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低度炎症谈细胞组织液
- 格式:ppt
- 大小:3.09 MB
- 文档页数:16
炎症的病理学分类炎症是机体对各种损伤和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其主要表现为局部的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流动速度减慢、白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
根据不同的病理变化和病因,炎症可以被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本文将对炎症的病理学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急性炎症:急性炎症是炎症的最常见类型,其特征为短暂、明显、局限的炎症反应。
急性炎症的主要特点是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液积聚和白细胞浸润。
在病理学上,急性炎症可分为两种类型:浆液性炎症和化脓性炎症。
浆液性炎症:浆液性炎症是一种以渗出液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炎症类型。
渗出液主要由血浆中的液体和溶解物质组成,其特点是呈黄色或透明、黏稠度较低。
浆液性炎症常见于轻度刺激或短暂的病变,如轻微创伤、过敏反应等。
化脓性炎症:化脓性炎症是一种以白细胞浸润和脓液形成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炎症类型。
脓液主要由白细胞、细菌和坏死组织碎片组成,其特点是呈黄绿色或黄褐色、黏稠度较高。
化脓性炎症常见于严重感染、脓肿形成等病变。
慢性炎症:慢性炎症是一种反应时间较长、反复发作的炎症类型。
慢性炎症的主要特点是病变区域的纤维化和组织修复,同时伴有持续的细胞浸润和炎症介质释放。
慢性炎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和特异性慢性炎症。
非特异性慢性炎症: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是一种以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类型。
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感染等病变。
特异性慢性炎症:特异性慢性炎症是一种以特定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类型。
特异性慢性炎症的病理改变与病原体的特性和宿主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常见于结核病、梅毒等疾病。
间质性炎症:间质性炎症是一种以细胞浸润和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炎症类型。
间质性炎症主要发生在器官的间质组织中,如肝脏、肺脏等。
间质性炎症常见于慢性肝炎、肺间质纤维化等病变。
弥漫性炎症:弥漫性炎症是一种炎症广泛分布于全身多个器官和组织的炎症类型。
弥漫性炎症常见于全身性感染和炎症性疾病,如败血症、类风湿关节炎等。
病理中炎症的常见原因炎症是机体对损伤、细菌、病毒等刺激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的组织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防御和修复机制。
炎症可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两种类型。
以下将详细介绍病理中炎症的常见原因。
1. 感染:感染是炎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各种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感染都可以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
例如,细菌感染常见于皮肤创伤感染、肺炎、尿路感染等;病毒感染常见于流感、病毒性肝炎等。
2. 组织损伤:机体组织的损伤也是引起炎症的常见原因之一。
组织损伤可以由外部创伤、手术创伤、烧伤等引起,也可以由内部因素如骨折、心肌梗死、肺栓塞等引起。
组织损伤后,机体为了修复受损组织,会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
3. 自身免疫疾病:自身免疫疾病是一类由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疾病。
在这些疾病中,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组织炎症反应。
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炎症性肠病等。
4. 物理和化学刺激:物理和化学刺激也可以引起炎症。
物理刺激如创伤、热烧伤、辐射等,可以直接损伤组织引起炎症。
化学刺激如酸碱灼伤、化学毒物等也可以导致炎症反应。
5. 组织结构异常: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会导致组织的结构异常,从而引发炎症。
例如,糖尿病患者易发生皮肤的感染炎症。
6. 肿瘤:某些肿瘤可以引发炎症反应。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表达炎症相关分子等方式激活机体炎症反应,促进肿瘤生长和扩散。
总之,炎症的常见原因包括感染、组织损伤、自身免疫疾病、物理和化学刺激、组织结构异常以及肿瘤等,这些原因可以单独或者同时存在,引发炎症反应。
了解炎症的原因有助于临床医生在病理诊断中进行病因鉴别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对于提高疾病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炎症基本病理变化炎症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针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复杂防御反应,是损伤、抗损伤和修复的统一过程。
