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微观经济学教学导案第七章生产者均衡及其变动
- 格式:doc
- 大小:233.50 KB
- 文档页数:13
微观经济学教学⼤纲《微观经济学》教学⼤纲英⽂名称:Microeconomics课程代码:0422713学分: 3 学时:51适⽤对象:本科管理类、财经类专业先修课程:⾼等数学考试⽅式:闭卷⼀、课程的性质、教学⽬的和要求(⼀)性质和⽬的微观经济学考察既定资源条件下个体经济单位如何选择的问题,是经济学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微观经济学既是管理类和财经类的专业基础课程,更是致⽤之学。
本课程的教学⽬的:①使同学们理解和掌握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最基本概念,了解这⼀学科的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②能够运⽤微观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活中⽐较简单和典型的经济现象和问题;③为同学今后进⼀步学习经济学及其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准备。
(⼆)教学⽅法以课堂教学为主,运⽤多媒体⼯具进⾏。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诱导学⽣的思路,尽可能地熟练掌握西⽅经济学的分析⼯具。
(三)教学安排针对周3学时的本科⽣。
⼀学期完成,每周3学时,总共51学时。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章经济学导论(6学时)本章教学重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经济学的性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法。
本章教学难点:机会成本和理性选择,⽣产可能性曲线和经济学问题;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区别。
第⼀节什么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核⼼问题⼆、经济学科的划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三、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第⼆节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分类⼆、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及评价三、⾃由市场体制的特征及评价四、混合经济体制第三节经济学科的性质⼀、经济学具有⾃然科学的性质⼆、经济学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三、经济学与政策第四节经济学的基本⽅法⼀、供求分析法⼆、边际分析法三、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四、短期和长期分析法五、优化和均衡分析法第⼆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8学时)本章教学重点:供求及价格的关系;影响供求的其他因素之分析;均衡价格的形成及其变动;价格弹性理论。
微观经济学课程大纲课程代码:00404006课程学分:4课程总学时:56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个体单位的经济行为,从而产生的许多经济理论。
个体单位的经济行为大体上可归为三类:一是个体消费者的经济行为;二是厂商的经济行为;三是资源拥有者的经济行为。
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价格理论”。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1、本课程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市场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内容。
能运用一些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对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实证性的描述和分析。
2、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阶段必修的最基本的专业基础课。
3、主要内容有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分配理论等。
4、本课程全部为理论讲述,课时安排为47节课讲授加7课堂练习,2节课复习,共56个学时4个学分。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考核评价采取出勤率占10%,平时作业成绩10%,笔记20%,期末考试成绩60%。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消费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动,生产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化,市场结构差异,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和变化,一般均衡过程以及福利经济等问题。
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以上理论的研究,为市场主体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提供解释和指导。
所以,要求学生掌握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内容。
(二)能力目标1、具备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教师推荐的资源自觉学习,提高信息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2、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微观经济学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
3、能“洋为中用”,能够运用微观经济学知识理解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经济现象,对简单经济学现象做出正确分析和预测。
(≡)素质目标1、理论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理性消费和高效的资源分配。
2、具有强烈的资源稀缺意识;3、培养关心时事政治和经济政策的浓厚兴趣,能够从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和激励效率的角度理解和应用经济政策和制度。
