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防护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2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
一、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概念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occupational exposure)是指在医疗卫生
工作中,接触到患者体液、血液及其他感染源后,可能造成自身感
染的卫生事件,其中最常见的是职业性暴露感染(occupational exposure infection,OEI)。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不仅危害职业者自
身健康,而且有可能向他人传播疾病,从而构成公共卫生风险。
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主要风险因素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主要风险因素是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和其
他感染源。
其中,感染源包括但不限于:临床患者、病人家属、科研、实验室等项业务中的感染源等等。
三、防范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方法
1、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培训。
医务人员应通过系统的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学习并掌握职业暴
露发生的原因、表现及防范措施,提高职业暴露防范意识和自我保
护能力。
2、人员配备。
医疗机构应根据工作性质和风险分析,在人员配置上科学合理
安排,鼓励对医疗安全有经验和充分培训的工作人员参与有关工作,以确保业务操作和安全愈加有序。
3、规范操作程序。
1。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要求(一)一般防护1、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必要时戴一次性乳胶手套。
2、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诊、普通病区及药房。
(二)一级防护1、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隔离衣,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时戴一次性乳胶手套。
2、适用于预检分诊(包括发热门诊、门诊、呼吸科门诊、急诊门诊、儿科)、发热门诊、呼吸科门诊、急诊门诊、放射科不明原因发热检查、标本转运人员、医疗废物转运人员。
3、发热门诊必要时戴医用防护口罩(N95)。
4、发热门诊、预检分诊、急诊门诊、呼吸科门诊加戴防护眼镜(防雾型)。
(三)二级防护1、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眼镜(防雾型)、一次性防护服、一次性鞋套和一次性乳胶手套。
2、适用于疑似患者留观室及放射科疑似/确诊患者检查、门诊特殊检查陪检人员。
(四)三级防护1、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眼镜(防雾型)或防护面屏、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医用防护服(可加穿一次性防渗透隔离衣)、一次性鞋套和一次性乳胶手套。
2、适用于医务人员在为“新冠”肺炎患者实施吸痰、呼吸道采样、气管插管等有创操作,有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的喷射或飞溅的工作。
(五)注意事项1、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2、进行终末消毒时消毒人员在进行消毒时应使用橡胶手套,穿长筒胶鞋。
3、戴手套前应检查手套是否有破损。
4、戴口罩时应注意检查其佩戴时的严密性。
5、发热门诊内办公区域着装要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一次性隔离衣。
6、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眼镜、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精选5篇)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疾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毒感染者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被含有细菌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第三条各科室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加强医务人员预防与控制感染的防护工作。
第二章预防第四条医务人员预防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源物质采取防护措施。
第五条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疾病感染时,医务人员应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面罩;有可能发生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诊疗和护理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第六条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第七条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第三章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第八条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如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气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效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是指为保障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
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防护装备:要求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防护眼镜、防护服等,以防止感染和受伤。
2. 工作环境管理:要求医疗机构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包括通风设备、消毒措施、废物处理等,减少职业危害的风险。
3. 感染控制措施:要求医务人员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医疗废物分类处理等,以防止交叉感染。
4. 职业健康监测:要求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体检、职业病筛查等,及时发现和预防职业病。
5. 培训与教育:要求医务人员接受相关的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和教育,包括职业危害认识、防护措施操作等,提高职业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
6. 应急预案:要求医疗机构制定应急预案,包括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人员转移安排、物资储备等,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和救治工作的有序进行。
以上就是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些措施和制度的有效实施,可以有效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提高医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标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医务人员是社会防控疫情的最前线,其职业防护和标准预防是关键所在。
