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小悦悦事件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暗夜和阴雨下的人性迷失——小悦悦事件的心理学分析和反思小悦悦走了,在那个下着小雨的夜晚,带着很多的不忍,不肯乃至不解。
她留给人们的,也有很多的无奈,很多的感慨。
人们或许会无数次地想,那个事件本能够不发生。
假设开车的司机警惕一点驾驶,悦悦就可不能发生车祸;假设司机车祸后及时救治,悦悦就可不能被第二次碾压,以至生命弥留;假设那十八个路人及时伸出援手,哪怕是及时打一个报警或呼唤120,悦悦也有专门大的可能不至于离开人世。
可是,这一切假设都没有发生,于是,不该发生的悲剧就如此发生了。
人们有太多的不解。
什么缘故如此的悲剧会发生?人们试图还原事件发生前后那些相关的人们的心路历程。
那肇事司机是怎么想的?据报导,他迫于压力自首后,尽管说“对自己所做的很内疚,心情繁重”。
但他也强调自己那时只是以为压到了东西。
但即便压到了东西,按常理也是应该下来查看一下的。
那第二个司机是怎么想的?没有看到相关报导,不明白他是在强调什么理由。
还有那十八个路人,他们那时想了些什么?可能当事人有很多的理由。
大伙儿都在为生存奔走,赶路,挣钱,没有时刻和精力去顾及他人;大伙儿怕惹事,怕摊上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伙儿以为这事我不管,也会有他人管,在等在靠------若是那个事件不是那么血腥,这些理由或许是能够成立的。
可是人命关天,有什么理由,也不能成为见死不救的理由。
社会各界都在评述那个事件。
人们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那个事件突出地表现了那时人们的一种集体的“冷漠”。
但冷漠后面的心理缘故呢?有一名专家的观点很有见地。
广东省社科院公众参与和社会进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梦琴以为,见危不救第一反映出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加大,大伙儿只顾朝“钱”看,社会道德失范。
这是一种集体道德意识的缺失。
也有心理的扭曲。
那个地址有侥幸心理:司机有侥幸心理,怕但责任。
因此有夜幕、下雨做掩护,一走了之。
路人有侥幸心理,没有人看到我,我能够装作没看见。
路人有观望心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从小悦悦事件看民众的集体无意识、事件背景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 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小悦悦还没有来得及真正地看看这个世界,就离开了人世。
她去了天堂,在那里她可以放心地奔跑了,那里没有呼啸而过的汽车,没有麻木不仁的路人,没有撕心裂肺的痛苦,希望小悦悦在那里是微笑的。
从“彭宇案”到“小悦悦事件”,从扶不起摔伤的老太太到又从未杜绝悲剧。
略有不同的是,批评更多变成了咒骂。
当小悦悦的生命永远定格在18 个路人的背影深处,它当然不单单是一场偶发的悲剧。
习惯把责任推诿于生存环境的我们,是否同样需要检点自我?这个冷漠的社会与风气,不正是由一个个“我”开始构建的吗?2 岁的小女孩竟然没有人出手相助,我们心里在对这个女孩感到可惜的同时,也在批评那18 个冷漠的路人,可是自己有没有好好问过自己,如果你是当时的目击者,你会不会出手相助呢?是不是也是想着,总归会有好人替自己救那个女孩的?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不救人是犯法的行为,什么道德不道德也扶不起被车碾轧的两岁幼童,萦绕于耳的道德讨论振聋发聩,却就没有考虑过,这种只考虑自身不顾他人,事不关己咼咼挂起的群众心理是很可怕的。
二、原因分析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实际上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具体表现。
所谓“集体无意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将其定义为“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这部分精神与个人无意识相区别,它不像后者那样将自己的存在归结为个人经验,因而不是一种个人习得。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未存在于意识之中, 因而从未为个人所习得,而是将其存在完全归结为遗传”。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集体无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
它们是一种先天倾向或潜在可能性, 即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做出反应。
碾压小悦悦的司机胡某何以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被批捕?备受关注的小悦悦被碾压一案又有最新进展。
21 日,经过一周的侦查、取证,南海警方根据已掌握的证据,以涉嫌“过失致人死亡”向南海区检察院呈请对第一个涉案司机胡军(男,24 岁,山东泰安人)的逮捕。