基于“两性一度”原则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作者:刘天亮,朱磊,田琼,王楚男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3年第44期[摘要]“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观经济学”课程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基本原则,形成了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与考核在内的四个教学环节线上线下混合式整体设计,涵盖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结构、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要素市场以及市场失灵等核心内容,旨在通过数学基础知识回顾、经济学原理知识回顾、课前案例阅读、课程思政案例、翻转课堂和课外实践报告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夯实数理基础、提升直觉理解、拓宽视角、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前沿,做到知识、能力及素质有机融合,能够熟练应用微观经济方法解决高难度、高复杂度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两性一度”;翻转课堂;课程思政;课程设计[基金项目] 2020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立项“微观经济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42020047);2022年度教育部能源经济国家一流专业建设(ZG211S2274);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绿色导向的社会经济系统管理决策”(72021001)[作者简介]刘天亮(1981—),男,山东汶上人,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交通行为与运输经济研究;朱磊(1983—),男,安徽合肥人,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能源技术评价与决策优化研究;田琼(1981—),男,河北新乐人,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城市运输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44-0001-05 [收稿日期] 2022-09-02引言“微观经济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本科教育体系的核心课程之一。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Microeconomics课程代码:221101005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第1学期总学时: 54(讲课:54)总学分:3考核方式:闭卷(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机考)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及高等数学适用专业:经济学专业一、课程简介微观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经济类其他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
微观经济学是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是价格分析,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问题,在微观经济学里商品的价格是由其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共同决定的。
在本门课程的讲授中,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寡头市场与博弈、生产要素定价理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本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政治经济学及高等数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一门课程,是和模型分析结合在一起来进行理论研究,并用到高数中的相应知识,微观经济学也是宏观经济学以及相应专业课程的基础,这门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较好地把握微观个体经济单位经济行为及价格决定,掌握本门课程所涉及的消费者、生产者、市场等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理解当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尤其是认识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并提高预见这些政策的现实三、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引论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第二节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第三节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第四节有关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几点建议学生学习预期成果: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由来和演变,理解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掌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
《微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 掌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3. 了解经济学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内容:1. 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2.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3. 经济学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引发对经济学的好奇心。
2. 通过实例讲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 对比分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4. 介绍经济学的历史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1.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4. 经济学的历史和发展资料。
评估方式:1. 课堂讨论和提问。
2. 小组讨论和报告。
3. 课后作业。
第二章:供需分析教学目标:1. 理解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掌握供给和需求的图形表示方法。
3. 分析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供给和需求的图形表示方法。
3. 市场均衡的计算和分析。
4. 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图形展示供给和需求的表示方法。
3. 计算和分析市场均衡。
4. 讨论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教学资源:1. 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供给和需求的图形表示方法。