在病理学中,炎症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本节内容为炎症的病理过程,在涉及到医学基础知识的考题,都会涉及到相关的考点,因此掌握好此知识点非常必要。
针对这个问题,中公贵州卫生人才网为大家做出如下总结: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
一、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二、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三个相互关联的过程。
1.血流动力学改变。
2.血管通透性增加。
其中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原因主要为:(1)内皮细胞收缩。
(2)内皮细胞损伤。
(3)新生毛细血管的高通透性。
3.白细胞的渗出和吞噬作用:(1)白细胞凝集。
(2)白细胞粘着。
(3)白细胞游出和化学趋化作用。
(4)白细胞的局部作用:吞噬作用、免疫作用、组织损伤作用。
4.渗出液的的作用:(1)局部炎症性水肿有稀释毒素,减轻毒素对局部的损伤作用。
(2)为局部浸润的白细胞带来营养物质和带走代谢产物。
(3)渗出物中所含的抗体和补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
(4)渗出物中的纤维蛋白原所形成的纤维蛋白交织成网,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有利于白细胞吞噬消灭病原体,炎症后期,纤维网架可成为修复支架,并利于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
(5)渗出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随淋巴液被带到局部淋巴结,有利于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渗出液过多有压迫和阻塞作用,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如吸收不良可发生机化。
三、增生:在致炎因子和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素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细胞增殖、数目增多,称为增生。
包括实质细胞(如鼻粘膜上皮细胞和腺体细胞)和间质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增生。
在炎症早期,增生的改变常较轻微,而在炎症后期或慢性炎症时,增生的改变则较明显。
少数炎症在早期即有明显增生现象,如伤寒时大量巨噬细胞增生,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明显增生等。
炎症的机制和治疗方法一、引言炎症是机体对损伤或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其发生与机体自我保护和修复密不可分。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炎症反应可能过度激活或长期持续,导致组织损伤和严重的疾病。
因此,了解炎症发生的机制以及相关治疗方法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二、炎症的机制1. 感染相关的免疫细胞激活:当体内遭受到伤害或感染时,免疫系统中的白细胞会被激活释放多种促发物质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等。
这些细胞因子能够引起血管内皮松弛以及组织周边血管扩张,从而使得更多白细胞进入受损区域并趋化至感染部位。
2. 血流动力学变化:在发生诱导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后,大量的白细胞和液体能够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以应对感染。
这个过程也会导致红斑,肿胀和疼痛等典型炎症症状的出现。
3. 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主要是由各种细胞因子调节和介导的。
在受损或感染部位,促发物质会刺激免疫细胞释放更多的细胞因子如IL-6、干扰素-γ(IFN-γ)等。
这些细胞因子会引发免疫细胞间的直接交流,并最终导致持久而有序的炎症反应。
三、常见的治疗方法1.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NSAIDs是目前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急性或慢性类型的非感染性反应所导致的局部或系统性炎症最常见的药物之一。
该类药物可抑制环氧化酶,从而降低前列腺素合成,减少相关组织的炎症反应。
然而,长期或滥用NSAIDs可能导致胃肠道溃疡和出血等副作用。
2. 免疫调节剂在某些自身免疫性病症中,机体对自身组织的遗传条件异常导致免疫系统异常激活。
治疗方法之一是通过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MTX)、环孢素、雷公藤制剂等来抑制过度活化的免疫系统。
这些药物能够有效控制和减轻背部挺直,关节红肿和乳酸脱水酸碱平衡失常的临床表现。
3. 生物学制剂生物学制剂是目前治疗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且自身免疫性相关的炎性状态非常重要的药物。
生物学制剂有透明质酸注射、人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阿里山市-3(IL)受体拮抗提供给患者。
慢性炎症慢性炎症持续几周或几个月,可发生在急性炎症之后(例如急性肝炎转成慢性肝炎),也可潜隐地逐渐发生●慢性炎症的原因1、病原微生物(包括结核菌、梅毒螺旋体、某些真菌)的持续存在。
2、长期暴露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毒性因子(硅肺)。
3、自身免疫反应(SLE等)。
●慢性炎症分两类一、一般慢性炎症(一)一般慢性炎症的特点1、炎症灶内浸润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反应了机体对损伤的持续反应;2、主要由炎症细胞引起的组织破坏;3、常有较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血管以及上皮细胞、腺体和实质细胞的增生,代表修复反应。
