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全国1卷高考百日冲刺模拟金卷语文试卷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15
(全国Ⅰ卷)2020届高考语文百日冲刺金卷(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典问题近年来开始热了起来,发表文章多了,还召开了几次经典方面的学术讨论会。
当代的经典并非高不可攀、遥不可及。
经典只不过是那些比较优秀、超越了同时代作家的思想艺术平均水准,并被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品。
具体点说,我认为经典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时代经典”,即在特定的时代,比如解放后17年间的《红日》《创业史》《青春之歌》等,这一类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上都存在着时代的局限,但它们确实在特定的时代中影响、教育了一代人,因此作为一种“时代经典”,应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文学史上应有它们的地位。
另一类可称为“永恒经典”,如《红楼梦》《阿Q正传》等,这一类作品不受时代和空间的局限,它们以思想上的超越性,艺术上的独创性,时间上的永久性一代代传承下去。
就当代文学来说,目前从严格意义上还难觅“永恒经典”,但具备“永恒经典”潜质的作家作品可以找出不少。
比如散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有资格享受“经典”的待遇。
韩少功的《山南水北》,余秋雨的《这里真安静》等,也都有成为“永恒经典”的可能。
至于小说,也有这类作品存在。
如汪曾祺的《受戒》,阿城的《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等。
我们现在要做的,一是改变观念,不能一味“贵古贱今”,认为时间越远、越古老的作品就一定优秀伟大,时间越近的就一文不值。
二是经典化的过程需要一些仪式相助,比如设立一些真正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文学奖,将真正的文学经典筛选出来。
在经典确立的过程中,价值标准的问题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
文学史写作作为人文学科研究的一部分,它同样离不开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
(全国Ⅰ卷)2020届高考语文百日冲刺金卷(三)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楚,让世界知道中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正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
在诸多主张之中,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当属最重要的。
老子的《道德经》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最终形成“为而不争”的主张。
这样的主张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我们的先哲思考这一问题的出发点。
孔子同老子相呼应,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
作为孔子的后学,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礼记》中有很经典的一句话:“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
”这句话是说凡事要尊重别人,把他人摆在第一位,一个社会若能做到“先人后己”,那么礼让和谐就会蔚然成风。
同样的思想还见于《尚书》,该书《大禹谟》一篇记载上古君臣治国之道,主张多方听取意见,甚至可以“舍己从人”。
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
正是在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
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舍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
(全国Ⅰ卷)2020届高考百日冲刺金卷(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典问题近年来开始热了起来,发表文章多了,还召开了几次经典方面的学术讨论会。
当代的经典并非高不可攀、遥不可及。
经典只不过是那些比较优秀、超越了同时代作家的思想艺术平均水准,并被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品。
具体点说,我认为经典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时代经典”,即在特定的时代,比如解放后17年间的《红日》《创业史》《青春之歌》等,这一类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上都存在着时代的局限,但它们确实在特定的时代中影响、教育了一代人,因此作为一种“时代经典”,应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文学史上应有它们的地位。
另一类可称为“永恒经典”,如《红楼梦》《阿Q正传》等,这一类作品不受时代和空间的局限,它们以思想上的超越性,艺术上的独创性,时间上的永久性一代代传承下去。
就当代文学来说,目前从严格意义上还难觅“永恒经典”,但具备“永恒经典”潜质的作家作品可以找出不少。
比如散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有资格享受“经典”的待遇。
韩少功的《山南水北》,余秋雨的《这里真安静》等,也都有成为“永恒经典”的可能。
至于小说,也有这类作品存在。
如汪曾祺的《受戒》,阿城的《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等。
我们现在要做的,一是改变观念,不能一味“贵古贱今”,认为时间越远、越古老的作品就一定优秀伟大,时间越近的就一文不值。
二是经典化的过程需要一些仪式相助,比如设立一些真正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文学奖,将真正的文学经典筛选出来。
在经典确立的过程中,价值标准的问题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
文学史写作作为人文学科研究的一部分,它同样离不开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
你写谁或不写谁,你给谁多少篇幅,又将谁放在哪个等级上来评价,这一切都涉及到判断,而这个判断又是由价值标准引发出来的。