3. 市场均衡的计算和分析工具。
4. 供给和需求的变化案例。
1. 课堂讨论和提问。
2. 小组讨论和报告。
3. 课后作业和练习题。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和需求理论教学目标:1. 理解消费者行为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2. 掌握需求曲线的形成和需求理论。
3. 分析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消费者行为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2. 需求曲线的形成和需求理论。
3.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消费者行为的实际例子,引发对消费者行为的兴趣。
第三篇市场和福利第七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问题与应用1.Melissa用120美元购买了一个iPod,并得到了80美元的消费者剩余。
A.她的支付意愿是多少?答:消费者剩余等于支付意愿减去付出的价格。
因此,梅莉莎须支付200 美元($120 + $80)。
B.如果她在降价销售时买了售价为90美元的iPod,她的消费者剩余会是多少?答:此时,她的消费者剩余为:200-90 =110 美元。
C.如果iPod的价格是250美元,她的消费者剩余会是多少?答:如果iPod 的价格是250 美元,其价格大于梅莉莎的支付愿意,因此她不会再买,这时的消费者剩余就为零。
2.加利福尼亚早来的寒流使柠檬变酸。
柠檬市场上消费者剩余会有什么变动?柠檬水市场上消费者剩余会有什么变动?用图形说明你的答案。
答:柠檬变酸,消费者对柠檬的评价下降,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剩余减少。
如图7-2(a)所示,柠檬质量下降,使需求曲线从D1下降到D 2,△APE是原先的消费者剩余,△A′P′E′是变动后的消费者剩余,△APE>△A′P′E′。
由于柠檬价格的下降,柠檬水的投入成本减少,柠檬水的价格也下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柠檬水市场上消费者剩余增加,如图7-2(b)所示。
图7-2 寒流的影响3.假设对法国面包的需求增加。
在法国面包市场上,生产者剩余会发生什么变动?在面粉市场上,生产者剩余会发生什么变动?用图形说明你的答案。
答:由于需求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法国面包的价格会上升,市场上的生产者剩余增加。
如图7 -3(a),价格从P1 上升到P2 ,销量从Q 1上升到Q 2,生产者剩余从面积P1BE1增加到面积P2BE2 。
由于面包产量上升,它的生产要素面粉的需求量也会上升。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面粉价格上升,市场上的生产者剩余增加。
如图7-3(b)所示,生产者剩余从面积P1BE1增加到面积P2BE2 。
第七章市场理论完全竞争的市场教学目的:本章论证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如何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产量,由此进一步说明供给曲线,通过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市场经济下,不同市场结构是如何划分的,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了解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几种情况及短期曲线和长期均衡的实现。
能结合实际对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作出评价。
教学重点和难点:AR、MR、P三线合一分析、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条件分析。
课堂教学设计:从设定角色入手,讨论式推进教学。
提出问题与案例,思考作为厂商应采取何决策,进而推导出利润最大化原则。
带学生作一些计算题。
并讨现实中的企业状况与理论分析的差异。
教学课时:5教案内容:一个小农场与一个大汽车制造公司所面临的市场态势是不同的。
小农场面临的是完全竞争市场,大公司面临的是寡头垄断市场。
进而论之,不同的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的市场。
因此,不同市场上的企业家就要决定自己应该如何确定自己的产量与价格,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厂商理论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的。
在深入到市场需求曲线背后对消费者选择理论进行分析和深入到市场供给曲线背后对生产者的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进行分析后,我们重新回到市场上来探讨价格与最优产量点的决定。
不过我们现在不再泛泛地谈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价格,而是结合市场组织形式探讨在不同的市场类型下,厂商如何决定其产品的价格与最优产量点。
第一节厂商和市场的类型介绍一、市场定义1、商品交换的场所。
A place where buyers and sellers meet, goods or services are offered for sale, and transfers of ownership occur.2、商品潜在的购买需求。
The demand made by a certain group of potential buyers for a goods or service.二、市场类型市场可以有多种划分标准。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二、单选题:1.经济物品是指( )A.有用的物品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2.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一点表示( )A.通货膨胀B.失业或者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C.该国可能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D.一种生产品最适度产出水平3.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A.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B.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只有减少Y物品生产才能增加X物品的生产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D.经济能力增长唯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4.下列命题中哪一个不是实证分析命题?( )A.1982年8月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B.1981年失业率超过9%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在已超过30000美元5.以下问题中哪一个不属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 )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C.联邦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D.某一行业中雇佣工人的数量6. 