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2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7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公开课)-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教学实录师:同学们,我们课前预习了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脍炙人口的词被认为苏轼词的代表作。
现在请大家集体诵读一遍。
(生齐读)师:读得相当不错,有节奏,有抑扬,也有气势。
个别同学读错了一个字,应是“小乔初嫁了(liǎ o)”。
好,下面开始解读词作。
请问,哪些内容集中体现了“赤壁怀古”这个题目?生:从“故垒西边”一直到“樯橹灰飞烟灭”,集中体现了题目。
师:回答正确。
具体说:哪是写赤壁,哪是言怀古?生:“故垒西边”到“卷起千堆雪”,描写赤壁;“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是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把赤壁与怀古自然衔接起来。
师:是这样。
我们先看前三句,这三句气势非同凡响,具体表现在哪儿?生:表现在有实有虚。
实景是滚滚东去、一望无际的长江水;虚景为千古风流人物一个个从词人眼前闪过,被淘得无影无踪。
生:“大江东去”四字让人想到了无限广阔的视觉空间,我们能从中体会到苏轼心理空间的开阔。
生:说苏轼面对长江水心胸开阔恐怕不当。
他先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接着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两句是说一代代风流人物都被历史的滔滔江水冲洗尽,这三句融入的是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师:好一个“历史的滔滔江水”。
这三句是胸襟开阔还是沧桑喟叹,应该结合下文来看。
生:说千古英雄都随江水流逝,烟消云散,与下文的怀古意思相左。
那么,该怎样理解“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呢?(生默然)师:这两句与《三国演义》的开卷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不同,那两句紧接的是“是非成败转头空”,充盈着历史的空虚。
苏轼的这两句意为江水洗尽了“千古风流人物”的形体,再也见不到他们了,而他们的丰功伟绩却留下来,感召着人们,特别是感召着苏轼。
所以,作者下文便寻找赤壁战场、追怀英雄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语文课堂实录《念奴娇·赤壁怀古》语文课堂实录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同学们把课文先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苏轼怀古的地点在什么地方?生:赤壁。
师:词中的赤壁在哪?师:是“火烧赤壁”那个赤壁吗?生:不是。
师:苏轼写这首词时,却把这里当作了三国赤壁。
这是他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虚设的,拟定的赤壁。
“怀古”是什么意思?生:怀念古人。
师:怀念古人引起我们思想感情的波澜,我们会有种种感触,这就叫做“怀古之幽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一句我们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里听过,开头的.那几句歌词是怎么唱的?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师:在历史的长河里有过英雄人物啊!这些英雄人物随着历史的流逝,消失在这江涛中了。
这一句有一种感慨,所以在读的时候能不能读得很轻飘?生:不行。
师:要读得很沉稳。
结尾的语调不能高上去,应该低下来。
“大”字开口要大,先声夺人,要有气势。
(教师范读)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大江”字能不能改为“长江”?生:没有气势。
师:这个“大”字我们读出了什么?生:就是那种波涛汹涌的感觉。
师: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大家在读的时候,把“去”字的声音拖长了,为什么这样读?生:长江奔腾不息。
生:苏轼有一种感慨。
师:苏轼之前的“千古风流人物”,同学们都能想到谁?生:曹操。
师:苏轼《赤壁赋》的曹操是怎样的形象?生:“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师:曹操一世英雄,算得上是风流人物。
还有谁?生:秦始皇。
师:还记得《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那几句吗?生: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师: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算得上是风流人物。
还有谁?生:屈原。
师:背一句屈原的诗句。
生:“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一、课文导入(5分钟)教师以音频的形式导入,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同时PPT展示一幅水墨赤壁的图片,让学生展开思绪,静静感受。
教师:大家所听到的音乐是?生:(笑)三国演义!教师:对,证实《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是著名歌唱家杨洪基用他非常雄浑的声音来演绎的这么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
那么刚刚在一开始播放的时候我也听到大家都发出了笑声,应该来说,这首歌曲跟大家经常听到的流行歌曲是有别的。
这是一首雄浑激越而又含蓄深沉的歌曲。
透过这首歌,我们似乎也有一场穿越,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呼之欲出的三国人物。
随着滚滚长江滔滔而去,正如歌词中说的那样,千秋江山,多少豪杰被浪花淘尽,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那么在北宋年间,就有这么一位诗人,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他心潮澎湃,大笔挥洒,写下了一首千古杰作。
这位诗人,就是大文学家——苏轼。
那首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板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教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词的学习目标。
(PPT展示)第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我们要试着去初步掌握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去体会这样一首豪放词派代表作的艺术。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还想介绍苏轼著名的读书方法——“八面受敌”读书法。
