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波动的危害及控制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43
血糖波动的常见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法血糖波动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在一定时间内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血糖水平应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过高或过低的血糖都可能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血糖波动的常见原因包括饮食、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
首先,不合理的饮食是血糖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摄入过多的高糖、高脂肪食物会导致血糖急剧上升,而过度节食或错过饭点又会引起血糖下降。
此外,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尤其是快速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也容易引起血糖波动。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和均衡的营养摄入。
建议选择低糖、低脂肪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并注意定时就餐,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的情况。
其次,生活习惯也是血糖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缺乏锻炼、长时间久坐和睡眠不足都会导致血糖波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血糖的稳定。
规律的睡眠和少量多餐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身体维持血糖平衡。
在长时间久坐的情况下,应该适当站起来活动一下,避免长时间的坐姿对血糖的不良影响。
另外,身体状况也会影响血糖的波动。
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问题等,都可能导致血糖波动。
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人来说,合理控制饮食、规律服用药物和定期监测血糖是非常重要的。
甲状腺问题可能导致血糖水平的异常升高或下降,因此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治疗是解决血糖波动的关键。
除了上述的原因,血糖波动还可能与精神压力、药物的不良副作用等有关。
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体内激素分泌紊乱,进而影响血糖的稳定。
在应对精神压力时,可以尝试一些放松的方法,如冥想、瑜伽、散步等,有助于恢复身心平衡。
此外,一些药物,如激素类药物、利尿剂等,也可能对血糖产生影响。
如果发现血糖波动与药物有关,应该及时就医咨询医生,调整药物的使用。
综上所述,血糖波动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饮食、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精神压力等多个方面。
控制血糖要“消峰去谷”
很多患者都有这样的感受,血糖忽高忽低,真可谓“波涛汹涌”,难以驾驭。
如何才能让“波涛汹涌”的血糖“波澜不惊”呢?
新近研究表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不仅与血糖整体水平升高有关,而且与血糖波动性大小也有关系,血糖波动越剧烈,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越大。
为了减少血糖波动带来的危害,国际上提出了“精细降糖,平稳达标”的治疗理念,一是要控制血糖总体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达标);二是要控制血糖波动性。
也就是说,既要重视降糖的量,更要重视降糖的质。
引起血糖波动幅度大的原因很多,比如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较低,对血糖调节能力差,对药物非常敏感,只要一点风吹草动的打击,血糖就可以大起大落。
另外,病史较长、胰岛功能较差的2型糖尿病也是如此。
另外,饮食和运动不规律、感染发热等疾病状态、情绪激动、酗酒等也都可以引起血糖较大波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合理的用药也是引起血糖波动的重要原因。
按医嘱选用具有“消峰去谷”作用的降糖药品,不仅抹平高血糖的“峰”,更能填平低血糖的“谷”。
拜唐苹就是代表性药物。
这类药物通过减慢食物在胃肠道吸收起作用,降低餐后血糖的同时,减少餐前低血糖的发生,帮助“波涛汹涌”的血糖恢复“风平浪静”。
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正常人的血糖波动规律
一、正常人的血糖波动规律二、血糖波动的危害三、血糖波动的控制
正常人的血糖波动规律1、什么是血糖
血清中的糖称为血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葡萄糖。
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葡萄糖,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
正常人在清晨空腹血糖浓度为80~120毫克%。
空腹血糖浓度超过130毫克%称为高血糖。
如果血糖浓度超过160~180毫克%,就有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这就是糖尿。
血糖浓度低于70毫克%称为低血糖。
小粒径负离子,则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易于透过人体血脑屏障,进入人体发挥其生物效应。
对于降糖有良好的疗效。
2、血糖波动的原因
运动影响:运动也会引起血糖的波动。
