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的中医药辩证施治
- 格式:pdf
- 大小:298.35 KB
- 文档页数:2
本草纲目关于胆结石的内容
(实用版)
目录
1.本草纲目对胆结石的定义和认识
2.胆结石的症状和影响
3.本草纲目中对胆结石的治疗方法
4.现代医学对胆结石的看法和疗法
正文
《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医药学著作,它对许多疾病都有详尽的记载和研究。
其中,对胆结石的认识也相当深刻。
胆结石,是指在胆囊或胆管内形成的固体结晶。
在本草纲目中,胆结石被认为是一种病症,称之为“胆石症”。
该病症的主要症状包括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
当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胆囊炎、胆管炎,甚至危及生命。
针对胆结石的治疗,本草纲目提出了一些治疗方法。
例如,药物治疗方面,可以使用草药如黄连、黄柏、木香等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作用的中药,以达到缓解症状和消除结石的目的。
另外,本草纲目还提倡饮食调养,主张多吃蔬菜水果,少食油腻食物,以预防胆结石的发生。
然而,在现代医学看来,本草纲目的这些治疗方法并不能完全治愈胆结石。
现代医学认为,对于胆结石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手术和药物治疗。
手术疗法主要是通过切除病变的胆囊或清除胆管内的结石,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药物治疗则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抗炎药和利胆药等,以缓解症状和促进结石的排出。
总的来说,虽然本草纲目对胆结石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的记载和研究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中药治胆结石案例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是指胆囊或胆道中形成的固体结石,其中以胆固醇结石最为常见。
中药治疗胆结石具有一定的疗效,下面将介绍几个相关案例以供参考。
案例一:患者是一位45岁的女性,因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就诊于中医门诊。
经中医辨证分析,患者属于胆热瘀毒证,给予以下中药方剂治疗:黄连30g、黄芩15g、栀子10g、地黄15g、茯苓20g、赤小豆20g、丹参10g、生大黄10g、大黄10g、当归15g、川芎10g、红花5g。
将以上药材煎煮后取汁,每日分3次服用。
患者连续服药3个月,腹痛明显减轻,胆囊结石也有所缩小。
案例二:患者是一位52岁的男性,因胆结石反复发作就诊于中医门诊。
经中医辨证分析,患者属于胆湿热证,给予以下中药方剂治疗:黄连30g、黄柏20g、黄芩15g、栀子10g、茯苓20g、石苇15g、车前子20g、山栀子20g、海浮石20g、连翘10g、金银花15g。
将以上药材煎煮后取汁,每日分3次服用。
患者连续服药6个月,胆结石大小有所变化,症状也有所缓解。
案例三:患者是一位60岁的女性,因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就诊于中医门诊。
经中医辨证分析,患者属于气滞血瘀证,给予以下中药方剂治疗:当归20g、川芎10g、黄芩15g、黄连3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5g、香附10g、陈皮10g、山楂10g、蒲公英10g、柴胡10g。
将以上药材煎煮后取汁,每日分3次服用。
患者连续服药4个月,胆结石明显缩小,相关症状改善。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中药治疗胆结石的效果因人而异。
在实际治疗中,中医医师会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并根据个体差异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
此外,中药治疗胆结石也需要结合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改变来综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总体来说,中药治疗胆结石可以通过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利湿等功效,改善症状,减轻疼痛,并对胆囊结石有一定的缩小效果。
然而,中药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治疗过程中需注意适当监测胆囊结石的变化,避免结石堵塞胆管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胆结石中药疗法*导读:胆结石中药疗法中医中药治疗胆结石已有一二千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主要应用中药和针刺来治疗胆结石。