慢性炎症是损伤与修复的平衡如果损伤因素被去除,修复便完成。
如果损伤因素未被去除,组织损伤与修复将处于僵持状态,慢性炎症可持续数年。
炎性息肉 & 炎性假瘤炎性息肉:宫颈、肠道、鼻腔炎性假瘤:眼眶、肺(二)主要慢性炎症细胞1、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激活是慢性炎症的一个重要特征。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组成。
巨噬细胞的激活能激活巨噬细胞的因子包括:IFN-γ、细菌毒素及其他化学介质等。
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①吞噬功能②参与免疫反应③分泌细胞因子IFN、IL、TNF及一些生长因子巨噬细胞诱导组损和纤维化慢性炎症病灶中的激活的巨噬细胞可释放不同的生物活性分子,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如产生过多,就会引起慢性炎症的局部组织损伤和纤维化。
因此适当地抑制巨噬细胞在局部活性,可降低局部组织损伤和纤维化。
2、淋巴细胞是慢性炎症中浸润的另一种炎细胞。
淋巴细胞运动到炎症灶主要是通过α4β1/VCAM-1、ICAM-1/LFA-1和淋巴细胞趋化因子介导的。
T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淋巴细胞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激活的淋巴细胞产生IFN-γ,可激活巨噬细胞。
激活巨噬细胞产生TNF和IL-1,可激活淋巴细胞。
这样便使得慢性炎症能持续不断。
3、肥大细胞分布在结缔组织,细胞表面有IgE的Fc受体,常见于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炎4、嗜酸性粒细胞慢性炎症中常见的浸润细胞。
病理学理论指导:炎症的三种基本病理变化第一篇:病理学理论指导:炎症的三种基本病理变化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黏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称为渗出,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渗出性病变是炎症的重要标志,在局部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所渗出的液体称为渗出液。
3.增生:炎症时局部的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同时炎症病灶周围的上皮细胞和腺体等实质细胞也可增生。
第二篇:病理学理论指导:急性炎症的四大类型及其病理变化[范文模版](一)浆液性炎浆液性炎以浆液性渗出为其特征,浆液渗出物以血浆成分为主。
浆液性炎常发生于粘膜、浆膜和疏松结缔组织。
浆液性炎一般较轻,炎症易于消退。
浆液性渗出物过多也有不利影响,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如喉头浆液性炎造成的喉头水肿可引起窒息。
胸膜腔/心包腔大量浆液渗出可影响心肺功能。
(二)纤维素性炎纤维素性炎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蛋白,即纤维素。
纤维素性炎易发生于粘膜、浆膜和肺组织。
1.发生于粘膜:渗出的纤维蛋白、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假膜,又称假膜性炎。
白喉的假膜性炎,若发生于咽部不易脱落称为固膜性炎;2.发生于气管:则较易脱落称为浮膜性炎,易引起窒息。
3.浆膜的纤维素性炎(如“绒毛心”):可引起体腔纤维素性粘连,随后纤维素机化而发生纤维性粘连。
4.发生在肺:除了有大量渗出的纤维蛋白外,还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常见于大叶肺炎。
(三)化脓性炎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其特点。
化脓性炎多由化脓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大肠杆菌)感染所致,亦可由组织坏死继发感染产生。
化脓性炎依病因和发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表面化脓和积脓、蜂窝织炎和脓肿。
(四)出血性炎其炎症灶的血管损伤严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
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和鼠疫等。
● 上述各型炎症可单独发生,亦可合并存在,如浆液性纤维素性炎、纤维素性化脓性炎等。
炎症细胞炎症细胞类型与炎症反应的关系炎症反应是人体自我保护机制的一种重要反应,对于感染和损伤等多种生理和病理状态均产生影响。
在炎症反应中,炎症细胞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炎症细胞是一类具有多种功能的细胞,主要有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
炎症细胞类型与炎症反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炎症反应的发生在人体受到感染、损伤等刺激后,机体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种途径,引发一系列的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的发生一般可分为以下三步:第一步:炎症介质释放感染或损伤后,组织细胞会从损伤部位释放多种介质,如炎性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成分、血浆因子等。
这些介质的释放是炎症反应的第一步。
第二步:炎症细胞的迁移与激活炎症介质的释放会吸引炎症细胞聚集在损伤部位。
炎症细胞主要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它们的迁移和激活是炎症反应的第二步。
在此步骤中,炎症细胞会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如络氨酸、白三烯等,加重炎症反应。
