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操作步骤
- 格式:docx
- 大小:106.91 KB
- 文档页数:3
1 目的规范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微生物限度的检查。
3 职责质量检定部人员严格按本SOP操作。
4 工作程序4.1 仪器4.1.1 超净工作台4.1.2 微生物检测系统4.2 试剂所用培养基及缓冲液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三部要求进行配制。
玫瑰红钠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4.3 试验方法采用薄膜过滤法4.4试验前准备试验过程中所有用的器材都应进行灭菌后方可使用;超净工作台使用前需进行紫外灭菌30min。
4.5 试验步骤4.5.1 将样品加入薄膜过滤器的滤杯中4.3.1.3 供试品检查时,如果使用了表面活性剂、中和剂或灭活剂,应证明其有效性及对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无影响4.3.1.4 除另有规定外,本检查法中细菌培养温度为30~35℃;霉菌、酵母菌培养温度为23~28℃;控制菌培养温度为35~37℃。
4.3.1.5 检验结果以1g、1ml、10g、10ml或10cm2为单位报告。
4.3.2 检验量4.3.2.1 检验量即一次试验所用的供试品量(g、ml或cm2)。
4.3.2.2 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供试品的检查量为10g或10ml;化学膜剂为100cm2;贵重药品、微量包装药品的检验量可以酌减。
4.3.3 供试液的制备供试液制备若需用水浴加温时,温度不应超过45℃。
供试液从制备至加入检验用培养基,不得超过1小时。
4.3.3.1液体供试品取供试品10ml,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混匀,作为1:10的供试液。
油剂可加入适量的无菌聚山梨脂80使供试品分散均匀。
水溶性液体制剂也可用混合的供试品原液作为供试液。
4.3.4 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4.3.4.1 检查法薄膜过滤法采用薄膜过滤法,滤膜孔径应不大于0.45um,直径约为50mm。
选择滤膜材质时应保证供试品及其溶剂不影响微生物的充分被截留。
滤器及滤膜使用前应采用适宜的方法灭菌。
使用时,应保证滤膜再过滤前后的完整性。
范围成品、辅料、内包装袋及纯化水的检验。
责任微生物限度检验人员内容本检验操作规程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和《通则1106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进行检查。
微生物计数法一、计数方法1、微生物计数法系用于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细菌和真菌的计数。
2、计数方法本法包括平皿法、薄膜过滤法。
3、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供试品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供试品微生物计数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
供试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以确定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微生物计数。
4、菌种及菌液的制备试验用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干燥菌种为第0袋),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藏。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菌液制备按规定培养各试验菌株。
取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用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适宜浓度的菌悬液;取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加入3-5ml含%(ml/ml)聚山梨酯80的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
采用适宜的方法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中,用含%(ml/ml)聚山梨酯80的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适宜浓度的黑曲霉孢子悬液。
菌液制备后若在室温下放置,应在2小时内使用;若保存在2-8℃,可在24小时内使用。
黑曲霉孢子悬液可保存在2-8℃,在验证过的贮存期内使用。
阴性对照为确认试验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应进行对照试验,阴性对照试验应无菌生长。
培养基适用性检查按照表规定,接种不大于100cfu的菌液至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或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平板或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板,置规定的条件下培养。
每一试验菌株平行制备2管或2个平皿。
