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碰撞教学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91.43 KB
- 文档页数:177
(4)了解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机械能能守恒的碰撞叫完全弹性碰;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动能不守恒。
碰撞后两物体粘在一起的碰撞叫完全非弹性碰撞。
这种碰撞机械能损失最大。
主题二:探究一种特殊的弹性碰撞问题:阅读教材“思考与讨论”部分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请分析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打出以上情景中所说到的情况?被碰弹珠获得的速度与碰撞弹珠原来的速度有什么关系。
(2)谈谈生活中有什么例子与教材中谈到的“m1<<m2”和“m1>>m2”情形相似,根据生活经验,教材中的理论得出的结论是否与实际相符?主题三:碰撞的特点碰撞过程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时间非常短暂的一种特殊过程,因而碰撞具有如下特点:1.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提问:守恒的原因是什么?(因相互作用时间短暂,因此一般满足F内>>F外的条件)2.碰撞过程中,物体没有宏观的位移,但每个物体的速度可在短暂的时间内发生改变.3.碰撞过程中,系统的总动能只能不变或减少,不可能增加.提问:碰撞中,总动能减少最多的情况是什么?(在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时总动能减少最多)熟练掌握碰撞的特点,并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是学习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要求.【达标检测】【例1】质量m1=10g的小球在光得的水平面上以v1=30cm/s的速度向右运动,恰遇上质量m2=50 g的小球以v2=10cm/s的速度向左运动。
碰撞后,小球m2恰好静止。
那么碰撞后小球m1的速度多大?方向如何?[解析]设v1的方向为正方向(向右),则各球的速度为v1=30cm/s,v2= —10cm/s,v2/=0,据m1v1+m2v2=m1v1 /+m2v2 /解得v1 /= —20cm/s,负号表示碰撞后m1 的运动方向与v1的方向相反,即向左。
[答案] 20cm/s 方向向左[点评] 本题中的速度方向虽在同一直线上,但有的向右,有的向左,运用动量守恒定律求解时,一定要规定正方向。
16.4 碰撞1、知识与技能(1)认识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2)掌握弹性碰撞中等质量交换速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会碰撞中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与否,体会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不同碰撞的区别,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用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讨论碰撞问题教学难点:对各种碰撞问题的理解.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观看汽车碰撞试验视频,提出碰撞这个概念。
提问:能否举出生活中碰撞的实例?回答:如:球的撞击、打桩、锻铁以及分子、原子或原子核的互撞等,甚至如人从车上跳下、子弹打入墙壁等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看作碰撞过程。
提问:碰撞的特点?(一)碰撞的特点共性: 相互作用时间短作用力变化快系统动量守恒个性: 有些碰撞碰后分开,有些碰撞碰后粘在一起;有些碰撞沿一条直线,有些碰不在一条直线上;可能机械能守恒,有些过程机械能可能不守恒……(二)进行新课实验:演示牛顿摆的各种情况,让学生产生好奇。
猜测:这个过程机械能守恒吗?回答:机械能守恒,两个球摆的高度相同。
提问:你能看出两个球摆的高度相同吗?回答:不能。
提问:有没有办法比较两个球摆的高度呢?实验:让两个陶瓷球碰撞,观看摆过的角度是否相等? θ1→h1→v 0→ mv 02/2 θ2→h2→v → mv 2/2提问:两边角度不相等,为什么? 回答:阻力和线的摆动等原因。
提问:如果克服这些问题,两边的角度又会怎么样?回答:相等。
(二)碰撞的分类分类方式之一:从能量变化方面分类1、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机械能守恒2、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3、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后两物粘合在一起,以共同速度运动【思考与讨论】一维弹性碰撞的碰后速度的确定(观看ppt )θ θ1 θ2v 1v 1/ m 1v 2/ m 2 m 1 m 2 θ 12112+2=′v m m m v 121211-v m m m m v +='下面我们对几种情况下这两个式子的结果做些分析。
碰撞教案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理解碰撞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碰撞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守恒定律的应用;3.能够通过碰撞实验观察和分析碰撞过程;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碰撞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碰撞动量守恒定律;3.碰撞动能守恒定律;4.碰撞实验的设计和分析。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碰撞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2.提问学生对碰撞的认识,引导他们思考碰撞的概念和现象。
二、知识讲解(25分钟)1.通过多媒体教学,讲解碰撞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阐述碰撞动量守恒定律和碰撞动能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三、实验设计(2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关于碰撞的实验;2.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四、实验操作(30分钟)1.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2.老师和助教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保证实验的进行顺利。
五、实验分析(20分钟)1.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实验结果分析;2.引导学生总结实验中碰撞动量守恒和碰撞动能守恒的应用。
六、归纳概括(15分钟)1.学生归纳总结碰撞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2.强调碰撞动量守恒和碰撞动能守恒的重要性。
七、小结(5分钟)1.简要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2.提问学生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手段和媒体:1.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碰撞的场景和实验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地引入和解释碰撞知识点。
2.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碰撞现象,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分析,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和合作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评价方法:1.实验报告评分: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估,包括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等。
