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282.65 KB
- 文档页数:11
绪论第一节先秦时代的社会概况所谓先秦时代是指远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社会形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早期。
我国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据近年来的考古成果显示,距今约17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我们土地上。
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已知用火,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知人工取火。
出土器物除石器、骨器外,还有石珠和兽牙等装饰品,表明原始人类美的意识的萌生。
约一万年以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人类处于蒙昧野蛮阶段,新石器文化与人类文化起源有直接关系)。
山东大汶口文化(前6500-前4300)的陶器上已有类似文字的符号,这算是文字的雏形阶段,还不能表达连贯的意义,不能组句。
所以至今难以识别。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
关于中国古史,古人一般认为始于“三皇五帝”以后是夏、商、周三代。
现在看来,三皇五帝都是无法证明的传说。
原始社会的生产状态是集体劳动,共同享受,没有剥削。
人们的主要矛盾是与大自然的斗争,原始社会末期才有部落矛盾。
今天看到的神话和传说都反映了这样的内容。
(《女娲补天》,《鲧禹治水》、《黄帝与蚩尤之战》)。
大约公元前21世纪,传说夏禹创建了夏朝。
关于夏代的情况,我们知道的很少,夏王朝的存在,至今未有确切的文献可供证明,我们只能说它相当于新石器文化的晚期。
古书上记载的鲧、禹治水也是传说。
据说禹治水有功继承舜的部落首领地位,禹死后传位伯益,(伯益作井),禹的儿子启杀了伯益,夺去帝位,即“夏传启,家天下”,表明我国私有制开始。
夏的最后一代皇帝夏桀十分暴虐,《尚书·汤誓》中有夏代歌谣:“时喝丧?予及汝皆亡。
”表明人们对暴桀统治的不满。
公元前十六世纪,商部落乘机推翻了夏,建立了商王朝,商文化中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文字的使用。
甲骨文的发现证明汉字在商代已经基本定型,每个单一符号含有形、音、义三要素的特点也已形成。
文字为书面文字提供了基本条件,也在某些方面决定了文学的特点,譬如中国文学重骈偶的现象,就与汉字一字一形,一音一义的特点有关。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先秦时期的背景和重要历史事件;(2)掌握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3)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代表人物。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先秦时期的社会状况;(2)通过讨论,探究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先秦时期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2)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代表人物。
2. 教学难点:(1)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2)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特点;(2)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3)史料分析法:分析先秦时期的史料,深入了解社会状况。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先秦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成果;(2)史料图片:分析先秦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先秦时期的背景;(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特点。
2. 讲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1)讲解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2)分析先秦时期的社会变革。
3. 讲解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1)讲解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2)分析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
4. 引导学生讨论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2)总结讨论结果,强调先秦时期的文化贡献。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2)强调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特点。
五、课后作业1. 阅读史料,深入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状况;2. 思考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3.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与资源1. 教学内容:(1)先秦时期的经济生活;(2)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与医学;(3)先秦时期的思想与宗教。
2. 教学资源:(1)史料:记载先秦时期经济生活的文献;(2)图片:展示先秦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图片;(3)多媒体课件:介绍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与医学成就;(4)参考书籍:提供关于先秦时期思想与宗教的详细资料。
三公九卿制
师:中央王朝“日理万机”,只靠皇帝一人,自然难以处理全部繁复的政务,必须选拔一些人才来辅助他。
哪么他都设立了哪些官员来辅助自己呢?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板书: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制是秦始皇根据以前秦的官制,经过调整、改进和扩充而建立起来的一套比较完备且颇有工作效率的官僚机构。
(结构图)重点讲三公的职能。
地方的政治制度
郡县制(海内为郡县)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PPT上的材料回答:这三段文字,分别出自王绾、李斯、秦始皇。
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各自的主张是什么?最后争论的结果又是什么呢?生: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秦始皇最后选择了郡县制作为地方行政制度。
1.基本内容(结构示意图)【用PPT展示】 2.特点:①郡县等地方官吏均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②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
三、汉承秦制
西汉王朝建立以后,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因此历史上称之为“汉承秦制”。
西汉在政治制度上也有发展,具体的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地方行政制度上由郡县制转向实行郡国并行制。
2、西汉汉武帝时期设置设置监察机构,加强朝廷对地方上的控制,改革选官制度。
第二节科学技术
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1.请学生阅读课文和有关图片,找出造纸术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陶器、龟甲、青铜器、竹木简或帛。
2.请学生阅读课文和有关图片,了解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蔡侯纸”。
3.请学生结合书上造纸术外传示意图,制作我国造纸术外。
小学历史教案: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一、先秦时期的背景与特点先秦时期是指公元前21世纪至战国末年的历史时期,也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和萌芽期。
这个时期对后世的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该时期的背景和特点。
1.1 社会背景在先秦时期,中国社会处于部落联盟阶段,形成了以王族为核心的封建制度,并逐渐形成世袭制度。
社会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有些地区已开始冶铸工艺的发展。
进入商周时代后,权力逐渐从神权向王权转移,形成了以领主分封制度为特征的社会。
1.2 文化特点先秦时期文化思想繁荣兴盛,涌现出众多重要人物和思想家。
诗经问世打开了我国最古老的诗歌宝库;《礼记》编撰整理传承周朝礼仪制度;《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道德经》等道家经典简洁而深刻;《法家集要》体现了法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再加上墨家、名家等诸多流派。
