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河北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与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农民增收的限制因素及对策农民增收的限制因素及对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展。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增收又是农民问题的关键。
为了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农村的基本现实,科学系统地分析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从而努力探讨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一、农民收入现状1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长到2017年的4761元,增长近35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超过7%,接近同期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但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4年间,农民实际人均收入以每年17.3%的速度增长,超过同期城镇居民7.9%的增速;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生产潜力的逐渐释放,如今农民增收缓慢,农民收入的增长大多数年份低于城镇居民,农民收入呈现出来下降态势。
“三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远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矛盾非常突出,说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一)粗约的农业增长方式导致农业比较利益降低农民收入的各类来源包括家庭经营收入(包括家庭经营农业收入和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其中家庭农业经营收入一直是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体,但它们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对其增长的贡献为负,其贡献额也越来越小。
1.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制约农民增收。
农业内部结构包括农业产品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两个方面。
在农业产品结构方面,现阶段农产品供求矛盾已经从总量矛盾为主转变成以结构矛盾为主, 市场约束增大,一般意义的增产不一定能够增收,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经常显现,农民收入的增长也相应的受到束缚,迅速增长的农产品供应量和缓慢增长市场需求量上限的矛盾不断显现,使农民的增收困难;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近几年, 虽然农业产业结构已改变单一状况走多种经营的路子,但在具体的品种布局上仍不尽合理,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
农村居民收入分析与对策研究概述: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不及城市居民。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农村居民收入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推动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
一、农村居民收入现状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存在明显的差距。
一方面,农民务农收入依赖于天时地利,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非农业收入缺乏多样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季节性的务工收入。
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收入差距的形成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土地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土地资源分配不合理,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的经营权。
其次,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不足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此外,教育水平低、技能培训不足等问题也限制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
三、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途径为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农村居民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其次,完善土地制度,确保农民的土地经营权,提供稳定的土地资源。
再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便利的交通和通信条件。
此外,通过教育和培训加强农村居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四、发展乡村产业乡村产业的发展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通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等,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
同时,乡村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乡村振兴。
五、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农村居民普遍缺乏金融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收入增长。
因此,建立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对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设立小额贷款机构、发展农村信用社等方式,为农村居民提供贷款和储蓄服务。
六、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农村居民的技能和专业培训水平普遍较低,这限制了他们的就业和收入水平。
因此,需要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居民的就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经费支持和培训资源,开办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农村居民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培训服务。
报告河北农民收入引言河北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农民收入对于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稳定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分析河北农民收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1. 河北农民收入的现状河北农民收入的现状是决定其生活水平、消费能力和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河北农民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为X%,人均收入为X元。
1.1 农业收入农业收入是河北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是河北省的主要农业产业。
然而,由于天气、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农业收入的增长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1.2 农村非农收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非农收入在河北农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农民通过务工、经商和其他非农活动获得的收入不断增加,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
1.3 政策性收入政府的政策性收入也对河北农民收入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村转移支付、农业补贴和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为农民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有助于稳定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 河北农民收入的发展趋势2.1 农业结构调整为了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河北省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通过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可以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
2.2 农村产业发展河北省鼓励农村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家庭农场。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2.3 创新创业支持河北省积极推动创业创新,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通过鼓励农民创办农村企业、发展农村电商和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发展。
3. 持续改善农民收入的政策建议3.1 加强农业科技支持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帮助农民增加产量和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
