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性质 科斯 文章结构与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483.50 KB
- 文档页数:9
读《企业的性质》有感前言:周老师的课上基本每节都会提到科斯,直到读了科斯的文章之后才真正理解为什么科斯会备受推崇,他的文章简单明了,却不是浅显易懂;深刻严谨,却不是复杂枯燥。
相信他的为人和对经济学的研究也和他文章一样超乎寻常的认真严谨但不失有趣新颖。
《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是使科斯在9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两篇论文。
其中《企业的性质》通过分别用市场成本论与组织成本论回答“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企业的规模由什么因素决定?”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奠定了线代企业理论的基础,也成为企业家理论探讨上重要里程碑。
一、文章内容:罗宾逊夫人:“对于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设,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企业的定义通过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可以论证不仅是现实的(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是易于处理的(即能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
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统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提出两种假设,即资源配置是由价格机制决定和资源配置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1,资源配置在企业中和在经济体制中是存在区别的,并在接下来的部分里说明在实践中影响在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的基础。
当时的经济学家普遍认识到了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而对于‘经济计划’也分别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例如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J·B·克拉克赋予企业家以统筹职能;奈特教授强调了经理的协调作用。
但科斯生动的将企业比作“大海中的自觉力量的小岛”“凝结在一桶黄油牛奶中的一块块黄油”说明虽然他们没有忽视组织的存在,但也没有解释为什么会存在。
第二部分非常重要,较详细的阐述了科斯对‘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的规模如何确定?’这两个问题的观点。
企业为什么存在?可能的原因有1.有人愿意在其他一些人的指挥下工作,有人愿意控制、指挥别人;2.购买者更偏爱于由企业生产的商品较之于其他生产方式;3.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包括a.发现相对价格的工和、发生交易的谈判和签约费用,企业内契约没有取消,但大大减少,因为企业内部的合作的生产要素所有者不必签订契约。
科斯《企业的本质》中文版企业的性质 The Nature of the Firm (1937) 科斯/文陈郁/译过去,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
在建立一种理论时,经济学家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
然而,这种考察不仅对于防止因对有关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缺乏了解而出现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经济学在一系列不同假设的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极为重要的。
例如,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
1【琼?罗宾逊】由于经济理论中存在一种从私人企业而不是从产业开始分析的倾向性2【尼古拉斯?卡尔多】,因此就更有必要不仅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而且要弄清它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假如存在的话,就应该搞清楚。
罗宾逊夫人曾说过:“对于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设,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3【罗宾逊夫人】尽管正如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较通常的是,一种假设是可处理的,而另一种则是现实的,”可能还有这样的理论分支,其中的假设既是可处理的,又是现实的。
下文将表明,一种不仅是现实的(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是易于处理的(即能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
这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4【凯恩斯】,当然,我们的定义必须“与能被准确表达的正规叙述相联系”。
5【L?罗宾斯】1在探索企业的定义时,像经济学家通常所做的那样,首先考察经济体制或许是比较合适的。
让我们来考察一下阿瑟?索尔特爵士对经济体制的描述。
6【D. H.罗伯逊】【阿诺德?普兰特】“正常的经济体制自行运行。
它的日常运行不在集中控制之下,它不需要中央的监查。
就人类活动和人类需要的整个领域而言,供给根据需求而调整,生产根据消费而调整,这个过程是自动的、有弹性的和反应灵敏的。
