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5-生活史对策
- 格式:ppt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20
普通生态学复习大纲第一部分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环境、生态因子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2. . 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
1、生态因子的分类1属性;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水、pH、氧等理化因子。
生物因子:同种和异种生物个体及其生物过程。
2性质;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水、空气等。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理化性质、肥力等地形因子:地面的起伏、坡度、坡向等。
生物因子:如捕食、寄生、竞争等人为因子:人类活动。
3作用密度制约因子:受密度制约的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不受密度制约的因子。
二.作用规律:1综合作用。
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3什么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Liebig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物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Shelford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物种衰退或不能生存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各种因素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水分氧气CO2生物等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生理分布区和生态分布区:前者只考虑生物的生理耐受性而排除其它生物对其分布的影响,后者是生物在自然界的实际分布区,这种分布区是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体对外界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条件的适应能力春化现象: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叫春化作用黄化现象: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生物学零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阿伦定律:寒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贝格曼定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更少,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光周期现象:生物对日照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动态:研究种群大小或数量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动规律多态现象:在种群中许多等位基因的存在导致一种群一种以上的表型单体生物: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生物,构件和发育可以预测构件生物: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个构件集合(异质)种群: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相互联系内禀增长率: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同种其它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性质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讲解:1. 生态因子28. 流通率2. 限制因子29. 氨化作用3. 基础生态位30. 生态承载力4.阿伦 (Allen) 规律5.趋异适应6.生活型7.主导因子8.种群增加种类9.生态位10.生活史对策11.毗邻效应12.遗传漂变13.密度14.重要值15.优势种16.先锋植物17.构件生物18.存活曲线19.会集种群20.复合种群21.群落最小面积22.逆行演替23.群落交叉区24.中度搅乱理论25.物质循环26.生态平衡27.林德曼效率二、简答题1.20 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出名生态学派,请写出学派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研究重点。
2.什么是耐受性定律?3.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有哪些?4.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5.种群数理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6.比较动向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的异同。
7.种群拥有哪些不相同于个体的基本特点?8.阐述自然种群数量颠簸的种类。
9.什么是植物种内竞争所表现的密度效应?10.种间竞争的本质是什么?写出 Lotka-Volterra 的种间竞争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意义。
11.描述逻辑斯谛增加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12.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13.空间异质性是怎样影响群落结构的 ?14.简述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一般特点及其异同。
15.层片拥有哪些特点?16.生物群落的数量特点有哪些?17.陆地上呈大面积散布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主要有哪几类?18.中国东北湿润区从南到北依次出现哪些植被?中国东部温带从东到西依次出现哪些植被?19.何谓群落交叉区和边缘效应,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20.植物群落散布为什么拥有"三向地带性 "?21.试说明影响植被散布的主要要素和植被散布的地带性规律。
22.捕食作用拥有哪些生态意义?23.为什么生态恢复时要考虑群落的演替要素?三、阐述题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
基础⽣态学问答题及答案1.什么是最⼩因⼦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利⽐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物需要的最⼩量的任何特定因⼦,是决定该种⽣物⽣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是利⽐希最⼩因⼦定律。
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个⽣态因⼦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物衰退或不能⽣存。
2.⽣态因⼦相互联系表现在那些⽅⾯?⽣态因⼦相互联系表现在如下⽅⾯:(1)综合作⽤:环境中的每个⽣态因⼦不是孤⽴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相互联系和影响。
任何⼀个因⼦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的变化,导致⽣态因⼦的综合作⽤,例如⽣物能够⽣长发育,是依赖于⽓候、地形、⼟壤和⽣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
(2)主导因⼦作⽤:对⽣物起作⽤的众多因⼦并⾮等价的,其中有⼀个是起决定性作⽤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它⽣态因⼦发⽣改变,使⽣物的⽣长发育发⽣改变。
