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修改稿《范进中举》张峰课堂实录(恒台)
- 格式:docx
- 大小:32.45 KB
- 文档页数:15
《范进中举》课堂教学实录第一部分蓄势【课前投影展示】经典小说的两种读法宏观主题式阅读局部立意式研读(师生问好。
)师:我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今天的学法。
我们学习经典小说,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像陈晓东老师那样的宏观主题式阅读,还有一种,就是做局部立意式研读。
【投影展示】局部立意式研读片段取材广泛勾连同类整合突破一点师:什么意思呢?它是一种小群文式的阅读。
因为经典文章它的养料非常多,我们从《范进中举》的每一个部分走进去,都会发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点。
经典文章,我们可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片段取材,突破一点,然后我们用群文的方式,来进行广泛地勾连,进行同类整合。
这样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的视野非常开阔。
我今天就和大家谈一个问题:你们被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鞭子抽过,板子打过吗?生(笑):没有……师:那你们被其他人的语言的板子打过吗?被他们的语言的鞭子抽过吗?生(齐答笑):打过。
【投影展示】语言暴力:就是使用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和心理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
师:这是百度上对语言暴力的解释。
它远远不如我们的文学作品说得生动形象。
我们可以链接《范进中举》《孔乙己》《窃读记》等有语言暴力的文本内容来学习。
点评:直接导入,展示学法,明了意图,不拖泥带水。
“局部立意式研读”原本有点深奥的说法被巧妙融化到生活日常,深入浅出,进而引出本课需要突破的一点“语言暴力”研究。
通过百度解释,继而又把学生引入经典文本,从中汲取生命的营养。
《范进中举》是九年级的文章,而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孩子。
王君老师果断地放弃宏观主题式阅读,选择“语言暴力”,这种局部立意式研读,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亦容易激发他们的共鸣。
为了让课堂更有厚度,王君老师又选取了初三教材中位于同一个单元的《孔乙己》,还选取了七年级上册的《窃读记》,外加一个热点视频,组合成为了一个小小的关于“语言暴力”主题的群文阅读群。
既有深度,又有“生度”(学生、生活、生命),既是灵清的课型定位,又是灵透的文本解读。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实录:教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范进中举的故事。
你们有谁听过这个故事?学生甲:老师,我听过。
范进中举是一位普通的书生,通过努力考取功名,最终成为一名官员。
教师:很好,学生甲已经给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那么,范进是如何中举的呢?学生乙:他先在家里勤奋读书,而后他去到城里参加科举考试。
这些努力使他不断进步。
教师:没错,范进通过勤奋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功底。
这些对他未来的中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丙:我记得范进在考试期间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他坚持完成了考试。
教师:非常好,学生丙提到了一个关键的观点。
范进在考试期间遇到了许多阻碍,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完成了考试。
这个决心和毅力也是他最终中举的关键因素之一。
学生甲:是的,而且范进在考试中也展现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灵活机智的思维。
教师:很好,学生甲提到了范进在考试中表现出的优秀品质。
而且,范进的中举也是对传统功利主义的一种反抗。
他在考试中坚守自己的原则和真实,最终取得了成功。
点评:范进中举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展现了一个平凡人通往成功的过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和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也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除此之外,这个故事还给我们一些启示:首先,勤奋学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
范进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了知识和经验,这为他最终中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不能轻易放弃。
范进虽然遭遇到许多困难,但是他没有被打败,而是坚持了下来,并最终成功中举。
第三,坚守自己的原则和真实是非常重要的。
在考试中,范进不靠欺骗和权谋取得好成绩,而是以自己的真实本领赢得了成功。