科斯《企业的性质》注解赵永安科斯告诉我的……解析科斯系列之一——科斯的躯体遇到了科斯是我人生的万幸,当我看到了科斯于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论文后,我急于想深入了解这位获得199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企业的性质》发表的时间科斯正值27岁,也是他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从他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思维敏捷、推理严谨、论证详实、逻辑清晰这样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人,科斯青年时期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就在科斯这篇论文发表过去两年后的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科斯这位老人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科斯生于1910年,而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已经是81岁高龄的老人,这确实不能不让我们这些后辈之人对他肃然起敬。
怀着对这位值得人们十分尊敬老人的心情,我开始阅读他的第一篇文章《企业的性质》,老实讲,我看第一遍之后很多内容没有搞懂,继续看第二遍、第三遍,三遍下来基本理解了科斯的思想和一些主要的观点,突然我有个想法,可能很多人在研读他的文章时候也会遇到像我这样的情况,当然这不能包括经济学家和专家学者,可是很多人并不是经济学家和专家学者,所以,我想尝试着对这篇文章加上一些注解,这样做的目的有三,其一,科斯是一位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我本人抱着对他十分崇敬的心境和科学严谨的态度研读他的论著,我就必须搞懂他的核心内容,只有对每个文字、每个段落做到十分理解才能掌握科学的真谛;其二,对我本人在企业管理上、管理咨询上以及在创作和写作中给予帮助,能够使我深入细致地把握这篇文章的精髓,提高自己经济理论和理论创作方面的水平;其三,我们做人做事靠的是脚踏实地,对科学知识、经济知识不能只是达到一知半解,如果没有努力专研与探索的精神,我们将会一事无成,这是我做事一贯的态度。
自然,本人才疏学浅,过去的经历也不是搞学问的,自知在理论研究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对科斯这篇比较深奥缠绕论文妄加解释,自己真不知道天高地厚,可能专家学者看到了还会闹出许多笑话,尽管这样,自己心里感到比较踏实,可能这就是自己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吧。
《企业的性质》读后感科斯的《企业的性质》通过对企业定义、企业产生的原因、企业规模等问题的分析,探讨了企业的性质,即企业的性质就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科斯的这篇文章为我们认识正确企业理论及相关经济学知识提供了经典的读本。
然而,由于本人知识水平有限,对《企业的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尚不全面,本文将从以下方面谈谈个人的读书感想。
一、对《企业的性质》内容的理解《企业的性质》包括序言在内,共由六部分组成。
本文将逐一概括各个部分的研究主题,并详细分析科斯对各个观点的论证过程。
(一)关于序言部分的理解科斯在序言部分首先指出经济学家们往往没有对经济理论的“假设”进行考察,导致出现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
考察“假设”对于解除这种误解和争论以及对假设的相关推论都十分重要。
作者以例子的形式引出研究对象,即产业视角下的企业。
本文的任务,一是明确定义“企业”,二是弄清它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假如存在的话)。
科斯还引用罗宾逊夫人关于“假设”条件的观点,指出他对企业性质的研究将同时满足“假设”是“易于处理”且“与现实世界相吻合”两点条件。
同时,他还将用到马歇尔的两种经济分析工具——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
(二)关于第一部分的理解文章第一部分以考察经济体制为起点来探索企业的定义,通过对经济体制运行的分析,讨论了价格机制的适用性问题,指出价格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它在企业中是不适用的,进而提出“价格机制能被替代”,“假定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并指出本文的目的。
科斯首先是介绍了阿瑟.索尔特爵士和一位经济学家对经济体制运行的观点,一是经济体制自行运行,不在集中控制之下,不需要中央监查;二是供给根据需求而调整,生产根据消费而调整;三是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四是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非一个组织。
科斯对于“自行运行”给予反驳,这不代表没有私人计划,而且要使经济体制有秩序的话,必须要有这种私人计划。
科斯指出阿瑟.索尔特爵士的描述是不完整的,在企业中是不适用的,即经济体制在企业内部是不适用的,并举例论证,说明价格机制在企业内部是不产生作用的。
文献解读:企业的性质第一部分:背景介绍和流派渊源《企业的性质》是新制度经济学流派的创始人科斯1937年的经典文献。
新制度经济学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但是最早作品发表在英国,出自年仅27岁的年轻英国人科斯之手。
1937年11月,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的科斯在本国的《经济学》发表了《企业的性质》一文。
一、关于科斯罗纳德·科斯,1910年12月29日生于英国。
主要经历:1932年获伦敦大学学士学位1932年-1934年任丹迪经济暨商业专校助理讲师1934年-1935年任利物浦大学助理讲师1935年-1938年任伦敦经济学院助理讲师1938年-1947年任伦敦经济学院讲师1947年-1951年任伦敦经济学院高等讲师1951年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1958年任布法罗大学经济学教授1958年-1964年任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教授1964年-1970年任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经济学教授1964年-1981年任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慕瑟经济学教授1991年任堪萨斯大学法律与经济学荣誉客座教授1982年任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慕瑟经济学荣誉教授及法律与经济学资深研究员重要著作:《英国的广播:垄断的研究》、《厂商、市场与法律》、《经济学与经济学家论文集》阳光从未停止照耀——科斯1937年,27岁的科斯当时还默默无闻,他完成了一篇名为《企业的性质》的文章,在被好几家杂志拒绝以后,最后终于发表在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家》杂志,起先并没有人注意到这篇文章,直到20多年后科斯的另一篇重要论文《社会成本问题》问世后,《企业的性质》才引起经济学界的高度评价,这篇被埋没20年的文章今天被看作是新制度经济学开始的标志。