(3)阶段性作⽤:由于⽣态因⼦规律性变化使⽣物⽣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物需要不同的⽣态因⼦或⽣态因⼦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对⽣物起作⽤的诸多⽣态因⼦,⼀个都不能少,不能替代,但在⼀定条件下,当某⼀因⼦数量不⾜,可依靠相近⽣态因⼦的加强得以补偿。
(5)直接作⽤和间接作⽤:⽣态因⼦对⽣物的⾏为、⽣长、⽣殖和分布的作⽤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需经历⼏个中间因⼦。
3.⽣物对极端的⾼温和低温会产⽣哪些适应?⽣物对极端⾼、低温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理和⾏为等各个⽅⾯。
低温的形态适应:植物的芽和叶⽚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粗短,树⽪坚厚;内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
在⽣理⽅⾯,植物减少细胞中的⽔分,增加糖类、脂肪和⾊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冰点,增强抗旱能⼒;内温动物主要增加体内产热,此外还采⽤逆流热交换、局部异温性和适应性低体温等适应寒冷环境。
一、绪论P41,说明生态学的定义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前者如温度、可利用水、风,而后者包括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1)问题①在个体层次上,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
经典生态学的最低研究层次是有机体(个体),按其研究的大部分问题来看,目前的个体生态学应该属于生理生态学范畴,这是生态学与生理学的交叉学科。
②在种群层次上,多度及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
③在群落层次上,生态学家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
④在生态系统层次上,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方法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①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
②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③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二,生物与环境P14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哪些方面?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3,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生态学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
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中各种元素沿着特定的路线运动,由周围环境进入生物体,最后回到环境中,各种元素运动路线所包含着的活有机体的有机阶段和由各元素基本化学性质所决定的、无生命的阶段所组成的循环运动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全球变化:全球变化,是指人类社会本身及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环境的变化,这里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多重相互作用过程。
3、生物放大作用: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个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来自环境的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生物放大一词是专指具有食物链关系的生物说的,如果生物之间不存在食物链关系,则用生物浓缩或生物积累来解释。
4、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5、食物链: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
6、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
7、建群种:建群种是优势种中的最优者,即盖度最大(重量最大),多度也大的植物种。
建群种是群落的创造者、建设者。
如油松是燕山油松林内的主要层(乔木层)的建群种。
建群种在个体数量上不一定占绝对优势,但决定着群落内部的结构和特殊环境条件。
生态学(第三版)-杨持(主编)第一章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各学派的特色:①北欧学派,以侧重群落剖析为特色;②法瑞学派,用特色种和差别种区分群落种类,成立了严实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③英美学派,以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创立顶级学说而着名;④苏联学派,侧重修群种和优势种,成立了一个植物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现代生态学的特色:研究层次上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更新;研究范围扩展(以人类生计环境为中心的生态学研究更为突出)。
21世纪生态学的研究特色:更为密切的联合社会和生产之中的实质问题,不停打破其初始期间以生物为中心的学科界线,向解说社会的目前面对的问题发展,并在实现社会的可连续发展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21世纪生态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科学决议;推动面向可连续发展的创重生态学研究;促进文化交融,创立一个前瞻性的国际生态学。
第二章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集体之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主体或生物集体生计的全部事物的总和。
环境因子:指生物体外面的所有环境因素。
环境因子分类: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和生物因子。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如温度、食品、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余有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此刻以下方面: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色: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行代替和赔偿作用。
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独自的存在,老是与其余因子相互联系和影响。
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一样程度地惹起其余因子的变化,致使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比如生物能够生长发育,是依靠于天气、地形、土壤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1)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不是等价的,此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惹起其余生态因子发生改变,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改变。