综上所述,范进中举的故事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对功利主义的一种反抗,更是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勤奋学习、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保持真实和坚守自己的原则,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并取得成功。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2
一、导入
师:自古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被称做人间四大幸事。
前三件人皆有之,唯第四件,乃幸中之幸。
试想:插花游街,衣锦还乡,何等荣耀!范进苦读几十年,终于在垂老之年意外的捞到功名,眼见就要飞黄腾达了,却由于太过激动范进竟发了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范进中举》。
(板书课题)
二.精读课文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了解了故事情节。
围绕范进中举,范进以及他身边亲人,朋友,相邻都有不小变化。
这节课请同学们带着发现的眼光读课文,捕捉文章里人物的变化。
(投影显示寻变)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文中人物的变化。
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哪些变化了?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范进变了,有的说胡屠户变了,有的说邻居也变了。
(板书范进的变胡屠户的变众乡邻的变)。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看着图画回忆整个故事。
师:你阅读了整个故事,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或者还有什么令你疑惑得地方?请用一句话表达。
生1:范进中举,然后疯了。
生2:胡屠前后对范进的态度变化,还一个巴掌打醒了疯了的范进。
生3:胡屠前后变化的丑恶嘴脸。
生4:胡屠打了范进一个巴掌。
生5:范进中举后很高兴,疯了,连鞋子都掉了。
师:很好,同学都是如此的自信。
这个组都没有什么问题的,强。
生:胡屠前面面对范进如此嚣张凶悍,为什么后面态度变化如此巨大,甚至后面还扯了他的衣服几十回?师:是呀,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范进中举》,看看等会儿能否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刚才同学似乎最有印象的是胡屠打了范进一个巴掌。
听上去,这整个故事都不是“范进中举”了,而是“一个巴掌引发的故事”。
那这个巴掌,这个嘴巴打的怎样?用一个词来填入“一个嘴巴打的”。
生1:响。
生2:厉害。
生3:哆哆嗦嗦。
生4:漂亮。
生5:小心翼翼。
师:可是在文中这个嘴巴打的,却是“亲切”。
你可曾被人亲切过?一个嘴巴可以打的人亲切?……这个句子出自文章的第九段第二行。
……为什么可以说这个嘴巴打的亲切?生1:一方面,范进是屠户的女婿;另一方面,他是为了帮范进。
一个嘴巴打醒了疯子,范进正常了,所以亲切。
生2:也两方面。
第一,开始说这是天上的文曲星,打文曲星能不亲切吗?第二,平时打骂范进也很平常,现在是为了他好而打他,这打的当然亲切了。
生3:胡屠是杀猪的,手上有很多猪油。
前文中就讲到了这点。
现在拿满是猪油的手打嘴巴,油抹在脸上,能不亲切吗?生4:第一方面,范进是屠户的女婿。
中举了,不想再去打他了,想好好对待他。
第二方面,胡屠在范进中举后说自己不再去杀猪了。
这说明范进成了胡屠的依靠了,胡屠怕失去范进也怕得罪范进,所以就打的“亲切”了。
师:说的太好了,原本以为这个问题对同学还有难度,但现在看来我多虑了……总结一下,“为何亲切”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一,亲切的含义——亲近、亲密;二,交谈的内容——屠户与范进的关系和行为的目的。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一、课堂导入师:同学们,在古代科举制度下,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能够金榜题名。
今天,我们要走进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来看看范进中举的故事。
(PPT 展示作者简介和作品背景)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围绕范进中举,写了哪些情节?2、范进中举前后,他本人以及周围人的态度有何变化?(学生阅读,教师巡视指导)生 1:课文写了范进中举前的贫困生活,参加乡试向丈人胡屠户借盘缠被骂,中举后喜极而疯,以及众人对他态度的转变。
生2: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对他百般辱骂,中举后却对他阿谀奉承。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接下来,我们具体来分析这些情节和人物的变化。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一)范进中举前的遭遇师:我们先来看看范进中举前的生活状况。
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说说他的生活有多艰难。
生 3:“家里住的是草房,用的是个破瓦盆,到了十二月初,还穿着单衣服。
”这说明范进家里很穷。
生 4:“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
正待烧锅做饭,只见他丈人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
”胡屠户拿来的这点东西对范进家来说都算是难得的。
师:很好。
那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是怎么对待他的呢?生 5:“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
