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反权威之名行用权威之实_从西方修辞的角度看王朔批判话语_涂家金
- 格式:pdf
- 大小:147.93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现代十大文艺理论批评家1、章太炎(1869-1936)2、梁启超(1873-1929)3、王国维(1877-1927)4、鲁迅(1881-1936)5、胡适(1892-1962)6、朱光潜(1897-1986)7、徐复观(1903-1982)8、钱锺书(1910-1998)9、李泽厚(1930- )10、刘再复(1941- )1、理由一,章太炎是中国清末近代传统诗学和文学理论的最后一位代表,现代文坛复古主义思潮的领袖、政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和学术大师;理由二,作为民族主义保守派文人,他抵制五四新文化运动,亮出“文学复古”旗号,但其实质是革新,包含了社会危机时刻改革文化的良苦用心,其文论立足于经史子集,但却有经世治国的宏图大志,将传统小学发展成语言文字之大学,对历史悠久的汉语文化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反思,用以振兴民族文化,其理性求真的严谨态度让人敬佩;理由三,在诗学上,他推崇建安风骨的壮怀激烈和阳刚之气,鄙夷近代诗文,认为诗贵在形容和情性,在文学理论上,他主张借鉴西学充实和改造国学,从整体文学角度强调雅俗兼容、平等相待,他力主普及真理,重视文学介入当代生活的现实关怀,他是古典文论向现代转型时期不可或缺的一环。
2、理由一,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家和美学家中的先驱者和佼佼者、文学革命思潮的发动机、现代文艺理论革新转型的主要代表;理由二,他率先引进西方理性哲学来改造传统国学,毕生从事文化普及与思想启蒙,追求“新民、新政、新国”的救赎理想,作为社会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促使中国现代化思潮形成文化主流势不可挡,直接影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理由三,他振聋发聩的“三界革命”口号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发展态势规划了方向,其“诗界革命”论全盘否定了失真旧美的清代诗坛,为白话新诗铺平了道路;“文界革命”论抨击了空虚雕琢的桐城古文,并自创“新文体”;“小说界革命”论第一次使小说压倒诗文成为“文学之最上乘”,号召小说家干预时政,鼓吹小说启蒙救国,为现实主义流派占据中国现代小说统治地位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不断调整真善美三者的关系以与时俱进,但其破坏性影响要大于建设性。
不平则鸣—王朔的反“崇高”王朔是八九十年代最具争议的作家,关于他的作品各方文人学者或褒或贬,有人称其为“痞子作家”、“商业作家”,认为他的作品没有什么价值完全是为了商业利益,也有人认为他的作品反映的是一种反抗虚伪现象的精神。
其实,不论王朔文学创作的动机是什么,在这个虚伪的时代,他那种从骨子里透露出的反叛精神都是值得称道的。
王朔作品中反对“伪崇高”“伪精英”的精神可以理解为他的不平则鸣。
一、王朔为什么会反崇高成长经历。
王朔的反“崇高”与其童年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王朔曾在访谈节目中谈到他小时候的老师都喜欢冒充全知全能。
有一次在课堂上他因举手指出老师写了错别字而被认为是扰乱课堂纪律,老师还因此把他家长叫到了学校希望他家长可以打压他,并且老师还让他写三千字的检查。
王朔回忆他的老师还经常离间学生的关系,不许成绩好的同学和他一起玩。
除此在王朔眼里他的父母也是非常专制的,他们在孩子面前总喜欢假装上帝假装神圣并用此来教育孩子。
王朔的父母和老师总喜欢扮演伟大崇高的角色,实际上他们并不总是对的,对此王朔非常的反感,这也为他日后的反崇高埋下了种子。
成名后的经历。
王朔在成名后被一些精英学者称为“痞子作家”,作品被认为是颓废文学,大众文学。
同时,几个用他作品改变的电影也被禁。
王朔显然对于那些精英们的批判非常不满,他自认为他的作品就是在反映现实。
他曾说过当时没有几个学者是在认真的批评他的作品,很多所谓的精英就是打着崇高的幌子跟着掺和,那些人在他看来并不崇高,都是在冒充崇高。
他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说:“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众生平等这是一切价值观的前提”,“我没说我是精英人家是傻子,其实大家都是傻子,谁也不比谁明白什么”,“他们说的那种精英我一个没见着,大家都是普通人,你可能比别人多一点知识,这不够变成神或者人杰……”王朔的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为他做为一个在追求文学的道路上受到“圈内高层”伤害之后的表现:他热爱文学,自负有过人的文学才华,却被文学圈看成“没知识”分子,成名后照样被精英们划到大众文化的范围加以小视。
王朔作品的修辞特色和语言风格最初接触到王朔的作品大概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当时年纪尚小并未太过留意作者是谁,只是为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