(PPT展示)大家可以做一点记录,直接记录在课本上即可。
那什么叫八面受敌读书法呢?就是,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或者是在学习诗歌的时候,要反复多次地去阅读。
那么在每次阅读的时候,你要做到的是:第一,整体感知。
第二,深入理解。
即每次侧重在一个方面的内容,或者是揣摩情感,或者是体味语言的魅力。
最后,是要能够把同一类词或文章去作比较,即比较鉴赏。
比如说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可以和其他的豪放词派作比较,也可以和婉约词派作比较。
这是三个步骤。
好,我们今天呢,也不妨也借鉴一下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来学习、鉴赏他的这首古诗词。
好,我们首先来进行第一步,整体感知。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杭州优质课一等奖)共3篇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杭州优质课一等奖)1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杭州优质课一等奖)一、教材解析《红楼梦》中最为著名的一句话:“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这句话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恰如其分。
但一旦换个角度,这句话便能够浸染彼此的深情:“相思两地日落时,得不到你心中亦骚动;夜归时与我相拥,便有了永不分离的恃无恐。
”通过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唐诗《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感受到唐朝诗人所具有的炽烈激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深情地表达对故国深深思念的同时,也充分展现出了诗人对抗环境挫折的意志和坚韧。
这首诗更是诗人辗转思考,潜心揣摩自然界,最终自然界的鬼斧神工成就了这样宏伟的天地壮观,也让人更加增强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鉴赏、理解、分析本诗,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唐代的文学风貌,并把诗歌风格特点扎实地融入到学生学习中去。
2、让学生在欣赏赏析诗歌的同时,始终把心灵放到静谧状态,感受并理解抒情诗的内涵和情感需求,同时激发出学生对于未来和生活的积极向上和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3、培养学生在阅读抒情诗歌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建立自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成长意识和学习态度。
4、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感性地理解抒情诗歌的内涵,也能够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将其传达出去。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唐代文化教学的前期准备,让学生对唐代的文化背景、历史演变以及作家名家等基本概念进行一个简单的认知介绍。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突出介绍唐朝文化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和贡献。
2、独立学习和思考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诗歌原文,然后让学生开始一个自主解读和理解的过程,即让学生深入思考本诗的文学背景、情感内涵、规模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3、专题分析和讲授环节在深入了解了本诗的基本内涵和诗歌风格以后,我们将通过讲授和讲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本诗的理解和掌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苏轼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之分,两种流派,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
苏轼这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词的发轫之作,整首词如挟天风海雨,横溢斜出,使我想起贝多芬洋溢着英雄气概的交响乐;想起米开朗基罗充满力与美的雕塑。
苏轼在四十七岁时写下这首词,这也是他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此时作者心情如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找同学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声音很好,朗读时如行云流水,为了近一步去体会这首词,我们一起来听录音。
大家跟着录音机朗读,又一次欣赏这首词,要想更好的理解体会词,还必须进一步进行赏析,老师将这首词分成三个层次。
(板书)赤壁雄奇景英雄周郎颂失意酹江情古人作诗填词,特别讲究起句。
起句如爆竹应骤然轰响,面对长江,孔子曾经深深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同样面对长江,南唐后主李煜也曾感慨万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面对长江失意落寞,被贬的苏轼他又有何感想?同学齐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词人有了怎样的感想,请一位同学稍作阐释。
生:作者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想到长江,想到赤壁奇景,想三国赤壁之战,想到许多三国英雄人物,从而慨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注意具体体会词,哪位同学能说一下,是三国时代吗?生:不是,作者面对长江,看到滚滚长江水,发出感慨,想到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他把所有英雄人物,通过滚滚而流的长江而联想。
师:非常好,面对长江,词人表达有限的人生和无限的历史,为整首词铺垫雄奇的底色。
光有底色不行,不但要放得开而且要收得拢,第二句:“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放得开又收了回来,他交待了怎样的时代?什么样的地点?一起说是什么时代?(三国)什么样的地点?(赤壁)有了这样的底色,有了这样的时空,接下来浓墨重笔描写赤壁雄奇景,词中用了十三个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古人讲究炼字,留下了许多炼字佳话,谈谈你喜欢这首词中哪个字?生:我觉得这十三个字中,“卷”字运用得非常好,这个“卷起千堆雪”的“卷”字体现作者的豪迈气概。