3.2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贷款、保险和理财等金融服务,帮助农民规避风险,拓宽农民的经济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农民收入是指农民在生产、经营或从事其他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经济收益。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
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生产活动的收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因素。
例如,气候、土壤、水资源、天气等因素的好坏会影响作物的种植质量和产量,进而影响农民的收入。
因此,农民在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时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合理规划和布局,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二、政策措施政策措施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
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例如,支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农村创业就业、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等政策,进而促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资金和设施资金和设施也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
若农民的筹资能力及资本实力不足,将难以开展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而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
另外,农村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等条件也直接影响到农村生产效率和产品销售渠道的畅通,直接影响农产品市场行情和价格走势,间接地影响农民收入的高低。
四、教育和技能教育和技能也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农民的劳动力结构和技能要求也随之变化,农民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技术实力,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变化,开展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的经济活动。
综上所述,自然条件、政策措施、资金和设施、教育和技能等方面是影响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
政府、社会各界和农民本身都应加强对这些方面的重视和投入,为提高农民收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条件和机遇。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第一篇: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农民收入增加的问题事关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的大局,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致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笔者结合江宁区农村的实际,就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谈一点浅见。
一、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我国农村农民纯收入年递增速度从1996年的9%下降至2000年的2.1%,下降了6.9个百分点,农民收入连续4年下降,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2.8∶1,接近1949年的2.84∶1的历史最高水平。
江宁区也同全国一样,有不同程度下滑。
根据目前该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政策因素、市场因素、自身因素等。
1.政策因素。
一是农民土地承包制度与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
土地所有权不能得到合理流动和转让,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有田无人种(抛荒)和有人无田种的怪现象。
个别政府部门和单位打着“示范”旗号,转租农民承包田,变“示范园区”为部门和单位增收的“小金库”。
另外,还有的以发展为名侵占农民土地使用权,如某某专业种(养)植园地等,农民被迫低价出让土地使用权。
二是对农业的投入不足。
从全国来看,1991年~1995年国家财政支出中,农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0.6%、10.01%、9.49%、9.2%、8.4%,1997年降到8.3%,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七五”期间为5.3%,而“八五”期间降到3%。
此外加上金融部门受到金融体制的限制,对农村、农业贷款投放相当不足,从而导致了优良品种和先进科学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农业机械陈旧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冲击,局部地区又回到了“刀耕火种”时代。
三是农民负担过重。
其一是维持基层政府运转的费用。
有统计资料表明,县乡两级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国供养人员的71%,而财政收入只有全国的21%,七站八所,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因官设位,政府财政负担沉重。
河北省农民收入现状与增收对策研究卞艳艳;雷娜;杨宏【摘要】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 and farmer is one of the basic problems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also an outstanding problem in current developing process of society, its essence is farmers' income growth.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Hebei province,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farmers' income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overall growth of farmers' income, income structure and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pointed out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farmers income to increase, and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on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in Hebei province.%“三农”问题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其本质就是农民收入增长问题。
基于河北省的省情,从农民收入的整体增长情况、收入结构以及城乡收入差距3个方面解析河北省农民收入的现状和特点,指出了制约河北省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增收对策。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农民收入是指农民从农业生产、副业经营和其他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收入总和。
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也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在农村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分析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
农民收入受农业生产及自然因素的影响。
农业生产的收成和产量受天气、气候、土壤、灾害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
天气的干旱、洪涝、霜冻等不利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
土壤的肥力和地理位置也对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影响。
自然灾害如蝗灾、病虫害等也可能对农田作物造成严重损害,降低农民收入水平。
农民收入受市场和价格因素的影响。
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和变化往往会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水平。
由于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不受农民个人的控制,所以农民往往会面临价格下跌或者涨幅不大的情况,导致收入水平不稳定。
除了市场价格因素外,市场需求和供应也会对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市场需求大,供应量小,那么价格就会上升,农民的收入也会增加;反之则会减少。
政府的农业政策和市场监管也会对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产生一定影响。
农民收入受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影响。
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包括新品种的推广,化肥、农药的使用,农业机械的普及和农业科技的推广等,对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采用新技术、新工具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农民的收入。
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农业模式也会对农民的收入产生影响。
