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活动主题六 益智区影子在哪里 (9)
- 格式:doc
- 大小:109.50 KB
- 文档页数:2
益智区游戏找影子教案小班教案标题:益智区游戏——找影子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认识不同形状的物体和它们的阴影。
2. 培养幼儿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3. 促进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益智区游戏——找影子的游戏道具(如木块、玩具动物等)。
2. 一块白色的墙壁或纸板。
3. 投影仪或手持灯。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教师将幼儿聚集在一起,向他们展示一个物体的阴影,然后问他们这是什么。
2. 引导幼儿观察并回答问题,帮助他们认识到阴影是物体遮挡光线后形成的。
游戏规则说明:1. 教师将游戏道具放在一块白色的墙壁或纸板上,形成它们的阴影。
2. 教师向幼儿解释游戏规则:幼儿需要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到和阴影形状相符的游戏道具。
游戏实施:1. 教师选择一个游戏道具,将其阴影投射在墙壁或纸板上。
2. 教师鼓励幼儿逐个观察游戏道具的阴影,并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实物。
3. 一旦有幼儿找到正确的游戏道具,教师可以给予肯定和鼓励。
游戏延伸:1. 教师可以增加游戏难度,例如使用多个游戏道具的阴影,让幼儿找出所有相匹配的实物。
2.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描述他们观察到的阴影特征,例如形状、大小等。
总结:1. 教师和幼儿一起回顾本次活动中观察到的阴影特征和找到的相匹配的实物。
2. 教师强调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来找到正确答案的能力。
评估:1. 教师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包括观察和比较的能力、手眼协调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2. 教师可以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幼儿进一步提高。
注意事项:1. 确保游戏道具的阴影清晰可见,以便幼儿进行观察和比较。
2. 在游戏过程中,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避免批评或负面评价。
3. 根据幼儿的表现和理解程度,适当调整游戏难度,以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和受益。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找影子》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幼儿应该能够:1.理解影子的概念。
2.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3.通过教师的引导,在活动中探索和发现影子的特征。
教学准备1.讲台与投影仪2.学生的幼教用品(颜色笔、像素棒等)3.运动场外的地面、墙上的影子以及投影桶4.活动所需的纸片和其他工具5.学生冷静落座教学步骤第一步:呈现影子的概念老师站在讲台前,通过讲解、图片等方式呈现出影子的概念,并与孩子们分享一些他们可能已经知道的信息。
“大家都知道,太阳在天空中发出光芒,而当光线照射到地面、墙壁或其他物体上时,就会在它们的背影上形成一个黑色的影子,我们称这个黑色的影子为影子!。
”“孩子们是否已经看到过自己的影子呢?让我们一起到运动场外面去看看!第二步:在场外找寻影子老师带领孩子们到运动场外面,以观察的形式与孩子们一起寻找影子。
通过观察和探索,老师可以引导他们找寻自己和其他物体的影子。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思考:•影子看上去像什么?•如果我们挡住了光线,影子还在吗?•手臂、脚、头等各个部位的影子形状会不同吗?第三步:寻找影子的特点在观察和探索之后,提醒孩子们仔细观察影子的形状和大小,并与他人分享他们发现的一些有趣的特点。
第四步:制作影子图纸回到教室,让孩子们用颜色笔和像素棒创作他们在场外找寻影子时看到的影子,老师可以再加入一些影子的样例和其他参考资源。
第五步:课堂总结结束本次活动,老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总结影子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并鼓励他们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创作。
教学反思通过这次课程,我发现孩子们都能理解影子的概念,并能通过观察和探索的形式来寻找自己的影子。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不同孩子对影子的认知有所不同,有的孩子认为影子是一种幻想或魔法,需要特别注意纠正。
2.相对而言,孩子们更容易观察到一个人或物体的影子,发现其形状和大小;对于影子的其他特征,孩子们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提示。
影子影子在哪里教案教案标题:《影子影子在哪里》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 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影子。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探究,发现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1. 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 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影子。
3. 实验和探究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1. 影子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实物。
2. 不同形状的物体。
3. 手电筒或其他光源。
4. 白纸和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提问:“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物体的影子?”2. 展示一些影子的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影子的兴趣。
探究影子的形成原理:1. 展示一张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物体的影子。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会有影子?”3. 解释光线的传播和阻挡对影子的形成起到的作用,让学生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影子:1. 准备不同形状的物体,放置在光源前方。
2. 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影子,并描述其形状、大小和位置。
3. 引导学生发现物体形状和影子形状之间的关系。
实验和探究影子的变化规律:1. 给每组学生分发手电筒和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
2. 让学生利用手电筒照射物体,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变化。
