄民法典二、参考文献1.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刘凯湘:《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3.郭明瑞主编:《民法》,高等教育出版社4.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5.高圣平/梅夏英:《物权法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6.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法律出版社第一章民法概述民法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居于基本法的地位。
民法一词来源于罗马的市民法,罗马法奠定了现代民法的基础,而后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和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是现代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的蓝本。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一、民法的词源民法一词来源于罗马法,罗马法在法律体系上也是诸法合一,但在学理上将法律分为公法和私法,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提出:“公法是关于罗马国家的法律(万民法),私法是关于个人利益的法律(市民法),即罗马法包括市民法和万民法,在查士丁尼制定《国法大全》时,两法已经合并,罗马法主要以私法为主。
近代法国、德国、瑞士、日本等国的民事立法均为私法,从词源上看,民法是调整民间社会关系的法。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门民事立法可追溯到1911年清政府的《大清民律草案》,(清政府委任沈家本等人为修订法律大臣,曾聘请日本学者松本义正等人起草该民法,民法学者一般认为中国“民法”一词源自日本,也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文献中便有“民法”一词,如《尚书.孔传》有文:“咎单,臣名,主土地之官,作《明居民法》一篇,亡。
民法典中代理讲解
代理是指一方(代理人)以另一方(委托人)的名义行使权利或履行义务的行为。
在民法典中,代理的规定主要包括代理的成立、代理的范围和效力、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等方面。
1. 代理的成立:
代理的成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 委托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 代理人的接受;
- 代理事项的明确。
2. 代理的范围和效力:
代理人的权力范围由委托人确定,委托人可以授权代理人进行一项或多项特定的事务,也可以授权代理人代理一切事务。
代理人在代理范围内行使权利或履行义务,享有代理效力。
但是,委托人在代理范围内进行的行为,对第三人有法律效力,除非第三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代理的存在。
3. 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主要包括代理人与第三人的权益关系、责任关系和违约关系。
代理人在代理范围内代表委托人与第三人进行交易,代理人的行为将影响委托人的权益,同时代理人也要承担因代理行为而产生的责任。
代理在民法典中的规定旨在明确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权利义务,
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交易秩序的正常进行。
代理制度的运用有助于实现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弥补当事人自身无法亲自办理事务的不足。
但是,代理行为也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违反公序良俗和法律的规定。
司考民法讲义:代理的概念与分类一、代理的概念代理是指一方(委托人)授权另一方(代理人)代表其行使某些权利或履行某些义务的法律关系。
在代理的关系中,委托人是授权方,代理人则是被授权方。
代理是一种授权委托的法律关系,通常应当以书面形式设立,并遵循代理的法律规定和约定。
委托人应该在授权文书上清晰地表述代理人的职权和职责。
除非另有说明,代理人通常必须在委托人的名义下行事。
当代理人行事时,委托人就具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代理人也应该在代表委托人之前接受委托人的授权。
如果代理人没有获得委托人的授权,那么他的行动可能无效,委托人也不必对他的行为负责。
二、代理的分类代理根据代理人的行为方式、代理业务的性质、代理目的等因素可以分为多个分类。
1. 普通代理和特别代理普通代理是指被授权人可以代表委托人处理一系列日常事务。
一项特别的任务或事务则需要特别代理。
对于特别代理,需要明确规定代理人的权限和职责,认真遵循授权委托的法律规定和约定,以此保证委托人的利益。
2. 一般代理和独立代理一般代理是指代理人必须遵循委托人的指示,实现委托人的目标。
当代理人在没有委托人的指示情况下作出决定时,这些决定可能无效。
独立代理则允许代理人独立运用自己的判断力,而无需征求委托人的同意。
3. 自然人代理和法人代理在代理的关系中,代理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或组织等法人单位。
在自然人代理中,代理人通常是指个人,其权利和义务在法律上应当由个人负责。
在法人代理中,代理人是企业或组织等法人单位。
在代理人失误或出现问题时,法定代表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 直接代理和间接代理直接代理是指代理人直接行事,以代理人名义办理委托事务;间接代理则是指代理人通过代理中介人(例如代理机构)行事。
在直接代理中,代理人在委托人的名义下行事;在间接代理中,委托人需要直接与代理中介人(例如代理机构)打交道。
三、代理是司法考试中的重要考点,理解代理的概念和分类对于理解民法的体系结构和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章代理一、课时安排:2学时二、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代理的含义及特征;熟悉代理权行使的规则;掌握滥用代理权、无权代理及表见代理的认定依据和处理方法。