长期以来,当代文学的评价标准缺乏统一的共识。
2020届百校联考高考百日冲刺金卷全国I卷·语文(三)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楚,让世界知道中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正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
在诸多主张之中,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当属最重要的。
老子的《道德经》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最终形成“为而不争”的主张。
这样的主张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我们的先哲思考这一问题的出发点。
孔子同老子相呼应,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
作为孔子的后学,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礼记》中有很经典的一句话:“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
”这句话是说凡事要尊重别人,把他人摆在第一位,一个社会若能做到“先人后己”,那么礼让和谐就会蔚然成风。
同样的思想还见于《尚书》,该书《大禹谟》一篇记载上古君臣治国之道,主张多方听取意见,甚至可以“舍己从人”。
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
正是在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
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舍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
备战2020年高考冲刺模拟卷(一)(全国I卷)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春节”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扬雄撰、晋代范望注的《太玄经》卷一之《差》的注文中。
当然,《太玄经》注文中所谓“春节”还不是我们今天作为一年开始的正月初一,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个节气。
由于这个节气标志着阳气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古人对其特别重视,而后逐渐延展开来,形成了系统的历法礼仪。
关于春节的礼俗,无论是经典文献,还是地方志书,都有大量记载。
如《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称:“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亲载耒耜措之,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
”《吕氏春秋》上述记载的是先秦以前的情况,反映了上古社会对农耕的高度重视。
秦汉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古老的“籍田”仪式逐渐茨化,而“岁旦”之日的礼仪则不断増加新内容。
备战2020年高考冲刺模拟卷(三)(全国I卷)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厚重的人文历史和民族精神,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何表达传统文化巳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创作而临的重要课题。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线,用现代表达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借用与创新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展示,更是以当代艺术形式传递传统文化生命力,是对艺术人文精神的再造。
传统文化的形成和表达,巳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固定模式,保持稳定是传统文化的特色,但也对传统文化发展带来阻碍。
社会的发展、意识的更新,降低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汪度。
人们更喜欢追逐朔流,一些传统节日的传统文化味道正在消退,如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在个别地方巳经沦为”饺子节、粽子节、月饼节”。
随着西方思想文化东进,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为年轻人热衷,大量中学生用孰练英语完成大学四级考试后,却不能连贾地阅读出一篇传承千载的古诗词散文。
造成传统文化魅力缺失的关键因素是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缺乏重视,以至于人们对传统文化表达缺乏兴趣。
从东西方文化乃至古今文化属性看,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并无优劣。
(全国Ⅰ卷)2020届高考百日冲刺金卷(三)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楚,让世界知道中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正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
在诸多主张之中,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当属最重要的。
老子的《道德经》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最终形成“为而不争”的主张。
这样的主张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我们的先哲思考这一问题的出发点。
孔子同老子相呼应,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
作为孔子的后学,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礼记》中有很经典的一句话:“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
”这句话是说凡事要尊重别人,把他人摆在第一位,一个社会若能做到“先人后己”,那么礼让和谐就会蔚然成风。
同样的思想还见于《尚书》,该书《大禹谟》一篇记载上古君臣治国之道,主张多方听取意见,甚至可以“舍己从人”。