24 日上午,南海区人民检察院在对该案依法认真审查后,决定以涉嫌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对其进行批捕。
(金羊网)读该条新闻,第一反应是:肇事司机涉嫌的罪名为什么是过失致人死亡而不是交通肇事或者其他?由于检方没有披露更多的案情,对于案件事实我们目前只能依照媒体的报道:10月13日,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
据此,先后两次碾压小悦悦的肇事司机涉嫌什么犯罪呢?检警一致认为是过失致人死亡。
理由可能是两点:第一,案发地点是五金城内的一条小巷,可能不属于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
不然,就难以排除适用交通肇事罪的可能。
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公共交通管理范围的道路是指经公路主管部门验收认定的城间、城乡间、乡间能行驶汽车的公共道路。
五金城内的一条小巷显然不太可能经过公路主管部门验收。
第二,肇事司机主观上不具有故意。
也就是说,肇事司机对前后两次碾压行为均没有意识到,至少是对第一次碾压行为没有意识到。
如果第一次就意识到了,再次碾压则明显已经不能被“过失”所评价;如果第二次碾压后意识到的碾但没管走了,则要判断其对死亡后果所持的主观态度,未必一定属于“过失”。
笔者认为,在小悦悦事件中,对第一个肇事司机以“过失致人死亡”批捕值得探讨。
首先,以公路主观部门是否验收作为判断是否属于公共交通管理的标准似乎不妥。
众所周知,交通肇事罪侵犯的客体不仅仅是被害人的人身财产安全,而且还包括公共安全。
因此,以是否具有“公共性”、车辆行人是否“均可通行”作为判断标准或许更为合适。
广东佛山五金城作为一个体积庞大、品类繁盛的五金交易商城,各色车辆出入工业区内,车流滚滚,明显具有“公共性”和车辆行人“均可通行性”。
小悦悦事件电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XX年10月13日,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被2辆车3次碾压,18路人见死不救,引发了国人的震惊和反思,也引起了各大媒体的竞相报道。
司机的凶残、路人的拒救,交织成面色冷漠的众生相。
而阿婆陈贤妹的援手让极度冷漠的社会有了一丝温暖,以朴素的悲悯情怀挽住气若游丝的生机。
个体境遇是世态的微观映射,“女童被碾,路人旁观”的悲情场面,不啻为“冷漠流行症”的再度发作。
每次“老人倒地无人扶”,都会被作为道德滑坡的“标本”;频仍的“助人为祸”,总能激起“好人难做”的嗟叹。
席卷全国的小悦悦事件报道中,同样也凸显出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少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和收视率,在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
本文以国内数十家卫视为观察对象,以10月16日至23日这段时间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观察样本,对此试加分析。
1.新闻采访缺少换位意识电视采访最大的特点是在摄像机镜头前进行的。
作为采访记者,职业决定其已经习惯了镜头前的交谈,有的记者就忽略了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往往开门见山、劈头盖脸地向对方发问,常常弄得被采访者手足无措、狼狈不堪,根本无暇认真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因此,电视新闻采访学当中提倡换位意识,所谓换位意识就是要求采访记者首先要考虑和尊重被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感受(有些批评或揭露性采访除外)。
综观小悦悦事件中的人物采访,很多记者恰恰缺乏这种换位意识。
在此次事件中,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小悦悦的父母了。
在南方电视台《今日最新闻》和《米线社区》的新闻画面中一度出现两位哭泣的镜头,特别是作为母亲,曲女士曾敲打自己,长跪不起。
然而,我们的记者却一遍又一遍地提问为什么没有看管好孩子甚至是事发几天后还有记者问她当天的情形,这无异于再次揭开别人的伤疤,在其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
曲女士表示已经不愿意回忆当天的情形。
如果不愿开口就不要进行采访,强行采访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还会对受访者造成极大的心灵伤害。
另外,对陈贤妹老人的采访也有失人文关怀。
“小悦悦”事件感想那是一段令人揪心的视频。
广东佛山一个五金城里,两岁女孩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碾轧,接下来的几分钟,还有呼吸的悦悦孤零零地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都当没看见,而其间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
这令人心寒的一幕,直到拾荒阿姨陈贤妹经过,将悦悦搬离街心、在高喊中惊动了悦悦妈妈,才得以终止。
终于,濒临脑死亡的小悦悦,躺在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
