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天空史记教学计划 (2)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6
《史记》项目式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背景分析《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项目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史记》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史记》的著作背景、成书过程、内容架构等基本知识,掌握《史记》中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相关信息。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阅读、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史记》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研究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三、教学内容1. 《史记》的著作背景和成书过程2. 《史记》的内容架构和重要章节3. 《史记》中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介绍四、教学策略1. 项目式学习:将学习内容分成若干个项目,让学生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 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开创新思维,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激发兴趣(10分钟)教师通过介绍《史记》的重要性和价值,引导学生了解《史记》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项目学习(60分钟)(1)项目一:《史记》的著作背景和成书过程,学生分组展开研究,通过小组讨论和资料收集,了解《史记》的创作背景和成书历程。
(2)项目二:《史记》的内容架构和重要章节,学生分组学习各个章节的内容,展开讨论和总结。
(3)项目三:《史记》中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介绍,学生展开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掌握《史记》中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相关信息。
3. 小组展示(30分钟)学生各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分享对《史记》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4. 总结反思(2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计划和建议。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生平事迹,认识司马迁的坚韧不拔精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记》节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掌握《史记》的主要特点。
2. 难点:培养学生阅读《史记》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司马迁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司马迁生平事迹相关资料。
2. 学生:预习《史记》节选,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司马迁的了解。
(二)新课导入1. 学生阅读《史记》节选,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
2.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司马迁的主要事迹,如:忍辱负重、矢志不渝、勤奋好学等。
(三)深入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司马迁在困境中如何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拓展延伸1. 教师播放与司马迁相关的影视作品或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司马迁的精神品质。
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司马迁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司马迁的坚韧不拔精神。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作业布置1. 阅读司马迁的生平事迹,深入了解其精神品质。
2. 撰写一篇关于司马迁的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六、板书设计《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生平事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记》节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司马迁的坚韧不拔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掌握《史记》的主要特点。
2. 难点:培养学生阅读《史记》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司马迁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司马迁生平事迹相关资料。
史记历史教育教案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历史文献,由司马迁创作。
史记的编写体例独特,内容广泛,对于历史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将以史记为教学素材,设计一堂历史教育课,旨在通过学习和探讨,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史记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生平事迹。
2. 学习和理解史记的主要内容和编写特点。
3. 掌握部分史记中的重要故事和传记。
二、教学准备1. 史记的相关资料和选段。
2. 多媒体设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向学生介绍史记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于史记的兴趣。
2. 学习史记(20分钟)选择几个重要的章节或故事,要求学生先自行阅读,然后集体讨论。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了解程度进行引导和解释。
3. 史记的编写特点(15分钟)通过对史记的编写体例进行讲解,向学生介绍史记作为一部史书的独特之处。
引导学生思考史记编写的目的和意义。
4.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25分钟)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传记,向学生讲解其故事背景和重要性。
鼓励学生就其中的人物传记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5. 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对于史记的认识和理解。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四、拓展延伸1. 自主阅读鼓励学生阅读史记的其他章节或故事,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
2. 参观博物馆安排学生参观古代历史博物馆,观看与史记相关的文物和展览。
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史记所述历史。
3. 制作报告要求学生选择史记中的一个故事或传记,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份报告。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广泛查阅资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学生讨论的表现和提问的质量来评价学生对于史记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报告成果评价学生的报告成果,包括报告的深度和广度,表达的清晰性等。
3.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对于问题的回答和对于他人观点的接受和讨论等。
六、教学反思史记作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对于历史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为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的第一部分,共五个章节。