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
正是在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
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舍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
可见,中华文化是把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追求人己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的文化。
一些西方学者以“为己”一词为依据,认为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这显然是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
2020届全国1卷高考仿真模拟试卷语文参考答案语文答案及解析(1~5题,7题,10~12题,14题,17~19题,每小题3分)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A解析】说法绝对。
根据第一段可知,历史剧创作者有史诗胸怀,也不一定能达到史诗高度。
2.答案】B解析】文中举伏尔泰《中国孤儿》主要不是来说明伏尔泰对“中国历史”有正确认知,而是为了说明创作要对作品的背景历史和文化形态有所了解。
3.答案】D解析】创作的历史剧要让观众满意,创作者需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也需要用美学和文学的方式来创作,但不能说“美学和文学的方式”比“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更重要。
4.答案】B解析】曲解文意。
由材料二“传统的光学望远镜需要使用口径非常大的光学镜面来观测宇宙中的物体”可知,光学望远镜仍然可以用来观测宇宙中的物体。
5.答案】D解析】由材料三可知,中国科学家还参与了“已获数据的理论建模工作”。
6.答案】(6分)①材料一侧重介绍黑洞的相关知识及人类对黑洞的认识过程。
②材料二侧重介绍科学家利用视界望远镜拍摄到黑洞“照片”的方法和过程。
③材料三侧重介绍中国科学家对人类首张黑洞“照片”问世做出的积极贡献。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报道的侧重点”,即要求概括出每则材料的主要信息,找出每则材料的侧重点。
仔细阅读每则材料,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精准概括即可。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折和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这句话并不是表现孙玉厚的懦弱,而是表现老人的开明和对儿子的尊重、信任,所以“反衬”的说法不成立。
8.答案】(6分)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如开头一段中概括地写“春天”和“大面积地解冻了”,就是为了交代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大面积推广的社会环境。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个性。
如月夜景物描写,表现了主人公期待砖窑点火的兴奋与激动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③寄予深刻寓意,预示创业成功。
如结尾处写点火场景,就暗含一种成功的寓意,“希望”与“升起”令人回味,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绝密冲刺卷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当全国人民都在纪念抗日英雄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却有一种不良的文化现象屡屡发生,这就是英雄叙事的扭曲问题。
比如,大量抗战“雷剧”“神剧”涌现,将严肃的抗战历史娱乐化;有人对抗战中的英雄人物进行解构乃至重构,试图颠覆或终结相关英雄的经典形象。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全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一些错误的英雄叙事借助新媒介,传播范围更广,受众更多,产生了更加恶劣的影响。
比如,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了不少诋毁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的各种扭曲的“英雄叙事”。
媒体把这类叙事的“主体”命名为“凿船党”,并表达了对他们的警惕:“他们每天寻寻觅觅,看见正面的东西就上去凿几下子,而且每每有所斩获,用着放大镜在英雄身上发现了一些瑕疵,他们便极力将其放大。
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开始坍塌。
”与此同时,一些抗战题材影视剧不顾历史本真,肆意将爱情、悬疑、性感、时尚等元素塞进来,这种做法是对英雄形象的亵渎,以至连普通观众对“手撕鬼子”之类不靠谱的剧情都忍无可忍。
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这些影视剧经由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介渠道得以在更大范围传播开来。
伴随着上述种种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濡染,这种不着边际的“英雄叙事”对成千上万的普通观众——尤其是对年轻人贻害不小。
抹黑恶搞英雄形象,导致英雄形象扭曲,既伤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也恶劣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这种错误的英雄叙事,既具有明显的隐喻性特征——它隐喻了当下有些人存在着虚无化的价值取向和戏谑化的政治取向,也具有另一种特征——扭曲的生活化叙事:传统的英雄叙事在本质上是传奇性的叙事,近年来由传奇性叙事向生活化叙事的转变,有人刻意对英雄人物进行解构甚至污蔑。
新媒介环境下,扭曲的英雄叙事的出现有着诸多原因。
2020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一)(新课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美好生活”这一人类共同的追求,不同伦理学流派有不同的表达,尤其体现在古典时代哲学家的研究理论中。
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审慎的生活才能获得宁静、才能获得最高的善;斯多亚学派认为“按照自然生活”、按照理性生活,才能达到幸福。
