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摄影史第三课-画意的乡愁和摄影大众化
- 格式:pptx
- 大小:11.93 MB
- 文档页数:76
画意主义摄影发展历程画意主义摄影是一种倾向于表达情感与思想的摄影风格,追求艺术感和抽象表现,而不仅仅是记录现实。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画意主义摄影的发展历程。
19世纪末,摄影术刚刚问世,这个新的媒介引起了许多艺术家的兴趣。
他们开始将摄影与绘画相结合,试图通过摄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一时期的摄影师们主要以风景和人物为主题,追求光影和构图的美感,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法国摄影师亨利·卡尼。
到了20世纪,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和艺术观念的变革,画意主义摄影开始蓬勃发展。
画意主义摄影的核心思想是摄影师可以通过构图、光线和处理手法来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图像。
这时期的画意主义摄影师开始更加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摒弃了对现实的直接记录。
他们将摄影看作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与绘画和音乐一样,可以通过抽象表现来传达情感和观念。
1920年代,欧洲爆发了一场艺术革命,被称为达达主义。
达达艺术家们以反传统和批判社会为目标,他们尝试挑战已有的艺术规则和观念。
不少摄影师受到了达达主义的影响,开始将摄影视为一种宣泄情感和思想的工具。
他们运用纯粹的抽象形式和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以此反映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反叛。
20世纪中期,画意主义摄影开始逐渐向全球传播。
美国的安塞尔·亚当斯和爱德华·韦斯顿等摄影师通过自然景观的拍摄,强调摄影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方面的独特性。
中国的摄影家林则徐重视画意主义摄影对个性创作和艺术性的追求,对中国摄影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摄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数码摄影的出现使得摄影师可以更加自由地创作,后期处理变得更加方便。
画意主义摄影师们开始运用数码技术的优势,将数码摄影作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他们通过后期调整和图像处理来创造出更加个性化和独特的作品,进一步丰富了画意主义摄影的表现形式。
画意主义摄影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部摄影艺术的历史。
画意摄影的分类
画意摄影是一种将摄影艺术与绘画艺术相结合的摄影风格,它强调的是摄影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画意摄影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风景画意摄影
风景画意摄影是将自然风光作为拍摄对象,通过构图、光影、色彩等手法,将风景呈现出来的一种摄影风格。
风景画意摄影强调的是摄影师对自然景观的感性理解和表现,通过艺术手法将风景呈现出来,使观者感受到摄影师的情感和思想。
二、人像画意摄影
人像画意摄影是将人物作为拍摄对象,通过构图、光影、色彩等手法,将人物的形象和情感表现出来的一种摄影风格。
人像画意摄影强调的是摄影师对人物的感性理解和表现,通过艺术手法将人物的形象和情感呈现出来,使观者感受到摄影师的情感和思想。
三、静物画意摄影
静物画意摄影是将静物作为拍摄对象,通过构图、光影、色彩等手法,将静物的形象和情感表现出来的一种摄影风格。
静物画意摄影强调的是摄影师对静物的感性理解和表现,通过艺术手法将静物的形象和情感呈现出来,使观者感受到摄影师的情感和思想。
四、抽象画意摄影
抽象画意摄影是将摄影作为一种抽象艺术形式,通过构图、光影、色彩等手法,将摄影作品呈现出来的一种摄影风格。
抽象画意摄影强调的是摄影师对摄影艺术的感性理解和表现,通过艺术手法将摄影作品呈现出来,使观者感受到摄影师的情感和思想。