本部分内容主要涵盖《史记》的产生背景、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动机、以及《史记》的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部分内容,学生将能够了解《史记》的基本情况,对《史记》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够掌握阅读《史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史记》的产生背景和历史地位。
2.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动机。
3. 掌握《史记》的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
4. 学会阅读《史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5. 培养对《史记》的兴趣和阅读热情。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史记》的产生背景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讲解秦朝的建立和灭亡。
讲解汉朝的建立和《史记》的编写背景。
2. 第二章: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动机讲解司马迁的家族背景和个人生平。
讲解司马迁的创作动机和编写《史记》的目的。
3. 第三章:《史记》的主要特点讲解《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讲解《史记》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4. 第四章:《史记》的文学价值讲解《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讲解《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发。
5. 第五章:阅读《史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讲解阅读《史记》的注意事项和方法。
讲解如何理解和解读《史记》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史记》的产生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动机、主要特点和文学价值等内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提问和解答学生的问题。
3.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史记》的相关篇章,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阅读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史记》的篇章结构和体例讲解《史记》的篇章结构和体例特点。
分析《史记》中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不同体裁的特点和作用。
《史记》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以“五礼天地务民”为纲,按照一统天地、八纪差综、夏商周、秦汉以及经传的编排架构,记述自上古传世以来到西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
作为古代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史记》展现了诸侯国时期至秦朝统一中国前的历史面貌,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史记》的内容结构、编写背景和特点,理解其中所记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能够熟练运用史记中的历史资料进行历史研究与分析。
2.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对中华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探索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讲解《史记》的内容架构和编写特点,深入讨论其中的历史事件、制度和人物,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史记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历史分析和研究中,培养学生深入挖掘历史资料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通过讲解《史记》的内容结构和背景,让学生全面了解《史记》的编写特点和意义。
2.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史记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课外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史记相关的资料和研究文献,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视野。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史记》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步:讲解《史记》的内容架构和特点(20分钟)教师讲解《史记》的编写背景、结构和编排原则,介绍史记的编写者司马迁及其在历史学上的地位。
第三步:分组讨论史记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30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史记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展开对史记内容的深入研究和分析。
第四步:课堂展示和总结(20分钟)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让学生对史记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全面了解和深入思考。
第五步:作业布置和反馈(10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针对史记中的一段历史事件或人物展开深入研究,并进行撰写相关报告。
《史记》项目式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背景分析《史记》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史学著作,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由司马迁所著。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史记》不仅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还可以培养其独立思考、研究和表达能力。
基于此,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项目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史记》的兴趣,提高其历史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史记》的基本内容,了解它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整合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历史研究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历史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史记》的编纂与内容概况(2)《史记》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和意义(3)选取《史记》中的经典故事和人物进行深入研究2. 教学方法:(1)项目式教学:将学生组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如《史记》的编纂、对历史学的影响等,进行深入探究。
(2)讨论与展示: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3)导师指导:教师作为导师,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起源和编纂背景,让学生了解《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第二步:小组选择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并选择研究方向,明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三步:研究与分工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分别深入研究所选择的方向,并整合研究成果。
第四步:讨论与展示各小组展开内部讨论,总结研究成果,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成果和发现。
第五步:导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帮助他们发现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五、教学评价方法1. 学生评价:学生根据小组合作的情况、研究成果的深度和广度、展示的表现等进行评价。
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报告、讨论表现、展示等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资源及条件要求1. 教学资源:提供《史记》相关的文献资料、影视资料等。