2011年10月21日,多次越过死亡线的小悦悦绝望地撒手人寰,她才来到这个世界两年,还不曾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繁华和美好,而这个冰冷的世界和冷漠的国人就已经将她无情地抛弃……逝者小悦悦,一个两岁的小女孩。
这个秋天小悦悦见识了人性最冷漠的一面。
也许直到离开的那一刻,她都不会想到国人的冷漠竟至于此!且不说坐视一个两岁生命自生自灭,是否过于冷血和残忍,就算不敢去扶、去拉,不能打电话报个警、叫个急救,让女童早点得到救治吗?如果每一个“我”都多一份热诚,多一点关心,那么即使社会风气不能就此得到根本扭转,至少也会让遗憾和悲剧少一点。
18∶1,多么让人遍体生寒的数字!或许有些人想去救人,但又害怕“狗咬吕洞宾”,当这两种心理占据主导地位时,其实更多的是在想救人之后被诬陷怎么办?被索赔怎么办?公交司机救人反被诬告,因为一个小小摄像头还其清白。
“彭宇”效应,已经根植在每个人的心底。
好事,做?不做?两难!很大一部分人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心想我不去救人,后边的人会去救的。
尽管有人曾因见义勇为被冤,尽管救人常不免带来某些“麻烦”,但是,见死不救甚至用冷漠来助纣为虐,是在撕裂社会的良知底线,消解公众灵魂深处的仁义善念。
行侠仗义的黄飞鸿早已成为佛山历史与民风的一种代表,佛山因此“城市名片”而在中国家喻户晓。
不幸的是,近日佛山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不是因为黄飞鸿大师,而是因为一名两岁多的小女孩遭两辆车碾过身体、18名路人经过却无人问津。
他们的冷漠,是让文明蒙羞的道德灾难。
而这样的冷漠,绝非特例,却有日渐弥漫的趋势:比如频频发生的老人跌倒无人扶助,面对歹徒行凶无人挺身而出……”让人诧异的是,在道德环境因各种冷漠渐显不堪之时,弱势者却义务反顾地表现出他们的仗义,比如这一事件中救助女童的拾荒阿姨陈贤妹,还比如那些扶起摔跤老人的青少年……社会道德要靠底层和弱者来维系脸面,真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1. 背景介绍2018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市发生了一起备受关注的悲剧性事件,一名2岁的女童名叫悦悦遭到撞击并被一辆货车碾压。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不仅仅是因为事件的残忍程度,更重要的是救助过程中涉及到的社会问题。
2. 事件经过悦悦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当天下午3点左右,她的父母忙于家务事,没有注意到她的行踪。
悦悦逃离了家中,来到了佛山市禅城区杏坛镇的一条人行道上。
当时,一辆货车没有及时看到悦悦,撞到了她,并将她压在车轮下。
3. 救助过程当时现场有很多围观者,但是很长时间过去了,没有人敢挪开货车,因为担心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
直到警察和消防员赶到现场,根据现场情况决定使用起重机将货车抬起。
经过漫长的救援,最终悦悦被成功救出。
4. 悦悦的伤势悦悦在被救出时已经没有呼吸和心跳,她被立即送往附近的医院进行抢救。
医生们全力进行了复苏工作,但由于伤势过重,最后悦悦还是宣布不治身亡。
5. 社会反思悦悦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反思。
首先,人们对现场围观者的冷漠态度表示不解和愤慨。
在现场围观的人们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去救助悦悦?这引发了人们对现代社会道德观念和个人责任的反思。
其次,悦悦事件暴露出城市道路的安全隐患。
杏坛镇的人行道狭窄,道路两边缺少护栏或者其他保护措施,这导致了悦悦的不幸。
6. 事件的影响悦悦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媒体报道了这一事件,社交媒体上讨论这一事件的话题也非常火热。
通过这一事件,人们开始更加重视道德教育和安全意识的提高。
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这也是一次很好的提醒,需要加强对城市道路的管理和改善。
7. 改善措施悦悦事件发生后,佛山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道路和人行道的安全性。
他们投资修建了更宽敞的人行道,并在道路两边设置了护栏和警示标识。
此外,他们还加大了对道路安全的检查力度,并出台了新的交通安全法规。
8. 结论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于道德、安全和城市管理的反思。
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悦悦去世,是否能唤起人们对城市冷漠的关注,尚属未知之数,因为人们对冷漠的原因没有充分的认识。
小悦悦事件反应了当今社会对他人普遍冷漠的心理,2岁的小女孩竟然没有人出手相助,我们心里在对这个女孩感到可惜的同时,也在批评那18个冷漠的路人,可是自己又没有好好问过自己,如果你是当时的目击者,你又会不会出手相助呢?是不是也是想着,总归会有好人替自己救那个女孩的?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不救人是犯法的行为,什么道德不道德也就没有考虑过,这种只考虑自身不顾他人的心理是很可怕的,若长期以往下去,定是失道者寡助。