高二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要怎么写呢?的精心为您带来了5篇《高二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诵读、背诵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
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
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
《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
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学生特点分析: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四、学法指导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
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片段实录】念奴娇赤壁怀古实录【导言】《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课文与其它版本在文字上稍有差异。
于是我就在课堂上把这个问题摆出来,让学生自主合作,通过比较揣摩、咬文嚼字去加以探究,并以此带动全篇的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录】一、多媒体展示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课文);2、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其它版本)师:这两个诗句仅仅是文字上的差异吗?生1:不是。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师:能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很好。
那么,换一个说法,其意味究竟有什么不同呢?生2:穿字写乱石直插天空,给人以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感觉;但崩字则进一步写出了穿的程度,高耸入云,使云层发生了崩塌,显得更有气势。
我们甚至能由此联想到倾盆的大雨以及惊涛和千堆雪。
生3:同样的道理,拍只是动作本身,而裂字则进一步写出了拍所带来的结果,显得更有力度;这个结果似乎还能说明江中乱石乃是惊涛拍岸所致。
师:很好!对上面的分析,大家能不能用精练的语言做个归纳。
生4:用崩和裂比用穿和拍好,更能表现赤壁景色的雄奇壮丽。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很一致嘛。
那么,描写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有哪些作用呀?生5:烘托当年赤壁鏖战、火烧曹营的壮阔场面。
生6:我觉得还可以烘托下片所写的周瑜的英雄形象。
二、多媒体展示1、樯橹灰飞烟灭。
(课文)2、强虏灰飞烟灭。
(其它版本)师:樯橹和强虏相比,用哪个词语更好?为什么?(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生7:我认为用强虏好。
强虏说明曹军的强大。
据史料记载,当时孙刘联军只有5万人马,而曹军号称80万众,力量悬殊,用强虏符合历史事实。
生8:我补充一个理由。
赤壁之战对孙刘联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曹军给烧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竞聘演讲、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mpetitive speeche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念奴娇·赤壁怀古》名师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名师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著名的诗歌,被誉为“千古绝唱”。
此诗反映了作者苏轼对于历史和人生深刻的思考和感慨。
该诗始于赤壁之战,然而,作者却不仅是在叙述一个历史故事,更是在通过历史故事抒发自己的哲思。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理解这首诗,本文将介绍一场名师课堂,该课堂深入解析并讲解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场课堂由统编版高一必修上的语文教师主持。
首先,教师分享了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对学生们对苏轼的印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后,教师详细地讲解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文学语言和历史背景。
在古文阅读和理解方面,教师强调重点词汇和短语的解释,例如:“白发”、“青山”、“流水”、“古今多少事”。
此外,教师还详细解释了古文中的必备知识,如典故和文化隐喻。
教师也包括阐述了笔画及其组合的表现能力、修辞手法等文学语言知识。
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们加深对诗歌意义和作者意图的理解。
接下来,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探究作者的意图。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以下四个方面的主题:首先,作者通过抒发对历史的留恋和感慨,表现了对先辈们的敬仰和敬意。
苏轼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因此他深深地怀念过去的时光。
其次,作者也表达了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疑问。
他通过叙诉历史故事,借鉴其中蕴含的哲思,来探究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其三,作者透过历史情节,唤醒了他对故乡的激情。
这也意味着对于这个民族的强烈认同,以及对于生命经历的深刻反思。
最后,作者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相信爱、和平和幸福,最终会驱散历史背后的黑暗。
在这场名师课堂上,学生们把不同的想法和本身的感受带到了课程中,与教师和同学们分享,从而得到了启迪和收获。
综上所述,《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古诗中的名篇,其深刻思考和真挚感情,引领人们思考人生追求和人类历史的演变。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是如何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的。
2、了解作品中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
3、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一辈子观教育。