本文将介绍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标准预防的相关知识。
1. 防护措施1.1 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在医院内接触患者时,需要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戴口罩:如果接触病人的时间很短,佩戴医用一次性口罩就足以防护,但如果接触时间较长,则应佩戴N95口罩。
此外,医务人员应注意正确佩戴口罩,避免接触口罩表面。
•戴防护眼镜:医生、护士应同时戴防护眼镜,避免眼睛受到飞沫的侵害。
•戴手套:医生、护士接触患者时要穿戴好手套,接触患者后,要及时更换手套。
•穿隔离衣:医生、护士在接到疑似或确诊病人后,要穿上隔离衣或外科围裙等防护物品。
1.2 环境防护随着疫情的蔓延,临床诊断治疗等场所也成为潜在的传播源。
在医院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环境防护措施,具体措施如下:•有条件的医院应当提供具备负压隔离功能的病房,以避免病人与其他人的接触。
•在患者的痰液等分泌物转移时,应避免飞溅,采取收集等措施。
•定时对医院内部和外部人员进行消毒。
2. 标准预防2.1 手卫生手卫生是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患者分泌物、治疗仪器等时,要注意勤洗手、勤消毒。
具体做法如下:•选用合适的手消毒液或肥皂。
•按照正确的洗手方法洗手,每次洗手20秒以上,确保手部各个角落都得到充分的清洗和消毒。
•在关键时刻进行手卫生,如接触患者前、接触体液后、接触病人环境后、离开患者房间前,以及其他需要洗手的情况。
2.2 废液废物处理医务人员在诊治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废液、废物,应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处置。
具体做法如下:•废液、废物要按规定分类收集、包装、标识,防止交叉感染。
•废液、废物应在医院内到达指定处理场所进行处理,确保无害化处理。
3. 总结医务人员是防控疫情的重要力量之一,职业防护和标准预防是医务人员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关键所在。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一、个人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
目镜、防护服等,以减少接触病原体的机会。
同时,要定期更新个人防护
装备,并做好日常的清洁与消毒工作,保证其功能的完好和卫生。
二、职业暴露防护
医务人员往往需要与各种传染性病原体进行直接接触,因此需要有一
套完善的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包括对接触传染病患者后的手卫生、物体清
洁消毒、医疗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规定,以减少医务人员感染危险。
三、心理健康保护
四、人身安全保护
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遭受到患者或其家属的暴力行为,对此,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医务人员个人安全防护和应急
处置预案等,确保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
五、物理环境安全
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包括为医务人员提供充
足的防护设备和物资,合理布局工作区域,确保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干净、卫生、安全。
六、培训与教育
七、责任追究和补偿机制
医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当发生职业伤害或事故时,医疗机构应建立起健全的责任追究和补偿机制,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的实施离不开医疗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全员参与,只有充分保障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职业权益,他们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也要加强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以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尊严感和幸福感。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一、前言在医务人员的职业中,因为不可避免的接触疾病发源地,存在着如医源性、职业暴力、医疗器械污染等方面的职业危害,所以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医务人员必须时刻注意职业安全防护。
二、医源性伤害的防护1.接触患者前必须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戴好口罩、带好手套、穿好防护服等,有效地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排泄物和呼吸道分泌物。
2.对于伤口、烧烫伤等,应该进行及时处理,并进行必要的物品消毒。
3.熟练掌握消毒技术,避免石棉、甲醛等对身体的危害,同时需要定期更新因疾病感染和预防等方面的消毒和消毒用品的使用方法,以延长使用寿命。
4.保持清洁,做好个人和环境卫生,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5.入职接受培训,了解接触传染病的常识,掌握相关应急处理技能,增强对职业危害的认识,提升安全意识。
三、职业暴力危害的防护1.先进好的职业道德,增强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有效防止职业暴力的发生。
2.在患者交流中,要言辞礼貌,保持良好的沟通技巧,注重语言的选择和语气的掌握,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
3.要认真听取患者的意见和诉求,尊重患者的权利,耐心解答,避免过度解释引起矛盾。
4.遇到患者的不友善,一定要协调前去解决,并且合理合法处理纠纷。
5.时刻保持平和稳如的心态,避免情绪化的行为,保持冷静。
四、设备污染防护原则1.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说明书,正确使用医疗器械。
2.领取和使用器械时,应该检查器械的合规性和准确性,避免出现器械污染的情况。
3.加强器械的清洁消毒,杀灭病菌,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4.注意存放位置,避免被宠坏,不得冷热混存,防止被微生物污染。
5.注重维保,及时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有问题需要及时维修,在峰值期避免使用频繁的设备,减少过多的压力。
五、总结在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方面,需要时刻注意前期准备,加强对医源性伤害和职业暴力危害的认识,避免职业伤害的发生。
同时,对于设备污染防护,可以提高操作的规范和科学效率,降低设备出现故障的风险,保障医务人员的身体安全。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工作场所,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危险和风险。
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医院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本文将从人身安全、职业暴露、感染控制等方面介绍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一、人身安全1.安全教育和培训:医院应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明确责任人和工作流程,确保各项安全措施的有效落实。