3. 引导学生思考:“当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变化时,影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当物体的形状变化时,影子会发生什么变化?”4.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总结影子的变化规律。
展示和讨论:1. 让学生展示他们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并进行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物体的影子?”、“在哪些情况下,我们看不到物体的影子?”3.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影子做些什么?”拓展活动:1. 让学生在户外进行影子观察活动,观察不同时间和天气条件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2. 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探究其他影响影子变化的因素,如光源的强度和方向等。
总结:1. 总结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找影子教案幼儿园教案标题:找影子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影子的概念,并能够观察和描述影子的特征。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
3. 帮助幼儿发展合作和沟通技巧,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来寻找和探索影子。
教学准备:1. 影子相关的图片或实物,如玩具人物、植物等。
2. 幻灯机或手电筒等光源。
3. 一面白板或墙壁。
4. 幼儿园室内或室外的空间。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创设情境:教师与幼儿一起站在阳光下,观察自己的影子。
引导幼儿描述影子的特征,如形状、大小、位置等。
2. 展示影子图片或实物,让幼儿猜测是什么物体的影子,并解释影子是由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物体上产生的。
主体活动:1. 观察影子: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面白板或墙壁,并在阳光下放置不同的实物或图片。
引导幼儿观察实物或图片的影子,让他们描述影子的特征,并记录在白板或墙壁上。
2. 寻找影子:引导幼儿在幼儿园内外的不同地方寻找和观察影子。
鼓励幼儿合作,互相帮助,并通过对话交流影子的特征和位置。
3. 影子游戏:组织幼儿参与一些影子游戏,如模仿影子的动作、捉迷藏等,以进一步巩固他们对影子的认识。
总结活动:1. 回到教室,与幼儿一起回顾并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让幼儿分享他们在寻找影子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
2.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当我们挡住光线时,就看不到影子了?让幼儿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并给予简单的解释。
拓展活动:1. 给幼儿提供一些影子相关的绘画或手工制作活动,如用黑色纸剪出不同形状的物体,放在光源下,观察并绘制它们的影子。
2.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探索影子,例如在户外活动时,引导他们观察树木、建筑物等的影子变化。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观察幼儿对影子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教学延伸:1. 将影子与其他与光有关的概念结合,如颜色、光线的传播等,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幼儿中班科学教案找影子【教案】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和分享精神。
教学准备:1. PPT幻灯片。
2. 实验器材:灯光、小物体(如玩具或小人偶)。
3. 影子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幼儿回忆前几堂课学到的内容,询问他们知道什么是影子吗?二、讲解(10分钟)1. 准备PPT幻灯片或者影子图片,介绍影子的形成原理。
2. 解释光的传播和阻隔,让幼儿了解阳光或灯光照到物体上,光线被物体阻隔而形成的阴影就是影子。
三、观察实验(20分钟)1. 安排幼儿分组,每组4-5人。
2. 给每组发放小物体和手电筒或者实验台灯。
3. 让一名幼儿拿着手电筒或打开台灯,其他幼儿观察物体产生的影子。
4. 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的形状和影子的形状,让幼儿用手模仿物体和影子的形状。
四、实验探究(25分钟)1. 提问:影子的形状会随着什么的变化而变化呢?2. 给每组发放不同形状的卡纸,让幼儿插在光线中形成的影子上。
3. 引导幼儿观察卡纸上形成的影子形状,让幼儿探究:不同形状的卡纸会有怎样的影子形状。
五、总结(10分钟)1. 引导幼儿回顾整个实验过程,总结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影子的形状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2. 让幼儿展示并分享实验结果,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六、延伸活动(15分钟)1. 给幼儿提供不同形状的物体和灯光,让幼儿自由进行实验,探究影子的形状变化规律。
2. 引导幼儿探究其他因素对影子的影响,例如光源的距离、物体的大小等。
七、结束语(5分钟)1. 表扬幼儿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2. 引导幼儿思考:影子对我们生活有什么用处?。
星星班科学《影子在哪里》教学活动设计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光被物体挡住会出现影子的现象。
2.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相关影子形成,变化的经验。
3.激发幼儿对影子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准备
1.灯、手电等光源。
2.各类玩具。
3.选择有阳光的地方。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
师:我们大家都见过影子,可你们知道什么时候有影子吗?
幼:有太阳的时候会有影子。
幼:晚上开灯的时候会有影子。
幼:有月亮的时候会有影子。
师:什么东西有影子。
幼:人有影子。
幼:小狗有影子。
幼:洋娃娃也有影子。
(幼儿回答问题时很活跃,有些幼儿也想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苦于这方面的经验很少,较着急;激发了幼儿对这个现象的探索兴趣。
)
2.通过实验了解影子形成、变化的原因
(1)师:为什么会有影子?影子会变吗?怎么变?鼓励幼儿使用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手电筒、台灯、投影仪、玩具等实行试验。
(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幼儿的想法。
)
(2)在集体中交流各自的实验结果
幼:有光就会有影子。
幼:“小象”和“小兔”的影子不一样。
幼:“汽车”的影子会变大变小。
师:怎么会变大变小的?