【教学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用典的贴切自然【教学难点】如何明白得“人一辈子如梦”。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门三父子,差不多上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请问: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是谁?(苏洵、苏轼、苏辙)“一代苏长公,四海名未已。
投荒忘岁月,积毁高城垒。
”再请问:这首诗中的“苏长公”又是谁?(苏轼)不错,是苏轼。
我们今天就学苏东坡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正是苏东坡在“投荒的岁月”里写的,词人苏东坡因为被贬湖北黄岗,当时叫黄州的地点。
一样说来,被贬职总归有点不太舒服,然而我们现在反过来凝视这件情况,我们倒还觉得苏东坡的贬职未必不是一件好情况,正是由于贬职,使他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开始凝视人一辈子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和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教师范读全词,学生揣摩词的意境补充注释: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乱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
②群山。
《释名》:“山体曰石”。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
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计策,小乔嫁给周瑜。
唐代诗人杜牧《赤壁》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了:“初嫁了”确实是刚嫁过去。
“了”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强虏(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
那个地点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
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
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三、指名学生朗读全词师生评判读如何样才能把诗词读的入情入境?生:明白得词的意思生:把自己的心放进文章中去,自己看起来置深其中。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课堂教学实录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课堂教学实录师:哪位同学说说苏轼?生:苏轼是宋代词人。
生:苏轼是八大家。
师:应该说是八大家之一。
哪八大家?说说。
生:苏洵、苏辙……生(插话):欧阳修、王安石……生(插话):韩愈、柳宗元、曾巩。
师:他们是什么方面的八大家?生:文学。
师:当然是文学方面,他们应该是散文方面的八大家。
师:他们谁是唐代,谁是宋代?生: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剩下的是宋代。
师:回答不错。
师:《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生:“赤壁怀古”是题目。
师:题目和词牌,哪个与内容相关?生:题目与内容相关。
师:看看注释,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生: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时所作。
师:也就是说,是苏轼在人生的得意还是在失意时所作?生:失意时。
师:请一个同学把全词读一下。
(一生读)师:读的非常流畅。
可是有个字读错了。
生:“羽扇纶巾”的“纶(guān)”,他读成lún了。
师:另外,我提点意见,还应该读出点气势。
(示范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故意说)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
生:不对吧?师:怎么不对?生:“浪”应该是比喻吧?师:比喻什么?生:比喻时光。
师:对了。
这里不能把浪解释为江水中大浪,应该是时光。
你还知道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吗?比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生:“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
师: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
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这句,很少有人能够比,能够写得出来。
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想起这句“大江东去”。
如此的气势、如此的磅礴,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生:“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二者是一样的,都是大气磅礴的。
苏轼和李白都不是“人”,我是说,他们不是凡人。
突破一字带动全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教学实录】一、诵读起步,整体感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我们知道,语文学习中,诵读非常重要。
因为在诵读中可以培养语感,提高我们的感悟能力。
今天的学习,就先从读开始。
先请同学们齐读全词,明确两个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明句读。
预备,开始。
生齐读全词。
师:同学们的齐读不错,字音读得准,句读读得明。
通过齐读,同学们可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接下来,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通过声音,看看他有怎样的感受。
我们给他配上音乐。
一生朗读,抑扬顿挫明显,生鼓掌。
师:同学们的掌声是对他的肯定。
你们认为他的朗读好在哪里?生:有气势。
师:说的对,当然,光有气势是不够。
朗读,要注意节奏、注意抑扬顿挫、注意情感变化。
接下来,我们听听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朗读。
大家在听的时候,要认真感受,看看他是怎样处理声音的起伏变化、抑扬顿挫的,并力争将朗读的声音变化与文字的意思结合起来。
播放朗读,学生小声跟读,有的还在模仿着读。
师:现在,我们提供背景音乐,请同学们各自朗读,声音不需太大,但要读出声音的变化,在声音的变化中进一步体会词句的意思和情感。
播放音乐,学生各自小声朗读,声音不大,但起伏变化比较明显。
师:从刚才的齐读、听读、各自读当中,同学们能否初步感受到这首词的意境、情感方面的大致特点?谁来说说?生:我觉得这首词意境很开阔,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的是一幅壮阔的画面,为下片写周郎营造了氛围。