由于他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函数中交易费用的重要性,199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位老人已是年逾花甲,不过当他回忆起自己的往事,他在获奖时无比欣慰的说:“当年我只有21岁,阳光从未停止照耀。
”对于这位白发苍苍的这位老人来说,80岁时对他在20岁做的工作加以褒奖,实在是一种奇特的经历。
第一部分:文章结构分析:在这篇并不长的文章里,科斯通过回答两个基本的问题从而为企业理论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这两个问题就是: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企业的规模由什么因素决定?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市场成本论与组织成本论——构成了《企业的性质》的核心内容。
一、生产要素的配置既可能是因为“价格机制”,也可能是因为“命令”,这就引出了存在“自觉力量的小岛”,也就是组织,作者提出一个问题:假如生产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那为什么会存在组织?原因: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企业的存在可以减少成本二、引出企业规模大小的话题:提出问题:既然通过组织能消除一定的成本,而且事实上减少了生产成本,那么为什么市场交易仍然存在呢?原因:在企业内部组织某些交易从成本似乎也可能大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交易的成本,这必然意味着通过价格机制完成的交易是存在的。
为什么所有生产不由一个大企业去进行呢?原因:1当企业扩大时,企业内部的追加成本可能会上升;2或许企业家不能成功地将生产要素用在它们价值最大的地方,即不能导致生产要素的最佳使用;3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的交易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的成本为止;4小企业的“其他优势”大于大企业;5附加原因:企业扩大,效率趋于下降。
企业规模趋于扩大的几个情形(当其他条件相同时):1组织成本愈少,随着被组织的交易的增多,成本上升得愈慢;2企业家犯错误的可能性愈小,随着被组织的交易的增多,失误增加得愈少;3企业规模愈大,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下降得愈大(或上升得愈小)三、提出问题:为什么企业家会替代价格机制?原因:不确定性的存在当不确定性完全不存在时,每个个人都能够掌握有关事态的全部知识,任何责任管理的性质和对生产生活的控制就都没有必要了。
当存在不确定性时,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的任务相对于其实施处于支配地位,生产团体的内部组织不再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和机械性的细节。
决策和控制功能的集中化是亟需的,一个“头领化”的过程不可避免。
科斯:企业的性质(厂商的性质)在过去,经济理论一直由于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
在建立一种理论时,经济学家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
然而,这种考察不仅对于防止因对有关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缺乏了解而出现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经济学在一系列不同假设的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极为重要的。
例如,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
由于经济理论中存在一种从私人企业而不是从产业开始分析的倾向性,因此就更有必要不仅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而且要弄清它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假如存在的话,就应该搞清楚。
罗宾逊夫人曾说过:“对于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设,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尽管正如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较通常的是,一种假设是可处理的,而另一种则是现实的,”可能还有这样的理论分支,其中的假设既是可处理的,又是现实的。
下文将表明,一种不仅是现实的(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是易于处理的(即能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
这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当然,我们的定义必须“与能被准确表达的正规叙述相联系”。
在探索企业的定义时,像经济学家通常所做的那样,首先考察经济体制或许是比较合适的。
让我们来考察一下阿瑟·索尔特爵土对经济体制的描述。
“正常的经济体制自行运行。
它的日常运行不在集中控制之下,它不需要中央的监查。
就人类活动和人类需要的整个领域而言,供给根据需求而调整,生产根据消费而调整,这个过程是自动的、有弹性的和反应灵敏的。
”一位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而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一个组织。
经济体制“自行运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私人计划。
人们都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着预测和选择。