如果结石不大可以用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的原则是以“理气开郁、清热利湿、通里攻下”为主。
国内常用的中药方很多,都是以上述原则加以演化。
最好是根据各人的具体病情,给予辨证施治,但通用的成方也有一定的效用。
……中医中药治疗胆结石已有一二千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主要应用中药和针刺来治疗胆结石。
如果结石不大可以用中医治疗。
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的原则是以“理气开郁、清热利湿、通里攻下”为主。
国内常用的中药方很多,都是以上述原则加以演化。
最好是根据各人的具体病情,给予辨证施治,但通用的成方也有一定的效用。
现举遵义医学院的处方为例:排石汤:枳壳9g,木香5g,元胡15g,栀子12g,虎杖30g,金钱草30g,大黄15g。
适用于肝内外胆管结石症病人。
一般每天服1付,分2次服用。
对青壮年病人,可每天服2付,分4次服用。
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中药治疗有调节胆道功能、刺激胆汁的分泌、控制感染,并排出结石的作用。
2、针刺疗法:针刺具有解痉止痛、利胆、排石、止吐等作用,但是单纯用针刺治疗,疗效似嫌不足,一般需同时配合中药内服。
体穴取阳陵泉、中脘、丘墟、太冲、胆俞等。
每次留针半小时,每天2~3次。
耳穴可取神门、交感、胆囊、胰、十二指肠等。
应用口服排石汤和用针刺来刺激胆汁分泌和调整胆道的舒缩活动,在一部分病人中取得了排石的效果,但是中医中药对于较大结石,排出就较困难;胆囊中的结石由于胆囊管细小,效果也不理想。
因此,胆管结石大于1.5cm或胆囊结石大于0.5cm,一般就不适合用中医中药来治疗。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的原则是以“理气开郁、清热利湿、通里攻下”为主。
国内常用的中药方很多,都是以上述原则加以演化。
最好是根据各人的具体病情,给予辨证施治,但通用的成方也有一定的效用。
现举遵义医学院的处方为例:排石汤:枳壳9g,木香5g,元胡15g,栀子12g,虎杖30g,金钱草30g,大黄15g。
胆结石从中医分型辨治2012-05-31胆结石是指胆囊和(或)胆管内胆汁的某些成分(胆色素、胆固醇、黏液物质及钙等)在特定情况下由多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某些成分析出、沉淀、凝集成核而形成石状物的疾病。
根据结石所在部位分为胆囊结石与胆管结石。
㈠肝胆郁结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胁痛、胁胀、胁下拘急。
2.辨证要点病因情绪变化加重、舌质红、苔薄、脉弦或紧。
3.可能伴随的症状疼痛走窜不定、或痛引腰背、肩、左胁胁,或厌油腻、或嗳气、或恶心、或不思饮食。
【治则与选方】疏肝理气、利胆排石。
可选用四逆散与三金通石汤合方。
㈡肝胆湿热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胁痛、胁胀、胁下拘急。
2.辨证要点口苦口黏、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或弦。
3.可能伴随的症状脘腹胀痛、或恶心、或呕吐、或身目发黄、或咽干、或身热、或疼痛拒按、或大便不畅。
【治则与选方】清热燥湿、利胆排石。
可选用茵陈蒿汤与三金通石汤合方。
㈢气郁痰浊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胁痛、胁闷胀、胁下拘急。
2.辨证要点病因情绪变化加重、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或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闷痛走窜不定、或痛引腰背、肩、左胁胁、或厌油腻、或肢体困重、或头沉、或胃脘沉闷。
【治则与选方】疏肝理气、化痰降浊。
可选用柴胡疏肝散与温胆汤合方。
㈣胆郁热瘀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胁痛、胁闷胀、胁下拘急。
2.辨证要点痛如针刺、或因情绪变化加重、舌红边紫有瘀斑、苔黄、脉弦或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脘腹时胀、或口苦、或恶心呕吐、或心烦急躁、或大便干结。
【治则与选方】清胆调气、利胆排石。
可选用大柴金茵汤。
㈤痰瘀阻结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胁痛、胁闷胀、胁下拘急。
2.辨证要点痛如针刺、舌红边紫有瘀斑、苔黄厚腻、脉弦或涩。
3.可能伴随的症状胁肋脘腹闷痛、或疼痛固定、或面色黧黑、或胁下坠胀、或胃脘满闷、或食油腻物腹胀、或大便干结。
【治则与选方】醒脾化痰、活血化瘀。
可选用二陈汤与复元活血汤合方。
㈥气虚血瘀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胁痛、胁闷胀、胁下拘急。
