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单字解释复习进程
- 格式:doc
- 大小:153.0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各篇文言文单字解释大全一、七年级《世说新语》两则、1 ①《咏雪》因:凭借。
[3]拟:相比。
[2]差:大致、差不多。
[1]②《陈太丘与友期》:通“否”在不[4]至:才。
乃[3]:离开。
舍去[2]行:约定。
期[1] [5],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顾:回头看。
[7]引:拉。
[6]:丢下,舍弃。
相委.《虽有嘉肴》、2困:不通, [5]道:达到极点。
至 [4]旨:甘美。
[3]肴:用鱼、肉做的菜。
[2]嘉:好、美。
[1] .[6]理解不了。
此之谓乎:表示推测。
其 [8]教。
:)学半oàxi(学 [7]:勉励。
自强...《河中石兽》、3[4]阅:经过,过了。
[3]并:一起。
[2]:倒塌。
ǐ)p圮([1]竟:终[5]石兽于水中:寻找。
求.[10]湮:埋没。
[9]非木杮:这。
是[8]物理:推究。
究[7])划船。
oàzh棹([6]于、到底。
..遂:于是。
[13]啮:侵蚀、冲刷。
[12],疯狂。
颠:通“癫” [11]。
耳:语气词,表示“罢了” 但:只。
[14]《伤仲永》、4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4]族:聚、团结。
收[3]尝:曾经。
[2]耕:属于。
世隶[1]..[9]之天:承受。
受 [8]:语气词。
众人矣 [7]称:相当。
[6],牵、引。
扳:通“攀”[5]于材贤...人:胜过、超过。
《孙权劝学》、5[6]于是。
乃:[5]了解。
往事:见[4]语气词。
,“耶”通邪:[3]事务。
务:[2]推托。
辞:[1].更:重新。
[8]过:到。
[7]及:到了……的时候。
《口技》、6抚摸,:抚 [5]。
:通“座”满坐 [4]闻:只。
但 [3]施:设置、安放。
[2]会:适逢,正赶上。
[1]..是 [7]乳:喂奶。
[6]安慰。
舒:伸展、松弛。
[10]少:稍微。
[9]备:全、都。
毕 [8]这。
:.股:大腿。
[15]袖:扬起、举起。
奋[14]名:说出。
[13]虽:即使。
[12]曳:拉。
[11].几:几乎。
《观沧海》曹操1. 东临.碣石:到达,登上。
2. 水何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3. 山岛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4. 幸甚至哉:幸运的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 夕阳西.下:名词作状语,向西。
2. 断肠..: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人在天涯《咏雪》《世说新语》刘义庆1. 与儿女..讲论文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2. 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3. 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
拟,相比。
4. 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
《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刘义庆1. 期日中:约定在正午时分。
期,名词作动词,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2. 太丘舍去..:舍,舍弃。
去,离开。
3. 去后乃至..:乃,才。
至,到。
4. 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5. 相.委而去: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委,舍弃。
去,离开。
6. 友人惭: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惭愧。
7. 下车引之:拉,牵拉。
8.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论语》十二章1.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习,温习。
2. 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3.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3. 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省,反省、自我检查。
4. 为人谋而不忠乎:谋,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5.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6. 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7.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8. 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9. 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10.五十而知天命:上天的意旨。
命,命令。
11.不逾矩:逾,越过。
矩,法度。