三、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代理制度概述;第二节代理权的行使;第三节无权代理第四节代理关系的消灭。
四、本章重点:代理权的含义;代理权的行使规则;滥用代理权、无权代理、表见代理的具体表现形似及处理方式。
五、本章难点:表见代理。
六、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代理制度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把握行使代理权的基本规则以及无权代理、滥用代理权的判断方法和处理方式。
七、思考题:1、简述代理的含义和特征。
2、简述代理权行使的基本要求。
3、简述无权代理的表现及法律后果。
4、简述滥用代理权的表现及法律后果。
5、简述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及法律后果。
八、附《第十章:代理》讲义:第十章代理第一节代理的概述实例:甲因脚腕扭伤,不能外出,同学乙准备进城购物,甲委托乙为自己代买一双运动鞋;甲不识字,找到乙求助,请求其为代自己为远在外地上学的儿子写一封信,告知家里的情况,乙表示同意。
甲因身体有病,特委托邻居乙帮自己卖掉1000斤小麦,乙在卖掉甲的小麦后,发现一家种子公司,正在销售蔬菜种子,于是从卖小麦的货款中拿出300元,为甲买了冬季的蔬菜种子。
回家后,甲拒绝接受蔬菜种子。
甲接到丈夫单位的电话,称其丈夫在单位发生工伤事故,但身边2岁的女儿无人照料,于是,委托邻居乙帮助其照顾女儿,乙表示同意。
结论:生活中,求助他人为自己做事的情况常有发生,但有些情况会产生法律上的代理后果,有的情况则不会产生法律上的代理后果,那么,什么事法律上的代理?一、代理的概念和特征;1:代理的概念: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或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与第三人进行民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或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法律制度。
在代理关系中,涉及三方当事人的关系代理人被代理人第三人2:代理的特征:第一:代理人独立进行意思表示;因而与代言人、传话人、使者不同;第二:代理人一般以被代理人的名义或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行为;第三: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直接或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
二、代理权的性质1:观点一(权利说)认为:代理权是一项民事权利;2:观点二(资格说或能力说)认为:代理权是由于被代理人的委托行为而使代理人所具有的一种资格,据此可以为代理行为;3:观点三(权力说)认为:代理权是一种权力---义务关系,代理人被授予改变被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的权力,被代理人承担接受这种改变的关系的相应义务。
4:本教材同意第三种观点。
三、代理与相关制度的比较1、代理与代表法定代表人可以代表法人进行民事活动,其法律效果由法人承受。
从形式上看,代理与代表相似。
但代理人的行为,仅仅是效果归于被代理人。
而代表人的行为被视为法人的行为,其次,代理的行为仅限于民事行为,而代表的行为可以超出民事行为的范围。
2、代理与传达传达者不能决定意思表示的内容。
而代理人可以独立进行意思表示。
3、代理与居间居间仅仅是协助当事人订立合同,本人并不直接参与合同的订立。
但代理人直接参与合同的订立。
4、代理与经销所谓经销,是出卖人和买受人在一定区域和期间就特定商品持续进行交易的协议。
无论一般经销还是独家经销,均属于买卖合同。
四、代理的种类:1:根据代理权产生的依据,将代理分为:委托代理;法定代理;指定代理。
委托代理-----指基于被代理人的委托所发生的代理;委托合同与委托授权是产生委托代理权的依据。
法定代理----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发生的代理。
指定代理-----基于法院或有关机关的指定行为发生的代理。
这里的有关机关主要指对被代理人的合法利益负有保护义务的组织。
如未成年人所在地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等。
2:根据代理权来源的不同,将代理分为:本代理;复代理。
本代理-----代理权来源于被代理人的直接授权、或者来源于法律的直接规定或者来源于制定机关的指定。
复代理-----代理人为了实现代理权限内的全部或部分行为,以自己的名义选定他人担任被代理人的代理人,其代理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的情况。
复代理的特点:第一,复代理人由代理人选定;第二,复代理人代理行为的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第三,代理人对复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连带责任。
注意:对复代理的限制:(1)在委托代理中,代理是基于人身信赖产生的,一般情况下不得选择复代理。
只有在得到被代理人事前同意或事后认可,或者发生紧急情况为了维护被代理人的利益的情况下,才可以选择的复代理。
(2)法定代理中,法定代理人可以选择复代理人。
(3)在指定代理中,一般不得选择复代理。
只有在得到法院或指定机关同意后,或者在紧急情况下,为了维护被代理人的利益,可以选择复代理。
3:根据代理活动的方式,将代理分为:直接代理;间接代理;直接代理-----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代理活动,法律效果归属于被代理人。
间接代理-----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代理活动,代理活动的法律效果并不当然由被代理人承受的代理制度。
第二节代理权的行使:一、代理权行使的要求1:亲自行使代理权。
理由是代理是基于对代理人的知识、技能、信誉而产生的法律关系。
问题是个别行为由他人代替,代理人是否违反该要求?甲为当事人委托的律师,甲同时还带了一个法律系的实习学生,于是,甲让实习学生写了一份代理词,然后,自己修改后,到法庭上宣读。