中医:胆石症的中医辨证论治分析路广晁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武亮亮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硕士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其发病率高,临床症状变化多端,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目前大多数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造成的负损伤,引起的并发症,肝胆管结石的复发等令医师棘手,经过三十年的临床实践与潜心研究,笔者运用中医药辨证辨病施治本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了显著疗效。
现将经验介绍如下:一、肝郁气滞,胆失通降是发病的根本胆石症临床最常见的症状是右上腹疼痛、口苦、恶心、食欲不振、厌食油腻,严重者伴有寒战、高热、黄疸等。
大致属于祖国医学“胁痛”、“腹痛”、“黄疸”、“胆胀”等范畴。
起病多因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外感六淫、蛔虫上扰等因素为主。
笔者认为,肝郁气滞,胆失通降是发病之根本。
盖胆为六腑之首,主贮存胆汁和排泄胆汁,而胆汁来源于肝,乃“肝之余气,泻于胆,聚而为精”(《东医宝鉴》),其气以和降为顺,以通为用。
然其通降依赖于肝之疏泄,肝疏泄有度,则胆汁分泌如常,排泄通畅。
若肝郁气滞,则胆汁排泄不利,胆腑不通。
若长期的精神刺激,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致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胆汁淤积,湿热内生,日久结聚而成石;或饮食偏嗜,多食油腻厚味之品,伤及脾胃,升降失常,土壅木郁,肝胆疏泄失职,蕴生湿热,煎熬胆汁;或六淫之邪,尤其外感湿热,或浸淫脾胃,或直犯肝胆,造成肝失条达之性,肝失生发之能,郁结于内;亦有蛔厥之疾,进入胆腑,邪气内淫,伤及少阳,胆络壅滞,胆汁郁滞。
故本病位在胆,根在肝,病及脾胃。
且祖国医学认为,胆附于肝。
《难经》云:“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量三铢,盛精汁三合”。
肝气不畅终致肝失疏泄,胆腑失畅,气机郁滞,胆汁淤积,湿热内蕴,煎熬成石。
二、疏肝解郁,利胆排石是辨治之大法针对该病肝郁气滞,胆失通降的基本病机特点,本病当以“疏肝解郁,利胆排石”为治疗原则。
胆囊结石的中医诊疗方案(诊疗标准)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胆结石是胆管树内(包括胆囊)形成的凝结物,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作性腹痛、急性炎症,如果结石进入胆总管后可出现下列并发症:黄疸、胆管炎和胰腺炎等;但大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胆结石形成的一般规律:它们具有胆汁成分的析出、沉淀、成核及积聚增长等基本过程。
其发病机理包括几种要素,首先,胆汁中的胆固醇或钙必须过饱和;其次,溶质必须从溶液中成核并呈固体结晶状而沉淀;第三,结晶体必须聚集和融合以形成结石,结晶物在遍布于胆囊壁的粘液,凝胶里增长和集结,胆囊排空受损害有利于胆结石形成。
依据结石发生部位不同,分为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
从我国80年代初全国调查结果看,胆囊结石发生率约为52.8%,肝内胆管结石为36.2%,胆总管结石为11%。
依据结石化学成分不同,结石通常包括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或二者的混合物(混合型结石)。
胆固醇结石—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基础为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以及卵磷脂等成分的比例失调,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而发生结晶、析出、聚集、成石。
大部分胆汁中的胆固醇来源于肝细胞的生物合成,而不是饮食中胆固醇的分泌。
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肝细胞合成的胆汁中胆固醇处于过饱和状态,以及胆汁中的蛋白质促胆固醇晶体成核作用,另外的因素则应归因于胆囊运动功能损害,它们共同作用,致使胆汁淤滞,促发胆石形成。
此外,目前还有一些研究显示,胆囊前列腺素合成的变化和胆汁中钙离子浓度的过高也可能促发胆石形成。
在部分患者中,胆石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胆泥生成。
所谓胆泥,是由含胆固醇晶体的粘滞的糖蛋白组成。
这种胆泥在超声下可以查见,并且可能是胆绞痛、胰腺炎或胆管炎患者进行辅助检查所能发现的唯一异常处。
胆色素结石—包括黑色结石和棕色结石两种。