同时用相应的对照培养基替代被检培养基进行上述试验。
被检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的比值应在范围内,且菌落形态大小应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一致。
更改历史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1.0 目的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规范检验操作,确保检验结果准确2.0 范围适用于本公司采用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测定的供试品。
3.0 职责质量部负责按本规程的要求执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
4.0 工作程序4.1 洁净区间的确认微生物计数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其全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即待检样品、产品)中微生物的检出。
4.2 培养基4.2.1 应使用按中国药典处方及规定的方法制备的培养基。
4.2.2 所用培养基可按中国药典规定的处方及制备方法自行配制,也可使用按中国药典规定的处方生产的脱水培养基进行配制;或购买商品化的预制培养基。
4.2.3 配制后应采用验证合格的灭菌程序灭菌。
制备好的培养基若不即时使用,应置于无菌密闭容器中,在2~25℃、避光的环境下保存。
4.2.4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用于测定需氧菌总数;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用于测定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4.2.5 供试品微生物计数、控制菌检查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
4.2.6 供试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控制菌检查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微生物计数或控制菌检查。
4.3 菌种及菌液制备检查所用的菌种及菌液制备见附件 1 微生物计数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和附件3 控制菌检查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稀释剂、冲洗液及其制备的要求见附件1 微生物计数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4.4 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供试品微生物计数、控制菌检查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
微生物限度检查所用的培养基每批均应进行适用性检查,检查可在供试品检查前或与供试品检查同时进行。
具体要求见附件1 微生物计数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和附件3 控制菌检查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
4.5 方法适用性试验供试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以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微生物计数。
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1 目的明确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的过程,保证产品质量。
2 适用范围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原、辅料等是否存在特定的微生物(如: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从而判断是否符合相应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3 定义无。
4 职责与权限检验员:按本标准判定产品质量并出具报告。
负责人:监督执行情况,审批最终结果。
5 内容及流程5.1 实验说明5.1.1 TSB为“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
5.1.2 所用材料及用具(待检品、菌株除外)应经过灭菌处理;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出。
5.1.3 供试品检出控制菌或其他致病菌时,按一次检出结果为准,不再复试。
5.2 检验量从一批中随机抽取不少于2个最小包装的供试品,混合后,从中抽取10g或10mL。
5.3 实验材料与用具5.3.1 混合后的待检品(供试品)、TSB培养基(9mL/管)、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5.3.2 铜绿假单胞菌实验用材料:铜绿假单胞菌菌悬液(≤100cfu/mL)、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琼脂培养基、1%二盐酸N,N-二甲基对苯二胺试液(即用即配);5.3.3 金黄色葡萄球菌实验用材料: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100cfu/mL)、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5.3.4 用具:培养皿、接种环、洁净滤纸片、无菌玻棒。