2.课堂讨论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估他们对碰撞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碰撞教学设计doc碰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碰撞的基本概念,掌握碰撞的种类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4.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碰撞的基本概念和种类通过简单的实验和示例,让学生了解碰撞的基本概念,包括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等种类。
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实验道具如弹簧和小球等,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感受碰撞的特点。
2. 碰撞实验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碰撞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例如可以设计小车碰撞实验,或者利用弹性球进行碰撞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探索碰撞的规律和特点。
3. 小组合作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碰撞实验,共同讨论和探讨碰撞的相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4. 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对碰撞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让学生从实验中找出碰撞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教学流程1. 教师引入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入碰撞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碰撞的基本概念和种类,让学生了解碰撞的特点和规律。
3.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碰撞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小组讨论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并共同总结碰撞的特点和规律。
5. 结果展示每个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和总结,让全班学生共同探讨和交流。
6. 总结反思教师对碰撞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和结论,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对碰撞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列出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并进行书面报告。
2. 学生表现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在小组讨论和总结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3.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表现,评估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碰撞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课题:16.4 碰撞一、学习目标:1、理解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正碰(对心碰撞)和斜碰(非对心碰撞)2、会应用动量、能量的观点综合分析、解决一维碰撞问题3、知道粒子的散射现象,进一步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适性学习重点:理解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学习难点:会应用动量、能量的观点综合分析、解决一维碰撞问题二、导学指导与检测导学指导导学检测及课堂展示一、阅读教材后填空一、碰撞的分类1.从能量角度分类(1)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这个过程中满足两个守恒.①动量守恒:m1v1+m2v2= ___________________②机械能守恒:12m1v21+12m2v2= 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动能有损失。
①动量守恒:m1v1+m2v2= ___________________②机械能不守恒:12m1v21+12m2v2 > _____________________损失的机械能转化为_______________;E k损=E k初-E k末=Q(3)完全非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的特例,碰撞后合为一体具有共同速度,这种碰撞动能损失最大。
E k损=12m1v21+12m2v2-12(m1+m2)v2共2.从碰撞前后物体运动的方向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分类(1)正碰:(对心碰撞)两个球发生碰撞,如果碰撞之前球的速度方向与两球心的连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碰撞之后两个球的速度方向仍会沿着这条直线的方向而运动。
(2)斜碰:(非对心碰撞)两个球发生碰撞,如果碰撞之前球的运动速度方向与两球心的连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碰撞之后两球的速度方向都会偏离原来两球心的连线而运动即时训练1:(1)发生碰撞的两个物体,机械能一定是守恒的。
()(2)在非弹性碰撞中,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3)在非弹性碰撞中,碰撞过程能量不守恒。
()(4)发生对心碰撞的系统动量守恒,发生非对心碰撞的系统动量不守恒。
高中物理人教版碰撞教案
教学内容:碰撞的基本概念与运动规律
教学目标:
1. 了解碰撞的基本定义和种类
2. 掌握碰撞的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守恒定律
3. 能够应用碰撞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碰撞的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应用碰撞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你知道碰撞是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碰撞的概念,并带入本课的主题。
二、讲解碰撞的基本理论(10分钟)
1. 讲解碰撞的定义及种类:完全弹性碰撞和非完全弹性碰撞
2. 引导学生理解碰撞前后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的概念
三、实验(15分钟)
1.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完全弹性碰撞和非完全弹性碰撞的现象,帮助他们理解碰撞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讨论碰撞前后动量和动能的变化情况
四、讲解碰撞定律(10分钟)
1. 介绍碰撞的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2. 通过简单的例题演示如何应用碰撞定律解决问题