复习题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Biosphere)2 .生态学(Ecology)二、问答题1.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部分?第一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2. 生态价(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 or ecological valence)3.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4.环境7.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8.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9. 生物学零度10.内稳态11. 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12.土壤质地13.土壤结构二、问答题1.生态因子的作用有什么基本特征?2.生物对光照会产生哪些适应?3.生物对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会产生哪些适应?4.水生植物如何适应于水环境?5.陆生生物如何适应于干旱的环境?6.简述耐旱植物的特征第二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一、名词解释1. 种群(population)2. 年龄锥体(年龄金字塔)(age pyramid)3. 动态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同生群生命表;水平生命表)(dynamic life table ; age-specific life table; cohort life table; horizontal life table)4. 内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5. 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垂直生命表)(static life table; time-specific life table; vertical life table)Δ6. 内禀增长率(innate rate of increase)7. 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8. 环境容纳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二、问答题1.种群的群体特征有哪些?2.种群的内分布型有哪几种?形成的原因如何?3.如何估计种群的密度?5.何谓年龄锥体?列出其基本类型.6.什么是生命表?有哪几种类型?7.如何建立一个生物种群的动态生命表?8.有关种群调节理论有哪些学派?各学派所强调的种群调节机制是什么?9.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有什么特点?10.记住三种种群增长模型的方程及各符号所代表的生态学意义。
1.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答: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田间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并且是第一性的。
但是采集数据时各种误差较大,而且野外条件下影响因子很多我们关注的未必就是关键性的因子,从而得出不正确结论。
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实验研究的优点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但实验室条件不可能完全模拟野外自然状态,因此这些数据的规律在野外条件下可能不成立。
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是理论研究最常用的方法。
模型研究的预测,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其预测结果是否正确,同时,也可以通过修改参数再进行模拟,使模型研究逐步逼近现实。
同样的原因,模型关注的通常也是一些因子而不是全部,结论只是近似而达不到准确。
2.生物对极端高、低温会产生哪些适应?答:生物对低温适应的生理变化表现如下:在低温下生活的植物,通常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的冰点,使细胞液冰点常在-5—-1°C,增加了抗寒防冻力;动物中鱼类通过依赖同功酶参与调解激活代谢来适应寒冷;生活在温带及寒带小型鸟兽之类的哺乳动物在寒冷季节通过依靠生理调节机制,增加体内产热量来增加御寒能力和保持恒定的体温,包括增加基础代谢产热和非颤抖性产热,颤抖性产热只在急性冷暴露中其非常重要作用;北方内温动物对寒冷的适应的另一种生理表现为异温性,除此之外还有迁徙和集群方面等等。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生理适应表现如下: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这有利于减慢代谢率,增加原生质的抗凝剂能力。
其次,靠旺盛的的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
动物对高温适应的重要途径是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在高温炎热的时候,将热量储存于体内,使体温升高,等夜间环境温度降低时或躲到阴凉处后,再通过自然的对流、传导和辐射的方式将体内的热量释放出去。
3.生物对光照会产生哪些适应?答:光照有日周期和年周期的变化,日照长短对生物起了信号作用,导致生物出现日节律性的与年周期性的适应性变化其中有:1)、生物的昼夜节律;2)、生物的光周期现象: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a、长日照植物 b、短日照植物c、中日照植物 d、日中性植物2)、动物的光周期现象:a、繁殖的光周期现象b、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c、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d、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4.简述陆地上水的分布及规律?答:陆地上的水分布不均匀,潮湿冷空气遇冷形成降雨,降雨是陆地上重要的降水,占绝大部分,而在高纬度地区,降雪是主要的水分来源之一。
四、问答题(每题10分)1.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答: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田间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并且是第一性的。
采集数据时误差较大,而且野外条件下影响因子很多我们关注的未必就是关键性的因子,从而得出不正确结论。
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实验研究的优点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但实验室条件不可能完全模拟野外自然状态,因此这些数据的规律在野外条件下可能不成立。
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是理论研究最常用的方法。
模型研究的预测,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其预测结果是否正确,同时,也可以通过修改参数再进行模拟,使模型研究逐步逼近现实。
同样的原因,模型关注的通常也是一些因子而不是全部,结论只是近似而达不到准确。
2.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的区别是什么?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同样因子过量时,也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不仅估计了环境因素,还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限度。
)4.生物对光照会产生哪些适应?答:光照有日周期和年周期的变化,日照长短对生物起了信号作用,导致生物出现日节律性的与年周期性的适应性变化其中有:1)、生物的昼夜节律;2)、生物的光周期现象: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a、长日照植物 b、短日照植物c、中日照植物 d、日中性植物2)、动物的光周期现象:a、繁殖的光周期现象b、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c、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d、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5.简述陆地上水的分布及规律?答:陆地上的水分布不均匀,潮湿冷空气遇冷形成降雨,降雨是陆地上重要的降水,占绝大部分,而在高纬度地区,降雪是主要的水分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