后来见到整套的《王朔文集》才恍然大悟。
及至王朔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在全国热播并被社会各界褒贬不一地品头论足,私下也觉得有必要对持续不减的“王朔热”和王朔的作品给予较为客观和全面的研究一文学理论界山其要首当其冲。
通常而言,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眼中王朔理所应当地应被归为“京味小说家”这派。
其实王朔作品的艺术特色并非仅仅表现在所谓的“京腔京韵”上,这是为其它“京味”作家所共有的。
更为重要的是融汇于北京方言中的杂糅比喻、移就、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所形成的既具调侃,乂俗痞使人哂然且玩世不恭的语言风格一这是王朔区别于其他作家和“京味”作家的最重要的个人艺术特征。
根据经验和一般规律,一名作家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那么简单。
王朔同我们一样也是肉体凡胎不可能逾越普遍规律。
以其早期作品《等待》和《海鸥的故事》为例,此时作者的创作尚处于模拟期,可能胸中蕴藏着济世救人的鸿鹄大志,作品亦遵循着“文以载道”的传统经略,但即便字里行间尚存稚气,但调侃、诙谐的语言风格已然潜入其中:“'五一'这天的天气,可以说好极了;太空蓝蓝的,有儿朵棉絮般的白云”。
“我真烦死妈妈这一套了,什么事都好像需要研究研究,挺警觉的样子〜”“我掀起锅盖,满满一锅螃蟹:'杨军,你缺了大德了。
你再拿这锅煮针头,往我们屁股上扎么,’”及至像《橡皮人》这样的中期作品时,王朔式的京味调侃、玩世不恭和兼容合用所形成的语言风格和修辞特色已完全形成并运用自如。
此刻,王朔已经完全与其他作家区别开来,而他人的临墓仿冒自能成为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不智之举。
其时王朔作品的语言风格和修辞特色主要体现在人物对话上,即“口腔快感”时期。
这其实也是王朔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嗨,你怎么在这儿,'” “'我凭什么不能在这儿,我理所当然应该在这儿,人民的江山人民坐'”。
2024届高考阅读中论据证明论点示例与专练考点:1.《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批驳的事实依据2.余秋雨《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两难的3.蒲宁《金庸:一代大侠的谢幕》、李亚男《金庸文学作品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建议》与马莲《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文化微探》——最能体现材料二所论观点的论据4.朱启平《落日》与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论点和论据不匹配【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最能体现材料二所论观点的论据2.批驳的事实依据3.论点和论据不匹配4.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两难的【考点示例】一、《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批驳的事实依据【考点解读】1.断句2.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3.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4.翻译【考点解读】1.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信息正误3.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两难的4.阐述老人是胜利者和失败者的理由——“伟大作品的一个重大秘诀,在于它的不封闭。
”①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主题思想加上合适的艺术形式,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作品。
这种说法勉强也能成立,只不过,那是指常规的好作品,而不是指真正的杰作,更不是指伟大的作品。
②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
现在我们似乎说得出几句它们的主题思想和结论,但那是后人强加给它们的。
后人为了讲解它们、分析它们,就找了几条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拐杖”,其实那些“拐杖”都不属于伟大作品本身。
例如,人们常常会说《离骚》的主题思想是“怀才不遇的爱国主义”,说《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歌颂封建家庭叛逆者的爱情”,其实都是不对的。
在西方艺术中,荷马史诗,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几部最好的悲剧,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罗丹的绘画和雕塑,贝多芬、巴赫、莫扎特的音乐,也都不存在明确的主题和结论。
