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
- 格式:ppt
- 大小:742.00 KB
- 文档页数:38
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程标准: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1.《诗经》(1)地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内容:保存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的内容最丰富。
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的句式,是中国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2.楚辞(1)产生: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2)特点:楚辞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更适合表达复杂丰富的思想情感,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
(3)地位:“骚体”(楚辞)与“风"(《诗经》)合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3.汉赋吸收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1.唐诗(1)背景: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及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造就了诗歌的辉煌。
(2)代表人物:①李白:诗风飘逸、豪放,纵横开阖,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人称“诗仙”。
②杜甫:诗风凝重浑厚、沉郁顿挫,创作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人称“诗圣",他的诗作被誉为“诗史"。
③白居易:作品通俗流畅,平易近人,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
2.宋词(1)苏轼:词风意境开阔,雄浑壮观.他创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的代表作。
(2)辛弃疾:南宋词人,词风慷慨激昂、浓郁悲凉.苏轼与辛弃疾被合称为“苏辛”.(3)柳永:词风委婉含蓄、回还往复,体现市民情趣,成为婉约派的代表。
3.元曲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新诗体。
三、明清小说1.背景(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
(2)城市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工商业城镇和市民阶层扩大.(3)印刷术不断完善。
(4)社会识字率的提高,新兴社会群体对文学精神食粮需求的刺激。
课程标准: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诗的经典——《诗经》1.主要内容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是其精粹。
2.艺术风格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
3.地位及影响(1)《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2)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二、楚辞的魅力1.创立公元前4世纪在南方的楚国产生,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2.风格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属于浪漫主义手法;句式较为录活,有时使用楚国方言,节奏和韵律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代表人物及作品屈原,代表作是《离骚》,还有《九歌》《天问》《九章》等。
三、汉赋的风采1.特点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巧文多智的特色。
2.代表人物及著作(1)西汉早期: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等,都借物抒怀,意境深沉。
(2)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其特点是篇幅较长,气势恢弘,辞藻华丽。
(3)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是扬雄。
(4)东汉后期:大赋渐少,小赋兴起,作品特点是篇幅较短,意境更为清新活泼。
四、“李杜诗篇万口传”人物时代特征风格特点李白盛唐(1)雄奇豪放,瑰玮绚烂(2)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称“诗仙”,是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1)凝重与浓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2)格律严整,艺术风格沉郁顿挫(3)诗有“诗史”之誉,人有“诗圣”之名,“三吏”“三别”是其代表作1.词的产生词是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产生于唐代。
早期词人有白居易、韦庄、李煜等。
2.特点能够合乐歌唱,有一定的词牌名,句子长短不一。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学习目标]一、从《诗经》到唐诗1.《诗经》(1)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丰富,语言质朴,现实感强。
(3)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1)形成:战国时期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又称“骚体”。
(2)特点: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代表作:《离骚》。
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3.汉赋(1)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1)初唐:王勃、陈子昂等。
(2)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3)中唐:白居易。
[思维点拨]唐朝社会的变迁对诗歌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
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
1.《诗经》和楚辞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提示它们分别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基础。
2.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在风格特点上的最大不同是什么?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风格:李白的诗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杜甫的诗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原因: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太平安乐的盛世为人们提供了悠闲舒适的生活环境;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时期,政治动荡不安,经济日益凋敝,人们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之中。
二、宋词和元曲1.宋词(1)兴起原因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增加。
②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欢迎。
(2)特点: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教案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重点:1、掌握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科技发明和发现文学特色:先秦-《诗经》和楚辞,两汉-赋,唐朝-诗歌,宋元-词曲,明清-小说。
掌握唐朝诗歌繁荣、两宋词繁盛、明清小说蓬勃发展的原因。
认识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其发展、繁荣又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知识结构:一科技发明和发现特点:数量多、领域广、水平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表现: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医学等发展阶段:先秦---元代:成就大、世界领先、新发明新发现多自明清以后:主要是总结前人成果,发展相对缓慢自明清以后科技相对缓慢的原因:①中国:a封建社会步入晚期,矛盾尖锐;b资本主义虽有萌芽,但封建经济和封建专制主义严重阻碍其发展;c为加强统治,统治者纷纷采取强化君主专制措施;d思想上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人们思想,经常采取闭关锁国政策②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后,迅速发展,积极对外扩张,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此起彼伏,反封建斗争频频开展,科学领域掀起重视实践,崇尚科学和理性的思潮,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国古代科技与近代西方科技的简单比较:①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用,重视经验的总结,典型的如四大发明②近代西方科技:重视理论创新,重视规律探索,如万有引力定律等。
影响科技发明的因素:社会稳定与否、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思想因素、民族融合与对外交流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二、文学《诗经》和楚辞:《诗经》:地位:我国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儒家经典之一。
内容:收录西周-春秋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特点: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楚辞: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楚辞: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的一种新诗歌体裁,亦称“骚体”。
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学案6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从《诗经》到唐诗1.《诗经》(1)地位:《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为孔子所编定。
(2)内容:它收集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古代诗歌,共有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以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
(3)影响:《诗经》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石。
2.楚辞(1)特点:句子长短参差,形式自由,便于抒发感情,倾诉心声。
(2)代表人物:屈原是楚辞创作的代表人物,生活在战国后期的楚国。
(3)作品:《离骚》是他的代表作,诗中闪烁着奇异的浪漫色彩,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
屈原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作品流传后世。
[教材互补]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人民版)3.汉赋(1)特点:汉赋是在楚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体,辞藻华丽,讲究对仗。
(2)成就:汉赋的重要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
代表作主要有《子虚赋》、《两都赋》和《二京赋》等,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历史认识]“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现实是文学创作的条件,文学是现实的反映。
《诗经》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礼乐文化。
汉赋则是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的表现。
唐朝社会环境开放与繁荣,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4.唐诗(1)唐诗繁荣的原因①唐代政治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隆。
②科举制的确立刺激了诗歌的创作。
(2)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①李白: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他的作品激昂豪放,想象丰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②杜甫: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三别”,他的诗主要反映黑暗现实。
③白居易:他的诗针砭时弊,通俗易懂,代表作有《卖炭翁》。
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⑵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感受古典文学的文字美,意境美,中国文学既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图卷,又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既是真实的社会写照,又是空灵的意识境界;文学根植于时代,根植于生活,根植于历史,文学的发展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透过文学看历史,透过历史理解文学。
学习者分析本课属于文学史范畴的内容,高中学生已接触了一些古典文学名篇,对文学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发展脉络缺乏整体的感知,对文学作品背后反映的时代特色缺乏理解,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与能力: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能概括古典文学的发展脉络,理解文学是一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风尚。
通过对文学时代性的分析,培养学生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文学史料价值的分析,学会以史学的眼光来看待文学作品。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为基础。
先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文化的真意和内涵,在此基础上学生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解读作品、感受文化带来的震撼和魅力。
通过作品的具体解读和感受来体会其精神内涵;从具体的时代出发分析文化现象或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社会的影响;从今天现实的角度反思、拓展文化新内涵。
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赏析文学作品。
读、品、思、悟,是本课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学习,领略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学风采,增强对文学的审美情趣;感受中国古典文学鲜明的时代性,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以情感体验为基础和灵魂,使每个学生通过具体的作品、情境来体会文化的真意。
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难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2)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主要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结合教师讲述法,师生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