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172.63 KB
- 文档页数:2
鸭的病毒性肝炎鸭的病毒性肝炎是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死前角弓反张,病死鸭肝肿大出血,10日龄左右为临床高发阶段,高度污染场,20日龄以后雏鸭仍有肝炎,只不过死亡率较低。
病原:鸭肝炎病毒,属小RNA病毒科成员,有1、2、3三个血清型,目前,国内常发生的绝大多数由I型肝炎病毒引起。
流行特点:l、主要发生于雏鸭,21日龄内最易感,10日龄左右为高发阶段。
肝炎病毒高度污染场,21日龄以后也可感染,但相对临床症状轻微,死亡率偏低,成年鸭也可感染,但不出现临床症状。
2、肝炎病毒变异。
最近集中养鸭区域出现临床症状不明显,死亡率不太高,21周龄以后鸭群仍然得病,肌注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效果不佳,更换另一个生产厂家的血清和卵黄抗体有可能出现好的治疗效果,这就需要工作者及广大养鸭用户提起警钟,研究对策。
症状:突然发病,大批死亡,病鸭抽搐,死亡前多呈角弓反张姿式。
病变:主要病变为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时刷状出血,有的病鸭肾脏轻度肿大,并有树枝状充血或出血。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肝脏的特殊变化,不难做出初诊,确诊需做实验室工作。
防治措施:肉鸭:l-3日龄用鸭肝炎弱毒疫苗进行免疫一次(对无母源抗体的雏鸭)。
种鸭:在开产前间隔15天左右接种两次鸭肝疫苗,生蛋后每3-4个月加强免疫一次。
治疗:对发病鸭群,立即用高免卵黄液或血清肌注1-1.5ml,能控制死亡,同时配合鸭肝康拌料,大大能提高疗效。
对病毒变异的养鸭厂,取当地病料做成疫苗,再研究出抗鸭肝炎病毒高免卵黄抗体,能大大提高治疗和预防效果。
新感康饮水,100g兑水400-500斤,比单独打抗体要提前10个小时控制死亡。
2024年第02期鸭病毒性肝炎是肉鸭常见的一种严重疾病。
该病通常发生于4~20日龄雏鸭,而成年鸭对该病有免疫力,不会自然感染或发病。
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传播源包括病鸭和带毒鸭。
通常,该病多发于管理松散、饲养条件差的养鸭场。
例如,饲养管理不善、鸭舍过于拥挤潮湿以及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因素都可能引发该病。
尤其在雏鸭孵化期间,该病容易大规模暴发,而且迅速传播,导致发病率高达100%,给养鸭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养殖户应加强饲养管理,确保饲养环境干燥清洁,提供均衡营养的饲料,以减少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
1流行病学鸭肝炎病毒(D uck H epat i t i s V i r us,D H V)是一种引起鸭肝炎的病原体,属于Pi cor-navi r i dae科,H epat ovi r us属。
该病毒是一种非包膜的正链R N A病毒,具有典型的20面体立体结构。
其基因组由单股正链R N A组成,长度约为7.6kb。
鸭肝炎病毒主要感染家禽,尤其是鸭和鹅等水禽。
但也存在其他禽类和哺乳动物对该病毒感染的报道。
鸭肝炎病毒的致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但有一些已知的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可以提供一定的了解。
(1)肝脏病变。
鸭肝炎病毒主要感染鸭的肝脏,导致肝脏病变。
感染后,病毒在肝细胞中复制并破坏细胞结构,引起肝脏肿大、出血和坏死等病理变化。
进而导致肝功能异常和炎症反应。
(2)免疫系统调节。
鸭肝炎病毒感染可能会影响鸭的免疫系统。
病毒感染后,机体会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然而,病毒也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干扰或抑制宿主免疫反应,从而降低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
(3)炎症反应。
鸭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病变会导致炎症反应的产生。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病毒感染的一种防御机制,但过度或持续的炎症反应可能会对组织造成损伤。
(4)病毒复制和传播。
鸭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毒会在肝细胞内进行复制,并通过排泄物(如粪便)和食物传播给其他鸭群。
如何防治鸭病毒性肝炎概述: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的急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90%左右。
病程极短,主要病变在肝脏。
其特征是肝炎、肝体积肿大,并有出血斑点。
1.病原本病的病原为鸭肝炎病毒。
2.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鸭。
成年鸭也可感染但不发病,而是此病的带毒者。
被病毒污染的鸭舍、饲料、饲养用具、水、人员、车辆等都可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
其传染途径是通过咽和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
传染源主要是患病雏鸭及带毒成年鸭。
病愈康复鸭的粪便中,能继续带毒1~2个月。
鸭蛋内不传递病毒。
此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多数在冬季或早春暴发。
3.临床症状潜伏期1~4天。
有些雏鸭没有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
病程进展迅速,常常不超过几小时。
病鸭离群,缩头拱背,行动呆滞,不久即伏地不能走动,食欲废绝,眼半闭呈昏迷状态。
有些病鸭有腹泻,以后出现神经症状,运动不协调,双脚呈痉挛性运动,头向后仰像游泳样,翅膀下垂,呼吸困难。
死前头颈扭曲于背上,腿伸直向后张开,呈角弓反张姿势,欲称“背脖病”,这是本病死亡时的典型体征。
康复的雏鸭生长缓慢。
4.解剖病理改变特征性病理变化为肝脏肿大,质脆,呈淡红色或斑驳状,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有的肝脏有坏死灶。
胆囊肿大,充满胆汁。
脾脏有时也肿大,有斑驳状花纹。
5.诊断通常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与解剖病理改变,进行综合分析,可作出初步诊断。
6.预防平时应做好预防工作,严格孵化室、鸭舍及周围环境的卫生消毒。
不从有发病史的鸭场引起雏鸭。
用鸭病毒性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良好:无母源抗体的雏鸭,于1日龄皮下注射20倍稀释的疫苗0.5亳升;有母源抗体的雏鸭(即母鸭曾注射过鸭病毒性肝炎疫苗或该鸭群曾患过本病),于7~10日龄皮下注射疫苗1毫升。
免疫力可保持6周以上。
河南普奥动物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