画意摄影是一种将摄影艺术与绘画艺术相结合的摄影风格,它强调的是摄影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不同的画意摄影类型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但它们都是摄影师对世界的感性理解和表现,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
教学大纲>第一章摄影的曙光第一章摄影的曙光.ppt第一节摄影术前史一、小孔成像——摄影的光学基础1、阿尔玛·达文波特《摄影史概论》:墨子发现小孔成像是摄影史的开端。
2、墨子之后100多年,亚里士多德提到小孔成像,欧几里德在《光学》中也提及光的直线行进特性。
小孔成像.flv二、暗箱——摄影机械的发展1、公元1038年,埃及的阿哈桑开始研究黑盒子,并且说到黑盒子上的孔的直径的大小与得到的图像的变化有关。
2、17世纪,出现“帐篷”式暗箱。
3、18世纪,出现轿子式暗箱和折叠式暗箱。
4、19世纪,英国人贺拉斯·沃泊尔研制明箱。
三、感光材料——摄影的化学基础1、宋代苏轼编撰的《物类相感志》中记述了“盐囱写纸上,烘之字黑”的现象,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银盐变黑现象的文献。
2、17世纪,西方有人记录了硝酸银在受到阳光照射后会变黑的现象。
3、18世纪,德国医学教授舒尔茨偶然得到了第一种感光溶剂。
4、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韦奇伍德制作“阳光图片”,成为第一位在暗箱内用感光材料录下影像以达到记录目的的人。
四、摄影名词的产生经约翰·赫谢尔爵士的提议,光画(photo-graphy)就变成了摄影(photography),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第二节摄影术的发明者一、尼埃普斯与阳光摄影术(日光蚀刻法)1、尼埃普斯是世界公认的第一张照片的拍摄者,即1826年拍摄的《窗子里看到光景》,经过8小时曝光。
2、阳光摄影术的特点:曝光时间长,得到的是正像。
二、达盖尔与银版摄影术(达盖尔摄影术)1、达盖尔1837年拍摄《艺术家的工作室》,曝光时间约半小时。
2、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和美术学会联合召开盛大的会议,公布达盖尔的发明,摄影宣告正式诞生。
3、银版摄影术的操作步骤:形成感光材料,潜影,显影,定影。
4、银版摄影术的优点:具有精美的影像质量,丰富的银色影调完全没有颗粒;曝光时间大大缩短,从8小时到30分钟。
摄影中的画意从摄影术诞生至今,摄影的艺术方面难以与绘画完全割裂开来,人们在欣赏摄影作品时经常会带着欣赏绘画艺术的眼光去欣赏摄影作品,而且在日趋繁复的各种摄影流派中画意摄影也始终具有特殊的古色古香的韵味和意境。
在我们研究欣赏画意摄影作品时,我们在不得不思考摄影与绘画诸多关联的同时,还必须兼顾到摄影作为一门独特艺术形式的独立性。
也就是说,无论哪个流派的摄影作品,都应将摄影的真实性作为第一性,并将各具特色美学属性作为第二性。
摄影术作为一种以真实再现为初衷的艺术形式,其真实性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强于绘画艺术的。
但人们的审美意识,有对摄影艺术在真实的基础上提出了美学要求,而人们对于美的标准时各不相同的,于是带有中国风的水墨风格,西方的油画风格,中西结合的水彩风格,便竞相绽放开来。
我们不能说那种风格是最美的,因为每种风格背后所蕴的都是一种独特的美,除了同为摄影作品外并没有过多的可比性。
就如本文所摘录的几张图片一样,各具特点,但并无所谓的高低。
现逐一分析其不同的特色风格如下。
味,构图上虚实相间,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且留白处也较为得当。
色彩上则以黑白为主,新荷微红,色彩虽不艳丽但深浅有致,过渡自然。
该作品依然能够明显的看出是一幅摄影作品,纪实性也很强,但同时也称得上是一幅典型的中国水墨风格的画意摄影作品了。
杨凤轩《荷》与上图《荷》相比同为拍摄荷的作品但风格却大不相同,若不仔细欣赏,很容易被看成一幅清丽的水彩画。
这幅摄影作品画面明丽清新,构图主次明朗但不杂乱,色彩艳丽但不刺眼,是一幅很典型的水彩画意摄影作品。
刘伯良作品《荷韵》。
画意摄影的名词解释摄影作为一种记录现实的艺术形式,在不断的发展中衍生出许多不同的风格和技术。
其中,画意摄影是一种追求将真实世界转化为视觉艺术的摄影术语。
它通过摄影师的创造力和审美观点,将真实的场景重新构建,以表达摄影师对景象的情感和想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画意摄影的定义和特征,并通过实例来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画意摄影可以被定义为摄影师通过构图、光线和后期处理等手法,刻意追求艺术效果和独立意识的摄影风格。