5.4 供试液制备5.4.1 取供试品和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以1:10稀释成供试液。
5.4.2 必要时,用统一稀释液将供试液进一步10倍系列稀释;也可用混合的供试品原液作为供试液。
5.5 增菌培养5.5.1 供试品组:取1mL供试液,接种至9mL的TSB中,混匀,共接种2管。
5.5.2 阳性对照:取1mL菌液,与供试液同法操作,接种至9mL的TSB中,混匀,接种1管。
5.5.3 阴性对照:取1mL 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与供试液同法操作,接种至9mL 的TSB中,混匀,接种1管。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嗜血杆菌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1. 概述嗜血杆菌属包括流感嗜血杆菌、埃及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杜克嗜血杆菌等9个种。
临床上以流感嗜血杆菌最为常见。
2. 标本类型血液、痰、脑脊液标本。
3.鉴定3.1 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短杆菌。
3.2 培养特性在巧克力琼脂平板上35℃培养18~24小时,形成微小、无色透明似露滴状的菌落。
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极小、圆形、透明的菌落,并有“卫星现象”。
3.3 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不分解蔗糖和乳糖,吲哚、触酶和硝酸盐还原试验均为阳性。
3.4 鉴别要点3.4.1 本菌属特征革兰阴性细小杆菌,多形性,菌落为无色透明似露滴状,卫星现象阳性,生长需要X、V两种因子,普通培养基不生长。
3.4.2 流感嗜血杆菌的种间鉴别见表嗜血杆菌鉴别的关键性试验-++-++-++ 注:“+”为90%以上菌株阳性,“-”为90%以上菌株阴性,“V”为11-89%菌株阳性,“W”为弱发酵反应。
3.5 操作步骤3.5.1 涂片、革兰染色呈革兰阴性短小杆菌。
3.5.2 鉴定从巧克力琼脂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用微生物鉴定仪或传统生化反应进行细菌鉴定。
4.药敏参见《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及CLSI M100-S20最新版本文件。
5.质量控制见《质量管理程序》。
6.检验结果解释与分析如果检出β-内酰胺酶阳性流感嗜血杆菌则提示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耐药(耐药机制大多为TEM型β-内酰胺酶)。
如果流感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阴性,而对氨苄西林耐药,则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克罗、头孢他啶、头孢尼西、头孢丙烯、头孢呋辛均耐药。
7.临床意义流感嗜血杆菌常寄居于正常人呼吸道(在呼吸道定植者可达到人群的50%),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也也可随血液入侵组织内部,引起脑膜炎、关节脓肿或其他部位的化脓感染。
副流感嗜血杆菌寄居在人类的上呼吸道,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偶尔引起心内膜炎等。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1. 目的建立微生物检验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检验操作规范化。
2. 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相关的微生物检验活动的全过程。
3. 职责3.1 微生物检验员负责微生物检验的全过程;3.2 QC主管负责监督检查本规程的有效实施。
4. 操作规程4.1 微生物检验玻璃器皿吸管的洗涤4.1.1 一般的玻璃器皿(例如培养皿、试管、三角瓶等),可用毛刷及洗涤剂洗去灰尘、油垢,然后用自来水、蒸馏水充分冲洗,直至玻璃器皿内壁均匀分布一层薄的水膜,即器壁既不挂水珠也无条纹,即洗涤达到标准。
4.1.2 玻璃器皿内有污迹不能洗净时,可浸泡于洗液中,待器皿中有机物氧化分解后,取出用自来水、蒸馏水冲洗干净,备用。
4.1.3 新购的玻璃器皿先用2%盐酸浸泡,再用用自来水、蒸馏水充分冲洗。
4.2 器皿的包扎4.2.1 试管:塞上胶塞,然后用牛皮纸或报纸把试管头包扎起来。
做发酵试验时,将试管头塞上专用的耐高温PVC试管帽。
4.2.2 三角瓶、抽滤瓶:将三角瓶(抽滤瓶)口塞上胶塞,然后用牛皮纸把塞头部包起来。
4.2.3 吸管:将耐高温的移液枪头装盒,用用牛皮纸或报纸包裹。
4.2.4 平皿:10个为一组,用牛皮纸包裹。
4.3消毒和灭菌:4.3.1 化学灭菌:此法适用于微生物操作过程中不能加热、紫外线的地方。
如人手等。
(1)用75%的乙醇溶液或0.1%新洁尔灭擦拭或浸泡。
(2)一般用1~2%的甲醛液浸泡软管和用具。
(3)一般成品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25~32% 。
使用时配成有效成份的2%溶液洒在地面或容器内,(对金属有腐蚀作用)放置10~15min后冲洗即可。
(4)氯灭菌剂的能力以有效氯表示,将氯水配制成50~100PPm 的有效氯溶液,可用于浸泡,冲洗和表面杀菌。