浅谈《企业的性质》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努力,我终于读完了由英国经济学家科斯于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虽然不能很精确地了解该文章的具体内容,但也大致了解其表达的意思。
接下来,我将结合自身所学的经济学知识来谈谈我读完《企业的性质》之后的感想。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了一些当时的背景。
《企业的性质》在发表之初受到了冷落,然后在它被埋没了三四十年之后,终于受到经济学界的普遍重视,被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科斯引领了人们用经济方法研究制度问题,并提出了交易费用这一关键概念。
沟通了经济学和法学两大科学之间的关系。
科斯的这篇论文通篇没有复杂的模型和过多的数理演绎,但是却清晰的指出了组织在市场交易中的作用。
以往的经济理论对于企业的认识,基本上是从私人企业角度分析,而科斯《企业的性质》是想从产业角度开展分析企业的。
在科斯看来,一种现实的和易于处理的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而运用的分析工具是边际替代概念。
传统的经济学说认为,经济体制是自行运行的,是由价格机制来决定的,但在现实世界中,科斯发现价格机制自动调整在整个社会运作层面是有效地,而在企业内部是无效的。
所以科斯要论证“价格机制在企业内部作用是消失的,是被另外一种力量或方式所取代”,也就是说在市场交易被取消的企业(组织)存在着协调生产的替代方法,从而引导出了企业产生和存在的问题。
在他看来,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为此他提出了两个假设,一是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决定,二是资源的配置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
而他所做的工作就是说明在实践中影响在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的基础。
在这篇著名的论文中,科斯想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企业产生的原因,二是企业的边界问题。
对于这篇文章,我认为可以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科斯指出了当时经济学界对企业的观点。
当时的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经济计划(组织内部)为了对此进行解释,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J.B.克拉克赋予企业家以统筹职能;奈特教授则强调了经理的协调作用,他们统一的观点是认为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
企业的性质-----------科斯今天第一次看了科斯的企业的性质的前两节,豁然开朗,好像以前的瓶颈消失了,这些智者的完美思维真的让人折服。
这个瓶颈是一种浮躁的表现,领略了经济学的皮毛,还沾沾自喜,没有那种冲动去接受新的知识,总结起来,就是缺少思考,不知道高深之处的微妙。
这篇文章在经济学的理论中找到了理论缝隙,作者在很独到的角度分析企业的定位。
经济学中的假设是建立理论必不可少的,经济理论是从现实中提取的最纯洁的哪一小段,“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的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
对于“企业”,在经济理论中偏向于个体企业而不是产业企业,有必要弄清其不同之处。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对价格机制调配资源的能力有些不解,水往地处流,而经济资源则是一直向着高收益方向流动,不同的收益率是资源流动的动力,这就好像地球的重力。
在一个企业内部,职员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调动,似乎只是被企业领导者的控制的。
劳动是无差异的,但是劳动能力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可有用是否适合这项工作来进行判断。
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企业组织是价格机制的替换,市场化的问题被内部化了。
我头脑中出现了一个模型,在一个广阔的“水域”漂浮着各种大大小小的物体,经济中资源的流动就像是水中个中分子的运动,水分子在这种物质的内部运动,就像是在企业内部的资源调配,这种企业的组织能力是价格机制的替换,看替换程度如何,万一这个员工不能接受在新岗位的薪酬,则可以选择离开,将自己的劳动再次转卖给其他企业。
“经济学家们将价格机制作为一种协调工具,可他们也承认了企业家的协调职能,”什么时候是价格机制在发挥市场作用,什么时候依赖协调者的企业来起到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这是个认识经济运行的关键。
一些人愿意在别人的指挥下工作,付出劳动,并得到比市场价格更低工资,享受一种轻松的生活,实际上这种工作是很艰难的。
平等是交往的前提,或者说在政治上是平等的,是天生有“财”,一个生物的出现,在适者生存的环境中争取自己的那份资源,并繁衍后代,每种生物存在的时间长短是不同的,因为这个星球没有为没有每一种生物准备一份可以享用终身的物质,这些是要出卖劳动的,甚至精神和灵魂。
科斯:企业的性质原著:科斯——陈郁过去,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
在建立一种理论时,经济学家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
然而,这种考察不仅对于防止因对有关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缺乏了解而出现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经济学在一系列不同假设的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极为重要的。
例如,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
1由于经济理论中存在一种从私人企业而不是从产业开始分析的倾向钉2,因此就更有必要不仅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而且要弄清它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棗假如存在的话,就应该搞清楚。