12.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指新的理解和体会。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一、名1. 名:命名,如“孔子名丘,字仲尼。
”(孔子名叫丘,字仲尼。
)2. 名:著名,如“名山名水。
”(著名的山和水。
)3. 名:名誉,如“名声显赫。
”(名誉非常显赫。
)二、字1. 字:别字,如“孔子字仲尼。
”(孔子的别字是仲尼。
)2. 字:书写,如“字迹工整。
”(书写工整。
)3. 字:文字,如“汉字。
”(汉字。
)三、言1. 言:说话,如“言传身教。
”(用言语和行为来教育。
)2. 言:言论,如“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
)3. 言:言语,如“言语无味。
”(言语没有味道。
)四、文1. 文:文字,如“文学。
”(文学。
)2. 文:文章,如“文章千古事。
”(文章是千古流传的事情。
)3. 文:文采,如“文采飞扬。
”(文采飞扬。
)五、史1. 史:历史,如“史册。
”(历史记载。
)2. 史:史书,如“史记。
”(史记。
)3. 史:历史人物,如“史铁生。
”(历史人物史铁生。
)六、道1. 道:道路,如“道路千万条。
”(道路有千万条。
)2. 道:道理,如“道理明白。
”(道理明白。
)3. 道:道德,如“道德高尚。
”(道德高尚。
)七、德1. 德:品德,如“德行。
”(品德。
)2. 德:道德,如“道德观念。
”(道德观念。
)3. 德:德性,如“德性纯良。
”(德性纯良。
)八、仁1. 仁:仁爱,如“仁者爱人。
”(仁爱的人爱别人。
)2. 仁:仁政,如“仁政为民。
”(仁政为了人民。
)3. 仁:仁义,如“仁义道德。
”(仁义道德。
)九、礼1. 礼:礼仪,如“礼仪之邦。
”(礼仪之邦。
)2. 礼:礼节,如“礼节周到。
”(礼节周到。
)3. 礼:礼遇,如“礼遇有加。
”(礼遇有加。
)十、乐1. 乐:音乐,如“音乐之声。
”(音乐的声音。
)2. 乐:快乐,如“乐在其中。
”(快乐在其中。
)3. 乐:乐观,如“乐观向上。
”(乐观向上。
)以上仅为文言文中常见单个字的翻译,实则还有很多字词需要细细品味。
翻译文言文时,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力求准确表达原意,方能领略古汉语之美。
初中常考的文言文单字解释一、“之”1. 读音:zhī。
2. 出处:在众多初中文言文里都有出现,像论语孟子世说新语中的篇章等。
3. 解释:作代词,可指代人、事、物。
比如在“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之”指代元方。
作助词,有“的”的意思。
像“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这里的“之”就是“的”,用来表示修饰关系。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本是一个主谓句,“之”加进去后,这个句子就成为整个句子的一部分。
4. 造句:君之所好,吾亦好之。
5. 近义词:其(在某些作代词的情况下)。
6. 反义词:无(因为它主要是虚词,很难说有反义词)。
二、“而”1. 读音:ér。
2. 出处:也是文言文里的常客,劝学等文中大量出现。
3. 解释: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又”。
例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峨冠”和“多髯”是并列的关系。
表承接关系,可译为“然后”“就”。
像“学而时习之”(论语),先“学”然后“时习之”。
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
4. 造句:知难而退非勇者所为。
5. 近义词:且(在表并列时);乃(在表承接时,有一定相似性)。
6. 反义词:无(理由同“之”)。
三、“其”1. 读音:qí。
2. 出处:很多文言文都有。
3. 解释:作代词,可指代人、物、事、时间等。
比如“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其”指代那些不善的方面。
作语气词,可表示揣测、反问、期望等语气。
如“其真无马邪?”(马说)这里的“其”表示反问语气。
4. 造句:其为人也,善交友。
5. 近义词:之(在作代词时)。
6. 反义词:无。
四、“以”1. 读音:yǐ。
2. 出处:在初中文言文里无处不在。
3. 解释:作介词,有“用”“拿”“把”等意思。
例如“以刀劈狼首”(狼),“以”就是“用”的意思。
作连词,可表示目的、因果等关系。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理解文言实词知识讲解(一)初中语文中考复习理解文言实词知识讲解文言实词是指文言中所使用的具有固定含义的词汇,是学习文言语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考生通过对文言实词的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语文,提高语文水平。
以下是初中语文中考复习理解文言实词知识的讲解。
一、文言实词的定义文言实词是指文言中的实词,它是具有自己的词义和词性的词汇。
文言实词的特点是意义清晰,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相同或相近。
二、文言实词的分类文言实词主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七类。
