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的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274.92 KB
- 文档页数:2
脑出血护理【一般护理】1.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l50~300,保持环境安静。
避免各种刺激。
2.翻身时动作轻柔,尽量避免移动,必须更换体位及治疗,护理时,动作要轻,翻身角度不宜太大。
3.病情危重者发病24~48小时内禁食,72小时仍不能自口进食者,可行鼻饲流质饮食。
4.急性期每小时测体温1次,如有高热,可于头、腋窝、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进行物理降温。
5.观察呕吐物及大便的颜色及性质,及时留取标本,以防消化道出血。
6.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气管、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如呼吸道分泌物量多、不易吸出时,准备气管切开用品。
如有肺炎时,及时做痰培养及抗生素敏感试验。
7.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准确记录入量,及时留取血标本,查钾、钠、氯、二氧化碳结合力、尿素氮等,了解结果,及时提供医师参考。
8.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心理护理】1.有些脑出血病人经过治疗,虽脱离了危险,但却留下了偏瘫、失语等后遗症,心理上也会发生变化。
有的害怕病治不好,死神会随时降临;有的悲观失望,认为自己成了残废人,人生的意义也就到此结束;还有的认为自己的衣、食、住、行都不能自理,已成为社会及家庭中多余的人和包袱。
凡此心理障碍,不仅会影响药物治疗效果,也不利于康复训练的实施,因此,应积极进行心理护理。
2.稳定病人的情绪,避免一切忧愁、悲伤、烦恼等不良刺激,护士及家属应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主动地帮助病人洗脸、喂饭、洗澡、处理大小便等。
事事处处关心爱护,不得有任何不耐烦的表现,不讲任何伤情感的话,使病人心情舒畅,不孤独,树立继续生活的勇气。
3.要积极进行心理疏导,脑出血的病人神志清醒后,即可给病人讲解脑出血的有关知识,让病人了解本病多由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引起,故不能急躁,不要坐起,要安心养病,按时用药,不要屏气用力,很好配合医师治疗。
通过心理疏导,多数病人都会面对现实,看到希望,争取好的结局,大大加速病情恢复。
4.应注意保持安静、整洁、采光照明充足、布置合理、良好舒适的治疗环境,这样可有助于稳定情绪,促进心理康复。
脑出血标准化护理流程
一、病情观察
1.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2.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指标,记录液体出入量,评估病人情况。
二、症状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给予吸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
2.控制颅内压,遵医嘱使用脱水剂,观察病人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3.观察病人有无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症状,协助病人进行功能锻炼。
三、日常生活护理
1.保持病人良好的个人卫生,定期洗澡、洗头、修剪指甲等。
2.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鼓励病人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3.协助病人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洗漱、进食、如厕等。
四、康复训练
1.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等。
2.鼓励病人进行主动运动,逐渐增加活动量,提高功能恢复的效果。
3.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增强其康复信心,促进全面康复。
五、心理护理
1.给予病人关心和支持,倾听其主诉,了解其需求。
2.对病人进行疾病知识和康复知识的宣传教育,帮助其正确认识病情。
3.鼓励病人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六、并发症预防
1.预防肺部感染,定期翻身拍背,鼓励病人咳嗽排痰。
2.预防褥疮,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卧位和床上用品。
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的护理
发表时间:2009-07-21T17:14:15.8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6期供稿作者:顾兰英毛艳华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齐齐哈尔分局中心医院
[导读] 总结21例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的护理措施及治疗护理后的恢复情况。
【摘要】总结21例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的护理措施及治疗护理后的恢复情况。
着重强调术后护理中要注意卧位以及对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的观察,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加强病人呼吸道管理,预防并发症。
根据病情对每位病人制定的护理目标,最终基本都能达到。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护理
我院自1996年5月至2001年5月对21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采取(即在发病后6小时内)手术治疗,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护理评估
1.1健康史 21例中男性占15例、女性占6例,年龄最小为50岁、最大者70岁。
发病前均有高血压病史,因活动、饮酒或情绪激动而发病。
1.2身体状况发病后意识朦胧4例、浅昏迷9例、中昏迷3例、深昏迷3例、出现去脑强直2例,术前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6例,肢体瘫痪12例,呕吐20例,急性脑受压表现8例,消化道出血4例。