甲为当事人委托的律师,甲同时还带了一个法律系的实习学生,于是,甲自己写了一份代理词后,让该实习学生代为出庭,并在法庭上宣读代理词。
甲为当事人委托的律师,甲同时还带了一个法律系的实习学生,于是,甲让该实习学生写了一份代理词,甲看后,没有做任何修改,以自己的名义在法庭上宣读了该代理词。
2:谨慎、勤勉、忠实地行使代理权。
判断代理人是否尽到了谨慎、勤勉、忠实的义务,主要从代理人工作的方式、效果是否与代理人的实际业务水平相一致。
3: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由代理人和第三人承担连带责任。
4、数个代理人共同行使代理权的,如果其中一人或者数人未与其他代理人协商,所实施的行为侵害被代理人权益的,由实施行为的代理人承担民事责任。
被代理人为数人时,其中一人或者数人未经其他被代理人同意而提出解除代理关系,因此造成损害的,由提出解除代理关系的被代理人承担。
二、对代理权行使的限制------禁止滥用代理权法律要求代理人为维护被代理人的合法利益而行使代理权,禁止一切滥用代理权的行为。
一般认为:滥用代理权的行为主要包括:1:自己代理行为----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与自己进行民事活动。
包括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同假冒的第三人,实际上自己是受益人的代理行为。
2:双方代理行为-----指一个代理人同时代理双方当事人为同一项民事行为的情况。
3: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
第三节无权代理一、无权代理的概念和类型1:无权代理-----指不具有有效代理权的人所实施的代理行为。
2:无权代理包括以下三种情况:没有代理权,而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同第三人进行民事行为。
超越代理权限的代理行为。
代理权已经终止后,仍然以代理人的身份进行代理活动。
二、无权代理的法律后果1:无权代理属于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2:无权代理由被代理人追认的,产生有权代理的法律后果。
被代理人进行追认的方式包括:(1)明示:被代理人以明确的表示,承认代理行为;(2)默示:被代理人知道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代理行为,不表示反对的情况;或者交易第三人,向被代理人进行催告,要求确认代理行为的,而被代理人在合理期限内不作任何表示的情况。
3:被代理人拒绝追认代理行为的,不发生代理的法律效果,一切后果由代理人自己承担。
包括:(1)被代理人明确拒绝追认无权代理行为的;(2)交易的相对人经催告,未得到答复后,撤销与无权代理人的民事行为的情况。
三、表见代理1:表见代理的含义------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但交易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具有代理权而发生的代理行为,法律认定,此种情况下的无权代理,产生有效代理的法律效果。
2: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1)行为人实施了代理行为,并且符合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和代理的一般特征;(2)代理人没有代理权;(3)交易相对人有理由相信代理人具有代理权。
3:产生表见代理的原因:(1)被代理人以书面或口头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向第三人表示以他人为自己的代理人,而事实上并未对此人进行授权,第三人信赖被代理人的表示而与该他人进行交易。
(2)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的委托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但尚未收回代理证书,交易相对人基于对代理证书的信赖,与行为人进行交易。
(3)代理关系终止后,被代理人未采取必要措施,公示代理关系终止的事实并收回代理人持有的代理证书,造成第三人不知情而仍与代理人进行交易。
(4)行为人持有被代理人的介绍信、盖有合同专用章或者盖有单位印章的空白合同书。
但被代理人能够证明行为人持有的介绍信或空白合同书是行为人“盗用”的,不发生表见代理的效力。
4:问题:第一:在表见代理中,有没有代理权,代理人是最清楚的,而且,事实上,代理人采取了沉默,或者说,隐瞒事实的行为,那么,这种情况如何与借代理关系进行诈骗的行为相区别?本人意见,主要看代理行为的利益流向那一方,代理人是否从中获取利益?第二:表见代理属于无权代理的一种,但表见代理制度的目的是促使被代理人,在交易中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对待代理行为,同时,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理意义。
不是为了惩罚被代理人,所以,对“第三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由代理权”应当做慎重的解释。
如果,出现第三人与代理人恶意串通的情况,那么,该行为将作无效民事行为处理。
争议:甲为某法人单位的后勤处处长,未向单位领导汇报,以后勤处的名义订购一批办公设备,货物到单位后,单位领导拒绝承认该行为,要求退货。
问:该行为属于无权代理?还是表见代理?甲为某大学的设备处处长,某大学领导指示设备处了解一下电脑市场的行情,学校准备采购一批电脑。
该设备处处长未向该大学领导请示,擅自向某电脑公司订购200台电脑,每台电脑价格为8000元,并签订合同。
知情人将情况汇报给大学领导后,某大学领导明确向设备处处长指示:立即撤销与某电脑公司的订购合同。
电脑采购事项,必须在监察部门的参与下,采取招标形式进行。
问:此案属于无权代理?还是表见代理?第四节代理关系的消灭一、代理关系消灭的原因:1:委托代理关系消灭的原因包括:(1)直接代理关系消灭的原因:代理期限届满或代理事务完成;被代理人取消委托代理或代理人辞去委托;被代理人或代理人死亡;代理人失去行为能力;被代理人为法人时,因法人消灭而使代理关系消灭。
(2)间接代理关系消灭的原因:第一:委托人的自动介入;(如何理解?指在代理关系中,第三人知道了受托人与委托人的代理关系,在制定合同中,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时,代理关系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