讲得越清楚,就离它们越远。
③要用艺术方式来表现大科学家伽利略,有两种常规选择:一、通过伽利略对天文的观察和发现,表现人类与自然的贴近和较量;二、通过伽利略与罗马教会的冲突,表现科学与迷信、人格与神格之间的较量。
文献综述王朔现象研究文学院08汉语言刘芸王朔是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他涉猎文学创作,影视创作和文艺批评,在20世纪末的文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王朔的作品受到许多人的批评,被视为痞子文学,但在社会上却很有市场,销量很大,这种现象被称为王朔现象。
王朔现象的实质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
这种大众文化是商品经济社会的特有产物。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王朔的诞生并非偶然。
与其说是他选择了这个时代,倒不如说是时代选择了他。
一、关于顽主王朔对于当代文学的一大独特贡献在于他成功塑造了一批顽主的形象。
顽主,迷失在变革大潮中的反叛青年。
这一类人既非知识分子,也非学生;既非英雄人物,也非乡下百姓。
他们出生在建国的初期,成长在文革时期,成年在改革开放初期,有着特殊的身份——北京大院子弟。
特殊的生存环境、特殊的身份使他们有着先天的优越性,然而改革的大潮将这一切都粉碎,他们成了一群没人关心、没有职业、没有家庭的无业游民。
对于顽主这一人物形象目前大都围绕以下两点进行研究:对顽主形象的深层内涵及角色定位的研究;对顽主形象的文学史意义的研究。
1、对顽主形象的具体内涵及角色定位的研究。
徐峰《边缘人物抗争——评王朔及其笔下的人物形象》1认为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典型的被时代边缘化的人群,而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痞子气”只是一种肤浅的外化表现。
他们的典型特征是个人理想受到现实社会的打击而丧失了原有的理想并且无法找到新的理想来支撑原本已经形成了的观念形态。
周文超、李古强《浅论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2也表达出了相似的看法,只是转变了一种表达的方式,认为顽主是被生活甩出轨道的“局外人”、“多余人”形象,是“失落的一代”,是生活中“被遗忘的角落”。
此外,周文超、陈正平《试论王朔笔下的“顽主”独特的生活方式》3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
而李建平《“痞性”与“纯情”——浅谈王朔作品中的顽主形象》4则对人物形象做出了另一种诠释:认为顽主是痞性与纯情的结合。
王小波《王朔的作品》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王小波《王朔的作品》原文及赏析【导语】:王朔的作品是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里的一篇散文,来了解一下原文及赏析吧王朔的作品_沉默的大多数与王朔有关的影视作品我看了一些,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
王朔小说语言隐含的话语权力意识摘要:王朔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登上文坛,他以调侃、反讽及新京味儿语言吸引着人们的阅读兴趣,而在其语言的深层却隐含着争取话语权力的意识。
当这种意识从觉醒到张扬以至于膨胀时,他的创作语言也逐渐变为一种能指的游戏,忽视了对作品意义的建构,最终导致他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淡出文坛。
关键词:话语权力意识;觉醒;张扬;膨胀The Implied Speech Rights A wareness in Wang Shuo’s NovelAbstract: W ang Shuo started to show his talents in literature at the turning point of China society. He firmly seared the attention of his audience with scars tic, ironic and “new Beijing dialectal” tone. However, seeing through the superficial word-level, we can see he was always struggling for the speech right. When his awareness went through waking up, boasting and expanding, the diction in his works became a signified game, negl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works’ meaning. As a consequence, he was drifted away from the literary circle in the 1990s.Key words:speech rights awareness; awakening; boasting; expansion二十世纪世界人文科学的重要变革就是语言学的转向,从此,人们开始以全新的眼光去注视语言,语言成为西方哲学与美学共同关注的焦点,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王朔经典调侃语录精选"调侃",成为王朔语言的最大特色。