生:我认为词上片情感是豪迈的,下片就有些伤感了,特别是“人生如梦”四个字,让人感到伤感。
师:说的很好,看来同学们读得认真、听得投入。
师:朗读,为我们理解这首词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但要更准确理解词的内涵、情感和主旨,还需要我们做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理解一首词,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
词的题目与其他文体的题目有所不同。
“念奴娇”是——生:词牌名师:“赤壁”是——生:是地点。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1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本词“景、史、情”相融合的写作特色。
2.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难点重点分析1 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
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
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
《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
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苏洵的《六国论》,看到苏洵啊,我想到了朱德同志的一句话:“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三父子指谁?(苏洵,苏轼,苏辙),这三父子中我们最了解谁?(苏轼),我们在上册书学过他的什么文章?(《赤壁赋》),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那千古奇文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二,我们以正常人的心态去思考,当时的苏轼的内心是否很痛苦?(痛苦),在当时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从入仕的角度讲,他渴望能够被世人看重,被朝廷看重,所以他有种中国人都具备的思想(学生当时居然在下面接了一句阿Q精神,的确是这样的),所以他塑造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谁啊?(曹操)还能记得当时是怎样形容曹操的么?(学生开始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呵呵,我们在以前讲过,他到黄州之后共写了三篇比较著名的文章,分别是前后《赤壁赋》和一首祠《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从词中又能发现什么呢?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寻找英雄,那英雄在哪里呢?英雄和苏轼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千古名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 师:哪位同学说说苏轼? 生:苏轼是宋代词人。 生:苏轼是八大家。 师:应该说是八大家之一。哪八大家?说说。 生:苏洵、苏辙…… 生(插话):欧阳修、王安石…… 生(插话):韩愈、柳宗元、曾巩。 师:他们是什么方面的八大家? 生:文学。 师:当然是文学方面,他们应该是散文方面的八大家。 师:他们谁是唐代,谁是宋代? 生: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剩下的是宋代。 师:回答不错。 师:《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 生:“赤壁怀古”是题目。。 师:题目和词牌,哪个与内容相关? 生:题目与内容相关。 师:看看注释,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生: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时所作。 师:也就是说,是苏轼在人生的得意还是在失意时所作? 生:失意时。 师:请一个同学把全词读一下。 (一生读) 师:读的非常流畅。可是有个字读错了。 生:“羽扇纶巾”的“纶(guān)”,他读成lún了。 师:另外,我提点意见,还应该读出点气势。(示范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故意说)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 生:不对吧? 师:怎么不对? 生:“浪”应该是比喻吧? 师:比喻什么? 生:比喻时光。 师:对了。这里不能把浪解释为江水中大浪,应该是时光。你还知道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吗?比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 生:“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 师: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这句,很少有人能够比,能够写得出来。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想起这句“大江东去”。 如此的气势、如此的磅礴,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 生:“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二者是一样的,都是大气磅礴的。苏轼和李白都不是“人”,我是说,他们不是凡人。他们都是“仙”。 生:李白叫诗仙。 师:李白或者叫谪仙,天上下凡的。苏轼叫坡仙。只有仙人才能写出如此超凡脱俗、鸟瞰大地.。 这两句似乎很熟悉,(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学生响起了掌声。) 生:是《三国演义》的插曲。 师:是片头曲。这段歌词就在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大家看看,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师:一样呀,好,那么,咱们就用《三国演义》的这两句来代替、来改写苏轼这两句吧,看看行不行。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学觉得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你说说,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 生:“风流人物”就是“英雄人物”,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师:大家是否同意他的意见。 生:同意! 师:我不同意!我觉得,如果“风流人物”就等同于“英雄人物”,那么,苏轼何必不干脆用作“英雄人物”呢。 生:可能出于音律考虑吧! 师:读一读,“英雄”和“风流”,分别是几声? 生:都是一声和二声。 