但氯对金属有腐蚀作用。
4.3.2 物理灭菌:4.3.2.1 干热灭菌:适用于干燥的玻璃器皿(吸管、平皿等)、金属器具(镊子等)、固体试液、液状石蜡等。
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1 目的与适用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和操作要求。
本规程适用公司所需进行微生物限度的检查。
2 职责质量保证部负责本规程的实施。
3 内容3.1 引用标准:《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
3.2 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总则3.2.1 抽样3.2.1.1 供试品一般按批号随机抽样。
3.2.1.2 一般抽样量为检验用量(2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的3倍量。
3.2.1.3 抽样时,凡发现有异常可疑的样品,应选有疑问的样品,但因机械损伤明显破裂的包装不得作为样品,凡已能从药品、瓶口(外盖内侧及瓶口周围)外观看出长螨、长霉、虫蛀及变质的药品,可直接判为不合格,无需要再抽样检验。
3.2.2 供试品保存供试品在检验之前,应保存在阴凉干燥处,以防供试品中的污染菌因保藏条件所引起致死、损伤或繁殖。
3.2.2.2 供试品在检验之前,应该保持原有包装状态,严禁开启,包装已开启的样品不得作为供试品。
3.2.3 检验3.2.3.1 供试品检验项目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微生物限度标准确定。
3.2.3.2 检验的全过程,均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严防再污染。
3.2.3.3 除另有规定外,供试品制备成供试液后,应在均匀状态取样。
3.2.3.4 制成供试液后,应该在60分钟内注皿操作完毕。
3.2.4 培养3.2.4.1 除另有规定外,本检查法中细菌培养温度为30~35℃,霉菌、酵母菌培养温度为25~28℃,控制菌培养温度为36℃±1℃。
3.2.5 复检3.2.5.1 菌数测定不合格者应复检,控制菌检查以一次检出为准,不再复试,但应保留检出菌株一个月备查。
3.2.5.2 复试项目以不合格项目为准,作单项复试。
3.2.5.3 复试需另取同批号样品,复试2次。
3.2.5.4 复试报告,以3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报告。
3.2.6 检验报告3.2.6.1 检验报告以1g、1ml或10cm2为单位。
3.2.6.2 测定菌数报告,依3.10.2.4菌数报告规则报告。
临床检验微生物—常见染色操作
一、涂片制备
1、涂片
用接种环或接种针从肉汤增菌液、半固体斜面或平板上挑取适量菌液或菌落于洁净破片上(固体菌种先加1小滴或1环生理盐水于玻片上),将挑取的增菌液直接涂布于玻片上(菌落均匀涂片于盐水中),涂片要薄而均匀,临床标本如脓、痰、分泌物等可直接涂片。
2、干燥
涂片最好在室温下自然干燥,或将玻片涂菌面朝上,置于酒精灯火焰上方适当位置慢慢烘干,切不可放在火焰上直接烤干。
3、固定
涂片干燥后,在酒精灯火焰上迅速通过3次(涂菌面朝上),加热固定。
固定的目的一是杀死细菌,二是使细菌附着于玻片上,不易被水冲掉。
1、初染:初染剂结晶紫,染色10秒钟,适量流水洗掉。
2、媒染:媒染剂碘液,染色10秒钟,适量流水洗掉。
3、脱色:脱色剂丙酮—酒精,脱色约10—20秒钟,至无紫色脱出为止,适量流水洗掉。
4、复染:复染剂复红,染色10秒钟,适量流水洗掉,自然干燥后镜检。
结果判断:革兰阳性呈蓝紫色,革兰阴性呈红色。
1、初染:加石碳酸复红染液,室温染色10分钟或更久,细流水冲洗,甩干。
2、脱色:酸性酒精脱色至无红色为止,细流水冲洗。
3、复染:亚甲基蓝复染30秒钟,细流水冲洗,待干镜检。
结果判读:抗酸染色阳性呈红色,抗酸染色阴性呈蓝色。
1、标本处理:取脑脊液2ml经3000r/min离心10min。
2、涂片:取沉淀物1环涂布于洁净玻片上,然后加适量墨汁,加盖玻片后用暗视野镜检观察。
3、结果判读:镜下背景呈黑褐色,菌体为无色。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墨汁染色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墨汁染色标准操作规程。
2.原理
墨汁染色(负染色法):背景着色而菌体本身不着色的染色法称负染色法。
此法用以观察细菌及某种真菌的荚膜等。
3.试剂
印度墨汁。
4.质控
新型隐球菌ATCC32609为阳性,白念珠菌ATCC90038为阴性。
5.操作步骤
脑脊液等其他标本离心取沉淀物或者挑取菌液1环涂于洁净玻片上,然后加印度墨汁1环,覆以盖玻片后镜检。
镜下背景呈黑褐色,菌体无色。
6.结果判断
新型隐球菌可呈宽阔透亮的厚荚膜,背景为纤细均匀的黑色,白细胞被染成黑色不透亮,但核形明显。
7.注意事项
7.1 不要使用过期的印度墨汁。
7.2 墨汁应无污染、无颗粒等。
8.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新型隐球菌的鉴定。
参考文献
[1] 周庭银编著.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王钦升,周正明,高屹主编.实用医学培养基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周庭银)
编写人:AAA、BBB 操作人:本室操作人员
批准人:。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程序1 检验前的准备2样品的采集3样品的送检4样品的处理方法5 致病菌检验参考菌群的选择6样品的检验7检验结果的报告检验前的准备1.准备好所需的各种仪器:如冰箱、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等2.按技术要求将各种玻璃仪器进行清洗、烘干、包扎、灭菌,冷却后送无菌室备用。