第三步:损伤修复炎症反应的第三步是损伤修复。
在炎症反应中,机体会启动一系列的修复机制,包括局部组织的再生和重建等。
炎症细胞的类型炎症细胞是指在炎症反应中发挥作用的免疫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炎症细胞具有多种功能,如吞噬病原体、释放多种炎症介质、调节炎症反应等。
1.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是一类由骨髓源性前体细胞分化而来的免疫细胞,包括单核球和巨噬细胞。
在炎症反应中,单核细胞主要发挥清除病原体和调节炎症反应的作用。
单核细胞能够通过吞噬入侵的病原体进行抵抗。
而且,它们还会产生多种激素和生长因子,调控炎症细胞的功能。
2.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是一类主要分布在血液中的炎症细胞。
它们是炎症反应中最为活跃的细胞,并且是吞噬病原体最为有效的细胞之一。
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吞噬病原体和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包括白三烯、肿瘤坏死因子等。
3.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类在炎症反应中发挥作用的细胞,主要参与过敏反应和抗寄生虫等免疫反应。
炎症反应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炎症反应是机体对于各种刺激因素引起的生物学反应,其主要特点是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流加快、趋化因子释放和白细胞浸润等。
大多数情况下,炎症反应是有益的,它是机体对抗外界病原体及损伤组织的保护性反应;但在某些情况下,如过度或长期慢性发生,会造成大量损害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
本文将就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细胞因子调节以及炎症性疾病发生的机理进行介绍。
病理生理学机制的发生过程炎症反应的发生,可以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早期的炎症反应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各种浸润细胞等细胞类型参与,其特点为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流加快、趋化因子释放和白细胞浸润等。
这一过程主要是由炎症介质(如组胺、白三烯等)的分泌引起的。
而晚期的炎症反应则主要是由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参与,其特点为免疫应答和现象,如白细胞浸润和炎症介质释放。
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调节在炎症反应的发生过程中,细胞因子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因其作用广泛,包括趋化作用、细胞增殖、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活化等。
同时,不同细胞类型也会不同的产生和受到不同细胞因子的调节。
在细胞因子调节方面,目前已知包括白三烯、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
这些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受到多方面的调节,如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途径等。
炎症反应性疾病的机理炎症反应性疾病是指与炎症反应有关的疾病,由于不同的疾病机制不同,因此其发生和发展亦有所区别。
如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均属于炎症反应性疾病。
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免疫系统对周围组织发生了攻击,导致了炎症反应的发生。
在炎症性肠病中,疾病的发生多少受到免疫系统的调节失控所致,长期慢性的炎症反应导致肠道组织损伤,进而导致严重的症状发生。
总结炎症反应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包括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病理生理学机制、因素调节和炎症性疾病。
目前对于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以及其调节机制研究仍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望为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组织液和细胞质基质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生物学中,组织液和细胞质基质是与细胞密切相关的两个重要概念。
组织液是细胞外液体,包括细胞外液、淋巴液等,具有维持细胞生存环境稳定性、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功能。
而细胞质基质则是细胞内液体,含有细胞器以外的其他细胞成分,包括蛋白质、核酸、小分子等,参与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生物化学反应。
本文旨在探讨组织液和细胞质基质之间的关系,揭示它们在细胞活动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组织液和细胞质基质的定义、作用以及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胞内外环境如何影响细胞功能,为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提供启示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和概述。
在这一部分,通常会介绍文章的章节组成和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脉络和主要论点。