《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1《史记》选读(苏教版必修教案设计)作为中国古代史上最具规模、最具代表性的史书之一,《史记》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史记》选读是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部分,用以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史记》选读这一教材,设计一份教案,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古代历史知识,培养他们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爱护之心。
一、教材分析《史记》选读是苏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一部分,以“简、明、精”为原则,精选有代表性的史记节选,让学生们感受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
教材的内容包括秦汉、三国、晋、南北朝等历史时期,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既具备历史学家的意义,又有启迪现代人深度思考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使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沿革、丰富内涵有一个深刻的認識,培养对中华文化的骄傲感和自豪感。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让学生们在知识方面有所积累,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3.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史记》选读,使学生们掌握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们的批判思维与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1.秦汉时期:五帝、尧舜禹、夏商周、世家、秦始皇、汉武帝、司马迁2.三国时期:三分天下、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3.晋朝:司马炎、王羲之、陶渊明、桓温4.南北朝:北魏、南朝宋、梁、陈、北齐、北周四、教学策略1.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根据历史事件进行问答、讨论、画图等教学方式。
2.知识讲述:通过讲述与学生密切相关、最新、最热的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热情、兴趣和积极性;用图、表、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看书、写作、同班讨论、并进行展示或比赛。
让学生在互相学习沟通中提高知识水平,培养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作业练习:在课外时间内,布置小组作业,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发表观点、谈体会、展思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史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历史价值及体例特点;掌握《史记》中的部分重要篇章及人物故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提高学生阅读《史记》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1. 《史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历史价值及体例特点。
2. 《史记》中部分重要篇章及人物故事。
教学难点:1. 《史记》的体例特点及其对后世史书的影响。
2. 阅读并理解《史记》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和历史事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介绍《史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历史价值及体例特点。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史记》的介绍,了解《史记》的基本情况。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史记》的体例特点及其对后世史书的影响。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生平事迹。
2. 讲解《史记》的成书背景和历史价值。
3. 介绍《史记》的体例特点,如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
四、案例分析1. 以《史记》中的《项羽本纪》为例,讲解其人物关系和历史事件。
2. 引导学生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失败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史记》的历史价值。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史记》中的其他篇章,并撰写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史记》的了解程度。
2. 引导学生思考《史记》中的哪些人物故事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史记》的其他篇章,如《孔子世家》、《屈原列传》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所学篇章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孔子世家》中的孔子形象及其思想。
2. 讲解《屈原列传》中的屈原生平事迹及其爱国精神。
四、案例分析1. 以《史记》中的《吕不韦列传》为例,分析吕不韦的政治生涯及其对秦朝的影响。
2024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使其具备扎实的语言表达和文学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使其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3.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人文关怀,使其具有独立思考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5.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进行差异化教学。
二、教学内容和重难点1.课文阅读:通过文言文和现代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写作训练:通过各种写作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语法知识:通过语法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和语言运用能力。
4.文化常识:通过相关文化常识的学习,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和人文关怀。
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难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作业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个别辅导: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计划第一课时:《陆游诗选》阅读与赏析1.通过导入先秦时期文化,了解陆游的诗歌创作背景。
2.导读《陆游诗选》中的若干篇目,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
3.分组讨论和小结,展示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二课时:《倪钧原陶渊明诗选》阅读与赏析1.导读《倪钧原陶渊明诗选》中的若干篇目,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和分析陶渊明的艺术特点和创作风格。
3.小组合作,进行诗歌创作练习,展示学生的创作能力。
第三课时:《文心雕龙》选读与理解1.了解《文心雕龙》的撰写背景和作者的学术成就。
2.选读《文心雕龙》中的若干篇目,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3.小组讨论和分享,展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教案:《史记》小学语文教案:《史记》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史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史记》1一、教学目标:1、紧扣课题,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真正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形象进行渐进、深刻的解读。
2、感情朗读,情感共鸣,进行文化浸润。
3、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阅读训练,不断提升语文素养与技能。