其共同特征是认为,幸福是与理性相一致的,理性内在于美好生活的普遍理想。
中国文化同样传递着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
《尚书·洪范》中有“五福”的记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表达了一种整体性的幸福观。
与上述古希腊哲学家对理性强调、对求真求知的强调不同,中国文化受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生命观影响,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强调求善求美,强调幸福的整体性和完备性。
比如,强调天人一体。
在中国哲学里,天是万物的生命本源,也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
对此,儒家道家文献都多有论述,比如《易经》中提出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的作用在于“成万物”,将人与自然、人与最高道德本体的关系清楚展现出来。
比如,强调德福一致。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德福一致,认为道德内在于幸福之中,美好生活同时也是道德的生活,因此即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圣人也能“不改其乐”。
同时,因为道德带有利他性,这就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个人的美好生活必然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之中,内圣外王的个人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由此趋于一致。
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文化所表达的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
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精准地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绝密★启用前百校联考2020届高三毕业班高考百日冲刺金卷(三)语文试题(全国Ⅰ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楚,让世界知道中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正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
在诸多主张之中,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当属最重要的。
老子的《道德经》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最终形成“为而不争”的主张。
这样的主张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我们的先哲思考这一问题的出发点。
孔子同老子相呼应,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
作为孔子的后学,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礼记》中有很经典的一句话:“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
”这句话是说凡事要尊重别人,把他人摆在第一位,一个社会若能做到“先人后己”,那么礼让和谐就会蔚然成风。
同样的思想还见于《尚书》,该书《大禹谟》一篇记载上古君臣治国之道,主张多方听取意见,甚至可以“舍己从人”。
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
正是在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
全国I卷2020年4月百校联考高三语文百日冲刺卷二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这些年,大批作家积极投身历史剧的创作实践,虽然也有“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的“三无牌”历史剧,但也创作了不少佳作力作,《大秦帝国》《于成龙》等作品,与此前的《东周列国》《康熙王朝》等上百部巨作一起,组成了一道古代历史剧的文化景观,被称为中国文艺用电视艺术呈现的中国通史。
这些作品不仅帮助观众学习历史知识,也帮助观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五千年中国社会演变和文明发展中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从而鉴古知今,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文艺家要用手中之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文艺形式来反映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切实发挥文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功能。
只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审美方式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我们的文艺才能真正具有时代精神,受到人民的喜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如果抛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摘编自《人民日报给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启示》)材料二长期以来,受历史虚无主义和进步论的影响,国内外一些理论家、历史学家对于中国历史抱有否定的态度。
要么轻易否定我们很多关于历史的文学作品,要么肆意歪曲中国历史,或将中国历史庸俗化,或随意编造以迎合某种意识形态。
即便正面介绍中国历史的文艺作品,也经常因为受西方观念的框架约束,要么对其真正价值认识不足,要么用西方之尺削足适履。
整个中国历史在西方意识形态的笼罩下,就像是一个无处申辩的倒霉蛋。
2020届百校联考高考百日冲刺金卷全国I卷·语文(三)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楚,让世界知道中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正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
在诸多主张之中,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当属最重要的。