在这篇长文中,文章结构部分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 引言部分介绍了整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对组织液和细胞质基质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简要概述。
2. 正文部分包括了对组织液和细胞质基质分别进行定义和作用的介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探讨。
3. 结论部分总结了组织液和细胞质基质在细胞功能中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部分,读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架构,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主要论证。
文章1.3 目的部分:本文旨在探讨组织液和细胞质基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组织液和细胞质基质的定义、组成和功能进行详细阐述,分析它们在细胞内媒介的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理解组织液和细胞质基质的相互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胞内部的生物学过程,进而为细胞功能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同时,本文还将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探讨细胞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关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课题。
2.正文2.1 组织液的定义和作用组织液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主要由水、电解质和营养物质组成。
它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起着维持细胞生存环境稳定和交换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的作用。
炎症性肠病活检标本报告中的病理描述1.粘膜类型病理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或者回肠炎,在空肠可以称为慢性小肠炎。
2.炎症的活动性(判断标准)(1)无活动性:上皮内无中性粒细胞、无糜烂和溃疡。
(2)轻度活动性:存在隐窝炎的隐窝不超过总数的25%,罕见隐窝脓肿(每天活检组织不超过1个)。
(3)中度活动性:>25%的隐窝存在隐窝炎。
或者多个隐窝脓肿,或看到少量小的那么糜烂。
(4)重度活动性:存在溃疡或多灶糜烂。
3.炎性细胞浸润范围及深度(1)是否存在粘膜基底部浆细胞增多,是炎症性肠病主要病理改变之一,尤其是UC的重要指标。
(2)UC的病变比较表浅,在组织病理上主要局限于粘膜层,有时可累及粘膜下层。
(3)CD的炎症往往是透壁性的,透壁性炎可以表现为粘膜下层和肌层淋巴滤泡的显著增生,进而发展为瘘管,在组织上主要形成透壁性炎症和裂隙状溃疡(阿弗他溃疡)4.隐窝及绒毛结构的改变隐窝结构异常:就是隐窝结构变形,如隐窝萎缩,隐窝扩张、扭曲,隐窝扩张、扭曲,隐窝分支或隐窝拉长;这种改变是局灶、多处,还是弥漫。
5.化生性改变1.潘式细胞化生:UC有结肠脾曲以远结直肠粘膜的潘氏细胞化生。
2.幽门腺化生:肠腺体的损伤在修复过程中被类似于幽门的分泌中被类似于幽门的分泌中性粘液的复合腺体所取代,常见于CD6.肉芽肿炎症性肠病的病理诊断中肉芽肿被定义为:至少5个以上类上皮细胞(激活的组织细胞伴有均质红染得胞质)构成的结界清楚结节,伴或不伴有多核巨细胞反应。
需对肉芽肿的形态、数量、是否存在坏死等进行描述1.克罗恩病的肉芽肿直径100-400um之间,类上皮细胞排列紧凑,边界清楚,无坏死、融合等结核相关疾病。
2.微小肉芽肿(未成熟肉芽肿);是小灶的类上皮细胞聚集,体积小,直径在200um以下,可见于克罗恩病和普通细菌(或病毒)感染。
3.结核病肉芽肿直径在400um以上,肉芽肿坏死、融合。
4.隐窝破坏所致的肉芽肿:此类肉芽肿不应视作克罗恩的依据。
炎症细胞浸润名词解释
炎症细胞浸润是指炎症过程中炎症细胞进入组织或器官的过程。
炎症是机体对于损伤、感染或其他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炎症细胞的浸润。
炎症细胞是指一类具有抵抗感染、产生炎症介质、修复和再生损伤组织的细胞群体。
常见的炎症细胞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
当组织受到损伤或感染时,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的间隙进入损伤部位,形成炎症细胞浸润。
炎症细胞浸润包括几个步骤:首先是白细胞辗出(Leukocyte Rolling),即炎症细胞在血管内壁上滚动,这是由于炎症介质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粘附分子(如P-选择素和E-选择素)表达增加;然后是白细胞粘附(Leukocyte Adhesion),炎症细胞通过表面粘附分子与内皮细胞相互结合;接着是白细胞通过血管壁的间隙(白细胞渗透,Leukocyte Transmigration)进入组织;最后是炎症细胞在组织中的定向运动,进一步参与炎症反应的发展。
炎症细胞浸润是炎症反应的重要过程,它可以引起组织的红、肿、热、痛等典型炎症症状,同时也为损伤组织的修复提供必要的细胞和分子基础。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3年10月下第21卷第30期·临床研究·基于早期肾功能损伤程度评估糖尿病肾病患者应用达格列净治疗的可行性陈海佳(广州市越秀区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广州 510600)【摘要】目的:探究达格列净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损伤的效果。