’”生 6:“胡屠户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
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
’”师: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胡屠户对范进是极尽贬低和辱骂。
(二)范进中举后的疯癫师: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后,竟然疯了。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描写他疯癫的段落,说说他为什么会疯?生 7:“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
和以往一样,学小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见识水平。
本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人物的身上去了解古代社会读书人的生活状况,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
拟用三课时,下面分别把每课时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师生活动的情况记录如下,供大家批评,也供自己在研习中提升教学水平。
第一课时常识、感受、情节
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范进中举》。
作者是吴敬梓,他是安徽人。
在他的一生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生活和思想上。
生活上,他从富裕转入到贫困,这就和鲁迅先生一样了,家道中道,自然更能体会到世态炎凉。
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变化,前期他和所有读书人一样,热衷于功名利禄,想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生大半的时间也消磨在科举考试中了,由于他接触到的都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所以对这些人热衷功名的利欲熏心的丑恶嘴脸是刻骨铭心,有深刻的体察。
晚年由于自己家道中落的原因,也由于屡次不能中举的原因,使他丧失了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的信心。
个人的失败,使人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使他转变为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也开始憎恶士人们醉心于科考,热衷功名的习俗。
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写成一部小说,就是《儒林外史》,成为了我国清代着名的四大讽刺小说之一。
他用的讽刺的手法,对儒士们的丑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贯穿于此书核心的就是反对科举,反对封建礼教,讽刺了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这这些内容来看,这本书具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
读这本书或者这。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一、导入:上新课之前我想给同学们讲个小故事,不知道同学们愿不愿意听?据说在清朝时期,有个叫严监生的人,有一年,他病得很厉害,一连三天都不能说话。
医生都不下药了;他的家人,都从各个地方赶了回来,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
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一进一出,响得一声接一声的,可总不见断气。
这时,只见他努力地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著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件重要的事不曾交代?”他把头摇了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著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著摇头。
那两个手指头却是指著不动。
这时他的妻子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根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根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根;众人看严监生时,只见他闭上眼睛,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师:这个故事刻画了严监生怎样的形象?运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严监生的形象?生:动作、细节的描写,夸张的手法。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另一位出自吴敬梓笔下的人物,他的名字叫——范进。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范进中举》,看看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又是如何刻画出来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内容?生: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范进中举后欢喜疯了的事。