其中,名词是人、事、物的名称;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特征;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程度、方式、时间和处所;介词表示名词与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关系;连词用来连接句子或成分;助词用于补充表示语句的语气和句法结构。
三、文言实词的用法1、名词的用法名词在文言中主要有表示人、事、物的名称和抽象概念的双重含义。
名词在句中通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或状语。
【例】执教鼓瑟,善言旋律,六子加于他弦,咸以为奇。
(《左传·僖公二十年》)。
2、动词的用法文言中的动词具有时态、语态、语气等语法特征。
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中的动词语气更多,动作发生的态势更清晰明确。
【例】是非玉帛,不以多少;人情累累,不以高下。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3、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形容词和副词在文言中的用法基本与现代汉语相同,但是在表示程度、方式、时间、地点等方面具有更多的修饰作用。
【例】文华秀丽,岁月静好,诗画高绝,品格高雅。
(《红楼梦》)4、介词、连词和助词的用法介词、连词和助词在文言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介词主要用于表示空间、时间、方式、比较、让步等语义关系,连词主要用于连接各种语法成分,助词主要用于补充表示语句的语气和句法结构。
【例】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
(《战国策·齐策一》)以上就是初中语文中考复习理解文言实词知识的讲解。
1. 而:表示转折、并列、递进等关系。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翻译: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2. 故:表示原因、结果。
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翻译:所以不积累一小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
3. 之:代词,表示所指的事物;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庄子·逍遥游》)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4. 以:表示目的、原因、方式等。
例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翻译: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天,不要因此轻视我。
5. 于: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
例句:于嗟乎,予之小子!(《诗经·周南·关雎》)翻译:哎呀,我的小儿子啊!6. 为:表示动作、状态、目的等。
例句:为长者折枝,亦何伤?(《论语》)翻译:给长者折枝,又有什么关系呢?7. 何: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
例句:何方神圣,乃敢当道哉?(《三国演义》)翻译:哪个地方的神圣,竟敢在路上阻挡?8. 谓:表示说、称呼、认为等。
例句:孔子谓颜渊曰:“回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翻译:孔子对颜渊说:“颜回啊,不合礼的事情不要看,不合礼的事情不要听,不合礼的事情不要说,不合礼的事情不要做。
”9. 与:表示并列、共同、参与等。
例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翻译: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守信。
10. 及:表示时间、范围、程度等。
例句:及之而后知,反覆之而后定。
(《荀子·劝学》)翻译:只有亲身经历之后才知道,反复思考之后才能确定。
以上这些中考文言文常考字词的翻译,希望对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有所帮助。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积累这些常用字词,并学会灵活运用。
同时,还要加强对文言文句式、语气、修辞等方面的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祝同学们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文言文虚词的分类和作用1.分类文言文虚词可以分为五类: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2.作用(1)代词:代替名词或代指某种事物,如“之”、“其”等。
(2)介词:表示时间、地点、方向、原因等关系,如“于”、“从”等。
(3)连词: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如“而”、“且”等。
(4)助词:表示语气、时态、疑问等,如“也”、“乎”等。
(5)叹词:表示感叹、疑问等,如“哉”、“耶”等。
1.“之”和“其”“之”常用作代词,表示指代,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中的“我”就是用“之”代替。
“其”也常用作代词,表示指代,如“人之初,性本善。
”中的“人”就是用“其”代替。