二、教学过程: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人物。
(板书:司马迁)2、司马迁著写了《史记》,谁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谈谈《史记》是一部怎样的书?(板书:《史记》)3、司马迁为什么偏偏要写这样一部书呢?(板书:写)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说说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
5、学生读后交流。
6、环境的熏陶、家庭的影响将司马迁与史学紧紧相连。
父亲的临终遗言托对司马迁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
7、出示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8、教师范读,这是父亲的临终嘱托。
这是一份怎样的嘱托?9、齐读。
10、身为儿子的司马迁岂能不明白老父的心?此时此刻,望着泪流满面的父亲,聆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在想些什么呢?11、学生交流。
12、引读、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3、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14、学生交流。
15、司马迁忘我研读,认真整理,专心致志写作《史记》,如此发奋。
(板书:发奋)16、学生质疑。
(板书:发愤,并打上问号)17、“愤”教师加点。
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18、学生举例。
19、那么到底是什么事使得司马迁满怀愤慨,发愤写成《史记》呢?20、学生交流:李陵事件。
2024年北师大版初一语文的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二、教材分析七年级下册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
全册书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和写作、综合性学习三个部分。
从阅读部分的选文来说,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两个方面作了严格筛选,新吸取了大量的名家名篇,并以整体感悟、品味语言、理清思路、把握意蕴、抓住要点、发表见解为阅读能力的实践环节,全面考虑、组织单元。
本册名著导读介绍了高尔基的《童年》和法布尔的《昆虫记》。
它们都与课堂阅读有着有机的联系,如:《童年》与成长单元,《昆虫记》与动物单元,作为课内阅读的一种延伸,它将因令学生走向一片更为辽阔的天地。
三、教学目标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6、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7、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8、加强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进度表第一周(2.18-2.22)开学寄语、动员(1)从百草园到百味书屋(4)第二周(2.23-3.1)爸爸的花儿落了(3)丑小鸭(2)诗两首(2)第三周(3.2-3.8)伤仲永(3)写作:叙事要完整第四周(3.9-3.15)黄河颂(3)最后一课(4)第五周(3.16-3.22)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2)土地的誓言(2)木兰诗(3)第六周(3.23-3.29)写作: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2)邓嫁先(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第七周(3.30-4.5)音乐巨人贝多芬(2)福楼拜家的星期天(2)孙权劝学(3)第八周(4.6-4.12)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3)复习(4)第九、第十周(4.13-4.26)段考复习、段考第十一周(4.27-5.3)评讲试卷(自修)社戏(4)安塞腰鼓(3)第十二周(5.4-5.10)竹影(2)观舞记(2)口技(3)第十三周(5.11-5.17)写作:表达自己的看法,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3)伟大的悲剧(4)第十四周(5.18-5.24)荒岛余生(4)登上地球之巅(3)第十五周(5.25-5.31)真正的英雄(2)短文两篇(3)写作:勤于修改(2)第十六周(6.1-6.7)猫(3)斑羚飞渡(4)第十七周(6.8-6..14)华南虎(2)马(2)狼(3)第十八周(6.15-6.21)写作:描写要生动,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3)复习(4)第十九周(6.22-6.28)复习、期考2024年北师大版初一语文的教学计划(二)【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听、说、读、写和翻译等综合语文能力;2. 通过学习语文文本,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和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史记教学思路.doc(精选)第一篇:史记教学思路.doc(精选)《史记》教学思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
它既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们应重视和发挥《史记》所具有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通过对这一中华文化经典的解读,使学生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基于此,《史记》教学究竟如何开展,讲成“百家讲坛”?上成“思想政治课”“人生哲学课”?这很可能使《史记》选修课失掉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最终走入歧途。
所以《史记》教学首先要重视其“言”。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做法如下:一、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过好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关《史记》选修的文本大都是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无论是叙述性语言还是刻画人物的语言,都适合朗读。
“好书不厌几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
”没有了对文言文的反复诵读,怎么会得到对言语本身的积累,怎么会产生对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又怎会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呢?因此,我把熟读诵读设定为文言文课堂教学的第一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培养语感,我们采用了慢速悟读的方法。
具体为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地方法,以读促思,以读促说。
首先阅读速度要慢,二是在阅读中回读复读,三是咬文嚼字,四是学会回味品读。
同时还要求他们着眼于字词句的认读,平心静气的放声朗读。
让学生懂得文 1 言词意的推究,语言的揣摩,人物的理解,情感的熏染都需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文意,体验语言的形式之美和内蕴之美,诵读环节中还要求学生心正意诚,全神贯注,不可随意轻率,有口无心,要读出自己的真性情,从而加深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完成自主翻译的任务。
我们认为这样的语言知识和思维训练相互渗透的朗读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方法。
二、发挥主动性,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学生“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第1篇一、引言《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以严谨的史实、生动的文笔、丰富的内容,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史记》是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教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史记》的教学实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史记》的作者、成书背景、体例特点等;掌握《史记》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思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史记》概述:介绍《史记》的作者、成书背景、体例特点等。
2. 《史记》中的重要人物:如孔子、秦始皇、汉武帝等,分析他们的生平事迹、思想主张和历史地位。