不过说实话,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害的,怨不了别人。
前段时间“彭宇”一案就可说明,好人不好做啊!一个老太婆不小心摔了,好人的彭宇去扶她,送了她去医院,还帮她掂了药费,但是老太婆知道自己摔断脚了,要好几万药费,就讹人,把人家告上法庭,法院居然是这样判的“人不是你撞的,你完全没必要扶她”,结果呢,好人就这样被讹了好几万。
但是,若是那18个路人都像第19位路人陈贤妹一样,将小悦悦救起,那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么?很可能不会。
如果第1位路人救起了小悦悦,那么也不会有第二辆卡车从她身上压过。
小悦悦的生命被18名路人忽略了387秒,在这段时间里,小悦悦不懂什么叫做“冷漠”,不懂什么叫做“爱心”,也不懂怎样珍惜自己的生命。
小悦悦的生命在还没有正式开始的时候就已最痛苦的方式结束了。
思品课上,不是有一课是讲关爱生命的么?这关爱生命并不只是关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关爱别人的生命。
如果那18个路人也懂得关爱别人的生命,那么就不会再有悲剧发生。
在别人有难的时候伸出援手,这不也是关爱生命么?试问:如果是当时是你碰到了小悦悦,你会像那18位路人一样视而不见么?你会想…总会有人去救那个女孩么‟?在我们批评那18位冷漠的路人时,同时也要自我反省,如果是我,那我该怎么做?。
对于这次事件,我有以下几点看法:第一,加强对公民的道德素质教育。
尊老爱幼和助人为乐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继续弘扬这种好的传统,给未来的一代做好榜样。
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将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妈妈,随后小悦悦被送往佛山当地一家医院接受治疗,并于14日下午转入广州军区广州总院。
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事件经过:广东佛山两岁的王悦(小悦悦)刚从幼儿园回来,妈妈收衣服去了。
像往日一样,小悦悦一个人在家门口的巷子里玩耍着,厄运突然降临,一辆迎面驶来的面包车猛然加速,将悦悦撞倒卷到车底,右侧车轮从悦悦胯部碾过。
司机停了一下车,又加油门开走了,后轮再次从悦悦身上碾过。
一个目击者从她身边走过,看都没看她一眼。
又有两名路人从悦悦身边经过,同样漠然不理。
这时,一辆小型货柜车开了过来,司机好像没有看到地上的悦悦,再次从她身上碾过。
此时的悦悦已经一动不动。
接下来的5分钟更像一场噩梦,有十多位路人从悦悦身边走过,每个人只是看了看,没有人伸出援手,哪怕是打个电话求助。
路边的店铺里似乎也忙得不可开交,没有人出来看一眼。
就这样,先后18人从悦悦的身边走过。
最后,有一位女子扶起了孩子,一位捡垃圾的大婶—陈贤妹。
也许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良心还没有完全磨灭。
评价:中国现在富翁很多,但是毫无疑问,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精神最贫穷的国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也在20日召开的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会议上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上世纪初鲁迅作品曾多次批判的“围观杀人”,“蘸XX党人血馒头”,“冷漠的看客”等,而“小悦悦事件”再次引发了每一个中国人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一些有识之士对一个世纪来无法屏蔽的国民性格之劣根性更是痛心疾首。
关于小悦悦事件的评论【真相还原】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
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
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婆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
小悦悦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脑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脑死亡。
2011年10月21日零时32分,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零时32分离世。
【深刻反思】汪洋:呼吁深刻反思“小悦悦被车碾压事件”这次事件中是18个人而不是一两个人所表现出的冷漠,折射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它是我们工作中长期存在问题的反映。
我们在消除贫穷追求财富增长的过程中“一手硬”、“一手软”,是导致这种社会冷漠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报讯最近佛山市发生的“小悦悦被车碾压事件”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也牵动着省领导的心。