方法:2021年3月—2023年3月,选取广州市越秀区白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2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掷骰法分组,每组100例患者,对照组接受常规糖尿病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达格列净药物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用药指标、尿ACR水平以及并发症的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BMI指标、HbAlc、Scr、UA、尿ACR与血糖水平均有较大的改善(P<0.05)结论:达格列净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具有降血糖、减少蛋白尿、降低体重的作用,对早期肾功能损伤程度评估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达格列净;肾功能;2型糖尿病【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3)30-0010-03糖尿病肾病(DKD),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指的是由于糖尿病导致的慢性肾脏疾病,是发生慢性肾脏病与肾衰竭的重要病因。
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大量的蛋白尿、高血压、水肿等症状。
实验室肾功能检查表现为尿白蛋白与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部分患者会有贫血的表现,且经常合并其他微血管的并发症,例如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1]。
对于此病的治疗原则,通常采取以预防为主,早期进行规范化的慢性病管理措施进行干预。
由于DKD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因为糖尿病而导致患者机体的肾脏结构与功能损害发生的病变,其基本生化指标水平是影响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因素,包括血糖、血脂水平,与发病病程等。
因此有效的控制糖尿病病情的稳定,是预防此病的关键[2]。
为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导致的肾功能损害情况的发生,良好的控制血糖是重中之重。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炎症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生理反应,通常由感染、组织损伤或其他刺激引起,其主要特征是血管扩张、渗出和组织变性。
根据不同的病理学类型,炎症可以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两种。
一、急性炎症急性炎症是一种迅速发展、短暂的炎症反应。
它的主要特点是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渗出和炎细胞浸润。
急性炎症常常伴随着明显的症状,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1. 渗出性炎症渗出性炎症是急性炎症的一种常见类型。
它的主要特点是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成分和炎细胞浸润到组织间隙中。
这种类型的炎症常常伴随着局部水肿和渗出物的形成,如红肿和脓液。
2. 炎细胞浸润性炎症炎细胞浸润性炎症是急性炎症的另一种常见类型。
它的主要特点是炎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大量浸润。
这些炎细胞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受损组织,释放炎症介质,参与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二、慢性炎症慢性炎症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反复发作的炎症反应。
它的主要特点是组织持续的炎症反应和炎症细胞的浸润。
慢性炎症常常伴随着组织纤维化和瘢痕形成,导致组织结构的损害和功能的丧失。
1. 慢性渗出性炎症慢性渗出性炎症是慢性炎症的一种常见类型。
它的主要特点是持续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渗出物的形成。
这种类型的炎症常常伴随着慢性水肿和渗出物的积聚,如纤维素和胶原蛋白。
2. 慢性炎细胞浸润性炎症慢性炎细胞浸润性炎症是慢性炎症的另一种常见类型。
它的主要特点是炎细胞(如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持续浸润。
这些炎细胞通过血液循环或组织间隙进入受损组织,释放炎症介质,参与慢性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总结:炎症的病理学类型主要包括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两种。
急性炎症包括渗出性炎症和炎细胞浸润性炎症,其特点是迅速发展、短暂存在,常伴随明显的症状和炎细胞浸润。
慢性炎症包括慢性渗出性炎症和慢性炎细胞浸润性炎症,其特点是持续存在,常伴随组织结构的损害和功能的丧失。
对于炎症的病理学类型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对炎症的发生和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生理反应,通常是由于机体对于损伤、感染或刺激作出的一种防御性反应。
这种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和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血管反应、细胞浸润、细胞增殖和修复、纤维化、疤痕形成。
1. 血管反应炎症的第一个阶段是血管反应。
当机体受到损伤或感染后,炎症反应被激活,导致血管扩张和增透性的改变,从而促进血液和细胞因子的进入受损组织。
这一过程中,血管壁的内皮细胞收缩,细胞间隙增大,使得白细胞和血浆蛋白能够通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灶。