3. 《史记》中的重要事件: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秦朝的统一、汉朝的建立等,分析其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4. 《史记》中的思想观念:如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系统讲解《史记》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2. 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史记》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人物、事件和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史记》中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增强教学效果。
5. 课外阅读:布置《史记》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讲述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新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系统讲解《史记》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3. 案例分析:选取《史记》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人物、事件和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 讨论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史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主要通过学习《史记》,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掌握历史知识、人物故事、事件发展等内容,增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2.1 教学内容《史记》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经典之作,历史发展与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了文字记载的大量人物、事件、文化及政治、军事、经济对历史的影响等等,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本次教学将主要涉及《史记》的部分内容,包括:•导言和总论:《史记》的介绍,作品特点等•五帝本纪:黄帝、颛顼、尧、舜、禹的历史介绍•夏本纪:商汤、太甲、太康、仲康、相、比、虞、夏后氏、少康等人物介绍•《尚书》:内容与特点2.2 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问题、图片、视频等形式调动学生对史记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习热情。
•问题启发:通过提问带动学生思考,例如:“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巨著,你们知道史记有什么特点吗?”、“史记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史书?”•图片呈现:提供与《史记》相关的图片素材,或使用PPT演示,让学生在视觉上了解《史记》的相关内容。
•视频播放:通过播放与《史记》相关的视频,在视觉上展现《史记》的内容和魅力,吸引学生。
(2)教学重点:结合《史记》的内容重点,进行知识点详解和分析。
•五帝本纪:对黄帝、颛顼、尧、舜、禹的历史介绍与评析。
•夏本纪:对商汤、太甲、太康、仲康、相、比、虞、夏后氏、少康等人物介绍,并分析其对历史与文化的影响。
•《尚书》:对《尚书》的内容、特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3)知识运用: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的情况下,做一些课堂练习,以检查掌握情况。
(4)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归纳总结,增强学生记忆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5)教学拓展: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如何对待学习历史,文化古文的理解等。
三、评价方式(1)小测验:在学习过程中,设计一些小测验,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023年《史记》教学设计2023年《史记》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司马迁受辱后悲愤、矛盾的心情,以及最终忍辱负重、战胜自我、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领悟司马迁受宫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
教具准备:课件及文字资料一、揭题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过渡:上一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两个重要的问题,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又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着重探讨这些问题。
二、探究第一个问题过渡: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1、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1-3自然段,想一想都有哪些原因?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在读懂的基础上,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原因,写在课文旁边。
2、全班交流。
(交流的时候要注意了,先读一读你划的句子,再结合关键的词语谈谈你的理解。
)(随机交流。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
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①黄河的熏陶: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跨越黄河的龙门,是一座名山。
据说每年都有几万条鱼向上游,跳过去便化为龙。
这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便是司马迁世代居住的地方。
是啊,北望龙门,东望黄河,小小的司马迁禁不住浮想联翩,他也要化为龙。
②历史故事的感染:因为司马迁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他也要成为一名英雄,也要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他要发愤写作。
到底哪些古代英雄的故事对他以后写《史记》产生了深渊的影响?周文王被关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居然写了《国语》;孙膑被剜(wān)掉膝盖骨,竟写了《兵法》……所以他要发愤写作。
“父亲司马谈……受父亲的影响……历史资料。
初中历史试讲史记教案
教学内容:史记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及他的历史地位,理解
史记的内容结构及其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介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和他的历史地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史记
的内容结构。
教学准备:课件、史记文本、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让学生看一个史记的封面,引导他们猜测这是什么书,说出他们对史记的了解。
2. 介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让学生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二、讲解史记的内容结构(15分钟)
1. 介绍史记的内容结构,包括纪传体、志、表等部分。
2. 分别解释这些部分的作用和意义,让学生理解史记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历史文献中的翘楚。
三、让学生自主学习(15分钟)
1. 分发史记的部分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
2. 提醒学生关注史记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内容,帮助他们理解史记的叙述方式和历史意义。
四、讨论总结(10分钟)
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分享对史记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史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简要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史记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多读历史书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和内容结构,让学生了解史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的地位和价值,增强了学生的历史自信心和兴趣。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史记中的具体内容展开更深入的教学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