2.“于”和“从”“于”表示在某个时间、地点、方向等,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的“于”表示在忧患中生存,在安乐中死亡。
“从”表示方向,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的“从”表示从足下开始。
3.“而”和“且”“而”表示转折、顺承等关系,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而”表示学习之后还要时常复习。
“且”表示并列关系,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中的“且”表示这三项都是他每天要反省的内容。
4.“也”和“乎”“也”表示语气,常用于句末,如“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中的“也”表示强调。
“乎”表示疑问,如“何以解忧?唯有暴富。
”中的“乎”表示疑问。
5.“哉”和“耶”“哉”表示感叹,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的“哉”表示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耶”表示疑问,如“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吾从而后也。
”中的“耶”表示疑问。
三、复习策略1.掌握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3.多做练习题,将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运用到实际阅读和写作中。
4.积累常见的虚词搭配和用法,形成语感。
一、文言文虚词的辨析1.注意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如“其”和“乎”、“也”和“焉”等。
2.注意区分词性和用法,如“以”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
初中文言文系统复习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语文素养、了解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掌握初中文言文,进行系统复习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初中文言文的考点。
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文意理解、文学常识等都是常见的考查内容。
字词解释方面,需要掌握常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比如“之”“而”“其”等虚词,以及“走”“亡”“顾”等实词。
句子翻译则要求能够准确地将文言句子翻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注意特殊句式和关键词的翻译。
文意理解考查对文章内容、主题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文学常识包括作者的生平、作品的风格特点等。
在复习字词时,可以通过整理归纳的方法。
把课文中出现的字词按照词性、词义进行分类,制作成表格或者笔记,方便对比记忆。
例如,“走”在古代有“跑”的意思,“行”有“走”的意思,通过对比,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句子翻译是个重点也是难点。
我们要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对于倒装句,要学会调整语序进行翻译;省略句则要补充出省略的成分。
同时,要注意关键词的翻译,这些关键词往往是得分点。
比如“以”有“用”“凭借”“因为”等多种意思,要根据具体语境准确翻译。
文意理解需要我们对整篇文章有深入的阅读和思考。
在阅读时,要关注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经历和情感。
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可以通过概括每段的大意,梳理文章的脉络,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学常识的积累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资料,了解古代著名文学家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同时,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和老师的讲解,加深对文学常识的记忆。
除了掌握知识点,多做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通过做历年的中考真题、模拟题来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复习。
在做题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题目,总结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朗读和背诵对于文言文的复习也很有帮助。
通过朗读,能够培养语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初中各篇文言文单字解释大全一、七年级1、《世说新语》两则①《咏雪》[1]差:大致、差不多。
[2] :相比。
[3] 因:凭借。
②《陈太丘与友期》[1] 期行:定。
[2]舍去:离开。
[3]乃至:才。
[4]在不:通“否”,句末气,表。