幼:“汽车”靠近灯的时候影子变大,拿远一些影子会变小。
幼:我发现我把手电筒拿到“大象”前面,影子没有长鼻子,把它拿到“大象”旁边,影子就有长鼻子。
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光源不断转动位置,影子也会发生变化。
幼儿园影子主题活动首先,我们在幼儿园的大操场上搭建了一个专门的影子展示区。
我们用透明的布料搭建了一个大帐篷,在阳光下,帐篷里的影子清晰可见。
同时,我们还在帐篷周围摆放了各种形状的物体,比如球、玩具车、玩偶等等。
这样一来,孩子们可以看到这些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到影子的存在。
接着,我们让孩子们在帐篷里进行一系列的影子实验。
比如,我们让他们站在灯光下,观察自己的影子是什么样的。
我们还请孩子们尝试着做出各种动作,比如跳跃、转圈等等,观察他们的影子是如何随着动作而变化的。
这样一来,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更好地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除了在帐篷里进行实验,我们还组织了一场有趣的影子剧场活动。
我们先是利用灯光和物体,在墙上投射出各种形状的影子,比如动物、人物等等。
然后,我们邀请孩子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在墙上投影的影子中进行表演。
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可以享受表演的乐趣,还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影子的魅力。
在影子剧场活动结束后,我们还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场手工制作活动。
我们给孩子们准备了各种颜色的剪纸和剪刀,让他们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制作属于自己的影子作品。
有的孩子制作了一只飞翔的鸟的影子,有的孩子制作了一个跳舞的小人的影子,每一件作品都非常有创意,让人叹为观止。
最后,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影子,我们还组织了一场有关影子的科普知识讲座。
我们邀请了一位专业的影子研究者来给孩子们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不同类型的影子以及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等。
通过这场讲座,孩子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影子的知识,还可以对这个神秘的存在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通过这次影子主题活动,孩子们不仅可以亲身体验影子的神奇之处,还可以通过实验、表演、手工制作和科普知识讲座,全方位地了解影子。
这样一来,他们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对科学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对科学充满好奇,对探索世界有更大的热情!。
小班科学教案影子在哪里小班科学教案:影子在哪里导言:科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科学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的运作原理。
在小班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实验和活动,来帮助幼儿们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本篇文章将围绕着“影子在哪里”的主题展开,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幼儿们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一、目标通过本次科学教案,幼儿将能够:1. 理解和解释影子的形成原理;2. 观察和记录影子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变化;3. 学会运用观察和推理的方法,探索和发现。
二、教学准备1. 教具:- 手电筒;- 不同形状的物体,可以是玩具人偶、玩具动物等;- 白纸。
2. 材料:- 黑色和白色蜡笔;- 彩色纸;- 剪刀;- 黏胶纸;- 瓢虫标签。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可以先引导幼儿们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影子现象,例如,在阳光下,我们可以看到人和物体产生了什么奇妙的影子。
通过问问题引导幼儿们思考:影子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能否改变影子的形状和大小?2. 探究a. 实验1:探索光源对影子的影响- 指导幼儿们取一块白纸,将其固定在墙上或白板上。
然后,用手电筒照射到纸上,观察影子的形成。
- 引导幼儿们尝试不同的光源和角度,观察影子的变化。
他们是否发现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会随着光源的位置和强度而改变?- 让每位幼儿观察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并鼓励他们分享观察到的不同现象。
b. 实验2:影子的形状- 让每位幼儿选择一个玩具人偶或玩具动物,并将其放在白纸上。
- 引导幼儿们用手电筒照射到玩具上,观察并绘制玩具人偶或玩具动物的影子。
- 换取不同形状的物体,重复上述步骤。
让幼儿们比较不同物体的影子形状。
- 鼓励幼儿们做出推测:什么样的物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子?3. 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们思考和回答以下问题:- 我们为什么可以看到影子?影子是什么?- 光是如何形成影子的?- 为什么同一个物体的影子形状和大小会随着光源的位置和强度而改变?- 为什么不同形状的物体会产生不同形状的影子?教师可以提供简单的解释,例如:影子是光线穿过物体后在其他物体上形成的暗区。
中班科学教案影子在哪里中班科学教案:影子在哪里引言:影子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研究和理解影子是一项有趣且有益的科学学习活动。
通过观察和探索,幼儿将学习到关于光线、背投和形状的基本概念。