黑色结石主要在患有肝硬变或慢性溶血性疾病患者的胆囊内形成,而棕色结石则既可在胆囊,又可在胆道内形成。
中医药治疗胆结石方法胆结石是指胆囊或胆道中形成的固体结石,在胆道中的结石可以引起胆绞痛、胆囊炎等症状。
胆结石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中医药治疗方法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和喜爱。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药治疗胆结石的方法。
首先是中药内服治疗。
中医药认为胆结石是由于湿热邪气在胆道中凝结而形成的,因此可以通过内服中药来清理湿热邪气,以达到消除结石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柏、黄芩、苦参、薏苡仁、茵陈蒿等,这些中药可以清热解毒、祛湿利胆,对胆结石有较好的疗效。
其次是中药穴位贴敷法。
将中药配方研磨成粉末,加入适当的药膏,然后敷于患者的足三里、中脘、气海等穴位上,再用药布覆盖,固定在患者体表。
通过皮肤的吸收作用和经络的传导作用,使中药成分直接作用于胆道,起到溶石、排石的作用。
这种方法简单方便,无需采取任何侵入性操作,对患者来说也没有任何副作用。
再次是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针刺患者身体的穴位,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胆结石可以选择足三里、曲池、中脘等穴位,通过调理这些穴位,可以促进胆囊的收缩和胆管的蠕动,增加胆道排石的机会。
同时,针灸还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复发。
最后是中药熏蒸治疗。
中药熏蒸是将中药研磨成细粉,加热后使之产生挥发性物质,再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起到疏通经络、消除湿热的作用。
研究表明,中药熏蒸治疗胆结石可以使胆道的收缩功能得到改善,加快结石的排出,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药治疗胆结石虽然可以减轻症状、消除结石,但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
患者在选择中医药治疗方法时,应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并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药治疗胆结石的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
中医药认为湿热是导致胆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炸物等。
同时,多吃一些具有清热利湿功效的食物,如苦瓜、黄瓜、冬瓜、生黄花菜等,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中医药在胆结石治疗中的应用胆结石,即胆囊或胆管中形成的固体结石,是临床上常见的胆道疾病。
传统中医药在胆结石的治疗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胆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探索中医药治疗胆结石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一、中医药理论与胆结石治疗的相关理解中医药理论认为,胆结石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湿热瘀阻等因素有关。
其中,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消化不良、食物积滞,气滞血瘀导致胆道通畅性下降,湿热瘀阻则是胆囊内胆汁浓缩,促使结石的形成。
因此,中医药治疗胆结石的重点在于调整脾胃功能、活血化瘀和清热利湿。
二、中医药治疗胆结石的常用方剂1. 温胆汤:由黄芩、连翘、茵陈、丹皮等中药组成。
该方剂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胆汁浓缩状态,促进胆石的溶解与排出。
2. 寄生虫丸:由防风、血竭、肉桂、栲胶等药物组成。
此方剂可以通经络、活血化瘀,对缓解胆道疼痛、促进胆石排出具有一定的疗效。
3. 橘红丸:以香橘、黄柏、丹参、辛夷等药材制成。
该方剂能够清热利湿、解毒化瘀,对清除湿热有良好的效果。
三、中医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胆结石可以缓解症状、改善胆囊功能,并且能够促进胆石的溶解和排出。
例如,某项研究测试了温胆汤的疗效,结果表明在服用一段时间后,结石的数量和大小都有所减少,胆囊功能也得到了改善。
另外,长期服用寄生虫丸也能有效减轻胆绞痛的发作频率和强度。
四、中医药治疗胆结石的注意事项1. 中医药治疗胆结石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调配药物。