在10月20日省委常委会研究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时,省委书记汪洋呼吁,要认真反思出现悲剧的根源,要用“良知的尖刀”来解剖我们身上的丑陋,要忍着揭开疮疤刮骨疗伤的疼痛,唤起全社会的警醒和行动,在公众参与下创造一种扬善惩恶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努力减少和避免小悦悦类似悲剧在广东再次发生。
汪洋说,小悦悦两次被车碾压而18个路人无人出手相救的悲剧,让人痛彻肝胆,心灵受到巨大冲击。
我们不否认这个社会有道德、有良知的人是绝大多数,但这次事件中是18个人而不是一两个人所表现出的冷漠,折射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它是我们工作中长期存在问题的反映。
我们在消除贫穷追求财富增长的过程中“一手硬”、“一手软”,是导致这种社会冷漠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道德堕落更不是社会主义。
悲剧的发生反映了长期以来我们在发展方式上存在的弊端。
小悦悦事件引发全民反思中国青年报10月21日零时32分,遭两车碾压的广东佛山女孩小悦悦离开人世,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提前凋谢。
网络上充满悼念小悦悦的声音。
截至记者发稿,仅新浪微博已有几千条相关留言:“天堂没有来来往往的车辆”,“愿天堂没有人心冷漠”……一个年幼生命的离去,带给我们的是巨大的心灵震撼,她引发了一场关于道德危机的全社会的大讨论。
人们开始反思:如何才能让社会停止冷漠?如何才能让类似的惨剧不再发生?如何才能让见义勇为者越来越多?对此,部分律师、学者建议将见死不救、见危不助等行为入罪,也有很多学者表示,与其立法惩处“见死不救”,不如立法鼓励和保障“见义勇为”。
见死不救罪是万不得已的手段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广东省各界开展了“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的大讨论。
“为了鼓励见义勇为,惩治见危不救,有必要以立法的形式,对见危不救的行为,尤其是对社会特殊人群,作出明确的…惩恶‟规定。
”律师朱列玉认为,特殊人群应负担见危施救的义务,比如规定公务人员见危不救,必须受诸如开除公职的纪律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先进人士见危不救,取消各类荣誉称号等。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费汉定认为,“18个路人见死不救,是受社会关系和社会心理影响的,是整个社会缺乏信任的一个缩影,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司法裁判的负面影响。
”费汉定觉得,这不纯粹是司法问题,司法应该为改变这种社会现象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事实上,早在2001年全国两会上,就有32名人大代表建议刑法增加“见危不救罪”和“见死不救罪”两项新罪名。
2009年,湖北荆州3名大学生为救两名落水少年溺亡,船老板“见死不救、挟尸要价”,再次引发社会对见死不救的立法讨论。
反对将“见死不救”轻易入罪的理由主要是,法与道德的关系不能随意模糊。
对于小悦悦事件中18名路人的行为,我们可以谴责他们道德缺失,但不能说他们是“犯了罪”,因为法律并没有规定他们有必须救人的义务。
现实生活中的确发生过公民因为救人而惹上麻烦的事,比如被诬赖为肇事者;或是因为救助不当,扩大了损害;或是救助时自己受到伤害,使许多人在伸出援手之前有了顾虑。
小悦悦事件冷漠的原因【小悦悦事件评论:冷漠背后的社会道义】小悦悦事件评论:冷漠背后的社会道义最近关于小悦悦事件的报道牵动着每个关心者的神经,一个鲜活稚嫩的生命游走在生死边缘,随时都有可能被死神掠走生命。
,20XX年10月21日0时32分,小悦悦经全力抢救无效,最终离开了这个她还没有真正认知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每分每秒都有很多人出生,也有很多人黯然离世,但是,所有的这一切并没有引起世人太多的关注,像小悦悦这样的小生命如果没有媒体的关注与大幅报道,那么最多也就在佛山的街头巷尾传播而已,正是由于大批媒体的跟踪报道才让我们知道了年仅2岁的小悦悦的悲凉、不幸而又短暂的一生。
20XX年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广东<wbr>佛山<wbr>南海黄岐<wbr>的广佛五金城里,2岁女童悦悦在过马路时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随后肇事车辆逃逸,尾随而来的另一辆车竟然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
一个鲜活稚嫩的生命就这样游走在生死边缘,随时都有可能被死神掠走生命,然而肇事者没有停留,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也都对此冷眼漠视,不闻不问。
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