与纯粹的纪实摄影不同,画意摄影更关注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
它通常涉及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如晕影、过曝、黑白调整、色彩处理等,以达到摄影师所期望的效果。
在画意摄影中,构图是关键要素之一。
合理的构图可以使画面更加有吸引力和表达力。
画意摄影通常会运用一些基本构图原则,如对角线构图、黄金分割、重心平衡等,以使画面更具美感和艺术效果。
此外,摄影师还会运用颜色、光线等元素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
例如,通过调整色彩的明暗对比,强调画面中的某一部分,或者通过运用特殊的光线来营造戏剧性的效果。
画意摄影的另一个特点是后期处理。
后期处理是摄影师通常在拍摄后对影像进行的调整和美化。
画意摄影中的后期处理不仅是简单的修饰和调整,更重要的是通过颜色调整、滤镜效果的运用等手法,使影像呈现出摄影师所追求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后期处理,摄影师可以进一步加强画面中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以达到更加艺术化的效果。
画意摄影可以运用于各种主题和场景。
它可以是风景摄影、人物摄影、静物摄影等等。
摄影师可以选择合适的题材和构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例如,一幅以黑白调整为主题的画意摄影作品可以通过消除色彩的干扰,更加突出主体的表现力和情感。
另外,画意摄影还可以通过运用虚化、特殊滤镜和动态效果等手法,创造出一种模糊和梦幻的感觉,使观者陷入对画面内涵的思考和解读。
画意摄影在当代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它既是一种摄影技术的延伸,也是一种个人审美和情感表达的方式。
摄影史从古代到现代的摄影发展史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形式,承载着人类记录历史、展示美丽景色、捕捉珍贵瞬间的使命。
从古代到现代,摄影技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摄影史的发展之路。
一、古代摄影的雏形古代人类尝试着捕捉世界的图像已有悠久历史。
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墨子学派提出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制造出简易的相机。
而在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科学家欧几里得研究了光线的传播,也为后来的摄影技术打下了基础。
二、早期摄影的发展摄影术正式出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法国化学家约瑟夫·尼埃普斯·尼埃佩发明了暗室和镀银板,使得在暗室中曝光的图像可以被固定下来。
他的发明被视为早期摄影的雏形,并奠定了后来摄影技术的基础。
随后,法国人路易·达盖尔在1826年成功地通过银版摄影法拍摄到了第一张被认可的摄影作品,从此掀开了摄影的新篇章。
三、胶片摄影的崛起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胶片摄影技术的引入使得摄影过程更加便捷。
英国人乔治·伊斯特曼在1884年成功制造出了可卷曲的柔软胶片,使得摄影机可以更轻便和灵活。
这项发明彻底改变了摄影工艺,使得摄影成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并为摄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数码摄影的革新20世纪末,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数码摄影技术应运而生。
数码摄影利用数字传感器将图像转化为电子信号,在内存卡中储存并可以随时复制、编辑和分享。
这一革新使得摄影更具实用性和便捷性,同时也为后期的图像处理和修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五、手机摄影的普及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发展,摄影已经不再局限于专业摄影师的专利。
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拍摄,即刻分享美图。