老子的《道德经》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最终形成“为而不争”的主张。
这样的主张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我们的先哲思考这一问题的出发点。
孔子同老子相呼应,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
作为孔子的后学,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礼记》中有很经典的一句话:“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
”这句话是说凡事要尊重别人,把他人摆在第一位,一个社会若能做到“先人后己”,那么礼让和谐就会蔚然成风。
同样的思想还见于《尚书》,该书《大禹谟》一篇记载上古君臣治国之道,主张多方听取意见,甚至可以“舍己从人”。
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
正是在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
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舍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
2020届百校联考高考百日冲刺金卷全国I卷·语文(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典问题近年来开始热了起来,发表文章多了,还召开了几次经典方面的学术讨论会。
当代的经典并非高不可攀、遥不可及。
经典只不过是那些比较优秀、超越了同时代作家的思想艺术平均水准,并被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品。
具体点说,我认为经典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时代经典”,即在特定的时代,比如解放后17年间的《红日》《创业史》《青春之歌》等,这一类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上都存在着时代的局限,但它们确实在特定的时代中影响、教育了一代人,因此作为一种“时代经典”,应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文学史上应有它们的地位。
另一类可称为“永恒经典”,如《红楼梦》《阿Q正传》等,这一类作品不受时代和空间的局限,它们以思想上的超越性,艺术上的独创性,时间上的永久性一代代传承下去。
就当代文学来说,目前从严格意义上还难觅“永恒经典”,但具备“永恒经典”潜质的作家作品可以找出不少。
比如散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有资格享受“经典”的待遇。
韩少功的《山南水北》,余秋雨的《这里真安静》等,也都有成为“永恒经典”的可能。
至于小说,也有这类作品存在。
如汪曾祺的《受戒》,阿城的《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等。
我们现在要做的,一是改变观念,不能一味“贵古贱今”,认为时间越远、越古老的作品就一定优秀伟大,时间越近的就一文不值。
二是经典化的过程需要一些仪式相助,比如设立一些真正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文学奖,将真正的文学经典筛选出来。
在经典确立的过程中,价值标准的问题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
文学史写作作为人文学科研究的一部分,它同样离不开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
你写谁或不写谁,你给谁多少篇幅,又将谁放在哪个等级上来评价,这一切都涉及到判断,而这个判断又是由价值标准引发出来的。
长期以来,当代文学的评价标准缺乏统一的共识。
先是以“思想标准”“政治标准”一统天下,而后是“历史标准”“审美标准”“人性标准”“真善美标准”等。
这种价值标准混乱,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的结果是:对同一个作家、同一篇作品的评价,往往是天上地下,判若云泥。
比如赵树理,有人认为他是“语言大师”,有人则认为他的语言粗俗无文。
当然,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关于金庸的评判,王一川认为他应取代茅盾,进入20世纪大师的行列;袁良骏则认为金庸的武侠小说观念意识“落后”,应将其“扫荡掉”。
这种现象,一方面表明当代文学学科还很年轻,很不成熟;另一方面印证了建立规范和价值标准的必要性。
在我看来,当代文学的价值标准不能太单一,太狭窄,在强调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学史价值的前提下,它应是相对统一稳定的,同时又是多元和宽容的。
(摘编自陈剑晖《当代文学学科建构与文学史写作》)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代经典主要指创作于特定时代、思想和艺术有局限,但影响和教育了一代人的作品。
B.永恒经典主要指不受时代和空间局限,有思想超越性、艺术独创性,能够永久传承的作品。
C.当代文学的评价标准主要指评价当代文学作品的价值标准,如“政治标准”“审美标准”等。
D.经典化过程中的仪式主要指发表文章、召开学术讨论会和设立有公信力与权威的文学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将当代的“经典"划分为“时代经典”和“永恒经典”两类,并分别加以论证。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手法,论述对同一个作家、同一篇作品评价不尽相同的观点。
C.文章列举汪曾祺、阿城路遥等人的作品,是用来论证中国当代多有永恒经典。
D.文章阐释了经典的内涵、类别,分析了当代经典面临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态度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谁的作品比较优秀、超越了同时代作家的思想艺术平均水平,就是名副其实的经典。
B.有人认为金庸是大师,有人认为他的小说观念意识“落后”,可见评判标准差异很大。
C.列举具备永恒经典潜质的作家作品时,韩少功既有散文也有小说,足见其最有资格。
D.强调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学史价值,那么价值标准就多元和宽容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
