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税法-第二章税收法律体系
- 格式:ppt
- 大小:986.00 KB
- 文档页数:19
第一章税法概论本章概述本章介绍了税法的概念、作用、地位,立法的基本原则,以及我国现行税法体系。
本章历年考试分量比较少(1-2分),但对以后内容的学习很有指导性。
重点与难点重点:税收法律关系及税法与其它法律的关系;税法的制定与实施和我国现行税法体系。
难点:税收法律级次、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征收管理范围。
内容讲解一、税法的概念1.税法的定义(税收与税法)(1)税收①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工具。
②国家征税的依据是政治权力,它有别于按要素分配的一般分配。
税收分配是以国家为主体所进行的分配,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进行的分配。
③征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④税收具有无偿性(关键特征)、强制性和固定性的形式特征。
其中:无偿性是核心,强制性是保障,固定性是对强制性和无偿性的一种规范和约束。
【例题・单选题】下列关于税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唯一形式B.国家征税的依据是经济权力C.无偿性是税收的关键特征,因此它是税收的核心D.税收的无偿性是对强制性和固定性的规范【答疑编号】【答案】C(2)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税法具有义务性法规和综合性法规的特点。
注意:税法属于义务性法规,并不是指税法没有规定纳税人的权利,而是指纳税人的权利是建立在其纳税义务的基础之上,处于从属地位。
(3)税收与税法税法是税收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税收制度是税法所确定的具体内容。
【例题・单选题】下列关于税法与税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税法是税收的法律表现形式B.税收是税法所确定的具体内容C.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D.税法的目的仅是保障国家利益【答疑编号】【答案】D【解析】税法的目的是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2.税收法律关系(掌握)(1)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①权利主体:即税收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税法知识体系
税法是涉及国家税收制度和税收征收的法律体系。
税法的知识体系包括各个方面,涵盖了税收的基本理论、税收制度、税收管理和征收程序等。
以下是税法知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1.税收基本理论:
•税收的定义和性质:包括对税收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以及税收在财政和经济中的角色。
•税收的目的和功能:探讨税收的目标,如收入再分配、调节经济、实现社会公平等。
2.税收制度:
•所得税制度: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
•消费税制度:如增值税、消费税等。
•财产税制度:包括不动产税、财产转让税等。
•关税制度:涉及对进口和出口商品的税收。
3.税收管理和征收程序:
•税收管理机构:如税务局的组织结构和职责。
•税收征收程序:包括纳税申报、税务审查、税收处罚等环节。
4.税收法律体系:
•法规和法律:包括宪法、税收法、税收法规等。
•司法解释和案例:解释税法律规定的司法机关的裁决和相关案例。
5.国际税收:
•双重征税协定:国际间签署的双重征税协定,解决跨境征税问题。
•国际税收规则:涉及国际税收的基本原则和规定。
6.税收政策:
•宏观税收政策:国家对税收的总体调控政策。
•微观税收政策:针对具体税种或行业的税收政策。
7.税收合规与规遵:
•纳税申报和合规:纳税人应履行的义务,包括申报纳税和遵守税收法规。
这些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税法的知识体系。
税法的学科性质涵盖了法学、经济学、财政学等多个学科,因此深入研究税法需要对这些领域有一定的了解。
税法知识模块税法是一门研究税收制度和税收征收实施的法律学科。
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税法知识模块包括税收法律体系、税种分类、税收征收程序、税收政策等内容。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逐一进行阐述。
一、税收法律体系税收法律体系是指国家税收法律的组成结构和法律层级。
在我国,税收法律体系包括宪法、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等各个层级的法律文件。
其中,宪法是税收法律的最高法律,规定了税收的基本原则和范围。
税收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关于税收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关于税收的具体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等。
地方性法规是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关于税收的法规,如地方税收优惠政策等。
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各部门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关于税收的具体规定,如税务机关的征收程序等。
二、税种分类税种是指根据税收对象和税收方式的不同将税收划分的分类。
我国的税种主要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是指税收的负担直接由纳税人承担的税种,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
间接税是指税收的负担通过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转嫁给最终消费者的税种,如增值税、消费税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税种,如房产税、车船税等。
税种的分类不仅反映了税收制度的特点,也对税收征收实施提供了指导。
三、税收征收程序税收征收程序是指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一系列操作步骤。
税收征收程序包括纳税申报、税款核定、税款缴纳、税务检查等环节。
纳税申报是纳税人向税务机关申报自己的应税所得和应纳税款的过程。
税款核定是税务机关根据纳税申报的内容和税法规定,对纳税人的应税所得和应纳税款进行审核和核定的过程。
税款缴纳是纳税人按照税务机关要求将应纳税款及时缴纳到国库的过程。
税务检查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税款核定和税款缴纳等情况进行核查和监督的过程。
第一章税法基本理论1、税收的形式特征,可概括为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即所谓“税收三性”。
2、税收强制性,是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依据直接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对征纳税双方的税收行为加以约束的特征。
3、税收无偿性,是指国家税收对具体纳税人既不需要直接偿还,也不需要付出任何形式的直接报酬或代价。
4、税收固定性,是指国家税收必须通过法律形式,确定其课税对象及每一单位课税对象的征收比例或数额,并保持相对稳定和连续、多次适用的特征。
5、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为一方主体的依法无偿的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而形成的特殊分配关系。
6、税收的概念:税收是以实现国家公共财政只能为目的,基于政治权力和法律规定,由政府专门机构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财产或特定行为实施的强制、非罚与不直接偿还的金钱或实物课征,是一种财政收入的形式。