这些文化成果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3 政治特点先秦时期政治以诸侯分封制度为主,王权逐渐削弱,而封建王族不断崛起。
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互相争霸,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些国家大多由贵族组成,政治斗争激烈且频繁。
同时,先秦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型政治组织形式,如公羊学派提出的郡县制度、齐桓公实行的分封制度等。
二、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2.1 文化对政治的影响先秦时期的文化是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反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
例如,《礼记》中规范了君臣之间、父子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中应该遵循的礼仪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秩序稳定。
《法家集要》的提出,对于社会治理和政治权力配置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家积极参与了当时的政治活动,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向各国统治者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
孔子是一个重要的例子,他致力于教育改革并提出“仁爱”作为最高道德标准,试图通过改变君主统治者的行为来改善社会。
2.2 政治对文化的影响政治因素也对先秦时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第一章:先秦时期的背景与分期1.1 先秦时期的定义: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1.2 先秦时期的分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五个时期。
1.3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夏商周更替,诸侯争霸,思想活跃,文化繁荣。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经济生活2.1 农业: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2 手工业:青铜器制造、陶瓷、纺织、建筑等行业的进步。
2.3 商业贸易:市井制度的形成,货币的使用,商业路线的拓展。
第三章:先秦时期的的政治制度3.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世袭制度,分封制度。
3.2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五霸、七雄的崛起,战国时期的变法。
3.3 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儒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政治主张。
第四章: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4.1 先秦时期的文学:诗经、楚辞、春秋战国散文等。
4.2 先秦时期的哲学: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理论。
4.3 先秦时期的艺术:青铜器、陶瓷、建筑、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第五章:先秦时期的社会风俗5.1 婚姻制度:一夫多妻制,婚姻礼仪的发展。
5.2 丧葬制度:厚葬薄养,棺椁制度,墓室建筑。
5.3 宗法制度:家族观念,宗族组织,世系传承。
第六章:先秦时期的思想体系6.1 儒家思想:孔子、孟子、荀子的伦理道德观和社会政治理念。
6.2 道家思想:老子和庄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6.3 法家思想:韩非子的法治国家、术数政治。
6.4 墨家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节用尚贤。
6.5 名家、杂家、阴阳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特点。
第七章:先秦时期的宗教信仰7.1 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自然神、祖先神灵的祭祀仪式。
7.2 道教的起源:道教教义、神仙观念、道教仪式。
7.3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7.4 先秦时期的宗教政策:国家对宗教的管理与支持。
第八章:先秦时期的历史人物8.1 夏商周时期的著名君主:夏桀、商纣、周武王等。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 使学生掌握先秦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如哲学、文学、艺术等。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制等。
2. 先秦时期的经济基础: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等。
3.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4. 先秦时期的文学艺术:诗歌、散文、楚辞、书法、绘画等。
5. 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科学技术、教育、宗教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文化成就。
2. 教学难点: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成就。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先秦时期的典型文化现象和人物。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价值。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先秦时期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先秦时期的好奇心。
2. 讲解政治制度:阐述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制等政治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3. 讲解经济基础:分析先秦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等特点和发展。
4. 讲解哲学思想: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哲学流派的起源、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5. 讲解文学艺术:阐述先秦时期的诗歌、散文、楚辞、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和成就。
6. 讲解文化成就:介绍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教育、宗教等方面的发展和贡献。
7. 案例分析:选取先秦时期的典型文化现象和人物,进行分析讨论。
8.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价值,分享讨论成果。
10.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先秦时期的文化内涵。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先秦时期与其他历史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特点,分析其差异和联系。
2. 探讨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
先秦文学教案(板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先秦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和代表作品。
3. 培养学生对先秦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2. 先秦文学的主要形式:诗经、楚辞、诸子百家、史记等。
3. 先秦文学的代表作品:诗经中的《关雎》、《蒹葭》;楚辞中的《离骚》、《天问》;诸子百家中的《孟子》、《庄子》;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孔子世家》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主要形式和代表作品。
2. 教学难点:对先秦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主要形式和代表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对先秦文学的理解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先秦文学的主要形式和代表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
3. 分析:分析具体文学作品,如《关雎》、《离骚》等,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先秦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6. 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测试,检验学生对先秦文学知识的掌握。