本次教案将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探索意识。
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认识到光线的重要性以及它与影子的关系。
2. 培养幼儿观察并提问的能力。
3. 帮助幼儿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并开始研究影子的形状变化。
4. 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合作、分享和交流。
二、活动准备:1. 视频或图片资源展示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过程。
2. 卡片或实物影子剪影。
3. 手电筒或台灯。
4. 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
三、活动实施:1. 引导幼儿观察影子(5分钟):通过展示视频或图片资源,向幼儿解释影子是由光线与物体形成的。
询问幼儿是否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影子,并引导他们描述影子的特点。
2. 探索光与影子(1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并给每组提供一台手电筒或台灯。
让幼儿互相借用,以便在小组内进行实践观察。
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照亮它并观察产生的影子。
引导幼儿讨论观察到的不同影子形状,例如长短、高低、形状等。
3. 影子变化实验(15分钟):给幼儿提供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例如玩具、手绘的图形等。
让幼儿探索不同物体对应的影子形状,并观察它们随着光源或物体的移动而产生的变化。
引导幼儿提出问题,例如:“如果把物体移得更远,影子会怎样变化?”、“如果移动光源的位置,影子会变化吗?”等。
4. 影子剪影制作(15分钟):将卡片或实物影子剪影分发给幼儿,让他们观察它们的形状,并尝试在纸上绘制剪影。
鼓励幼儿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剪影的边缘形状,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
5. 探索不同光源(10分钟):准备不同类型的光源,如蜡烛、手电筒、台灯等。
引导幼儿观察和比较不同光源产生的影子。
让幼儿尝试使用手电筒在不同角度照射物体,观察和讨论影子的变化。
影子在哪里小班科学教案一、教案背景和目标在幼儿园的科学课上,介绍影子是一个有趣且引人入胜的话题。
通过展示和实际观察,幼儿将学会了解什么是影子以及影子是如何形成的。
本教案旨在帮助幼儿理解影子的概念,同时通过观察和探索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具准备1. 一台投影仪或手电筒2. 不同形状的玩具或物体3. 幼儿园一间教室或户外活动场地4. 彩色纸板和剪刀5. 黑色油漆或墨水6. 制作一个大型白色幕布或用白色纸板覆盖墙壁7. 幼儿画画用的纸和彩色笔三、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a)教师可以先给幼儿展示一些不同形状的玩具或物体,并问他们是否知道这些物体能做什么?引导幼儿思考,并提出对话问题:“你有没有见过物体的影子?”(b)听取幼儿的回答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思考:“你有没有过看到自己或其他物体的影子?那么,你知道影子在哪里吗?”2. 呈现实验(a)教师将一台投影仪或手电筒对准墙壁,并在墙上形成一个白色幕布,确保没有其他物体投影上去。
(b)教师用黑色油漆或墨水在纸板上剪成不同形状。
之后在幕布上放置其中一个纸板,并打开投影仪或手电筒,幼儿可以看到纸板的黑色轮廓在幕布上形成了一个影子。
(c)教师请幼儿观察并描述纸板的黑影是如何形成的,同时提出问题:“你认为为什么会有这个黑影呢?”(d)教师再使用不同形状的纸板,逐一重复上述实验,以展示不同形状物体的影子是如何形成的。
3. 图形探索(a)教师给每个幼儿发放纸和彩色笔。
(b)教师让每个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或物体,并在纸上画出它的轮廓。
(c)教师提醒幼儿们和他们的同伴分享自己画的物体,并可以与其他幼儿一起探讨物体的影子,例如它的形状和方向有没有改变。
(d)教师鼓励幼儿互相观察和比较自己画的影子,并提出问题:“你认为为什么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光线下会有不同形状的影子呢?”4. 户外观察(a)教师带领幼儿们到户外活动场地,在阳光下观察自己和其他物体的影子。
主题六益智区影子在哪里
班级中三
设计思路:
在一次室外活动中,许多幼儿聚在一起议论着什么?其中一位幼儿走过来问我:“老师,好奇怪,我们的影子是从哪儿来得?”影子究竟怎么来得呢?很快幼儿又发现有阳光的地方会出现影子。
为了满足幼儿的探究愿望,我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决定:让幼儿运用各种方法探究这一科学现象。
在整个活动中,我不仅提供给幼儿大量材料,还鼓励幼儿能大胆尝试,自己动手做实验,从中获得一些感性经验;并通过“踩影子”的游戏,让幼儿去发现影子的变化等。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光被物体挡住会出现影子的现象。
2.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有关影子形成,变化的经验。
3.激发幼儿对影子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准备:
1.灯、手电等光源。
2.各类玩具。
3.选择有阳光的地方。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1.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
我们大家都见过影子,可你们知道什么时候有影子吗?
2.什么东西有影子。
(幼儿回答问题时很活跃,有些幼儿也想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苦于这方面的经验很少,较着急;激发了幼儿对这一现象的探索兴趣。
)活动:踩高跷
幼儿活动
1.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
有太阳的时候会有影子。
晚上开灯的时候会有影子。
有月亮的时候会有影子。
2.人有影子。
小狗有影子。
洋娃娃也有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