2 护理诊断
2.1意识障碍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2.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有关。
2.3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脑疝、癫痫、感染、压疮等。
3 护理目标
3.1病人意识逐渐恢复,能够进行有效语言沟通。
3.2呼吸道保持通畅,无缺氧征象。
3.3并发症能够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4 护理措施
4.1术前同开颅前常规准备。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病情急、变化快,特别是出血速度快、量大时,病人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因此需要争分夺秒完成各项准备工作。
对已有脑疝者还应给予吸氧和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等脱水药。
4.2术后护理[1]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4.2.1卧位在病人麻醉恢复后血压平稳的情况下,将床头抬高15~30°,以减轻脑水肿和有利于呼吸。
并保持环境安静,减少病人头部的活动。
4.2.2病情观察每15~30分钟记录一次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及血压、脉搏、呼吸情况。
每2~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并注意观察肢体活动及语言功能恢复情况。
以上观察项目是判断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4.2.3防止再出血此类病人均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因此脑血管病变明显,再出血的可能性很大。
一般再出血易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血块凝固不牢和第6~14天脑血管破裂处血块开始溶解之时。
预防再出血的关键是术后血压管理,多数病人术后血压趋于正常且比较稳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血压波动明显,有时短时间内收缩压波动幅度达50~60 mmHg,舒张压波动幅度达30~40mmHg。
此时应严密观察血压变化,查明并消除引起之诱因,血压高时可使用降压药物控制。
一般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或稍高水平,以不超过170~110为宜,若血压低于正常则会导致脑供血不足。
为观察有无再出血,术后医生常于血肿腔内置入内径0.8~1.0cm的软质胶管做引流,该管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
护士应密切观察引流液色泽及量,如有出血迹象及时报告医生。
4.2.4引流管的护理[2] 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脱落、扭曲、阻塞,保持一定高度,正确记录引流液颜色、性质、量。
4.2.5饮食管理病人术后禁食48小时,然后视情况给予进食或鼻饲,注意保持其水与电解质的平衡。
有消化道出血时可通过鼻饲管注入止血药。
4.2.6预防并发症加强病人呼吸道管理,保持口腔清洁,协助排痰,防止误吸,避免受凉以预防肺部感染。
另外病人卧床时间较长,而且肢体活动不变,需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压疮发生。
4.2.7功能锻炼[3] 只要病人病情稳定,都应及早进行床上功能锻炼,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并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指导病人有计划地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减少后遗症。
5 小结
术后肢体、言语未留有任何后遗症,可参加一定体力劳动者有6例;肌力恢复到Ⅳ级、生活能自理者有5例;肌力恢复到Ⅱ~Ⅲ级、生活仍需有人照顾者4例;死亡6例,病死率28%。
高血压性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可达80%。
死亡发生在24小时者占23.4~60.5%;48小时内者占42.1~70.6%;一周内者占72.8~92.5%。
过去多主张在发病后24小时至一周内进行手术,结果死亡率高达70%。
高血压脑出血经CT检查证实,发病后6~7小时仅为单纯性血肿,而且在血肿压迫下出血多已自行停止。
病人临床表现的加重主要与出血未能停止和继发性脑实质的损害有关。
如果争取在发病后7小时内对病人实施清除血肿的手术,就可以尽早解除脑受压,降低死亡率,减少术后功能障碍,提高生存质量。
我们认为:护理工作中以最优化的程序完成各项手术前准备工作,争取超早期手术的最佳时机以及术后控制血压,预防和观察有无再出血是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的关键。
附:典型病例
何某某,女,65岁,干部,于2000年3月20日入院。
CT诊断:右内囊及右侧脑室出血。
病人于3月20日10时在家中干家务时突然摔倒在地,当即昏迷,左侧肢体瘫痪,小便失禁,急诊入院。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入院后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于17时在全麻下行开颅探查,术中清除积血约90ml。
由于手术及时和护理得当,病人术后恢复顺利,住院28天出院。
出院
时切口愈合良好,神智清楚,四肢肌力正常、活动自如,语言流利,能自行排便。
随访术后三个月即可骑自行车行驶8km。
6 护理评估
6.1病人意识逐渐恢复,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6.2呼吸道通畅,呼吸平稳,无缺氧征象。
6.3并发症及时被发现和处理。
参考文献
[1] 李冬贤.10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护理[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05,011.
[2] 黄小芬.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术后引流管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年12期121.
[3] 罗乔英,刘雅丽,刘小燕,陈继华.脑出血微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