4. 欣赏与批判能力:通过学生对文学作品分析和讨论,评估其欣赏和批判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先秦文学相关教材和注释版本。
2. 多媒体课件:制作包含历史背景、文学作品和图片的课件。
3. 参考文献:提供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评论,供学生深入研究。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介绍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
江南影视艺术学院高职中国历史学科教案教师: 顿新波班级: 14级高职影视动画、影视表演/主持、空乘1------5班课时:2课时时间:第5周课题第一章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第三、四节)教学目标第三节:1.我国早期历法和天文、数学成就;2.医药学的发展;3.金属冶炼技术和工艺。
第四节:1.周易;2.老子;3.孔子;4.百家争鸣;5.军事家孙武和孙膑。
教学重点 1.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2. 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学难点 1.专门的科学知识;2. 诸子思想理论尤其是哲学观点。
课时安排2节教学内容与过程备注第三节科学技术一、我国早期历法和天文、数学成就1.历法:夏历和阴历历法:所谓历法,简单说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采用过各种不同的历法,其中多数的历法是想把朔望月或者回归年分为编号的日数。
按其侧重点不同,历法大体可以分二类:一类叫阳历,如公历、儒略历等;一类叫阴历,如伊斯兰教历、希腊历等;另一类叫阴阳历,如我国现在还有采用的农历、藏历等。
我国诞生于夏代的纪年法“夏历”是世界上三大历法中历史最悠久,天体定标点最多的历法。
据说我们的袓先夏代(公元前十七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来计年,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
2.天文:天象观测和天文著作彗星(英文名:Comet),俗称扫把星,是由冰构成的太阳系小天体。
当它与太阳足够接近时,便会展示出彗发(稀薄、糢糊的临时性大气层),有时也会有彗尾。
这些现象是由太阳辐射和太阳风共同对彗核作用造成的。
在《天文略论》这本书中写道:“彗星为怪异之星,有首有尾。
俗象其形而名之曰扫把星。
”人们往把战争、瘟疫等灾难归罪于彗星的出现,但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1994年7月16日,彗星木星相撞,形成了彗星撞木星的天文奇观。
截至2011年1月已经有4185颗已知的彗星,其中大约有1500颗是克鲁兹族彗星和大约484颗短周期彗星,而且这个数量还在稳定的增加中。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1.1 先秦时期的概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从原始社会、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
强调先秦时期的重要性和对中国历史的奠定作用。
1.2 春秋战国的地理环境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强调地理环境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2.1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介绍春秋时期的五霸和战国时期的七雄。
分析他们的政治实力和影响。
2.2 诸侯国的兼并战争探讨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和统一趋势。
强调战争对政治格局的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3.1 农业的发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
强调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
3.2 商业的兴起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活动的兴盛和市场的发展。
强调商业对经济繁荣的推动作用。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4.1 诸子百家的兴起介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和理论。
强调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4.2 文学艺术的发展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创作。
强调文学艺术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五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5.1 社会结构的变动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动和阶层分化。
强调社会变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5.2 礼崩乐坏的时代的特点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现象和特点。
强调这一时代对后世社会制度的影响。
第六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6.1 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详细介绍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分析儒家思想对后世社会道德和伦理的影响。
6.2 道家思想的特点与影响探讨老子和庄子等道家代表人物的思想理念。
分析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及哲学的深远影响。
第七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7.1 天文学与数学的进展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和数学的重要成就。
强调这些进展对后世科学发展的基础作用。
7.2 医学与农学的进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和农学的发展和贡献。
分析这些进步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先秦文学概述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的起源;2、先秦文学的形态;3、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4、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教学重点和难点:1、早期诗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2、了解先秦文学形态文、史、哲不分教学方法:讲授,使学生从总体上对先秦文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形成轮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课时这一节课主要介绍先秦了解文学的起源、形态以及先秦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一、先秦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形成的最初阶段是在先秦时期,这是从远古经夏、商、周三代直至秦统一(前221年)之前的漫长的历史时期。
据1996-2000年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结果断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是夏代文化的遗址。
据说夏禹传位于启,“公天下”成为“家天下”。
国家组织逐渐形成。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第20位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附近),史称殷商,商代农业、畜牧业、商业都得到发展,也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城市。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商代祭祀文化盛行,主祀者为巫。
尊神祭祀的祝颂实即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神灵的敬畏以及祈求和愿望,也形成了融合歌舞乐绘画、表演、原始宗教等一体的文化形式。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定都镐京(今西安附近),史称西周。
周统治者鉴于殷商的教训,实行分封制,并确立以“礼”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和典章制度,以此作为统治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西周至夷王、厉王时期,统治日趋腐败,国力日衰,传至幽王,愈加暴戾,内忧外患,幽王终于在公元前771年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前476~前221)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王室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