7、税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公共财政职能。
8、税收的政治前提和法律依据,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政治权力和法律。
9、税收主体,包括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征税主体主要是国家授权的专门机关,一般为国家财政机关、税务机关和海关。
纳税主体是居民和非居民。
10、根据征税对象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可以将税收划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和资源税五大类。
11、根据税收最终归宿的不同,可以将税收划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12、根据税收管理和税收收入支配权的不同,可以将税收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
这种分类方式是由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决定的。
13、根据计税标准的不同,可以将税收划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14、根据税收是否具有特定用途,可以将税收划分为普通税和目的税。
目前我国的目的税只有城市维护建设税和耕地占用税。
15、根据计税价格中是否包含税款,可以将从价计征的税种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16、税收的根据,国家的存在和居民独立财产的存在是税收的根据。
国家的存在和居民独立财产的存在是税收产生的基本原因,国家职能和社会需要的发展是税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税法》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税法总学时数:80 (理论课学时数:64 实践课学时数:16)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1课程概述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高职高专会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法对国民经济起看越来越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和稳定保障作用。
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税收工作的基础和灵魂,也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税法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具体包括:税法基本原理、增值税法、消费税法、营业税法、关税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资源类税法、财产和行为类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
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及政策法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运用和实施情况,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做出理性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定位本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相关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税务登记、税金计算、纳税申报、税款缴纳、会计处理等相关的税收知识和技能。
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采用“每个税种为一个项目”的教学模式,采用倒推的方法,以实用、够用为原则,紧紧围绕完成纳税申报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以项目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设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实际操作技术与能力的培养,以主要税种纳税申报典型案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课程基本目标通过以项目为单元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税金计算、税务会计处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解决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缴纳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
1、基本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现行税制概况。
(2)理解主要税种的含义及征税范围。
(3)掌握主要税种应纳税金的计算方法。
(4)熟悉税务会计处理中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和账簿的登记方法。
法律财税知识点总结一、税收法律税收法律是规范纳税人纳税义务和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的法律。
税收法律包括宪法、税收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税收制度和纳税义务。
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都必须按法律规定缴纳税款”。
这是税收法律的总纲。
税收法是全国人大制定的,宪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国家实施税收政策”是全国人大的职责。
税收征收管理法是行政法规,规定了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
税收法规定了纳税人的纳税义务、税款的征收方式和条件、税务机关的权利和义务。
纳税义务是指纳税人依法对国家财政缴纳税款的法定义务。
税务机关是国家财政实施税收政策和征收税款的组织。
二、税种和税率个人所得税是个人从各类收入中按一定比例缴纳给国家的一种税款。
个人所得税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税种。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分为综合征税制、分类征税制、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征税制等。
综合征税制是指纳税人的各项收入按一定的比例相加后征收税款。
分类征税制是指根据不同的收入项目和用途制定不同的征税规定。
增值税是以货物和劳务交易为对象的一种间接税。
增值税是由国家财政部门依法统一征收的一种税。
我国的增值税法于1988年颁布实行。
增值税的税率有17%、13%、11%、6%等。
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利润按一定比例征收的税款。
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一般为25%。
消费税是对特定商品的生产、销售和进口环节征收的一种税款。
我国的消费税主要有烟草消费税、酒类消费税、汽车消费税等。
房产税是对个人和单位的房产征收的一种税款。
我国对房产税采取的是分类征税制。
三、纳税管理税收管理是指国家实施税收政策,征收税款的一项重要活动。
税务机关是国家税收管理的主要机构。
税务机关的主要职责是按法律规定征收税款。
纳税申报是指纳税人按规定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义务和纳税情况的一项活动。
企业的税务会计人员负责向税务机关报送企业的纳税申报表。
纳税检查是指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检查的一项活动。