2. 细胞浸润在血管反应后,白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开始浸润到受损组织中。
这些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这些细胞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进入炎症灶,形成炎症细胞浸润。
中性粒细胞是最早浸润到炎症灶的细胞,在急性炎症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性粒细胞通过血管间隙进入炎症灶,然后通过趋化因子的诱导,向炎症灶的特定区域移动。
在炎症灶中,中性粒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酶,以杀死病原体和促进组织修复。
巨噬细胞是炎症中的另一个重要细胞类型。
它们是机体的主要吞噬细胞,可以摄取和消化病原体、细胞碎片和其他异物。
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吸引其他免疫细胞进入炎症灶。
3. 细胞增殖和修复细胞增殖和修复是炎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在炎症灶中,受损组织的细胞开始增殖和分化,以恢复受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这一过程是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控因子来启动的,包括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等。
在细胞增殖过程中,受损组织的细胞开始增加DNA合成和细胞分裂的速度,以增加细胞数量。
随着细胞的增殖,受损组织开始恢复其正常结构和功能。
4. 纤维化纤维化是炎症灶修复的重要过程。
在炎症灶中,炎症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会刺激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和分化,形成纤维母细胞增生组织。
纤维母细胞产生大量的胶原蛋白和其他胶原样组织,填充受损区域,形成纤维瘢痕。
纤维瘢痕是炎症灶修复的最终产物,它在形态上代表了受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上的恢复。
组织液名词解释
组织液(tissue fluid),是存在于细胞之间的液体,又名细胞间隙液(interstitial fluid)。
组织液大量存在于动植物体内,是普通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可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浸润在组织液中,可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是普通细胞进行代谢的必要条件。
此外,组织液还可对细胞产生缓冲和保护作用。
组织液是促进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液体。
存在于组织的空隙间,是由血浆经过毛细管壁过滤进入组织空隙而形成的。
组织液是用动植物的某些组织制成的液体药剂。
注射到人体内能治疗某些慢性病。
例如用胎盘制成的组织液能治神经衰弱、胃溃疡等。
说明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组织液是维持人体组织正常功能的重要成分之一,它的生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生理、环境、饮食和疾病等方面介绍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1.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组织液的生成能力逐渐减弱。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器官功能逐渐衰退,细胞代谢变慢,导致组织液生成减少。
2. 性别: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出现水肿的情况。
这是因为女性在生理上更容易受到激素的影响,例如月经周期和孕期等因素都会导致水肿的发生。
3. 激素水平:激素是调节人体内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激素的分泌水平不稳定会影响组织液的生成和排泄,从而导致水肿的发生。
二、环境因素1. 温度和湿度:高温和高湿度的环境会导致人体排汗增加,从而使组织液减少。
相反,低温和低湿度的环境会使皮肤失去水分,导致组织液生成增加。
2. 空气质量:环境中的污染物和灰尘会刺激皮肤,引起炎症反应,进而影响组织液的生成和排泄。
三、饮食因素1. 摄入的水分量:人体组织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分,摄入足够的水分是维持组织液平衡的重要条件。
如果摄入的水分不足,会导致组织液生成减少,从而引发水肿。
2. 饮食中的盐分:高盐饮食会导致体内盐分积累,引起水分滞留,从而导致水肿的发生。
因此,合理控制盐分摄入对维持组织液平衡很重要。
3. 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是维持组织液渗透浓度的重要物质,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可以维持组织液生成和排泄的平衡。
四、疾病因素1. 心脏病:心脏病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弱,从而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引起水肿。
2. 肾脏疾病:肾脏是排除体内废物和调节体内水分平衡的重要器官,肾脏疾病会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引起水肿。
3. 淋巴系统疾病:淋巴系统是维持组织液循环的重要系统之一,淋巴系统疾病会导致组织液排泄不畅,从而引起水肿。
组织液的生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环境、饮食和疾病等方面。