罗宾逊夫人曾说过:“对于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设,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3尽管正如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较通常的是,一种假设是可处理的,而另一种则是现实的,”可能还有这样的理论分支,其中的假设既是可处理的,又是现实的。
下文将表明,一种不仅是现实的(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是易于处理的(即能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
这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4,当然,我们的定义必须“与能被准确表达的正规叙述相联系”。
51在探索企业的定义时,像经济学家通常所做的那样,首先考察经济体制或许是比较合适的。
让我们来考察一下阿瑟·索尔特爵土对经济体制的描述。
6“正常的经济体制自行运行。
它的日常运行不在集中控制之下,它不需要中央的监查。
就人类活动和人类需要的整个领域而言,供给根据需求而调整,生产根据消费而调整,这个过程是自动的、有弹性的和反应灵敏的。
”一位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而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一个组织。
7经济体制“自行运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私人计划。
人们都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着预测和选择。
科斯:企业的性质原著:科斯——陈郁过去,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
在建立一种理论时,经济学家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
然而,这种考察不仅对于防止因对有关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缺乏了解而出现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经济学在一系列不同假设的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极为重要的。
例如,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1由于经济理论中存在一种从私人企业而不是从产业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
2,因此就更有必要不仅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而且要弄清它与开始分析的倾向钉“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棗假如存在的话,就应该搞清楚。
罗宾逊夫人曾说过:“对于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设,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3尽管正如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较通常的是,一种假设是可处理的,而另一种则是现吗?”实的,”可能还有这样的理论分支,其中的假设既是可处理的,又是现实的。
下文将表明,一种不仅是现实的(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是易于处理的(即能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
这两种分析工具就4,当然,我们的定义必须“与能被准是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5确表达的正规叙述相联系”。
1在探索企业的定义时,像经济学家通常所做的那样,首先考察经济体制或许是比较合6“正常的经济体制自行运行。
适的。
让我们来考察一下阿瑟·索尔特爵土对经济体制的描述。
它的日常运行不在集中控制之下,它不需要中央的监查。
就人类活动和人类需要的整个领域而言,供给根据需求而调整,生产根据消费而调整,这个过程是自动的、有弹性的和反应灵敏的。
”一7经位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而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一个组织。
济体制“自行运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私人计划。
人们都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着预测和选择。
科斯《企业的性质》注解赵永安科斯告诉我的……解析科斯系列之一——科斯的躯体遇到了科斯是我人生的万幸,当我看到了科斯于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论文后,我急于想深入了解这位获得199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企业的性质》发表的时间科斯正值27岁,也是他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从他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思维敏捷、推理严谨、论证详实、逻辑清晰这样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人,科斯青年时期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就在科斯这篇论文发表过去两年后的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科斯这位老人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科斯生于1910年,而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已经是81岁高龄的老人,这确实不能不让我们这些后辈之人对他肃然起敬。
怀着对这位值得人们十分尊敬老人的心情,我开始阅读他的第一篇文章《企业的性质》,老实讲,我看第一遍之后很多内容没有搞懂,继续看第二遍、第三遍,三遍下来基本理解了科斯的思想和一些主要的观点,突然我有个想法,可能很多人在研读他的文章时候也会遇到像我这样的情况,当然这不能包括经济学家和专家学者,可是很多人并不是经济学家和专家学者,所以,我想尝试着对这篇文章加上一些注解,这样做的目的有三,其一,科斯是一位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我本人抱着对他十分崇敬的心境和科学严谨的态度研读他的论著,我就必须搞懂他的核心内容,只有对每个文字、每个段落做到十分理解才能掌握科学的真谛;其二,对我本人在企业管理上、管理咨询上以及在创作和写作中给予帮助,能够使我深入细致地把握这篇文章的精髓,提高自己经济理论和理论创作方面的水平;其三,我们做人做事靠的是脚踏实地,对科学知识、经济知识不能只是达到一知半解,如果没有努力专研与探索的精神,我们将会一事无成,这是我做事一贯的态度。