[5]....相委:下,舍弃。
[6]引:拉。
[7]:回看。
.2、《虽有嘉肴》[1] 嘉:好、美。
[2]肴:用、肉做的菜。
[3]旨:甘美。
[4]至道:达到极点。
[5]困:不通,.理解不了。
[6]自:勉励。
[7]学(xiào)学半:教。
[8]其此之乎:表示推。
...3、《河中石兽》[1] 圮( pǐ):倒塌。
[2]并:一起。
[3]:,了。
[4]求石于水中:找。
[5]竟:.于、到底。
[6]棹(zhào)划船。
[7]究物理:推究。
[8]是非木杮:。
[9]湮:埋没。
[10]..耳:气,表示“ 了”。
[11]:通“ ” ,狂。
[12]:侵、冲刷。
[13]遂:于是。
[14] 但:只。
4、《伤仲永》[1]世隶耕:属于。
[2]:曾。
[3] 收族:聚、。
[4] 乞:求取,意思是花求仲永。
..[5]扳:通“攀”,、引。
[6]称:相当。
[7]众人矣:气。
[8]受之天:承受。
[9]于材...人:、超。
5、《孙权劝学》[1]辞:推托。
[2] :事。
[3] 邪:通“耶”,气。
[4]往事:了解。
[5]乃:于是。
[6].及:到了⋯⋯的候。
[7]:到。
[8]更:重新。
6、《口技》[1]会:适逢,正赶上。
[2]施:置、安放。
[3] 但:只。
[4] 坐:通“座”。
[5]: 摸,..安慰。
[6]乳:喂奶。
[7]是: 。
[8]:全、都。
[9]少:稍微。
[10]舒:伸展、松弛。
.[11]曳:拉。
[12] :即使。
[13]名:出。
[14]袖:起、起。
[15]股:大腿。
.[16]几:几乎。
7、《短文两篇》①《夸父逐日》②《共工怒触不周山》[1] 触:碰、撞。
[2]:子。
[3]:断。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 才 1、 担心 1、 虽然
(1)乃 2、 于是,就 (2)患 (3)虽
3、 是 2、 灾难 2、 即使
1、 好处 1、 好处 1、 愿意
(4)益 (5)善 (6)愿
2、 更加 2、 精通 2、 希望
1、 ……的原因 1、 认为 1、 赠送(wei)
(7)所以 2、 用来 (8)以为 (9)遗
3、 所以 2、 把…当作 2、 留下(yi)
1、 告诉 1、 放 1、 写
(10)谓 2、 认为 (11)置 (12)书 2、 信
3、 是 2、 买 3、 写的字
4、 字条
1、 你 1、 本来 1、 穿
(13)汝 (14)固 (15)衣
2、 你们 2、 巩固 2、 衣服
1、于是 1、 测量 1、 有时
(16)因 2、 因此 (17)度 2、 估计 (18)或 2、 有的
3、 随 3、 尺码 3、 有的人
1、 所以 1、 代词:人/事/物 1、 丢失
(19)故 2、 以前 (20)之 2、 助词:的/无义 (21)亡 2、 逃跑
3、 原因 3、 动词:到/往 3、 死
4、 无
1、 是 1、 士兵 1、 在
2、 替 (23)卒 2、 终于 2、 从
3、 被 3、 死 (25)于 3、 向
(22)为 4、 作为 4、 完 4、 到
5、 给 5、 对
6、 画 1、 谢别 6、 比
7、 为了 (24)谢 3、 告辞
8、 雕刻 2、 道歉
1、 用 (27)易 1、 交换 (29)去 1、 离开
2、 把 2、 改变 2、 距离
(26)以 3、 凭
4、 拿来 1、 偶尔 1、 好像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5、 因为 (28)间 2、 夹杂 (30)若
6、 认为 3、 参与 2、 你
7、 来
1、 士兵 1、 几 1、 通“只”
(31)兵 2、 军队 (32)数 2、 多次 (33)止
3、 兵器 3、 计算 2、 停止
1、 头 1、 适逢 1、 回头看
(34)首 (35)适 2、 正好 (36)顾 2、 向旁边看
2、 头领 3、 到,往 3、 顾及
4、 难道
1、 让 1、 无义 1、 ……的样子
(37)使 2、 派 (38)所 (39)然 2、 这样
3、 使者(臣) 3、 对的
4、 出使 2、 地方 4、 但是
1、 助词:无义/吗 1、 准备 1、 左右
(40)焉 人/物/地方 (41)具 (42)许
2、 代词 哪里 2、 详细 2、 答应
1、 怎么 1、 和 1、 于是,就
(43)安 (44)与 3、 欣赏(yu) (45)遂
2、 哪里 2、 给 2、 终于
1、 各位 1、 互相 1、 打算
(46)诸 2、 许多 (47)相与 (48)将 2、 带领(率领)
3、 相当于,等于 2、 一起 3、 将军
4、 将要
1、 无义
1、 胜利 2、 的 1、 察看
(49)胜 2、 超过 (50)者 3、 的人/物 (51)相 2、 互相
3、 尽,完 4、 的地方 3、 做宰相
4、 雄伟 5、 的原因 4、 宰相
1、 并且 1、 将要 1、 高踞
(52)而 2、 无义:连接2个动词,表承接 (53)且 2、 况且 (54)临 2、 靠近
3、 但是 3、 将近 3、 将要
1、 暗中 1、 颜色 1、 靠近
(55)潜 (56)褐 (57)比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 偷偷地 2、 初步衣服 2、 接连
1、 这 1、 编次 1、 身体
(58)是 (59)次 2、 停泊 (60)身 2、 亲自
2、 做判断性动词用 3、 停驻 3、 自己
1、 报告 1、 正 1、 踏
(61)白 2、 白色 (62)方 2、 当……的时候 (63)履
3、 酒杯 3、 才 2、 鞋
1、 大 1、 丈夫 1、 年龄
(64)盛 2、 美 (65)夫 2、 男子汉 (66)岁
3、 茂盛 3、 句首语气词,无义( ) 2、 年
1、 谁 1、 虽然这样,那么 1、 看见(招见)
(67)孰 2、 哪一个 (68)然则 2、 即使这样那么 (69)见 2、 被
3、 通“熟”,仔细
1、 靠近 1、 乐器
(70)就 2、 接近 (71)鼓 2、 击鼓
3、 完成 3、 (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