智能手机内置的多功能摄像头和各种拍摄应用程序,使得摄影更加简单易行。
手机摄影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摄影方式,成为了记录生活、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六、虚拟现实摄影的前景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的崛起为摄影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借助虚拟现实摄影技术,我们可以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影像体验,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实景之中。
寻找突破的新方向中国新画意摄影的思考【编者按】长久以来,画意摄影的创作理念一直在民间的摄影创作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这篇文章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戴菲,他从摄影与绘画关系史脉络和艺术媒介与时代关系谈论了“画意摄影”,并延展出了对今日画意摄影的思考。
试图从上一代与同时期的艺术家的艺术实践中,寻找到画意摄影突破的新方向。
通常情况下,大家对画意摄影有这些认识:一、以画为宗,故称画意,即以画作为摄影的“老师”;二、摄影作品要像画一样,但又心知肚明要和画有所区别;三、在实际拍摄时,摄影要时时警惕不能和画一模一样,否则就会和画混为一谈,被大家认为是绘画的一类,失去了摄影的本性。
在世界摄影史上,画意摄影是一次艺术运动,也是一段摄影史的主角。
19世纪下半叶,一些摄影家为了使摄影能够跻身于艺术殿堂,用摄影来模仿绘画。
其中的名作,比如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OscarGustave Rejlander)的《人生的两条路》,就使用了三十余张底片拼接成一幅作品,用意就是模拟绘画的形态和意趣。
其后的现代主义摄影则可以变相地被认为是画意摄影的延伸或拓展。
人生的两条路,1857、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作品时至今日,我们所说的新画意摄影是一种新的向绘画学习、借鉴、模仿的摄影?还是把今天的摄影向传统画意摄影推动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艺术运动?亦或是将画意摄影推到如绘画一样艺术地位的一次全新的尝试?这是三种不同层次、又有渐进的认识。
我个人以为,现在国内许多人理解的新画意,其实只是继承了传统画意的摄影路径,希望在老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一种摄影方式,诸如我们知道的唯美摄影、沙龙摄影等。
这是目前对画意摄影一种比较普遍的认知。
在西方摄影史中,画意摄影曾经是向绘画学习的艺术过程。
比如,法国摄影师罗伯特·德马奇(Robert Demachy)曾向巴比松画派学习。
而美国人在现代主义摄影之前,也就是以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为代表的一批摄影师们,曾学习过哈德逊画派和垃圾箱画派(Ash Can School)等。
摄影史上的画意摄影画意摄影、画意派,英文:Pictorial Photograph、Pictorialism画意派简史画意摄影主张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模仿绘画的意境与意趣,目标就是给人以美的视觉愉悦,盛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继而传播到日本和中国。
一般认为,英国人爱默生在1886年发表《摄影:一种绘画式的艺术》标志着画意摄影的诞生。
1892年,退出皇家摄影学会的摄影家(斯泰肯等)组成摄影团体“连环会”(Linked Ring),目标是“尽可能赋予摄影以高度的艺术形态”。
1902年,斯蒂格利茨在纽约创办“摄影分离”(Photo-Secession)组织,成为了连环会的分支机构,他们的目标是“使摄影成为个人表现的全新手段”。
在欧洲巴黎摄影俱乐部和维也纳摄影俱乐部等也是画意摄影的主要组织。
1904年国际画意摄影协会成立,同年第一界巴黎国际摄影沙龙展,这些标志着画意摄影达到高潮。
1903年摄影分离组织的《摄影作品》创刊。
1905年摄影分离在纽约第五大道开设291画廊,推介摄影家和当时的先锋艺术,斯蒂格利茨因此也被称为“美国现代艺术之父”。
1910年连环会因为内部矛盾解散,摄影分离也失去其重要性。
1917年291画廊关闭。