自然,本人才疏学浅,过去的经历也不是搞学问的,自知在理论研究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对科斯这篇比较深奥缠绕论文妄加解释,自己真不知道天高地厚,可能专家学者看到了还会闹出许多笑话,尽管这样,自己心里感到比较踏实,可能这就是自己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吧。
《企业的性质》——科斯《企业的性质》简介《企业的性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罗纳德·科斯(Ronald H. Coase)25岁时构思并写就,在1937年的发表的论文。
奠定了现代企业理论的基础,也成为企业家理论探讨上重要里程碑。
《企业的性质》是其最终让其获得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两篇论文之一,另一篇是《社会成本问题》。
在这篇并不长的文章里,科斯通过回答两个基本的问题从而为企业理论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这两个问题就是: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企业的规模由什么因素决定?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市场成本论与组织成本论——构成了《企业的性质》的核心内容。
《企业的性质》的内容在这篇著名的论文中,科斯想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企业产生的原因,二是企业的边界问题。
对于这篇文章,我认为可以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科斯指出了当时经济学界对企业(firm)的观点。
当时的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经济计划(组织内部)为了对此进行解释,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J.B.克拉克赋予企业家以统筹职能;奈特教授则强调了经理的协调作用,他们统一的观点是认为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
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
但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
但科斯认为:他们并没有解释,既然生产和管理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组织为什么还要存在了?并提出了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这一论断。
第二部分,科斯首先列举了几种企业出现的理由。
1是相对独立性或是指挥欲的倾向的存在,造成了企业的存在,但认为这不很真实。
2是购买者较之于以其他方式生产的商品更偏爱由企业生产的商品,企业也可能存在,但这种情况很少。
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
企业的性质罗纳德·科斯过去,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
在建立一种理论时,经济学家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
然而,这种考察不仅对于防止因对有关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缺乏了解而出现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经济学在一系列不同假设的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极为重要的。
例如,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
由于经济理论中存在一种从私人企业而不是从产业开始分析的倾向性,因此就更有必要不仅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而且要弄清它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棗假如存在的话,就应该搞清楚。
罗宾逊夫人曾说过:“对于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设,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尽管正如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较通常的是,一种假设是可处理的,而另一种则是现实的,”可能还有这样的理论分支,其中的假设既是可处理的,又是现实的。
下文将表明,一种不仅是现实的(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是易于处理的(即能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
这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当然,我们的定义必须“与能被准确表达的正规叙述相联系”。
1在探索企业的定义时,像经济学家通常所做的那样,首先考察经济体制或许是比较合适的。
让我们来考察一下阿瑟·索尔特爵土对经济体制的描述。
“正常的经济体制自行运行。
它的日常运行不在集中控制之下,它不需要中央的监查。
就人类活动和人类需要的整个领域而言,供给根据需求而调整,生产根据消费而调整,这个过程是自动的、有弹性的和反应灵敏的。
”一位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而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一个组织。
经济体制“自行运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私人计划。
人们都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着预测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