经济学家提出模型的主要理由是( )A.一个模型为验证一种假设所必需B一个模型可帮助弄清和组织对一个论点的思考过程C.一个模型为决定一个指数所必需D.只有模型中才可使用实际变量7.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A.市场经济B.个体行为C.总体经济活动D.8.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A.计划经济B.C.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D.9.实证经济学( )A.关注应该是什么B.C. 不能提供价值判断的依据D.10.下列哪一项会导致生产可能线向外移动( )A.失业B.通货膨胀C.D.11.人们在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中要进行选择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产品效用的不同B.人们的主观偏好不同C.经济资源的稀缺性D.经济资源用途的不同第二章二、单项选择:1.在得出某棉花种植农户的供给曲线时,下列除哪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均保持为常数()。
A.土壤的肥沃程度B.技术水平C.棉花的种植面积D.棉花的价格 2.在下述的原因中哪个不是彩色电视机的需求曲线向左平移的原因:( )。
《微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解释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题强调微观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激发学生对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和热情1.2 经济学的定义和方法解释经济学的定义和目标介绍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解释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1.3 市场经济体制解释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理和特征讨论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和缺点引导学生思考市场经济体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挑战第二章:供给和需求2.1 市场和竞争解释市场的概念和特征讨论市场竞争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分析市场竞争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2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概念解释供给和需求的定义和曲线分析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及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2.3 市场均衡和价格决定解释市场均衡的概念和条件分析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机制讨论市场均衡的实际应用和例子第三章:消费者行为和需求理论3.1 消费者行为的基本概念解释消费者行为的定义和目标分析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收入、价格、偏好等3.2 需求曲线和需求定律解释需求曲线的概念和形状分析需求定律的原理和应用3.3 需求弹性解释需求弹性的概念和类型分析需求弹性对市场价格和产量的影响讨论需求弹性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和策略第四章:生产者行为和供给理论4.1 生产者行为的基本概念解释生产者行为的定义和目标分析影响生产者行为的因素:技术、成本、市场价格等4.2 供给曲线和供给定律解释供给曲线的概念和形状分析供给定律的原理和应用4.3 供给弹性解释供给弹性的概念和类型分析供给弹性对市场价格和产量的影响讨论供给弹性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和策略第五章:市场结构和经济效率5.1 完全竞争市场解释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和条件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和优点讨论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的存在性和局限性5.2 垄断市场解释垄断市场的特征和条件分析垄断市场的经济效率和缺点讨论垄断市场在现实中的存在性和影响5.3 竞争和垄断的政府干预解释政府对竞争和垄断市场的干预手段和理由分析政府干预对市场结构和经济效率的影响讨论政府干预的利弊和争议第六章:价格歧视和市场策略6.1 价格歧视的基本概念解释价格歧视的定义和类型:一级、二级、三级价格歧视分析价格歧视的经济学原理和条件6.2 价格歧视的市场策略和效益讨论企业实施价格歧视的策略和目的分析价格歧视对市场效率和企业利润的影响探讨价格歧视在现实经济中的例子和争议6.3 价格歧视的道德和法律问题讨论价格歧视引发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分析价格歧视对消费者和社会的影响和公平性探讨解决价格歧视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第七章:外部性和公共物品7.1 外部性的基本概念解释外部性的定义和类型: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分析外部性对市场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影响7.2 外部性的内部化和矫正讨论外部性内部化的方法:税收、补贴、企业合并等分析外部性矫正政策的效应和局限性探讨外部性矫正的公钥和私钥解决方案7.3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解释公共物品的定义和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分析公共物品市场的失效和解决方法:政府提供和公共资源管理讨论公共物品政策设计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第八章:信息不完全和市场失灵8.1 信息不完全的市场机制解释信息不完全的概念和原因分析信息不完全对市场决策和市场效率的影响8.2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解释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定义和机制分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对市场合同设计和市场效率的影响8.3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讨论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类型:公共物品、外部性、信息不完全等分析政府干预对市场失灵的解决方法和效应探讨政府干预的合理性和过度干预的问题第九章: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9.1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基本概念解释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定义和计算分析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