师:你说出了文章的主要事件。
生:本文写了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事和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张乡绅对待他的态度发生的变化。
师:你概括得非常全面。
看来同学们预习的都比较到位。
谁能用四个字来概括课文?生:范进中举。
师:其实,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最好的概括。
(教师板书“中举”,把题目补充完整。
)师:这篇文章是一部长篇小说节选。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的。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作者:李新美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1年第03期师:《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今天,我们就通过其中的一个章节《范进中举》来领略一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师:我们都知道,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在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几个人物形象最具有讽刺的意味?生:范进和胡屠户。
师:范进是本文所要看重点表现的一个形象,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文章的哪个片段,让我们在笑声中体会到作者辛辣的讽刺?生:喜极发疯师:速读,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发疯的过程:(生介绍,师板书:昏厥→疯跑→跌倒→疯走)师:疯得跌荡起伏、疯得劲头十足、疯得丑态百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普遍吗?这是用了什么手法?生:夸张!师:在这些夸张的描写中,你印象中最深的是什么?生1:我印象最深的是范进的动作“踹”,可见疯的劲头有多大。
生2:我印象最深的是范进的外形,“披头散发”,鞋不知道掉在哪里,而且浑身是污泥。
一个中举的举人竟是如此一副丑态,真是又可笑又可悲。
可见作者对范进是讽刺、批判的态度。
师:仅仅是讽刺、批判范进吗?生3:我觉得不仅仅是讽刺、批判范进,我觉得更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科举制度。
师:你思考的很深刻。
的确,无论是孔乙己还是范进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而作者正是借这一些典型的人物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的科举制度!还有吗?生4:我印象最深的是范进的语言:“噢,好了,中了”并且反复出现,说明人疯心不疯,可以看出范进是一个极度热衷于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
师问:噢,你发现的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探究。
人在疯狂的状态下仍然知道中举带给自己的是“好”!你们觉得文中有写到这些“好”吗?生5:有,在文章第6段。
“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的,有拿酒的,还有的背了斗米来的,也有的提了两只鸡来的”。
而中举前范进的家里没米没面,老母亲都饿的两眼发昏,却没有人过问。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课堂实录【课堂实录】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聊一聊范进中举。
1、聊聊人物形象师:在这篇文章中,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人物是谁?生1:胡屠户。
生2:范进。
师板书,写下范进、胡屠户。
师:能用一两个词说说吗?帮老师完成板书,在黑板上写下来,然后面朝大伙儿说一说吧。
生1:(在黑板上写下“怂”,然后转身)我觉得范进很怂。
因为在他进学的时候,他老丈人来贺喜,教训了他一顿,还说你中相公,是因我积的德,范进都不敢顶嘴。
师:的确,还记得书上用哪个词来形容范进的吗?生齐声回答:唯唯连声。
师:这是什么样的情形?生七嘴八舌学范进的样子:是是是,对对对……师:你们学的很像。
生1:还有胡屠户骂范进的妈妈是“老不死的老娘”,范进一声都没吭,太怂了。
师:你说的很好,证据十足。
谁再来说说?生2:(在黑板上写下“粗俗”)胡屠户很粗俗,在范进进学,他来贺喜的时候以及范进想参加乡试跟他借盘缠的时候,他骂了一连串难听的话,而且一句都不带重复的,可见他骂人一定是骂惯了。
师:嗯,经典的语言让我们记住了这个粗俗的人。
他还有几个经典的动作呢,记得吗?生2:腆着肚子,横披着衣服。
师:说得真好!还有吗?生2:还有范进给他钱,他紧紧地“攥”在手里,说明他很贪财。
师:他想要这笔钱吗?真想把这笔钱还给范进吗?生:不想还。
把钱攥紧紧地然后假意把拳头舒过来。
师:看来他是嘴上说不要,心里却很想要,仅仅是贪财吗?生:口是心非,虚伪。
师:补上这些词吧。
生2在黑板上写下口是心非,虚伪。
生3:(在黑板上写下“一根筋”)范进一心想科举考试,连家里老母亲死活都不管了,到发榜那日,老母亲要他抱一只母鸡去卖换米,说已经饿了两三天了,饿得眼睛都看不见了。
师:可见他确实是一根筋,他是对什么一根筋?生3:科举考试。
师:加上这个定语才准确。
生3在“一根筋”前面补上“对科举考试”。
师:正是因为对科举考试一根筋,所以,一旦考中,“噫!好了,中了”,于是就怎样啦?生:疯了。