传统种植方式和规模小、人工密集的耕作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导致农民收入偏低;而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管理的生产方式,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第四,农民收入受政策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政府的农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扶贫政策等都会直接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水平。
对农产品的收购政策、补贴政策、种植补贴和农业保险等都会对农民收入产生积极的影响。
农村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及对策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生活成本的上涨以及农业发展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使农民的收入增长面临诸多困难。
本文将探讨农村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原因1. 农业生产技术低下农业是农村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相对滞后,效率低下。
缺乏现代化农业技术的运用,导致农民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中难以获得较高的收入。
2. 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民的收入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
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传递渠道的不畅通,农民难以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以及相应的产品价格动态,从而无法灵活调整农产品的生产结构,导致收入增长受阻。
3. 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由于农村交通条件相对落后,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非常有限。
多数农民只能依靠中间商或者集贸市场进行农产品的销售,而这往往会导致农产品价格被压低,农民的收入增长空间受限。
二、农民收入增长的对策1. 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因此,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设备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实现农产品的高品质、高产量和高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2. 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为了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
该平台应当整合农产品市场信息和价格走势,及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农民,帮助他们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以及时调整农产品的生产结构,提高收入增长的可能性。
3. 发展电子商务和农产品电商市场通过发展电子商务和农产品电商市场,可以打破农产品销售渠道的限制,扩大农民的销售范围。
通过网络平台,农产品可以更方便地被推销到其他地区和城市消费者中,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4. 提高农民技能和素质提高农民技能和素质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
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使他们能够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调研报告范文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制定许多惠农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2005年,全国实行农业税全免等惠农政策,农民增收的有利条件更广、更多。
但要确保农民收入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任务还十分艰巨。
一、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一)中央惠农政策优势明显促农增收。
据农村住户调查显示:2006年,汝城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623元。
全县发放粮食各类补贴资金405万元,农民从财政人均受益13元。
(二)传统农业项目经营扩大促农增收。
2006年,汝城县农民收入中,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1489元,占到总收入份额的72.4%,而种植业收入又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57.3%以上。
工资性收入为473元,占总收入的23%。
其它收入为93元,占总收入的4.5%。
由此可见,种植业仍是汝城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究其原因,一是种植面积增加。
二是良种率高。
三是粮食产量增加。
(三)果业生产形势喜人促农增收。
近几年来,在果业开发的过程中,实行品牌化建设、规模化经营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2006年全县水果总产量达3.6万吨。
汝城县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并将给农民的长久增收提供保证。
(四)外出务工收入稳步增长促农增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有很大一部分转向非农产业,这是一种必然。
鉴于汝城县相对人多地少,邻近珠三角和沿海地区,外出务工成为汝城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在汝城县农村基本形成了“一户非农,带动全村;外出一人,致富一家”的良好局面。
据调查,2006年汝城县农民外出务工人数为6.47万人,占农村人口19.6%,农民人均务工收入为233元,占到纯收入的14.35%。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一)传统农业生产能力有限,粮食生产增产增收潜力不大。
提供专业的word版文档,优质的服务,希望对您有帮助/双击去除探索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关于廊坊市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探索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关于廊坊市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探索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关于廊坊市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河北省廊坊市385万人口中,农村人口近310万,约占81%。
我们针对廊坊农民增收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调查与思考。
农民收入变化的特点及构成农民收入多年保持增长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体制创新、农产品总量增加以及农产品价格提高等原因,廊坊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
达到4053元,成为全省第一个超过4000元的地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99.73元。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为6882元,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为元,比例为3.43∶1。
农民收入长时期上不去,直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种植业收入所占比重下降,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来看,主要包括四部分:即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家庭经营非农产业纯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及转移性收入,其中前三项约占90%左右。
根据近四年农民收入构成的统计数字,种植业收入由61.22%下降到59.21%,种植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由22.44%下降到20.69%。
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比较稳定,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制约因素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
一方面,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
多数地区种植业收入占收入的比重达到60%左右,加上人均耕地有限,生产资料价格上升,造成低投入、低产出,农产品质次价低,农民因此而得到的收入有限。
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存在,使得农村隐性失业人口增加,农民负担较重,影响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加大了农业投入的成本。
政府职能部门对农民增收支持力度不强、服务不到位。
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及其对策探讨——以河北
省为例
蒋满元
【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5)003
【摘要】通过因子分析不难看出,由于种植业的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并无积极的影响作用,因而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提高林牧渔业所占的比重和促进林牧渔业的发展,不仅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还能无形中促进和实现部分种植业中过剩劳动力的转移.此外,实践中有必要减少粮食作物的种植来促进农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依据相关因子分析结果,在促进和实现农民收入增长方面,首先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切实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化与升级;其次要加快城市化进程,积极推动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转移.