经济含义和作用9.2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衡量和应用讨论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衡量方法:市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析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在价格制定和市场分析中的应用9.3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探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与公平分配的关系分析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在市场效率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讨论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在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中的争议和解决方案第十章:微观经济学的应用和未来发展10.1 微观经济学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分析微观经济学在产业组织、金融市场、劳动市场等领域的应用实例探讨微观经济学在政策制定和商业决策中的作用和影响10.2 微观经济学的局限性和挑战讨论微观经济学在解释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中的局限性分析微观经济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10.3 微观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探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理论创新和实证分析分析微观经济学对其他学科和领域的影响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思考微观经济学在个人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和价值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二章:供给和需求2.1 市场和竞争重点解析:市场的概念和特征,市场竞争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市场竞争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供求关系、边际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等。
2、培养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微观经济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提高对市场经济运行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供求理论及其应用。
(2)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无差异曲线分析。
(3)生产者行为理论中的成本分析和生产函数。
2、难点(1)市场均衡的分析和变动。
(2)弹性理论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3)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厂商决策。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地讲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框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经济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经济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5 分钟)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如某种商品价格的波动,引出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重要性。
提问学生对这种价格波动的看法和原因猜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2、供求理论(约 45 分钟)(1)讲解需求的概念、影响需求的因素(如价格、收入、偏好等),并通过图表展示需求曲线。
(2)讲解供给的概念、影响供给的因素(如成本、技术、预期等),展示供给曲线。
(3)分析供求的相互作用,讲解市场均衡的形成和变动,以及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
(4)通过实际案例,如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变化,让学生理解供求理论的应用。
3、消费者行为理论(约 60 分钟)(1)介绍效用的概念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讲解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分析消费者如何在有限的预算下实现效用最大化。
(3)通过实际消费选择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消费者行为理论进行分析和决策。
4、生产者行为理论(约 60 分钟)(1)讲解生产函数的概念和形式,分析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中的要素投入与产出关系。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43103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英文名称:Microeconomics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适应对象:全院经济管理类各本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高等数学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附内容结构图)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活动规律。
具体地说,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的的经济行为,其对单个经济单位的考察,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第一层次考察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的均衡;第二层次考察单个的市场均衡;第三层次考察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
正因为其分析涉及的变量都是经济个量,它才被称为微观经济学。
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
本书关于价格理论的讲述是按以下层次展开:开篇简介西方经济学;第二章介绍价格的确定是由于供需两种因素均衡的结果,当然,作为必备知识,本章也介绍了供给、需求函数及相关曲线、供求的各种弹性;第三章介绍了决定商品价格的需求因素,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效用最大化原则的要求;为说明供给曲线,第四章、第五章介绍了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得到了一定产量时厂商成本最小化的条件和长短期成本曲线。