随后被送往广州军区总<wbr>重症监护室进行抢救。
不用说一个2岁的女童被车辆碾压多次了,就是成年人被车子碾压一次也难逃死神的召唤。
虽然这几天医院方面在做全力救助,但终究还是回天乏术,小悦悦黯然离开了这个冷漠的世界。
小悦悦走了,但是类似小悦悦这样,在世人的冷漠中悲凉离世的故事在现实中还是会换着方式地悲情演绎着。
我非常希望通过小悦悦事件的跟踪报道,整个社会能够做一个全面地剖析与反思。
也许有人会说,像小悦悦这种情况,即使抢救及时也未必能挽留住生命。
的确,遇到这种情况,生还的希望很渺茫,但是,如果大家能及时伸出援手,体现的就是对生命的最高礼遇与尊重,留给懵懂的女童以及整个社会的将是感动的微笑与灿烂如花的灵魂。
“小悦悦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摘要:“小悦悦事件”曾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与愤慨,十八位见死不救的路人更是受到社会的强烈谴责,同时人们也开始怀疑国人的素质问题,认为这一切是社会沦丧的表现,但事实上真是这么样的吗?关键词:小悦悦、路人、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社会化一、事件回顾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广东佛山南海黄岐的广佛五金城里,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上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随后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辆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由此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0时32分离世。
2011年10月24日上午,广东佛山南海区检察院称已批准逮捕小悦悦碾压案嫌疑人。
二、小悦悦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小悦悦事件,引发了关于全民道德的讨论、大批判,网络媒体与新闻媒体的批评大都认为是因为我们道德的沦陷、良知的泯灭与人性的冷漠导致了这一切。
固然,中华民族真的沦落到这等地步了吗,这一切仅仅是因为道德的沦丧吗?下面个人将根据社会新心理学的一些知识来分析大众、媒体及十八位路人的行为。
1、社会大众与媒体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个人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与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在本次事件发生后,我们可以发现社会惊奇的相似,大家都在强烈指责十八位路人的冷漠、社会道德的沦丧,媒体也一致报道。
我们的社会是如此的一致这让我们惊奇,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但是在这件事上大家的思想与言论显得如此一致,细细想来在这些谴责他人行为的人中难道就没有一个人曾经有不一样的想法或是曾经也做过与十八位路人相同的行为,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社会的回答为什么如此一致,其原因可能就在于我们的从众行为,人都是社会中的人,当群体的行为或是思想以绝对的优势胜过个体的行为或思想时,个人就会因为对被这个社会所排斥的恐惧而放弃自己的最初的行为或思想而产生从众行为。
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谁之过——简析小悦悦事件发生的原因09广电09523191 王歆妍10月13日下午5时许,广东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时被两辆过路车辆碾压,7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都对此采取了冷漠态度,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后,于零时32分离世。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遭碾离世后的第4天,10月24日下午,在广东增城一个同样名叫“悦悦”的女孩被车撞倒,头脸遭碾。
此外,10月21日四川再次发生5岁幼童被碾压事件。
对此,社会各界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深究小悦悦事件发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这件事的发生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这与广东的发展模式有着重要原因。
就地理位置而言,广东不比内地,它属于沿海地区,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海陆交通便利,对于商品进出口贸易有着优越的条件,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支持也使得该地的发展模式呈现出把经济发展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的特点,而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以及GDP的增长,人们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一味的追求物质而忽视精神的补给,从而导致信仰缺失,造成时代的精神贫血。