五、练习(15分钟)
1. 布置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2. 带领学生一起讨论解题思路,并指导他们正确运用碰撞定律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碰撞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七、课堂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碰撞的重要性和应用。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加观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碰撞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16.4 碰撞》教学设计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金文洋★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最大认识困难在于对碰撞过程中系统的能量是否守恒(动量守恒较容易),以及对碰撞中瞬时的过程性理解——即此过程从发生到结束虽然时间很短但依然是一个有初、末态的过程。
为了深化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本节课从问题的提出、分析、讨论,再到应用,一以贯之的以定量的实验现象为基础去丰富学生的感知,以促进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有效认识并借此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学和牛顿定律;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等基础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运动状态和受力分析的意识和能力,但是能把物体的受力与运动状态有机的结合,进而根据原理的特征对过程进行有机分解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1、培养学生根据物体的受力和状态变化对运动过程进行有机分割的意识和能力2、通过实验增强学生对碰撞过程中动量和机械能的守恒或不守恒的深层理解3、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重点用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讨论碰撞问题★教学难点对各种碰撞问题的理解.★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牛顿摆、气垫导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请学生回答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前提条件以及近似条件。
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的外力的矢量和为0,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而适用条件是:(1)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的外力的矢量和为0;(2)系统中的内力远远大于外力;(3)某一方向上合外力为0,该方向上动量守恒。
2、通过亲自录制的台球视频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随后给出汽车对撞实验、碰碰车、冰壶和碰碰球的照片,让学生根据上述实例探究碰撞过程中的特点:(1)内力远远大于外力;(2)相互作用时间极短;(3)瞬时位移为0。
课时16. 4碰撞1. 如图所示,设车厢长为L,质量为M,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车厢内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以初速度v0向右运动,与车厢壁来回碰撞n次后,静止在车厢中,这时车厢速度是()A. v0,水平向右B. 0C. mv0M+m,水平向右D. mv0M+m,水平向左2. 一小球沿光滑的水平地面运动,撞向竖直的墙壁,小球撞墙前后的动量变化量Δp和动能变化量ΔE k有多种可能值,()A. 若Δp最大,则ΔE k最大B. 若Δp最大,则ΔE k为零C. 若Δp最小,则ΔE k最小D. 若Δp最小,则ΔE k最大3.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a、b两球,其质量分别为m a、m b,两球在t1时刻发生正碰,两球在碰撞前后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 m a>m bB. m a<m bC. m a=m bD. 无法判断4. 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两个滑块位于光滑水平桌面上。
其中弹簧两端分别与静止的滑块N和挡板P相连接,弹簧与挡板的质量均不计;滑块M以初速度v0向右运动,它与挡板P碰撞(不粘连)后开始压缩弹簧,最后,滑块N以速度v0向右运动。
在此过程中()A. M的速度等于0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B. M与N具有相同的速度时,两滑块动能之和最小C. M的速度为v02时,弹簧的长度最长D. M的速度为v02时,弹簧的长度最短5. 质量为2m的物体A以速度v0碰撞静止的物体B,B的质量为m,碰后A、B的运动方向均与v0的方向相同,则碰撞后B的速度可能为()A. v0B. 2v0C. 2v03D. v026. 如图所示,将两条完全相同的磁铁分别固定在质量相等的小车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开始时,甲车速度大小为3 m/s,乙车速度大小为2 m/s,两车沿直线相向运动,当乙车的速度为零时,甲车的速度是m/s,方向;当两车距离最短时,乙车的速度为m/s,方向。
7. 如图所示,大小相同的摆球a和b的质量分别为m和3m,摆长相同,并排悬挂,平衡时两球刚好接触。
碰撞高中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碰撞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碰撞的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守恒定律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碰撞问题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 碰撞的定义和分类
2. 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定律
3. 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定律
4. 碰撞中的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碰撞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碰撞的定义和分类
2. 解释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守恒定律
3. 展示实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碰撞定律的应用
三、实验操作(2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碰撞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碰撞过程中的现象和规律。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碰撞定律的应用和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碰撞的内容,并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碰撞的概念和定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验操作也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后继续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物理学习能力。