2. 不同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和疗程。
3. 中医药治疗胆结石一般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急于求成,患者应保持良好的治疗纪律。
结论:中医药治疗胆结石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能够缓解症状、促进结石的溶解和排出。
然而,中医药治疗疾病是个体化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治疗。
因此,在治疗胆结石时,建议患者寻求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综合诊断和治疗,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胆结石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探讨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主要由胆固醇和胆色素沉积形成。
中医学认为,胆结石是由于肝胆湿热、脾湿等病理因素导致的,因此在治疗胆结石时,中医辨证论治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胆结石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一、湿热胆结石湿热胆结石是指胆囊和胆道中湿热之邪郁滞形成结石。
典型症状包括黄疸、上腹疼痛、胁肋胀痛等。
中医认为,湿热胆结石是湿热蕴结,热胜湿盛所致。
治疗湿热胆结石时,中医常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
首先,需要清热解湿。
可使用黄芩、连翘、木通等中药,以清热解毒、利水利湿的作用。
其次,可以通过调理脾胃,湿热得以消散。
常使用苍术、炒薏苡仁、茯苓等中药,以健脾化湿、利水消肿。
同时,祛风解痉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使用薄荷、柴胡、川芎等中药,以舒肝解郁、平肝熄风。
二、痰湿胆结石痰湿胆结石是指湿热郁结、与痰浊结合而形成的结石。
痰湿结石常伴有脾虚湿浊、胃失和降等病理表现。
主要症状包括胸腹满闷、乏力、纳呆等。
治疗痰湿胆结石时,应以祛痰、化湿为主。
祛痰药物通常使用半夏、枳壳、厚朴等,以化痰行气、开郁消滞。
对于有痰湿阻碍胆道的患者,可使用竹茹、泽泻等药物以化痰行湿、利尿通便。
此外,还可通过健脾化湿的方法,调理脾胃功能,增强体内湿气的代谢能力。
常用的药物包括白术、山药、茯苓等,以健脾渗湿、利水消肿。
三、气滞胆结石气滞胆结石是指胆道气滞导致浊气郁结,形成结石。
典型症状包括胸胁胀痛、恶心、嗳气等。
中医认为,气滞胆结石是肝气郁结不畅所致。
治疗气滞胆结石时,常采用舒肝理气的方法。
舒肝药物常使用柴胡、香附、青皮等,以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通过舒肝理气,可以使气机通畅,减少气滞引发结石的可能。
同时,镇痛药物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使用川芎、川楝子、当归等中药,以活血化瘀、止痛定惊。
综上所述,胆结石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主要包括湿热胆结石、痰湿胆结石和气滞胆结石等。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清热利湿、祛痰化湿和舒肝理气等方法进行治疗。
胆结石的辩证施治
胆附于肝,构成表里关系。
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所以能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亦依赖肝的疏泄功能。
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反之,若胆汁排泄不畅,亦会影响肝的疏泄。
此外,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而决断来自谋虑,谋虑后必须决断,二者亦是密切联系的。
临床应用肝与胆在生理上联系密切,病理必相互影响,肝病常影响胆,胆病也常波及于肝,终则肝胆同病。
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等,故临床上治疗肝胆疾患必须相互兼顾,才能获得好的疗效。
胆石症,病机为肝失疏泄,胆气郁滞。
《灵枢·胀论》云:“胆胀者,胁下胀痛,口中苦,善太息。
”胆者,中精之腑,以通为顺,附伏于肝,互为表里,赖肝之疏泄,保其中清不浊,通降下行。
若肝失疏泄,胆气郁滞,失其通降,酿成结石,病发大痛,此乃“不通则痛”矣,本病治疗之关键在于疏肝理气,不在于排石,谓日:肝得疏泄之权,胆汁方能外泻,积胆之石,方可随之而去,病乃除。
知道了胆结石的病理,我们就可以用象数疗法来对症下药,象数配方:440.7220.6660
方义:
440:4为震卦,为木,木克土,结石为土,拿木来克,440可使肝得疏泄,从根本上消除产生结石的内环境;