3.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各种试剂、药品,制备好普通营养琼脂或其他选择性培养基。
根据需要分装试管或灭菌后倾注平板或保存在46℃的水浴中或保存在4℃的冰箱中备用。
4.做好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的灭菌工作,提前1h灭菌30~60min。
5.检验人员的工作衣、鞋、帽、口罩等灭菌后备用。
6.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后,实验没有完成之前不得随便出入无菌室。
微生物实验室检验<>流程无菌取样—样品均质—样液稀释—样品接种—恒温培养—结果观察食品微生物检测常规微生物项目: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酵母总数、霉菌总数,此类细菌不致病,但会严重影响食品的外观及风味。
目前常用微生物培养法来计数菌落,允许有该类菌落,但菌落总数不能超标。
致病微生物项目:沙门氏菌、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O157:H7、弯曲杆菌、致病弧菌、副溶血弧菌、志贺氏菌、假单胞菌等。
致病微生物在食品中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所以快速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有致病微生物,是食品安全检验的重中之重。
食品微生物检验<>指标我国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微生物<>指标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三项。
1.菌落总数: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
2.大肠菌群:大肠菌群是寄居于人及温血动物肠道内的肠居菌,它随着的大便排出体外。
食品中如果大肠菌群数越多,说明食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越大。
3.致病菌:致病菌既能够引起人们发病的细菌。
对不同的食品和不同的场合,应该选择一定的参考菌群进行检验。
4.霉菌及其毒素:我国还没有制定出霉菌的具体指标,鉴于有很多霉菌能够产生毒素,引起疾病,故应该对产毒霉菌进行检验。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一、目的:建立一个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规范质检员的操作,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准确性。
二、范围:适用于微生物限度检查的产品。
三、责任:QC部质检员对本规程实施负责。
四、内容1.检验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
2. 简述2.1.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
检查项目包括细菌数、霉菌数、酵母菌数及控制菌数检查。
2.2.微生物限度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出。
单向流空气区域、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洁净度验证。
2.3.供试品检查时,如果使用了表面活性剂、中和剂或灭活剂,应证明其有效性及对微生物无毒性。
2.4.除另有规定外,本检查法中细菌及控制菌培养温度为30~35℃;霉菌、酵母菌培养温度为23~28℃2.5.检验结果以1g、1ml、10g、10ml或10cm2为单位报告,特殊品种可以最小包装单位报告。
3.设备、仪器3.1.设备:3.1.1.洁净实验室:微生物限度检查应有单独的洁净实验室,每个洁净实验室应有独立的净化空气系统。
结构和要求:洁净室应采光良好,避免潮湿、远离厕所及污染区。
操作间与缓冲间应有样品传递窗,出入操作间和缓冲间的门不应直对。
洁净实验室内应六面光滑平整,能耐受清洗消毒。
墙壁与地面、天花板连接处无缝隙,不留死角。
操作间不应安装下水道。
洁净实验室内的照明灯应嵌装在天花板内,室内光照应分布均匀,光照度不低于300LX。
●温度、湿度:洁净实验室内温度应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最好在40%~60%。
●操作间:操作间应安装空气除菌过滤层流装置。
洁净度不应低于10000级,局部洁净度为100级(或放置同等级净化工作台)。
1. 主题内容为了保证水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正确操作,特制订本文件。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水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操作。
3.责任本文件由QC负责起草,QC主管负责审核,质量部长负责批准。
QC人员负责本文件的执行。
4.内容4.1.简述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
检查项目包括细菌数、霉菌数、酵母菌数及控制菌检查。
细菌、霉菌和酵母菌计数除另有规定外均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这是活菌计数的方法之一。
4.2. 设备要求4.2.1. 微生物限度检查应有单独的无菌室,每个无菌室应有独立的净化空气系统,应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其环境的洁净度为10000级。