广东过于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不断流动和迁移速率快,使人们和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打交道,也融进一个充满陌生人的社会,很多人对他们来说都也许只是一面之缘,这就为冷漠提供了其生存的土壤,人们处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和身份,这与传播学中集合行为中的群体模仿与“匿名性”一致。
个人处在这样一种匿名状态中,其传播就可能出现非理性的特点,很多人认为即使自己不去做,也有其他人会做;不少人也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即使自己犯错,由于自己的渺小也不会被人发觉,再加上忽视社会公德教育,媒体的肆意炒作,使得民众的信仰出现动摇,人们分不清该不该这样做,只能在模糊不清中选择设法自保。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媒体肆意渲染导致的时代信仰缺失,小悦悦事件的发生也就不是偶然了。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黄岐的广佛五金城内,两岁女童小悦悦被货车撞倒,先后被两辆车的轮胎碾压4次重伤。
在随后的7分钟内,18名路人经过,无一人施以援手。
最终,一位拾荒者看到并施救。
21日,小悦悦经医院抢救无效离世。
一时间,这则消息迅速在网络以及各大平面媒体广泛报道传播,不断拷问着社会的道德底线。
国人脆弱的道德神经再次被触碰被打击,悲观的认为这个社会道德的濒临瓦解。
然而,事件所涉及的道德因素确实存在,但我们更应该去深入思考的是隐藏在这背后的社会心理作用。
只有从挖掘根源,才能更好的改变它。
它并非为“无德者”开脱,而是希望能从心理过程来分析救助行为的发生和不发生,让我们能以更加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社会事件。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18名路人的视而不见,冷漠对待,不一定非得归为因为害怕卷入是非,所以大家对同胞的遭遇麻木不仁,甚至为道德伦理的败坏。
其实,这样类似的案例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发生过,社会心理学家将其归为“旁观者效应”,也称为“多元无知”效应。
何为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指的是,紧急情况是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
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社会责任被分摊了。
相反的则是,如果在一个只有旁观者本人和受害者的现场,90%的情况旁观者都会报警或者进行救助。
而“多元无知效应”是指当我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或者形势不够明朗,不确定性占了上风的情况下,我们最有可能以别人的行为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结合此次的小悦悦事件来看,18名路人无一援手的第一个原因可能在于他们均认为,当周围有其他人可能帮忙的时候,大家的责任感同时在在下降,他们认为或许会有其他能够站出来,然而,当每个人都认为别人会帮忙的结果就是没有一个人帮忙。
旁观者越多,挺身而出帮忙的人就越少,相反的情况,如果在场的只有一个人,那么他(她挺身而出的可能性反而增加。
⼩悦悦事件的社会⼼理学分析与反思⼩悦悦事件的社会⼼理学分析与反思2011年10⽉13⽇,⼴东佛⼭两岁⼥童⼩悦悦被车撞后先后遭到两次汽车碾压,18名路⼈⽬击却⽆⼈救援,最后只有拾荒阿姨陈贤妹将孩⼦救起。
“⼩悦悦事件”引发了社会上关于道德的⼤讨论。
路⼈的冷漠⼜⼀次成为了争议焦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路⼈连⼀个120救助电话都不打?是不是社会上⼤多数⼈都是这样呢?我的⼼产⽣了极⼤的触动,这是⼀种漠视,⼀种视⽽不见,这种⾏为深深的冲击着道德的底线。
接下来就通过下⾯4个⼼理学效应来透视这种冷漠现象。
破窗效应:若⼀幢建筑物被打破了⼀块窗玻璃,且没有及时更换维修玻璃,那么路过这幢建筑物的⼈们就可能会不由⾃主地去打烂更多的窗玻璃。
如果这些破窗户仍旧得不到及时维修,那么还会继续产⽣其他破坏⾏为。
这是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破窗效应”,美国斯坦福⼤学著名的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曾⽤⼀项社会⼼理学实验进⾏了证明。
津巴多找来两辆⼀模⼀样的汽车,把其中⼀辆停在了社会底层聚居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另⼀辆停在了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车不仅敞开了顶棚,⽽且摘掉了车牌,结果当天就被偷⾛了。