7220:7为结石,为土,用兑2来泄土,2也为小,使结石变小,7220可降气和胃,疏通气机,胆主降,7220也可降胆气;
6660:6为水,为通,3个6为通通通,让变小后的结石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胆结石的中医药辩证施治
发表时间:2010-04-16T15:24:57.123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杂志作者:李广征
[导读]
李广征
吉林市船营区二医院(吉林 132011)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09)12-0107-02
胆结石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中“脘腹痛”、“胁痛”、“黄疸”等范畴。
在现代医学文献中,最早在14世纪才有胆结石的记载,19世纪后期才获得胆囊切除术,总胆管切开取石术的成功。
祖国医学对胆的记载早在《难经》中就有:“胆在肝之短叶间”,说明了肝胆的比邻关系。
祖国医学对胆石也是早有记载的。
《神农本草经集注》描写牛黄(牛的胆石)云:“大如鸡子黄,相重迭”,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有同样的记载,而且又谓之“牛之黄牛之病也,故有黄之牛多病而易死,诸兽皆有黄,人之病黄者亦然。
”说明不但认识到人亦有胆石,而且可以引起黄疸。
至于类似胆石症的临床表现远在两千多年前《内经》中就有腹痛,黄疸的记载。
至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描述了临床症状:“结胸实热,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往来寒热,身黄如桔色”并且立法处方,提出了用大陷胸汤,大柴胡汤,菌陈蒿汤等主之,至今仍被应用于临床。
1社辩证分型
胆为六腑之一,与肝相表里。
张景岳称:“胆为中正之官,藏清净之液,故曰中清之腑”,就是说他腑传化糟粕浊物皆浊,只胆腑浊清也。
《内经·素问》称胆为“奇恒之腑”,由于胆似腑非腑,亦藏亦泻,满而不实,不如他腹泻而不藏。
胆腑中清不浊,性喜通降。
若因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寒热失常,虫石堵塞等均可影响胆的通降,阻碍胆的升清降浊,引起肝胆郁滞。
“胁者肝胆之区也”,邪在胆腑胆经,影响了胆的通降,郁结不行,“不通则痛”,因此发为胁痛。
胆有郁热,必然影响到肝,肝木乘土,又至脾失运化,水湿内生,湿热内蕴不得宣泄,发为黄疸。
《灵枢》云:“脾所生病黄疸皆中焦湿热病也”。
胆石症引起的黄疸,属阳黄范畴,乃中焦脾胃之病。
因此,胆石症的主要病机为肝胆郁滞,脾胃湿热。
按肝腑辩证,胆石症的病位主要在肝胆,又多影响脾胃。
按八纲辩证,属里实热证。
有发烧,口喝,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属于热证;正气未衰,腹痛拒按,燥结腹胀属于实证;病在脏腑属里证。
按六经辩证为少阳、阳明合证。
寒热往来,口苦目眩。
呕逆纳少,胸胁苦满等属少阳证;胁下痞硬,腹痛拒按,大便燥结,舌苔黄燥等属阳明腑证。
若热盛酿毒,毒邪内陷,可出现热深厥深的危症,表现为高热,黄疸,神昏谵语,肢冷自汗,血压下降,脉细欲绝等。
为了便于辩证施治、立法处方,根据胆石症的临床表现,一般分为三型:气滞型、湿热型及实火型(有的称毒热型、脓毒型)。
各型之间即有内在联系,又有其特点,也可以把各型看做胆石症发展的不同阶段。
气滞型:其病机为肝胆郁滞,疏滞失常,横逆犯胃,运化失司。
主要临床表现为以“痛”为主,胁脘疼痛,口苦咽干,纳少腹胀,无黄疸,无明显寒热。
舌苔薄白或微黄,舌质红,脉平或弦紧。
湿热型:其病机为肝胆郁滞,脾胃湿热。
其临床特点以“黄”为主,胁脘剧痛,辗转不安,腹硬拒按,寒热往来,目黄身黄,小便黄浊,大便秘结或便溏,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实火型:其病机为热盛酿毒,热毒化火。
其临床特点以“热毒”和“腑实”为主。
腹痛拒按,寒战高热,全身深黄,大便燥结,小便赤浊,甚至神昏谵语,寻衣摸床,舌质绛,苔黄干或黑褐,脉弦数或沉细,严重者可出现毒邪内陷,亡阴亡阳,阴阳离绝等。
2中药治疗
祖国医学对胆石发作诸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下从中医学的角度,略谈中药治疗胆石症的理法方药。
祖国医学治疗疾病是从整体出发,正邪兼顾,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使脏腑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环境之间达到平衡而辩证施治的。
在治疗过程中,首先是以辩证(理)为前提,方从法立以法统方。
针对八纲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其施治方法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在胆石症的中药治疗中,虽然八法尽可应用,但根据胆石症的辩证特点,常以下、清、和法为主,在恢复期可以“补”法为主。
下法:以“泄可去闭”的原则而立法。