而调侃本身则是一种不硬也不软的语言形式。
一起来看看王朔的经典调侃语录吧!!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王朔经典调侃语录,希望你喜欢。
王朔经典调侃语录1) 理想主义者内心永远不认同这个世界,永远伸着脖子在向世界的尽头眺望。
2) 草地上,开满鲜花,可牛群来到这里发现的只是饲料。
3) 我觉得快乐就是自我陶醉的能力,可以无视现实的,可以省略现实的,可以虚拟现实的,都挺牛掰的。
4) 标准必须攥在自己手里,我觉得好就好。
我把标准交给你了,你还不把我弄死了,我还得听。
我还真不信这个了,我走个人路线,我就不跟你们同流合污,跟谁都不是一头的。
5) 草根就没有话语权吗?是沉默大多数吗?不是皇家生下来的都是草根,我这样理解。
你怎么理解?6) 痞子坦荡荡,老师常戚戚。
7) 时间对我说:你忘了我也没用,因为你想忘了的,与我无关。
8) 既然我已经在一种势力下面低了头,我宁愿就此尊重所有势力的权威,对一个已然丧失了气节的人来说,更坏更为人所不齿的就是势利眼。
9) 你还年轻,依然漂亮。
10) 自己包皮还没割,就教起别人来了。
有关王朔经典调侃语录1) 晚上睡觉,我摸着你的手,就像摸我自己的手一样,没有感觉,可是要把你的手锯掉,也跟锯我的手一样疼。
2) 圣人就是自己不上桌,老在背后看牌给人支招儿,先走哪个,后走哪个,有时还看两家牌,他是明白。
3) 他爱热闹,见生人又拘谨,给他打电话出来吃饭,他老要问都有谁呀,听说不认识的人请,在座的还有不认识的,他就犹豫,犹豫再三说,我就不去了吧。
这犹豫中有别人都在花天酒地自己在家单吃的不甘心,也有拒绝别人时赔的小心。
4) 诚实大多数时候不会使事情更简单,反而导致尴尬和不必要的浮想联翩。
5) 阳光明媚的早晨,这双眼睛就会变得毛茸茸的,半遮半掩。
直射的晨光会把里面照得一片透明,黑眼珠变成琥珀色,眼白则变得蔚蓝,两种颜色互相融合,再也看不清那里面的想法。
汪兆骞|严肃作家王朔往事严肃作家王朔往事文|汪兆骞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巨大的活力与普遍的堕落同时出现,一个被物欲驱使的几近疯狂的时代,首先在都市拉开了大幕。
城市的文化情绪、文化表达也透露出新的气息。
中国的社会生活本身发生了重组。
对这重组的态势用文学做了最直接的表达者,便是王朔。
他对时代特质的把握,他用最地道的社会意识写作,为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视角和一种新的社会心态,其价值远远超越了同时期醉心于借鉴世界文学精神和技法的作家,而使他成为当时不可多得的一位严肃作家。
其作品造成的轰动影响,文坛群雄难以望其项背。
严肃作家王朔1严肃作家王朔,曾受到最不严肃的对待。
有人看不惯王朔以对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激烈亵渎者的姿态,堂而皇之登上文坛。
有人不赞同王朔对一切传统精神内涵予以肆无忌惮的嘲讽:既不相信“文以载道”,也不相信“为艺术而艺术”。
有人愤怒于王朔把“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当成码字为生的普通职业,变为“游戏人生”的把戏。
有人指责王朔拒绝崇高、解构英雄主义,淡化道德责任,消解宏大话语等对主流意识的反叛。
客气一点儿的说,他是“从纯情到邪恶”(《当代》编辑章仲锷语),不客气的,见王朔在小说中自称“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就称其小说为“流氓文学”,称他为“痞子作家”。
有趣的是,就在这些人喋喋不休、咬牙切齿,不时讨伐王朔之时,他的小说却愈加风靡全国,1988年被称为“王朔年”。
接下来几年,他的小说几乎全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红火得让人目瞪口呆,遂有了王朔独步文坛影坛的别样风景。
王蒙在20世纪90年代初,站出来,公开为王朔撑腰,但还是只限于就“崇高”与“鄙俗”这一层面来谈。
睿智的文坛领袖给王朔正名,一时传为佳话。
可惜,王蒙并未意识到,读者对王朔的拥戴是属于社会学范畴的,只从文学趣味上找原因,怕很难中的。
应该把王朔现象视为中国社会大变革,在文学当中引发的一个反应。
王朔是在社会拥戴中登上文坛,成为“市民社会”的代言人。
某报刊邀请您写一篇评论文章,针对世纪之交王朔和金庸的笔战发表您的见解。
可结合现代文阅读(三)中的相关内容。
要求:
①题目自拟
②角度自选;
③不得抄袭材料;
④观点明确,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⑤不少于800字。
【试题来源】广东省广州市顺德区广州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卷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例文:
傲慢与偏见:被批的王朔,和批金的王朔
今天早上看到有人再次将王朔批金庸,金庸回王朔的文章发出来,很觉得好笑。
发文的人既然自称从不看金庸,那他的观点其实已经很明确,所以那一句“你们怎么看”,就应是援引同道之意。