【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蒋满元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广西南宁53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相关文献】
1.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1995~2009年河北省为例 [J], 王文青;乔立娟;王秀芳
2.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北省坝上地区的实地调查 [J], 刘宇鹏;李彤;赵慧峰
3.基于因子分析的河北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影响因素分析 [J], 刘爽;冯竟争
4.河北省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J], 靳勇;李永辉;靳明
5.河北省吸引FDI区位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11个城市的因子分析 [J], 付红;郭平;徐田柏;李志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近些年来河北秦皇岛市农民收入基本状况的评析2022年学校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2022]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促进农夫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看法》,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夫增收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仔细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固树立科学进展观,根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进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夫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爱护,力争实现农夫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扩大的趋势。
本文拟从分析秦皇岛市农夫收入增长的现状、阶段性特征、存在的差距等,探究制约我市农夫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而探讨促进农夫增收的对策和措施。
秦皇岛市农夫收入现状分析2022年上半年受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影响,我市农夫家庭经营收入、外出就业务工收入大幅削减。
但我市农夫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顽强领导下,广辟就业门路,乐观开展多种经营,努力使“非典”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下半年全国宏观经济形势快速好转和近期农产品价格大幅提高,我市农夫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据对全市农村490户农户1668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农夫人均纯收入为2890.8(2891)元,比上年增加149.1元,增长5.4%。
一、不同历史时期农夫收入的增长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改革开放以来秦皇岛市也和全国、全省形势一样,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进展,农夫得到了很大实惠,到2022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891元,比1978年的137元,增加2754元,增长20倍,农夫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进步,全市农夫总体基本达到了小康,但距离全面小康的要求尚有距离。
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有:——1979年至1988年为低水平的快速增长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行,妥当解决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冲突,使农夫的生产乐观性空前高涨,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大幅度提高,九年间农夫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7元,增加到1988年的702元,增加565元,年均增长17.8%。
制约河北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与对策
摘要河北农民消费水平偏低,而农民消费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
文章深入分析了制约河北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提出了河北农民收入增长的对策。
关键词河北农民收入制约因素对策
河北省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约占全省人口总数的80%,高于全国农业人口的比重。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整体不断提高,但总体来说农民消费水平偏低,而农民消费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
因此,河北农民收入增长成为河北农村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
推动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河北农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14.06元增长到2009年的5149元,年均增长近13%,总体上保持了增长的势头。
但河北农民的收入相对于江浙和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而言还是比较低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比较大,而且缺乏一个稳定、长效的农民收入增长机制。
一、制约河北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一)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尽管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结构进行了一些调整,但由于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的状况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农村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重大,使得农民收入结构
不合理。
2007年河北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占76.5%,而第一产业中来自于种植业的收入比重最大,种植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最主要的来源。
(二)农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滞后
河北省一部分旅游相对落后地区比如张家口,对后发赶超缺乏信心,关键原因是在旅游资源观上存在误区。
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观光几乎是唯一的旅游产品模式,旅游资源指的是奇山异水、古迹名胜等狭义旅游资源。
但是现如今,旅游资源的内涵已发生巨大变化。
凡是能够吸引人们去观赏、体验、品味的、让人赏心悦目、身心愉悦的事物皆是旅游资源。
用这种资源观去考量现在的所谓旅游后发区,很多都是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
(三)农业科技创新不够
把握创新方向,引领农业科技健康发展。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引擎。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理清为谁创新、创新什么的方向性问题。
但是,现阶段,在河北省农业科研创新上,具有突破性和超前性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不多,方向性也不强。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慢
城市化和城镇化滞后,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向城市和城镇转移。
城市化和城镇化的滞后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化率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成正比,当城市化率上涨1%时,会带动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上涨0.74%。
2006
年,河北省城市化率仅达38.7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
城市化和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要求。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一)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时要保障农业的产值,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村经济集约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水平。
依托生态环境优势,着力打造以绿色品牌为标志的特色食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和各种中介组织的发展带动广大农户的专业化生产,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二)做大做强休闲观光旅游业
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
当前,自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后,河北省提出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发展战略,并列入了《河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纲要指出,要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特别提出要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逐步把环首都地区打造成为经济发达的新兴产业圈、绿色有机的现代农业圈、独具魅力的休闲度假圈、环境优美的生态环保圈、舒适怡人的宜居生活圈。
也要利用民族文化特色和自然环境发展民俗旅游、自然生态和文物精品等特色旅游。
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环境。
(三)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加大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地区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来源,积极稳妥地实施城镇化策略,通过推动城镇化进程。
发展第三产业,引导一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再者,着力发展劳务经济。
落实培训补贴政策,继续实施”阳光工程”。
认真落实国务院和河北省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积极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推动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逐步形成预防和解决工资拖欠、社会保障等问题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在对农民进行政策引导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农村居民的支持。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对口扶贫力度,鼓励社会各方面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发展。
以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为契机,以张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太行山地区资源综合开发和黑龙港地区特色经济发展为重点,探索更加有效的扶贫开发方式和方法。
整合资源,整体推进,改善欠发达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组织实施生态移民和异地扶贫。
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通过整体搬迁、异地安置等方式,加速向临近中小城市转移,最大限度减少返贫现象。
大力发展与当地资源环境相适应的产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参考文献:
[1]陈齐龙,张晋武.河北省财政支农绩效的实证分析与政策选择[j].绿色财会,2008,(8)
[2]苏明.国家财政“三农”支持政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