具有通便泻热,排除肠胃积滞,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
下法又有寒下、温下及峻下,缓下之分。
发作性胆石症一般属里、实、热症,因此,可用寒下法以荡涤胃肠积滞实热。
尤其实火型胆石症,阳明腑实热症已成,应重用寒下法,不仅使邪热从便而去,而且急下存阴。
虽有表邪未解或邪在半表半里者不可下之说,然而里热已成,如不表里兼顾,何以祛热?应用寒下法攻逐里热,实为釜底抽薪。
寒下法的常用方剂为三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主治痞、满、燥、实及脉实证,小承气
汤(大黄、枳实、厚朴)主治痞、满、实证,因燥证未具,因此不用芒硝;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主治燥热内结之证,因此不用枳实、厚朴。
以攻下力量来说,大承气汤为重下剂,小承气汤及调胃承气汤为轻下剂。
在胆石症的治疗中,大黄及枳实为常用之品,用大黄苦寒泻热通便,佐以枳实行气散结,二药合用乃有小承气汤之义。
如果燥结已成,可加入芒硝,用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
一些科研单位对大承气汤进行了药理实验研究,初步证明大承气汤具有增强胃肠蠕动,增加胃肠道容积,改善血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作用。
同时,还有促进胆囊收缩,增加胆汁分泌以及松弛奥狭氏括约肌的作用。
在利胆排石方剂中以大黄的利胆作用最强,其余依次为金钱草、菌陈、槟榔、枳实、郁金和黄芩。
较早的文献还提到大黄能抑制试管里的细菌生长。
为大承气汤治疗胆道疾病及肠梗阻等提供了初步的现代医学科学根据。
清法:以“治热以寒”,“温者清之”的原则而立法。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生津的作用。
从广义上说,温、热、火均属热,温盛为热,热极为火。
发作性胆石症的里热,不仅在程度上有温、热、火的不同、而且有气分、血分之异,实热、虚热之分,脏腑偏盛之殊。
气滞型胆石症,一般无热或气分有热,可不用或少用清热解毒药(双花、公英、地丁);湿热型胆石症,一般为肝胆湿热,脾湿胃热,可用清热燥湿药(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实火型胆石症一般为阳明腑热炽盛,或热入营血,出现斑疹及精神症状。
可加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及清热解毒药。
热入营血的用清热凉血药(丹皮、生地、元参)及清热解毒药。
常用的清热解毒方剂有黄连解毒汤、石膏知母汤、龙胆泻肝汤、犀角地黄汤等。
菌陈蒿汤(菌陈、栀子、大黄)是治疗湿热两盛黄疸的主方,有清热利湿之功,按中药八法,可归入“清”法。
以茵陈为主药,与栀子清热利湿,邪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即增强清利之功,又荡涤胃肠积热。
二便通利,湿热下行,黄从小便而去。
《景岳全书》云:“阳黄多以脾湿不流,郁热所致,必须清火邪,利小水,水清则溺自清,溺清则黄自退”,清利肝胆脾胃之湿热,邪从二便而去。
和法:是针对邪不在表,又不在里,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疗方法。
汗、吐、下法专事攻邪,而和法是通过和解、调和达到祛除病邪,恢复健康的目的。
但和法并不专为和解少阳而设、凡有调和作用,又不属其他七法的,都可归入和解剂的范畴。
在发作性胆石症的各型中,可见有寒热往来,口苦目眩、胸胁苦满等少阳证。
尤其在胆石症发作初期,黄不甚而热不久,正气未衰、邪气亢盛、正值邪正相持之际,因此,攻下、解表都不宜过甚,应以和法为主。
《景岳全书》云:“伤寒发黄,凡表邪未清而湿热又盛者,其症必表里兼见,治宜相解”。
和法的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党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及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生姜)小柴胡汤主治少阳证。
邪在表者当汗之,邪在里者当下之,少阳经位于太阳、阳明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即不能汗,又不能下,而和解之,小柴胡汤主之,以柴胡为主药,透达少阳之邪,黄芩清泻少阳之热,半夏、生姜和胃止呕;党参、大枣扶正祛邪、益气调中。
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合证。
发作性胆石症一般都有往来寒热、口苦目眩、胸胁苦满等少阳证;又有腹痛拒按、大便燥结、小便黄赤、苔黄脉实等阳明腑证。
柴胡、黄芩能透达少阳之邪,舒发少阳之热,具有和解作用;大黄,枳实能寒下阳明实热,从便而去,具有通里攻下作用;大黄配芍药治腹中实痛,芍药配枳实治气血不和之腹痛。
因此可以肯定的说中药治疗胆石症,是根据中医学理论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正确的辩证,立法处方,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