通过第六章的学习,可以得到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厂商的商品供给曲线即是其边际成本线(高于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以上部分)。
第七章介绍了三种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都不存在规律的供给曲线。
至此,商品的供求及价格决定的内容已完整。
第八章、第九章介绍了要素的供求,从而确定了要素均衡时的价格。
第十章将单个市场均衡推广到多个市场,并讨论了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第十一章则从价格失灵的角度讨论其失灵原因及相应的对策。
英文简介:The conomics behaviors of single unit are studies in the subject of Microeconomics.In details,a cosumer、a poductor or a market is studied.Three contends are included in the book.The first one describes the conomics equilibrium behaviors of single cosumer andsingle cosumer;the second part explains how some market turning equilibrium;the equilibrium price and quantity of all markets was discussed in the third one.Because single unit is discussed,the subject was called as Microeconomics.The price analyses is the core of Microeconomics.What is Economics is introduced in the first chaptes;how the price deing decided is explained in the second chapter;demanding is described in the third;how to get supply curve is the main contend from the fourthchapter to the seventh one.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factors demand and supply was introduced.The contend of the tenth chapter is market equilibrium and the production optimization and exchange optimization;Externalities、public goods、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Microeconomics policy are discussed in the eleventh.微观经济学内容结构图第一章:引论第四章:生产论第三章:效用论第二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第十章: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第九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第五章:成本论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在本课程体系中的功能章次及内容简介“西方经济学”范畴价格的形成机制——供求均衡的结果商品需求曲线的形成: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结果完全竞争时商品供给曲线的形成: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结果生产函数成本函数利润最大化条件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无有规律的商品供给曲线商品价格的形成:供求均衡生产要素的需求因素:边际要素收益=边际要素成本生产要素的供给因素:要素自用效用=要素供给效用所有市场的均衡价要素价格的形成:供求均衡价格失灵,不能起资源调配作用,采用相关经济政策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实证经济学规范经济学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作为西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单个经济单位活动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
第七章 生产者均衡及其变动在前两章中,我们重点分析了企业行为的基本特征和企业的生产技术,并回答了如何解决企业决策过程中能够选择什么的问题,这一章,我们接着分析生产者决策过程中的另外两个问题,即选择什么和如何选择的问题。
在给定初始条件并假定不变的情况下分析择什么和如何选择的问题,我们就会得出生产者均衡这一重要概念。
我们知道,经济生活中的内外部条件,如拥有资本量(可支成本)、价格等是经常变化的,这种变化会影响生产者的决策,即条件变化后的最优决策和原来的最优决策必然不同,换言之,经济条件的变化影响着均衡的变化。
因此本章还将分析由经济条件特别是价格变动、技术进步、成本总量变动等因素所引起的生产者均衡的变动。
第一节 等成本曲线一、成本预算X 代表生产要素组合的向量,X1和X2代表两种不同的生产要素,r 是代表生产要素价格组合的向量,r1 和 r2分别表示要素X1和X2的价格。
C 表示成本。
1.价格向量),(21r r r r =2.要素向量),(21X X X X =3.成本约束/或成本预算2211X r X r C +=二、等成本曲线 1.含义:生产者投入要素生产时,使价格向量与要素向量相匹配,保持总成本固定不变。
2.表达:(1)2211X r X r C +=(2)图示:如图7.1,各条直线都代表不同的等成本曲线。
3.生产可行集:一定的成本总量限制下,所有可能的要素组合。
如图7.1,阴影区域就是对应等成本曲线下的生产可行集。
第二节 生产者均衡一、生产中的均衡 1.含义:厂商谋求利润最大化,或产出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但是受制于其他条件或其他利益主体,主要提供要素的厂商、市场价格等方面的约束,各种要素交织在一起,使生产者达到最优状态,称为生产者均衡。
2.达到均衡的方法(1)提高产量:即保持成本不变,寻求最高的产量,如图,从A 点或C 点移动到B 点,就是在成本固定的前提下达到了最高的产量。
(2)产量固定,减小支出:如图,从A 点或C 点移动到D 点,就是在产量固定的前提下达到了最低的成本。
3.均衡投入生产者选择一种投入组合,在既定的产量下使成本最小化,或者在既定的成本下使产量最大化。
如图中的B 点和D 点,是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这些点都是代表对应产量下的最低成本或者对应成本下的最高产量。
二、产量最大化1.问题的提出:在生产函数Q=Q(X1, X2)、要素价格和总成本C 给定的前提下,选择要素组合(X1, X2)使产量最大化:221121,..),(.21X r X r C t s X XQ x Ma X X +=2.问题的解: 构造拉氏函数求解:Max )(),(),,(22112121X r X r C X X Q X X L --+=λλ0002211222111=--=∂∂=-∂∂=∂∂=-∂∂=∂∂X r X r C Lr X QX L r X QX L λλλ我们假设,则由以上各式可以得到:进一步可得:212121r r MP MP X QX Q==∂∂∂∂2211r MP r MP = 生产者均衡时,各要素边际产量和其自身价格的比为一定值。