3.加强安保措施:医院应设立安保岗位,加强对门禁、通道、设备和重要区域的监控和管理。
并配备安全技防措施,如安全门、监控摄像等。
4.防范暴力事件:医院应加强对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医患纠纷,防范和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5.完善应急预案:医院应制定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包括火灾、地震、爆炸等。
并进行定期演练,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二、职业暴露1.个体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容易接触到病原微生物、有害物质等。
医院应配备防护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个体防护装备,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
2.遵守操作规程:医院应制定明确的操作规程,要求医务人员在进行有危险性的操作前必须佩戴个体防护装备,规范工作流程,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3.废物分类和处理:医院应加强对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处理,对有感染性的废物进行专门处理,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4.定期体检:医务人员应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暴露带来的健康问题。
三、感染控制1.手卫生:医务人员应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患者之前、之后,以及进行操作前后。
并严格遵守相关手卫生操作规范。
2.消毒措施: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消毒管理制度,对各种物品、设备进行定期消毒和清洁。
3.废物管理:对于有感染性的废物,医院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和处理,避免感染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4.个体防护措施: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佩戴个体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
(一)标准预防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
l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l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摘除手套后;(接触病人前后)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
2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口罩,并穿防护衣。
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和适当消毒。
5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黏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三)医护人员的防护要求 1.基本防护:
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2.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SARS病区的工作人员;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传染病的医护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使用以防护用品;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
防护镜:有体液或其他污染物喷溅的操作时: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
手套;操作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或破损皮肤黏膜的操作时:面罩:有可能被病人的体液喷溅时:鞋套:进入传染病区时。
3.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要给SARS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做传染病尸解的医务人员。
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应使用面罩
(四)基本防护要求规范洗手内容:“六步法”洗手摆式洗手龙头抗菌洗手液取缔公用毛巾加盖污物桶手套
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播微生物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获得的病原微生物在人群中传播;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手套的屏障
◆戴手套是为了避免与任何可能引起感染的物质接触,其目的是双重性的,既保护医护人员,也保护病人;应用操作控制
◆应用操作控制是指以将潜在的刺伤事故发生的可能降至最低的一种操作模式。
◆用过的针应立即丢入到适当的防刺、防渗漏的利器收集箱内。
如果用后的针不能立即处理,应使用单手回套;不要将针放入已经过满的利器收集箱中;相关工作完成后,再脱掉手套;
摘掉手套后或接触体液后立即洗手。
面罩、护目镜和口罩
戴口罩和护目镜可防止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体液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
隔离衣
穿隔离衣可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和大量的传染性材料,必要时可在外加塑料围裙;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以免污染其他患者和环境。
(五)主要疾病的应急预防
1、职业暴露HBV后应急预防
针对乙肝易感者与对乙肝疫苗无应答者,即血清抗HBs阴性者。
当接触血清HBsAg(+)血液后,措施有两条:其一,应急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首次应该在暴露后48h内完成。
HBIG的效价必须达到1:200000(即200ul/ml)以上,用量0.6ml/kg的保护效果较理想,对既往接种过疫苗而无血清学应答者,宜接种HBIG两次(相距3—6个月)。
暴露后一个月,如未发生乙肝,宜重复应用HBIG一次。
其二,应急接种乙肝疫苗,暴露后6个月内应予血清学随访,并注意有无相关的临床表现与肝功能变化.至于血清学抗体HBs≤10ul/ml的医务人员,需加强接种乙肝疫苗一次,并接种HBIG一次。
上述措施应尽早(48h内)完成。
2、丁肝
丁肝只发生在有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中,它通过类似乙肝途径传播。
防止乙肝感染的措施也对丁肝病毒有效。
3、职业暴露HCV的预防
◆对此类血源性感染尚无适当的预防方案。
预防性应用干扰素、抗病毒药是否奏效无定论,故不推荐。
◆对暴露者的血清学随访抗HCV十分重要,暴露后24~48h内,6个月与12个月检查三次抗HCV是必要的。
一旦血清抗HCV由阴转阳,似应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不必等待肝功出现异常。
4、职业暴露HIV后的预防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
◆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
◆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职业暴露HIV的处置
1级与2级暴露者,使用基本用药方案;3级暴露者,应采用强化用药方案。
职业暴露HIV后,专家推荐三步曲处置方案:
1、挤血,用肥皂在流水下清洗;
2、75%乙醇浸泡15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