不看金庸,而厌金庸,这当然是你的权力,但若还非要厚此薄彼,拉赞助,亮优越感,这就很没意思了。
人家王朔好歹是看过,看不下去,才当当放炮,把金庸判为四大俗之一的。
先是不屑,后是看不下去,再只看一点,就给人判刑,这已经不妥,而始终不屑,不看,就跟着判刑,这显然就是刽子手的行径,只管杀人了。
王朔批金庸,未必全错,但像他这样的大作家,居然跟我这样的小毛猴一样,有些话完全不是站在文学批评的角度,这就也很没意思。
再加上他后面竟还要再来上一文,表示自己跟金庸无冤无仇,这就更加没意思。
王朔判金庸为俗、大俗,那他就是雅、大雅,那么他那四大雅是什么呢?一是新时期文学,二是摇滚,三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四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十年。
王朔和金庸在价值观念上存在巨大分歧,因而在文学趣味上也水火不容。
金庸是用一种貌似高雅的方式向大众和知识分子的庸俗趣味妥协,而王朔正好相反,是用一种貌似庸俗的方式向大众和知识分子的庸俗趣味挑战。
福师1203次《中国当代文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版次定价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下)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29.00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福师1203次《中国当代文学》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一、填空(每空1分,共计20分)1、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会后又接着成立其下属各个协会。
其中,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选举茅盾为主席,丁玲、柯仲平为副主席。
2、1955—1956年间,郭小川“以一个宣传鼓动员的身份”写下了一批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的楼梯体式诗歌,包括《投入火热的斗争》、《沿着社会主义的轨道飞奔》、《向困难进军》、《闪耀吧青春的火焰》等,这些诗召唤青年一代为社会主义事业赴汤蹈火,奉献青春。
3、《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诗,由三部长篇构成,第一部《红旗谱》,第二部《播火记》,第三部《风烟图》。
其中朱老忠这一人物在小说中占据中心地位,被刻画成为“有勇有谋的农民英雄”。
4、五六十年代,能代表时代主流特征而包容着复杂性的小说,以柳青《创业史》、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为代表。
5、1962年8月在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上,邵荃麟提出了“写中间人物”的主张。
6、建国后的第一次戏曲变革发生在1949-1957年间,变革内容和最后成果是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
《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十五贯》是这一时期传统剧目推陈出新的典范。
7、发表于1978年第1期《人民文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它是徐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也是当代报告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8、赖声川被誉为“当前台湾话剧方面的代表人物,1999年他整理出版剧集《赖声川•剧场》四册。
王朔现象给现代文学创作的启示作者:王泽英来源:《现代营销·营销学苑》2012年第02期中国文坛,最应该理性对待的便是“王朔现象”。
“近年来,从文化层面解读王朔现象成为一种研究趋势,其中也不乏独到的见解,当然还有批评者认为王朔现象与中国流氓文化的深刻渊源,称其为贵族痞子。
”还有一些评论家因为王朔文本所具有的颠覆性,具有较强的后现代性。
“王朔现象”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文学潮流,为现代文学的创作带来较大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叙事方式方面在叙事方式上,王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见的模板,这个模版上写着四个字“大众话语”。
正是因为这种叙事方式的流行,让现代文学创作有了较大的上升空间。
在王朔的文学作品中,他把市井俚语与小说文本和影视编剧相结合,运用调侃、反讽的表现手法颠覆了传统的叙事手法。
把一些热点趣闻加入到叙事中,并且紧紧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力图给读者最新最喜的大众文化。
例如比较流行的话语“过把瘾”“我是你爸爸”“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我是流氓我怕谁”等都体现了这一特征。