3.产量最大时的要素投入函数由一阶条件,可解得均衡时X1,X2和λ的表达式,即产量最大化时的要素需求函数,也称为等成本要素需求函数:),,(),,(),,(21**21*2*221*1*1C r r C r r X X C r r X X λλ===令r 2和C 为常数,则得要素1的自价格需求函数和要素2的交叉价格需求函数:)()(1*2*21*1*1r X X r X X ==同理令r 1和C 为常数,则得要素2的自价格需求函数和要素1的交叉价格需求函数:)()(2*2*22*1*1r X X r X X ==总之,在已知要素价格和总成本的前提下,厂商就可以依据等成本要素需求函数决定要素投入组合,使得产量最大。
三、利润最大化1.问题提出:在生产技术、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最大化利润,利润可表示成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厂商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产量或者投入要素使得利润达到最大,即C R Max -=π其中,π代表利润, R 代表总收益,C 代表总成本。
2.问题的分析和求解: (1)产量分析:即以产量为选择变量求解,)()()(Q C Q R Q Max Q-=π一阶条件为:MC MR dQ dCdQ dR dQ d =⇒=-⇒=00π结论是利润最大化时对应的产量,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2)要素分析即以投入要素为选择变量求解,)(),(),(22112121,21X r X r X X Q P XX Max X X +-*=π一阶条件为:00222111=-∂∂*=∂∂=-∂*=∂r X QP X r X P X π进一步可得:2211r MP P r MP P =*=*均衡时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产品价格的乘积即为要素的边际产值,它必须等于要素自身的价格,否则,利润就有增长的空间。
如果要素边际产值大于要素价格,则应该继续投入要素,降低边际产量,获取更大利润;反之,如果边际产值小于要素价格,就应该减少要素投入,增加边际产量,以获取更大利润。
3.要素需求函数由要素分析中的一阶条件,可解得要素需求函数,(区别于产量最大化下的等成本要素需求函数):),,(),,(21*2*221*1*1P r r X X P r r X X ==类似的,在r1或r2为常数的条件下,可导得要素的自价格需求函数以及交叉价格需求函数。
4.利润函数:将要素需求函数代入目标函数,可得利润函数:)),,(),,,((),(),,(21*221*1*2*121P r r X P r r X X X P r r πππ==即在既定的生产技术,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下,厂商能够获得的最大的利润水平。
四、成本最小化 1.问题提出:在生产技术、产量和要素价格给定的前提下,对投入要素进行选择,使得成本最小,即:),(..2122112,1X X Q Q t s X r X r c Min X X =+=2.分析与求解:构造拉氏函数求解:)),((),,(21221121,,21X X Q Q X r X r X X L Min X X -++=λλλ一阶条件是:0),(0021222111=-=∂∂=∂∂-=∂∂=∂-=∂X X Q Q LX Qr X L X r X λλλ同样得到:2211r MP r MP =,即均衡时各要素的边际产量比上其自身价格为常数。
3.成本函数和条件要素需求函数由上面地一阶条件,我们可求出均衡时的要素需求函数,也称为条件要素需求函数:),,(),,(21*2*221*1*1Q r r X X Q r r X X ==类似的,在r1或r2为常数的条件下,可导得要素的自价格需求函数以及交叉价格需求函数。
将条件要素需求函数代入目标函数,就可得到成本函数:),,(),,(),,(21*2221*1121Q r r X r Q r r X r Q r r C *+*=即在既定的生产技术、要素价格和产量之下,企业所要支付的最小成本。
第三节 均衡的变动一、要素价格不变,总成本变动即成本预算约束的斜率不变,但截距变化。
如果总成本增大,则预算线向右上方移动,均衡点也向右上方移动,厂商所能获得的最高产量增加。
随着均衡点的移动,我们可以得到一条生产者的最优扩张线OE ,由扩张线上的各点对应的成本和产量又能得到成本曲线。
如图7.3。
二、要素价格变动,总成本不变 如果要素价格改变,而总成本不变,则等成本曲线的斜率将发生变化,如图7.4,假设要素1的价格减小 ,则等成本线在横轴上的截距将越来越大,均衡点也向左移动,均衡产量越来越大。
各均衡点的连线也形成一条曲线,反映了随着要素价格变动,均衡产量的变动情况。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各均衡点对应的要素价格和要素投入量,得到投入要素的自价格需求曲线和交叉价格需求曲线,如图7.4和7.5。
三、技术进步1.含义:能使要素价格变的低廉的技术革新,称为技术进步。
2.分类:(1)劳动的技术进步:(2)资本的技术进步:其中包括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3)其他的技术进步:3.技术进步的度量在生产函数Q=Q(X1,X2)中,将技术因素隐含其中,技术通过作用于要素而间接的影响产量。
我们也可显式的表示技术因素,即定义生产函数为:Q=A(t)*Q(X1,X2),其中A(t)表示技术因子,而Q(X1,X2)表示未考虑技术因素的最大产出。
其对数形式为:lnQ=lnA(t)+lnQ(X1,X2),对此两边全微分,可得:22221111212211)()(),()()(X dX X X Q QX dX X X Q Q t A t dA X X Q dX X QdX X Qt A t dA Q dQ ∂∂+∂∂+=∂∂+∂∂+=显然,111X X Q QE ∂∂=为要素1的产出弹性,而222X X Q QE ∂∂=为要素2的产出弹性,因此222111)()(X dX E X dX E t A t dA Q dQ ++=,进而可得:)(222111)()(X dX E X dX E Q dQt A t dA +-=,即技术进步率等于产出增长率减去非技术要素的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也就是减去所有非技术要素的增长率和它们各自的产出弹性的乘积,这样我们就得到技术进步的一个比较直观的度量方法。
第四节 多要素分析一、等成本在多种要素的情况下,厂商也可调整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将成本固定在某一水平上。
假定要素价格向量和要素向量如下:),,,(),,,(2121n n X X X X X r r r r r ==,则多要素等成本意味着:∑==ni ii Xr C 1。
二、等成本面在n 维空间中由方程∑==ni ii Xr C 1确定的超平面。
三、生产者均衡 1.产量最大化),,,(21.n X X XX Q x Ma is.t. ∑==ni i i X r C 1构造拉氏函数求解:Max )(),,,(),,,,(12121∑=-+=ni ii n n Xr C X X X Q X X X L λλ001=-=∂∂=-∂∂=∂∂∑=ni i i ii Xi r C Lr X QX L λλ其中,i=1,2,……,n 。
我们假设,则由以上各式可得:n i r MP r X Qiii i ,,2,1, ===∂∂其中λ。
即生产者均衡时,各要素边际产量和其自身价格的比为一定值。
同时由一阶条件的n+1个方程,可解得均衡时X1,X2,……,Xn 和λ的表达式,即产量最大化时的要素需求函数,也称为等成本要素需求函数:ni C r r r X X n i i ,,2,1),,,,(21** ==其中,根据等成本要素需求函数,在已知要素价格和总成本的前提下,厂商就可以依据等成本要素需求函数决定要素投入组合,使得产量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