语文标准教材语文:《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教学实录)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语文:《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点评(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能力,分析范进、胡屠户等的人物形象;2、在第一点的基础上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重点:品味学习以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对《范进中举》这篇小说的基本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的人物性格也有一定的体会。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等同学的表演。
二、课本剧表演(生表演课本剧)[点评:让学生组织并参与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因为只有认真研读了课本,才能体会其中人物性格特点,才能表演得更真切.而真切的表演又能带给其他同学享受语文的快乐。
]三、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范进中举发疯”作为铺垫师:读了课文,又看了表演,同学们,请问: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生:“范进中举发疯”这一中心情节。
师: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生分析一系列的动作)师:(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范进发疯,疯得有特点:发疯的动作: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发疯的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总之,因为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传神,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学语文《范进中举》课堂实录范例(老师从容的走上了讲台)师:上课、(学生起立师生互相问好)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来和老师学说三句话:“学习着并快乐着,考虑着并进步着,讨论着并升华着”生(齐):“学习着并快乐着,考虑着并进步着,讨论着并升华着”(点评:邢老师注重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课一开始“学习着快乐着,讨论着升华着”等几句话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师:本节课希望同学们快乐、进步、升华,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
大屏幕播放《范进中举》故事梗概视频(点评:让学生观看视频短片,以影象赏析,形象可感,使学生特别快进入到情境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知更形象更具体,才能体会其中人物性格特点、)师:同学们明白是什么内容不?生:齐答《范进中举》!师:胡屠户刚笑咪咪地走出。
这时就应了李宁广告语“一切皆有估计”评书中“无巧不成书”一说,这时来了四报说,前三报弄错了,中举的不是现在这个范进,而是邻庄范进。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马上表现出参与状态) (点评:进入学习状态之后,直截了当探究“四报报错了,中举的是邻村的范进不是这个范进,各路人会如何表现?”如此安排能够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邢老师紧抓“不中”这个预设情境,让学生探究人物,教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这个地方邢老师使用了一个反向思维的方式,选取“不中"这个切入点,由果到因的去体会文意。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课本为依据,认真解读文本信息,才能说出自己对各色人物的理解,随着教者的点拨学生认识到一切情况的发生都取决于“中”与“不中",牵一而动全文。
以范进“不中”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小说中的人物,理解他们性格的本质特点)师要求:学生分成范进组,胡屠户组,张乡绅组,乡邻组。
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组的人物,要把人物的言行写下来,并要说明如此写的理由,去分析该组人物性格,还要假设自己是该组讨论人物应如何办?(学生分组讨论十分钟,其间各组选代表将本组讨论要点写在黑板上。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山东省泰安英雄山中学张峰课刖: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这是哪个班学生的名字?生:九年级二班师:找到自己的名字了吗?生:找到了。
师:找哪个名字你找得最快?生:自己的名字。
师:是啊,我们都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多好!咱们班有个同学叫贾子驹。
这个名字好。
你虽然现在是一只小马驹,但老师相信你10年20年后必定是一匹千里马!还有一名女生叫毕小丁,噢,是你!你虽然现在是一块小布丁,但老师相信10年20年后你必定是我们的巾帼英雄。
噢,还有一名学生叫耿姝妤。