八年级上册的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认识文言文的基本特征,理解古代文化,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2.了解《史记》的意义,掌握历史事件的表述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提高对古代文化的认识。
教学重点:1.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征,掌握文言文的词汇和语法。
2.领悟史记的写作特点,了解此书的特殊意义。
3.学会从文言文中发现历史事件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语言表述方法,使学生能够读懂古代文献和史书。
2.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营造,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史记中的内容。
2.教师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合作学习法:在小组学习中,学生通过合作发现文言文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介绍《史记》的特点和意义。
2.利用图片等多媒体工具激发学生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二、学习活动(40分钟)1.学习《史记》中的事件关系:(1)教师讲授文言文基本语法和阅读方法,并示范文言文的朗读和解读。
(2)学生自己阅读《史记》中的内容,并在小组内讨论历史事件的内容和意义。
(3)教师讲授史书写作特点和历史事件的表述方法,并通过案例进行讲解。
2.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1)教师讲授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表述方法,并对文言文的朗读进行示范。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文言文的句子解析和理解。
3.夯实知识点:(1)教师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句子结构、修辞、语气等重要知识点。
(2)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三、归纳和复述(10分钟)学生分类总结《史记》中的事件和人物,并归纳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四、作业布置(5分钟)1.阅读《史记》中所选篇目,并选择其中的一段文字进行理解和解读。
2.预习下一课程的内容。
教学资料:《史记》选读、文言文课本、课件等。
教学反思:1.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国学课教学计划(史记)
教学目标:国学读史,陶冶性情,明事理。
在阅读原典的过程中,知晓本民族的历史过程,并传递正能量。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带有有文学意义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首。
花费了太史公近20年的心血。
故事丰富,文采斐然,寓文于事,在朗朗上口的诗文中熟悉历史,熟悉中国文化。
教学内容:《史记》中著名的篇章和有名人物的故事,并借鉴《左传》和其他典籍中的某些故事。
教学安排:本学期一共安排18次课,视具体情况而定。
(总共课程多于18次)
次数内容出处
第一次史记介绍,内容,题材,
历史顺序建构
第二次烽火戏诸侯《周本纪》
第二次
第三次
春秋的故事
晋文公“退避三舍”
楚庄王“一鸣惊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晋文公世家》《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韩非·喻老篇》
《越王勾践世家》
第四次春秋四公子的故事
信陵君窃符救赵
孟尝君“鸡鸣狗盗”《魏公子列传》《孟尝君列传》
第五次第六次围魏救赵
田忌赛马
吴起的故事
《孙子吴起列传》
第七次第八次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纸上谈兵
《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九次屈原投汨罗江《屈原贾生列传》第十次焚书坑儒《秦始皇本纪》第十一次指鹿为马《秦始皇本纪》第十二次李斯谏逐客令
李斯谏焚书
《李斯列传》
第十三次商鞅立木为信《商君列传》
第十四次破釜沉舟《项羽本纪》
第十五次鸿门宴
第十六次鸿鹄之志《陈涉世家》
第十七次刘邦记仇《楚元王世家》
第十八次第十九次韩信
胯下之辱
成也萧何,拜也萧何
《淮阴侯列传》张良拜师《留侯列传》
第二十次第二十一汉之飞将军
李广自刎
李陵降匈奴
《李将军列传》
第二十次从奴隶将军
骠骑将军霍去病
《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第二十一次西门豹治邺《滑稽列传》
第二十二次第二十三次第二十四次第二十五次专诸刺吴王
豫让报智伯
聂政为知己者死
荆轲刺秦王
《刺客列传》
第二十六次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第二十七次赵氏孤儿《赵世家》
第二十八次缇萦救父《扁鹊仓公列传》
第二十九次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第三十次唇亡齿寒《左传》
第三十一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第三十二次太史公自传《太史公自传》
备注:以上的课时安排,以实际情况为主。
并且课程内容的安排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有变更。
焚书坑儒254
炎帝杀白帝子347
指鹿为马273
鸿门宴311
荆轲刺秦王2527
田光2530
廉颇蔺相如列传
刮羹候楚元王世家
烽火戏诸侯《周本纪》
焚书坑儒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鸿鹄之志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张良拜师《史记·留侯列传》
围魏救赵《孙子吴起列传》
田忌赛马《孙子吴起列传》
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荆轲刺秦王《史记1刺客列传》
成也萧何,拜也萧何(萧何月下追韩信,吕后杀韩信)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的记载敷衍而来的。
《淮阴侯列传》载其事如下:
及项梁渡淮,(韩)信杖剑从之,居戏(一作“麾”)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官名)。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即夏侯婴),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音YUE,同悦)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郊,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臣追亡者。
”上复骂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
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土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不必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进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
吕后杀韩信《淮阴侯列传》
胯下之辱《淮阴侯》
春秋五霸故事
管仲与龅牙叔交《管晏列传》
张仪戏楚国《张仪列传》
王翦求金钱美地《王翦白起列传》
屈原投汨罗江《屈原贾生列传》
荆轲刺秦王《刺客列传》
李斯谏秦王下逐客令《李斯列传》
李斯谏焚书
魏文王问扁鹊“谁的医术最好”《扁鹊仓公》
缇萦救父《扁鹊仓公》
围魏救赵《孙子吴起列传》
重耳流亡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史记·晋文公》
一鸣惊人齐威王《史记·滑稽列传》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世家》
朝秦暮楚《郑世家》
赵氏孤儿《赵世家》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春秋四公子的故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增兵减灶《孙子吴起列传》
吴起的故事《孙子吴起列传》杀妻曾子断交为兵士吸脓吴起之死商鞅立木为信《商君列传》
鸡鸣狗盗《孟尝君列传》
奇货可居《吕不韦传》
专诸刺吴王《刺客列传
豫让报智伯
聂政为知己者死
荆轲刺秦王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百战成名将
汉之飞将军
李广自刎
李陵降匈奴
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第五十一
从奴隶到将军
骠骑将军霍去病
司马相如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列传》
西门豹治邺《滑稽列传》
太史公自传。
唇亡齿寒《左传》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