了解这些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水肿等相关问题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以及注意环境卫生等方式来维持组织液的平衡,保持身体的健康。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原理解释相关水肿形成的原因水肿是由于身体组织内液体代谢不平衡,导致体液积累在组织间隙造成的一种症状。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是组织间液体代谢的两个关键环节,其中生成环节与水肿的形成相关。
本文就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原理解释相关水肿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
一、组织液的生成原理组织液的生成是指毛细血管内的液体渗透到组织间隙中形成液体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内的压力要比组织间隙内的压力高,这使得液体能够顺利地从毛细血管流入组织间隙,供应组织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但是,当毛细血管内的液体渗透压变大,或是组织间隙内的压力变小时,液体就会在毛细血管内积累,使得组织液的生成增加。
这种情况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会出现:1. 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某些炎症、肿瘤或其他病理改变会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得毛细血管内的血浆成分能够轻易地渗透到组织间隙中,造成组织液的生成增加。
2. 血容量增加: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盐类过多等情况会导致血容量增加,使得毛细血管内的压力增加,使得组织液的生成增加。
3. 淋巴循环不畅:淋巴系统是人体排泄代谢产物的重要管道,当淋巴循环不畅时,组织间隙内就会积累过多的废物和毒素,使得组织液的生成增加。
组织液的回流是指组织间隙内的多余液体被吸收进入淋巴系统,并经过淋巴管回流到淋巴结中加工和贮存的过程。
淋巴系统对于维护水分平衡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的功能。
在人体内,淋巴管是连接淋巴组织的管道,主要由淋巴液和淋巴组织构成。
组织液的回流与淋巴管内的压力和间隙压力有关,淋巴管内的压力低于组织间隙内的压力,所以多余的液体会顺利地被吸收进淋巴管内。
此外,淋巴管内的平滑肌也能够起到抽吸作用,促进组织液的回流。
这种作用在局部肿胀或感染时尤为明显。
三、水肿形成的原因水肿是由于组织液的生成增加或回流不畅造成的。
具体来说,水肿常常会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下:3. 淋巴循环不畅:淋巴管受到感染、肿瘤等影响,淋巴组织被破坏,淋巴循环受到限制,也会导致水肿的产生。
炎症的病理学机制炎症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生理反应,通常由损伤、感染和/或刺激引起。
这种反应有利于保护机体免受外界威胁,并使机体恢复正常功能。
然而,当炎症反应过度或不能正确控制时,它可能会导致各种疾病。
因此,研究炎症的病理学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炎症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炎症的发生过程经历三个主要阶段:炎症介导物的释放、血管扩张和渗出、细胞移动和局部组织修复。
这些阶段是高度集成的,因此,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
炎症介导物的释放是炎症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细胞因子、补体、凝血酶等一系列炎症介导物参与了炎症反应的调控和扩散。
其中,细胞因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炎症介导物,这些蛋白质被细胞释放,并能够调节细胞活动、细胞间通信和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物学过程。
补体系统是另一个参与炎症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激活和调节炎症反应,进而对病理过程产生影响。
凝血酶也参与了炎症反应的调节和扩散,通常与其他炎症介导物一起协同作用。
血管扩张和渗出是炎症反应的第二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血管会扩张以增加血流量,这样就可以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以帮助局部恢复。
然而,血管扩张还会产生一定的渗出反应,这会导致液体、蛋白质和其他大分子物质渗出到局部组织中,从而引起水肿。
这种过程的神经调节和炎症介导物的参与有助于调节和促进血管扩张和渗出反应。
细胞移动和局部组织修复是炎症反应的第三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炎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会迁移至受损组织并扩增,以清除病原体。
此外,其他类型的细胞,如造血干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也会迁移至受损组织并开始修复组织损伤。
总之,炎症的病理学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多种炎症介导物的释放、血管扩张和渗出、细胞移动和局部组织修复等多个阶段。
研究这些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炎症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这将为人们提供更好地了解和管理炎症反应的新途径和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