当然,提到王朔的大众话语叙事就不能不提到反讽与调侃的运用,他把一些政治术语、文革用语、市民俚语相互融合,巧妙地表达人们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这两种表现方式也特别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
它不仅增加了文学作品的生动性、亲切感,唤醒人们对生活感受的认识,还无形中影响了现代文学的创作趋势,一批作家都采用了王朔的这种文学表现形式,如: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张炜的《丑行与浪漫》等文学作品。
毛崇杰在评价王朔小说的语言特点时,曾这样说道:“王朔的小说以‘京味’十足的痞气调侃见长。
他的语言特色甚至比他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更吸引着读者。
这些调侃以带痞气的反叛,把政治的、哲理的、道德的严肃课题与俚语、土语混合在一起达到反讽的效果,最易在青年与市民阶层中引起共鸣。
”所以说,这种大众话语式的叙事方式值得现代文学创作进行借鉴,使文学作品更加地贴近群众。
对于王朔现象的评价及文学神经质近年来,王朔在文艺圈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他的作品有着独特的风格和尖锐的观点,是在中国文学中无法替代的存在。
然而,他的言行也常常引起争议,甚至被认为是作秀或是自我包装。
本文将从王朔现象和文学神经质两个角度,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
王朔现象王朔现象是指王朔作为一名文学作家所在的文化现象。
这个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常常带着讽刺、挑衅、反叛等特点;二是他个人形象鲜明,表现不拘一格,往往会通过一些言行举止获得关注。
如果把王朔比喻为一个文学明星,那么他已经是影响力很大的文学巨星了。
他的小说和散文被广泛传阅,被评为经典之作;他的话题和言论受到了大众和媒体的关注;他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社交媒体和时尚杂志上。
总之,王朔已经拥有了一种独特的“粉丝经济”现象:不管是因为他的作品,还是因为他的形象和言行,都能够得到社会关注和支持。
然而,王朔对于这种现象并不是太在意。
他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曾经表示:“我不是什么文化偶像,不喜欢过多关注,更不喜欢过多曝光。
”这表明他对于成为“王朔现象”的人物并不是太在意,或者说并不是他所追求的。
文学神经质文学神经质是指文学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种精神状态。
这种状态下,创作者经常会表现出过度的敏感、自我负责、创伤和自我批判等特点。
而王朔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也表现出一定的文学神经质倾向。
王朔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的哀叹和对人性的批判,这张批判的面目有时候显得非常残酷,但却又不失真实和深刻。
他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来探索人性的真相和内涵,这种探索的过程往往充满了痛苦和煎熬,体现了他文学神经质的一面。
与此同时,王朔还经常在各种场合表现出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等特点。
在他的言论中经常会出现“我是个糟糕的人”、“我没有什么好的作品”等话语,这体现了他对自己的创作和成就并不满意的一面。
这些心态尽管有时候会给王朔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但也同样体现了一种深度的文学情感和思考。
第17卷 第3期V ol.17 N o.3湖南教育学院学报Jo urnal of Hunan Educat ional Institute1999年6月20日Jun.20.1999王朔小说的思想内容及其语言特色X刘晓英(湖南教育学院,助教,长沙市,410012)摘 要:王朔小说具有时代转型的代表性,他的小说注重现实写实,是一个社会阶层在文化上的代言人,并使用特殊的语言方式、特殊的叙事方式来表达这个阶层的情绪。
关键词:顽主 玩世 调侃 反讽 市场经济不仅推动着90年代的中国社会发生转型,同时也推动着文学的转型。
王朔的小说具有这个时代转型的代表性,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流向和人生色调。
王朔闯进中国文坛,并在读者中产生轰动效应,不能说没有价值。
王朔以他80年代前半期在生活大潮中的亲身体验为范本,相当敏锐地捕捉了一个特殊阶层中人的情绪以及表达这种情绪所使用的特殊语言方式、特殊叙事方式。
他的小说在对现实写实的同时又包含了对人生的调侃意向,融合了雅与俗,沉重与洒脱,愤世与玩世各种矛盾因素,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风格。
一 “顽主”与“玩世”王朔小说的基本走向是反映80年代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但与这一时期风行正健的“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在文学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却截然不同。