二十世纪初,受当时先锋派绘画(塞尚等)的影响,画意摄影逐渐被“纯粹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y)取代,斯泰肯、斯蒂格利茨、斯特兰德等人都发生了观念的转变。
解读画意摄影画意摄影的出现本来是由于摄影家们急于确立摄影在艺术中的地位,但过分的强调绘画效果的表现,反而使摄影很长一段时间失去了自我。
但其对绘画的威胁也催促了现代派绘画的发展,如印象派。
同时,也确实是画意摄影使摄影逐渐迈进了艺术的殿堂。
可以说,“画意摄影的过热也是一种历史进程的必然阶段,如果没有这个严重偏离摄影本体的大范围的实验,人们也许不会更清晰的觉悟到回归摄影本体的必要性,不会更彻底的认识到摄影的特性为何”,“画意摄影的一度流行也可视为当时人通过摄影所表达的对于现代文明的一种矛盾心理”。
纪实“画意摄影”的感受、发现和领悟纪实“画意摄影”的感受、发现和领悟(2011-04-20 13:59:41)转载▼标签:张建中国分类:观点荟萃进城的树画意摄影作品摄影与绘画作为视觉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艺术形式,在⼀百多年的历史中纠葛发展、相互渗透。
作为现代精神的产物,数码技术对摄影的改造更深⼊⾻髓。
当⽆数摄影师沦为数码技术控,PS技术控的裙钗之下,有的摄影师则开始回归传统,在绘画主义摄影概念的指导下,充分玩转相机本⾝的功能,不借助任何后期处理,追求摄影作品“有意味的形式”,重视 “情”的表达和“美”的造型,并始终坚持摄影纪实这⼀本体特性潜能的挖掘和发挥……纪实“画意摄影”的感受、发现和领悟——张建“新元素·抽象摄影”的价值发现采访、撰⽂/Felicia 图⽚提供/张建2011年2⽉20⽇,由CPL组织的“全民摄影⼤讲堂”在春熙路新街后巷⼦CPL凤凰御庭酒店举⾏,艺术圈各名流列位出席,与成都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建分享其⼗年来“新元素·抽象摄影”创作过程及⼼得。
讲座结束后,CPL主办⽅将著名华裔法国画家赵⽆极的画和张建的摄影作品混淆在⼀起,供现场嘉宾竞猜作品作者归属。
许多⼈竟⽆法分辨那些看似虚⽆空间和变换⾊彩传达的东⽅神韵的抽象作品,究竟是赵⽆极所画,还是张建镜头的表达;这种带有西⽅抽象画派兼具东⽅绘画风格的画意摄影,让众⼈迷惑⽽激动。
“画意派”摄影流觞事实上,张建镜头下那些看似绘画作品的摄影作品正是盛⾏于⼆⼗世纪初摄影领域的“绘画主义”摄影的⼀个分⽀。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起源于⼗九世纪的英国,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和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书,他提出:“摄影家⼀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的艺术认识,⽅⾜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
画意主义摄影发展历程
画意主义摄影是一种以表达个人情感和主观感受为主要目的的摄影风格。
它强调摄影师的内心世界和想法,在艺术上寻求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
画意主义摄影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摄影实践。
在19世纪末,摄影技术的发展使得摄影逐渐从纯粹的技术手段向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演变。
这个时期的画意主义摄影师开始尝试捕捉不仅仅是客观现实的图像,而是通过摄影来传达他们的情感和主观感受。
摄影师们通过运用光线、构图和影调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使观者感受到摄影师的情感世界。
20世纪初的画意主义摄影师将其摄影技术与绘画和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以求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他们致力于创造出一种类似画家笔触的效果,通过运用柔化、风化和其他特殊技术来达到这一目的。
这种摄影风格强调独特的构图、明暗对比和饱满的色彩,以呈现出摄影师独特的视觉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画意主义摄影逐渐被摄影师们广泛接受和应用。
他们通过研究和实验不同的摄影技术,不断探索和创造出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视觉语言。
画意主义摄影的艺术表达逐渐丰富多样,观者可以感受到摄影师的情感和思考。