《税法》课程简介、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系统了解我国的税收立法的动因和我国税收法律体系的构成,熟知与企业相关的税收法律规定,掌握企业经营中处理税收问题的具体方法,为今后的财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在会计学专业毕业要求的指标点是“掌握管理学、经济学、法律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具备熟练的会计核算、电算操作、财务管理以及涉税业务处理等综合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教学环节以课堂讲授为主,自学为辅。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税收的基本理论和税收法律体系;理解税收立法的基本动因与税收的具体规定,掌握企业经营中所涉及具体税种的税收规定与实务操作技能。
三、教学内容1.税收导论(1)税法的概念(2)税法的构成要素(3)我国现行税法构成体系(4)我国税收管理体制重点与难点:税收的内涵、特征和分类;税收制度及其构成要素2.增值税法(1)增值税概述(2)增值税的征税范围(3)增值税的纳税人(4)增值税的税率(5)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6)增值税的税收优惠(7)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及管理(8)增值税的征收管理重点与难点:增值税原理、税制要素;计算方法及征納管理;增值税案例分析与实务处理3.消费税法(1)消费税概述(2)消费税纳税人(3)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及税率(4)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5)消费税的征收管理重点与难点:纳税人和征税范围及税率;计算方法及征納管理;案例分析与实务处理4.关税法(1)关税概述(2)关税的纳税人(3)关税征税范围及税率(4)关税应纳税额的计算(5)关税的税收优惠(6)关税的征收管理重点与难点:关税完税价格和原产地规则;关税的计算与征收5.企业所得税法(1)企业所得税概述(2)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3)企业所得税征税范围及税率(4)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5)资产的税务处理(6)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7)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重点与难点: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减免税优惠及亏损弥补和投资抵免优惠;案例分析与实务处理6.个人所得税(1)个人所得税概述(2)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3)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4)个人所得税的税率(5)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6)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申报重点与难点: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纳税义务人;应纳税额的计算;案例分析与实务处理7.其他税种(1)土地增值税(2)其他类税重点与难点:各种税的原理;各种税的计算方法;征纳管理办法8.税收征收管理(1)税收征收管理法概述(2)税务管理(3)税款征收(4)税务检查(5)税收法律责任重点与难点:税务管理的内容;税务稽查与处罚的内容四、学时分配。
第二章税收法律制度第一节税法概述我国现行税法体系主要由实体法体系和程序法体系构成。
1.实体法体系增值税、消费税、关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辆购置税、耕地占用税、烟叶税、船舶吨税、环境保护税。
2.程序法体系我国税收征管制度,是按照税收管理机关的不同而分别规定的:(1)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的税种的征收管理,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实施的《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各实体税法中的征管规定执行。
(2)由海关负责征收的税种的征收管理,按照《海关法》和《进出口关税条例》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节增值税1.增值税与“营改增”增值税是以单位和个人生产经营过程中取得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
2.增值税的特点(1)不重复征税,具有中性税收的特征。
(2)逐环节征税,逐环节扣税,消费者是全部税款的承担者。
(3)税基广阔,具有征收的普遍性和连续性。
(4)是价外税。
3.增值税纳税人的基本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人。
所称单位,包括企业、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军事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单位。
所称个人,包括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
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划分的基本标准是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的大小;在销售额不能达到规定标准的,符合资格条件的,也可申请登记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4.增值税的扣缴义务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而在境内未设有经营机构的,以购买者为扣缴义务人。
5.增值税的征税范围(1)销售或者进口的货物货物:有形动产。
含电力、热力、气体在内。
销售货物:有偿转让货物的所有权。
(2)提供的应税劳务①受托加工②修理修配劳务(3)提供应税服务——“营改增”的应税服务包括交通运输服务、邮政服务、电信服务、建筑服务、金融服务、现代服务、生活服务。
我国税法体系
我国税法体系是指我国有关税收的法律法规的总称,包括宪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法定计划法等基本法律,以及国务院颁布的一系列行政法规和税务部门颁布的具体规章。
我国税法体系主要由以下方面内容构成:
1. 总体法律框架:包括宪法和税收征收管理法,确立了税收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税务行政管理的基本制度。
2. 基本税法: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法定计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等,规定了不同税种的征收对象、税率、计税方法等。
3. 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由国务院颁布的一系列全国性行政法规和税务部门颁布的具体规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税务机关税务调查处理办法》等,对税务行政管理进行了具体规定。
4. 地方税收法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中央法律法规的授权,制定适应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地方性税收法规,如《上海市地方税收管理办法》等。
总体来说,我国的税法体系包含了宪法和法律的规范,以及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具体规定。
这些法律法规为税务机关的税收征收和管理提供了依据,确保了税收的合法、公正和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