⽽在帕洛阿尔托的这辆,停放了⼀个星期也⽆⼈理睬。
后来,津巴多⼲脆⽤锤⼦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洞。
结果,仅仅过了数个⼩时,它就被偷⾛了。
“破窗理论”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是纽约的居民⽐帕洛阿尔托⼈更冷漠,⽽是这种冷漠在开了⼀个头之后,在群体中产⽣了传染。
⼩悦悦两度被汽车碾压,经过的18个路⼈并没有对其进⾏救助,也正是验证了“恶”或者说“冷漠”在⼈群中的传染。
⾃我中⼼性:⼈类是社会性的⽣物,其所⽣活的环境,所交往的⼈都会对⼼理和⾏为产⽣潜移默化的影响。
即便是⼀种暂时氛围,也能对我们的⾏为产⽣意料之外的巨⼤作⽤。
⼈类⼼理⼀⽅⾯依存于群体,另⼀⽅⾯⼜极其在意⾃⼰的利益,看似⼗分⽭盾。
但⼈类对群体的依存,正是为了更有效的维护⾃⼰的安全和利益,这⼀点在进化的⾓度⽆可厚⾮。
我们中国人怎么了
佛山小悦悦事件感想10月13日,广东佛山一个五金城里,两岁女孩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碾轧,接下来的几分钟,还有呼吸的小悦悦孤零零地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都当没看见,而其间小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
这令人心寒的一幕,直到拾荒阿姨陈贤妹经过,将小悦悦搬离街心、在高喊中惊动了小悦悦妈妈,才得以终止。
21日零时32分,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离世。
18个路人竟无一人相助,小悦悦所遭遇的同类冷漠与怜悯缺失,的确让所有的有血有肉的人感到汗颜。
当我们身处生命险境时,当我们需要同类伸手相扶时,由于这种冷漠情绪的负面传导,我们都可能成为抖颤着无助双手的孤魂。
随着两岁小女孩被两车碾轧遭遇路人冷漠,广佛五金城被推上了舆论评点的风口浪尖。
一时间,“佛山”成了“冰山”,佛山人成了冷漠的代名词。
可是,冷静下来想一想,这真的只是佛山的问题吗?我想不是的。
小悦悦事件只是碰巧发生在佛山,这不是佛山的道德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冷漠的缩影。
我们的经济发展了,文化水平提高了,道德却在滑波,于是就有了这18个路人的行为,这18个人不得不为整个论落的社会道德背书。
一场球踢不好时可能是球员的责任,可是十场球踢不好时可能是教练的责任;同样,一件或几件不德的事情发生时可能是个体的责任,但成千上万件不道德的事情发生时则可能是社会的责任。
助人为乐本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崇高的社会风尚,然而在当前的社会,助人为乐却要付出成本,甚至是高昂的成本或代价,那么人们为何要去助人为乐?一个捡垃圾阿姨的援手是这件事最好的注解,捡垃圾阿姨的人性光辉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可是我想每个人都有这人性的一面,只是这18个人或更多的人顾忌自己的拥有,而在这个道德滑坡的社会,这种顾忌阻挡了人性的光辉,而这位捡垃圾的阿姨已经一无所有,如果这第19个路人不是类似捡垃圾的阿姨的一无所有者,那么无动于衷路人也许会大于18个。
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这18个的道德伦理观,而是我们自身,以及整个社会所呈现出来的风气面貌,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可以不痛不痒的经历一次悲剧,甚至战胜自身的灵魂,不顾良知,事不关己?
或许,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南京彭宇案(2006年发生在南京路人扶起跌倒老太反被诬陷事件)的判决结果让路人不敢再去随便搭救陌生人,缺乏好人有好报的社会环境以及制度保障,是此类事件一再发生的根本原因。
但这又何尝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国人自私怕事的思想劣根性呢
一个社会为了老人倒地该不该扶,激烈争论,已经让许多传统上被我们认作“蛮夷”或“腐朽”的国家的人,笑掉大牙,也让我们
“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地位在世人眼里,失去了伦理的质量,但好坏个人还能提出理由,说是“因为害怕被人‘诬告’”,好像很无辜的样子。
也难怪小悦悦惨案发生之后,英国电讯报便发文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三十年,但却留下道德真空。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一边是GDP的高速增长,中国崛起的声浪不绝于耳,另一边则相继发生了“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
正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的那样,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我们中国人怎么了?我想这是值得每个国人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