他以写实的笔调描述了80年代历史背景下一个特殊的社会层面,在他的笔下一群处于社会正常运行轨道之外的人物逼真地展现于我们面前。
就像一群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顽主”,否定一切价值,调侃神圣与权威,世故而冷漠,实用而油滑。
王朔曾说:“我写的东西都是从我个人实例出发。
而我接触的生活,使我觉得只要把它们描述出来就够了。
”“我最感兴趣的,我所关注的这个层次,就是流行生活方式。
在这种生活方式里,就有暴力,有色情,有这种调侃和这种无耻。
我就把它们弄出来了。
如果我在这上面强加东西太多,就会影响别人认识它们。
”作家这种正面的赤裸裸的不加掩饰的描述,毫无疑问地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一种了解社会、体味社会的文学印象。
当代颇具争议的几位作家(一)当代中国作家中,有那么几位或因文学风格,或因文学内容,或因个性使然,或因种种其他原因而在文坛或评论界或读者群中备受争议。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当代中国几位曾经饱受争议的著名作家。
(一)王朔作为当代中国文坛上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王朔写作涉猎范围较为广泛,包括文学创作、文艺批评和影视创作,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文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王朔现象”。
王朔早期作品包括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大多以自己部队“大杂院”的成长经历为素材;中后期小说等作品则形成较为特殊的风格,在叙述方面,语言以戏谑、反讽为主,通俗又不失活力,评论界对“王朔现象”显得较为冷淡,更有甚者轻蔑称其为“痞子写,痞子演,痞子看”的“痞子文学”;当然,王朔在对话权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时,保持着嘲讽和言语激烈的批评,包括齐白石、李敖、张艺谋、于丹、余秋雨、金庸、吴征等。
王朔以他卓尔不群的反叛姿态踏足文坛,给正统文学圈带来一股所谓的“异族入侵”感,随之而来的排斥、争议、拒绝、批判等一一来临,时而判给新潮,时而推给通俗,难以界定其定义。
王朔的作品调侃人人,调侃自身,调侃所有,形成一种向现存秩序挑战的策略,而作品中的人物毫不避讳自己的不正经,他们揭开假正经的面具,使其露出虚伪和丑恶的原形。
文学代表作有:《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动物凶猛》《无知者无畏》《致女儿书》《我的千岁寒》《王朔文集》等。
编剧作品包括:《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冤家父子》《阳光灿烂的日子》《甲方乙方》《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看上去很美》等。
(二)王小波作为当代中国最富争议、最有才情的作家之一,王小波自出名以来就饱受争议,有人对其文字奉若神祗,爱不释手,而有人对其冷嘲热讽,嗤之以鼻。
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最“另类”的作家,其文学风格一直保持着自由人文主义的立场,“黑色幽默”在其大多数作品中显露无疑,而这种“黑色幽默”在当时的主流文坛看来,难以接受以及难以理解,其本人也一直被排斥在主流文坛之外,多部文学作品在海外获得大奖,而正值创作巅峰的王小波英年早逝,留给读者无尽的惋惜和怀念。
如何应对“权威”
——屠格涅夫的《小丑》读后
朱昌球
专事以全盘否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否定一切)的卑劣手法来树立自己权威的人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在当今世界也偶有所闻。
否定他人,否定事实,否定真理的意图非常简单。
你否定我,我就否定你;谁贬低我,我就贬低谁;我受到攻击,那么,攻击我的人也难逃厄运。
这就是所谓的“以恶抗恶”“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些,起初可能充其量还只是一种自卫行为。
其手段并不高明,其用心未必险恶。
你说画家著名,我就说画家不行;你说这本书好,我就说这本书没有意思;你说这人高尚,我就说他下流。
这样的对抗和反动,就有些“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了。
从手段上讲,这样的简单否定,强盗逻辑,其实是再简单不过了,再弱智的人也可以不学就会的。
从“用心”上说,这样的疯狂,这样的狂妄,这样的目空一切“见谁咬谁”,再自大的人也会“闻之而心悸”“见之而后怕”的。
可是,头脑简单的人就认同这种拙劣的简单。
把小丑捧为天才,其实是因为小丑的那种简单的自私,简单的狭隘,简单的愚蠢,正符合自己那同样的心灵(弱智和自大)。