总的来说,画意主义摄影通过摄影师的主观视角和情感表达,为观者带来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艺术体验。
它强调摄影的艺术性和摄影师个人的情感表达,为摄影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无限的创作空间。
摄影史|“画意摄影”为什么那么重要?⼗九世纪后半叶,英国摄影家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Oscar Gustave Rejlander)拍摄出了曾被预⾔为“摄影新时代来临了”的作品-----《两种⽣活》,在摄影还被轻视的当时,这幅作品以其劝勉性的主题和油画式的构图,受到了维多利亚⼥王的极⾼评价。
△Oscar Gustave Rejlander可以这样说,雷兰达对推进摄影被承认为是⼀门艺术功不可没,⽽《两种⽣活》也成了画意摄影(pictorialism)的开端。
从此,画意摄影也逐渐成为摄影艺术中的⼀个重要流派。
△《两种⽣活》(Two Ways of Life),1857年,蛋⽩印相⼯艺,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画意摄影,顾名思义就是以其唯美的绘画风格表达⼈⽂美与⾃然美,将摄影提升到了艺术的层⾯,所以⼀直也是摄影艺术⾥⼀种重要的表现⼿法。
基于照⽚能传情达意的信念,⼜得益于彼得·亨利·爱默⽣(Peter Henry Emerson)提出的⾃然主义理念,画意摄影在1899年⾄第⼀次世界⼤战爆发前⼣得到了繁荣,在这段时间⾥,艺术照⽚受到⾼度推崇。
最早提倡画意摄影的美学摄影师们,坚持认为照⽚应该更关注美感,⽽不是关注事实。
△Peter Henry Emerson他们认为画⾯的清晰度和对事物的精准复制都限制了摄影的个性化表达,因此他们普遍接受对照⽚进⾏后期加⼯,认为这是艺术家的表现⼿法。
带着和其他视觉艺术家们同样的担忧,艺术摄影师们坚持认为艺术摄影应该同其他艺术创作⼀样被认可,在艺术价值上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
打着画意摄影旗号拍摄的很多照⽚,在今天看来,就好像是对平⾯艺术的蹩脚模仿,毫⽆创意地、单调地记录下他们的⼀种反应,但是其中仍有少部分作品有着让⼈⽿⽬⼀新的活⼒。
尽管所谓的画意摄影在1912年前后彻底退出舞台,但这场艺术运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不少观点和设想在此后持续激励着很多摄影师。
浅议画意摄影画意摄影源远流长,自有摄影术开始便有了纪实摄影和画意摄影两大类。
纪实摄影留存现实,而画意摄影就是对意(意境,诗意)的追求。
二者相辅相成,各臻其妙。
画意摄影,顾名思义,就是摄影作品具有诗情画意。
它是摄影的一种表达方式,其主要目的不在于把题材如实地摄入镜头,而在于强调摄影家主观感受和情感的注入,作品的构图、影调都须经过一定的考虑和控制,或前期拍摄或后期制作控制,从而凸显出照片本身的魅力。
其作品似西洋画,又似中国画。
郎静山、陈复礼等大师,将摄影与国画、书法、篆刻相融在一起,以“影画合壁”的摄影形式进行摄影,取得巨大的成功。
可以说,画意摄影是一个弘扬中国传统艺术的伟大尝试。
画意摄影就目前的作品而言,主要分西洋画风格、中国画风格以及电脑数码制作几种。
画意摄影并非刻意摹仿中国画,但又在似与不似之间。
这里的“画”实际上是指形光线色的和谐、均衡、对比的形式美,是指舒展、辽阔的空间美。
往往是实中求虚、景中求情、真中求美。
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一种理想,一种诗情。
亦即中国传统审美中所谓的诗情画意,郎静山大师的集景摄影的作品就是如此。
中国画风格的画意摄影需要摄影师有一定的国画知识,学习摄影已有六年,近两年开始留心画意摄影。
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处理中不经意间朝着画意的方向去努力。
总体感觉到,画意摄影大体上可以用以下几个方法去学习:第一是将片子调成画意。
我拍的水墨仙都,开始无论怎样调都调不好。
转为黑白后,仿水墨画,调整了浓淡,其画意效果立马显现。
(此片有幸被佳能公司用于在上海总部兰生大夏展览)水墨仙都虚心有节(此片获中摄联盟全国联展优秀奖)牧归第二是将拍摄的作品进行部分删除处理,将不合画意的部分删除掉,再调色彩,接近小青绿,即接近国画色调第三是添加元素,用一张片子先抠图,然后再对原片进行模糊处理,形成焦外虚化柔美的效果,再合成,添加元素(此片获《大众摄影》微影赛优秀奖)天光云影第四是在前期拍摄时留白,后期直接接片合成(此片在安徽省旅游摄影大赛中获奖)明堂秋色第五是完全由素材拚粘,首先是自己胸有成片,或由大师的片子,或由经典国画产生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