糖尿病的病人需要强调运动,如果不运动的话,血糖水平就会波动,但是如果运动的太剧烈,血糖也会因为应激、体内激素的变化,引起血糖升高;饮食不节:是血糖波动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当人在正常进餐后,血糖就会有较大的波动,锡城市民特别喜欢吃糖醋排骨、油面筋、洋快餐等一些高油、高脂的食品,有些人需要应酬,经常是烟酒不离身,这些都会使血液葡萄糖含量过高,即血糖升高;睡眠不好:睡觉睡得好不好,也会对血糖波动有很大影响。
如果一个人失眠的话,那么他第二天血糖可能就很高;环境变化:长途旅行和出差、生活环境突然改变、天气变化、季节更替、怀孕等都是产生应激性糖尿升高的重要因素;细菌感染:糖尿病人抵抗力较弱,如果皮肤破了,很容易出现感染,而且感染很难较快得到控制,感染后,患者分泌比较多的应激激素,会。
血糖经常波动怎么办吃什么药好*导读:血糖经常波动怎么办?糖尿病人血糖波动是常用的事,很多因素都会影响血糖,造成血糖波动。
血糖经常波动危害大,那么,血糖经常波动怎么办呢?吃什么药好?下面介绍如何用药物控制血糖波动,来看看吧。
*一、药物控制血糖波动:*1、降低空腹血糖的波动性以往通常采取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NPH)作为补充基础胰岛素分泌的手段,但由于中效胰岛素作用时间相对较短(不能覆盖24小时),尤其是注射后仍有血药浓度高峰,容易导致夜间低血糖和清晨空腹血糖波动性增加。
而新近上市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中效胰岛素的上述缺点。
它能够更好地模拟基础胰岛素分泌,没有明显的血药浓度高峰,作用平稳而持久,对降低空腹血糖波动性效果较好,不仅能使血糖得到严格控制而且低血糖的危险性显着降低。
*2、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性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如诺和龙)、-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如诺和锐)等对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性效果较好,分述如下:①、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包括瑞格列奈(诺和龙)和那格列奈(唐力),此类药物具有恢复早时相胰岛素分泌,起效迅速(10分钟)、达峰快(30分钟)、作用持续时间短(2~4小时)等特点,药效高峰与餐后血糖高峰同步性好,能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而不容易发生低血糖,全天24小时血糖曲线波动相对较小。
②、-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代表药物是拜唐苹。
此类药物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的高峰,减少餐后血糖的漂移。
③、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包括门冬胰岛素(诺和锐)和赖脯胰岛素(优泌乐),与普通胰岛素(RI)相比,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皮下注射后,由六聚体迅速解离为单体,很快被吸收并迅速发挥作用。
餐前即刻注射便可迅速控制餐后高血糖,而且不容易引起下一餐前低血糖,可以有效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性,由于是餐前即刻注射,因此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更好。
*3、改进胰岛素输注方式一日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的传统给药方式不符合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胰岛素作用与血糖浓度同步性差,导致血糖忽高忽低,波动性较大。
血糖波动对糖尿病的影响及临床意义的研究一直以来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监控指标主要为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血糖波动与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及其慢性并发症也密切相关,且其作用独立于糖化血红蛋白存在。
因此,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研究及管理已逐渐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标签:糖尿病;血糖波动;动态血糖监测;血糖控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常见的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目前有超过1.5亿的DM患者,DM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一直以来DM患者血糖控制的监控指标主要为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糖尿病并发症与控制试验(DCCT)尤其将HbA1c作为评价血糖控制的金标准。
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DM血糖控制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diabetic chronic complications,DCC)的发生发展不仅与血糖整体水平有关,与血糖波动幅度及频率也显著相关,且血糖波动能更全面、真实地反映人体体内血糖的情况,成为独立于HbA1c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1]。
本文就血糖波动对DM的影响及临床意义做一综述。
1 动态血糖的监测方法血糖波动监测的常见方法有24 h血糖谱监测动态血糖以及近几年逐渐得到推广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监测动态血糖[2,3]。
CGMS比24 h血糖谱能更好地提供进餐相关的血糖波动和血糖水平的变化趋势。
1.1 24 h血糖谱24 h血糖谱又称全日血糖谱,是指血糖监测时间安排中较为理想的检测时间点,可以使用大型生化仪测定静脉血清或血浆血糖,也可使用便携式血糖仪测定末梢血,但要注意两者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