你的名字让我想起了古代后宫里的一个官职一一婕妤,管理后宫宫女的小官官职不大,但会很漂亮,因为有个姝”吗!这也应了一句话后宫佳丽三千人”呢。
老师说到这,有点继续说的欲望,但真得不能再说了,需上课了。
好!上课!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问你们一个问题,害怕考试吗?生:不害怕。
师:真好!你来说说。
生:也不害怕。
师:真不错!老师现在也在考试,你看到老师害怕了吗?生:没有。
师:谢谢你对老师的鼓励。
师:愿不愿意看一看清朝时候的一道考试题?生:愿意。
师:好。
满足你们的愿望!请听题:项羽拿破轮论》(当时译名把拿破仑译成拿破轮)。
――1901年清朝科举考试试题师:想知道当时的一位考生是如何作答的吗?生:想。
师:好,再次满足你们的愿望。
一位考生一开笔就这样写道:(模仿着酸腐夫子的语调读)夫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轮而不能拿哉?使破轮自修其政,又焉能为项羽所拿者?拿全轮而不胜,而况于拿破轮也哉?(学生笑)看到这个开头,我想到了一个成语:风马牛不相及。
我们由这一段话触摸到了这位考生的迂腐无知的灵魂。
今天,我们就走进小说范进中举》,透过范进的语言和动作,来触摸范进别样的灵魂。
师:昨天下午,同学们读了读文章。
这篇文章比较长,有的同学读了一遍,有的读了不到一遍,我们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
这篇文章写到了谁?生:写到了范进、范进的母亲、范进的妻子,还有胡屠户、张乡绅、邻居等。
师:老师发现你说母亲、妻子的时候着重提到了他们的关系。
而胡屠户、张乡绅、报录人与范进是什么关系呢?生:胡屠户是范进的岳父,张乡绅是范进的老乡。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范进中举后欢喜疯了的事。
师:你强调了范进的发疯。
生:本文写了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事和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张乡绅对待他的态度发生的变化。
师:你概括得非常全面。
谁能用四个字来概括课文?生:范进中举。
师:其实,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最好的概括。
师:预习的时候,老师发现你们在读第五自然段也就是范进发疯那一段的时候两眼发亮,能看出你们的欢喜与幸福。
既然喜欢,带着自己的理解再去读读这一段,找找范进是从哪个典型的动作开始发疯的,他的哪些重复性的语言和动作足以让我们认为他已经发疯了,认为读得差不多了,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
老师喜欢听思考的声音。
生读师:老师真不忍心打断你们的你们的交流,你们讨论问题的样子真美丽。
谁来告诉我们?师:范进是从哪个典型的动作开始发疯的?生:从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师:谈谈你们小组的理解生谈师:有不同意他们小组意见的吗?请举手(此时老师举起了自己的手)生没有师:看看老师,老师举起了手,老师保留意见。
在课堂上,老师和你们一起读书学习啊,我也是你们的同学呀。
既然有不同意见,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去读读这一段,看看老师会有什么不同的发现?生再去读。
这一次有什么新发现?生:还是没有。
师:不要紧,我们慢慢来。
看样这个问题有难度。
问题来自文本,要想解决问题还必须回到文本中去。
如果我们只去读本段的第一句话,不去看说着”后面的文字你能感觉到范进疯了吗?再去读读。
生再读。
这一次有新发现吗?生:我没有读出范进发疯来。
师:谈谈你的思考。
生:遇到一件很高兴的事,拍一下掌,笑一声,说噫!好了!我中了!”很正常。
师:是啊,有次老师买了一注彩票中了五元钱,老师也拍了一下,笑了一声,说好了!我中了!’ 只不过没有说噫!”你说老师发疯了吗?生:没有。
师:对,借助生活体验读书是读书一大好方法。
既然没有发疯,噫!好了!我中了!”这一句应该怎么读?生:平常说话的语调,略带高兴。
师:读出这种略带高兴的语调来。
生读师:你再读读。
生2读师:那他是从哪个典型动作开始发疯的?生: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了开始。
师:很好。
哪些重复的语言和动作让我们感觉到他疯了?生:重复的语言是:噫!----好了!----我中了!重复的动作是:拍手,笑师:好,我们先来看他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师:你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噫!----好了!----我中了!师:噫”一词是什么意思?生:可能是唉”的意思。
师:我们说唉”的时候一般会表达什么感情?生:伤感,悲叹生:悲伤师:你认为你刚才读出了这种悲伤、伤感的味道了吗?生:没有师:应该怎么读?生读:唉”师:你再读读生读:唉”师:有点味道了。
带着读唉”的感觉和方法读读噎”。
生读:噎”师:不错,味道出来了。
师:范进看见及第的报贴了,他可能想到了什么而伤感?.专业专注.生:想到了岳父对自己的辱骂。
师:胡屠户是怎么骂他的?从课文里找找生:文章一开头范进进学回家那一段,他的岳父骂他现世宝”。
师:你读读这一部分生读: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
师:现世宝是什么意思?生:丢脸的家伙。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看的课下注释。
师:借助课下注释读书是一好方法。
还怎么骂他?生:骂他烂忠厚没用的人。
师:模仿胡屠户的口吻读一读这一句生读: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
师:你把你的理解读了进去,真好。
师:请试着加上一个动作再去读读?生:(生作用手指着动作)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师:你再读读生读师:老师刚才看见你刚才可是用手指着我骂的。