师:音律上一样,苏轼就是不用“英雄”!一定有原因。 生:“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就是不一样.! 师:反正就是不一样。(生笑) (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我提醒接着往下看) 师:“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生:“大江”具体化为“故垒”, 生:“千古”这里具像化为“三国”, 生:“风流人物”这里具像化为“周郎”。 师: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 生: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师:“故垒”是“旧战场”,“赤壁”就不是周瑜跟曹操打仗时的那个赤壁了。那个“赤壁”在哪里? 生:在湖北蒲圻。 师:那么,也就是说,苏轼游览的不是真赤壁。不是真赤壁,苏轼还怀想什么古人呀,这不有点做伪吗?不对,实际上,苏轼是知道他所游览不是真正的赤壁的,“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师: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生: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师:“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不闻名。 生: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 师:反过来说呢? 生: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师:非常好。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大家考虑,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譬如,“乱石穿空”是从形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生:“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 师:“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考虑,这两句分别从什么视角来写的。 生:“乱石穿空”是仰视,“惊涛拍岸”是俯视。 师: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色。 穿空、惊马一样的波涛、浪花如雪,都是往极处写。 这样,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就形成了。 所以,紧接着一句――“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下片主要塑造的是周瑜这个人。 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背诵一下。要读了豪情,读出气势。 (接着)再试着朗读、背诵下片。 师: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生:不能换。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生:而且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生: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师:有句话,新婚新婚燕尔!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 (学生笑) 师: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学生更笑得欢)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 生:啊!(学生惊讶) 师:大家主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那么,苏轼为什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 生:是不是还是强调周瑜仍然沉浸在热恋当中。 (学生大笑) 师:情感如火,十年依然,十年不减。(学生还笑)―――这种理解,贴近但是不准确。 其实,苏轼这里是故意为错,有意如此去写。大家是否忘了开头我提的4个字,为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生:我知道了。“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吧,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 (有学生又笑) 师:这就对! 师: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正如刚才同学所说,懂得感情,懂得爱情,他不仅仅是勇武有力“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如果说,美女陪衬英雄,也不能说错。 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英雄气概。 生:“雄姿英发”。 师:是。“雄姿英发”描写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那么“羽扇纶巾”说的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 生:是不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 师:说正是!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 如果说,前面两句“雄姿英发”和“小乔初嫁了”,写周瑜既有刚,又有柔的话,那么,后面两句,“雄姿英发”与“羽扇纶巾”,就是写周瑜什么呢? 生:既能武,又能文。 师:好。同学们,这样,我们就已经把“风流人物”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风流人物”! 大家再拓展开想想,我们在哪里,还曾经学过“风流人物”? 生:在初中,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面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大家想想,毛泽东诗词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这样理解? 给大家一段时间,回忆一下毛泽东的原词,认真对比二者提到的“风流人物”是否一样。其实,这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大家可以试一试,不怕说错,只要认真思考,大胆发言。 (约两分钟后,有学生举手) 生:“风流人物”,都不能解释成一般理解中的“英雄人物”,那样解释,都是一种简单化。 毛词中的“风流人物”,当然不能等同于苏轼词中的“风流人物”,毛泽东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历史上的“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也就是说,他们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