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再污染。
隔离系统按相关的要求进行验证,其内部环境的洁净度须符合无菌检查的要求。
4.2.2.阳性菌试验应另设单独的净化工作台,不得在供试品检验用的无菌室内或净化工作台上操作。
4.3. 取样4.3.1. 在各取水口用已灭菌好的封闭的250ml 空三角瓶取水,并将瓶子做上标记或贴上标签,标明日期和取样点名称。
4.3.2. 取样前洗手并消毒。
4.3.3. 将取样阀消毒。
4.3.4. 打开阀门,放水3~5分钟。
4.3.5. 已灭菌好的封闭的空三角瓶在取水前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外壁。
4.3.6. 用待检测的水淋洗检验用取样瓶和瓶塞3次,每取样点取2瓶,共约1000ml.4.3.7. 微生物检验应在取样后的1h内,进行,否则将样品冷藏并在4h内进行检验。
4.3.8. 待检验的水在检验之前,应保持原包装状态,严禁开启。
包装已开启的样品不得作为供试品。
4.4. 试验准备4.4.1.将供试品及所有已灭菌的玻璃器皿经传递窗移至无菌室内。
编号后将全部外包装(牛皮纸)去掉。
4.4.2. 开启紫外杀菌灯后,操作人员用肥皂洗手,进入缓冲间,换工作鞋。
再用消毒液洗手或用乙醇棉球擦手,穿戴无菌衣、帽、口罩、手套。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1、实验前用75%酒精擦净台面及四周,放好需用的实验器材及各种溶液,开紫外灯消毒30分钟。
2、进入无菌室前应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球棉将手擦干净。
3、进入无菌间必须穿的专用工作服、帽及拖鞋、口罩,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4、使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的器皿,不能放置再用,消毒用器皿放置不得超过一周。
5、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及试管或平皿边。
6、接种样品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7、实验完毕,清洁瓷砖台面。
8、用过的器材进行整理,污染细菌的器材需经高压灭菌或煮沸消毒。
9、实验者在实验后用肥皂清洗双手或将双手浸泡于0.2%过氧乙酸溶液中3分钟,用清水冲洗,再用肥皂清洗双手。
10、换下的隔离衣、帽等进行紫外线消毒,拖鞋放回原
处。
11、用毕,再开紫外灯消毒30分钟。
12、无菌室和缓冲间每周大扫除一次,保持整洁。
13、每月进行一次紫外线对空气消毒效果测定,如灯管发黑,超过使用期限,及时更换紫外灯管。
微生物检验操作步骤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样品制备:
取样品 10 g/ml加入至 90 ml灭菌生理盐水中,混匀,制成 1 ︰ 10 的稀释
液;
菌落总数:(结果报告:XXX cfu /g(ml))
取上述 1 ︰ 10 的稀释液 1 ml加入至 9 ml灭菌生理盐水中,充分混匀,
制成 1 ︰100 的稀释液;
取上述两个稀释级的稀释液分别加入2块平皿中,每块平皿中加 20 ml,然后
往平皿中倒入约45℃的 卵磷脂吐温80琼脂 培养基,待培养基凝固,倒置
放于36+/-1 ℃培养箱中培养 48 h,点计菌落数。
霉菌和酵母菌:
操作同菌落总数,加入的培养基为 虎红 培养基,待培养基凝固,
倒置放于 ℃培养箱中培养 72 h,分别点计霉菌和酵母菌数。
粪大肠菌群:(结果报告(未)检出/ )
取上述 1 ︰ 10 的稀释液 10 ml加入至 10 ml 双倍乳糖胆盐 培养基中,摇
匀,置 44 ℃培养箱中培养 48 h;
如果培养物产 酸 产 气 (现象为培养基呈 黄 色,小倒管内有 气
泡 ),则应取培养物分别接种至 伊红美蓝琼脂 平板于 37 ℃培养 18-24
h和 蛋白胨水 培养基中于 44 ℃培养 24 h。
在上述平板上,粪大肠菌群呈 深紫黑 色、圆形突起的菌落,并有 金属
光泽。
挑取分离的单个菌落,进行 革兰氏 染色和镜检,在显微镜下应观察到
红 色 短杆 状的菌。挑取菌落时,应使灭菌的接种环 冷却 后再行操作。
上述 蛋白胨水 培养基的培养物还需做 靛基质 试验,阳性现象为培养物表
层出现 玫瑰红 色。
铜绿假单胞菌:(结果报告(未)检出/ )
取上述 1 ︰ 10 的稀释液 10 ml加入至 90 ml SCDLP 培养基中,摇匀,
置 37 ℃培养箱中培养 18-24 h;
挑取上述培养物,接种至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琼脂 平板于 37 ℃培养
18-24 h;在该平板上,铜绿假单胞菌应为 灰白色 色、圆形湿润的菌落,
周围培养基溶有 水溶性 色的色素;
挑取分离的单个菌落,染色镜检,在显微镜下应观察到 红 色 杆 状的
菌。
如果平板上只分离到1个可疑菌落,不够做生化试验,则应 挑取该菌落于
SCDLP增菌培养 。
取分离的菌落分别做 氧化酶 试验、 绿脓菌素 试验、 硝酸盐还原产气 试
验、 明胶液化 试验和 42℃生长 试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增菌培养同铜绿假单胞菌项下,
挑取上述增菌液的培养物,接种至 B-P 平板于 37 ℃培养 24-48 h;在该平板
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应为 灰黑 色、圆形的菌落,菌落周围有 混浊 带和 透
明 环
挑取分离的单个菌落,染色镜检,在显微镜下应观察到 紫 色 球 状的菌。
取分离的菌落分别接种至 甘露醇发酵 培养基和 肉汤 培养基中,于 37 ℃培养
24 h;取上述肉汤培养物,做 血浆凝固酶 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