生大笑师:一个动作又增添了不少味道。
师:范进想去乡试没钱,找岳父大人借钱时,又是怎么挨骂的?从课文里找找生: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
(该生将户”读成了血音)师:你再读读生: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
(该生又将户”读成了“U音)师:老师注意到我们两位同学在读户”时都读成了付”音,是方言的原因吗?生:对。
师:用普通话应如何读生:f U师:你说的普通话真标准,所以我们应该说标准的.....生:胡屠户(f①师:胡屠户一词你又让我聆听了标准的普通话。
说普通话好不好生:好,师:那我们就要说标准的……生:普通话师:对,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更需要这样做。
师:我们再回到你刚才读的这句话。
刚才你注意到了一个动作——啐。
何为啐”?生:唾师:何为唾”?生:吐的意思师:吐在什么地方?生:脸上。
师:那可不是,是脸。
师: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脸”一词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鲁迅说:“脸面在中国社会可以成为一定的家世、财富、身份、地位、角色、权力、威望、荣耀、社会关系以及内、外群体界线的象征符号。
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 面子’,也就是所谓' 脸’C 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去了面子,也叫作丢脸’。
” 由鲁迅的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感受到脸的重要意义师:联系一下范进你又感受到了什么?生:感受到范进所受的奇耻大辱。
师:说得非常好。
向人家脸上吐东西,一个堂堂七尺男儿,怎能受得了如此奇耻大辱?师:狗血喷头是什么意思?看看字面意思。
生:将狗血喷在人头上。
师:狗血喷头”一词原是迷信说法,把狗血喷在妖人头上,使其妖法失灵。
现形容骂得很厉害。
如:〈金瓶梅词话》(兰陵笑笑生明)第64回:一清早辰,吃他骂的狗血喷了头。
” 师:还怎么骂的他?生: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生: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生: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师:连续这几句话把范进骂得生:摸门不着。
师:由此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范进?生:令人心酸的被污辱的范进师:这种污辱怎一声噫”字了得!师:范进还有可能想到了什么噫”了一声?生:还可能想到了饿得两眼昏花的母亲。
师:原句是怎么说的?生: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
”师:足以可见真是家贫如洗啊!〈孟子离娄上》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如何理解这句话?生:不孝有三种,没有后代最不孝。
师:你?生:不孝有三种,没有传种接代的最不孝师:一个意思。
这本不是孟子的意思,是后汉的赵岐对孟子这句话的曲解。
孟子本身的意思是指:没有对长辈尽到后代的责任,是最大的不孝。
师:由此我们触摸到了一个怎样的范进?生:不负责任的范进。
师:你们说范进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名言吗?生:知道。
师:范进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生:知道师:即使不知道孟子的意思可他应该知道赵岐的理解。
知道还不去做,我们感觉到这样的人对自己的父母怎样?生:不孝顺。
师:仅仅是不孝吗师:从性格上思索,他的性格还正常吗生:不正常,是扭曲的。
师:由此我们又触摸到了一个怎样的范进?生:性格扭曲的范进。
师:五代时期王定保编著的〈唐摭(zh i)言》一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们考生在外十年,依然高中无望,传言他已病死他乡,妻子千里奔丧,没想到,两人路上相遇,却是一个粗衰的妇人一个形如枯骨,两人竟然不敢相认,只有求证于人,才知正是自己的爱人。
那时候,闻见的只是他们抱头痛哭泪如雨下。
师:这个故事同样给我们以心酸的感觉。
一来二去,这些人便与正常人情格格不入。
这样做开始是出于无奈,后来这些人互相间构建起一种价值原则,只有铁石心肠的男子才会被看成胸有大志而被充分赞扬。
正是他的铁石心肠,他才置年迈的母亲于不顾,置贫穷的妻子于不顾,置自己的尊严于不顾。
达到这个程度,那他就截然走向了自私。
(板书:自私)师:至此,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被污辱、不负责、性格扭曲的范进,我们更看到了他的自私的一面。
带着这种感觉再去读读噫!”这句话。
师:短暂的悲伤后他又想到了什么说好了”?生:想到了马上到来的荣华富贵。
师:荣华富贵了,心情会怎样?生:高兴师:读出这种高兴的味道来生:好了!生再读:好了!师:他还会想到什么好了生:想到了不用再忍受科举考试的煎熬。
师:考了三十四终于考上了,心情会怎样?生:高兴师:还会怎样?生:轻松师:好请读出这种轻松的味道来。
生读师:他可能还想到了什么?生:今后母亲和妻子再也不用挨饿了。
师:一句好了,让范进高兴不少,放松不少,但说完我中了”一句后范进就一交跌倒不省人事了哪个词对他刺激最大?生:中”一词。
师:为什么中”这个就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带着这个问题再去读读本段想一想。
生:范进年年想中,月月想中,天天想中,时时想中,一旦中了,心里承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