如果,人们不是那么的弱智和自大(但愿屠格涅夫是夸张过度),如果,权威的舆论工具不把简单、自私、狭隘、愚蠢甚至卑劣奉为权威,那么,就必需反其道而行之:头脑复杂一点,以应对复杂的社会;为人高尚一点,以纯洁世人的灵魂;心胸宽广一点,以包容各色人等;立场公正一点,肯定和赞美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有价值、有贡献的东西,否定和抨击阻碍社会进步,污染人类灵魂,破坏世界和谐有负面影响、有消极作用的真正落后的文化。
关于批判精神的名人名言1.批判思维的名人名言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孟德斯鸠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但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张衡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李白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神涵光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周恩来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郭沫若害羞是畏惧或害怕羞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
——斯宾诺莎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德谟克利特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
——凯洛夫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罗曼·罗兰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高尔基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
——马雅可夫斯基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
——邓肯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列夫·托尔斯泰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契诃夫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马克思守法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迫切的需要也不会偷窃,可是,即使把百万金元给了盗贼,也没法儿指望他从此不偷不盗。
——克雷洛夫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黑格尔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
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
——试看批判王朔大潮朱健国外一篇:网上义和团1.两奇本是一根藤2000年春天,中国文化界有两大奇事,一是中央电视台反复播放新编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刮起一阵“重学保尔精神”龙卷风;一是王朔在新作新书中点名批判金庸、余秋雨等文化名人后,一些文化人在各种传媒上大骂王朔,以围剿阵势形成了批判王朔新高潮。
一面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千方百计努力加入WTO世界市场自由经济体系,一面又背道而驰,大力组织重学“计划经济年代”的“保尔精神”,算得一奇;本是高歌价值多元,力倡自由民主的知识界人士,却一起来猛批“思想在体制外、行动也在体制外”的民间新生代自由作家王朔,又是一奇。
猛一看去,这两奇风马牛不相及,然而稍一皱眉,两奇实为一娘所生——皆为一个共同的伪现代化思潮所左右,其病灶同出一源。
2.从“流氓”升格为“疯狗”“阶级斗争”年代,人喜欢将自己讨厌的人称为“地富反坏右”——坏分子;而市场经济年代,聪明人则乐于将批评者斥为“流氓”或“疯狗”,虽然不是在重提阶级斗争,但仍然是继续着将对手划为另一阶层入另册的老套。
这变化在王朔身上极为明显。
中国知识一角对王朔的反感,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那时批判王朔,是借用王朔的一句反讽“我是流氓我怕谁”,骂王朔不过是“流氓”而已。
这一批判历经十多年,王朔不仅没有批倒,反而成为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代表人物,其影响之大连不共戴天者也只有“慨其叹矣”。
关于前些年的王朔之争,北京华艺出版社1998年12月再版的《王朔文集》,有一篇写于1992年6月28日的《前言》⑴,说得生动活泼简明扼要——《王朔文集》还未问世,京城内外已经沸沸扬扬。
像以往评论王朔作品一样,褒与贬、骂与捧、臧与否,众说纷纭。
有的大喜过望:“王朔立异标新,雄居新生代京味小说家头把交椅,理应占当代文学史一席之地;”有的大为赞叹;“中国文坛享此殊荣者当属王朔;”有的大惑不解:“王朔小说是痞味加俗气,不登纯文学大雅之堂,怎能享受这等荣耀?”有的大加嘲讽:“王朔崇尚消费人生,作品玩世不恭,无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