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与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上海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 AIC)联合发布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蓝皮书”指出,从世界范围看,人工智能仍处于早期采用阶段,许多企业也还处在正在考虑采用AI和规划AI的阶段,仅有4%的被调研企业已经投资并部署了AI技术。
在AI应用体验区,记者看到了如AI+零售、AI+交通以及AI+健康等实际应用场景。
专注AI图像识别技术的商汤科技则在展台的另一侧展示了模拟自动驾驶环节的软件。
模拟车辆前端的摄像头可以自动抓取并分辨出行人、障碍物以及红绿灯。
车辆根据周围环境,自动驻车或避让。
业界认为,人工智能将颠覆所有的商业应用,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帮助解决人类面临的很多最具挑战的问题。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也强调,未来成功的制造企业一定是用好智能技术的企业。
(摘编自《环球时报》2018年9月19日) 材料二:(美国《外交》双月刊网站10月19日报道)美国国防部最近与博思艾伦咨询公司签署了一项为期5年、价值8.85亿美元的合同,将首次大规模使用人工智能系统来分析无人机提供的大量数据,并利用医疗数据诊断疾病。
许多人担心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开始落伍,尤其是与中国相比。
为了避免落伍,五角大楼的首要任务是找到愿意与军方合作的、从事尖端研究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并为其提供资金。
中国或许可以获得完善算法所需的大量数据,以便更快地实现定位、模式识别和决策,但在助推人工智能发展的基本技术方面,包括硬件开发领域,中国仍然落后。
这意味着,就目前而言,美国在人工智能军备竞赛中对中国保持着微弱优势。
在此期间,美国可以果断地将人工智能融入新兴武器系统。
因此,五角大楼的第二个优先事项应该是尽快将经过充分验证的人工智能技术,例如模式识别技术,整合到作战能力中。
如果不采取这些步骤,华盛顿的优势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中国军队未来的人工智能能力可能会使其成为一支比现在还要强大的力量。
(摘编自《美加紧应对人工智能军备竞赛》,《参考消息》2018年10月22日) 材料三: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0月7日报道,美、中两国8家最大的科技公司今年在人工智能方面投资大约140亿美元。
美国“项目建议书”数据公司汇编的数据显示,中国四大科技集团总共参与了128亿美元的投资交易。
相比之下,它们在美国的4个最大竞争对手——“字母表”公司、亚马逊、苹果和脸书网站,参与的人工智能投资交易总额仅为17亿美元。
中国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大增表明,北京越来越重视高科技。
比如2016年,政府支持腾讯推出了一个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其设想是“让人工智能无处不在”。
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进步与面部识别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领先于世界密切相关。
阿里巴巴集团今年4月领投了一轮投资,面部识别技术公司——商汤科技在此过程中筹集了6亿美元。
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获取数据的便捷性。
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詹姆斯·克拉布特里说:“这些中国科技公司在国内市场的巨大优势在于,它们能将不同种类的数据汇集在一起,以便于获取,这种能力比在西方国家强得多。
”(摘编自《中国科技企业AI投资远超美企》,“搜狐网”2018年9月)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工智能是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研发运用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可生产出一种新的智能机器。
B.美国国防部与博思艾伦咨询公司签署一项合同,目的是利用医疗数据诊断疾病,使用人工智能系统来分析无人机提供的大量数据。
C.专注AI图像识别技术的商汤科技模拟车辆前端的摄像头可以自动抓取并分辨出行人、障碍物以及红绿灯,所以阿里巴巴集团今年对它投资了6亿美元。
D.目前来说,中国在助推人工智能发展的基本技术方面,包括硬件开发领域仍然落后于美国,表明在人工智能军备竞赛中,美国目前略占优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海“2018世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蓝皮书”指出现阶段世界人工智能仍处于早期采用阶段,表明大量企业应用AI技术的时代尚未到来。
B.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如果美国不为与军方合作的公司提供资金、尽快将技术整合到作战能力中,那么中国军队未来在人工智能能力上的差距可能会与美国缩小。
C.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科技集团在人工智能上的投资交易远远高于美国的四个最大竞争对手的投资交易总额,这表明美国政府在人工智能上的兴趣不大。
D.中国科技公司在国内市场有优势,它们能将不同种类的数据汇集在一起,以便于获取,这项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进步,受到国际人士的赞誉。
6.以上三则材料中,《环球时报》、美国《外交》双月刊网站、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报道人工智能科学,各自着重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那些去向不明的事物许俊文①在百度上搜索“红娘子”词条,会跳出以下文字:药用昆虫,形似蝉而小,又名么姑虫、红女、红姑娘。
味苦,平,有小毒,不可近目。
此虫多生于丘陵地带,成虫栖息于低矮树丛中,不能高飞。
我的家乡豆村的虫种类繁多,数不胜数,这里独独拈出红娘子,是有缘由的。
一是早年家境贫寒,父母常常为自己几个儿女的学费犯难,是这个小虫子化解了我们全家的忧愁。
二是与《西厢记》有关,在戏曲的第四折里,崔莺莺小姐为其心上人张君瑞开的那副治疗心病的处方里,就有红娘子的身影。
②家乡一带丘陵起伏,灌木丛生,出产的中药材不下百余种,沙参、天冬、苍术、柴胡、龙胆草、紫花地丁……其中就有王实甫笔下的红娘子。
③红娘子每年出现在忙碌的麦收时节,此时大人们腾不出手去捉它们,捉虫的一般都是村里的老人和孩子。
④在那些夏露沾衣的清晨,天麻麻亮我就起床,去村后的墓地捉虫子。
不知为什么,那里聚集的红娘子最多,今天捉了明天又会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